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精品教案.pdf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87818593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34.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遂自荐》精品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毛遂自荐》精品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毛遂自荐》精品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遂自荐》精品教案.pdf(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毛遂自荐教案毛遂自荐教案三维目标1 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1)识记文言知识,结合课下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性格特点。(3)运用所学的文言知识正确翻译文言文,并加以巩固拓展。2 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1)识记知识学生按导学提纲自学。(2)理解知识通过合作释疑加深理解。(3)通过典型习题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巩固所学知识。3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2)教育学生要相信自己,要有毛遂自荐的精神教学重点1常见文言词语及句式。2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教学难点1文言虚词的用法,较难翻译的语句。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性

2、格特点。教学过程导入:“毛遂自荐”这个成语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指的是自己推荐自己。“毛遂自荐”也历来被传为美谈,但“毛遂自荐”精神又往往被人们视为“个人野心”、“风头主义”。从而使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常常受到不公正的非难和打击。今天我们家来学习一下毛遂自荐这篇课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进一步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从而进一步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毛遂自荐”。进一步理解自信和自负的区别。一、自主探究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预习了这篇课文,通过我们对课文的朗读,我们对课文的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篇课文,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课文。下面就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请大家根据学案上的导学提纲进行自学。

3、请同学们结合学案和课下注释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和自己不太理解的标划在课文中,并试着疏通文意。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学生自学)(一)学生根据导学提纲自学1文言知识梳理,结合课下注释和下列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常见实词约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一起去)歃血于华屋之下(古代盟誓时,杀生取血,盟誓者以口吸吮之,表示诚意。)自赞于平原君告诉,推荐)非特其末见而已(不只是)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依仗)一战而举鄢郢(占领)而王弗知恶也(羞愧、不好)胜不敢复相士(观察评价)通假字合从于楚“从”通“纵”其末立见“见”同“现”使遂蚤得处囊中“蚤”通“早”王之命县于遂手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县”通“悬”毛遂奉铜槃“

4、奉”通“捧”“槃”通“盘”常见虚词:“而”必得定从而还顺承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顺承乃颖脱而出修饰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转折毛遂按剑历阶而上修饰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并列谨奉社稷而定以从顺承毛遂左手持槃血而右手招十九人。并列平原君以定从而归。顺承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转折古今异义今楚地方五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跟“中央”相对);某一区域。词类活用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名词作状语,用眼睛看按剑而前曰名词活作动词,走上前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名词作动词,称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使动用法,使称臣三战而辱王之先人使动用法,使受辱特殊句式约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定语后置

5、歃血于华屋之下状语后置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状语后置客何为者也宾语前置天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判断句遂定从于殿上。状语后置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状语后置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判断句2课文内容分析本文节选自平原君虞卿列传,课文通过毛遂自荐和赵楚定纵过程的叙写,集中表现了毛遂的义勇和智辩。在赵国正处于危难之际,平原君欲赴楚定纵而又苦于不能得 20 人之时,毛遂挺身而出,不仅表现了他勇于为平原君分忧、勇纾国难的义勇精神,而且反映了他的自信。在与平原君的辩论中,接过平原君“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的比喻,指出“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申述了尚未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不仅

6、表现了他机敏善辩的才能,而且又一次反映了他的自信。赵楚定纵的过程,以充分展开的详细的场面描写,把毛遂的智辩与义勇表现得淋漓尽致。楚是地方千里、持戟百万的大国。在楚朝廷之上,小小的毛遂竟敢面责楚王,用武力挟持定纵,足见其勇气非凡。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客,地位低微,绝无与楚王对话的资格。他巧妙地用旁敲侧击的办法“谓平原君曰:纵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纵,日中不决,何也?”引出楚王的叱责,于是乘虚而入,反诘楚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得到了发言的机会,使楚王完全陷于被动,可见其机智善辩,超人一等。然后以汤和文工为例,引出“王天下”、“臣诸侯”在于“据其势而奋其威”的观点。接着指出楚的“势”和数败于

7、秦的事实,是“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言外之意是楚自应报仇雪恨,从而得出“合纵者为楚,非为赵也”的结论。可见毛遂深知天下形势,赵楚利害一致的客观存在的事实。这正是毛遂雄辩的基础,也是毛遂自信的基础。3几个比较难理解的词语(1)“先生不能,先生留”。“能”在这里动词,是胜任的意思。(2)“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前“而”表并列,后“而”表句子中间的转折。(3)“谨奉社稷而以从。”“谨”是表敬副词“奉”是恭敬地拿着的意思。二、当堂检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如有异读,请注音。与二十人偕。(一起去)其末立见。(xin同“现”)先生不能,先生留!(胜任)毛遂比至楚。(等到)而王弗知恶。(w

8、羞耻)谨奉社稷而以从。(表敬副词)(献出)2下列句子中有:A一般疑问句;B反问句;C判断句;D陈述句。请指出各是什么句子。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A)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D)天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C)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当其士卒众多哉。(B)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C)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D)3翻译重点句子今少一人,愿愿君即即以遂备员备员而行矣。现在还少一人,希望您就拿我充个数一起去吧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我就算是今天请求放在口袋里吧。假使我早就被放在口袋里,那么我就会把整个锥锋都脱露出来的,不只是露出一点锋尖就罢了

9、。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一次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地位比九鼎大吕还尊贵。三、合作释疑三、合作释疑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掌握里面的文言知识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可我们不能只把眼睛盯在字词句上,我们还应该重视文章思想内容,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文言文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发挥我们的思维能力,从中吸取古人的智慧。下面就请同学们思考这么几个问题。1毛遂自荐是一个典故,请同学们来复述一下这个故事。(要求:语言准确简练,形象生动。)提示:毛遂自荐的层次结构是分析:本文可分三部分:即以各自然段为划分单元。第一部分(第 1 段)情节展开:秦围邯郸,赵国危在旦夕。第二部分(第 2 段)情节发展、高潮和

10、结局。写赵国与楚国订合纵联盟的整个过程。第三部分(第 3 段)尾声。写平原君引咎自责,向毛遂诚恳致歉,表现选拔人才的重要性。2在毛遂与平原君的对话中,他们各自运用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是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来。提示:平原君:“譬若锥处囊中,其末立见。”毛遂:“今日请处囊中,颖脱而出”提问:由这个比喻我们可以推知,要做到脱颖而出,应具备哪几个条件?提示:有锋芒才干处囊中机遇敢冒险勇气3毛遂具备以上条件吗?在课文中,毛遂的具体表现是怎样的?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内容,理出一个纲要。提示:毛遂的表现(例证)机遇秦围邯郸,赵国危在旦夕勇气“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抓住机遇,敢于表现)“十九人相与笑之

11、而未发。”(面对嘲笑,不屑一顾)“毛遂按剑历阶而上。”(仗立勇为,当仁不让)才干“十九十人议论,十九人皆服。”(议论天下,初露锋芒)在与楚王对话中的表现(有勇有谋,锋芒毕露)“歃血定从于殿上。”(不辱使命,大功告成)归纳:归纳:毛遂为什么能勇于自荐?分析:首先他确有真才实学,这是他勇于自荐的基础。从他到楚国后的表现和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就可以看到这一点。其次,对自己充满信心。他认为自己不为人所知,只是因为没有遇到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并不是自己平庸。再次,他对入选的十九人有深刻的了解,认为他们是一群庸碌之辈,自己不在他们之下。小结:小结:毛遂有才华,有勇气,善于抓住机遇,实现自我价值。四、拓展

12、延伸四、拓展延伸提问可以看出,毛遂具有雄才大略,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他和蒋干对比一下,有何不同?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他这样做是不是出风头?我们从中可以悟出些什么?点拨出风头者往往无真才实学,却喜欢自我卖弄。出风头是虚荣心在作怪,是个人主义的表现,它经不住实践和时间的考验。毛遂欲尽其才,思尽其用,尽心竭力,敢于冒尖。这种进取的精神应该受到肯定和赞扬。五、总结:五、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努力学习,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有毛遂自荐的精神,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该出手时就出手。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重要的是看你怎样把握它。要知道,“三顾茅庐”的事不会常有,我们不能坐等。法国的巴斯德说:“机遇只偏爱那些

13、有准备的头脑。”时代需要千千万万像毛遂那样敢于冒尖的人才,青年学生应该成为“冒尖”队伍中的一员。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我们要充满自信。六、作业:六、作业:请大家结合课文,联系实际,就“自信、自负、自卑”这个话题谈谈看法。点拨(1)自信就是相信自己,它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的。离开了这个基础盲目自信,认为自己多么了不起,这便是自负。自负使人利令智昏,目空一切,必然要走上反面,当然不可能进取。自己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这就是自卑。自卑不是谦虚,不是美德。(2)毛遂所以获得成功,靠的不仅是出众的才能,超群的胆识,重要的是他充满自信。实践证明,要想干成一件事,首先应该树立信心,不怕挫折。“

14、世事我曾抗争,成功不必在我”。“知其不可而为之。”(3)古往今来,常有人慨叹怀才不遇,但机遇常常从他身边擦肩而过。考其原因,不少人是因为时而自负时而自卑,如果一事无成。自信、自负、自卑,虽仅一字之差,却有千里这遥、天壤之别。让我们抓住自信,摈弃自负和自卑,不断完善自我。板书设计:毛遂自荐毛遂自荐有锋芒才干处囊中机遇敢冒险勇气(附)拓展阅读:毛遂与马谡均为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前者因勇于自荐,最终促成合纵抗秦大计,马谡因失街亭,导致诸葛亮北伐大计功败垂成。但毛遂后来被荐带兵却因兵败自刎,马谡也曾为诸葛亮屡出奇谋。请就这一现象,运用辩证观点,说说自己的看法。本题立意应该重“理”,应该注重理性思维。应该

15、运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分析。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不可能是全才,作为领导,要善于扬其长而避其短,才不会导致毛遂、马谡的悲剧发生。参见例文:毛遂与马谡毛遂与马谡这两个历史人物的遭遇是很不相同的。毛遂因为在国难当头挺身自荐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王与赵国联盟,促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合纵抗秦大计,挫败了秦军的侵犯,他的大名成为妇孺皆知的成语流芳千古;而马谡则因丢了街亭,不仅小命玩完,还留下千古骂名。于是,有人盖棺论定:毛遂是人才,马谡是庸才。然而,这一定论是有欠公正的,人们只看到毛遂自荐的荣耀,则很少知道毛遂的结局并不比马谡好到哪里去。就在毛遂自荐的第二年(公元前 256 年),燕

16、国派大将粟腹大举进犯赵国。因为有了毛遂自荐的实绩,赵相平原君认准了毛遂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力荐毛遂统帅大军前往御敌,结果昌都一战,被粟腹杀得片甲不留,毛遂满腔羞愤,拔剑自刎。从毛遂自荐到毛遂自刎很有点戏剧性,我们不妨称其为毛遂现象。毛遂现象从表现上看是矛盾的,实质上是统一的。平原君慧眼发现了毛遂这个人才,但没弄懂毛遂虽有凭三寸之舌纵横外交之才,却无仗三尺长剑上阵打仗之能;平原君择其不能而为之,于是悲剧就发生了。再说马谡,千余年来,一直蒙受着庸才的奇辱,真是冤煞人也。马谡跟随诸葛亮多年,屡出奇谋,多建大功,如诸葛亮七擒孟获,用的就是马谡的攻心策略;试想,马谡如无奇才大略,怎会被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

17、诸葛亮看中?实事求是地分析马谡就不难判断:马谡是个相当称职的高参,出谋划策是他的长项,但他从未真刀真枪地上阵打过仗,没有这方面的实践锻炼,这又是他的弱项;诸葛亮误用马谡实际上是“毛遂现象”的历史重复。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长与短、强与弱、好与差都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的。有些人在某一方面或者在许多方面具有超群的能力和不凡的见识,我们将这些人称为人才;但不论再高明的人才,都有自己的弱项和短处,有未知的领域和不及的能力,世上原来就没有无所不通的全才;领导者只有谙知其能,避其所短,尽用其才,才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成为某一领域的“人才”。如果误将这些人放到他们未知的领域,或者去做他们能力不及的工作,可能就会转化为庸才。可见,平原君和诸葛亮都犯了用才失当的错误。诸葛亮在总结街亭失守的教训时十分沉痛地说:悔没听刘备的嘱咐,误用了马谡这个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人。诸葛亮聪明一世,在这里却犯糊涂了,他不是误用了庸才,而是误用了人才,有时误用人才比误用庸才危害更大。(选自杂文报2000 年 3 月 19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