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读不完的大书教案.pdf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88059326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9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三年级(上)读不完的大书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读不完的大书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三年级(上)读不完的大书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上)读不完的大书教案.pdf(2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学导航教学导航2222读不完的大书读不完的大书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 9 个生字,会写 10 个生字。正确读写“高远、沉思”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生动的语言,感受大自然中无穷的奥秘和极大的学问,学会留心观察。4.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为一本读不完的大书。2.感悟课文语言文字的生动,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课前准备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课时教学课时 2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趣入题一、谈话导入,激趣入题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你们知

2、道吗,有一本书很大,读也读不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师:这本大书是什么呢?(大自然)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3.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走进课文,到课文中去感受大自然,一起寻找答案吧!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1.明确要求,自由朗读课文。(1)把课文读通顺、流畅,边读边想: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段主要写什么。(2)批画圈点,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2.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互相交流学字学词收获,提醒易读错的字词。3.检查自学情况。(1)课件出示生字新词,认读识记。麻雀盘旋敬佩千姿百态春笋一幅几寸秋高气爽(2)指名让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词语。(3)齐读词语。

3、4.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相互检查读书情况,相互纠正读音,指导读顺句子。5.指读课文,师生互评。三、再读课文,感知全文三、再读课文,感知全文1.师: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大自然中好玩的东西?(第 25 自然段)2.自读第 25 自然段,找出作者具体写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东西。(指名说)师随机板书:动物花草树木3.分组朗读课文,指定小组轮读。四、布置作业四、布置作业1.描红、临写生字。2.抄写词语。3.课后熟读课文。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一、复习导入1.出示词语,指名读。麻雀盘旋敬佩千姿百态春笋一幅几寸秋高气爽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自然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大自然里奥秘

4、无穷,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板书课题)二、探究课文,细读领悟二、探究课文,细读领悟1.课文中描写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东西”?你觉得哪一段的描写最有趣?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用“”画出来。2.学生自读课文,自主感知。3.小组合作,反复朗读品味第25 自然段。4.全班交流。作者写了大自然中哪些有趣的现象?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预设:预设:(一)动物(课件出示课文第 2 自然段)(1)这个自然段为我们展示了哪几种动物?(小麻雀、老鹰、蚂蚁)(2)结合句子,体会动物的特点。“小麻雀叽叽喳喳、蹦蹦跳跳的,叫人愉悦。”“鹰在高空盘旋,展翅滑翔,突然猛扑而下,给人以雄健勇猛的感觉。”(3)指导朗读,注意

5、读出不同动物的特点和自己对动物的喜爱敬佩之情。(4)小结:作者抓住动物的特点,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有趣。(二)花草(课件出示课文第 3 自然段)(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植物的开花、结籽,暑寒荣枯,有着不同的趣味。)(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写花草的有趣?(花:形状颜色草:形状样子)(3)指导朗读。(三)树木(课件出示课文第 4、5 自然段)(1)文中描写了哪些树木?(果树、竹子、棕榈)(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树木的?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微风吹来,沙沙的竹叶声,如同温柔的细语。”(比喻句)“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它倒映在池塘的水中,小鱼在倒影间游玩,又是另一种境

6、界。”(拟人句)(3)指导朗读。5.总结。生齐读第 25 自然段,要求:边读边想像课文所描述的画面。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读出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我们在朗读时,根据内容想像画面,会读得更美。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学生自读第 1 自然段和第 6 自然段。2.联系课文第 1 自然段,说一说为什么“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画册,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高远的天空,广阔的大地,空中的浮云飞鸟,地上的走兽昆虫,林间的花草树木,水中的虾蟹游鱼世间万物,不仅好玩,还让人沉思和遐想。)3.为什么说大自然里有无穷的奥秘,无尽的乐趣?你享受过大自然带给你的快乐吗?说说你的感受

7、。(生联系自己生活谈感受)四、布置作业四、布置作业1.选择大自然中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其中一种进行观察,把收获和同学交流。2.结合自己喜欢的段落,展开想像,用彩笔画下来。3.朗读课文,摘抄文中优美语句。教学总结教学总结板书设计读不完的大书大自然动物花草树木自然万物细心观察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成功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使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让学生的想象在朗读中飞扬。不足之处:不足之处:课堂教学中的开放意识还不够强,为了让学习环节完整,课堂上应该再充分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受可言。教学建议:教学建议:教学中教师的激励

8、性评价很重要,能传递给学生一个努力的目标,让学生在成功后再创成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评价手段的巧妙运用,会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教材课后习题答案教材课后习题答案1.略。2.课文第 25 自然段描绘了大自然中的小麻雀、老鹰、蚂蚁、花草、果树、竹子和棕榈等“好玩的东西”。(1)通过描写小麻雀的叫声和动作写出了麻雀的可爱,带给人们快乐。(2)通过对老鹰动作的描写,突出了老鹰的雄健勇猛。(3)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风中竹子的声音。(4)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小鱼在棕榈树倒影间游玩的画面,给人一种悠然惬意的感觉。3.略。2424司马光教学设计司马光教学设计【教材解读】【教材解读】一、教材特点1.从思想内容上

9、看本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这是一则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孩子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1)全文共两句话。第一句介绍了司马光砸缸这件事发生的原因;第二句介绍了众人的反应和司马光的做法,利用对比,体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2)题目简洁深刻。以故事主人公司马光为题目,目的明确,直指故事人物,简洁明了。2.从语言表达上看本课在表达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全文共两句话,共三十个字,内容非常简短,一则广

10、为流传的小故事。(2)内容简洁,多处运用贴切动词。如“戏”、“登”描写了孩子们尽情游戏,攀爬的样子;“跌”、“没”让我们读到了一个孩子跌入水中、瞬间被水淹没的惊险场景;“持”、“击”表现了危急时刻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迸”写出了水一下子从瓮中涌出的状态。(3)借助与现代汉语意思基本一致的词语方便理解。如“戏”是“游戏”的意思,“登”是“爬”的意思,“击”是“击打”的意思。这些词语可以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共同之处,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二、教材位置1.人文专题位置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的人文主题是“美好品质”。语文要素为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学写一件简单的事。司马光

11、一课作为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重点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应追求逐字逐句的理解,更不应追求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教学时应避免拔高要求。2.训练重点位置(1)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作为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朗读上存在难度,因此在课上需要老师进行范读和领读,注意字的读音和停顿。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2)借助注释和生活经验,领会课文大意。文言文中的难理解的生字,可以借助注释进行解释,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因此在授课时,可以结合课文及注释,依托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并结合课本插图,进行故事语言的组织和叙述。(3)生字识字量较少,灵活识记。本课生字共五个,分别是“司、跌

12、、皆、弃、持”。在这五个字中,“司”是半包围结构,在本课中以复姓“司马”的形式出现,可以结合一年级下册的姓氏歌进行巩固。“跌、持”是左右结构,关注形旁,注意偏旁表义的特点。“皆、弃”为上下结构的字,单独不好理解,可以借助词语进行理解。如“皆大欢喜”、“放弃”。(4)熟字结构众多,书写重点突出。在本课需要会写的七个熟字中,既有半包围结构的“司、庭”,左右结构的“跌、持”,上下结构的“登、弃”,还有品字结构的“众”。在书写指导时,重点指导“庭、登、持”三个字。“庭”半包围结构,“广”要舒展,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可稍超出第二笔横。“登”上下结构,上宽下窄,上边部分的笔顺要注意。“持”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13、。右边“寺”注意横画的长短和多横等距。(5)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在默读的时候不发出声音,也尽量不指读。同时带着“这个故事的时间是?发生在哪里?都有谁?”这三个问题去默读,边读边思考,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在默读时将不懂的地方及时做好标记,联系上下文思考或请教他人。3.课后思考题(1)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这里向学生提出两项要求,一个是跟读课文,注意停顿,第二是在熟读的前提下背诵课文。因此在课前,教师先进行朗读练习,在授课时先进行范读,给学生提供一个整体完整的阅读成果后,再逐句带领学生跟读。在熟读的基础上,带来学生试着背诵课文,并强调在背诵时也要注意词句间

14、的停顿。(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不仅要对故事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还要重新组织语言,讲述故事。因此可以借助学生已有阅读经验,将以前读过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进行比较。借助课内注释,对不理解的词语解释后再次进行理解。可以结合课中插图,对“庭、瓮”进行直观理解。结合课文的两句话,先讲解第一句,再讲解第二句,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讲述。(3)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这一题是个开放性题目,只要找出不同点都值得肯定。在学习完课文后,教师可借助此题引导学生结合之前的朗读、理解词语的体会,将课文和其他课文进行比较,发现语言上的差异。在找出不同后,教师还可以

15、进而引导学生结合本课的学习经验,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记叙一件事情的顺序。【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复习姓氏歌引出复姓“司马”,根据课题认识并正确识记“司”,随文识记“跌、持、皆、弃”四个生字。借助小视频学习并正确书写“庭”字。2.回顾学过的课文,探讨本课与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3.通过教师范读、领读及借助停顿符号的方法练习朗读,读准字音并注意词句间的停顿,采用齐读、男女生合作读、合作展示等方法练习朗读,并试着背诵课文。4.采用小组交流的方法,利用注释和观察课文插图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开展“讲故事我能行”活动,学生讲故事展示。5.利用借助注释、观察插图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适当总结

16、学习文言文的方法。6.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聪明机智的美好品质。【重点难点】【重点难点】重点:1.随文正确识记并理解“跌、皆、弃、持”四个生字。正确书写“庭”字。2.在教师指导下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展示多种方式朗读课文。3.学会查找注释理解文意的方法。难点:1.借助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讲故事要有开头和结尾。2.发现文言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的不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导入:走进题目,了解人物一、导入:走进题目,了解人物师:同学们,这是我们一年级时学过的姓氏歌,一起读。后面的这些姓氏都有两个字组成,叫做复姓,课文的主人公便是一位复姓“司马”的人。他是北宋政治家、

17、史学家、文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他为人温和谦虚,做事用功刻苦,历来受人景仰。他就是司马光。看老师板书课题:24 司马光师:齐读课题。生:24 司马光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102 页,观察课本的题目和老师板书的有什么不同?生 1:司有读音师:这是我们新学习的生字,帮它加上拼音板书加。生 2:光后面有个师:这可是个大发现,以前的课题可没有这个标号,它代表什么?生 3:本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师:题目中的标号和注释中的序号对应,就知道了课文的出处。这种方法就叫做:借助注释(板书)一起读。生:借助注释。(指板书)它是学习这篇课文的好方法。二、展示全文,学习朗读师:这就是今天要

18、学习的课文,请翻翻课本想一想,它和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生 4:很短,只有两句。生 5:字的意思不太好理解。生 6:有注释师:(指着图片说)从语言上看,这篇课文很短只有两句话三十个字;有的地方不好理解,课文下面还带有注释。这些都和以前学过的课文不一样。因为这篇课文是用文言写的文章,文言是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用它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贴文言文】)师:文言文该怎样读呢?请同学们端好课本,听老师来读。(师范读)师:同学们,读文言文要注意什么?生:畅谈师:是啊,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词句间的停顿。师:下面请同学们端好课本,老师读一句,同学们跟读一句,听清要求的同学请挺直腰杆。师一句,同学

19、们一句(根据情况,再读或男女生带读练习)。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让老师听一听集体的声音,全班一起读。生齐读。师:团结就是力量,读得声音洪亮。女同学,可以一起读吗?女生读。师:女同学读得很认真,男同学听得也很专注。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男同学,一起读。男生读。师:男女同学在朗读上不分伯仲。请同学们轻轻平放课本,看,停顿符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朗读这篇课文,下面请借助停顿符号自己练习。(生自读)师:谁想展示一下?一生读。师:这位同学读得字正腔圆,文言文朗读大赛开始了,请同桌两人为为单位,选择你喜欢的朗读形式,先练习,再展示。生练读。师:哪组同桌来展示?一组展示后。师:这组同学采用齐读的方式,还有

20、不同展示方法吗?随机两组展示,从中选择表现最好的一组。师:有采用背诵方式的吗?可以借助老师给出的提示。生展示。还有哪些同学背过了?请起立。去掉提示,老师起头:24 司马光全班背诵展示。些三、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三、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师:通过多次朗读同学们已经可以背诵了,这就叫“熟读成诵”。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在哪里发生的?都有谁?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默读课文。生默读。(出示全文)师:谁来回答?生:时间是宋朝的某一天。生:故事发生在一个宋朝的一个庭院里。师:你怎么知道是一个庭院?生:我借助注释二知道“庭”指庭院。师:同学们看,古代的私家庭院面积很大,里面有花草树木

21、、曲桥假山、亭台楼阁等十分美丽。借助注释我们知道了“庭”的意思,该怎样写好这个字呢?师:请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庭”,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生:半包围结构,右边一横略短,二横略长。师:老师将同学们说的总结为三条书写提示,一起来读。生读。师: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根据视频进行书空。生跟随视频书空。师:请同学们在学习单上认真写一个“庭”字。(提醒写字姿势)师依据书写提示点评,生自评后再练习一个。写好的同学请将学习单放到右上角,钢笔放入桌洞。师:故事的时间、地点我们已经找到了,故事中都有谁呢?生:一群小孩儿。文中用了一个词语就是?生:群儿师:他们在做什么?生:玩耍。师:所以“群儿戏于庭”仅仅五个字,就

22、告诉了我们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一生说。师:这个故事里,主要人物是?生:司马光和一个小男孩。师:这个小男孩做了什么?生:他爬到瓮上脚没踩好一不小心失足掉进瓮里了。师:文中是怎么说的?生: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师:(出示图片)大家看,这就是瓮,它有怎样的特点?生:借助注释,我知道了瓮是口小肚大的陶器。它是用来?生:用来盛水的。师出示:足跌没水中。请你读,你知道了什么?生:不仅掉进瓮里了,还被水淹没了。师:请你读。生读: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师:就在这个紧急时刻,在庭院里玩耍的小孩子们是怎么做的?生:众皆弃去。师:他们为什么离开呢?他们会做什么?生:叫大人,害怕躲起来。师出示

23、:他们乱作一团,有的(一生)有的(一生)还有的(一生)师:当时庭院里玩耍的孩子最大也不过七八岁,看到有人掉进瓮里,他们因为害怕而慌乱地离开,并不是不去救这个小男孩。但有一个孩子没有慌乱,没有害怕,他就是?生:司马光。师:他是怎么做的?生:光持石击瓮破之。师:谁再来读?生读师:谁当我们班的司马光,做一下“持石击瓮”。一生做。师:同学们看一下课文上的插图,文中哪个是司马光?对于一个小孩子,这个瓮实在太大,因此司马光“持石击瓮”时需要很大的力气。我们一起来读。师:咣当一声,瓮破了,里面的水生:流出来了师:谁有不同意见?(借助图片和注释)生:水迸。水一下子喷涌而出。一个“迸”字就体现了当时水一下子涌出

24、的画面,文言文用词真是准确啊。瓮里的水涌出来了,最终这个小男孩?生:得救了。生:儿得活。出示课文。师:同学们,课文讲述了司马光砸瓮救友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聪明、机智等。(板书:机智沉着)。师:课文学完了,你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篇文言文小故事吗?该怎样讲好这个故事呢?生 1:要有开头和结尾。生 2: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师:这两位同学说的很好。在讲故事时,我们要把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介绍清楚,还要把故事发生的过程讲明白。下面请先在小组内练习,每组选一位同学展示。生练习。师:谁来展示?两组展示。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学习了司马光这篇文言文,借助注释理解了课文的意思

25、,还用自己的话讲了这个故事。在宋史司马光传中还介绍了司马光七岁时爱读书的故事,课下再一起分享。好,下课!24 司马光文言文 借助注释时间地点 庭院一儿跌没水中人物 群儿司马光 持石击瓮沉着 机智一块奶酪一块奶酪【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以身作则、严守纪律的美好品质,教育学生要自觉遵守集体纪律。2.透过心理描写,体会角色的内心矛盾,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体会角色的内心矛盾,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蚂蚁队长以身作则、严守纪律的美好品质。【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教育学生要自觉遵守集体纪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依案自学,

26、互动交流一、依案自学,互动交流1.激趣导入。2.板书课题11一块奶酪,齐读课题。3.自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1)课文围绕一块奶酪讲了一件什么事?(2)你喜欢蚂蚁队长吗?为什么?4.学生自主学习。组内交流。二、聚焦重点,品读提升二、聚焦重点,品读提升(一)借助导图,概述内容1.交流大意课文主要讲了蚂蚁队长带领小蚂蚁们搬奶酪的胡事。2.小组合作思考:搬运过程中,蚂蚁队长面对丢掉的奶酪渣,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找到词语,完成导图。3.学生借助导图,加入蚂蚁队长的心理变化,说清楚故事内容。(二)自主阅读,感悟形象。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喜欢蚂蚁队长吗?理由是什么?1.小组合作交流。2.全班交流。预设

27、A:喜欢理由理由 1 1:“今天运粮食,只许出力,不许偷嘴。谁偷了嘴,就要受到处罚。”蚂蚁队长说:“照样要受处罚。”体会蚂蚁队长纪律严明、以身作则。理由理由 2 2:盯着那一点儿掉在地上的奶酪渣,妈蚁队长想:丢掉,实在太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犯不许偷嘴的禁令。怎么办呢?他的心七上八下可是,他犹豫了一会儿,终于一跺脚体会蚂蚁队长强烈自律,抵制诱惑。理由理由 3 3当他们重新聚到奶酪旁边时,妈蚁队长命令年龄最小的一只蚂蚁:“这点儿奶酪渣是刚才弄掉的,丢了可惜,你吃掉它吧!”体会蚂蚁队长关爱弱小。预设 B:不喜欢理由理由 1 1“今天运粮食,只许出力,不许偷嘴。谁偷了嘴,就要受到处罚。”体会出蚂蚁队

28、长语气生硬,过于严苛,不亲切。理由理由 2 2等小蚂蚁们消失在草丛中,他才大叫:“立定!”体会出蚂蚁队长滥用权利。3.小结: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蚂蚁队长。三、类文整合,迁移运用三、类文整合,迁移运用“做事要有原则”,请自主阅读主题图书 59 页失踪的森林王国,63 页小黄鱼明白了两篇文章。思考:故事里的主人公讲原则了吗?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四、回扣主题,拓展延伸四、回扣主题,拓展延伸1.把一块奶酪讲给家人听。2.阅读“做事要有原则”里的其他 3篇文章。古诗三首古诗三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 10 个生字,会写 11 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能借助注释、图画、生活实际等理

29、解诗意,感受秋天的美好。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反复诵读,领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初读交流,以学定教一、初读交流,以学定教1.学生背诵有关描写季节景色的古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三首都和秋天有关。2.检查预习,了解古诗的朗读情况,结合注释及课文插图初步交流诗句的意思。3.找出读不懂的地方做出标记。二、重点品读,随文得法二、重点品读,随文得法1.理解诗题山行,简介作者杜牧。2.分步明意,理解诗句。(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借助注释及课文插图理解“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语的意思。补充填空:一条石头小路()。教师引导

30、学生讲出句意。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结合插图理解句意。(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指导学生看图或课件,启发想象,理解填空: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相机理解“生处”这个词语。试着让学生自己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3)“放手”自学三、四句。根据学法指导,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教师深入学生,帮助指导。汇报交流,教师对重点处点拨。抓住“坐爱”“枫林晚”“二月花”理解三四句。3.展开想象,体会情感。(1)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这首诗描写了哪些秋日山林的景色?引导学生把景物说具体。(2)大家喜欢这幅美丽的秋山红叶图吗?面对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4.配乐诵读,边读

31、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三、拓展阅读,实现整合三、拓展阅读,实现整合运用图文对照,展开想象,体会情感的方法自主学习赠刘景文。1.出示图片或课件,观察交流:(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时与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2.诗人赠给朋友刘景文的是什么?除了这首诗,还有什么?四、巩固延伸,学以致用四、巩固延伸,学以致用1.学生自由吟诵,配乐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2.选择其中一首诗展开想象,用语言描述一个美丽的画面。第第 2 2 课时课时一、初读交流,以学定教一、初读交流,以学定教1.课件出示袁枚的所见,理解“见”字的意思。2.所见写的是作者在夏天的树林里看到的和

32、听到的景象。那夜书所见这个题目又是什么意思呢?查字典理解“书”字的意思。3.结合注释及插图初步理解诗句的内容。二、重点品读,随文得法二、重点品读,随文得法1.诗人叶绍翁在秋天的夜晚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在诗句中画出来。2.结合插图,理解看到的景象(三四句诗)。(1)指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观察插图,说出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2)作者说“知有儿童挑促织”,那么小的蟋蟀在夜晚能看的见吗?作者是根据那句诗推测出来的呢?指导朗读夜深篱落一灯明。(3)想象画面。练习用生动地语言描述儿童捉蟋蟀的场景,做动作理解“挑”字的意思。(4)读三四句诗,边读边想象画面。3.展开想象,理解听到

33、的景象(一二句诗)。(1)交流诗句中诗人听到的声音。(2)“萧萧”是什么意思?(风声)这是秋风吹动梧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3)萧萧梧叶送来了什么?给“寒”字组个词(寒冷)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读:萧萧梧叶送寒声)(4)这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吹动了什么?读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4.结合背景,体会情感。(1)了解诗人创作背景。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生卒年不详。诗人因家庭变故,10 岁背井离乡,隐姓埋名,38 岁仍没回过一次家乡,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2)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诗人独卧江边小屋,听到萧萧秋风吹落树叶,触景生情,又会想些什么呢?(自己童年时的伙伴)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父母、亲人)5.情感朗读一二句。6.配乐吟诵,总结学法。三、拓展阅读,实现整合三、拓展阅读,实现整合运用查找资料,展开想象,体会情感的方法合作学习主题图书秋词和秋风引这两首古诗。1.这两首古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象?2.结合诗人的背景资料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四、巩固延伸,学以致用四、巩固延伸,学以致用1.自由朗读主题图书长安秋望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这两首古诗。2.积累思乡的古诗,读给家人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