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专题复习教案.pdf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88056153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555.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专题复习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专题复习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专题复习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专题复习教案.pdf(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专题复习教案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2.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并灵活运用二、教学重难点: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并灵活运用三、教学课时:三、教学课时:3 3 课时课时第第 1 1、2 2 课时课时一、考点阐释“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试大纲保留内容.我们要注意两点隐含信息: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关键是理解教材中 150 个左右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的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

2、,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然而,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二、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一字形推断法一字形推断法汉字中形声字占 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

3、,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攴p”与敲击有关;【推断练习】1刑天舞干戚形旁为戈,意思为一种兵器斧子2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形旁为舟,意思为 大船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形旁为 石,意思为 石阶4径造庐访

4、成形旁为走意思为 到会意字也可用此方法推断词义.1/105丰则贵籴,歉则贱粜上 入 下 米,意思为买入粮食6家人瞷见者,悉骇愕左 目 右 間,意思为 从门缝中看,“窥视”7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xx 年高考题“觐”为形声字,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绳子9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井绳10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二、字音推断法二、字音推断法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推断练习】1进住夏口

5、赤壁之战“住”通“驻”2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倍”通“背”,“倍道”就是“违背自然规律”.3昌宗从旁趣说,使速言“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4使有司宽政,毁关去掉关税,去禁禁令,薄敛,已责.左传责,意思为_“责”,说文:“求也,从贝,刺声.”王筠说:“谓索求负家偿物也.”“责”就是“债”字,但是它在上古可用作动词,兼有讨债的意义.它之所以从贝,是因为贝表示财.左传昭公二十年:“使有司主管机关宽政,毁关,去禁废除各种,薄敛减少田租,已责停止讨债.”这是“责”的本义.5“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苏轼教战守策“顿”字6“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7“昌期少年,不

6、闲吏事.”闲8“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匈”9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罢三联想推断法三联想推断法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联系教材,联想成语,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推断练习】1、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鄙:粗俗联想:“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境“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把当作边境2、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联系鸿门宴中 素善留侯张良,词义为 友好2/103、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联系伤仲永中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词义为认为奇异4、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

7、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联系逍遥游中适千里者,三月聚粮,词义为往,到5、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联系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词义为嘱咐6、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05 年辽宁卷联想:家喻户晓、不言而喻喻:明白7、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联想:日薄西山、义薄云天薄:靠近8、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轨遂投城遁走.xx 辽宁卷联想:投笔从戎投,扔掉,舍弃9、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xx 年高考湖北卷联想: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徒:只是10、二年正

8、月,泽至开德,以孤军进,都统陈淬言敌方炽,未可轻举,泽怒,欲斩之,诸将乞贷淬,使得效死.泽命淬进兵,遇金人,败之.宋史联想:严惩不贷解释惩:处罚;贷:宽容.严厉惩罚,绝不宽恕.贷:宽恕、宽免四相似结构推断法四相似结构推断法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的特点,利用它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一个词也好,一个句子也好,如果形式比较整齐,那么处在相同位置上的字的意思很可能不是相同或相近,就是相反.【推断练习】1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怙”对“恃”,词义为 依仗、凭借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用”,词义为 被任用3文过饰非“过”与“非”同义“文”对

9、“饰”,词义为 掩饰4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对“愈”词义为更加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简”对“择”词义为选择,选拔6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既然“誉”赞美与“非”非难构成反义关系,那么由“沮”沮丧可推知“劝”与“沮”意思相反,应释为“奋勉”.五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五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3/10【推断练习】1、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赤壁之战“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

10、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2、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三国志 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3、行将为人所并将4、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提拔5、出则接遇宾客,入则应对诸侯接待六语法结构推断法六语法结构推断法语法分析推断法就是分析所要解的词在句中充当何成分,然后根据成分推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其意义.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推断练习】根据字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1、将军身披坚执锐,讨伐暴秦,功盖寰宇!从句子成分

11、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因次解释为:坚硬的盔甲和锐利的兵器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xx 年全国高考题樵:木柴.3、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_xx 湖南“和”接代词宾语“之”,当为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和睦”;再联系上文“鸣”,可知“和”应为“应和”.4、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书褒城驿屋壁.xx 年高考浙江卷条其言,书于书褒城驿屋壁条:整理5、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脯杀做肉干为这件事同纣王争辩得很厉害,所以纣王就把鄂侯杀了,将尸体做成肉干”.6、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生死”相当于“使死生”即“使死者复生”;“肉骨”相

12、当于“使骨肉”即“使白骨生肉”二者都是“使死者复生”的意思7、其罪当与童贯等.等:一样,等同句中主语为“其罪”,“与童贯”是状语,而“等”应该是句子的谓语.所以它是“一样”、“等同”之义,而非“等人”、“等等”.8、08 广东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嫁给4/10七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七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

13、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1、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 倾斜 根据“无景”与“美”意思相反,可推断“欹”与“正”意思也相反,即“倾斜”.2、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断粮现代汉语中“绝食”指断绝饮食,以示抗议或自杀;而本句前文已交代“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下文又写太守苏琼“贷粟以付饥者”,那么这个“绝食”当指水灾后断了粮食.今义是主动地断绝饮食,此处则是被迫无奈断了粮,古今异义.3、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xx 年全国卷第 8 题 A 项“辩”用于动词谓语“多”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富有”之后,作宾语,应该是名词.由此可推断,选项释为动词“辩驳”有误.“

14、辩”的正确解释是“辩才”4、07 浙江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敬佩第第 3 3 课时课时1、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xx 年全国卷下面句子中加点

15、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凶:不吉利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白:禀告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诺:答应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箧:小箱子2、解释“弄璋”、“弄瓦”在文中的含义并说说你的理由.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几,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冯梦龙古今谭概5/10“我夫人有娠”娠:身孕“果双生一男一女”“璋也弄,瓦也弄”弄璋:生男弄瓦:生女3、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

16、,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08 天津卷篡:劫夺.贼:杀害.主要依据对应互译法推断4、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都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08 全国檄:下令.喻:开导.语法分析、语境分析均可,互为辅助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 题.江天一传汪琬江天一传汪琬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

17、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天一虽以文士知名,而深沉多智,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当是时,徽人多盗,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而会张献忠破武昌,总兵官左良玉东遁,麾下狼兵哗于途,所过焚掠.将抵徽,徽人震恐,佥事公谋往拒之,以委天一.天一腰刀,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首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大乱,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六月,唐藩自立于福州

18、,闻天一名,授监纪推官.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溪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公与他县相掎角.”遂筑丛山关.已而清师攻绩溪,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于绩溪,而别从新岭入.守岭者先溃,城遂陷大帅购天一甚急.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属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有知天一者,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我不死,祸且族矣.”遇佥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汝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我母虑也.”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

19、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遂牵诣通济门.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越数日,天表往收其尸,瘗之.而佥事公亦于是日死矣.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具有至性至性:纯厚的本性B.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自若:和平常一样6/10.C.州县望风内附附:逃跑D.间出逆战间:有时6.下列句子中,表现江天一“深沉多智”的一组是3 分躬畚土筑垣以居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率壮士驰数十里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公与他县相掎角我不死,祸且族矣A.B.C.D.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江天一小时候就死了父亲,他侍奉

20、母亲和抚养弟弟,他说读书人应有好品德,才有好文章,可见他本性善良,品德高尚.B.县令傅岩认为天一才学奇异,每次县童生岁试总是选拔他为第一名.尽管他穷,家人又埋怨叹息,他还是如往常一样读书.C.张献忠攻破武昌后,烧杀抢掠.佥事金声计议派兵去抵抗,把这事委托给天一,天一率领部下与张献忠作战,很受金声赏识.D.江天一被抓后辞别金声说:“哪里有和人一起共事而在危难时刻逃避的呢?”在刑场,高呼“高皇帝”,可见其重情好义忠心不改.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译文:_2 已而清师攻绩溪,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译文:_3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属其母

21、于天表.译文:_附答案:5.C附:归附.6.B说明其勤劳,说明其勇敢,说明其重情.7.C“烧杀抢掠”是狼兵所为,天一去抵抗的也是狼兵.8.1下雨天,全身被雨淋得像蛇一样蜷伏着,有时张起破伞来遮挡一下在通顺翻译出大意前提下,关注得分点,以下同.“淋漓、蛇伏和敝盖”各 1 分;2不久,清兵攻打绩溪,江天一日夜手持兵器登城防守,一点也不松懈“已而、援兵、登陴和怠”各 1 分;3天一知道抗清之事已经无法挽回,就立即回家,把母亲托付给弟弟天表“为、遽和属”各1 分.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专题复习教案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专题复习教案7/10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学习文言文断句的常用方法二、教学课时:二、教

22、学课时:4 4 课时课时第第 1 1 课时课时一找虚词,定句读一找虚词,定句读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分析: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 18 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 10 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总结:文言文中,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

23、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二找名词代词,定句读二找名词代词,定句读例如:xx 福建卷: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由 今 之 道

24、 无 变 今 之 俗 虽 与 之 天 下 不 能 一 朝 居 也分析:句中的名词有“道、俗、天下”等,找出了这几个名词,句子就断开了.总结: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三察对话,定句读三察对话,定句读例如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分析:这里总共三句话,能直接用“曰”断开的就有三处,其余的可根据名词标

25、志断开.总结: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四依总分,定句读四依总分,定句读8/10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分析: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总结: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第第 2 2 课时课时五据修辞,定句读五据修辞,定句读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

26、、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顶真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1具告沛公沛公大惊.鸿门宴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对称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例如: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

27、一壶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反复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六辨句式,定句读六辨句式,定句读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

28、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2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9/10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例如: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

29、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一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一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了.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二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二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更何况只有“六艺经传”才分科,才能称为“通习”,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之.1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