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吕氏春秋》 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译文).pdf

上传人:奔*** 文档编号:88117456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PDF 页数:90 大小:18.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吕氏春秋》 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译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吕氏春秋》 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译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吕氏春秋》 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译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吕氏春秋》 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译文).pdf(9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吕氏春秋 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武王胜殷,入殷,未下事,命封黄帝之后于铸,封帝尧之后于黎,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舆,命封夏后之后于杞,立成汤之后于宋,以奉桑林。武王乃恐惧,太息流涕,命周公旦进殷之遗老,而问殷之亡”,又问众之所说、民之所欲。殷之遗老对日:“欲多盘庚之政。”武王于是发巨桥之粟,赋鹿台之钱,以示民无私。出拘救罪,分财弃责,以振穷困。封比干之墓,靖箕子之宫,表商容之闾,士过者趋,车过者下。三日之内,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庶土施政去赋。然后济于河,西归报于庙。衅鼓旗甲兵,藏之府库,终身不复用。此武王之德也。故周明堂外

2、户不闭,示天下不藏也。武王胜殷,得二虏而问焉,目:“若国有妖乎?”一虏对曰:“吾国有妖,昼见星而天雨血。”一虏对曰:“此则妖也,虽然,非其大者也。吾国之妖甚大者,子不听父,弟不听兄,君令不行。”武王避席再拜之。此非贵虏也,贵其言也。赵襄子攻翟,胜左人、中人。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拉饭,有忧色。左右目: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襄子曰:“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茜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齐荆吴越,皆尝胜矣,而卒取亡

3、,不达乎持胜也。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如善技胜煮必术强弱。(节 选 自 吕氏春秋 览 慎 大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B.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C.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D.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

4、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下舆”和“惠等哭,舆归营”(苏武传)中的“舆”含义相同B.而问殷之亡故”和“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中的“故 含义不同。C.“欲复盘庚之政,和“复道行空”(阿房宫赋)中的“复”含义不同。第1页 共9 0页D.“赵氏其昌乎”和“其皆出于此乎”(师说)中的 其含义和用法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武王战胜了商,进入殷都,还没有来得及下车,就分封了黄帝、尧、舜的后代;下了车,就分封了大禹、成汤的后代,初步稳定了政权。B.周武王虚心听取意见,采取盘庚之法,实行

5、宽缓之政,救济贫困者,释放挽救罪人,表彰尊重贤人,分封赏赐有功之臣,以满足民众欲求。C.周武王向商的两个俘虏询问商有无怪异之事,他们的回答一者关乎天象,一者关乎人事,周武王以后者言为贵,连拜两次以表示恭敬。D.赵襄子攻打翟国取得胜利却有所恐惧,认为赵氏品行蓄积得不厚,如此顺利恐怕遭遇祸殃,孔子听到这件事后打听赵氏昌盛了没有.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2)齐荆吴越,皆尝胜矣,而卒取亡,不达乎持胜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三代所宝莫如因,因则无敌。禹通三江五湖,注之东海,因水之力也。舜三徒成国,而尧授之殍仔,因人之心也。汤

6、、武以干枣制夏、商,因民之欲也。武王使人候殷,反报岐周目:“殷其乱矣。武 王 曰:“其乱焉至?对 日:“谗慝胜良。”武王曰:“尚未也。”又往,反报日:“其乱甚矣。武 王 日:悬至?“对日:“百姓不敢诽怨矣。”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武王至朝水,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日:“中华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日:“曷至?”武王曰:“将以半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目:“卒病,请休之。武 王 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

7、杀之。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陈矣。至殷,因战,大克之。此武王之义也。人为人之所欲,己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适令武王不耕而获。武王入殷,闻殷有长者。武王往见之,而问殷之所以亡。股长者对日:“王欲知之,则请以日中为期。”武王与周公旦明日早要期,则弗得也。武王怪之,周公日:“吾已知之矣。此君子也。取不能其主,有以其恶告王,不忍为也。若夫期而不当,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已以此告王矣。”(节 选 自 吕氏春秋贵因)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第2页 共9

8、 0页B.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侑矣/C.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D.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禅位,古代君王将首领之位禅让给贤人。文本中提到的尧、舜、禹依次禅让,传为佳话,体现了上古中国的民主制度。B.千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称“万乘C.西伯,爵位,周代的爵位依次分为

9、公、伯、侯、子、男五等,均世袭。西伯一般指周文王姬昌,文中指的是周武王。D.甲子,干支之一,顺序为第一个。古人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文中“甲子”用来计日。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王运筹帷幄,善于利用敌方弱点,看准殷商混乱的时机,举兵伐纣,获得成功。B.武王重诺守信,告诉胶鬲到达殷都郊外的日子后,不顾劝阻,日夜兼程,准时到达。C.武王礼贤下士,虚心向长者询问殷商亡国的原因;长者在约定的时间内告诉了他。D.作者认为禹、舜、汤、武等先贤的成功,与他们善于凭借外物、因势行事等分不开。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已令胶鬲以甲

10、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2)人为人之所欲,己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9.殷商灭亡的内部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渚。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东夏之命,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承。人以自是,反以相诽,天下之学者多辩,言利辞倒,不求其实,务以相毁,以胜为故。先王执法,虽可得,犹若不可法。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承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

11、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第3页 共9 0页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脖肉,而知一链之味、一鼎之调。荆人欲袭宋,使人先冬漂水。流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平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中多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日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荡

12、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镁锦: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警。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日:“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徒。以此为治,岂不难哉!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目:“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冬为政,有似于此。(

13、取 材 吕氏春秋 察今)【注】东夏:东夷和华夏,指中国境内的不同民族。馍镯:古代的著名宝剑。骥瞥:古代千里马的名称。1 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下氐碰的一项是()A.为其不可得而学 法:效法B.言异而典然 殊:特别C.故殍先王之成法 释:抛弃D.使人先春流水 表:做标记1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军惊顶坏都舍 人非生巾知之者B.若此论则无过务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荆国之为政 句读之不知D.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愿/十五城请易璧。1 2.下列对原文理解和推断不氐硬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关于法的事实被蒙蔽往往源于辩士因自以为是而相互辩论。第4页 共9 0页B

14、.荆人袭宋和刻舟求剑的寓言类似,都是说泥古不变,必然遭到失败。C.第四段告诫君主,要让庶民不敢议法,官员不敢违法,如此利于变法。D.第六段引婴投江之事抨击了不从实际情况出发,机械照搬经验之人。1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硬的一项()A.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B.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C.向之寿民,今为殛子矣D.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即使人们没有增减它,也还是无从取法它的。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原本使民安康长寿,如今却戕害民众。成就功名,这才是先王应该追求的千里马。14.本文前两段讨论了如何对待先王之法的问题,请根据文本概括作者的观点,并用自己的话说明作者持此观点的理由。阅

15、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智者之举事必日时,时不可必成,其人事则不旷。成亦可,不成亦可,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若舟之与车。鲍叔、管仲、召忽,三人相善,欲相与定齐国,以公子纠为必立。召忽曰:“吾三人者于齐国也,譬之若鼎之有足,去一焉则不成。且小白则必不立矣,不若三人佐公子纠也。”管子曰:“不可。夫国人恶公子纠之母,以及公子纠;公子小白无母,而国人怜之。事未可知,不若令一人事公子小白。夫有齐国,必此二公子也。”故令鲍叔傅公子小白,管子、召忽居公子纠所。外物则固难必;虽然,管子之虑近之矣。若是而犹不会也,其天邪!人事则尽之矣。晋文公欲令诸侯,咎犯曰:“不可。天下未知君之义也。”公曰:“何若?”咎犯日

16、:“天子避子带之难,出居于郑,君考不纳之,以定大义,且以树誉。”文公日:“吾若能乎?”咎犯目:“事若能成,继文之业,定武之功,辟土安疆,于此乎在矣;事若不成,补周室之阙,勒天子之难,成教事名,于此乎在矣。君其勿疑!”文公听之,遂与草中之戎、骊土之翟,定天子于成周。于是天子赐之南阳之地,遂霸诸侯。举事义且利,以立大功,文公可谓智矣。此咎犯之谋也。出亡十七年,反国四年而霸,其听皆如咎犯者邪?管子佐齐桓公举事,齐之东鄙人有常孥苦者。管子死,易牙用,国之人常致不苦,不知致苦。卒为齐国良工,泽 及 子 孙。(取 材 于 吕氏春秋)【注】旷:荒废,耽误。小白:即齐桓公,公子纠同父异母弟弟。子带之难:周襄王

17、的同父异母弟弟子带联合外族攻周,致使周襄王流亡郑国。1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近碰的一 项 是()第5页 共9 0页智者之举事必因时因:凭借。若是而犹不全也全:完备。晋文公欲自诸侯合:迎合。君要不纳之奚:为何。吾其能乎其:大概0勃天子之难勤:为尽力。成教季名垂:留传。齐 之 东 鄙 人 有 常 蒙 苦 者 致:表达。A.B.C.D.1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氐碰的一项是()A.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用自己能做到的弥补自己不能做到的B.欲相与定齐国三个人想要一起努力让齐国安定下来C.天下未知君之义也天下还没有认识到您的主张合乎道义D.卒为齐国良工管仲最终成为齐国历史上的贤良工匠17.根据文

18、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氐顾的一项是()A.要想成就大事,就要把握有利时机,同时认识到自身不足并努力弥补。B.管子考虑到民情对国事的影响,对谁将会担任齐君的预判不同于召忽。C.咎犯预见到晋文公想要称霸,就劝他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去平定戎和翟。D.管子辅佐齐桓公注重尽人事,他愿意倾听民生疾苦,有利于安邦治国。1 8.在首段提出“不旷人事”的观点之后,文章是如何围绕这一观点展开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荆文王日:“范嘻数犯我以义,违我以礼,与处则不安,旷之而不等得焉。不以吾身爵之,后世有圣人,将以非不谷。”于是爵之五大夫。“申侯伯善持养吾意,吾所欲则先我为之,与处则安,旷之而不谷丧焉。不以吾身远

19、之,后世有圣人,将以非不谷。”于是送而行之。晋平公铸为大钟,使工听之,皆以为调矣。步旷日:“不调,请更铸之。”平公日:“工皆以为调矣。”师旷日:“后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至于师涓而果知钟之不调也。是师旷欲善调钟,以为后世之知音者也。吕太公望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谓日:“何以治国?”太公望日:“尊贤上功。”周公旦日:“亲亲上恩。”太公望日:”鲁自此削矣。“周公旦日鲁虽削有齐者亦必非吕氏也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鲁公以削至于仅存三十四第6页 共9 0页世而亡。吴起治中可之外,王错谓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于岸门,止车而望西河,泣数行而

20、下。其仆谓吴起日:“窃观公之意,视释天下若释屣,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吴起抿泣而应之日:“子不识。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吴起果去魏入楚。有间,西河毕入秦,秦日益大。此吴起之所先见而泣也。魏公叔座疾,惠王往问之,日:“公叔之病,嗟!疾甚矣!将奈科塔何?”公叔对日:“臣之中庶子公孙鞅,愿王以国听之也。为不能听,勿使出境。”王不应,出而谓左右日:“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今谓寡人必以国听鞅,悖也夫!”公叔死,公孙鞅西游秦,秦孝公听之。秦果用强,魏果用弱,非公叔座之悖也,魏王则悖也。夫悖者之患,固以不悖为悖。(节 选 自 吕氏春秋仲冬纪

21、第十一)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周公旦日/鲁虽削/有齐者亦必非吕氏也/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鲁公以削/至于仅存/三十四世而亡B.周公旦日/鲁虽削/有齐者亦必非吕氏也/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鲁公以削/至于仅存/三十四世而亡C.周公旦日/鲁虽削有齐者/亦必非吕氏也/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鲁公以削/至于仅存/三十四世而亡D.周公旦日/鲁虽削有齐者/亦必非吕氏也/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鲁公以削/至于仅存/三十四世而亡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22、是()A.不谷,是先秦诸侯之长的谦称,本为周天子所用,后来因周室衰落,渐被诸侯僭用。B.师旷,先秦著名音乐大师,古人称其为乐圣。“师”是乐师的意思,“旷”是他的名。C.西河,战国时魏国在今山西、陕西交界处的黄河以西地区常被称为西河,也叫河西。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土谷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因此社稷常用来代指国家。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荆文王有察人之明,无论是对于善于领会自己心意、凡事预先做好工作的申侯伯,还是屡次触犯他、对他无礼的范嘻,他都能重用。B.晋平公铸了一口大钟,师旷认为此钟音色不够协调,请求重新铸造,但其他乐工都认为没有问题,所以晋平公没有采纳他

23、的意见。C.太公望和周公旦分别被封于鲁与齐,但他们二人的治国方法不同,两国最终的命运也不同,而这结果与两人对对方的预测相符合。第7页 共9 0页D.魏国公叔座病重时向魏惠王举荐了自己的中庶子公孙鞅,但遗憾的是魏惠王并没有重用他,公孙鞅被秦孝公重用,秦国因此强大。22.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以吾身爵之,后世有圣人,将以非不谷。(2)秦果用强,魏果用弱,非公叔瘗之悖也,魏王则悖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名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呼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

24、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习修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7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韩愈 )乙学者师通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

25、,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土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 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节选自.与春愁)2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 项 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而叫学于师B.而以强教之今之令人之:的。耻:以为耻。以:目的连词,相当于“来众人:很多人。第8页 共9 0页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于是。圣益圣圣:圣明的人。D

26、.择师而教之而:连词,表顺承。学者师达而有材达:通达。2 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B.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C.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D.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2 5.下列对文中加点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也砸的一项是()A.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读,同“逗”,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文中的“句读

27、”,指断开句子的知识。B.师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性文章。韩愈和白居易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C.名号,是指名称、别号。如 鹊桥仙的作者秦少游,名观,号淮海居士。D.吕氏春秋是吕不韦主持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成语”刻舟求佥 源于此书。26.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27.甲文提到“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隐含着“从师而问才能成为圣人 的前提,乙文则做了明确阐述.乙文认为怎样才能

28、成为圣人,请简析。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春气至则草木产,秋气至则草木落。产与落,或使之,非自然也。故使之者至,物无不为;使之者不至,物无可为。古之人审其所以使,故物莫不为用。凡用民,太上以义,其次以赏罚,其义则不足以死,赏罚则不足以去就,若是而能用其民者,古今无有。赏罚之柄,此上之所以使也。其所以加者义,则忠信亲爱之道彰。久彰而愈长,民之安之若性,此之谓教成。教成,则虽有厚赏严威弗能禁。故善教者,不以赏罚而教成,教成而赏罚弗能禁。用赏罚不当亦然。奸伪贼乱贪戾之道兴,久兴而不息,民之雄之若性。戎夷胡貉巴越之民是以,虽有厚赏严罚弗能禁。郢人之以两版垣也,吴起变之而见恶,第9页 共9 0页赏

29、罚易而民安乐。氏羌之民,其虏也,不忧其系累,而忧其死不焚也。皆成乎邪也,且成而贼民,故赏罚之所加,不可不慎。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日:“楚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日:“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李日:“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日:“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日: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日:“临难用

30、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赏重则民移之,民移之则成焉,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秦胜于戎而败乎崂,楚胜于诸夏而败乎柏举。武王得之矣,故一胜而王天下。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赵襄子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赦为首。张孟谈日:“晋阳之中,赦无大功,赏而为首,何也?“襄子日:“寡人之国危,社稷殆,身在忧约之中,与寡人交而不失君臣之礼者,惟赦。吾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日:“襄子可谓善赏矣!赏一人而天下之为人臣莫敢失礼。”为六军则不可易,北取代,东迫齐,令张孟谈逾城潜行,与魏桓、韩康期而

31、击智伯,断其头以为觞,遂定三家,岂非用赏罚当邪?(选 自 吕氏春秋之 义赏 用民有删改)2 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虏也,不忧其系累 系:捆绑B.且成而败民 贼:危害C.焚薮而可,岂不获得 田:种田D.身在忧纱之中 约:困窘2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赏罚多柄/民之安之若性B.不以赏罚而教成/郢人之以两版垣也C.赏罚易顶民安乐/顶忧其死不焚也D.蹲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民移之则成辱3 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之谓教成这就叫做教化成功。第1 0页 共9 0页B.吴起变之而见恶吴起改变这种方法用四版筑墙便

32、成为恶人。C.反而尊贤,足以报德返回来尊崇贤人,足可报答贤人的恩德。D.吾是以先之我因此先赏赐他。3 1.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赏罚是统治者役使臣民的唯一手段。B.赏罚是否得当关系到教化能否成功。C.赏罚可鼓励人民去接近“义”之道。D.本文强调了赏罚的必要性及其做法。32.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武王得之矣,故一胜而王天下33.“义赏”就是君王对臣民的赏赐要符合道义,请概括本文关于“义赏”的认识,并简要说明。智者之举事必日时,时不可必成,其人事则不旷。成亦可,不成亦可,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若舟之与车。鲍叔、管仲、召忽,三人相善,欲相与定齐国,以公子纠为必立。召忽日:吾三人者于

33、齐国也,譬之若鼎之有足,去一焉则不成。且小白则必不立矣,不若三人佐公子纠也。”管子日:“不可。夫国人恶公子纠之母,以及公子纠;公子小白无母,可国人怜之。事未可知,不若令一人事公子小白。夫有齐国,必此二公子也。故令鲍叔傅公子小白,管子、召忽居公子纠所。外物则固难必;虽然,管子之虑近之矣。若不而犹不全也,其天邪!人事则尽之矣。晋文公欲合诸侯,咎犯日:“不可。天下未知君之义也。公日:何若?咎犯日:“天子避子带之难,出居于郑,君奚不纳之,以定大义,且以树誉。文公日:“吾苦能乎?”咎犯日:“事若能成,继文之业,定武之功,辟土安疆,于此乎在矣;事若不成,补周室之阙,孰天子之难,成教垂名,于此乎在矣。君其勿

34、疑!文公听之,遂与草中之戎、骊士之翟,定天子于成周。于是天子赐之南阳之地,遂霸诸侯。举事义且利,以立大功,文公可谓智矣。此咎犯谋也。出亡十七年,反国四年而霸,其听皆如咎犯者邪?管子佐齐桓公举事,齐之东鄙人有常学苦者。管子死,易牙用,国之人常致不苦,不知致苦。卒为齐国良工,泽及子孙。(取 材 于 吕氏春秋)【注】旷:荒废,耽误。小白:即齐桓公,公子纠同父异母弟弟。子带之难:周襄王的同父异母弟弟子带联合外族攻周,致使周襄王流亡郑国。第1 1页 共9 0页34.下列对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下无碑的一项是()A.智者之举事必因时因:凭借B.晋文公欲含诸侯 合:迎合C.勤天子之难勤:为尽力D.齐之东鄙人有

35、常致苦者 致:表达35.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回的一项是A.吾基能乎 信者效不忠 B.若逑而犹不全也 举又在六国下矣C.此咎犯之谋也 割膏腴本壤 D.公子小白无母,顶国人怜之 赂秦池力亏3 6.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想成就大事,就要把握有利时机,同时认识到自身不足并努力弥补。B.管子考虑到民情对国事的影响,对谁将会担任齐君的预判不同于召忽。C.咎犯预见到晋文公想要称霸,就劝他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去平定戎和翟。D.管子辅佐齐桓公注重尽人事,他愿意倾听民生疾苦,有利于安邦治国。3 7.本篇文章逻辑严谨,论证充分。在首段提出“不旷人事”的观点之后,文章第二段以为例,突

36、出“不旷人事”。第三段以 为例,突出“不旷人事 应该义利兼顾,以成就大事。最后一段以管仲成为良相为例,突出“不旷人事“。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各题。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厚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专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多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求 尽 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医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停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

37、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硅之?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故第1 2页 共9 0页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等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选 自 吕氏春秋 孟夏纪第四)【注】兑:通 悦 睡(zhui):系上重物使下沉。堇(jin):野葛,可做毒药。3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

38、项是()A.圣人之所在,则天下攀焉 理:治理B.圣人生于殊学 疾:奋力、用力C.师尊则言值矣,道论矣 信:(被人)相信D.遗理释义,以攀不可必 要:同“邀”,求,取3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而他自己又有才能,这样的人一般会成为圣人。B.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做到尊师就不会去计较老师是否富贵荣耀了。像这样做了,那么这个学生的名号就响亮了,德行就彰显于天下了。C.文章用“拯溺而碰之以石 的比喻,是为了证明“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D.作者认为老师要让自己尊贵起来,一定要明辨事理,推行道义。40.把文中画横

39、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尊师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勾践手范蠡、大夫种。圣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殖,三代之所以灭。且天生人也,而使若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莓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子张,鲁冬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孔 子。段干木,晋国之大胆也

40、,学于子夏。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索卢参,东方之巨狡也,学于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第1 3页 共9 0页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可礼之,此得之于学也。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日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日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故子贡问孔子日:“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日:“吾何艮必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尽好教而丕催其惟此邪”天子人太学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

41、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选 自 吕氏春秋尊师有删减)注择:子张、颜源聚、段干木、高何、县子石、索卢参、禽滑黎等,皆为古人名。驰(z g),市场经纪人。齿:排列。4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越王勾践师范蠡、大夫种B.此五帝之所以继C.故凡学,非能军也D.贤主弗内之于朝师:以为师绝:废绝益:好外内:通纳”,接纳4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使其耳可以闻 基皆出于此乎B.鲁考部家也 惟江上书清风C.学于孔子 月出于东山之上D.王公大人从加礼之 吾尝终日也思矣4 3.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下列各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A.吾何足以/称哉勿己者/则好学而

42、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B.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C.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D.吾何足以/称哉勿己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4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就列举地位、智慧均高出普通人的先贤都从师学习的事例,有力地说明了从师的必要性。B.作者认为善学就是懂得保全上天赋予人的天性,并且使之不受到损害。C.子张、颜深聚、段干木、县子石等一些受过刑法的囚徒因为拜了王公大臣为师,故免于第1 4页 共9 0页受罚,由此可见拜师的重要性。D.表面听从老师的教诲内心却不尽力去发扬它,谈论道

43、理时不援引师的话去阐明它,这些行为就是对老师的不尊重、背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亡国之主,必自骄,必自智,必轻物。自骄则简土,自智则专独,轻物则无备。无备召祸,专独位危,简土壅塞。欲无壅塞,必礼土;欲位无危,必得众;欲无召祸,必完备。三者,人君之大经也。人主之患患在知能害人而不知害人之不当而反自及也是何也智短也。智短则不知化,不知化者举自危。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王。春居问于拿平日:“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轻,敢问荆国为有主乎?”王日:“为无主。”“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王日:“为无臣。”“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

44、亩,堂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日:“为无臣。”春居日:“臣请辟颌矣!“趋而出。王日:“春于!春子!反!何谏寿之晚也?寡人请今止之。”遽召掌书日:“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箴谏不可不熟。莫敢谏若,非弗欲也。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由是论之,失国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无春居。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不可不慎,此得失之本也。赵简子沉鸾徼于河,日:“吾尝好声色矣,而鸾徼致之;吾尝好宫室含糊矣,而鸾徼为之;吾尝好良马善御矣,而鸾徼来之。今吾好士六年矣,而鸾徼未尝进一人也。是长吾过而细善也。”故若简子者,能厚以礼督责于其臣矣。以礼督责于

45、其臣,则人主可与为善,而不可与为非;可与为直,而不可与为枉。此三代之盛教。(吕氏春秋 骄恣)【注】简:怠慢。春居:齐宣王的臣子。辟:同“避 鸾 徼:赵简子的臣子。细:减损。三代:指夏、商、周。4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人主之患/患在知能害人/而不知害人/之不当而反自及也是/何也/智短也B.人主之患/患在知能害人/而不知害人之不当而反自及也是/何也/智短也C.人主之患/患在知能害人/而不知害人/之不当而反自及也/是何也/智短也D.入主之患/患在知能害人/而不知害人之不当而反自及也/是何也/智短也4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 是()A.寡人

46、,是诸侯谦称,寡德之人。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B.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文中的“春子”“赵简子”中的“子”都是尊称。第1 5页 共9 0页C.宣王,是齐国国君的庙号。古代对君王的称呼可以称庙号,如齐宣王;可以称谥号,如汉武帝;可以称年号,如乾隆帝。D.台榭,古代的台高而平,便于瞭望;榭是台上的木构建筑。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4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主治理国家需要礼遇土人,得到群众的拥护,并且要周密防备。以免闭目塞听,地位危险,招致祸患。B.春居劝谏齐宣王建造大宫室时用了楚国国君的事例类比,直接言明齐国也己没有直臣,让齐

47、宣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C.面对骄恣的国君,聪明的大臣进谏时是非常讲究方式和方法的,春居的进谏方式和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D.赵简子能认清鸾徼的谗佞并将其淹死,严厉惩罚了佞臣,他是能够分辨浮臣和佞臣的人,能够以义理督责自己的臣子。4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2)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由是论之,失国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无春居。49.这篇短文的标题是“骄恣”,请用现代汉语的短语形式概括君王骄恣的三种危害。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万物同,而用之于人异也,此治乱、存亡、死生之鸟。故国广巨,

48、兵强富,未必安也;尊贵高大,未必显也:在于用之。桀、纣用其材而以成其亡,汤、武用其材而以成其王。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日:“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离吾网。”汤日:“嘻!尽之矣。非桀,茜孰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日:“昔蛛螯作网芾,今之人学纾。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日:“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周文王使人相池,得死人之骸。吏以闻于文王,文王日:“更葬之。”吏日:“此无主矣。”文王日:“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国者,一国之主也。今我非其主也?”遂令吏以衣棺更葬

49、之。天下闻之日:“文王贤矣!泽及底骨,又况千人乎?”或得宝以危其国,文王得朽骨以喻其意,故圣人于物也无不材。孔子之弟子从远方来者,孔子荷杖而问之日:“子之公不有恙乎?”搏杖而揖之,问日:“子之父母不有恙乎?”置杖而问日:“子之兄弟不有恙乎?”杖 步而假之,问日:“子之妻子不有恙乎?”故孔子以六尺之杖,谕贵贱之等,辨疏亲之义,又况於以尊位厚禄乎?古之人贵能射也,以长幼养老也。今之人贵能射也,以攻战侵夺也。其细者以劫弱暴寡也,第1 6页 共9 0页以逼夺为务也。仁人之得饴,以养疾侍老也。跖与企足得饴,以开闭取械也。(选 自 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注杖:小木桩;椎:门闩。5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

50、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B.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C.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D.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5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硬的一项是()此治乱、存亡、死生之原 原:根本非桀,基孰为此也昔蛛螯作网带汤之德及禽兽矣又况于人乎代步而僮之其细者以劫弱暴寡也A.B.其:它罟:网及:推及于:对,对于倍:背对着暴:凶恶,残暴 C.D.5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无聊的一项是()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