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兴水利与西汉王朝兴衰的关系本科生-毕设论文.doc

上传人:教**** 文档编号:88292406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武帝兴水利与西汉王朝兴衰的关系本科生-毕设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汉武帝兴水利与西汉王朝兴衰的关系本科生-毕设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武帝兴水利与西汉王朝兴衰的关系本科生-毕设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武帝兴水利与西汉王朝兴衰的关系本科生-毕设论文.doc(4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学校代码:10200研究生学号:1051203004 分 类 号:K03 密级:无硕士学位论文汉武帝兴水利与西汉王朝兴衰的关系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Rise and Fall of West Han Dynasty and the Irrigation Works Established by Hanwu Emperor作者:刘举 指导教师:王彦辉 教授 学科专业:专门史研究方向:秦汉史学位类型:学历硕士 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 2006年5月41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

2、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3、指导教师签名:日 期: 日期: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 电话: 通讯地址: 邮编: 中文摘要汉武帝时期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兴修水利的高潮,在我国水利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影响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兴修水利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事业,需要强有力的政权的组织、协调才能完成,对人力、物力、财力的占用、消耗是相当巨大的,对当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阶级关系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事关国计民生和国运的兴衰。本文拟从汉武帝兴水利入手,弄清以下几个问题:首先,通过回顾汉武帝的水利建设及其效果,阐明实际效果差强人意,说得上是事倍功半。再从社会影响来分析,水利建设对汉武帝后期的统治

4、危机实际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总体上看汉武帝水利建设在他在位期间是得不偿失。其次,论述汉武帝水利建设与昭宣中兴的关系。着重说明昭宣时期不用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就可以坐享汉武帝水利建设的成果,可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昭宣中兴”的实现,汉武帝水利建设功不可没。再次,揭示汉武帝水利建设与西汉后期黄河中下游水灾、河患的关系。水灾、河患频繁就在于泥沙在黄河中下游淤积,致使河床抬高成为地上河。而河床淤积速度快慢,一在水,一在沙,水多沙少则淤积放慢,水少沙多则淤积加速。汉武帝水利建设重点地区在关中和西北,一方面,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入黄泥沙增多;另一方面,大量引用黄河水溉田,使黄河水量减少,输送泥沙能

5、力下降。这一出一入加速了黄河河床的淤积抬高,加剧了水灾、河患。最后,说明西汉王朝由盛而衰,由衰而亡固然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水灾、河患等自然灾害频发,无疑加剧了社会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大大加速了这一过程,成为西汉王朝由盛而衰的催化剂,加速器。关键词:汉武帝;黄河;水利;水灾AbstractThe second summit of the building of irrigation works emerges Hanwu Emperor administration,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irriga

6、tion and has considerable impacts on the future. The building of irrigation works in the ancient times is such a hard work that needs huge amounts of labor, materials and treasures, etc. Therefore, it has close relatio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consolation of society and the relations o

7、f different classes of the ancient dynasty. By inspecting the process of the building of irrigation works in Hanwu Emperors administration, the article tries to clarify the questions followed:First, by reviewing the effects of the irrigation works in Hanwu Emperors administration, we can draw the co

8、nclusion that the effects of the irrigation works during this period are limited. In fact, the irrigation works promotes the social crisis in the latter period of Hanwu Emperors administration.Second, expound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irrigation works of Hanwu Emperors administration and the “Zha

9、o Xuan Zhong Xing”. Try to explain that people can appreciate the convenient and benefit of the irrigation works without paying too much labor, materials and treasures because of Hanwu Emperors efforts to establish irrigation works.Third, reveal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irrigation works and the

10、flood disaster in the latter period of Hanwu Emperors administration. The main reason of the numerous flood is the sediment of the mud and sand. Most of irrigation works in this period lay in northwest of China. Such phenomenon leaded to two results. On the one hand, it increased the rushing of wate

11、r and soil, the sediment became more and more. On the other hand, the quantity of water in Huang river declined because of the irrigation. It declined its ability to transit mud and soil. As a result , the flood disaster became more often than before. At last, illustrating the frequent flood disaste

12、r is an important factor of deteriorating the social crisis and increasing social contradictions. Its the activator in the process from rise to fall of the West Han dynasty.Key Words: Hanwu Emperor; Yellow River; irrigation works; flood disaster目 录中文摘要I英文摘要II目 录III引 言1一、汉武帝兴水利与其后期统治危机的关系4(一)汉武帝时期的水利

13、工程和实际效益41.治理黄河42.整治漕运53.兴修农田水利工程64.昆明池9(二)汉武帝兴水利对社会的消极影响10(三)汉武帝兴水利事与愿违的原因121.决策和执行层的失误122.“天人感应”等迷信思想作崇123.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13二、汉武帝兴水利与“昭宣中兴”的关系14(一)汉武帝水利建设与昭宣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4(二)国家的财政状况改善、民众的赋役负担减轻15(三)社会心理因祸得福19(四)结论20三、汉武帝兴水利与西汉后期黄河中下游水灾、河患的关系21(一)西汉后期黄河中下游的水灾、河患21(二)西汉后期黄河中下游的水灾、河患频发的原因22(三)结论27四、黄河中下游水灾、

14、河患加速了西汉王朝的灭亡28(一)西汉后期的社会问题28(二)黄河中下游水灾、河患加剧了财政危机和经济衰退29(三)黄河中下游水灾、河患加剧了统治危机,引发了农民起义32(四)结论34结 语35参考文献37后 记40引 言研究对象和内容在以农立国的中国古代社会,兴修水利、防止水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受到格外的重视,各时期由于国力和社会状况的差异而表现为水利工程数量和规模上有所差别外,重视程度则是大同小异的。但重视并不等于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本文以汉武帝水利建设为切入点,论述了汉武帝水利建设与其中后期的财政困难和统治危机的关系,以及同西汉后期水灾、河患频发,西汉王朝治乱兴衰的关系。研究内容涉及水利

15、、水灾、气候、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研究目的和意义人们在研究汉武帝时的水利,以及西汉后期严重的水灾、河患时,往往从水利和水害本身来探讨,多脱离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许多结论放在一点上看很有道理,而放在社会大环境和长时段的历史进程中则往往有失偏颇。本文拟就汉武帝时的水利兴修,从社会发展大背景下重新探讨其利弊得失。“昭宣中兴”与西汉后期江河日下的原因人们多有论及,但多从社会政治因素考虑,本文试图从汉武帝兴水利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探讨,把水利和水灾,以及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联系起来。从而使这些问题得到更科学的解释,更接近于事实。并纠正部分人一提水利建设就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不当认识和想法。

16、研究概况秦汉时期是我国大一统王朝奠基时期,也是水利建设的重要阶段,而汉武帝水利建设则是这一阶段的最大亮点。同时,黄河中下游水灾、河患也日益加剧。对这一时期水利、水灾、社会状况等问题论者甚众,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所列论著在后面参考文献中均有列出,因而不一一标出出版发行单位和出处):专著部分,关于水利史方面的专著:郑肇经中国水利史全书分八个专题,黄河、杨子江、淮河、永定河、运河、灌溉、海塘、水利职官,运用历时性和区域化相结合的笔法,阐述了从传说时代到民国年间各水水灾和水利兴废,可以使我们对历史上各大水系水利发展和水灾的情况一目了然。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年版中国水利史稿以通史的形式介绍了中

17、国水利发展的历史沿革,以时间断限为划分标准,阐述了历朝历代的水利举措和水利设施的成效,以及水灾的破坏程度和治理,对于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水利建设的成败和水灾危害有很大的帮助。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往往能详他人所略,略他人所详,书中有的观点与当代专家学者不尽相同。虽然尚未有关于汉代水利的专著出现,但各种水利史方面的著作对汉代水利的论述还是比较丰富的。关于灾害的专著:建国前影响最大的是邓拓中国救荒史,对汉代的自然灾害论述较为具体,虽距今已近七十年,但长期以来为学界视为里程碑式的成果,在相关论述中多有引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灾害的研究受到更大的重视,许多学术著作对汉代灾害多有论及,陈高佣中国历代天灾人

18、祸表、宋正海中国古代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对汉代灾害等相关的数据进行了统计,成为进行这方面研究的重要依据。关于汉代灾害研究的最新专著是陈业新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通过对这一时期灾害发生规律的归纳,揭示了两汉灾害的概况,从现代的角度对灾害发生的原因加以剖析,对两汉时期的气候状况进行了再考证,着重阐述了灾害与两汉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关于社会经济、财政赋役的专著:陈直两汉经济史料论丛,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资料(秦汉三国编),对两汉的社会经济进行了爬梳整理统计,为我们进行相关研究创造了条件。黄今言秦汉赋役制度研究以专题的形式对秦汉时期赋役的历史沿革、承担人员、组织管理方式、物质消耗、服役期限、实

19、际效果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论文部分,关于水利的论文主要有:辛夷:秦汉时期关中的水利事业,马正林秦皇汉武和关中农田水利,卜风贤、张琳汉武帝经营关中水利的历史意义,陈秀云汉武帝时代的水利工程等。从水利工程及其效果的角度阐述了秦汉时期,特别是汉武帝时期的水利工程的兴废及其效果,基本上是持肯定态度的。关于水灾的论文主要有:樊连安关于黄河治理的思考,陈怀荃古代大河三角洲地理环境的变迁与西汉的河患,李仲钧、李卫我国古代的治黄水利工程,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任伯平关于黄河在东汉以后长期安流的原因,邹逸麟读任伯平关于黄河在东汉以后长期安流的原因,杨国顺汉代的黄河与治理,史真汉

20、代的瓠子大决口及其治理,金陵客西汉的水灾及其他,赵淑珍、任伯平关于黄河在东汉以后长期安流问题的再探讨等。多数认为西汉后期水灾、河患,是由上中游无序的过度开发,使植被受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所致;另有少数认为水灾是由下游堤防不合理,不完善所致。气候方面的论文主要有:王子今秦汉时期气候变迁的历史学考察,任振球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的异常期及其天文成因,刘振知中国第二寒冷期古气候对黄河水量的影响,马新历史气候与两汉农业的发展,耿占军、陈国生西汉自然灾害及气侯初论等。侧重于探讨古代,特别是汉代的气候状况,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汉代兴水利与闹水灾的气候因素。社会经济方面的论文主要有:党瑜论历史时期

21、西北地区农业经济的开发,张泽咸秦汉时期黄淮平原的农业生产,储茂东秦汉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与黄河水灾关系及其对水灾的治理,王勇秦汉时期西北的经济开发及其启示,杨红伟试论秦汉时期中国西部经济的地位与作用,等。从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特别是农业的发展状况,揭示了各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水平,农业生产的地位和制约因素。总之,学术界对汉代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汉武帝时期的水利工程,西汉后期的水灾、河患的著述是较为丰富的,提出了许多极富建设性的见解,为我们今天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实可信的材料,是现在开展研究工作的重要基础。但这些成果多局限于就事论事,缺乏对各种事物内在联系的探讨,许多结论就一方面而言,很有道理

22、,但若放到一个更大更广的范围中去考查,往往就难以自圆其说。因此,弄清汉武帝时期的水利工程和西汉后期的水灾、河患的关系,以及水灾、河患与社会矛盾的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研究方法实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研究方法,即借鉴自然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如气候、天文、水文、地质、地理和生态等等),对社会状况、水利建设、水灾进行定量的研究;采用史学研究既有的方法和手段,对水利、水灾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进行定性的分析。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将自然的和社会的、定量的的和定性的、描述性的和分析性的等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期达到准确地揭示汉武帝水利建设与西汉后期水灾、河患及国家治乱兴衰的关系,客观

23、地反映水利建设、水灾、河患与社会状况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汉武帝兴水利与其后期统治危机的关系汉武帝是我国大一统王朝建立初期的重要帝王,是有着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人物。他的许多举措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两千余年儒学独尊的历史地位;开疆拓土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的雏形;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效仿;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扩大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等等。在许多人眼中汉武帝就是成功帝王的代名词,是后世帝王的楷模。对汉武帝兴水利论者甚众,且多为褒扬之词,对其消极方面很少涉及,或仅仅一笔带过。本文拟从汉武帝兴水利的实际效益和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作一下探讨。(一

24、)汉武帝时期的水利工程和实际效益汉武帝时期是继战国后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兴修水利的高潮,其地域之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技术之精诸方面不仅仅是空前的,亦是其后几百年间难以企及的。这一时期的水利工程主要包括治理黄河、改善漕运、兴修农田水利等三个方面。此外,还有供训练水军和游玩的昆明池。1.治理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但同时黄河又是一条有名的害河,经常泛滥决溢,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自周定王五年(前602年),黄河迁徙改道至西汉初年,见于文献记载黄河似无大的自然灾害,但此后黄河的灾害逐渐增多。先是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冬,黄河泛滥,“河决酸枣,东溃金堤”,史记卷2

25、9河渠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09页。后经政府和广大民众的努力才将决口堵好。到了汉武帝年间河患日益频繁,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河水在平原泛滥。元光三年(前132年)春,河水大涨,“河水徙,从顿丘东南流入渤海”汉书卷6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63页。同年夏天,黄河又在瓠子决口,“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史记卷29河渠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09页。洪水害及十六郡,损失惨重。鉴于水灾严重,汉武帝立即下令动员人力、物力进行抢险救灾,命令郑当时、汲黯率十万军民堵口,从而揭开了他治理黄河的序幕。但由于水势太大,堵而复决,当地民众又几次堵口,但都没有成功。

26、此后二十余年黄河在河淮之间来回摆动,给这一地区造成严重的灾害。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巡游各地,来到黄泛区,亲眼目睹了灾区人民的苦难,于是下决心堵口。元封二年(前109年),“天子乃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则还自临决河,沉白马玉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实决河。”史记卷29河渠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12页。最后终于堵住了决口,并筑宣房宫于其上,以镇压之。为了防止河水再一次泛滥成灾,又发动民众修好了黄河分洪的两条渠道,“导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而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史记卷29河渠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13页。瓠子决口

27、后,中央和地方多次堵口,均以失败告终,不得不任由洪水泛滥十六郡二十多年。直到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亲临决河,下了死命令,“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实决河”,才终于堵住了决口。仅中央两次堵口用于一线抢险的人员就多达十数万,二线的后方保障人员自然不在少数,加上地方几次堵口动员的人力,可谓是兴师动众。除汉武帝亲临决河的第二次堵口外,其他的均未成功,称得上是劳民伤财。再看为了防止河水再一次泛滥成灾所修的分洪工程,后来亦因河决馆陶分出屯氏河而失去了意义。“自塞宣房后,河复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东北经魏郡、清河、信都、勃海入海,广深与大河等,故因其自然,不堤塞也。此开通后,馆陶东北虽时小被水害

28、,而兖州以南六郡无水忧。”汉书卷29沟洫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686页。可见屯氏河阴差阳错地起到了分担黄河洪水的作用,减轻了河患,才出现了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的局面。由此可见,汉武帝治理黄河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效果并不明显。2.整治漕运西汉建都长安是基于张良所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而专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史记卷55留侯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044页。建都的指导思想很明确,除关中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外,主要是靠渭水和黄河沟通东西,

29、既可以保证京师的供给,又便于控制全国。而这一切又都是建立在河渭航道畅通的基础上,可见河渭航道称得上是西汉王朝的生命线。汉初,政府提倡“黄老之术”,与民休养生息,各项费用很低,物资需求量不大,对河渭航道运输能力要求不高,漕运每年不过数十万石,运输压力不大。到汉武帝时,内兴功利,外事夷狄,物资需求量大增,仅粮食就多达数百万石,最多时达六百多万石,加上其他物资,运输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改善运输条件就成为当务之急。(1)修治漕渠增强运输能力就必然整治漕运,改善渭水运输条件首当其冲。渭水自宝鸡以下,河道虽不很宽阔,但较平直,咸阳以东,河谷开展,与咸阳以西有很大不同,再东则出现了若干弯曲,极不便于航行。时

30、任大司农的郑当时指出,“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史记卷29河渠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09页。汉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征发了几万人进行施工,三年建成。渠长三百余里,直抵黄河。漕渠通航后,大大改善了运输条件,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而且还有一定的灌溉作用。(2)修褒斜道仅仅整治渭水漕运,显然无法确保迅速增长的物资运输需求,因为连接东西的水运大动脉黄河并不是一条顺畅的通道。黄河水势汹涌,尤其是从河南陕县以下,河水流经中条山(山西西南部)和崤山(河南西部)之间,有一段险峻的峡谷,

31、所谓“阏流”,“砥柱”(即今三门峡),航运十分困难。“破害舟船,自古所患”, 王国维:水经注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36页。可见这一段航道经常发生事故,严重制约了河渭航道运输能力。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实在没有办法克服它,只好另寻出路,开辟新的运输通道就成为顺理成章的选择。于是,有人提出避开砥柱之险,绕道转运的方案。即将东方物资在河南南阳附近由唐白河转入汉水,溯汉水到南郑的褒谷口,沿褒水逆流而上抵达褒水和斜水的分水岭(秦岭山顶),中间百余里陆路(水路不通)用车辆转送到斜水,顺斜水入渭水,顺流而下至长安。这一方案经时任御史大夫的张汤审定上奏,汉武帝予以采纳,指派张汤的儿子张昂为

32、汉中守主持这一工程,征发了几万人进行施工,开山劈路五百余里。由于这一工程连接汉水支流褒水和渭水支流斜水,故史称“褒斜道”。经艰苦努力褒斜道终于开成,但由于褒斜水的河谷都过于陡峭,落差太大,水流湍急,加之水中多礁石,无法行船。尽管后来该通道成为川陕间的重要陆路交通线,但开通褒斜道的预期目的未能实现,该工程基本可以说是失败的。从这两项工程我们不难看出,漕渠主要在关中平原南侧施工,长不过三百余里,尚且动用数万人干了三年才完成。而褒斜道施工地点为秦岭间的崇山峻岭,长五百余里,无论施工难度,还是工程量都绝不会少于前者,数万人的工程期史书虽未说明,但可想而知。综合起来看,汉武帝为改善关中地区的运输条件所作

33、的努力实际效益不言自明。3.兴修农田水利工程随着汉武帝内兴功利,外事夷狄规模不断扩大,粮食的供应日益紧张,光靠原来的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需求,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成为当务之急,修建农田水利工程就成为增产粮食的重要手段。(1)关中水利工程(郑国渠为秦王政时所修) 马正林:秦皇汉武和关中农田水利,地理知识,1975年第2期。西汉都城长安位于关中,这就决定汉武帝为保证京师的供给,特别是粮食的供应会不遗余力。改善关中地区的运输条件,如漕渠、褒斜道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荒的情况,但劳民伤财,耗费巨大,且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增加自身的粮食产量,实现自给,就地解决成为最好的办法。关中平原也叫泾渭平原,西起宝鸡

34、,东到潼关,北抵北山,南界秦岭,面积约三万四千平方公里。这里土地肥沃,利于耕作,只要有充足的水分就可以获得较好的收成。但关中平原年降水量一般只有六百毫米,而且雨量季节分布不均,特别是农作物需水量最迫切的春季,降水量很少,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非常需要发展人工灌溉。于是在关中地区开展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就成为必然的选择。龙首渠龙首渠是一条引洛渠道,大约修建于元朔至元狩年间(前128117年)。有一个叫庄熊罴的人(汉书沟洫志作严熊)向汉武帝上书,建议开渠。他说临晋(今大荔县)的百姓愿意开挖一条引洛渠道,以灌溉重泉(今蒲城县东南)以东的土地。如果渠成就可以使一万多顷的盐碱地得到灌溉,收到亩产十石

35、的效益。汉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征调了一万多人开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作之十余岁,渠颇通,犹未得其饶。”史记卷29河渠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12页。工程失败的原因大概是井渠未加衬砌,通水后,黄土遇水易塌方,无法正常输水。(井渠开凿原理如图)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稿编写组:水利史稿上册,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年,第196页。六辅渠六辅渠是郑国渠的支渠,郑国渠是秦王政初年韩国人郑国主持兴修的引泾灌溉工程,长三百余里,可灌溉

36、四万多顷农田。但其有一个不足,即不能灌溉稍高一些地方的农田。武帝时对粮食需求大增,郑国渠的不足更加明显。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儿宽奏请在郑国渠旁加穿六条小渠,用来辅助灌溉郑国渠两岸高田。汉书沟洫志称:“儿宽为左内史,奏请穿凿六辅渠,以益溉郑国渠旁高昂之田。”颜师古注云:“今尚谓之辅渠,亦曰六渠也”。这样看来,六辅渠到唐时还有,且尚能发挥效益,可以想见当年开凿的工程数量(深度和广度)和质量(保固)是很可观的。白渠白渠是引泾灌溉的又一重要工程,建于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因为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因人而名,故曰白渠。白公建议的主要内容是:“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

37、溉田四千五百余顷”。汉书卷29沟洫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685页。白渠建成后,泾阳、三原一带直接受益。此后白渠与郑国渠齐名,人们常将之合称为郑白渠。成国渠、灵轵渠(蒙茏渠)、湋渠据汉书沟洫志载,武帝塞瓠子后,“用事者争言水利”,各地普遍引水灌田,关中方面又有“灵轵、成国渠、湋渠引诸川”,可见三渠都能发挥灌溉的作用。至于穿渠的时间,史文不详,但据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云:“灵轵渠,武帝穿也”。其他两渠一般也认为是武帝时开凿的。水经渭水注:“渭水又东合田溪水,水出南山田谷北经周至县北有蒙茏源,上承渭水于眉县,东经武功,为成林源,东经县苑亦曰灵轵源 (按林是国之误,源是渠之误) 。” 王国

38、维:水经注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96页。汉水地理志眉下颜师古注云:“成国渠首受渭,东北至上林,入蒙茏渠。王先谦也认为蒙茏即灵轵。可见,这条渠是从眉县东行,经长安以下再流入渭水,上游从眉县至周至的一段叫成国渠,下游从周至县以下的一段叫灵轵渠,又叫蒙茏渠。湋渠也在周至县。汉书沟洫志如淳注曰:“湋音韦,水出韦谷”。韦谷在周至县西南三十里。胡谓说湋渠在渭北扶风县界,似有误。成国渠、灵轵渠、湋渠几条渠史书记载很简单,一般均认为溉田有限,规模不大。(2)河东渠田大约在开龙首渠的同时,为彻底解决漕运的困难,降低保障关中物资供应的损耗,河东太守番系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漕从山东西,岁百余

39、万石,更砥柱之限,败亡甚多,而亦烦费。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阴下;引河溉汾阴、蒲坂下,度可得田五千顷。故尽河壖弃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谷从渭上,与关中无异,而砥柱之东,可无复漕。天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作渠田”。可是这一工程完工不久就因黄河河道摆动,取水困难而废弃了。“数岁,河移徙,渠不利,则田者不能偿种。久之,河东渠田废。”史记卷29河渠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10页。水经汾水注:“汾水又西过皮氏南汉河东太守番系穿渠,引汾水以溉皮氏县。故渠尚存,今无水也。”到北魏时代,废弃五六百年的河东渠田遗迹尚存,可见这一工程量是很大的。(3)西北地区的农田水利工程汉武帝

40、通过对匈奴的战争,在西北夺取了大片的土地,为巩固新开辟的国土,抵御匈奴等少数民族的侵扰,徙民实边,大兴屯田,兴修了一批水利工程。元朔二年(前127年),卫青等人出击匈奴,收复河南地,建立朔方、五原郡,调动大批军民和物资到西北去。据史记平准书载:“又兴十余万人筑卫朔方,转漕甚辽远,自山东咸被其劳,费数十百巨万,府库益虚。”史记卷30平准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21页。当时适逢东方饥荒,于是就大量移民西北。“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费以亿记,县官大空。”史记卷30平准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22页。最初军民物资供应主要是靠内地转运的,但

41、这种情况大大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不可能长久维持。实行屯田,使西北军民实现自给显得十分必要。可是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雨水稀少,在这里屯田,首先就要解决灌溉问题,于是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在西北展开。“朔方、河西、西河、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史记卷29河渠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14页。在西北,东到河套一带,西至河西走廊最西边,都有西汉军民在垦殖。 “又数万人渡河,筑令居,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官田,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史记卷29河渠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39页。 “汉渡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汉书卷94匈奴传,

42、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770页。据居延出土的汉简中的记录材料,可知汉时河西屯田士卒中分为“田卒”和“渠卒”,可见当时在军事屯田任务中,有一部分士卒是专门负责开渠灌溉的。尽管这些工程花费巨大,实际效益似乎不高。如史记平准书载:“朔方亦穿渠,作者数万人,各历二三期,功未就。”史记卷30平准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24页。其他渠的情况似乎也差不多。(4)东、南地区的农田水利工程黄河和淮河下游一带土地肥沃,水源和雨量充足,农业经济发达,是全国重要的粮仓和金库。关中和西北所需物资多来自这一地区,为确保这一地区高产,稳产,开展农田水利工程事在必行。与关中和西北大兴水利的同时,东南地

43、区水利工程也有很大发展。“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钜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皆万余顷。”汉书卷29沟洫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684页。似乎这一地区的水利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但有一点应注意,黄河在此间泛滥二十余年,水毁工程必然很多,水利建设当有很大一批为修复工程,新建的工程应当不是很多。从上述汉武帝时期的农田水利工程不难看出,除六辅渠、白渠等几个外,龙首渠、河东渠田、朔方渠都未能取得较好的效益,有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失败了。再以关中为例,司马迁评价当时关中在全国中的经济地位时曾说:“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史记卷69货殖列传,北京:中华书局

44、,1959年,第3262页。许多人将关中富饶归因于汉武帝所兴水利,我觉得言过其实。终汉武帝一朝关中所兴水利约十数处,动员全国人力物力大事兴作数十年,但灌溉面积尚不及秦王政时修的郑国渠四万余顷多,而且不能实现粮食自给,每年仍需输入数百万石粮食,可见汉武帝兴水利实际效益并不高。关中富饶亦非主要由兴水利所致,而是关中本身自然条件优越,加之靠国家政权的力量,每年从其他地区输入大量财富。当然不可否认,农田水利也起到一定作用。4.昆明池元狩三年(前120年),汉武帝又穿昆明池,周回四十里,以习水战。三辅旧事曰:“昆明池地三百三十二顷,中有戈船各数十,楼船百艘,船上建戈矛”庙记曰:“池中后作豫章大船,可载万

45、人,上起宫室,因欲游戏,养鱼以给诸陵祭祀,余付(给)长安厨。”三辅故事曰:“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鸣,常鸣吼,鬣尾皆动。”又云:“池中有龙首船,常令宫女泛舟池中,张凤盖,建花旗,作櫂歌,杂以鼓吹,帝御豫章观临观焉。”关辅古语曰:“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 陈直:三辅黄图校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2页。从这些记载看,昆明池是一训练水军、养鱼、游乐的多功能的人工湖。开挖这么大的人工湖、制造有关大小船只、刻石等设施,自然花费巨大。从上面的阐述我们不难看出,汉武帝所兴水利,无论是治理黄河、整治漕运、兴修农田水利工程、还是开挖昆明池

46、,都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就其工程本身实际效益而言,并不十分理想,称得上事倍功半。(二)汉武帝兴水利对社会的消极影响汉武帝之初,上承“文景之治”,国泰民安,欣欣向荣。“汉兴七十余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卷30平准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20页。历其数十年内外兴作,晚年时已是民生疲蔽,国力大减,乱象纷呈,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也非常激烈,形势一度非常危险,西汉王朝实际上已是外强中干的老大帝国。幸亏汉武帝晚年醒悟的早,下罢轮台诏向国人检讨自己的过失,请臣民谅解,改弦更张与民休息;加之托孤重臣霍光忠心耿耿,措施得力。否则,汉武盛世极有可能仅是昙花一现,甚至出现江山易主的悲剧。对出现这种危局的原因世人多有论及,但往往忽略武帝兴水利的负面作用。兴水利虽非决定性因素,但至少应是一个重要原因。以“文景之治”积累下的国力,如单纯搞水利建设,即使不理想,也不会对社会稳定造成太坏的影响。但与此同时,汉武帝兴兵达十数次,发动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战争,前后动员兵力多达二百余万,役使民工不计其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