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窑炉煤改气建设节能技术改造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87827784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 页数:87 大小:5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瓷窑炉煤改气建设节能技术改造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陶瓷窑炉煤改气建设节能技术改造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陶瓷窑炉煤改气建设节能技术改造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瓷窑炉煤改气建设节能技术改造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8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陕西XX陶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陶瓷工艺窑炉煤改气节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陕西XX陶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二一年十一月- 8 -目 录第一章 概 述- 5 -1.1项目名称- 5 -1.2项目承建单位- 5 -1.3项目负责人- 5 -1.4项目建设地址- 5 -1.5项目建设规模- 5 -1.6项目估算总投资及资金筹措方案- 6 -1.7项目建设工期- 6 -1.8项目编制依据- 7 -1.9评价分析- 7 -1.10研究结论- 8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92.1XX县概况92.2项目区概况132.3项目由来142.4项目单位概况19第三章 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212.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12.2

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27第四章 市场需求分析324.1.陶瓷销售现状324.2供需平衡分析和预测334.3行业发展情况分析及预测334.4产品需求分析344.5项目产品市场调查及竞争力预测36第五章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分析375.1项目选址375.2项目建设条件375.3 地址选定结论39第六章 建设规模与建设方案406.1 建设规模406.2 建设方案406.3 主要设备476.3 主要原辅材料、燃料动力需求量48第七章 生产工艺流程和节能减排改造方案497.1 生产工艺流程497.2节能减排改造方案497.3造成污染和能源浪费的原因分析517.4燃气陶瓷窑炉的优势527.5陶瓷窑炉节能减排发展

3、方向53第八章 节能分析评价558.1 改造前原煤消耗558.2 改造后的燃气耗量558.3 计算项目节能量558.4 节能效果分析(见下表)56第九章 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效益579.1 厂址环境条件579.2编制依据579.3 污染源589.4环境现状和预测599.5 减排效益59第十章 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6210.1法律规范与技术标准6210.2 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6210.3 安全措施方案62第十一章 项目实施进度及项目管理6511.1 项目实施进度6511.2项目管理6611.3组织机构设置、劳动定员及人员培训6711.4 企业组织管理6811.5 节能制度69第十二章项目招投标701

4、2.1招标原则7012.2 项目招标的范围7012.3 标段的划分7012.4 招标管理机构7012.5 招标的组织形式7112.6 招投标组织管理72第十三章投资估算7313.1 投资估算的依据7313.2估算原则7313.3建筑投资估算7413.4项目投入总资金汇总表7613.5资金筹措77第十四章财务分析7814.1依据与说明7814.2项目收益7814.3生产成本与费用计算7914.4财务经济评价7914.5分析结论83第十五章 社会评价8515.1符合国家能源政策导向8515.2对保护生态环境意义大8515.3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85第十六章 结论与建议8616.1 结论8616.2建

5、议86 第一章 概 述1.1项目名称陕西XX陶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陶瓷工艺窑炉煤改气节能项目1.2项目承建单位陕西XX陶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1.3项目负责人(陕西XX陶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1.4项目建设地址项目位于XX县XX镇XX村。1.5项目建设规模本项目土建工程包括铺设自来水管道3.0公里;新建钢网沉淀池4座;耙泥池1座;硬化道路5公里;维修改造原窑炉焙烧厂房1000平方米。根据产品品种,将原有5条传统窑炉改建成燃气梭式窑生产线。技术改造不改变原有生产能力,主要是将原有5条陶瓷煤窑进行改造,实现“三个改变”。改变燃料结构,改燃煤为烧气;改变窑炉结构,由传统高耗能煤烧窑炉改造为现代节能型梭

6、式窑窑炉;改变烧成方式,将匣装隔焰烧炼改为无匣裸烧新工艺。窑炉年工作日为300天,年总产量为25万件。1.6项目估算总投资及资金筹措方案估算总投资524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121.7 万元,建设期利息124.3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银行贷款2000万元,自筹3246万元。1.7项目建设工期1.7.1建设工期本项目拟定工期为一年。建设期限为2010年12月2011年11月。1.7.2 进度安排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12月 完成项目立项、施工图设计、资金筹集等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1月2011年9月完成全部土建工程及辅助设施工程。第三阶段(实施阶段

7、):2011年10月完成设备采购、安装及试运行。第四阶段(验收阶段):2011年11月完成项目质量验收、竣工决算并交付使用。1.8项目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3)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2006年8月)(4)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5)“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发改环资20061457号)(6)国家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7)2005年国家发布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8)国家发改委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9)关于印发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0737号)

8、(10)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11)日用瓷器(GBT/T3532-95 BR01)(12)建设单位提供的其他各项基础资料;(13)报告编制人员调查的有关数据资料;(14)项目单位关于编制陕西XX陶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陶瓷工艺窑炉煤改气节能项目的委托书。1.9评价分析项目建成后,节能减排效果好。节约能源折合标准煤 吨。减少排放烟尘 吨/年;二氧化硫 吨/年;煤渣 吨/年。项目建成后可以显著提高成品率和产品质量。年利税达 万元,税后利润 万元,经济效益显著。1.10研究结论1、项目有利于发现文化资源亮点,形成新型产业样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清理、研究和挖掘,还可能发现其中的许多

9、资源亮点,培育出一些新的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2、项目符合国家主导产业政策的发展方向,符合“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中确定的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程。人工煤气热值3915Kcal/N m3。3、本项目技术上成熟可行,燃料来源有保障,工艺设备先进可靠,劳动生产率高。本项目的产品具有良好的销售网络和营销业绩。本项目的建设成功,将使企业达到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目贷款偿还能力强、投资回收期短、抗风险能力较强。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可行的。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2.1XX县概况2.1.1地

10、理位置XX县历史悠久,古为雍州之地,春秋属晋,秦始设徵县,北魏太平年间设XX县,县名沿用至今,历经1550余年。XX县地处渭南市中部偏北,属秦晋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腹地,东临合阳,西连蒲城、白水,南与大荔相连,北与延安地区的黄龙县相依。地势北高南低,县域南北长58公里,东西宽37公里,全县国土面积1121平方公里,其中塬地占54.5%,沟壑丘陵占34.8%,山地占10.7%。现辖8镇6乡266个行政村,148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8万人,耕地面积90万亩。2.1.2气候气象XX县属关中平原暖湿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四季分明,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突出。春季温暖干燥,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时有春寒,

11、降水较少。夏季炎热多雷阵雨,暴雨和阵性大风天气,间有伏旱。秋季凉爽湿润,气温下降快,多阴雨。十月以后,降水速减,天气晴好。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全县年平均气温12.1,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夏季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4,冬季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7.6。县城年降水量在316.2980毫米,年平均降水量648.1毫米,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年降水量的57%,年平均日照2501.7小时。最大冻土深度52厘米,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最大风速每秒18米。自然灾害天气主要有干旱、暴雨、霜冻、冰雹和连阴雨等。其中干旱天气占自然灾害天数的83.9%。2.1.3水文地貌XX县区域内河流属黄河流域洛河

12、水系,该县水资源贫乏,地表径流量仅有6014.62万立方米。XX县水文地质和地下水的分布规律主要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地层基岩等因素的控制和影响,形成了三个不同类型的水文地质区。即北部松散沉积局部富水的基岩裂隙水区;中部松散沉积孔隙裂隙水区及灰岩溶裂隙水区;南部松散沉积孔隙,孔隙裂隙水区。县城区含水层厚度在1060m之间。地下水属新生界第三、四系孔隙裂隙水和奥灰岩溶水型。XX县地貌单元属二级黄土原区。县城区地形较为平坦,微有起伏,趋于北高南低、西高东低走势。地面海拔高程在710670米之间,最大高差在40米左右,地形坡度在2%以内。县城四周地属简单,岩性均一。出露地层为Q3黄土状亚粘土、亚砂

13、土,具有明显地大孔性及重湿陷性。湿陷等级一般为级,个别区域为级。地耐力为18吨/平方米,区内无不良地质现象,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2.1.4交通通讯XX县距省会西安170公里,京昆高速,商榆高速在境内交汇,西侯、西包、黄侯铁路,108国道穿境而过,省道202线、106线贯通南北,境内县级公路四通八达。程控电话普及到各个乡镇,实现村村通电话,无线市话覆盖县城所有区域,互联网宽带业务全面贯通为用户提供ADSL、LAN业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基站建设遍布城乡,实现了XX大地处处通。2.1.5电力金融项目区建有110千伏变电站,环网供电框架基本形成。境内14个乡镇,266个行政村全部通电,普及率100%

14、。县境内建有火电厂2座,水电站1座,装机容量45万千瓦,电力供应网络健全可靠,布局合理,损耗率小,安全系数大,容量充足。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信合在XX均有支行,可承办人民币及外币存放、汇兑、结算等业务。成立了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已开办了60余个险种。2.1.6社会经济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25.5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7.02亿元,第二产业10.10亿元,第三产业8.39亿元。2010年,全县粮食面积稳定在60万亩,棉花面积达到4万亩,辣椒面积3万亩,西瓜面积2万亩,烤烟面积1.5万亩,苹果面积30万亩,年产28万吨以上,优果率提高到60%

15、,享有“中华名果”之美誉,已成为陕西省唯一的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以花椒、柿子为主的经济林面积扩张到39万亩。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60万头,牛、羊、鸡存栏分别达到3万头、8万只和100万只。劳务经济快步发展,创出了“XX船员”、“XX绣工”等劳务品牌,2009年,全县输出各类务工人员8万人(次),劳务收入达到3亿元。农业产业化步伐逐步加快,以海升果业、龙首油脂、远大禽业、鼎鑫肉业和三大棉绒厂等龙头企业为拉动的粮、棉、油产业链初步形成。 “十一五”期以来,XX县依托资源优势,大搞招商引资,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相继建成了三秦能源公司、群生电力公司、长宏铝业、万生塑业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形成了以烟、煤、铝

16、、电为支柱,能源、化工、建材、加工等为主体的工业体系,主要产品有卷烟,铝锭,碳素,原煤,电力,硫磺,石灰,釉面砖等。工业收入在县财政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十一五”末,全县工业总产值超过25亿元。“一带三园”迅速崛起。农业科技产业开发带建立科技示范基点53个,XX工业园区、韦庄农业产业化园区入园企业已达40多户。“一带三园”的产业集群效应日渐明显,引领带动作用愈来愈强,成为XX县经济发展的核心品牌和最大亮点。以购物商城、华元购物中心、商贸大厦、新合作超市为代表的商贸流通企业经营活跃,连锁店、便民超市、配送中心等流通形式层出不穷。以龙首宾馆、新纪元大酒店、银花宾馆、澄合宾馆为代表的餐饮住宿业档次不

17、断提高,功能不断完善。科技事业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县”称号。教育事业继续巩固“普九”成果,XX中学、王庄中学跨入省级重点中学行列,创新中学等一批民办学校蓬勃发展,高考、中考连年稳居全市前列,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加强。城乡疾病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逐步建立,计划生育水平明显提高,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7.2%,人口自增率下降到3.0以下。民间文化保护得到加强,文化形象和人文环境全面提升,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全省农村电影2131工程达标县”和“陕西省优秀民间艺术刺绣之乡”等多项殊荣。邮电通信、广播电视和电子信息网络快步发展,政府网、农业网等多家网站相继建成,信息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区基本形成了

18、“一城三区”框架,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古徵大街气势恢宏,园区场景蔚为壮观,公园景色秀丽迷人,各式建筑鳞次栉比,休闲广场座落有致,绿化面积逐年增加。根据XX县“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和县城建设总体规划,至2010年,县城控制区总面积53.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到16万人以上,道路铺装率、排水管网普及率、供水普及率及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分别达到90%、90%、95%和5平方米以上。XX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立县、工业强县、园区兴县、环境优县战略,扎实开展以“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创业活动,移植发达地区发展理念,激发全体民众创业活力。2.2项

19、目区概况XX县XX镇位于县城以西8公里处,全镇总面积46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委员会,4个居民委员会,66个村民小组,农户3856户,总人口36430人,其中农业人口16526人,耕地面积25010亩。境内沟壑纵横,峁梁逶迤,地形复杂,气候干燥,75%代表年平均降雨量为487mm,多年平均干旱指数为2.29。XX镇农产生产以小麦、油菜为主,经济林以核桃、苹果为主。境内富藏煤炭、石灰石、硫铁矿、硫酸亚铁、铝土页岩、土红及铁矿等矿产资源,属全国的重点产煤乡镇之一,已探明煤炭可采储量为3.79亿吨,现有澄合矿务局董家河煤矿、澄合二矿、权家河煤业公司、曹村新源煤业公司、XX斜井5个大中型煤矿,有三眼桥

20、水电站、澄合矸石电厂、XX县水泥厂等省市县企业和其他经济成份小煤矿15个,非煤矿山企业13个,年产原煤400万吨左右。境内陶瓷加工工艺历史悠久,尤以黑瓷享誉省内外,2006年XX陶瓷工艺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得到中省市各级的重视和青睐。澄白公路、蟠尧公路、澄合煤专线、西延铁路纵横全境,通村油路(水泥路)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利,水、电、路、校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不断改善。洛河、县西河、浴子河三河环山纵绕,穿境而过,风景秀丽,古刹神钟、西洛古渡、五星环抱、二水夹流、长市烟飞、小华云覆、丹炉炼玉、碧井掘金等“长润八景”优雅如画。近年来,XX镇党委、镇政府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中心,本着和谐稳

21、定发展为宗旨,科学规划,强化服务意识,不断优化全镇发展环境,以“良种仔猪繁育大镇、千年陶瓷生产古镇和渭北工业重镇”三镇建设为目标,全面奏响了全镇的全民创业号角。镇党委书记陈耿民、镇人民政府镇长刘景斌携全镇16000余群众热忱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来尧投资共谋发展。2.3项目由来XX古镇位于XX县的西南,XX陶瓷主要产于XX镇。据XX地名志记载,XX镇古称“窑头镇”,因瓷器窑较多而得名,又由于古圣人“尧”与“窑”的发言相同,久而久之圣人之“尧”这个优雅的字符慢慢地取代了瓷窑的“窑”。XX镇这一地名称谓一直延用至今。XX粗瓷是陕西渭北历史上著名的民间瓷窑,有着1300年的烧造历史,其窑址也是历代民间陶瓷

22、文化遗存的重要地方。据明朝县志记载,XX“瓷砂始于唐”,这是XX窑最早的文字记载。明嘉靖年间县志曾记述征收窑税,每年“窑课钞二百八十九贯五百文”,物产器用资黑瓷、石炭。黑磁XX镇特产。明代天启五年刻印的同州府志也记载:“XXXX产陶磁器”。在元明以后北方青瓷日趋消亡的趋势中,XX窑还能烧制青瓷,这种现象在北方瓷窑中极为罕见,为确定XX窑的历史地位增添了浓重一笔。在明清时期XX镇陶瓷业发展到兴盛阶段,有窑百余处,年产陶瓷220多万件,不仅占据了渭北各县市场,而且远销山西、甘肃、内蒙古、陕北等地。民国十五年XX县志记述,“境内工艺不兴,无他特产,著名者惟长润镇(XX)之瓷器砂器,余皆寻常日用之物”

23、。站在XX镇西河岸边,向对岸的台地和崖坡上的老镇址望去,崖畔田头被弃置的残瓷堆积在黄土瓦砾之中,废弃的残垣、参差错落的旧瓷窑及耐火砖、匣钵、瓷片、窑渣布满山坡,从北到南约3里长绵延不断。从这些遗迹可以判定,历史上当地曾发展出关中东部规模最大的民间窑场。XX瓷全部用土法手工生产,原料采自当地坩土,加工过程包括泥浆、制坯、施釉、煅烧四道工序。浆泥先取干土矿石粉碎,投入水池浸泡数日,再搅拌成浆,分池沉淀。粗泥制成瓮、盆等大件器皿,细泥做碗、碟等精细瓷器。在XX村周家洞一带的塬坡上,至今还有几户烧制黑釉大缸和盆碗的瓷窑(当地称黑窑),仍保留着祖辈传下来的古老烧瓷技艺。窑炉均为馒头窑,以煤为烧制燃料。落

24、灰的“火眼”,大窑采用86根木椽棚起来,上面放置砖块砌成丁字形,大窑要有72个火眼,人从地下通道钻进去通火。窑门封闭后保留上面的观火孔和下面的入煤孔,观火孔开始烧时开启,待火引大后封闭。在窑熟后,开观火孔观察。投煤时工匠还沿用着木制的护手,当地称“火手”,形状如同半截劈开的竹筒,中部为凹槽,投煤时把煤铲的铁杆放在火手上,防止窑工投煤时被高温烫伤。当地烧窑匠人沿用旧时流传下来的术语,窑炉顶部称“龙口”,封窑顶称“拉龙口”,封窑采用泥饼或未烧的缸底盖住窑顶,再用泥、石灰、碳渣和泥封住,与观火孔一起封堵起来。XX粗瓷的釉色多为白、青、黑三色,花色除白黄之外,还有蓝色及棕红色,如碗、碟或白釉兰 XXX

25、X陶瓷花贡黄釉铁锈花,单色手描,朴素大方。各种器物上装饰的花卉、动物与当地的剪纸、面花造型同出一源,内容多是莲花、牡丹、菊花或福、禄、寿、禧等字样。瓷业产品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其造型粗中见细、拙中寓巧,给人以朴实自然的美感,与南方陶瓷细腻精巧的风格迥异。XXXX窑的装饰艺术异常丰富,主要有黑釉刻花、黑釉划花、白釉铁锈花、白地青花、黄地铁锈花、青釉刻花等,其中铁绣花和刻划花最为精彩。铁锈花是XX窑宋元时期的产品。它是用含有氧化铁的绘料,在施有白化妆土或黑、黄、绿釉的瓷坯上绘出的花及图案,再施以透明釉,是XX窑具有代表的装饰之一,花型多为五、六、七、八、九点梅花、菊花、蝴蝶图案等,具有中国

26、写意画那种简练豪放,挥洒自如的艺术特点。刻划花是在施有白化妆土或黑釉的瓷坯用竹笔雕刻出花纹后,露出瓷坯的底色,经1500度高温烧制而成,形成了黑白、灰白对比强烈的装饰效果。纹样多为寓意深刻的吉祥图案,如石榴、仙桃、天马、团鹤、八卦、菊花等图案组成。刀笔流畅,情饱意满,千变万化,生机勃勃,具有顾盼生姿,翩翩起舞的感觉,达到了精湛的艺术水平。澄地XX粗瓷中以黑釉瓷最负胜名,俗称黑珍珠,精品不少,釉层一般厚薄均匀,也常有泪痕(XXXX陶瓷期)釉面乌黑发亮,小小的器型宛如一串黑珍珠,XX陶瓷壁较厚,胎质多为灰色。最为有名的是黑釉老鼠罐。半圆形的罐盖上爬着各种形态的老鼠非常生动,罐盖喻天,罐底喻平地,以

27、罐喻天圆地方的宇宙母体,喻老鼠为繁衍之神的子神,表示了人类的繁衍生息。XXXX窑青花瓷造型单纯稳重,色调柔和雅润,纹饰取材广泛,用笔洒脱舒展,构思简明奇特,布局疏简不拘,形态惟妙惟肖,丝毫不受官窑细货的影响,我行我素地走着面向庶民百姓的家庭之路。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民间瓷窑,XXXX粗瓷曾有过历史的辉煌,随着岁月的沧桑变迁,今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与繁荣。其现状是:一是资源闲置浪费,古窑遗址在碎瓷片中长眠。二是民间艺人失传。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人很少用陶瓷制品作为日常家用器皿,且XXXX陶瓷因制作工艺没有提高和改进,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很难见到一些巧匠绘制的传统日用品,蕴含着深厚的民间美术的

28、XX陶瓷已今非昔比。目前,全县所有的民间陶瓷艺人尚不足20人,而且年龄大都已六七十岁,且有的体弱多病,精熟几十道制瓷工艺的艺人更是凤毛麟角,仅存的小作坊只能视市场需求断断续续地制造少量的应时产品。陕西的XXXX窑是一处堪与我国各大瓷器名窑相媲美的民窑。然而XX传承的陶瓷技艺和文化至此已届濒危,亟待抢救。XX陶瓷是陕西渭北历史上著名的民间瓷窑,有着千余年的烧造历史。XX陶瓷以造型粗犷古拙浑朴,纹饰简炼凝重天真,瓷胎厚重坚实,釉色纯净细密,具有粗中寓巧,朴而不俗的特点。在造型纹饰上继承了我国原始彩陶,汉魏陶塑,唐代三彩的艺术传统。在器型特征上,具有仰韶文化的韵味,硕大的器型,显示了中华民族气吞山河

29、, 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那种一黑到底,庄重肃穆的气派,使不少彩瓷相形见拙;那种黑地刻划花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美学价值,充分体现出黄河流域原生态的民族风俗和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被专家称为“黄河之精,华夏之灵”。2006年5月20日,该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陕西省XX县的李义仓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XXXX陶瓷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2月12日至3月12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隆重举办。隐没在民间的XXXX陶瓷与声名中天的古官窑景德镇是同时上榜

30、的。正由于XX陶瓷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它才跻身于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天,它也像我国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在传承上面临困境。XX人在感到荣光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已投入大量资金,搜集民间陶瓷精品,筹建XX陶瓷博物馆,并召开了有国内著名陶瓷专家出席的XX陶瓷学术研讨会,鼓励、支持老艺人恢复生产,并确定了传承人,制定了恢复、发展的计划,决心使烧瓷技术世世代代相传下去,使摇曳千年的窑火永远不息。2.4项目单位概况陕西XX陶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09年8月经陕西省工商局批准成立,主要从事陶瓷制品的生产和开发、陶瓷文化的宣传和推广等。公

31、司注册资本500万元,现有职工54人,其中工程师2人,会计师1人,经济师1人,产品开发部经理3人,主要从事黑瓷制品的生产和开发。陕西XX陶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位于XX镇老街西关(原窑神庙旧址),处于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区内,距离古窑址咫尺之遥。公司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土原创产业,公司成立以来,公司秉承“以继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为宗旨,在原有品种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工艺和新产品,现已形成了以老鼠罐为主的百余种系列产品,产品远销省内外,并已出口法国、俄罗斯等国,深受各界陶瓷爱好者的青睐。强化管理,自主创新,为振兴发展地方特色经济而不懈努力。先后安置当地村民100余人,并将

32、原有的26位民间老艺人组织起来,培训新艺人200余次,避免了XX陶瓷烧制工艺的流失和失传。公司法人代表白仓保,现年39岁,中共党员,1989年10月入伍,在青海武警总队服役,曾荣获优秀士兵并获嘉奖3次。1992年复员后,先后在村委会担任文书、支部委员、副村长等职。2006年创办了XX县XX洛润陶瓷工艺厂,安置村名20名,连年产值超高过100万元。2009年8月,在陕西省工商管理局注册成立了陕西XX陶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金500万元,为XX县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XX窑烧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10年4月,被XX县委、县政府授予“退伍军人创业标兵”称号,同年7月,被渭

33、南市委、市政府授予“退伍军人创业示范个人”称号。86第三章 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2.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1.1项目建设是充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创造的人类文明结晶,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文化命脉,包括了人类的思想、才智和情感,有着丰富而深厚的内容。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34、,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贯方针。当下,人们正从历史、地理、文化、民俗、宗教、社会、经济、政治、艺术等许多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价值。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坚持非物

35、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而在这众多的价值中,分析其经济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经济价值的转换,不是自动的,必须有一定资金的投入。就现实情况看,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已高度重视,并从中央财政上加大了投资力度。从经济投资的原理上讲,没有投入就不会有产出。适当的投入,是产出的必要条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

36、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为保护而保护,必须与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的保护有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显著特点就是它必须依附于个体的人、群体或特定区域、空间而存在,是一种“活态”文化。因此除了通过收集、整理、保存那些物质性的载体或通过记录、复制手段将其物质形态化以外,更重要的在于通过传承、教育等手段使之在人、群体、区域或社会中得到现实的延续和发展。2.1.2项目建设是保护XX陶瓷工艺和延续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

37、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中,存在着“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热的一头是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 ,为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经济价值,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而不断地鼓与呼,而作为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主力军的民众却表现出相当的冷漠,其积极性并不高,从而导致开发的力量不够、效果不佳的状态。“不少依然鲜活于当下的文化形式,之所以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关键原因不在于没有得到保护和珍藏,而在于没有使其在民众的文化生活中得到必要的发展”

38、。XX县XX镇作为历史悠久的民间瓷窑集中地,也曾有过它的辉煌,但随着岁月的沧桑变迁,今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与繁荣。XX古窑因地理环境变化和地陷滑坡的破坏,一口口废弃的窑洞,就像历史的老人,在凄凉地诉说它古老而悠久的过去,夕阳下,游移闪烁的瓷片碎光,又分别在倾吐着不幸的遭遇,只有为数不多冒着青烟的烟囱,才显示出人居的痕迹,这里就是过去烧造陶瓷的窑址。而今,随着人员的外迁,生活水平的改善,荒凉的瓷滩堆更是悄无人迹,具有相当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古窑遗址,就这样长眠在荒凉的沟梁之间而无人问津。1982年民间美术进行普查时,发现了大量艺术价值很高的XX陶瓷精品,先后在西安、北京展出,引起轰动,受到专家学

39、者的青睐,被誉为“纯正的土瓷,地道的“黑珍珠”。近几十年来,以景德镇为代表的外来细货的市场冲击,使得XX陶瓷的市场急剧萎缩,加之人们消费理念的变化,XXXX陶瓷的瓮、盆、罐等主要产品用途渐失,并成为现代工业的牺牲品。XX陶瓷的“千年窑火”摇拽到今天,也只有制作工艺的传人,才使它尚未熄灭的象征。目前,全县所有的陶瓷艺人尚不足20人,而且年龄大都已六七十岁,精熟几十道制瓷工艺的艺人更是风毛麟角,直至今日,XX陶瓷的工艺流程中浆泥、制坯、施釉、煅烧全部四道工序,仍然保持着原生态的生产方式来完成。仅存的小作坊只能视市场之需求,而断断续续的生产一点点应时产品,XX陶瓷已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2.1.3项目

40、建设是顺应国家陶瓷工艺节能减排的需要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是对全球气修变化的迫切需要。保护环境,保护人类成为世界瞩目的话题,环境和发展也成为二十一世纪我们不可回避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就要树立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生产的意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利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节能减排的能力。陶瓷行业是一个高耗能和耗高物料、高污染的行业。低效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是国家确定十大节能重点工程之首。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全国要节能20%的奋斗目标。节能降耗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

41、远战略方针,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我国是陶瓷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日用瓷的产量居世界第一。我国的陶瓷产量已占到全球总产量的50%以上,出口额占全球总额的20%,日用、艺术陶瓷更是占到全球出口金额的40%。陶瓷生产是耗费资源和能源的行业。在陶瓷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陶瓷生产所具有的资源消耗大、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的属性,这已成为制约我国陶瓷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对陶瓷行业的能源与燃料结构进行调整、对陶瓷工业热工设备更新换代。以高效、清洁、环保的气体燃料取代低效、污染严重的固体燃料。陶瓷燃煤窑炉耗能高,污染重,必须改造。以先进、节能的燃气窑炉取代落后、耗能大的燃煤窑炉,将

42、是全国陶瓷行业近几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内日用瓷烧成能耗状况为:燃煤隧道窑为41816-54361kj/kg瓷,折合1.42-1.85kg标准煤/kg瓷;燃油隧道窑为33453-45998kj/kg瓷,折合1.14-1.57kg标准煤/kg瓷;燃气隧道窑为29271-39725kj/kg瓷,折合1.00-1.35kg 标准煤/kg瓷。国外窑炉以气体燃料为主,烧成能耗为12545-25090kj/kg瓷,折合0.43-0.86kg标准煤/kg瓷,烧成能耗只有我国窑车窑炉的一半左右。由此可见,陶瓷生产中使用气体燃料比使用燃煤,更加节约能源,而且由于国外燃气烧成能耗只有国内老式窑炉的一半,因此具

43、有更大节能潜力。本项目建设,对国家来说有利于节约资源和能源,对企业来说通过节能减耗,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回报。使用燃气窑炉是必然的选择。2.1.4 是企业实现生存发展的需要中国是陶瓷起源国,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随着WTO的加入,国外人工成本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客户进入中国采购陶瓷,对陶瓷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陶瓷市场前景一遍大好。与此同时,客户对陶瓷产品内在品质与外观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产品具有极高的光亮度与平整度、很强的耐冲击强度、很高的热稳定性、很好的耐刀叉刻划性及耐酸碱腐蚀性。随着人工成本、能源、原材料的不断涨价,为保证产品的竞争能力,们需要较低的产品成本。陶

44、瓷是火的艺术,火从何而来?燃气是理想的选择。节能减排是生存发展的关键。在陶瓷生产的成本结构中,能源消耗占总消耗的30%以上。在节能化、技术化、环保化已成为陶瓷技术发展大趋势的情况下,陶瓷企业必须在“环保、节能、减排、创新”上下工夫,立足市场需求,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努力在同行业同类产品中赢得价位优势,提升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不然,就势必被淘汰。本项目用燃气清洁能源作为燃料,节能减排明显;降低成本;提高陶瓷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有力地促进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陕西XX陶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现有窑车燃煤隧道窑5条,分别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

45、代,这些窑炉建设时受条件限制,窑炉结构、耐火材料、保温隔热都很落后,自动化水平较低,所以无论产品的成品率和能耗都远远高于现代窑炉。特别是燃煤烧炼耗能大、污染重,所以对现有窑炉必须进行改造。2.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2.2.1项目建设符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坚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战略的高度,详细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以及它所包括的范围。从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成为人类为保护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展开的一项极具世界战略眼光的文化传承工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际社会一项重大

46、的文化战略举措。首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强化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有利于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再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人类社会应对各种现代性危机以及严重的社会问题。从国家文化战略的角度来看,我们强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界性立场,与坚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立场并不冲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与民族、国家紧密联系的概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保护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容就是保护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我国政

47、府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之间的重要关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一方面,保护那些能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它能进一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自然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文化认同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和普及教育活动。从国家战略的现实需要出发,意见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和政府对保护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这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年轻一代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极大地推动年轻一代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保护和传承。其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文化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促进人类社会的文化创新。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