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核舟记》教案4篇.pdf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87822452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PDF 页数:32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核舟记》教案4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21年《核舟记》教案4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核舟记》教案4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核舟记》教案4篇.pdf(3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1 年核舟记教案年核舟记教案 4 4 篇篇核舟记教案核舟记教案 篇篇 1 1一、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1.掌握_中的文言词语、句式、说明顺序。2.学习_“总分总”的结构方式。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二、教学重点二、教学重点: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教学难点:古今词义的异同、词序和少数几个句子。三、作者简介三、作者简介:魏学洢:字子敬,明末人。其父魏大中,因弹劾魏忠贤被诬陷下狱,冤死狱中。他痛父奇冤,晨夕号泣,不久悲愤而死。他好学能文,是明代有名的散文家,着有茅檐集。四、初读四、初读_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洢()皿()贻()罔()黍()神情与苏、黄不属()八分有

2、奇()壬戌()()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多 rn()ru 篷()衣 zh()横卧一 j()zhu n 章()q右臂()椎 j()y山()五、疏通文意1.解释加横线的字。(1)为宫室、器皿、人物(2)罔不因势象形(3)尝贻余核舟一(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5)高可二黍许(6)清风徐来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黄泛赤壁云。(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六、深入探究六、深入探究1.作者是如何介绍三个人物的?这三人的位置、神态各是什么?从作者的刻画中能显露出所雕人物怎样的性格身份?2

3、.把“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约”、“可”和“许”去掉可以吗?为什么?七、反馈检测七、反馈检测:1、解释加横线的字。(1)高可二黍许(2)清风徐来(3)与苏、黄不属(4)诎右臂支船2.归纳本篇说明文的写作技巧。以 为序,层次,构思,跟描写结合,语言 八、八、课外作业课外作业:背诵和默写课文第二段。核舟记教案核舟记教案 篇篇 2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能力目标能力目标1学习掌握_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2理清_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德育目标德育目标_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

4、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_的说明顺序。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_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方法教学方法1读想法。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2发现法、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

5、”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_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3点评法。_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教具准备多媒体 CAI 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 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 _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课堂训练,强化文言知识积累和运用。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

6、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 年 10 月 27 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设计(二)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舟记。(板书文题、作者)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1

7、)注意以下字的读音:罔(wn)膝(x)褶(zh)髻(j)倚(y)戌(x)篆(zhun)八分有(yu)奇(j)诎右臂支船(q)(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

8、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3理清_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_整体思路。明确:_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 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 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2)辨明说明顺序。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

9、核舟的?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多媒体显示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学生齐读 25 段。(3)探究思考。提问: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稍作点拨。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 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

10、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 24 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第二课时四、品析语言,真切感受_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提问: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学生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教师可就第 2 个问题稍作点拨: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

11、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多媒体显示:揣摩下列语句:(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4)居

12、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学生齐读四句话。教师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学生选例,师生一起评点:如(1)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如(3)(4)句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学生自选其他一些说明生动的语句,自主品评揣摩。

13、教师总结: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像,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平实的,而应该是能打动人的,给人以想像的。3教师请五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个为舟子,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五、课堂小结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14、。六、课堂练习多媒体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A尝贻余核舟一 B诎右臂支船C右手倚一衡木 D其船背稍夷E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F神情与苏、黄不属G八分有奇2选出加粗词词性、含义不同于其他的一项。(1)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为宫室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为字共三十有四(2)A篛篷覆之B左臂挂念珠倚之C闭之D能以径寸之木(3)A中轩敞者为舱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C其两膝相比者D居右者椎髻仰面3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1)苏、黄共阅一手卷(2)舟尾横卧一楫(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5)又用篆章一4下边是课文第 2 段的现代汉语译文

15、,文字不够简洁,大约可删去 30 字左右,请你修改。这只船从头到尾的长度大约是八分还多一点,高大概是两个黄米粒上下那么高。船的中间高大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船舱的上面盖着一张竹箬做成的船篷。船舱的旁边开着小小的窗户,左右两边的窗户都是四扇,一共有八扇。打开窗户一看,可以看见左右两边雕刻着花纹的栏杆正好相对,把窗户关上以后,只可以看见右边窗户上面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的窗户上面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每个字都用石青给它上了色。?选几位同学逐题回答,明确:1A赠送 B“诎”同“屈”,弯曲C“衡”同“横”D平E挑选 F相类似G“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

16、2(1)A(A 解释为“是”,B、C、D 均为“做”“雕刻”)(2)D(A 代词,指代船舱;B 代词,指代左膝;C 代词,指代窗。D“之”为结构助词,“的”)(3)C3(1)译文: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2)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桨。(3)译文:总计这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小窗。(4)译文: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5)还有一颗篆文图章。提醒学生注意两点:(1)文言文和现代文数量词的不同点在于:大多数文言文有数词无量词,现代文则数词、量词同用。文言文的数词可放在名词前或后,现代文的数词习惯于放在名词前。(2)“桃核修狭者”“两膝相比者”属于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应提前,译为“长

17、而狭的桃核”“互相靠近的两膝”。4修改后的译文为:这条小船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两粒黄米那么高。中间高敞明朗的地方是船舱,上面盖着刻出来的箬篷,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有八扇。打开窗来看,雕花的栏杆两边相对。关上窗子,可以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对联,这些字都是用石青涂染上色的。七、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 24 段。2研讨与练习第四题。板书设计核舟记魏学洢总说:奇巧分说:船尾-船顶总结:通计 照应开头第三课时活动与探究一、语文实践活动设计请同学依据课文内容提示,用橡皮泥试着捏一个“核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能力。二、口语表达活动设计按空间顺序

18、口头介绍一件你所喜欢的工艺品。(注意:让学生广开思路,在如实摹写实物的前提下,也可以加进合理的想像,最好是预先准备发言稿。口头介绍可以先分小组进行,谁介绍得好,再说给全班同学听)三、设想自己是舟上五人中的一个,不改变他们的位置、动作,以篇一人称,展开想像,描述其余四人的动作、语言、心理。四、开放探究下面是清朝人宋起凤写的一篇_,与核舟记有许多相似之处,试作比较阅读,想一想两文有什么异同。核工记清宋起凤参考答案:两文非常相似,皆以物为说明对象,又兼有人事。两文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主体部分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雕刻品,先整体后局部。两文都有观察细致、说明生动的特点,在客观描述中不乏作者丰富的想像。

19、不同之处在于:说明对象有别,一为核舟,突出“苏轼泛舟赤壁”的主题;一为桃坠,突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核舟记教案核舟记教案 篇篇 3 3一、教学目的。一、教学目的。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二、教学设想。二、教学设想。1、教学目的一、二是教学重点。围绕怎样的中心来进行说明,是_教学的难点。2、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本课文教学可细可粗,可深可浅。请根据不同对象斟酌处理。)三、教学时数

20、:三、教学时数:三课时。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

21、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展示。(二)布置课内预习。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_(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1、_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2、为_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示例:罔、贻、轩敞、篛篷等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3、试分别概括_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4、思考下列问题:(1)核舟大小如何?(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4)_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5)_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6)_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

22、了怎样一个核心?(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四)朗读课文。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2、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必须严加推敲,查有实据,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断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古人称为“句读”。文言的断句水平跟读者的阅读面、阅读量以及文言的基础、功底和语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规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比如句

23、首的发语词“夫”、“盖”等必须断开,“盖大苏泛赤壁云”就不可误读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另外,断句跟句法关系密切相联,主、谓、宾各成分之间一般应断开;再则,断句与句意必须一致,不可因断句错误而产生歧义或谬误。最后,断句还跟文言的一些语法习惯、_的感情基调、文体规律、作家作文的习惯、读者的阅读习惯等有关。阅读中均需综合考虑。3、在预习并对课文整体内容稍有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在学生稍有阅读文言知识的情况下,教师或可带读,或可范读,力争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达到流利畅达之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而把握_的整体,获得这种文体的语感。(五)研讨课文。_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

24、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本讨论题旨在考察同学在预习并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同时借助比较,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体文言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学生的讨论可以从下列角度开展:(1)所“记”的对象和内容(2)表达方式及语言这个问题应当在本课时最后提出,容同学课后查阅有关_资料,并分小组讨论。第二课时:(一)齐读全文导入第一课时的“研讨课文”。对这个题目的正确解说应是,(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谭”等实地实景,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 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很可能写

25、成说明文。(2)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前者几乎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穷形尽相作细致入微的刻划渲染;_则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就此可以区别:同为“记”,却是文体迥异的两类_。关于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简述如下: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具体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文体。记叙文的基本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所谓叙述性,就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和说明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事物状态的一种特性;具象性,则是就描写这个。写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况、面貌等等描述出来,给读者以具体清晰的印象。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

26、理的实用事体。它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完整地了解、认识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构造、关系或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性。说明文的特点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1)内容的知识性;(2)材料的科学性;(3)语言的通俗性;(4)表达方式的解说性;(5)结构的条理性;(6)功能的实用性。结合实例反复阐述、体味,可以辨清两种文体及两种语言。(上述问题,必须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讨论,问题的提出时间不必绝对化,似可置前,也可放在疏通文字之后。学生素质好的,超前讨论,可以先入为主,促进对文句内涵对语言风格的理解;反之,则可在疏解文字后再讨论,才不会流于架空或空口无凭式的枉费口舌。

27、二是对这一问题讨论的程度不宜过深,点到即止,且多由学生自行体味。)(二)继续研讨课文,分析_第一段和第六段。1、由学生对这开头,结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让学生自行解决疑难,教师适当点拨、引导。2、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3、讨论(1):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前者是总括王叔远的微雕技艺,后者则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讨论(2):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是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你从这两节文字中哪些句子中哪些词

28、语中看出这一点?紧紧围绕的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开头一节的首句,结尾一节的末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有关的词语如“罔不”、“曾不”等。4、为加深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随堂练习,点明和翻译下列各词组: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 贻余核舟一 为人五 曾不盈寸桃核修狭者(三)分析讨论第二至第五段。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试将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部分,怎样切分比较合理?正确的切分是: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说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说明的是船背。2、这样安排遵循了怎样的顺序?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3、讨论第二段:(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主要说明船

29、舱的结构形态。(2)强调有关字词:“有奇”的“奇”读,不是“奇巧”之“奇()”。“可二黍许”与“潭中鱼可百许头”的比较。“相望”的意译:“相对而设”。“糁”的音、形、义及词性。(3)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4)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5)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6)领会苏轼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

30、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轼形象的理解作铺垫。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第三课时:(一)检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诵情况。(二)请学生译解几个句子。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三)分析讨论第三段。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峨冠而多髯者 如有所语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矫首昂视 不属(与“络绎相属”和“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比较)诎数2、口译并评价。核舟记教案核舟记教案 篇篇 4 4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一、检查作业。先叫学生朗读 36 段;再叫学生回答这四段各段的文意;答毕

31、,酌情讲评。二、讲解二、讲解 3636 段。段。第 3 段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船头坐着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友聚会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气质不同而情态各异。

32、峨冠而多髯的主人苏东坡坐在中间,他正与紧靠左首而坐的黄鲁直共阅。一幅展放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赏玩品评,神情专注。佛印极似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一幅超凡脱尘的神态,他右膝卧地,曲右臂支船,左膝竖起,左臂搭在左膝上面,左臂上还挂有一串念珠,珠子粒粒分明可数。提问二:这段_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讲解:有三个特点: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二、对照鲜明

33、。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三、笔触细微。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历数也。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提问三: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讲解:这段的内容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写得比较多些。第 4 段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这句的主语是左右,不是楫,谓语是主谓结构舟子各一人;子,泛指人,如男子、女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居,位于。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攀,抓着,拉着;状,情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

34、炉,蒲葵,也叫扇叶葵,棕榈科常绿乔木;抚,摸着。其人视端容寂,端,直,正;容,容貌。提问:从这段_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呢?从何见之?讲解: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是舟尾横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另一是右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没有操桨驶船。第 5 段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字。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启壬戌秋

35、日,即明熹()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 年)的秋天,苏轼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 1082 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轼作 前赤壁赋 后 540 年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指男子的字。钩画了了,钩画,字的一钩一画。第 6 段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为篛篷,为楫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单是念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嘻,技亦灵怪矣哉,嘻,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小

36、结:1.提问:这篇_写得很好,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优点?讲解:这篇_有四大优点:简练精致,形象逼真,层次分明,重点明确。(详见教学设想)2.一词多义为: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有。通计一舟,为人五。木: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树。以至鸟兽、木石。曰: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是。文曰初平山人。奇:奇异。明有奇巧人。,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端: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直,正。其人视端容寂。3.特殊句式省略句式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于。则题名其上,名后省略于。定语后置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相比在中心词两膝之后,者,标志定语后置。此外,文中有一个带双宾语的句子:尝贻余核舟一。双宾语是余、核舟一。三、三、布置作业布置作业1.熟读全文,背诵第三段。能背诵全文者背诵全文。2.作课文后面的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