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自然奥秘类试题及答案汇编.pdf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87824058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PDF 页数:34 大小:310.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全国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自然奥秘类试题及答案汇编.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18年全国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自然奥秘类试题及答案汇编.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全国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自然奥秘类试题及答案汇编.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全国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自然奥秘类试题及答案汇编.pdf(3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8.8.(20182018山东东营)山东东营)植物会说话植物会说话丹尼尔查莫维茨五角菟丝子作为一种蔓生植物,因不含叶绿,需要寄生在其他植物中吸取其营养方可生存。它幼苗的颈尖以小圆圈的方式探测周围环境,寻找它所偏好的植物,就像我们蒙住眼睛时用手试探周围环境,或是深夜在厨房找灯的开关时的样子。实验人员不论将番茄放于什么地方,丝子的藤始朝着番茄方向生长。为了证实菟丝子能够嗅出番茄所在位置这个猜想,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将它和番茄分别放入一个密闭的盒子里,两盒之间用管子相连保证空气对流,结果它总是朝着管子方向生长。又在棉签上涂上番茄提取液,它还真中了图套,朝着涂有提取液的棉签生长。此后,她拿成分非常相似的

2、番茄和小麦的提取液做实验,尽管二者都含有一种挥发性化合物月桂烯,但因番茄还释放出两种能吸引菟丝子的挥发性物质,而小麦不含这两种挥发性物质,且还会释放一种令菟丝子讨厌的气体,菟丝子当然向着番茄方向生长。1983 年,戴维罗德斯发现,一棵柳树被天幕毛毛虫啃过,临近柳树的叶子变得不受毛毛虫欢迎,是因为后者的叶子中含有不合毛毛虫口味的酚类和单宁化合物,而那些较远的健康柳树却不含这些化合物。受损柳树和临近健康柳树之间,没有共同的根,树枝间也没有相互接触。被啃的柳树是通过空气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了一种信息素信号,即通过化学信号对它们说:“当心!保护好自己!”接着,杰克舒尔茨以杨树和唐枫幼苗为对象进行实验,支

3、持了罗德斯的观点。“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罗德斯的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植物的认识。然而这些报道大多缺乏正确对照,或结果被夸大,往往受到其他科学家的驳斥。在过去的10 多年里,大量植物通过气味进行交流的现象已被反复证实。但问题是,植物真的能彼此交流(有意识地发出预警)吗?是否健康植物只是“偷听”到了临近受损植物的自言自语(而非受损植物有意告知它们)?马丁海尔提出了疑问并展开深入研究。他知道,利马豆植株被甲虫侵扰时会有两种反应:被啃噬的叶片会向空气中释放一些挥发性化学物质;而花则会产生花蜜,吸引以甲虫为食的节肢动物。一一那它为什么会释放这些化学物质呢?他从三棵利马豆植林中选取了 4 张叶片

4、做实验;从被啃啮过的同一植林上选择了 2 张叶片一一第 1 张被甲虫啃啮过,第 2 张没有;第 3 张为临近的、末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第4 张为被隔离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通过气相高端分析技术鉴定,第1、2、3 张叶片周围空气中都含有挥发性物质;第 4 张叶片周围则没有。这说明受损植楙临近的健康植株不易遭受到虫害優扰,却没有得出他们想要的结果。海尔调整了实验设计来检测他的假设。将两株植物放在一起,但用塑料袋将被啃噬过的叶片封闭 24 小时。然后按照上一个实验的方法选择 4 张叶片进行检测,结果发生了变化。被啃啮过的叶片仍然释放化学物质,但同一植株的同一根藤以及邻近藤上的其他叶片却与对照叶片

5、相似它们周围空气中没有这些化学物质。解下密封袋,用小风扇将袋中的气体向两个方向吹:一是向这根利马豆藤上方的临近叶片,二是朝着远离利马豆的空气中。结果发现,接触到袋中气体的植株叶片自己也开始释放同样的气体,且植株还会分泌花蜜。那些没有接触到气体的叶片和植株则与以前一样。几十次实验结果一致,秘密揭开了:被啃啮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其他叶片不受攻击。即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时,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抵御将临的侵袭。就像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守卫者们用点燃烽火的方式传递信号,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人来了。临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受损植株自身叶片间的“嗅觉

6、对话”,便做出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当然,利马豆这种气味信号只能传播一两米远,但这一发现为人类保护树木和作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特殊的气味。植物和动物也可以利用这些气味进行复杂的交流。比如花的香气可以吸引授粉者,果实的香气可以吸引采摘者,这些都有利于种群的繁行。植物显然没有嗅觉神经,不能将气味信号传到大脑进行诠释。但是像菟丝子、利马豆一样的其他植物,都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这当然也是一种嗅觉,且是出于生存的需要。15“植物会说话”在文中指什么?(4 分)【答案】示例:植物会说话是指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气体,并将其

7、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进行复杂的交流。【解析】此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第段中“一棵柳树被天幕毛毛虫啃过,它会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信息素信号,警告它们注意,并产生防御性的化合物”,还有马丁海尔利用利马豆所做的实验等内容,结合第段中“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特殊的气味。植物和动物也可以利用这些气味进行复杂的交流”“像菟丝子、利马豆一样的其他植物,都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等语句,可以概括其主要内容。16简要说明第段在文章中的作用。(4 分)【答案】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总结戴维罗德斯等人发现的结论、价值及其存在的问题;启下引出因马丁海尔对戴维罗德

8、斯等已有观点的质疑而进行的实验。内容上,在戴维罗德斯的观点和马丁海尔的质疑与实验之间建立起联系。本段明确了下面的实验是在戴维罗德斯等人实验基础上的深化和因果关系探索,说明两者实验目的的不同,说明的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解析】此题考查语段的作用。关于语段的作用,主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处于文章中间部分的语段作用,在结构上,承接第段戴维罗德斯、杰克舒尔茨等人对柳树、杨树和唐枫幼苗的研究,发现了植物之间可以通过化学信号进行交流;引出下文第段马丁海尔等科学家提出了疑问并展开深入研究的内容。在内容上,把段之间的主要内容分别进行概括,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以及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过程。

9、17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 分)【答案】举例子。介绍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戴维罗德斯、马丁海尔等人的实验,都举出了具体内容、过程、方法以及发现的结论,让实证说话,使人获得清楚的认识,很有说服力。列数字。如第段介绍马丁海尔的两次实验时,使用了“1”“2”“3”“4”“24”等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被啃啮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其他叶片不受攻击的结论。打比方。如第段“就像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人来袭了”一句,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叶片受到侵害时,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的真相。形象贴切,生动有趣。【解析】此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首先要

10、掌握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常用的说明方法;其次要根据其具体特征判断准确说明方法;最后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在说明事物特点、功能、性质等方面的作用。比如举例子,通过文中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研究菟丝子、戴维罗德斯研究柳树、马丁海尔研究利马豆等实验事例,说明植物之间可以通过释放挥发性气体进行交流,真实具体,增强文章的说服力。18 你从文中科学家身上获得哪些科学精神或思想方法方面的启示?(3 分)【答案】示例:(1)科学严谨,一丝不苟(2)执着,坚持不懈(3)对比研究,探索精神。【解析】此题考查内容理解。从文中科学家由猜想到对多种植物进行实验研究,以及科学家对研究提出质疑,又开展反复的实验进行证明,可以

11、得出对待科学工作十分严谨、一丝不苟;从反复几十次实验,不断探索,可以得出执着、坚持不懈的精神;从发现“植物之间可以交流”现象到实验论证,可以看出科学家对真理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9.9.(20182018甘肃兰州)甘肃兰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2125 题。(17 分)田鼠不冬眠乔娟田鼠离不开田,只要有田,吃喝不愁。可人类不愿意自己辛辛苦苦种的粮食被偷走,田鼠呢,自有对策,它们个个都是建筑高手,像挖掘机一样,走到哪里挖到哪里。它们最喜欢在地下通道、树根、岩石下面的缝隙中做窝,这些地方有个共同特点:地势高,防水淹,既隐蔽又凉爽。把房子建在这里再理想不过了。装修方面,田鼠可是大动了一番脑筋:里面呢

12、,要有卧室、餐厅、卫生间,还要有一个仓库,反正要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建成后的田鼠别墅是这样的:大房套小房,小房挨大房,洞洞相连,功能各异。它们是这样干的:先掏一个约1米深的立洞,再平掏一个约2 米长的主洞,洞口斜通地面,作为运土通道。另有三到四个分洞,一个做卧室;一个斜洞通到地面,作为通气孔;一个是库房,库房里一般有两三个分洞,田鼠把偷来的食物分门别类,存放在不同的库房里;田鼠窝里还有一个专门的洞,那是厕所专区。盖好房子后,田鼠爱干啥干啥,如果心情好就出去溜达溜达,找点儿点心吃。田鼠的点心很多,各种谷物粮食、瓜子、水果,反正人爱吃什么,它就爱吃什么。如果心情不爽,它会在晚上出去兜兜风,观察观察

13、哪块地里的粮食长得好,做个记号备用。田鼠住在大别墅里,夏天忙着怀孕、产崽、分窝。这时候地里青黄不接,窝里的口粮越吃越少,有时为了节省粮食,田鼠会故意少吃或不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秋天到了,所有的作物都沉甸甸地挂在枝头,田鼠见到这样的景象,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它们召集全体成员开会,然后组成偷粮小分队,分头行动,为漫长的冬天储备粮食。四鼠嘴里一边长有一个“袋子”,大豆成热时,它们日夜在大豆地里忙碌,把长得饱满健壮的豆子挑出来,然后装在“袋子”里,尽管两腮被撑得鼓鼓囊囊的很难受,但它们依然乐此不疲,累并快乐地做着毛贼。这些小毛贼,一个月下来,能偷五六十斤粮食。你以为田鼠偷这么多粮食,是为了冬眠?

14、不是的,它可不冬眠,即使满天飘大雪,它们仍然会出洞活动。田鼠在偷粮食时,一般都是齐心协力联合作战。不过,当它们的成员多到一定程度时,就表现得不那么团结了。田鼠们靠着丰厚的储存,吃得好、睡得好,小田鼠也个个膘肥体壮,数量越来越庞大。这时,田鼠就会出现肝脏退化和神经错乱等症状,有时甚至会自相残杀,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叫作种内斗争,看着挺残酷,但对田鼠种群的生存是相当有利的。这些偷粮的小毛贼,是农业、牧业、林业的大害。还好,猫头鹰,狐狸、猫都是它们的天敌。光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季就能捕食1000 只田鼠,等于保护了一吨粮食。(有删改)21.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 分)A./B./C.

15、/D./21.A【解析】本题考查梳理说明文结构层次的能力。段介绍田鼠房子的设计特点;段说明田鼠的生活习性;段补充说明田鼠的种内斗争以及田鼠的天敌。2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4 分)生活习性栖息地隐蔽凉爽洞系构造复杂具体表现吃各种谷物、瓜子、水果、豆子等数量庞大时,会出现种内斗争22.在地下通道、树根、岩石下面的缝隙中做窝洞洞相连,功能各异食性杂自我调节,控制种群数量。【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的归纳概括能力。结合文章内容“在地下通道、树根、岩石下面的缝隙中做窝”“洞洞相连,功能各异”来作答;“吃各种谷物、瓜子、水果、豆子等”“数量庞大时,会出现种内斗争”可见田鼠杂食性,自我调节种群数量。

16、23.第段画线的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 分)23.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猫头鹰捕食田鼠的数量之多和田鼠偷食粮食的数量之大。【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的能力。结合前一句内容“猫头鹰,狐狸、猫都是它们的天敌。”可知此句“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季就能捕食 1000 只田鼠”运用了列数字和举例子的方法,说明猫头鹰的捕食田鼠能力强、捕食数量大。“等于保护了一吨粮食。”可见田鼠偷食粮食的数量之大。24.为了准确说明事物,说明文语言很讲究分寸。说一说,如果把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去掉,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变化?(3 分)不过,当它们的成员多到一定程度时,就表现得不那么团结了

17、。24.“那么”表示程度,用来说明田鼠繁殖到一定数量时,田鼠之间“团结”的程度有所减弱;如果去掉,就变成了“不团结”,不能准确说明田鼠种内斗争的真实情况。【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程度副词“那么”用来说明田鼠繁殖到一定数量时,田鼠之间“团结”的程度有所减弱,不如从前;如果去掉,句意就变为“表现得不团结了”,与原句意思相反,不能准确说明田鼠种内斗争团结程度的改变。25.文章说:“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叫作种内斗争,看着挺残酷,但对田鼠种群的生存是相当有利的。”思考这样说有无道理?为什么?(3分)25.这种说法有道理。种内斗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田鼠数量的期胀,维护了生态平衡;从长远来看,更有

18、利于田鼠种群的生存。【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这种说法有道理。从全文来看,田鼠繁殖能力非常强,种内斗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田鼠数量的期胀,维护了生态平衡;内斗争体现了生物优胜劣汰的原则,从长远来看,更有利于田鼠种群的繁衍。10.10.(20182018山东烟台)山东烟台)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8 8 分)分)那些将小水珠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生物说起莲,古今中外赞美之辞最负盛名的大概就数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话不仅极具文学价值,同时,还提及了一种科学现象,那就是荷叶所具有的自清洁效应,这一效应最早发现于荷叶表面,因此也得名为“荷叶效应”。荷叶表面对水非常憎恶,在物理化学

19、中,这一特性被称为“超疏水性”,水落荷叶,水滴会被弹开,散落四周,即使是极小的水珠,未被弹开的,也都是些圆滚滚的小球,不会趴下变扁,更不可能铺展开来化为水膜;也正由于此,荷叶表面既不染淤泥,又不易沾惹灰尘浮尘总被雨打风吹去。这种神奇的现象,来源于荷叶表面的特殊结构荷叶表面密密麻麻地分布着无数蜡质乳突,荷叶表面每一个上皮细胞都会长出一个乳突,这些乳突仅有几个微米大,比我们的头发丝还细。再放大看,每个乳突表面还都充满着纳米级的小纤毛,这些多级分形的微纳结构会吸附空气,当水珠滴在荷叶上面的时候,由于强大的表面张力,水会被这层气膜托起来而无法接触其本身。同时,这些结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从我们生活中的经

20、验来看,苹果、葡萄表面有层白蒙蒙的生物蜡,在清洗水果的时候常会感觉到打滑。这便是蜡质的“功劳”。蜡质本身就是疏水的,源自于其本身的组成非极性有机分子与极性的水分子极性相异,故难以亲和。荷塘里,就在莲的旁边,还生活着一群不怎么起眼的小虫子,它们叫水黾,也有人管它们叫水蚊子、水蜘蛛等等。它们能漂浮在水面,能在水面上跳跃,乃至生活,就算是狂风暴雨也难奈它们何。这么一种吃喝拉撒睡乃至繁殖都在水面进行的小虫子,也是玩超疏水的行家里手。它们腿上密集排列着微米级刚毛,刚毛表面是一道道周期排列的纳米沟壑,形成像荷叶一样能吸附空气的结构,使其与水完全隔离,由此,它们便具有强大的超疏水腿,便能轻易漂浮于水面。玫瑰

21、花瓣表面也表现出了超疏水的特性,尽管玫瑰花表面对水也很厌恶,却又能粘上水珠,若即若离,藕断丝连。这不同于荷叶表面的低粘附水滴极易滑落,而是另一种疏的状态,是一种高粘附的超疏水。我们看到粘上露水的玫瑰花,无论是侧扣着,或是直立着,表面的水总会粘在上面。当然了,粘着的大都是一个个小水球,倘若是荷叶的话,这些小球这些小球早就东奔西跑,不知所终了。这也和玫瑰花瓣表面的微纳结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的微米级小乳突,却不见了四散枝叉的纳米级纤毛,而是一个个小褶皱,这些由表面圆滑的褶皱堆叠起来的小乳突似乎在向水珠轻声诉说着自己的友善。有疏也就有亲,与超疏水性对应的,便是超亲水性,这种能力意味着材料表面对水

22、是亲和的。紫花琉璃草、泥炭藓和天鹅绒竹芋等植物便具有超亲水的叶片,水滴落在其表面,会迅速铺展成一层薄薄的平整的水膜,甚至被吸进叶片中,就像海绵汲取水分一样。它们的叶片表面大多具有微米级的孔道或沟槽,海绵状的微纳结构造就了它们对水的强大亲和力,恨不得将水一分一毫都搓碎揉进自己的骨髓里。类似这些将水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生物还有千千万万,历经漫漫岁月长河的洗礼,它们根据各自生存的需求,进化出了这些有趣又神奇的本领,那么平凡,却又那么伟大。16.通读全文,文章主要说明了某些生物具有的和的原理。(2 分)【答案】【答案】超疏水性超亲水性【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意、概括内容、提炼信息的能力。先通读全文,

23、根据内容梳理文章的说明思路,通过抓取关键词句的方式,明确至段介绍荷叶的“超疏水性”,第段介绍具有“超疏水性”的昆虫,第段介绍玫瑰花瓣的“超疏水性”;第段介绍“超亲水性”;第段概括全文,总结收束。由上提炼出本文介绍的两大原理“超疏水性”和“超亲水性”,概括答题即可。17.阅读第段,概括荷叶具有“荷叶效应”的原因。(3 分)【答案】【答案】荷叶表面密密麻麻地分布着无数蜡质乳突,每个乳突表面还都充满着纳米级的小纤毛。(要点:蜡质、乳突、小纤毛。大意对即可)。【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意、梳理内容、提炼信息的能力。结合题干要求,阅读第段,利用分层梳理和提关键词的方式,从“来源于荷叶表面的特殊结构荷

24、叶表面密密麻麻地分布着无数蜡质乳突”提炼出“蜡质乳突”这个关键词;从“再放大看,每个乳突表面还都充满着纳米级的小纤毛”中提炼出“纳米级的小纤毛”这个关键词;从“同时,这些结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中提炼“蜡质”这个关键词。最后结合这些关键词,归纳相应的词句答题即可。18.有人说,将两段顺序调换,按先植物后动物的顺序说明,更有条理性。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3 分)【答案】【答案】不能调换。因为第段水虽与前面荷花都属于低粘附的超疏水性,而玫瑰与它们不同,属于高粘附的超疏水性,调换后条理反而不清晰了。(大意对即可)【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给句子排序的能力。仔细阅读两段,分析这两段与上下文语境间的关系,

25、采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抓住第段“荷塘里,就在莲的旁边,还生活着一群不怎么起眼的小虫子”“形成像荷叶一样能吸附空气的结构,使其与水完全隔离,由此,它们便具有强大的超疏水腿”两处关键句,抓住第段中“这不同于荷叶表面的低粘附水滴极易滑落,而是另一种疏的状态,是一种高粘附的超疏水”这个关键句,从中分析出第段与第段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即这两段都是介绍“低粘附的超疏水性”,而第段侧重介绍“高粘附的超疏水性”,由此决定两段顺序不能调换。11.11.(20182018广西桂林)广西桂林)阅读你了解太阳吗?一文,完成 911题。(每小题 2 分,共 6 分)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太

26、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慧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公转,而太阳则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天文学家把太阳结构分为内部结构和大气结构两大部分。内部结构由内到外可分为太阳核心、辐射区、对流层3 个部分;大气结构由内到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太阳的核心区域很小,半径只占太阳半径的1/4,但却是产生核聚变反应之处,是太阳的能源所在地。太阳内部 0.250.86 个太阳半径区域称为太阳的辐射区。辐射区约占太阳体积的一半。太阳核心产生的能量,通过这个区域以辐射的方式向外传输。对流层处于辐射区的外面。由于巨大的温度差引起对流,内部的热量以对流的形式从对流层向太阳表面传输。除了通

27、过对流和辐射传输能量外,对流层的太阳大气湍流还会产生低频声波动,这种声波将机械能传输到太阳外层大气,从而产生加热和其他作用。对流层上面的太阳大气,称为太阳光球层。太阳光球层是一层不透明的气体薄层,厚度均 500 千米。它确定了太阳非常清晰的边界,几乎所有的可见光都是从这一层发射出来的。色球层位于光球层之上,厚度约 2000 千米。由于色球层发出的可见光总量不及光球层的 1%,因此人们平常看不到它。只有在发生日全食时,即食既之前几秒钟或生光以后几秒钟,当光球所发射的明亮光线被月影完全遮掩的短暂时间内,才能看见在日面边缘呈现出狭窄的玫瑰红色的发光圈层,这就是色球层。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由高温、

28、低密度的等离子体组成。亮度微弱,在白光中的总亮度比太阳圆面亮度的 1%还低,相当于满月的亮度,因此只有在日全食时才能展现其光彩,平时观测则要使用日冕仪。日冕的温度高达百万度,其大小和形状与太阳活动有关,在太阳活动极大年时,日冕接近圆形;而在太阳活动宁静年则呈椭圆形。广义的日冕可包括地球轨道以内的范围。从太阳的结构我们了解到,太阳虽然看似一个大火球,实际上它的能量是来源于太阳核心区域的核聚变反应。随着核聚变反应的不断发生,大阳的燃料也在不断地消耗,太阳究竟会不会永久存在呢?其实,太阳只不过是宇宙中不计其数的恒星之一,它有自己的寿命,最终也会死亡。有数据显示,这个生命期开始于大约 46 亿年前,还

29、将延续45 至 55 亿年,之后,它将因耗尽氢燃料和氦燃料,坍缩成一颗白矮星。9对全文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 分)A B C D 9.B【解析】本题考查理清说明文思路的能力。首先通读全文,理解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然后再分析段落之间的关系并分层。文章首先在第段说明了太阳的位置以及地位;然后用七个自然段以总分的关系介绍太阳由内到外的结构名称和特点;最后两个段落说明了太阳的寿命。10对下面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2 分)A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体质量的 99.86%。(列数字)B太阳的核心区域很小,半径只占太阳半径的 1/4。(作比较)C对流层上面的太阳大气,称为太阳光球

30、层。(下定义)D在太阳活动极大年时,日冕接近圆形;而在太阳活动宁静年则呈椭圆形。(摹状貌)10.C【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理解能力。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C 项并没有介绍太阳光球层的基本属性和特征,所以不能属于下定义的说明方法。1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 分)A太阳的巨大能量来源于太阳的核心区域。B太阳是宇宙中众多的恒星之一,也有寿命,现在的太阳正处在“中年”时期。C日冕的温度很高,但亮度微弱,因此,即使在日全食时也难展现其光彩。D“几乎所有的可见光都是从这一层发射出来的。”“几乎”

31、从范围上进行限制说明。11.C【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文信息的筛选能力。C 项中“即使在日全食时也难展现其光彩。”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中第段的原句是“因此只有在日全食时才能展现其光彩”。12.12.(20182018湖北江汉油田、潜江、天门、仙桃)湖北江汉油田、潜江、天门、仙桃)说明文阅读(10 分)给地球降温,别想了漆 文根据 2015 年签订的巴黎气候协定,到 2020 年,我们要将全球气温平均升幅控制在比工业革命之前的气温高2以内。如今只剩下不到两年的时间了,我们真的可以做到吗?科学家告诉我们,答案是肯定的,给地球降温并不难,让我们看看科学家有什么妙招。给地球降温的方法并不少。温室效应的诱

32、因主要是二氧化碳,给地球降温,首先要考虑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固体化起来。那么该如何固碳呢?固碳方法其一,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岩石,也就是碳酸盐矿物。但直接将二氧化碳气体矿化需要千万年的时间,所以需要先将二氧化碳溶解制成碳酸氢钠溶液,再将其注入地下 400 米到 800 米深处的玄武岩层中。为什么选择玄武岩呢?因为它常见、分布范围广,并且碳酸氢钠呈酸性,玄武岩中含有大量的钙、镁、铁,在酸性条件下易溶解,与碳酸氢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盐矿物。另外,在地底深处压强大,二氧化碳不会轻易溢出,就像喝碳酸饮料时,如果你不将盖子打开,封存在罐中的二氧化碳是不会溢出的。固碳方

33、法其二,植物来帮忙。绿色植物是碳最好的载体,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将碳固定下来。植物固碳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但是需要大量的树木,如果要解决现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将整个澳大利亚都种满树,或者将海洋表面的10%都种上海藻。除了固碳,给地球降温还有其他方法。地球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我们是否能够减少这些能量以达到降温的目的呢?有人提议将街道涂成白色以减少热量的吸收,有人提议在太空中装面大镜子,将光反射回去。科学家又有了新的灵感来源火山。如果仔细观察全球气温变化记录,将每年的气温变化数据制成折线图,它所呈现的并不是一条平滑的直线,而是有升有降,有些地方起伏的幅度还不小。在许多气温急剧下

34、降的数据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火山喷发。火山喷发不但会喷出火山灰、岩浆,还会喷出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进入大气中形成气溶胶颗粒,这些气溶胶颗粒像一层罩子,使阳光难以穿透,还会将部分入射光反射回去,从而产生冷却效应。1991 年,菲律宾的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向大气中喷洒了将近2000 万吨二氧化硫,在接下来的一年里,由于大量气溶胶的注入使得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下降了约 0.5。更为突出的例子是 1815 年印度尼西亚的坦博拉火山爆发后,1816 年被称为“没有夏天的一年”。如果我们模拟火山喷发,向大气中喷洒大量二氧化硫,不就能够给地球降降温了吗?但火山爆发会产生严重的后果,1816 年,

35、美国东海岸、欧洲和亚洲大部分地区的农作物都遭到了洪水的侵袭。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火山爆发很突然,大量气溶胶突然进入大气,造成气候突变。如果人为地加入气溶胶,我们可以慢慢来,让飞机全年分散地向地球平流层持续加入少量硫,不集中在某一个地方,这样便不会对某个地区造成剧烈的影响。并且,地球上硫磺储量丰富,足够我们使用了。科学家给地球降温的方法如此多,看来全球变暖一点儿也不可怕,我们可以轻松解决。真的是这样吗?这些给地球降温的方法真的能够投入使用?答案是否定的。将二氧化碳矿化,耗资巨大,无法大规模使用,并且谁也不能保证地质变化会不会让封存的二氧化碳溢出。植物固碳,暂且不说我们是否能够种足够量的树木,这些

36、树木的成长需要时间,而在它们成长的这段时间里,谁又能确定二氧化碳不会持续增加,超出它们的承受范围呢?用硫给大气增加气溶胶的后果更难以预测。气溶胶颗粒也许会抵消一些温室效应,但同时它也会对气候产生其他影响。例如,它不会减缓海水酸化反而可能加剧,因为二氧化硫同样是酸性气体。另外,气溶胶会使热带过度冷却,两极也会降温,造成无法预测的全球性气候变化。气溶胶对降雨的影响比二氧化碳要大,如果投放能够完全抵消温室效应的气溶胶,会使全球水循环过程加剧。其实,地球工程会对地球有怎样具体的影响,我们只是根据模拟实验和经验推测,并不能完全确定,也不知道如果运用了这些方法,造成的后果是否会失控。假设这些方法确实有用,

37、也能够大规模投入使用,那么问题解决了吗?并非如此。一旦人们知道了科学家会采取有效措施,可能就会放肆排放二氧化碳,不再担心后果了,这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问题。地球工程就像是潘多拉的盒子,诱人却危险。美国地球工程科学家瓦格纳说:“如果今天需要投票决定是否启动地球工程,我会投反对票,我希望地球工程永远也不启动。”如果是你,你会投赞成票还是反对票呢?(选自大科技2018 年第 3 期,有删改)13本文从说明对象上看是一篇说明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2 分)答案:事理、逻辑顺序。解析:本题考查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的判断。说明文按照说明对象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事物的形体特征,一般采

38、用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如故宫博物院;事理说明文旨在介绍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一般采用逻辑顺序,如大自然的语言。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给地球降温的方法不可行,因此应属于事理说明文。从说明顺序上看,本文第-段给出了给地球降温的不同办法,然后第-12 段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不可行,第段作出假设,说明即便可行也会带来更大问题,最后第段警告世人谨慎选择。因此可判断出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14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 分)答案:第、两段主要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分明地介绍了固碳的两种方法,让读者有清晰的认识。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辨析。解答此题需要了解常见的几

39、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如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等。根据第段和第段的“固碳方法其一”“固碳方法其二”可以判断这两段用的说明方法应为分类别(判断词:表序数的词)。分类别的作用是条理清晰地说明了,根据段首的“固碳方法”,可知此处的作用是条理分明地介绍了固碳的两种方法。据此回答即可。15科学家为何会想到喷洒二氧化硫给地球降温的方法?(3 分)答案:示例:在气温急剧下降的数据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火山喷发。火山喷发会喷出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进入大气中形成气溶胶颗粒,这些气溶胶颗粒像一层罩子,使阳光难以穿越,还会将部分入射光反射回去,从而产生冷却效应。地球上硫磺储量丰富,足够我

40、们使用。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首先应在文中找到题目所涉及问题的所在位置,然后联系上下文确定答题范围,对相应内容进行分层筛选,概括作答即可。“喷洒二氧化硫给地球降温”出现在文章第段。联系上下文,第段提到了科学家的新的灵感来源火山。第段阐述原因:在许多气温急剧下降的数据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火山喷发。第段分析了火山爆发降温的原理:火山喷发“会喷出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进入大气中形成气溶胶颗粒,这些气溶胶颗粒像一层罩子,使阳光难以穿透,还会将部分入射光反射回去,从而产生冷却效应”。第段写到了“模拟火山喷发,向大气中喷洒大量二氧化硫”,第段提到“地球上硫磺储量丰富,足够我们使用”

41、。因此,应将答题范围确定在第段、第段和第段,将相关信息分条概括即可。16如果要在“给地球降温,别想了”句末添加一个标点符号,你会加什么呢?请简述理由。(2 分)答案:示例:加感叹号。态度鲜明地表达了给地球降温绝不可能的观点。同时以触目惊心的标题吸引读者,引发读者的关切与反思。加问号。以问号吸引读者注意力,引发人们对能否“给地球降温”的疑虑与思考,让人们对未来“给地球降温”充满期待。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文题目作用的把握和说明文内容的理解。文章标题末尾一般不加标点,如果加一般也是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等特殊符号。确定标点范围之后,根据标点符号所传达的情绪及本文的说明内容、作者观点概括即可。如果加感叹

42、号,则是要对题目进行强调,肯定的语气表达了给地球降温决不可能的观点,同时对题目的强调也可以引发读者对温室效应、环境问题的关切与反思。如果加问号,疑问句的形式一般会比较吸引读者对问题答案的探究欲,引发阅读的兴趣。据此概括即可。13.13.(20182018黑龙江哈尔滨)黑龙江哈尔滨)阅读百合阅读百合,回答,回答 11-1411-14 题(题(1111 分)分)百合百合百合,是一种从古到今都受人喜爱的世界名花。它原产于中国,鳞叶呈长椭圆形,顶端尖,基部较宽,微波状,向内卷曲。表面白色或淡黄色,光滑半透明,质硬而脆,无气味,味微苦。后人因其鳞茎由许多白色鳞片层环抱而成,状如莲花,因而取“百年好合”之

43、意命名。百合由野生变成人工栽培已有悠久历史。在公元 4 世纪时,人们认为百合只有食用和药用的功能。百合的营养价值丰富,它不但含有蛋白质,脂肪、还原糖、淀粉,多种微量元素及维生素,还含有一些特殊的营养成分。这些成分综合作用于人体,不仅具有良好的营养滋补之功,而且还对秋季气候干燥而引起的多种季节性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中医上讲鲜百合具有养心安神、镇咳祛痰、滋阴润肺的功效,对病后虚弱的人非常有益。及至南北朝时代,梁宣帝发现百合花很值得观赏,他曾诗云:“接叶有多重,开花无异色,含露或低垂,从风时偃柳。”赞美它具有超凡脱俗,矜持含蓄的气质。至宋代,种植百合花的人更多。大诗人陆游也利用窗前的土丘种上百合花

44、。他也咏曰:“芳兰移取遍中林,余地何妨种玉簪,更乞两丛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随着时代的进步,欧美园艺专家通过杂交育种途径去创造新的品种。经过近半个世纪后,终于选育出一批统称为“金百合”的新花。其特色是打破了中国百合全是一茎一朵、单纯白色的现状,变成一茎多朵,且花色更多,既有金黄、橙红和淡紫,又有彩斑、条纹等其他图案颜色。例如,由荷兰人改良的“卷丹”,花色橙红,每枝能开花七八朵,比美国人培育的“火黄”色彩更鲜艳,花朵更繁多。另外,与中国百合相比,有些金百合品种更具特色,不但花色多样,而且还蕴含香味,最适宜做厅堂的插花,使人们欣赏起来。不禁生发出“夜深香满屋,疑是酒醒时”的感觉。(综合“百度百

45、科”资料而成,选文有改动)11(2 分)百合因何而得名?11(2 分)因其鳞茎由许多白色鳞片层环抱而成,状如莲花,因而取“百年好合”之意命名。【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此题难度不大,选文第 1 段最后一句“后人因其鳞茎由许多白色鳞片层环抱而成,状如莲花,因而取百年好合之意命名”就直接给出了百合得名的原因。12(3 分)百合有哪些用途?12(3 分)可以食用,药用,还值得观赏。【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百合的用途集中体现在选文第 2 段,它具有“食用和药用的功能”,“百合的营养价值丰富”,具有“养心安神、镇咳祛痰、滋阴润肺的功效”。另外,选文还提及它是一

46、种观赏花卉。因此,它具有食用、药用和观赏价值。13(3 分)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例如,由荷兰人改良的“卷丹”,花色橙红,每枝能开花七八朵,比美国人培育的“火黄”色彩更鲜艳,花朵更繁多。()()()13(3 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说明方法的能力。由“例如”可以知道运用了举例子,再看到“七八朵”的数字,可知运用了列数字,再看到“比美国人培育的“火黄”色彩更鲜艳,花朵更繁多”可知运用了作比较。14(3 分)与中国百合相比,金百合有什么特色?(答案连标点在内不超过 20 个字)14(3 分)一茎多朵,花色更多,有些还蕴含香味。【解析

47、】【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先找到文中提及金百合的段落,第四段,然后根据段落中“其特色是打破了中国百合全是一茎一朵、单纯白色的现状,变成一茎多朵,使人们欣赏起来。不禁生发出“夜深香满屋,疑是酒醒时”的感觉。”的句子,可以概括总结出来。14.14.(20182018陕西)陕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1题。(12 分)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梁鑫峰自古以来,人类就知道陆地上有山脉;其实海洋里也有山脉,这些山脉被称作大洋中脊。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 100 多年的时间。大洋中脊的发现,可以追溯到 1872 年英国“挑战者号”的全球调查。“挑战者”号上的科学家利用探测锤发现大西洋

48、中部有一处高高隆起的地方。1925-1927年,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他们还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山脉竟然通过好望角,延伸到了印度洋。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也陆续被发现。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到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地质学家已经知道地球上每个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脉,并且这些山脉连成一个巨大的海底山脉系统。大洋中脊的发现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正是因为大洋中脊的发现,让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板块运动理

49、论。大洋中脊既是海洋深处的巨大山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洋中脊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新生成的洋壳挤压大洋中脊两边已有的地壳,不断向外扩张,并最终在板块的交界边缘俯冲回地幔去。因此,洋壳在大洋中脊出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撞击中消亡。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从中轴线往外,水深逐渐增加。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轴线处水深大约为 2500 米,但其外沿的水深则有 5000 多米。究其原因,中轴线处的洋壳刚刚形成,温度最高,因此其密度较小,

50、所以也就升得最高。在几百万年的地质时间尺度上,中轴线处的洋壳往外移动,其温度逐渐降低,密度增加,随之也就慢慢沉下去了。于是,这些高大的海底山脉就形成了。有时,这些山脉还会露出海面形成岛屿,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冰岛。虽然同为巨大的山脉,但是海底山脉和陆地山脉的生成机制不同。陆地山脉大多是由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大洋中脊则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被称为中央裂谷的特殊结构,形态类似山谷。大洋中脊就像是被从中轴线处劈开来一样。不过,不同的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非常巨大,大概有2530 千米宽,且有10002000 米深;而位于东太平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