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pptx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8785450 上传时间:2022-03-24 格式:PPTX 页数:51 大小:581.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pptx(5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2、集成创新理论及在产业集聚中的应用、集成创新理论及在产业集聚中的应用3 3、产业集聚与供应链联盟、产业集聚与供应链联盟 产业集聚现象产业集聚现象 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理论 产业集聚理论的相关研究基石产业集聚理论的相关研究基石 我国的研究现状及不足之处我国的研究现状及不足之处 1、 产业集聚现象产业集聚现象是指众多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关系在地理空间上高度聚集,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在世界范围内,这种现象既出现在传统产业中,如意大利北部的制鞋业、法国南部的香槟省、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美国的钢铁带、我国浙江的一些地区等,也大量出现在代表新经济发展

2、方向的高科技产业中,如美国的硅谷、波士顿128公路、英国的剑桥工业园、印度的班加罗尔地区、台湾的新竹地区、北京的中关村等。 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帕鲁、保德威尔等的增长极理论帕鲁、保德威尔等的增长极理论 艾萨德的产业综合体概念艾萨德的产业综合体概念 科洛索夫斯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科洛索夫斯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思想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思想 基于交易费用的社会经济网络理论基于交易费用的社会经济网络理论 新产业区及其相关学派(意大利学派、加利福利亚学派、新产业区及其相关学派(意大

3、利学派、加利福利亚学派、波特学派、技术学派)波特学派、技术学派)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理论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 当代创新理论当代创新理论 区域竞争优势理论区域竞争优势理论 王缉慈的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盖文启的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 评论:大多数产业集聚理论对该现象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探讨集聚创造的优势、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分析以及产业集聚中的公共政策问题研究等方面,少有对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和路径设计的研究,因此,我们的研究要创新就需要有新的思路,可以用集成创新的思路来分析产业集聚的机理、设计产业集聚的路径,以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2、集成创新理论及在产业集

4、聚中的应用、集成创新理论及在产业集聚中的应用关于集成与集成创新理论关于集成与集成创新理论产业集聚的集成创新评价指标设计产业集聚的集成创新评价指标设计基于集成创新的产业集聚路径基于集成创新的产业集聚路径 集成:集成:把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Webster大词典)具体来讲就是以协同的方式把一个系统的各种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在协调个体绩效的基础上使系统整体绩效达到最优。 集成创新理论集成创新理论是近几年来企业应对激烈竞争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创新模式,它源于熊彼得的创新理论与经典管理思想中系统原理的结合,认为创新是一个包括生产、经营、管理、组织等各方面内容的一个系统总体,是对企业各种要素如技术、组织、制度

5、、管理、文化等进行整合和集成的过程。关于集成与集成创新理论关于集成与集成创新理论 美国的Macro在他的Technology Integration一书中提出了对技术集成技术集成的定义,认为技术集成是一系列调查、研究、评估、提炼的行为,其目的在于使所采用的技术与运用环境相匹配,是在技术与市场需求均变化剧烈的条件,提供一条路径以引导开发和设计任务。关于集成与集成创新理论关于集成与集成创新理论 我国学者李宝山则强调集成是一种创造性的融合过程,是将企业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搭配,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整体1。 1 李宝山等,集成管

6、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关于集成与集成创新理论关于集成与集成创新理论 江辉等人从企业内部运转的技术集成、知识集成、组织集成三个组成部分提出了针对企业内部技术发展战略的集成创新模式,以此分析企业可以利用何种集成手段达到快速形成创新机制的目的,并设计出了企业集成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2。 2 江辉,陈劲,集成创新:一类新的创新模式,科研管理,2000年第5期31-39页。关于集成与集成创新理论关于集成与集成创新理论 但这些分析基本上仍停留于将集成创新的思路应用于微观企业层面的研究上,尚没有见到该理论在其它领域中的拓展,即将集成创新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于中观或宏观领域中,如近

7、几年来显示出强大竞争优势的产业集聚现象和区域创新系统上。关于集成与集成创新理论关于集成与集成创新理论 用集成创新的思想解释产业集聚的机理和路径,认为产业集聚并不是众多企业简单地在某一个地理空间内集中,而应是一个有机集成的过程,是集聚区域内各企业与相关支撑机构之间的一种创造性聚合过程,这种聚合强调在集聚的过程中不仅相关企业和组织在地理上靠近,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范围效应带来的好处,更重要的是,要发挥集聚体中各种投入要素如资本、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企业家资源等的整合能力,而且还有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等相关组织对集聚体的发展产生协同效应,使集聚体成为一个具有很强技术

8、外溢效应和自我强化功能的区域创新系统。基于集成创新的产业集聚路径基于集成创新的产业集聚路径 此外,由于该区域在本质上是基于知识的交流与合作的,因此,该区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通过不断整合自身资源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从而形成具备动态竞争优势的学习型区域。鉴于这种竞争能力的形成过程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及需根植于当地富有特色的区域社会文化系统中,因此它很难被模仿,这种特性就决定了集聚体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投入产出生产系统,它的生成和演化受一系列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制约,是在无数个小系统不断集成的过程中累积发育起来的,是内生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竞争合作关系之中的,这种内生的竞争优势决定了集

9、聚体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活动中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生命力。基于集成创新的产业集聚路径基于集成创新的产业集聚路径 产业集聚的路径经历了从产业要素初步集成到企业和组织集聚的中度集成再到区域集聚的高度集成三个阶段。基于集成创新的产业集聚路径基于集成创新的产业集聚路径区域经济系统地方生产系统集聚核产业要素的初步集成企业及组织的中度集成社会文化系统的高度集成 产业要素在某个区域的初步集成可能带有某种偶然性,例如吸引到某个有影响的大型企业,或者当地正好有某个智力密集的高等教育机构,又或者是当地政府有意识地植入的某个增长极等等,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实中产业集聚现象不仅出现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而且也出现于一些落后区域的原因

10、所在,因此,产业集聚理论打破了梯度推移理论“卷地毯”式的平面推进型和雁行理论“大雁飞行追踪”式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各自发挥功能,实现多角度多形式起飞的“马赛克”模式。此外,集成的要素种类也可以各不相同,可以是某种自然禀赋、劳动力,也可以是知识、资本、技术、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等,所以,现实中产业集聚既发生在传统产业领域中,同时又出现在代表新经济发展方向的高科技产业中。产业要素的初步集成产业要素的初步集成 波特对赫俄的要素禀赋理论进行了发展,认为要素可分为基础要素和高级要素,一般化要素和特定化要素。其中,基础要素和一般化要素不需通过持续开发或仅需简单的投资即可被广泛运用于各类产业中,它们较易获得,这

11、两类要素的供给对一国产业取得成功的能力并不至关重要。而稀缺的高级要素和特定化要素是决定一国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但这两类要素在现实中难以得到,它们并不取决于要素禀赋的初始状态,而是需要持续不断的投资与培养,即进行要素创造,开发出决定一国(地区)核心竞争能力的高级要素和特定化要素来。产业要素的初步集成产业要素的初步集成 产业要素的初步集成在某个空间范围内形成一个可以培育生长的集聚核,表现出集聚的雏形,如果它具有充分的粘性,就能够不断吸引企业和组织在此停留从而进入更高层面的集聚活动,即中度集成阶段。企业和组织的集聚演化不再是偶然性和某个特殊事件的结果,而是企业和组织理性选择的过程,是市场机制驱动

12、的结果,具有自组织的特点。因此,这个阶段的集成强调的是企业间分工协作关系和上下游生产企业供应链联系的形成,从粘滞在集聚核上的节点到具有物流、信息流、商流功能的供应链再到适应柔性专业化生产和市场需求的网络,相互之间缔结起既合作又竞争的复杂企业网络系统,为下一阶段的高度集成打下良好的组织基础。企业及组织的中度集成企业及组织的中度集成 这个时期政府公共政策的重点应放在产业集聚区的基本建设、招商引资、信息网络构建等方面,使集聚体粘性增强,不断吸引有实力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入驻,这些企业又不断带入它们的供应商和客户以及支撑机构进入集聚体并根植下来,沿着这个轨迹演化下去,集聚核就能在这种培育下逐渐成长起来,进

13、而形成具有生产、服务和市场功能的柔性生产系统,完成产业集聚的中度集成过程。此外,该系统还应具有自我更新的功能,即在新企业不断蕴育产生的同时也要淘汰那些处于竞争劣势的企业,以免退化成毫无生机的夕阳产业区。企业及组织的中度集成企业及组织的中度集成 产业集聚的高度集成则是指在前一阶段集成的基础上使地方生产系统能根植于当地的社会文化网络中,最终形成具有创新功能和国际竞争优势的区域经济系统。这个系统的特点应具有开放性、创新性、网络性、提倡合作精神并有利于知识的流动,以减少该系统运行的社会成本,特别是良好的人脉关系的形成有助于隐含类、经验类知识的面对面交流,通过不同门类知识和不同观点之间的融合及碰撞,不断

14、产生创新的观点和思想,使该系统能保持源源不绝的活力。与此相适应,公共政策应转向促成创新氛围的形成上来,通过营造区域创新文化环境的方式整合各要素,充分发挥系统内文化和亚文化的协同效应,以增强区域经济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最终完成产业集聚的高度集成过程。社会文化系统的高度集成社会文化系统的高度集成 我们用要素集聚度、组织集聚度和区域集聚度三个总体指标来衡量上述三个不同阶段产业集聚的集成创新程度。 1、要素集聚度、要素集聚度 2、组织集聚度、组织集聚度 3、区域集聚度、区域集聚度产业集聚的集成创新评价指标设计产业集聚的集成创新评价指标设计 要素集聚度主要用来说明某种产业要素在区域的初步集成程度。集聚核的

15、形成需要多种生产要素的有机融合,生产要素的初步集成就是根据区域现有的生产要素拥有状况,抓住具有发展潜力即关键的生产要素,同时与其它生产要素以最合理的结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各种生产要素在集聚核内得到融合发展,以提升集聚核的发展潜力。 从目前现实中产业集聚的类型来看,最有利于促进集聚核形成的生产要素主要有某种难以替代的自然资源禀赋、学习型的劳动力(柔性劳动力)、隐含经验类或未编码化的专业性知识、特殊的工艺或技术、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等,由于这些要素多属于波特所定义的高级要素和特定化要素,所以在现实中是较为稀缺的,因此这些要素中的一类或几类能在某一地区集中就较易形成集聚核。 我们认为可用上述要素在区域

16、内的充足度以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匹配程度来判断一个地区的要素集聚度,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说所有要素的充足度高才是产生集聚的必备条件,事实上往往一个地区只需具有一类或几类特定化要素和高级要素,与此同时再拥有能支撑这些要素的较充裕的基础要素和一般化要素,集聚就会产生。 组织集聚度用来衡量区域内企业和相关支撑机构的密度及相互匹配程度,由于这个层面的集成不仅要求区域内企业和相关支撑机构的数量需达到一定的规模,更重要的是组织之间的相互匹配和联系的程度。因此,我们可以用区域内企业间分工密切程度、企业所处产业间的相关程度、企业接受中介服务程度、企业之间关系的柔性化程度、区域内企业的更新率、企业与支撑机构的交流程

17、度等指标来判断企业和组织的中度集成程度。 区域集聚度主要用来衡量区域内创新氛围的浓厚程度及区域内社会资本的丰裕程度,所以可用学习型劳动力所占比例、服务的方便程度、信息获得的机会、与本地企业的合作程度、中介机构的支持程度、本地的科学文化水平、企业(组织)之间的信任程度等指标来判断区域内社会文化系统的高度集成程度。 两种创新战略的比较研究及发展趋势分析 产业集聚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极具竞争力的组织形式,属于宏观与中观层次的创新。供应链联盟是企业应对激烈竞争而产生的新的经营模式,属于微观层次的创新。通过对两种战略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了二者的融合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对二者融合发展如何提升区域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提

18、出了看法。3 3、产业集聚与供应链联盟、产业集聚与供应链联盟 产业集聚战略的含义产业集聚战略的含义 供应链管理战略出现的背景与基本思想供应链管理战略出现的背景与基本思想 产业集聚与供应链管理两种战略的比较分析产业集聚与供应链管理两种战略的比较分析 产业集聚与供应链联盟战略融合发展趋势及产业集聚与供应链联盟战略融合发展趋势及对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思考对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思考3 3、产业集聚与供应链联盟、产业集聚与供应链联盟 大多数产业集聚理论在解释产业集聚现象时都是从比较宏观或者中观的角度入手,少有从企业层面的分析。微观层面的企业在经济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市场竞争空前加剧的环境下,其管理理念与模式也正在

19、经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与产业集聚有何联系? 供应链管理是在技术飞速进步、市场需求多元化、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企业间竞争异常激烈情况下出现的企业经营新战略。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是着眼于内部资源的优化,往往采用从原材料、半成品到核心产品都自己进行生产、管理的纵向一体化战略。虽然自六十年代以来,出现了制造资源计划(MRP)、柔性制造(FMC)、计算机集成制造(CIM)、准时生产制(JIT)、精细生产(Lean Production)等新的方式,对提高企业生产力做出了很大贡献。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消费者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特征的出现对仅仅着眼于本企业资源优化的上述传统管

20、理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强调经营灵活性、快速满足顾客需求的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由决心夺回制造业优势的美国管理界提出,他们认为,全球性竞争使市场变化加快,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的速度赶不上市场变化速度,必须构建以虚拟企业为基础的敏捷制造模式,而这一指导思想的具体实施则有赖于供应链管理战略。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管理模式的革命性进步,在竞争不断压缩利润空间的微利时代,供应链管理被视为“企业利润的第三个来源”。它的基本思想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从原材料、中间品到最终产品,再到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连成一体的网链结构模式。核心企业针对市场的快速变化通过调用、整合供

21、应链上的所有资源的优势来快速响应市场,链上所有节点企业都是合作伙伴,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再单纯是竞争关系,而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共赢关系。供应链不仅是一条物链、信息链、资金链,也是一条增值链,有资料显示,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可以使企业总成本下降10%,订货-生产周期时间缩短30%,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供应链战略强调链上所有企业经整合后产生的协同效用,整体效率的提高成为入链企业新的利润来源。它将企业资源的范畴扩大到整个世界,使企业之间突破地域甚至国界以最快的时间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因此能为用户个性化需求提供敏捷制造所要求的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而受益的不止是核心企业,也惠及

22、整个供应链联盟中的企业群体。借助敏捷制造战略的实施,供应链管理越来越受重视,成为当代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一种企业运作模式。许多国际著名大公司纷纷实施这一革命性管理战略,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优势,以更灵活、快捷的“柔性”响应用户与市场的个性化需求。 (1)在外部经济效应方面)在外部经济效应方面 (2)关于集聚与分散的观点)关于集聚与分散的观点 (3)对于竞争与合作的态度)对于竞争与合作的态度 (4)创新机制方面)创新机制方面 (5)网络机制的利用方面)网络机制的利用方面 产业集聚是通过专业化分工、共享公共资源以及空间接近所节约的区位成本获得外部经济的,而且集聚体内共同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理

23、念所形成的信任与合作氛围也使交易费用有效降低。企业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链上每个企业都从事自己最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非核心业务采用外包方式剥离给那些在这些业务上具有竞争力的企业,这样使得整个供应链获得成本下降,整合效率提高的外部经济效应。 产业集聚以空间的接近与集中为特征,区位接近有利于规模优势的形成与运输成本节约;而企业供应链联盟在选择联盟伙伴时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合适的企业,不受地域限制。世界著名的大公司其供货商和合作伙伴遍布全球,他们的供应链管理主要是强调对链上各个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机集成,在空间上并不强调集聚的必需,体现了分散特征。两种战略都认为产业集聚体或供应链联盟企业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24、既竞争又合作的,在合作中存在竞争,竞争中又孕育着合作。通过这种复杂的竞争合作进而产生协同的整体效应。但两种战略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产业集聚更强调在这种竞争合作关系中竞争的重要性,认为竞争是产业集聚体保持活力的源泉,没有竞争,集聚体内的企业就将失去创新的动力,就会逐渐失去集聚的优势。因此,在不断的竞争中,新企业的出现、集群企业的数量保持在一定规模对集聚体竞争优势的保持显得尤为重要。供应链联盟则更强调合作的重要性,通过上下游企业以及互补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达到降低交易费用,减少社会成本的目的。因此供应链联盟对于链中企业数量的要求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有减少供应商,与有良好合作关系的企业结成长期合作伙伴的

25、趋势。供应链优势的保持也主要依赖于联盟整体柔性专业化长处的发挥。当然,供应链联盟也要求联盟具有开放性,以保持竞争活力。在产业集聚体内由于同行竞争压力,企业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欲望与主动性,同时由于在产业集聚区域内存在某些科研与教育机构,为创新提供了便利条件,这在高科技产业园区的产、学、研联合机制上体现尤为明显。后者的创新机制则呈现出由核心企业主导的特点。因此,有观点认为在供应链联盟中,非核心企业在创新意识上有“搭便车”的思想,创新动机弱化,存在“创新冷淡”现象。我们认为,在供应链联盟上的所有企业都有创新压力与动机,只是核心与非核心企业创新的层次不同。比如处于核心企业地位的世界著名大公司在产品研发和

26、市场开拓方面的创新能力是异乎寻常的,加入它们供应链联盟的合作伙伴或者得益于技术外溢,或者迫于被替代的威胁也会变成学习型组织,因此导致其从技术、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如果说产业集聚中企业的创新活动更多体现竞争性的话,供应链联盟中的创新机制则更多地体现由核心企业主导,合作伙伴协同的合作性特点。 产业集聚战略与供应链联盟战略的实施都利用了动态网络结构机制,网络是“有组织的市场”,它比市场稳定,又比企业内部的层级结构具有更大的柔性。网络中的每个企业借助网络的倍增、调节、缓冲作用比之单个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大大增强。但在网络的组成方式上,产业集聚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不仅包括企业,还有一个庞大的支撑体

27、系,有着强烈的政府主导色彩。而企业供应链网络是基于联盟企业各自的核心优势形成,网络中各个价值链部分可以随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情况增加、调整或者撤并,由于非核心业务外包以及电子商务的实现,供应链联盟中的企业组织结构可以进一步扁平化,管理效率也将更高。 可见,在供应链联盟的网络化过程中市场调节占据主导作用,当然也有观点认为由于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产业环境恶化情况下,这种市场主导型的动态网络结构可控性比较差。 尽管二者对网络机制的利用特点有所不同,但尽管二者对网络机制的利用特点有所不同,但网网络化发展络化发展的共同趋势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两种战的共同趋势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两种战略可以在未来的网络

28、化趋势中实现优势互补、融略可以在未来的网络化趋势中实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合发展。 产业集聚实际上是产业层面组织制度的创新,属于宏观和中观层次上的创新,而供应链联盟则体现出企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属于微观层次上的创新。二者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有截然不同的特点,但出发点又惊人的一致,即最大限度发挥系统中个体的优势,在协作、整合的基础上提升产业与企业的竞争力。这就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在中国经济已经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各个产业和企业都在思考如何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之时,两种战略是否能找到良性互动的契合点从而形成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关于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产业集聚与供应链联盟的融合发展至少可以给我们以下启示:

29、(1)中国已经在不少传统产业中形成比较高的集聚程度,但这些集聚大多为中小企业集聚,产业关联度比较低,而且往往存在同质企业过多,产业链不清晰,企业低水平集聚等问题,这种大量低水平同质企业的过度竞争导致的产品质量恶性循环、不断退化的案例已经在一些日用品如皮鞋、保温杯的集聚生产地多次出现。因此这种低水平集聚不应该成为今后产业集聚的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有很多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可以集聚发展的产业,却没有达到基本集聚程度,如钢铁、汽车、电子、印刷等产业,这些规模经济与外部经济效应非常明显而缺乏基本集聚度的产业应该是今后我国产业集聚发展的重点,这些产业在今后的集聚发展中,应该有意识地注重按照主导产业核心

30、企业的供应链模式集聚发展,在一个产业集聚体内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另外,从供应链联盟的角度看,如果产业链上的节点企业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必然给核心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提供更大便利。这样,产业集聚与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有机结合必然形成合力,提高主导产业及各个企业的竞争力。 (2)在高度开放的经济环境中,许多产业内部的生产链由原来的一个国家延长到多个国家,大型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和全球营销策略使其处于供应链与价值链上核心企业的位置,而发展中国家可以在这个价值链中寻找自己具有竞争优势的环节在产业内部的分工中争取机会,成为跨国公司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和合作伙伴。有人预言,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将成为世界的“制

31、造工厂”,发达国家的大部分制造业都会将产业链的一部分或大部分转移到我国,实现这种产业内部分工在某个区域的高度集聚,融入国际化大企业的供应链联盟也是今后产业集聚发展的一个方向。 (3)近年来,产业集聚与供应链联盟战略越来越呈现相似的发展趋势,即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产业集聚不仅强调企业在空间上接近的重要性,而且更强调在集聚体内构筑基于学习、知识与技术合作的创新网络系统,企业合作战略也越来越被视为与竞争战略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王辑慈 2001)。供应链联盟战略则从初期作为企业经营方式的一种创新向更宏观的层面发展。从节点到供应链再到供应链网络,其演化轨迹已经清晰地展现出来,只不过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滞

32、后,目前尚未见到系统性的研究成果。 综合这两种理论的最新成果来看,形成根植于社会文化网络的产业网络和企业网络是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的趋势,而这需要公共政策的支持。因此,目前我国产业政策的重点应该从产业园区的基本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转移到网络系统的构建上来。 我们认为,应构建三个层次的网络:一是基于地区文化传统的社会文化网络,该网络应以提倡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为首要目标,即创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在这个网络中应有利于知识的流动,特别是良好的人脉关系可以促使隐含类、经验类知识的面对面交流,以减少区域社会成本。 第二个层次的网络是产业网络,产业网络的构建既要重视产业间的分工关系,又要注意在区域网络中产业

33、的互补性,即产业集聚最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互补产业的空间集聚,而不宜成为区域中毫不相关,分别增长的两极或多极。产业网络应该根植于地区社会文化网络之中,这两个宏观、中观层面的网络更多体现政府主导的特点,并为第三个层次的网络即企业网络提供良好基础。 为保证效率,微观层面的企业网络的形成应该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由于企业网络根植于前两个网络中,借助前两个网络形成的良好创新氛围和产业环境,市场主导的企业网络就可以克服可控性、稳定性差的弱点,从整个网络系统上看,宏观上保证稳定,微观上保证效率。网络中的企业积极加入某一产业集群中的某一供应链中,利用产业集聚和供应链联盟的协同优势,并相互之间缔结起既合作又竞争的企业网络,进而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区域经济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