2022年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重点中学中考化学五模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茅**** 文档编号:88323756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重点中学中考化学五模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2年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重点中学中考化学五模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重点中学中考化学五模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重点中学中考化学五模试卷含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中考化学模似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根据下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硒元素的原子质量为78.96B的化学性质相似C表示的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化合价为+1价D属于同种元素2谚语“雷雨发庄稼”是指:空气中的氮气在雷电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变化成为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氮肥。下列

2、属于氮肥的是ACO(NH2)2BKClCCa3(PO4)2DK2CO33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对比可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B对比可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C实验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及隔绝氧气D实验中红磷不燃烧,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4下列物质的检验方法正确的是A用硫酸铜检验葡萄糖B通过灼烧检验蛋白质C用碘酒检验二氧化硫D用钡离子检验硫酸根5厨房中的下列物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天然纤维的是()A塑料保鲜膜B橡胶手套C棉布围裙D不锈钢盆6下列物质分别加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能够得到溶液的是( )A蔗糖 B花生油 C面粉 D冰块72019 年6月,在

3、中国杭州主办第48届世界环境日,举行各种各样的环保活动,旨在提高全球人民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宗旨的是A讲究餐饮卫生,提倡使用一次性餐具B开发使用氢能源汽车和乘公共交通出行C垃圾分类放置,有利环保和资源利用D提倡无纸化办公,使用可降解塑料袋8某气体由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点燃气体后,在火焰上方罩一冷面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把烧杯迅速倒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对气体组成的推断正确的是()A可能只有氢气一种气体B可能只有甲烷一种气体C三种气体一定都存在D一定是氢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9下列变化过程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4、A干冰升华B矿石粉碎C石油分馏D铁窗生锈10某粒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下列对该粒子的判断中,错误的是A该粒子是原子B该粒子属于非金属元素C原子核内有17个中子D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11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做法符合这一环保主题的是A精准扶贫,努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需要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B黄河口马拉松赛上为了方便和便于清理,提倡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C努力实施“绿色化学”,把化工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到最低D垃圾分类放置,可以使用填埋法处理难降解的生活垃圾12用分子的知识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春天,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花园的花香,说明花香分子做无规则运动B给车胎充气时

5、,空气能被不断压入车胎,说明气体分子间有间隙C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了,说明水分子体积变大了D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水和氧气,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硝酸铵、氢氧化钠固体分别溶于水时,均出现放热现象B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作为溶质C在盛有50ml 蔗糖溶液的烧杯中,上半部分溶液的甜度低于下半部分溶液的甜度D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大14小雨同学依据描述书写的化学符号:3个锌原子:3ZN;两个氢分子:2H2;两个氢氧根离子:2OH-;镁离子:Mg2-;氯化亚铁的化学式:FeCl2;-2价的氧元素:O2-。其中正确的有ABCD15锌在干燥空气中很稳定,在潮湿空气中

6、,容易发生反应,其反应的方程式可以表示为:4Zn + 2O2+ 3H2O + X = 3Zn(OH)2+ ZnCO3。则X的化学式为 ( )ACBCOCCO2DH2CO3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6清明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我国很多地区还保阳了南北朝时清明“斗鸡蛋”的习俗。儿童在这天以煮熟的鸡蛋互顶,谁的鸡蛋先破,谁就是输。输的儿童把顶破的鸡蛋剥开,将蛋清吃掉,将蛋黄送给赢的儿童。蛋清能为人体提供的主要营养素(除水外)是_,该营养素是由多种_构成的极为复杂的化合物。该营养素的作用是构成_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修

7、补_的主要原料,同时放出能量供人体活动的需要。四月清明,春回大地,早在宋朝就有“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诗句。很多作物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施用氮肥,其主要作用是促进植物_,叶色浓绿,提高植物蛋白含量的作用。若还需要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则能同时提供这两种营养元素的一种复合肥是_(填化学式)。桑蚕吐出的蚕丝属于天然纤维,天然纤维具有_(填字母)的性能。A 强度高,弹性好、耐磨、耐化学腐蚀 B 吸水性和透气性较好 C 耐油、耐高温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习俗的中心。近年来,随着保护环境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各地兴起了以鲜花祭祖、植树绿化等低碳的方式追思先人的新风尚。所谓“低碳”,就是较低的二氧化

8、碳排放。除二氧化碳外,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还有_、_(填两种物质的化学式)。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17(8分)实验兴趣小组对制取二氧化碳实验中剩余的滤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知在实验过程中加入的稀盐酸过量,溶质只含有氯化钙和氯化氢两种物质,为了探究各成分的质量进行了如下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写出生成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写出求解溶液中氯化氢质量的比例式_滤渣的质量为_第一次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至80 g时溶液中溶质的成分_(填化学式);最终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18(8分)现有21.2g氯化钠和氯化镁的混合物,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欲除去其中的氯化镁,老师为他们提

9、供了以下药品:氢氧化钾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钠溶液。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为了除去氯化镁,同学们所选的溶液是_(填名称)。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列出根据已知条件求解参加反应的氯化镁质量(X)的比例式_。反应所得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蒸发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19(8分)某同学要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了如下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及现象步骤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气密性良好步骤将盛有白磷的带孔燃烧匙伸入A瓶中,白磷不燃烧步骤向A瓶中加满80热水,塞紧瓶塞,白磷不燃烧步骤打开K1、K1,从a口向瓶

10、中鼓入空气,待瓶中的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时,关闭K1、K1此时进入量筒B中水的体积为100mL,观察到A瓶中的白磷燃烧(1)对比步骤和的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待装置冷却一段时间后,打开K1,如果观察到 ,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原因可能是 (答一条即可)用如图所示装置,利用铁生锈的原理也可以比较准确地测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若将此装置中的细铁丝换成足量的细铜丝进行实验,能否比较准确地测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说明理由 (已知:铜能与空气中氧气、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铜绿化学方程式:1Cu+O1+H1O+CO1Cu(OH)1CO3)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

11、共15小题,共30分)1、C【解析】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为原子的序数,右上角是该元素的符号。名称下边的数值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详解】A. 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不是原子质量,选项错误;B.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原子的化学性质,的化学性质不相似,选项错误;C. 化合价与一个原子得到或失去的电子数有关,得电子数等于负价的数值,失电子数等于正价的数值。表示的钠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故在形成化合物时化合价为+1价。选项正确;D. 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的质子数不同,不属于同种元素,选项错误。故选C。2、A【解析】A、尿素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

12、肥;故选项正确;B、氯化钾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选项错误;C、磷酸钙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选项错误;D、碳酸钾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注意常见化肥的分类。3、C【解析】试题分析:图示实验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及隔绝氧气,使得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故选考点:燃烧的条件4、B【解析】A、检验葡萄糖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取样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共热,若有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生成,说明含有葡萄糖,不能使用硫酸铜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B、蛋白质灼烧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可以通过灼烧检验蛋白质,故选项说法正确。C、检验二氧化硫,可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D、碳

13、酸根离子也能跟钡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检验硫酸根离子,可用钡离子和稀硝酸,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5、C【解析】A、塑料保鲜膜是一种塑料,不是纤维,错误;B、橡胶手套用的是合成橡胶,不是纤维,错误;C、棉布围裙是用棉花纤维制的,棉花纤维是天然纤维,正确;D、不锈钢盆是金属材料,不是天然纤维,错误。故选C。6、A【解析】A、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正确;B、花生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乳浊液,错误;C、面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错误;D、冰块与水混合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错误。故选A。7、A【解析】A、提倡使用一次性餐具,会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符合题意;B

14、、开发使用氢能源汽车和乘公共交通出行,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C、垃圾分类放置,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D、提倡无纸化办公,使用可降解塑料袋,可以节约资源,减少“白色污染”,不符合题意。故选A。8、B【解析】点燃气体后,在火焰上方罩一冷面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气体燃烧生成了水;把烧杯迅速倒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即该气体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A、该气体不可能只有氢气一种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B、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能只有甲烷一种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C、三种气体不一定都存在,如

15、可能只含有甲烷一种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D、该气体不一定是氢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也可能是甲烷等,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9、D【解析】A、干冰升华,固体二氧化碳变成气体,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B、矿石粉碎,涉及到物质形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C、石油分馏,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实现物质的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D、铁窗生锈生成三氧化二铁,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选项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二者的区别在于变化过程中有无新物质生成

16、,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10、C【解析】A、从图示可以看出该粒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都为17,为氯原子,故说法正确;B、该元素的原子核内存在17个质子,属于氯元素,氯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说法正确;C、从图示可以看出,该元素核内质子数为17,但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故说法错误;D、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上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从而形成阴离子,故说法正确。故选C。11、C【解析】A、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不符合这一环保主题,不符合题意;B、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会造成白色污染,不符合这一环保主题,不符合题意;

17、C、实施“绿色化学”,减少化工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可以保护环境,符合这一环保主题,符合题意;D、用填埋法处理难降解的生活垃圾会对土壤造成污染,不符合这一环保主题,不符合题意。故选C。12、C【解析】A、春天,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花园的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B、给车胎充气时,空气能被不断压入车胎,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C、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了,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故选项解释错误。D、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水和氧气,是因为过氧化氢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

18、形成水分子、氧分子,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故选:C。【点睛】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13、B【解析】A、硝酸铵、氢氧化钠固体分别溶于水时,均出现放热现象错误,因为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故选项错误;B、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作为溶质,故选项正确;C、溶液具有均一性,在盛有50mL蔗糖溶液的烧杯中,上半部分溶液的甜度与下半部分溶液的甜度相同,故选项错误;D、没有指明温度,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大,故选项

19、错误;故选:B。14、A【解析】三个锌原子:3Zn,3ZN错误;两个氢分子:2H2正确;两个氢氧根离子:2OH-正确;镁离子:Mg2+,Mg+2错误;氯化亚铁的化学式:FeCl2正确;-2价的氧元素:,O2-错误;故选:A。【点睛】化学符号周围的数字表示不同的意义: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几个原子构成一个分子;元素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15、C【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都不变,由方程式知生成物中含有的原子种类及原子个数为Zn 4;H,6;O,9;C,1;已知生成物中含有的原子种类及原子个数为

20、Zn 4;H,6;O,7;比较分析可知X中含有C和O元素,其原子个数分别为1和2,故X的化学式为CO2故选C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6、蛋白质 氨基酸 细胞 受损组织 茎叶生长旺盛 NH4H2PO4(合理即可) B CH4 O3 【解析】六大类营养素为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肥料分为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详解】(1)蛋清富含蛋白质,该营养素是由多种氨基酸构成的极为复杂的化合物。该常养素的作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同时放出能量供人体活动的需要。(2)氮肥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植物茎叶生长旺盛,叶色浓绿,提高植物蛋白含量的作用。若还

21、需要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则能同时提供这两种营养元素的一种复合肥是磷酸二氢铵或磷酸氢二铵,化学式为NH4H2PO4;桑蚕吐出的蚕丝属于天然纤维,天然纤维具有吸水性和透气性较好的性能,故选B。(3)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以外,还有甲烷,化学式为CH4、臭氧,化学式为O3等。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17、Na2CO3 +CaCl2 CaCO3+2NaCl 10g NaCl、HCl、CaCl2 11.7% 【解析】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详解】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Na2CO3 +CaCl2 CaCO3+

22、2NaCl;(2)设溶液中氯化氢质量为x,反应生成氯化钠质量为y,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z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100g+100g-195.6g=4.4g,解得:x=7.3g,y=11.7g,z=10.6g故求解溶液中氯化氢质量的比例式为: (3)第一次加入碳酸钠溶液没有沉淀生成并且溶液反应后总量减少,说明滤液中含有盐酸,第二次加入碳酸钠溶液有固体生成说明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设生成碳酸钙的质量为a,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b 解得:a=10g , b=11.7g所以滤渣的质量为10g;(4)加入100g的碳酸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所以第一次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至80g时,盐酸有剩余

23、,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NaCl、HCl、CaCl2 ;(5)最终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1.7%【点睛】解答此类题,应该熟记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本题中运用质量守恒:向100g废液中加入100g碳酸钠,得到195.6g溶液,可知减少的质量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代入方程式计算即可。18、氢氧化钠溶液 MgCl2+2NaOH2NaCl+Mg(OH)2 11.7% 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而造成液体飞溅 【解析】根据消耗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氯化镁的质量以及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进而进行相关计算。【详解】为了除去氯化镁,是氯化钠中混有氯化镁,为除去杂质而避

24、免引入新的杂质,所以所选的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对应的反应为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氢氧化镁,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Cl2+2NaOH2NaCl+Mg(OH)2。设参加反应的氯化镁质量为X,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y,生成的氢氧化镁的质量为z消耗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100g8%8gx9.5gy11.7gz5.8g反应所得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1.7%。蒸发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而造成液体飞溅。故答案为(1)氢氧化钠溶液。(2)MgCl2+2NaOH2NaCl+Mg(OH)2。(3)。(4)11.7%。(5)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而造成液体飞溅。【点睛】

25、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19、【实验一】(1)温度达到着火点;(1)水倒流进A瓶40mL;气密性不好、未等装置冷却就打开夹子等;【实验二】不能;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约只有0.03%,铜不能将装置中的氧气几乎耗尽【解析】【实验一】(1)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步骤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步骤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因此通过对比可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答案为温度达到着火点;(1)步骤中装置A内的空气为100mL,因此要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因此消耗的氧气应该是100mL=40mL,则观察到的现象是水倒流进A瓶40mL;影响实验结果偏小的因素可能是气密性不好、未等装置冷却就打开夹子等;故答案为水倒流进A瓶40mL;气密性不好、未等装置冷却就打开夹子等;【实验二】铜能与空气中氧气、水、二氧化碳反应而锈蚀,生成铜绿铜绿的主要成分为Cu1(OH)1CO3,若将装置中的铁丝换成足量的铜丝进行实验,不能比较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约只有0.03%,铜不能将装置中的氧气几乎耗尽;故答案为不能;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约只有0.03%,铜不能将装置中的氧气几乎耗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