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生物教案八年级生物全册教案(7篇).docx

上传人:老** 文档编号:88100357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6.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生物教案八年级生物全册教案(7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生物教案八年级生物全册教案(7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生物教案八年级生物全册教案(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生物教案八年级生物全册教案(7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生物教案八年级生物全册教案(7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全册教案篇一 一、教材分析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生物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对动物作用进展概括,正与前两册教材突出人与生物圈的思路一脉相承。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并为第六单元中熟悉爱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奠定根底。因此本节课对于加深学生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的熟悉具有中重要意义。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1)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忙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

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 2力量目标:辩证地熟悉动物与人类的利害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使自己逐步树立生态学观点,树立环保意识,培育学生爱惜动物的情感,建立可持续进展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建立: 1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育学生爱惜动物,爱护动物情感是重点。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熟悉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是难点。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资料分析和争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发,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忱,并遵循从感性熟悉到理性熟悉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图片

3、引导和帮忙学生通过观看、思索、分析综合等一系列认知活动,渐渐熟悉到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运用新旧学问的迁移,突破难点。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的概念比拟抽象,在复习七年级上册教材中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等学问的根底上,联系资料分析,使学生理解动物在吃与被吃的关系中,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从一种生物流向另一种生物,有利于理解物质循环的概念。 五、学习方法 通过资料分析、争论去发觉学问,逐步培育自助学习的习惯和力量,体验学问获得的过程,体会同学见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事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力量、语言表达力量。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活思维 通过展现北京奥运会吉利物的图片,

4、让学生观看每个“福娃”所代表的动物,由此引出新课。 2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1)通过展现几组日常所见的动物行为以及植物的形态构造特征,引导学生小组争论,得出动物可以帮忙植物传粉传播种子。与此同时,深入了解动物过多或过少都是不利的。 (2)让学生阅读资料,引导学生从食物链和事物往的角度思索,来熟悉某种动物数量的消长对其他动物的影响。分组争论,每组可以有选择性的回答下列问题,创设一个公平、民主、和谐的课堂。在这种分为下,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布满灵性的,很简单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从而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熟悉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结合旧学问的铺垫,学生对难点即动物在维

5、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的突出也就顺理成章。 (3)复习七年级上册生态系统的内容,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形成循环的图片展现物质循环。在复习旧学问的根底上进入深层次的理解。 3引领学问,知情统一 动物在自然界中除了我们以上讲的作用外,你还知道那些?小组以竞赛方式进展,培育学生团队精神。从而延长出我们爱惜动物、爱护动物。 4总结提升,画龙点睛 本节课通过对动物界中动物作用的分析,不难看出,生物圈是一个同意的补课分割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整体。对于生物圈的爱护,人人有责。 5练习 6布置作业:结合实际,办一份爱护动物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第三章 第一节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帮忙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二、

6、维持生态平衡 三、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全册教案篇二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熟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养分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 3、学会用放大镜观看青霉和曲霉的形态构造,培育观看力量。 4、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重点: 1、熟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 2、观看力量的训练。 难点:真菌生殖方式的特点。 教师:用橘皮、馒头、面包片来培育青霉和曲霉,为每个小组供应长有长霉的面包和长有长霉的水果;制作有关青霉、曲霉和蘑菇构造的cai课件。指导学生制作孢子印、制作模型模拟孢子的传播。 学生:复习七年级上册有

7、关单细胞生物的内容中酵母菌的构造;查阅有关真菌的学问;制作孢子印。 一课时 第三节真菌观看课件,生气盎然的自然界,感受大自然的美,从生物圈的角度来熟悉真菌作用。播放cai课件,关重呈现各种各样的真菌,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导入本节课的地内容。 各种各样的真菌学生依据观看的课件内容,并观看实物标本,结合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见识以及自大搜集的资料,相互沟通自己对真菌的了解。供应实物标本及自己搜集的资料,参加学生争论,准时评价和鼓舞学生从日常生活和课本外猎取信息的力量。 观看与思索用放大镜观看培育皿中养好的青霉和曲霉,留意看它们的形态和颜色。观看新奇蘑菇的形态。争论:1、青霉和曲霉在形态和颜色上有

8、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点?2、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简单采到蘑菇?这说明白什么?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它们的养分方式有什么一样的特点?供应长有长霉的面包和长有长霉的水果。利用观看与思索活动,引导学生根据从宏观到微观的挨次观看这些真菌,同时让学生观看青霉和曲霉以及蘑菇的构造图,了解分们的形态构造。 酵母菌的形态构造学生回忆,结合新学问说出单细胞真菌的构造。出示酵母菌的插图,与学生共同了解有关酵母菌的学问。 真菌的生殖观看自己在课前制作的蘑菇的必定性子印,进一步了解蘑菇孢子的位置、形态及作用,从而了解真菌的生殖方式。在课前指导学生制作新奇蘑菇的孢子印、指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索:真菌是通过什么来生

9、殖后代的?真菌的孢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才能发育成新个体?了解真拉塔基亚的生殖特点有什么意义呢? 通过模拟试验体验孢子的传播过程。完成课堂练习,稳固本章所学学问,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带着学生做模拟试验“孢子的传播过程“。与学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真菌的生殖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力量。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全册教案篇三 消化和汲取 一、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和养分物质的汲取过程。 3、运用试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4、尝试解读养分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汲取的曲线图。 5、分析小肠的构造与功能的关系

10、,说出小肠的构造与汲取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育学生的探究力量。 2、分析小肠的构造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育学生的探究力量。 三、教学预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 2、相关的试验预备。 3、制作小肠壁构造折叠模型。 4、课时安排 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人新课 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思索并答复教师提出的问题。 设问引起学生怀疑,激发学习欲望。 (二、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 1、消化系统的组成 1.1观看画面、回答下列问题。 通过思索并结合自己的体验,答复口腔内与消化有关的构造及其主要作用。 演

11、示消化系统组成的课件、提问让学生体会进食时牙齿、舌、的作用。 (三、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1细嚼馒头,说说自己尝出了什么味道?思索为什么会尝出甜味? 让学生咀嚼馒头,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进展探究。 2.2提出问题 依据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规划。沟通探究规划,实施探究规划。 媒体演示课本p30“探究”的提示及参考方案。 2.3制定并实施规划 2.4小组沟通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并进展分析。 教师巡回指导、答疑。 提出改良意见。 2.5表达沟通、 2.6得出结论 全班沟通观看到的现象,分析其缘由和得出的结论。 鼓舞、确定学生的答复并作补充。 概括出消化的概念。 (四、消化的全过程 3.1认真观看,

12、为完成“西瓜子历险记”做预备。 思索、回答下列问题。 3.2设问:胃病和肝炎对消化的影响及其防治。 观看试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通过思索和答复,加深理解小肠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 3.3演示课本p33的“演示试验”,提问:胆汁对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 设计表格,归纳总结消化系统的构造和功能。 3.4插入课本p35第1、2题和p34技能训练。 展现自己设计的表格,并相互评价。 (五、养分物质的汲取 阅读资料,比拟大肠、小肠构造的特点,理解小肠的构造特点与其功能。 引导学生分析课本p33的“资料分析”,比拟大肠、小肠的构造有何异同。 4.1小肠的特点 家畜小肠的内部构造 用放大镜观看,加深理解小肠

13、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观看小肠内外表的皱襞及绒毛,理解它们的作用。 4.2展现制作的小肠内外表皱襞的模型。 指导学生观看猪小肠的构造特点。 (六、小结、课后练习 4.1小结:小肠是汲取的主要场所。 4.2布置课本p35练习第3题。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全册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初步了解茎的构造和各局部的作用。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汲取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学问,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重点和难点 1、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高度熟悉大量根毛吸水的意

14、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结合已有的阅历和学问进展猜测、归纳,小组间进展表达和沟通,整体感知本节内容。 方案二:学生观看水分进入植物体的cai课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大体途径,对本节课内容进展整体感知。 方案三:学生快速扫瞄课本,概括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本节课内容进展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猜测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对本节内容进展整体感知。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一: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叙述参加教师培育长出根毛的幼苗的过程,对所观看到的现象进展思索并分析缘由。然后学生阅读课本p111观看与思索,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二:学生依据教师的指导,结合平日的观看,大胆猜测根

15、适于吸水的特点,然后通过观看教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组争论归纳确认猜测的正确性。 方案三:学生直接观看教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结合已有的学问,四人一组进展争论,小组间进展表达和沟通,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四:学生直接阅读课本上的观看与思索四人一组争论思索题,通过小组间的表达和沟通,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教师指导课外小组的学生发言,指导学生通过观看与思索,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适于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进展争论后,暂不下结论,让问题留在头脑中随学问扩展不断完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进展争论后,小组间进展表达和沟通,理解根

16、吸水实际上等于参加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教师引导学生随着学问增多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吸水的意义。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索。二、水分运输的途径 1、茎的构造 方案一: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首先结合已有的阅历和学问,猜测茎的构造,再通过观看茎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看实物,了解茎的构造,确认猜测的正确性,最终了解茎的构造。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通过观看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以及本节课最终一个自然段,经争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沟通后,归纳出茎的构造。 方案三:学生观看教师制作的茎的构造cai课件或投影片,经争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沟通后,归纳出茎的构造。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俗语、日常生活阅历

17、,并通过观看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看实物,让学生初步了解茎的构造。 2、茎各局部的作用 方案一:学生通过看本节课的后三个自然段,通过四人小组争论归纳,小组间合作沟通,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 方案二:对学生水平较高的班级,学生可个人看书自学,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经同学间的表达和沟通,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看书,参加小组间合作学习。 3、探究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试验,经同学间表达和沟通,确认方案。通过看课本上的p111的观看与思索,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二:先让生

18、物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叙述自己参加教师制作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茎的过程以及对所观看现象的思索和分析。学生阅读课本plll的观看与思索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个人思索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说出本节课的学问和力量两方面的收获。最终师生共同小结。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经小组间的表达和沟通,师生共同小结(学问和力量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从学问和力量两方面小结本节课内容。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全册教案篇五 又是一个新学期的开头,这个学期我担当初二两个班的生物教学任务,为顺当完本钱学期的教学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成绩,我依据初二年级生物学科

19、的特点,特制订规划如下: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进展: 学问目标: (1)熟悉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知道动物的行为大多是通过运动来完成的,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它们的行为有亲密的联系。 (3)获得关于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学问。 (4)通过活动体验生物的分类是依据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像程度来进展的。 力量目标: (1)增加动手力量和试验设计力量。 (2)培育学生的实践力量:如进展“饲养和观看蚯蚓”、“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实践性较强的活动。 (3)培育学生收集和处

20、理信息的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熟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更好地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进展的观点。 熟悉科学通过技术转化为人们改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手段,进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又具有实践价值。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往往带来人们预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因此,其实践价值就相当于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具有两面性。此外,尽管社会在走向科技化,科技也在社会化,但是,科学始终不是万能的,社会面临的全部问题,并非都能依据科学来解决。 通过初一的学习,多数学生对生物这门课比拟有兴趣,其中也存在着问题:班中成绩差异悬殊,存在两极分化现象,有的班级后进生比拟多。针对以上问题,我要对学生加以鼓舞和引导,争取

21、再上一个新台阶,以期盼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做好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根底上不断进展进步。 本学期中学习的第五单元,是整个初中二年级生物所要把握的一个重要单元。其中涉及的内容广,需要把握的学问点多。 第一章至第三章内容,主要涉及动物的分类,让学生区分那些是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上生活的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以及这些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其中重点在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这一章节强调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重点阐述了动物与人类生活得关系。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讲解了在生物圈中扮演了分解者的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通过这两个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对我们生存的环境更加熟识,同时也更加了解在

22、我们生存的环境中许多渺小的东西往往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六单元熟悉生物的多样性,是中学生必备的生物学根底学问,是其行为的根底之一,爱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其熟悉和行动的必定结果。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应当理解每种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爱护生物多样性就是爱护人类自己,并且应当身体力行。因此,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爱护,在本册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既是对前面所学学问的总结、回忆和进展,是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的组成局部,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根底学问和根本行为,同时,为学生的持续进展,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打下了肯定的根底。 重点: 1 、各种动物的适应性特征 2、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

23、关系 3、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难点: 1 、运动的构造根底和形成机制 2、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 3、依据生物特征进展分类 1、仔细钻研教村和新课程标准。 2、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3、优化教学方法,运用好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4、仔细组织好各次探究活动,注意学法指导。 5、仔细做好培优辅差工作,面对全体学生。 6、加强训练,到达准时稳固的目的。 7、成立好合作学习小组,并加强合作学习指导。 1 周 生活的动物 3 周 陆地生活的动物 4 周 空中飞行的动物 5 周 国庆长假 6 周 动物的运动 7 周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8 周 社会行为 9 周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0 周 动物与人

24、类生活的关系 11 周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2 周 细菌 13 周 真菌 14 周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5 周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16 周 尝试对生物进展分类 17 周 从种到界 18 周 熟悉生物的多样性 19 周 爱护生物的多样性 20 周 复习并迎接期末质量监测考试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全册教案篇六 注入量筒,轻轻摇动几次 3、静置观看(为什么要加柠檬酸钠?柠檬酸钠是一种抗凝剂,参加后可防止血液凝固)观看:1、血液是否分层?分几层?2.各层的颜色怎样?大致比例如何? 明的液体,约占血液总量的55%,下面局部呈暗红色,不透亮,约占血液总量的45%,两者之间还

25、有薄薄一层物质,呈白色。 试验二显微镜下观看人血的永久涂片 方法步骤: 1、。用低倍镜观看人血的永久涂片,找到物象 2、转动转换器,把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3、用细准焦螺旋调准焦距,直到物镜清楚为止 观看与思索: 1、看到几种类型细胞?(移动装片找) 2、最多的是哪种细胞?是什么外形?什么颜色? 3、最大的是哪种细胞?有无细胞核? 4、最小的是哪种? 反应观看结果: 学生答复试验现象:血涂片里三种血细胞:红细胞:量最多,呈红色,圆饼状,无细胞核;白细胞:最大,有细胞核;血小板:最小,无细胞核 小结:由观看血液的组成和血涂片得知:血液由淡黄色液体局部叫血浆和三种有细胞构造的局部血细胞(红细胞、白细

26、胞、血小板)构成(板书) 2、三种血细胞的功能 (1)探究红细胞的功能: 介绍红细胞呈现红色的缘由: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做血红蛋白,所以红细胞呈红色。 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观看演示试验总结血红蛋白的特性。 演示试验:取一只试管加有抗凝剂的血液,待血细胞沉淀后,倒去上层的血浆和局部血细胞,观看留在试管内的红细胞呈暗红色。然后将试管倾斜放置,非常钟后让学生观看:观看内容:斜面的红细胞与试管底部红细胞的颜色是否一样? 思索: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学生汇报观看结果:斜面的红细胞呈鲜红色,试管底部的红细胞呈暗红色。) 对试验现象的分析:此现象说明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或分别的条

27、件与氧多少有关。斜面上的红细胞暴露在空气中,四周氧较多,即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形成鲜红的氧合血红蛋白,而底部的红细胞接触的空气少,血红蛋白尚未与氧结合,仍呈暗红色。 得出结论: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气浓度低的地方简单与氧结合,在氧气浓度高的地方简单与氧分别。 依据血红蛋白的特性,总结红细胞有什么功能?(生:运输氧气的功能。) 教师指出:红细胞除了运输氧气以外,还运输局部的二氧化碳。 ()探究白细胞的功能 当身体某一局部被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是如何到达感染处?伤口化脓时流出的脓液分别含有哪些成分?(学生答复:白细胞可做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到达感染处,去吞噬病菌。伤口流出的脓液是病菌、及死亡的白细胞

28、。( 总结白细胞的功能: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备和爱护作用。 指出:白细胞计数是临床化验的重要工程。由于人体受病菌感染时,血中的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感染处也聚拢大量的白细胞。 (3)血小板的功能 生活现象:当不当心,把皮肤划破时,流出血液,不久又自然止血。 提出问题:为什么皮肤出血后回自然止血?(当血管受伤而流血时,血小板会在出血的伤口处聚拢成团,并经伤口粗糙外表的摩擦,即裂开而释放出一种物质凝集素,使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是可溶的,纤维蛋白是不溶的,可交错成网,把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块而凝固。在血块之外,所遗留的澄清的液 体,即是血清。) 由此,同学们可得出血小板有什么作用?(结

29、论:血小板有止血和促进凝血的作用。)教师叙述:由于血小板既能止血,又能凝血,所以正常人皮肤划破流血后不久就会自然止血,但有一种遗传病,叫血友病,患者的血小板很难裂开,不能释放出促血液凝固的物质凝集素,因此,血管遇上大的损伤,无法止血而死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说某某有点贫血,贫血究竟怎么回事? 指出:血液里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平均500万个/立方毫米,女子平均420万个/立方毫米),或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为1215克/100毫升,女子为10.513.5/100毫升)都叫贫血。 贫血患者由于血液运输氧的力量低,影响体内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因而经常表现出精神

30、不振、疲惫、头晕、面色苍白等病症。这时候应当找医生诊断和治疗。一般的贫血患者,应当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 4、血量与输血 可见血液对人体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那么人体究竟有多少血?遇到意外事故失血过多怎么办? (1)血量 提问:你们知道自己体内有多少血? 一个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板书)那么,请计算一下,一个体重为60公斤的人他的血为多少?平均为多少?(学生计算后并答复:4.24.8千克,平均为4.5千克)。(教师举起3个1.5升可乐瓶里装的3瓶的红墨水说:就是这么多的血。) 人体内的血量只有维持相对的稳定,才能保证人体的正常的生理活动。假如一个安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超过体内血

31、量的30%,就会有生命危急。(让学生计算一下体内血量的30%是多少毫升的血?) 经讨论发觉:假如一个人一次失血不超过体内血量的10%,(让学生计算大约是多少毫升?400毫升),所丢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还能在肯定的时期内相继得到补充而恢复正常,一般丢失的水分、无机盐在2小时内可恢复正常,血浆蛋白浓度一天左右恢复正常,红细胞则在一个月内恢复正常。因此,一个安康成年人一次失血不超过体内血量的10%,是不会影响安康的。 问:你们知道我国的义务献血每次是多少毫升?(200毫升) 人一次就献200毫升血,对自己来说没有什么损害,但对那些病危躺在医院急需输血抢救的人来说,却是救人一命。因此,每一个安康的公民

32、都应积极参与义务献血。(献血的条件:献血者须是无传染病史、无慢性病的安康的成年人。) 但同学们目前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提倡义务献血,当你们到了18岁后,对于每一次献血应当踊跃报名参与。 (2)、输血(板书) 一个人因大量失血而危及生命的时候,必需通过输血进展抢救,使病人补充血量。但输血前肯定要检查献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是否符合。 输血时,假如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不合,输血后红细胞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而给受血者带来严峻的后果,甚至死亡。因此,输血的原则是:应当输同型血。(板书)l血液除了abo血型以外,还有其他血型系统。所以,安全的方法是输血前应当进展穿插配血试验,即受血者的血与供血者的血液

33、相试验,是否消失凝血现象。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同学们已把握了血液的成分及功能,同时还对输血的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 四、板书设计: 血液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全册教案篇七 一。 教学目标 通过此试验,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熟悉,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他们的试验力量、解决问题的力量,培育他们的创新精神。 二。课时安排:12课时 三。教学预备 一些验证光合作用汲取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装置、材料、录像、课件等。 四。活动指导 1、 教师事先向学生讲清晰教材中的关于这两个试验的装置、原理和试验过程。 2、 教师可用光合作用发觉过程中的经典试验开拓学生思路,

34、引导他们思索。教师还可向学生介绍一些学校、市区图书馆的参考资料,以及告知学生上百度、google等网站去搜寻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有的网址可直接告知学生)。 3、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共同探讨如何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假如教学需要,教师可先与某些学生在课下做一下探讨)。这不同的方法也包括试验材料的不同(如可用卫生香代替火柴,用0.1%的碳酸氢钠溶液代替清水)、试验装置的不同等(如用酒瓶、排水管代替书上验证释放氧气的装置)。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协作录像、课件、学生或教师的演示试验。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讲,这个试验做起来有肯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留意多鼓舞学生。对于学生的一

35、点点创新,都应赐予鼓舞。 五。 评析 光合作用在教材中无疑是重点和难点,这个试验做得好可以帮忙学生坚固把握这局部学问,可以培育学生的探究力量和综合运用各科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可以培育他们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但由于这个试验较难,教师要留意在课前赐予学生较多的引导和帮忙,并请他们在课前做好相应的预备。 六。 备注 1、 现在录像器材廉价,摄像技术简洁,教师可依据教学需要制作适合自己的录像带(统一配置的录像带有时不肯定能满意自己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播放录像时,要留意暂停键等功能键的使用。由于一气儿将录像放完效果可能不好,许多时候,边放边结合录像讲解效果比拟好。 2、 教师可自己或请专业人员制作能满意自己教学需要的课件,也可从百度等搜寻网站查找一些光合作用方面的课件做参考。 3、 通过搜寻网站可得到许多有用的东西。如:有的学生假如想利用仪器检测空气中二氧化碳、氧气的浓度变化的话,可告知学生直接用“空气中二氧化碳检测仪”、“空气中氧气浓度检测仪”等字样在百度等搜寻网站上搜寻即可,但同时要提示学生文明上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