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案.doc

上传人:老** 文档编号:88167084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4.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语文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案.doc(2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语文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案 一、导入 今日我们伴着这如诗如画的古筝曲一起走进古徽州的首府歙县。读课题:水墨徽州 二、解释水墨画。 1、教师带来了几幅美术画,大家观赏一下。 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并用自己的文字描绘一下水墨画是什么样的?(模糊的、以黑色为主的) 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主要是以墨加水调和成,用浓墨、淡墨、湿墨、干墨等进展绘画。色调以灰、黑、白为主,表达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深刻的内涵。依据需要有时也加以丹、青等颜色,所以也称“水墨丹青”。 三、整体感知课文 水墨徽州那么,徽州与水墨画有什么联系呢?我们还是跟随走进文本,去领会古徽州的首府歙县。品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细细品读课文回答下

2、列问题:课文描写了徽州的哪几幅画面? (2)学生自读课文。 (3)学生汇报,出示课件:徽州的早晨、徽州的街巷、雪中的徽州 (4)用移步换景法,像一位导游一样向我们描绘了这三处景物,那么你能不能从文中找一找,哪句话写出了那就是一幅画呢? 课件出示句子:一时间,仿佛置身于画中。(其次自然段) 眼睛的每一次定格,都是一幅写意的风物水墨丹青。(第三自然段) 四、细细品尝每幅画面,认真的读读课文24自然段这三处景物 1、品读第2自然段 (1)下面我们先品读第一句,细细的读一读课文其次自然段,究竟看到了哪些景物产生了这样的感觉“一时间,仿佛置身于画中。”? (2)汇报 (3)出示课件:晨光中的徽州我们看到

3、了几艘剪影似的乌篷船、波光闪耀的练江;远处灰蒙蒙的山影、晨雾之中无碍缥缈; 白墙青瓦的街市,入目的风光非黑即白,再加上薄薄的一层晨雾,这岂不就是一幅画?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板书:生气盎然 2、品读第三自然段 (1)刚刚我们感受到了徽州的早晨的生气盎然,接着我们一起走进徽州的街巷。 刚刚大家找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眼睛的每一次定格,都是一幅写意的风物水墨丹青。” (2)理解定格:突然间停顿而成为静止的画面,或是动态景物刹那间的凝聚,犹如雕塑一般的美。 大家都旅游过是吗?那么都会选一些地方拍上几张照片,为什么选那出景物呢?(美)对,由于那处景是美的,你的眼睛就定格在那。好,接下来请一名同学给大家读读这

4、段,细细体会,你的眼睛会被什么风光所吸引,会定格在哪里? (2)指名读课文 (3)学生汇报 (4)出示图片:那凹凸错落的粉墙、鳞次栉比的黑瓦、清幽的石板小巷,玲珑精巧,随便望去,我们的满眼是景,满眼是画。可谓是“眼睛的每一次定格,都是一幅写意的风物水墨丹青。” 板书:清爽质朴 3、品读第四自然段 孩子们,看到白天徽州的风光美,那么下雪时的徽州风光更美,快速的读一读“雪夜中的徽州与白天的徽州相比有哪些不同?” 用文中的一个词描绘一下雪中的徽州? 板书:美丽纯洁 用“不见了,消失在画卷的是”句式说一说 (1) 自己快速的读课文 (2) 学生汇报“乌篷船、练江、街巷、马头墙都不见了,出项在眼前的事白

5、茫茫的一片、古老的牌坊、祠堂等” (3) 在这通体雪白的世界里,兀自安静的立在那里的更多的是这些古建筑。 结合你的课下搜进的资料以及教师给的阅读提示谈谈你对建筑的了解。课件出示 (第一幅图)徽州的建筑以祠堂、牌坊、民宅特色,号称“古建三绝”。(其次幅图)古祠堂,即使不太富有的人家也会买扇雕花的窗户摆着,也会讲究“四水归堂”所谓“有堂就有井”“无宅不养花”。(第三幅图)看到牌坊群,不禁让我们想到徽州的商人,这些牌坊都是徽州商人无偿的捐助巨款修建的,这是“义”的象征,是徽州文化的忠言组成局部,也是徽州兴起的缘由,同时也是徽州商人在嘱咐后人,不要“见利忘义”这是徽州商人高尚的人格,徽学的兴盛。 (4

6、)齐读“那么多世人面前。” 徽州人给人留下的有形的与无形的文化遗产实在是一巨大宝藏,太布满了太多的才智、阅历,值得我们去挖掘、提炼、思索。 课件出示:所以说“这就是古老而漂亮的徽州。”齐读。 四、回归文题 五、课件出示“课文为什么以水墨徽州为题?” 六、课外作业。 课件出示。 语文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徽州有关的学问。 2.通过解读课文内容,感受徽州的独特风韵。 3.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徽州的独特风韵。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的古代,人们按着为社会做出奉献的大小将人分

7、为士农工商四类。其中,商人处在最末端,地位较低,不被人看重。可是,在我国的南方有这样一处地方,那里涌现出很多不一样的商人,他们行走四方,苦心经营,积存财宝后,返回家乡,建立学堂,训练后代,制造出了别具一格的文化。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别具特色的地方徽州,领会一下那里的风光。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师:课前都预习了,那谁来读读这些词语,出示 生气盎然 雾霭飘渺 起起伏伏 隐模糊约 山影模糊 人影绰绰 葱郁迷漫 粉墙黛瓦 轻轻浅浅 疏树寒村 2.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徽州的哪些风光?板书 (晨光中的徽州 徽州的街巷 雪中的徽州) 3.真不愧是五年级的学生,借助预习就了解了课文的

8、大致内容,理清了文章的层次。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着的脚步一起走进晨光中的徽州。 三、晨光中的徽州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第2自然段,想想晨光中的徽州有什么特点,能不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 2.生答 生气盎然 (1) 师: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个特点的?生读 谈谈你的理解? 在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他为什么只写这些景物?(典型 代表性)对,描写风景的文章肯定要抓住典型的景物 板书 典型 教师这里也对这些景物进展了描写,你们来读一读。出示 什么感觉?剪影式的 起起伏伏 好在哪?请你带着你的理解来为我们读一读。 (2)生答 山影模糊 (雾霭飘渺) 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个特点的?生读 谈谈你的理解?

9、请读出你的这种感觉。 3.说得真好,是啊,晨光中的徽州既有着生气盎然的练江又有着隐模糊约模糊的山影。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放音乐)专心地来感受,你脑中消失了怎样的画面。教师范读,生谈画面 4.是啊,剪影式的乌篷船,起伏的水鸟,绰绰的人影,视野内,山影模糊 往下游看, 街市隐模糊约,无论近看还是远观,(板书 近 远)一切都是朦模糊胧的,难怪感慨道一时间,仿佛置身于画中。 5.出示图片,此时,你的脑中消失了哪些词语 6.让我们一起用声音来感受一下这如画的风景。 四、徽州的街巷 1. 晨光中的徽州如此的漂亮,让人不由的想进一步了解它,于是便走进了徽州的大街小巷。自由的朗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里为我们描写

10、了哪些景物,勾画出让你印象最深刻的语句,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过一会,我们一起来沟通一下。 2.沟通反应。 3.师:眼前的美景让觉得那随处可见的粉墙黛瓦与潺潺流水都仿佛是画家勾画出的水墨画。出示图片,谁来为我们美美的读一读,谁来试着用自己的声音为我们表现出这幅水墨丹青的特点。 五、雪中的徽州 1.雪中的徽州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快速扫瞄文章,仔细的找一找。(美丽纯洁) 2.师:在这一段中,还为我们描写了一种特别的建筑。是什么呢?找找那句话。(牌坊) 3. 出示 句子 指名读文 “在通体雪白的世界里,它们。给人们叙述着存在的理由。”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板书 拟人徽商的吩咐是什么? 它们存在

11、的理由是什么? 介绍徽商。徽商就是刚上课时我们提到的那些不一样的商人,他们行走四方,苦心经营,不仅仅是为了财宝,他们更重视的是做人的准则即“讲道义、重诚信”,并且在获利致富后回报家乡,兴办慈善事业。徽州牌坊多是徽商捐巨款行善后,被朝廷旌表赐予,牌坊象征着“以义取利、诚信为本”的做人经商原则。出示图片 那么你觉得,徽商的吩咐是告知后人什么?(不能背离这个原则,不能做见利忘义的事情) 4.徽商们不仅用自身的行动告知我们做人的准则,还制造了丰富绚烂的徽州文化,留下了很多意味浓郁的建筑,(出示图片房子)站在历史的角度,回忆整个徽州,或睡或醒,或卧或走的村庄,民居,老树,行人,共同走进了一幅古色古香的山

12、水画中,来,读“那么多意味浓郁的。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六、拓展练笔 1.假如说前边是眼中所见到的风光,那么这里就是心中所想到的,板书,眼中景 心中景 同学们,一篇好的文章就是这样的,不仅要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更要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写景类的文章更是应当抓住典型的景物,根据肯定的观看挨次,运用比方,拟人等修辞方法,全方位的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2.下面,请同学们调动起你的全部感官,眼,耳,鼻,心,专心的感受,你进入到了一幅怎样的画卷中呢?放音乐,出示图片 3.拿出你的本,运用刚刚写景的方法,把你感受到的画面写下来吧。写的时候,可以用上这些词语。出示词语。 4.学生练笔,朗读,师点评。

13、 5.很快乐,你们用手中的笔描绘出了漂亮的风景,用文字记录下了你当时的感动,这样,大家就成为了生活的有心人。最终送给大家几句话 出示 “行遍天下路,赏完世间景,阅尽古今书,我笔写我心。”愿同学们能用手中的笔随时记录下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下课。 语文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案3 课前预备: 1、朗读课文; 2、了解桂花; 3、了解。 教学过程: 一、走近,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熟识桂花吗?(师生介绍桂花) 2、介绍琦君。想起我们一般大小时所经受的桂花雨。 二、整体感知,初闻桂花。 认真、仔细、大声地朗读课文,找一找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

14、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假如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4、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5、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过渡:哪一句话写了杭州的桂花? 杭州最出名的是文中提到的:满陇桂读品桂 可母亲却说:乡的桂花比杭州的桂花更香。为什么呢?再读课文。 三、走进村子,浸润花香。 每个句子读两遍,体会一下哪一个句子最让我们感受到:家乡的桂花比杭州的桂花更香。 齐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读这一句时,哪个词冒出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1、品读:“浸”。 为什么用“浸”? 生:桂花的香气散发

15、地远; 生:桂花的香气散发很久 2、品读:“全年” 除了这个词,还可以换成哪些词:“一个月”“半年”“整一年”“每一天”“每一个季节”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是怎样的一年 师引读:每一天, 每个月, 每个季节, 这个“全年”让你体会到什么?(时间长远) 3、品读“整个村子” 什么浸在桂花香气里? 生:村长、村里人、的母亲、 师:除了人呢? 生:鸟儿、动物、花草、每一样物品 读句子“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四、透过花香,体悟思乡。 1、抽读5自然段。(对我来说,什么才是大事?) 2、你有什么感受。 3、自读,哪一个句子让你有特殊的感受。 4、“摇呀摇”我们再来体会这三个字。 (生读;师

16、评:不焦急,你可以读得更好!) (生读:师评:一脸的绚烂,真的乐了。) 5、琦君家的桂花栽满院子,她一个人是摇不过来的,让我们一起帮她摇。 “摇呀摇”你们摇出了什么? (童年的乐趣;桂花的香气;童真;乐趣) 6、在我们家乡莫非香的仅仅是桂花吗? (“桂花”“小花小草”“有桂花飘在身上的人香了。”) 引读第8自然段。 7、一生都在漂泊的琦君,在这美妙的中秋佳节,除了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还会想起什么呢? 完毕语:孩子们,桂花是家乡的香,月亮是家乡的明,溪水是家乡的甜,人儿是家乡的亲。这一朵朵小巧迷人的桂花,这一场场沁人心脾的桂花雨,让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芳香,是香甜,是欢乐

17、,是温馨,更是一种心灵的滋润,一种长长的相思,一段暖暖的牵挂,一种人生的幸福。 语文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案4 教学目标 1、自主理解并积存生字新词。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内涵丰富的句子;依据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 3、依据人物的特点和特定的情景,绽开合理的想象。 4、感受六个孩子对法西斯的憎恨、对西班牙人民的怜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预备 教师: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 学生: 1、读课文,并理解以下词语:救济、惋惜等。 2、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设计 一、简介背景,激发情感。 1、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播放录像) 师:1936年7月,西班牙发生内乱。德国、意大利法西斯

18、乘机侵略西班牙,派往西班牙20万军队。三年的战斗使西班牙陷入水深炽热之中。西班牙人民开展了反法西斯的斗争,各国人民纷纷募集粮食、药品、捐款予以支援。今日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期间,叙述了六个孩子的故事。 说明: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学问背景。在教学中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可以给学生展现颜色斑斓的生活画卷和无穷宇宙间的自然神秘,可促使学生进入探幽觅胜、奇思遐想的学习境地。本课的故事发生在战斗年月,是学生所不了解的。背景资料的介绍可以帮忙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领悟的表达意图。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1、轻声读课文,思索:课文讲了哪六个孩子,

19、围绕他们讲了个什么故事呢? 2、出示填空: 一天,六个的孩子从报纸上看到,他们(时间)(地点)(谁)(做什么)想_,于是他们_。(结果) 3、概括一件事情需要讲清晰哪些内容? 说明: 概括力量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本篇课文的篇幅很长,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学生来说的确不易。利用填空练习帮忙学生梳理文章线索,降低概括的难度。然后,让学生了解概括大事要讲清晰大事的“六要素”,到达“授之以渔“的目的。 3、沟通。 板书:安东尼罗达甫兰杰克依沃塞夫 三、研读课文,感悟六个孩子的品质。 (一)学习课文1-8节。 1、师:六个孩子从报纸上看到了一张残缺不全的西班牙孩子的脸。 出示

20、图片。 2、轻声读课文1-8节,思索: 六个捷克孩子从报纸上看到了被法西斯强盗炸死的西班牙孩子的残缺不全的脸,想到_,想到_,还想到_。 3、沟通。 4、小结:六个孩子对那个可怜的西班牙孩子满怀怜悯,对法西斯强盗满怀怒火 5、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读课文3-8节。 过渡:孩子们多么想帮忙那些饱受战斗苦难的西班牙人民啊,他们能做的只有捐钱了,可是钱太少了,只有半克隆,这相当于人民币1角5分左右,于是他们想到了卖掉自己最珍贵的东西。 (二)学习课文14-18节 1、课文14-18节写了4个孩子献出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的过程。请大家默读课文14-18节,你觉得哪个孩子最了不起,为什么? 2、沟通。 安东尼

21、: 鄙视安东尼的同学齐读14节。 沟通鄙视安东尼的缘由。板书:折刀 出示骑士画面,理解“骑士” 随机指导朗读: 突然,安东尼说:“我有一把折刀,”他迟疑了一会儿,又加上一句,“可以卖掉它。” 小结:安东尼第一个想到了卖掉自己最珍贵的东西,那把折刀是一件珍宝,是每个孩子都梦想拥有的,他虽然有太多的不舍,还是毅然捐了出来,他真了不起。 孩子们对他的举动布满鄙视,出示句子朗读: 甫兰杰克庄重地站了起来。其余孩子也站了起来。他们紧紧握住了安东尼的手,紧紧地成年人只有在遇到危急的时刻才这样握手。 甫兰杰克: 学生沟通鄙视的缘由。板书:鞋油盒 出示鞋油盒实物。师:这个盒子可好玩了,轻轻一扭,盒子就翻开了,

22、甫兰杰克可是等了好久,鞋油用完了,才归他全部的,这里面可以藏许多珍宝,或许就藏着孩子们最喜爱的弹子,你喜爱吗?舍得卖掉吗? 朗读句子:甫兰杰克一声不响地拿出一只铁制的鞋油盒,轻轻地放到安东尼的刀子旁边。 罗达: 学生沟通鄙视的缘由。板书:弹子 出示句子朗读: 第十四粒是用锡做的,他用这粒弹子玩的时候总是赢的。 依沃塞夫: 师:没有人觉得依沃塞夫了不起,他真的不值得我们鄙视吗?我们来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 出示:但是当依沃塞夫把自己的哨子放到安东尼的刀和甫兰杰克的铁盒旁边时,罗达觉得惭愧了。他在自己那十三粒弹子里又加了一粒。第十四粒是用锡做的,他用这粒弹子玩的时候总是赢的。 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一

23、下:依沃塞夫平常用哨子可以干什么呢?板书:哨子 总结:课文写了四个孩子,但我们知道六个孩子都是一样对自己心爱的东西有那么多不舍,但是他们在不舍时,在迟疑时,仿佛又观察了西班牙孩子那残缺不全的脸,毅然捐出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多么得意的孩子,多么和善的孩子,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课文14-18节。 说明: 文章1418小节是文章的重点,表现了六个孩子为了帮忙西班牙人民,打算卖掉自己最心爱的东西的过程。然而,折刀、鞋油盒、弹子、哨子这些寻常得不能再寻常的东西为什么是这些孩子最珍贵的?这是现在的孩子很难理解的。因此,在这局部的教学中,用“你觉得哪个孩子最了不起,为什么?”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可以

24、帮忙学生走近这些孩子。通过想象练习,有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孩子们的内心。让学生明白,东西虽然寻常,但对于六个穷孩子来说,是最喜爱的,是独一无二的,把这些宝贝卖掉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的不舍,从而体会他们的和善和对法西斯的憎恨。 过渡:孩子们捧着这些最珍贵的东西来到了老依查克收旧货的铺子,在他们心里,他们正做着一件最神圣的事情,他们的脚步是那样的坚决,他们的神情是那样的庄重,他们的心情又是那样的感动。这一段写得非常感人,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19-20节,想象当时的情景,感受孩子们感动的心情。 (三)、学习课文19-20节。 1、配乐朗读。 2、想象说话:孩子们心情是那么感动,是由于_。 四、小结复习,简介

25、。 1、总结:战火无情人有情,东西有价,情意无价。透过这些寻常却又珍贵的东西,我们清楚看到是六个孩子,六个捷克的孩子,六个和善的捷克孩子,六个布满正义感的捷克孩子,让我们牢牢记住他们的名字:安东尼、罗达、甫兰杰克依沃塞夫。 2、更要记住的是文章的,简介:伏契克 说明: 在分析与探讨将近尾声之时让学生了解文章,能更好的了解作品的主题。同时,也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其他名篇的兴趣。 3、教师总结:伏契克说过:“为了吸取将来的美妙而牺牲了的人,都是一尊石质的雕像。”我想:这样的一尊尊塑像将永久铭刻在我们心里。 4、拓展作业。 依据课文内容,排练课本剧。 附板书: 35、六个孩子的故事 (捷克) 安东尼折刀

26、 罗达鞋油盒救济西班牙人民 甫兰杰克弹子 依沃塞夫哨子 语文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观赏,体会的思想感情,领悟诗歌的意境。 3.培育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到达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材料沟通 1.介绍: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

27、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淳熙十年因病辞归,时年58岁。此后10年隐居石湖。 诗歌成就:范成大是一个关怀国事、勤于政务、怜悯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农村的宽阔生活,把诗经?七月以来的农事诗、陶潜以来的赞颂农村生活舒适闲适的诗和唐代诗人的一些反映阶级压迫的农家词、山农谣一类作品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2.田园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代表人

28、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范成大始终以农村和农夫的生活作为自己的歌咏对象,在四时田园杂兴中,不仅有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内容;而且教全面地描写了劳动的艰辛、劳动的欢快,赞美了农村的劳动者;更有一些反映农夫疾苦、揭露剥削的诗篇。这些都使得范成大不同于前朝的田园诗人(仅描写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和美丽的田园景象) 3.解题: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我们学习的两首分别描写农村的春天和晚春。 4.诗歌体裁: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 (二)诗歌朗读 1.诗歌朗读指导(节拍、语调、重音) 2.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蕴涵的思想感情

29、 第一首诗歌描写了农夫劳动的情景。表现了人人爱劳动以及劳动布满乐趣的思想感情。 (四)沟通探究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夫劳动的繁忙景象。 2.三、四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 明确: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说明劳动像嬉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布满乐趣。 3.诗歌的写法:(1)正面描写劳动景象;(2)语言清爽自然,布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练习 1.小组朗读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四、小结 1.文学常识 2.朗读学问 3.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五、作业 1.理解、背诵并默写所学的诗歌。 2.借助工具书或者网络找出一首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并与所学的诗歌加以比拟。 语文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