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及答案.pdf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88031195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3.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及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及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及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及答案.pdf(2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 三 语 文 联 考 试 卷 及 答 案语文考试前多做语文试卷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在考试前适应一下语文试卷的题目。以下是我给你推荐的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三语文联考试卷一 阅 读8 0分(一)阅读下文,完 成1 6题。(1 7分)资治通鉴里为什么没有李白姜鹏作为一部篇幅长达二百九十四卷的煌煌巨著,资治通鉴对历史的记载通常被人们认为是详尽的。事实却并非如此。举一个例子,资治通鉴对前代的历史记载,以叙述唐朝的内容最为丰富。两汉四百余年,资治通鉴不过给了六十卷篇幅,唐朝不到三百年,却占据了八十一卷篇幅。但当一位读者尝试着在 资治通鉴中寻找李白的踪迹时,他会发现,资治通

2、鉴中居然没有李白。深入核查后,读者们会发现,在 资治通鉴里失踪的,不仅仅是李白,还有很多跟他们同样大腕的中国历史名人,比如屈原。,其他历史小名 人.被 资治通鉴遗忘 的更是不计其数。这当然不是以司马光为首的 资治通鉴编纂团队的疏忽。如果真像清代学者李光地所讽刺的那样,资治通鉴的蔬旷网漏吞舟“,那它也不可能成为屹立千余年不倒的经典著作,更不可能和 史记一起构成中国传统史学的双峰。显然,粗心出错的是李光地这样的读者,而不是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资治通鉴为什么会出现这类貌似 疏漏的现象,这并不是真正的疏漏,那它背后的合理性又是什么?我们先来算一笔账。资治通鉴篇幅的确巨大,总字数约三百万不到。大家不要忘

3、了,它所记述的历史时段上起春秋战国之际,下至宋代建立以前,纵横一千四百余年。平均下来,每年只能占用2000字左右: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皇帝之一,在位五十四年间,外服四夷,内强皇权,奠定了此后中国历史两千余年的走向。这么重要的历史时期,资治通鉴只给它六卷篇幅,平均一卷讲述九年,每卷不超过两万字。我们全面抗战打了八年,试想,若规定用两万字的篇幅把抗日战争叙述一遍,辈们能讲什么?把主要战役,指挥将领,牺牲多少同胞罗列一遍,大概也不止两万字。然 而 资治通鉴就在两万字不到的篇幅里,把汉武帝时代波澜壮阔的九年给讲完了,何等惜墨如金!这样看下来,资治通鉴的篇幅成为一个相对的问题。和一般著作比,煌煌三

4、百万言,当然算巨著。但和它所承担的任务与内容比,三百万字却已经是节省到不能再节省的地步了。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相对性?这和上文提到,李白、屈原等历史名人不见于 资治通鉴又有什么关系?先来看司马光在 进资治通鉴表中的一段话: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司马光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分别能解答我们之前提出的两个问题。中国古人重视历史,尤其是中晚唐以后,历经战乱,皇帝以及宰相等最高统治阶层成员,开始日益重视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并形成阅读、讨论历

5、一史的稳定传统。这一传统在宋代得到进一步巩固。但传统的史=污,即便是最重要的那部分,积累到宋代中期,分量也已经非常大。今天被我们称之为二十四史”的正史,在 资冶通鉴开始编修之前,已经完成了十九部,从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一 直 到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等。仅这十九部历史著作加起来,字数就达到一千五百万左右。这就是司马光在前段引文第一句活中所描述的情况,”迁、固以来,文字繁多”。找个读书专业户,认认真真每天读五万字,读完这些书要花一年时间。以致用为目的的读史,犹需细致认真,不能流于泛泛观览,要做到学与思并行。若用这种方法一丝不苟地读史,对于日理万机的皇帝,以及宰相等高级官员

6、,怎么有时问把这些书读遍?司马光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古往今来的这些历史作一次提炼、总结,缩减篇幅,留下最精华的部分,以便以皇帝为首的帝国高级管理人员有可能对它进行仔细阅读。这 就 是 资治通鉴的编纂目的。根据这一目的来选择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可以进入 资治通鉴,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可以忽略,其标准自然也就不难定义。李白不见载于 资治通鉴,正如司马相如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 子虚赋、上林赋不 见 载 于 资治通鉴,却只选取了他一篇短短的 辣猎赋。(摘 自2015年6月10日 中华读书报)L第段居然”在文中的意思是_。(2 分)2 .作者为什么说“粗心出错的是李光地这样的读者,而不

7、是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3 分)3 .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段空格处的一项是。()(2 分)A.因 为 何 况 B.如 果 但 是 C.假 如 因 此 D.虽然但是4 .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段 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 分)压缩历史、选取叙述对象,必然需要有标准。这就是司马光编纂 资治通鉴的由来。把什么内容保留下来,什么内容剔除出去,都应该按照这个标准来确定。司马光讲得很清楚,他编这部 资治通鉴,是为了给皇帝等国家高管提供历史参考,便于他们汲取历史经验以提高治理国家的水平。而标准的制定,又与写作目的紧密联系在一起。A.B.C.D.5 .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资

8、治通鉴选择人物看似网漏吞舟,其实并非如此。B.第段以抗战八年类比说明 资治通鉴为什么惜墨如金。C.第段所引用的一段话是为了说明 资治通鉴编纂方法。D.资治通鉴的编纂标准决定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取舍。6.联系全文,说 明 资治通鉴为什么没有选司马相如最具有代表性的 子虚赋、上林赋,却选取他一篇短短的 谏猎赋。(4 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 1 1 题。(1 8 分)汪国真其人其诗彭 俐2 0 1 5年4月2 6日,再平常不过的星期天。我醒来很迟,习惯性地先看手机微信。”诗人汪国真于今晨2点1 0分病逝,享 年5 9岁”的消息,惊得我猛然从床上蹦下来。职业敏感让我立即给“人物版编辑打电话:“我

9、要写汪国真!记得那是1 9 8 9年的秋天。与诗人汪国真第一次见面,是在舞蹈家杨丽萍的家中。他戴一副眼镜,温文尔雅,说话不紧不慢,声调不高。当时的他还没有出版诗集。小有名气,但是他目光犀利,谈吐自信,一副笃定的样子。回家途中,我们骑着自行车,谈起各自的爱好,都喜欢写诗,也都发表过一些作品,于是很有共同语言。大约一两个星期过后,我有些意外地接到汪国真的来信。他寄来一沓他发表过的诗作,附带一纸信函。他的诗,的确让我感到一种轻松和愉快,诗句不长,也不晦涩,不像当时和现在许多暗语、经咒、密码式的诗歌写作,需要费神费力又不讨好地猜测,最终沮丧地怀疑自己的智商出了问题。而他的附信措辞非常得体,请我为他的诗

10、歌写一篇评论。我怎么能够拒绝呢,同是年轻的诗作者。这篇评论发表在2 0多 年 前 北京日报广场”副刊,题 为 一支红蔷薇一 一读汪国真的诗。上世纪,8 0年代末和9 0年代初,北京日报虽属大报,却只有4个版,可谓寸土寸金。当时的副刊(一周仅有两期)都刊登哪些作家、评论哪些作家的文章呢?作家有刘白羽、管桦、刘绍棠、草明、韩少华、启功.被评论的作家有艾青、浩然、刘恒 O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诗作者汪国真,不惜版面地给予隆重推出“,应该说是非常有魄力,有眼光,也是非常难得的。如 果 说 北京日报最早发现、报道了后来轰动诗坛的诗人汪国真,而且最早给他的诗歌以及艺术风格颁发了褒奖的证书”,

11、并且有详细论证、一锤定音的深远效果(即便今天看来也一点儿不过时)的话,那么,这里确有跨世纪的文字为证:“汪国真的诗从不虚张声势,最多不过二十几行,如山间小溪蜿蜒流淌,清冽甘甜,款款注入心扉。读罢汪国真那一篇篇短小凝练,却意味深长的作品,不禁感慨系之。既为青年诗人执著的艺术追求所感动,同时也为诗坛吹来一股清新年轻的风而庆幸。“汪国真的组诗 年轻的风,集中体现了诗人笔耕的特色。在 美好的情感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总是从最普通的人们那里,我们得到了最美好的情感。风把飘落的日子吹远,只留下记忆在梦中轻眠 从中不难看出他锤炼字句的非凡功力和古典诗词的深厚修养。.汪国真受家庭熏陶,从小就迷恋琅琅上口、气度

12、从容的唐诗,许多名篇佳作已经倒背如流。在暨南大学语言文学系读书时,他能每天将 唐诗三百首中的十首背诵下来。汪国真偏爱李白、李商隐的作品。受其影响,他的诗篇清丽潇洒,同时又不乏警句。汪国真不断追求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境界。佳句妙语如珍珠玛瑙,在汪国真所营造的琼楼玉宇般的诗作中俯拾即是。热爱生命中有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中.短小、凝重、清丽、隽永,这或许是汪国真作品的艺术风格吧。但是,诗人为什么会做到惜墨如金呢?让我们用他自己的诗句来回答吧:过于慷慨,有时,倒不如,过于吝啬,一支红蔷薇,要比一簇红蔷薇,更富有

13、魅力。“正是因为这样“一支红蔷薇”,汪圈真和我慢慢从陌生到熟悉。后来,他只要一有诗集出版,就会约我庆贺一番。从1990年4月出版第一本 诗 集 年轻的潮开始,一发不可收,年轻的风 年轻的思绪 年轻的潇洒 一本比一本畅销,动辄十几万或几十万册。于是我们的话题一边倒地谈论他的成功。他兴奋地讲述社会各界读者的反响,不住地念叨诗集天文数字的发行量以及盗版量,慨然有南面之意,我也不便打断他。这倒不能怪他。谁让事情那么邪性呢一一 汪国真热”席卷全中国。汪国真是有争议的人物,而如今有人还肯为你争议,就表明你不是无足轻重。交响乐是音乐,小夜曲也是音乐。你的作品,是诗歌中的小夜曲,轻队,委婉,不失典雅,有点儿宋

14、词现代版的味道,很像晏几道。你在中国现代诗中独树一帜,自成一格,玲珑一塔,清溪一脉,从不故作高深。亦不玩弄技巧,更不拒人千里地释放烟雾,而是把彩虹的鲜明绚丽捧给读者,那是雨中人苦苦等待的结果。(摘 自2015年 第6期 新阅读)7 .第段画线句的作用是(3分)8 .第段为什么列举了许多作家?(3 分)9 .对第段的引述,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3 分)A.对汪国真其人其诗做了全面评价。B.充分肯定了汪国真诗的艺术价值。c.汪国真的成就离不开个人的努力。D.汪国真对诗的创作态度是认真的。E.汪国真的诗主要是语言精美绝伦。F.汪国真的诗与宋词中婉约派相近。1 0 .联系全文,赏析第段。(3 分)1

15、 1 .第段用了第二人称,有什么表达效果?(3 分)(三)默写。(6 分)【任选6 空,超过6 空,按前6 空评分】1 2 .(1)可堪孤馆闭春寒,o (秦 观 踏莎行郴州旅舍)(2)对潇潇暮雨洒江天,o (柳永 八声甘州)(3),断桥头卖鱼人散。(马致远 双调 寿阳曲远浦帆归)(4)吾尝终日而思矣,o (荀 子 劝学)(5),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 夜雨寄北)(6)操千曲而后晓声,。(刘 勰 文心雕龙)(7),应似飞鸿踏雪泥。(苏 轼 和子由海池怀旧)(8)黄钟毁弃,o (楚辞卜居)(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 第1 3-1 5题。(8分)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

16、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注 瑞脑:一种香料;金兽:铸有兽形的香炉。1 3.按字数这首词属于 o (1分)1 4.对这首宋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词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对亲人的思念情怀。B.前两句写出词人从白天到夜晚难以排遣的孤独寂寞。C.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的凉”表现秋季清凉。D.全词温婉蕴藉,意趣高雅,切合词人的身份和情致。1 5.最后一句人比黄花瘦 广泛传诵,分析本句好在哪里。(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 6-1 9题。(1 7分)常林字伯槐,河内温人也。年七岁,有父党造门,问林:“伯先在否?汝何不拜!林曰:

17、虽当下客,临子字父,何拜之有?于是成共嘉之。太守王匡起兵讨董卓,遣诸生于属县微伺吏民罪负,便收之,考责钱谷赎罪,稽迟则夷灭宗族,以崇威严。林叔父挝客,为诸生所白,匡怒收治.举宗惶怖,不知所责多少,惧系者不救。林往见匡同县胡母彪日:王府君以文武高才,临吾鄙郡,土广民殷,又多贤能,惟所择用。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华夏震栗,雄才奋用之秋也。若欲诛天下之贼,扶王室之微,智者望风,应之若响,克乱在和,何征不捷?苟无恩德,任失其人,覆亡将至,何暇匡翼朝廷。崇立功名乎?君其藏之!因说叔父见拘之意。彪即书责匡,匡原林叔父。并州刺史高于表为骑都尉,林辞不受。后刺史梁习荐林宰南和,治化有成,超迁博陵太守、幽州刺史

18、,所在有绩。文帝为五官将,林为功曹。太祖西征。田银、苏伯反,幽、冀扇动。文帝欲亲自讨之,林日:昔忝博陵,又在幽州,贼之形势,可料度也。北方吏民,乐安厌乱,服化已久,守善者多。银、伯犬羊相聚,智小谋大,不能为害。方今大军在远,外有强敌,将军为天下之镇也,轻动远举,虽克不武。文帝从之,遣将往伐,应时克灭。出为平原太守、魏郡东部都尉,人为丞相东曹属。魏国既建,拜尚书。文帝践昨,迁少府,封乐阳亭侯,转大司农。明帝即位,进封高阳乡侯,徒光禄勋,太常。时论以林节操清峻,欲致之公辅,而林遂称疾笃。拜光禄大夫。年八十三,薨,追赠骡骑将军,葬如公礼,溢曰贞侯。(摘 自 三同志)【注释】常林的父亲,字伯先。挝,Z

19、 h u a,打。1 6.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有父党造门()(2)不知所责多少()为诸生所白()(4)林 遂 称 疾 笃()1 7.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遣诸生于属县微伺吏民罪负,便收之,考责钱谷赎罪,稽迟则夷灭宗族,以崇威严。1 8.概括常林见胡母彪时陈述的主要意思。(2分)1 9.常林接连升迁,请具体分析有哪些原因?(5分)(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 0 2 5题。(1 4分)袁州州学记李靓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弹虑,祗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亡诵弦声。倡而不和,教尼不行。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择,知袁州。始至,

20、进诸生,知学官阙状。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通判颍川陈君优,闻而是 ,议以克合。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北隅。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瓦壁门虎,黝垩丹漆,举以法。故生师有舍,庖縻有次。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舍菜且有日,吁江李觑途于众日:“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秦以山西窿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 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俗化之厚,延于灵、献。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教道之结人心如此。今代逢圣君,

21、尔袁得贤官,俾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天下治,则潭礼乐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是惟朝家教学之意。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摘 自 古文观止)【注释】祗:恭敬。尼:停止,阻止。厥:其。黝:淡青黑色;垩:白色泥土。縻:粮仓。舍菜:开学典礼。古代初入学时;用芹藻之类的植物礼敬先师,称为舍菜。诒(s h 6 n):勉励。草茅:指在野的人。2 2 .分析第段画线句的作用。(2分)2 1 .可填入第段 处的词是()(1 分)A.诸 B.之 C.者 D.夫2 2 .第段详略得当,用自己的话分别指出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并概括详写的作用

22、。(3分)2 3 .赏析第段画线句的句式特点和表达效果。(3分)2 4 .对“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难道只是几个人的羞耻,掌权者也会很忧虑。B.不只是几个人感到羞愧,掌权者也感到忧虑。C.岂只是你们个人的羞耻,也是治国者的忧虑。D.诸位羞愧于事无补,治国者的忧虑事关重大。2 5 .简析第段李靓勉励众人的讲话思路。(3分)二 写 作 7 0 分2 6.根据以下材料中的两种倾向,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 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究竟该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看法因人而异。很多有钱人选择把孩子送到贵族学校,期望孩子成为精英:而有位老板的做法却与之相

23、反,他说:我希望我的孩子成为一个普通人。高三语文联考试卷答案*阅读80分(1 7分)1.(2分)李白是唐朝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资治通鉴 中没有出现让人(或这位读者、他)出乎意料。或:资治通鉴中没有李白这样的名人,让人出乎意料。(李白著名,1分;资治通鉴中没有出现令人出乎意料,1分:只答:竟然、出乎意料,不得分。)2.(3分)李光地这样的读者没有认识到 资治通鉴的写作目的和选择标准(2分),错误地认为 资治通鉴网漏吞舟(或漏螭了重要的历史人物)(1分)。或: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并不是真正的将历史名人疏忽了,而是为了让统治者鉴往知来,总结其最精华的部分。而李光地这样的读者却未能认识到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的

24、惜墨如金。3.(2 分)B4.(3 分)D5.(3分)c (不是 方法,是目的和标准)6.(4分)司马光编 资治通鉴,是为了给皇帝等国家高管提供历史参考,便于他们汲取历史经验以提高治理国家的水平,而 子虚赋、土林赋是文学作品,与治国无关(或因为司马相如不是政治人物),(2 分)谏猎赋的文字虽然短小却从一个角度提出了帝王行为规范的问题,与治国有关,故能被 资治通鉴相中。(2 分)(本怨对 谏猎赋加个注释,但如此就告知答案了,学生如能联想到学过 谏太宗十思疏,由深措”二字,还是能够回答的。)(二)(1 8 分)7.(3 分)否定当时某些故弄玄虚(玩弄技巧1 的诗歌现象,反衬汪国真诗歌的轻松、不晦涩

25、。(答出一点得2 分,答出两点得3 分。)8.(3 分)为了说明 北京日报最早发现了汪国真诗歌的价值,(2 分)有魄力,有眼光。(1 分,其一即可)(照搬第段最后一句,1 分;通过列举著名作家,突出当时汪国真的水平及其作品被重视的程度,1 分)。9.(6 分)A.引文只评价其诗,未涉及其入;E.精美绝伦言过其实,引文部分强调的是他的诗凝练、清新、精致。1 0.(3 分)结构上承上启下,使行文连贯;(1 分,其一即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喻、借代、一语双关均可,1 分),赞赏汪国真的诗独树一帜,自成一格(2 分,其一即可)。1 1.(3 分)拉近了作者与汪国真的距离,(1 分)便于表达对汪国真

26、诗歌的赞赏之情,增加了感染力。(三)默写。(6 分)1 2.(1)杜鹃声里斜阳暮一番洗清秋(3)落花水香茅舍晚(4)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何当共剪西 窗烛(6)观千剑而后识器。(7)人生到处知何似(8)瓦釜雷鸣。(四)(8分)1 3.(1 分)小令1 4.(3分)c (凉”更含孤寂凄凉意味)1 5.(4分)人比黄花瘦”以花喻人(或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既清新秀美,又使词人为相思而憔悴的形象跃然而出(2分),更象征着一种高雅的情操,衬托出词人不同凡俗的高标逸韵(2分)。(五)(1 7 分)1 6.(4分)(1)登、到、来到、到.拜访(2)索取、索要 上 告、告状、控告、报告、告 重、病重、病危1 7.

27、(6 分)派众门生在隶属的县里暗中窥伺官员及百姓的过失,发现便立即把他们关押起来,然后严刑拷打让他们用钱粮来赎罪,如果计较、延误期限就杀尽宗族,来树立威严。诸:众、各、一些:属:隶属、下属;微:暗中、暗暗地;伺:窥伺、窥探、观察;负:罪过、过失、过错(与罪”同义);责:拷打、惩处、责罚,或索取一一考责钱谷赎罪译为严刑拷打索取钱谷赎罪也可以,如此与下文“不知所责多少 的 责意同;稽:计较、争论;迟:延迟、延误;稽迟:合译为延误、延迟、拖拉等即可;夷:削平、诛灭、杀尽;崇:树立、增加、增高、抬高。错 1 处 减 1 分,至多减6分。18.(2分)在当前形势下,应广施恩德,任用有才之士,(1 分)如

28、此,才能扶助朝廷,建立功名(1 分)。(答“希望从宽处理自己的叔父不得分一一不是“陈述的主要意思。)19.(5分)(1)有政绩:做南和县县令,治化有成;(2分)(2)有见识,有谋略:文帝要亲自领兵讨伐叛军,常林劝其还是坐镇京师,只须派手下将领前去讨伐,文帝听从了他得意见,手下将领果然将叛军消灭。(2分)(3)节操清峻。(1分)参考译文:常林,字伯槐,河内郡温县人。七岁时:父亲的一个朋友登门拜访,问常林:伯先在不在家?你怎么见了我不行礼?常林说:虽说应尊敬客人,但是你当着我说我父亲的字,我为什么还要行礼呢?于是大家都嘉许他。太守王匡起兵讨伐董卓时,派众门生在隶属的县里暗中窥伺官员及百姓的过失,发

29、现便立即把他们关押起来,然后严刑拷打让他们用钱粮来赎罪,如果计较、延误期限就杀尽宗族,来树威严。常林的叔父因为打了客人,被王匡的门生告了一状,王匡大怒,把他关进牢房治罪,整个常氏家族很惶恐,不知道要索取他们多少钱粮,还担心不知能否救出常林的叔父。常林就去找王匡的同乡胡母彪,说:王府君凭着文武高才,到我们郡来当太守,鄙郡山河相绕土地辽阔,百姓富足,又有很多贤能的人才,可以任他重用。如今主上年幼,贼臣董卓虎踞京师,整个华夏为之震怒,正是各地雄才为国奋力之时。但如想要诛天下之贼,扶王室之微,使天下智士望风归附,纷纷响应,共同平息暴乱,除天时、地利外,还要靠人和。如果这三条同时具备,不是可战无不胜吗?

30、但如果对百姓没什么恩德,任用的又不是贤能的人才,那么也就快灭亡了,哪有时间来匡扶辅佐朝廷,树立功名啊!对此,请您想一想这个问题!”接着常林就把叔父被关押的情况说了,胡母彪立即写信责备王匡,王匡就宽恕了常林的叔父。并州刺史高干上表举荐常林为骑都尉,常林婉言谢绝,后刺史梁习又举荐常林当上了南和县的县令,常林治理和教化都很有成效,因而提升为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所在之处,都有政绩。文帝曹丕官居五官中郎将时,常林担任功曹。太祖曹操西征时,田银、苏伯乘机反叛朝廷,幽州、冀州动荡不安。曹丕想亲自带兵去讨伐他们,常林说:我曾任职博陵、幽州,对于贼寇的情况,是可以猜测推断的。北方的官吏百姓,崇尚和平安定,厌恶战

31、乱,受教化已久,安分守己的占大多数。田银、苏伯是乌合之众,阴谋虽大但才智不足,难成大患。如今我军主力远离京师,外面又有强敌,将军在此坐镇天下,如轻易出兵远征,即便取胜也不算大智大勇。“曹丕听从了他的意见,便派手下将官前去讨伐,果真很快就把叛军消灭了。常林以后出任平原太守、魏郡东部都尉,后又担任丞相府的东曹。魏国建立以后,被授予尚书。曾丕称帝后,他被提升为少府,封为乐阳亭侯,后又转任大司农。明帝曹睿即位后,常林被晋封高阳乡侯,升光禄勋太常。当时朝臣们都认为常林节操清峻,想要推他列入三公。但常林却称病重制止了。以后他又被授予光禄大夫。八十三岁那年,常林去世,被追赠为骡骑将军,朝廷像对待公爵那样为他

32、拳行了葬礼,谥号贞侯。(六)(1 4 分)2 0.(2分)写地方官员对办学敷衍的态度和办学现状,与下文(第段)祖无择积极办学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或:为下文祖无择积极办学的行为做了铺垫),(1 分)反映袁卅学办得确实不同凡响(卓有成效等)。(1 分)21.(1 分)B22.(3分)详写:建学校的准备工作(或:建造前从选址、备料、房屋结构、装饰粉刷等各个方面逐一叙述)。(1分)略写:建造过程(或:建造过程仅有最后一句;原来的学官“仅 有 学 宫 阙 状 其 一 即 可,1分)。详写的作用:表现祖无择为办学尽心竭力,一丝不苟。(1分)23.(3分)该句运用整句,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贯通,(1分)

33、使人深刻认识到儒家的教化之道维系人心的作用。(2分)24.(2 分)C25.(3分)首先谈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说明教育事业确实是关系国家兴衰的大事。接着,转向现实,指出朝廷倡导办学的宗旨所在。最后对 弄笔墨以徼利达的人提出严厉批评。(各1分)参考译文:皇帝二十三年,下诏命令各州县设立学校。那时的州县长官,有的贤明,有的愚昧。奉行诏令时,有的尽心竭力,恭敬地顺承皇帝旨意;有的借官员、教师的名义,胡乱写一道奉诏文书了事。以致有些地方,一连几座城邑,听不到诵读的声音。上面倡导而地方不响应,使得教学受阻,不能推行。皇帝三十二年,范阳人祖无择任袁州知州。初来时,就召来儒生,了解到学校残缺的情况。他很担心人

34、材流失,儒学的教化作用逐渐削弱,不能合乎皇上旨意。暑页川人陈优通判,听了他的话认为情况确实如此,意见与祖无择完全一致。他们一同察旧有的夫子庙,觉得太狭窄,不适宜改建为学校,于是决定在城的东北角上建造学校。那里土地干燥坚硬,那里地势朝南,那里建筑材料非常优良。学校的陶瓦、墙壁、大门、房廊,有深灰、雪白、红漆等色,完全按规定建造。所以学生、老师都有安身之所,厨房、粮仓都有安排之处。各种器物准备齐全,大家齐心协力建造。工匠技艺高超,官吏督促勤,没E 1没夜地加紧建造,过了一年,学校就建成了。在将要开学时,吁江人李觐勉励众人说:那虞、夏、商、周四代的情况,我们只需考察一下经书就可以知道了。秦始皇凭藉嵯

35、山以西之地,与六国廛战,想万世称帝,被刘邦率军振臂一呼,却连关门也守不住。武官战将,争相投降惟恐落后,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秦国废弃了 诗 书教化之道.使众人见利忘义的缘故。汉武帝即位于民富1:a强之际,光武帝出身于行伍之间,都能努力推行儒学,所以风俗教化的淳厚,一直影响到汉灵帝、汉献帝的时代。当时.,那些在野之人而敢直言的,即使有杀身之祸也不反悔自己的忠直:那些功劳大得连皇帝也感到威慑的大臣,一听到天子的命令就放下了武器。各路诸侯虎视眈眈,却都不敢称帝,这种风尚维持了数十年。儒家的教化之道竟能这样地维系人心。如今逢圣明天子,你们袁州人又遇到了贤明的官长,使你们能通过学校的教化,追随古代圣贤的遗迹。当天下太平的时候,就可以谈礼乐来陶冶我们百姓的性情;一旦有了变故,还可以坚持节操,做臣子的为国尽忠,当人子的为父尽孝。学了儒道,可以使人精神上有支撑,行动上有法度。这就是朝廷倡导办学的意图。如果到这里来只学得一套舞文弄墨的本领以求显达,那岂只是你们个人的羞耻,而且也是治国者的忧虑。”二 写 作7 0分2 6.作文(略)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分享到微信好友或朋友圈来源:网友投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