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学史(七).ppt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87692193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方文学史(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东方文学史(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方文学史(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方文学史(七).ppt(8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东方文学史(七)第三编 世俗化的文学时代“世俗化的文学时代”是东方文学发展史上第三个时代。也就是非宗教信仰和非贵族化和平民化。东方文学由“贵族化的文学时代”发展到“世俗化的文学时代”是社会历史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化的必然结果。在贵族化的文学时代,文化教育和书面文学创作被上层垄断,民众的口头创作要依靠贵族文人的记录和编纂才能定型和流传。那时民众文学没占主导地位,不能构成一个文学时代。第三编第一章 东方民间文学在东方,民间文学中多见的东西在现实中却很少见到。只有日本的民间文学稍有例外,它较多地接受了佛教思想,对虚幻的大团圆并不热心,但悲剧性在作品中也被大大地调和冲淡了。民间文学中的艺术形象普遍存在着程

2、式化、脸谱化、雷同化、类聚化的倾向。第三编第一章 东方民间文学在最早故事形式民间寓言中,作为形象体系的各种动植物都被按照其“类”的特性赋予了固定不变的性格:如狐狸的狡猾、猴子的聪明、牛的憨直勤恳、蛇的阴险毒辣等等。这表明,其创造者们还缺乏全面描写人本身的能力,只有从他们所熟悉的动物身上简单地反观人类自身。第三编第一章 东方民间文学寓言故事之后的民间传奇和民间故事,人虽成为主角,但对人的外显行为给予了过多的注意,对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却表现不够,挖掘不深,往往极端化地表现人物的善与恶、勇与怯、美与丑,而缺乏对善恶美丑的矛盾转化和复杂性的深刻描写。同时还存在着重事不重人的创作倾向。总之,东方民间文学

3、中普遍存在着人物形象缺乏个性化的问题。第三编第一章 东方民间文学另一方面,民间文学却洋溢着其它文学所缺乏的天然清新的芳香,健康质朴的幽默感,耐人寻味的智慧,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驰骋无羁的想象力。这些大大地惠及到后来的文学,启发着一代代作家的灵感。民间文学虽流于程式化,但毫无矫揉造作;虽代代传承,但毫不苍白僵化。因为它深深地植根于民众生活的土壤里。因此,民间文学往往比文人文学更能集中准确地反映一个民族的风俗文化、民族精神。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印度民间文学作品为什么特别丰富往世书佛经中的寓言故事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与佛本生经“譬喻经”与百喻经佛经故事与东方文学五卷书等世俗寓言故事集第三编第

4、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印度民间文学拥有悠久的传统,在东方文学中最为发达,影响也最大。流传世界上的许多寓言故事都起源于印度。印度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学作品非常丰富,主要原因是:一、产生于印度的各种宗教纷纷借助民间传说故事,宣传、弘扬或阐释抽象深奥的宗教哲学思想。宗教人士竞相采集、加工、编订民间故事,并把它们纳入各种经典之中。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二、印度人特别重视精神生活,崇尚玄奥与浪漫。一方面擅长抽象的哲学思辨,另一方面善于艺术的想象与创造。一般百姓不但愿意听故事,也愿意创作故事和讲故事。三、印度人的人生哲学的基本取向是不重现世重来世,不重人生时间重宇宙时间,因此,他们不重视人生历史的

5、记录,故导致了历史学的极度萎缩。近代以前的印度人没有一本自己写的真正的历史著作,代替历史书的是史诗和传说故事,这就造成了故事传说的极度的、畸形的发达。长期以来,他们也把代代相传的故事当成真实无疑的东西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总之,印度民间文学在印度不仅具有通常的教育和娱乐的意义,而且更兼有宗教哲学、史学等方面的功能和意义。印度民间文学可分三类:一、属于婆罗门教、印度教系统的民间故事传说,即“往世书”;二、属于佛教系统的佛经、佛传故事;三、不从属于宗教的世俗化的民间寓言故事,如五卷书等。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往世书”是印度民间神话传说的总称。因为印度人把这些神话当作历史,如同

6、把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当作历史一样,因此,“往世书”也有历史传说的意思。而且,往世书在形式上也模仿摩诃婆罗多,作者也被说成是广博仙人。它主要采用诗体,也有小部分散文。全部采用对话形式,分段标明某某人说,格律也与史诗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往世书篇幅差别很大,有的往世书的篇幅达到大史诗的一半左右。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尽管往世书中的神话传说可以上溯到史诗时代,且有许多内容与两大史诗重叠,但它们被系统地编写成文献并广泛流行却是在纪元前后到10世纪左右,因此在时间上它属于民众文化已经蓬勃兴起的世俗化文学时代。尽管往世书长期以来被作为婆罗门教印度教的经典之一,但它的民间世俗性是显而易见的。其中的神话传

7、说主要在摩呵婆罗多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不属于原初神话传说,已失去了信仰文学时代的神话和史诗那样的古朴性和神秘性,而具有民间特有的世俗化性质。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往世书现存18部,其中最重要的是毗湿奴往世书、湿婆往世书、薄伽梵往世书、鱼往世书等。往世书中的民间传说故事的中心形象是“三大神”,即大梵天、毗湿奴和湿婆。往生书中讲到创造之神大梵天如何创造世界;保护之神毗湿奴如何化身下凡救世,斩妖除魔,其中毗湿奴的化身黑天少年时代浪漫的牧童生活历来为印度人津津乐道;还有破坏之神湿婆的苦行生活,他如何承接银河水而使之成为地上的圣河恒河,等等。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除往世书外

8、,印度大量的民间故事还保留在佛教徒所积累的庞大的文献典籍中。因为佛教典籍有一个普遍特点,就是为了吸引民众,常常采用通俗的寓言故事或生动的譬喻阐发教义,这样,民间文学就与佛教产生了不解之缘。佛教形成于元前6世纪的印度。创始人是悉达多乔达摩,佛陀意为“觉悟了的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佛教典籍中有专门讲述释迦摩尼一生经历的故事,即“佛传故事”。现存讲述佛传故事的主要经典大事、普曜经、佛本行经、佛所行赞等,原文都是梵文。这些经典大多讲述佛陀的神奇出生,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出游和对人生痛苦的思索,逾城出家,访师求道,六年苦行,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初转法轮(第一次宣

9、讲佛法),游方传教,涅槃入天。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佛本生故事是佛经故事中数量最多、最有代表性的一类故事。佛教认为,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是一位神,还跳不出轮回。他经历了无数次转生,在每次转生中积德行善,最后成佛。这些讲述佛陀成佛之前多次转生的故事就叫“佛本生故事”。最迟在元前3世纪,佛教徒开始编纂整理。在佛教经典“经”“律”“论”里,它属“经”部的一个门类,被收录在阿含经、六度集经、佛本生经等许多典籍中。其中以佛本生经为多。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佛本生经收录547个故事(内有少数重复),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由5个部分构成:1.今生故事,即点明佛陀讲述自己前生故事的地点

10、和缘由;2.前生故事,为故事主体;3.偈颂诗,一般插在前生故事中,具有点明故事的主体的作用;4.注释,解释偈颂诗中词的含义;5.对应,最后将故事中的人物(或其他)与佛陀对应出来。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这些故事篇幅不太长,情节紧凑生动,形象鲜明,主题突出,宣扬佛法,寓教于乐。讲究处世的智慧,批评愚蠢鲁莽不动脑筋的行为,不主张执着于物质欲望,主张恬淡寡欲,弃世修行,广济博施,提倡忍辱负重,谨言慎行,反对骄傲逞能。主张不与恶人交往,不以强凌弱、以大欺小,不忘恩负义、以怨报德,提倡尊重老人长者,尊守交友之道,反对种姓歧视,主张众生平等,强调女人要贞洁。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在佛教故

11、事中,还有一类更具世俗性的寓言故事,称为“譬喻经”。“譬喻经”的数量很多,较重要的有百句譬喻经、天譬喻经、杂喻经、本生蔓等。原文为梵文。其中最有名的是百句譬喻经,简称百喻经,相传为印度僧人僧伽斯所撰。鲁迅对百喻经很是赞赏,1914年,怹曾对汉译百喻经作了校对和断句,并出资刻印发行。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百喻经共收98则寓言故事,篇幅都很短小,却能以小喻大,生动风趣,诙谐幽默。其中许多故事在我国也广为人知。如三重楼喻,说有个富翁见别人盖了一栋三层的楼房,很是羡慕,便请来工匠也想盖,工匠忙着测量打地基,富翁看着工匠们在忙碌,大惑不解地问:“你们这是要修建什么样的房子啊?”工匠答:“三层楼

12、啊!”富翁说:“我不要下面两层,我只要最上面一层。”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奴守门喻,讲的是一个仆人“看门”的故事。主人要出远门,临行前叮嘱仆人说:“你好好看守家门,要看管好驴子和绳子。”他走后,仆人想到邻村看戏,但离开家门又不放心。想了一会,就把门缷下来用绳子捆好,放在驴背上,赶着驴子听戏去了。主人回家后,发现财物被盗光,就问仆人,仆人答道:“老爷不是让我看好门、驴子和绳子吗?其他的我不知道。”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百喻经里类似的故事很多,如乘船失釪喻(与吕氏春秋察今中的刻舟求剑相仿)、欲食半饼喻、驴翁俱失喻等。这些故事均有深刻的讽喻意义,或令人回味无穷,或令人忍俊不禁。还

13、有一些故事则寄寓了深刻的生活哲理。如送美水喻。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送美水百喻中讲:从前有个村庄,距京城有五由旬(印度长度单位),村中有甘水泉,国王命村民每天送贡水,村民苦不堪言,甚至都想移居别处。村长对大家说:“大家不要搬走,我请求国王把五由旬改为三由旬,使送水的路缩短。”国王批准了村长的奏请。村民听后非常高兴,不再打算迁移了。这个故事与庄子齐物论里的“朝三暮四”的故事相仿。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佛经故事,随着佛教在东方各国的广泛传布,对南亚、东南亚各国的文学艺术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如巴利语的佛本生经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流传甚广,深入人心。佛

14、本生故事不仅是东南亚文学艺术的启蒙作品,而且也是他们的文学艺术的创作灵感和创作素材的重要来源。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佛经故事对中国文学影响也很大,六朝时的志怪小说就是在佛经故事的影响下形成的,有的志怪小说就是由佛经故事直接改写的。佛经故事极大地启发了受儒家理性哲学规范着的中国文学家的艺术想象力,一直影响到唐传奇和明清神魔小说的创作。日本文学通过汉译佛经的印度佛经故事,也大量吸收、借鉴佛经故事进行创作。如奈良时代的民间传说故事集日本灵异记,平安时代末期的大型民间故事集今昔物语集等,都吸收了大量的佛经故事。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印度还有一些不凭借宗教流行的完全世俗化的民间寓言故

15、事、传说故事集。其中五卷书是最重要的代表。五卷书在印度有好几个传本。其中较早的传本大约形成于2、3世纪,最晚的约形成编订于12世纪。季羡林先生说,五卷书在印度被认为是一部“世故论”,它是“一部教人世故和学习治国安邦术的教科书。它的前提是,主张人们不必避世成仙,而是留在人类社会中,用最大的力量获取生命的快乐。”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五卷书没有宣扬宗教道德、虔诚信仰、神灵威力、解脱涅槃,而是贯穿着民间特有的实利主义态度,赤裸裸地宣传追求物质利益和生活享受。在印度传统哲学所提倡的人生四大目正法、财富、爱欲、解脱中,这里只强调追求中间两则。它的主导倾向就是为了达到获取利益和满足爱欲的目的,可

16、以不择手段。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作者特别关心交友之道,通过动物之间的关系反映村社中的人际关系。指导个人如何在集体中趋利避害,如何生存;集团与集团、国家与国家之间如何互相提防,互相牵制和利用。在很多故事里,把欺骗诡诈当作聪明智慧,把不劳而获当作荣耀和幸运。强调对一切人和事谨慎小心,提倡不轻信和不冒失,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尽量结交对自己有利的伙伴,尽量避开或讨好有势力者,提倡弱小者团结一致,共同对付强敌等。总之,这里反映的主要是民众的聪明与世故,有明显的直观性、经验性、日常性和功利性。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方面,五卷书集中运用了印度民间故事所常用的大故事

17、套小故事的“连串插入式”结构。开篇有一个总故事,贯穿全书,仿佛一个大树干。每一卷各有一个骨干故事,贯穿全卷,就像大树的主枝。然后再把许多中小故事一一插进来,就好像粗枝上的细小枝叶。这样大大小小、主主次次地环环相套,错综复杂,镶嵌穿插,浑然一体。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这种结构方式通过五卷书的传播大大影响了东方其他民族的民间故事,不仅此后出现的印度的民间故事集继续沿用此法,而且阿拉伯的民间故事、中国少数民族的民间故事等都仿效此法,使这种形式成为东方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故事集的结构模式。继五卷书之后,印度有出现不少模仿五卷书的故事集。如10世纪出现的嘉言集,在全书结构,故事内容上都承袭五卷书

18、。嘉言集在东印度曾广泛流传,常被当作学习梵语的初步读物。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除了五卷书这样的民间寓言故事外,印度民间还有一些以古代帝王为中心的故事传说。如阿育王、优填王、健日王等等帝王,常被作为此类故事传说的中心人物。印度人对这些帝王的确切生平不感兴趣,也不追究,只津津乐道于有关他们的传说。其中有较大影响的是以健日王(或译超日王)为中心的故事集宝座故事32则和僵尸鬼故事25则等。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印度民间文学民间故事数量的不断增加和更为广泛的流行,促使了民间故事编纂规模的扩大,出现了不少具有民间故事大全性质的大型类书。据记载,在11世纪以前较长的时间内,曾有一部用俗语写成的卷帙浩

19、繁的故事总集伟大的故事。据信,这部书囊括了印度流传的所有民间故事。可惜在11世纪后失传了。但这部书的部分内容保存在文人用梵语改写编纂的一些诗体故事集中,方得流传。如故事海、大故事花簇大故事摄等。其中,月天编纂的故事海最有代表性。全书2.1万颂,分18卷、124章,全书大小故事共350个。像五卷书、僵尸鬼故事那样的著名民间故事集的全部内容都被其收入。故故事海也可称作“印度古代故事大全”了。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 阿拉伯民间文学译介故事集卡里来和笛木乃长篇民间故事昂泰拉传奇昂泰拉的形象与阿拉伯人的价值观念、性格特征霍加纳斯列丁的笑话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 阿拉伯民间文学印度的五卷书在阿拉伯的译本叫卡里来和

20、笛木乃。据该书的序言讲,本书首先是由一个叫白尔才外的波斯医师、文学家奉国王之命从印度“偷出”,并译成波斯语的。波斯语译本现已失传。8世纪时,又由伊本穆格发从波斯语转译成阿拉伯语。伊本穆格发(724759),原是波斯人,信奉祆教,后皈依伊斯兰教,是阿拉伯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和改革社会的思想家。在他看来,五卷书是匡正时弊,规劝讽喻君王和教育百姓的理想作品。这也是他翻译此书的动机。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 阿拉伯民间文学卡里来和笛木乃并不是对原文的忠实移译。译本以书中的狮子和黄牛、笛木乃的审讯两则中的两只狐狸卡里来和笛木乃的名字作了书名。五卷书的许多故事被删掉了,同时又加进了其他印度故事、波斯故事

21、和译者自己编写的故事。全书共15章,以哲学家白得巴向印度皇帝大布沙进谏为主线,收录了近50则寓言故事,篇幅不及五卷书的一半。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 阿拉伯民间故文学和五卷书相比,卡里来和笛木乃的道德训诫性很强。如前所述,五卷书中的许多故事是不讲道德而讲功利的,而卡里来和笛木乃却突出宣扬道德,主要是君王应有的品行素质如体察下情、宽容、理智、制怒、主持正义、赏罚分明、品行端正、任人唯贤、勤于政务等,还有朋友间的交往、友谊。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 阿拉伯民间文学故事特别强调知识和理智的重要性,认为“知识与生命,两者不可分离”,“理智乃万善之因,是幸福的钥匙”,理智在生活中远比武力重要。事实上,卡里来和笛木乃

22、全书充满理智,译者把生动的寓言故事与冷峻的理智说教、充满哲理的格言警句统一了起来。如译者借印度哲学家白得巴之口讲了一个故事: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 阿拉伯民间文学有一次,中国、印度、波斯、大秦的帝王汇聚一堂,每人都想说一句可以流传后世的箴言。中国皇帝说:“收回我没有说过的话比收回我说过的话容易。”印度皇帝说:“我不明白那些爱说话的人,说了于他有利的话,就果然带来好处?但说了于他有害的话,必定招来祸殃!”波斯皇帝说:“我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就控制了我;倘若我不说这句话,我就能支配它。”大秦皇帝说:“没有出口的话,我从来不后悔;可说过的话,我却常常后悔”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 阿拉伯民间文学为了强调慎言,译

23、者一连用了四个精辟的格言警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强调理智这一点上看,卡里来和笛木乃的确不是地道的阿拉伯人思想和性格的产物。它与阿拉伯人本有的易激动、尚武力、轻视理智,惯于凭感觉和情绪行事的民族性格相去较远。因为译者伊本穆格发是波斯人,又是虔诚的祆教徒,而传统的波斯人历来是十分推崇理智,且长于理性思维的。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 阿拉伯民间文学印度的五卷书得以流行世界,主要得益于它的阿拉伯译本卡里来和笛木乃。11世纪初,卡里来和笛木乃被转译成希腊语,12世纪初被转译为希伯来语和波斯语,以后又通过这三个译本辗转译成拉丁语(1263年)、德语(1483年)、西班牙语(1493年)、意大利语(1546

24、年)、法语(1556年)、英语(1570年)以及其他各种语言。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 阿拉伯民间故文学卡里来和笛木乃属于阿拉伯的译介故事。除译介故事外,阿拉伯还有许多在民间土生土长的传说和故事。这些传说故事的内容大都取材于蒙昧时期阿拉伯游牧民的生活,有历史故事、英雄传记、爱情故事、战争故事等。最著名的有昂泰拉传奇、赛福本热叶琼国王的故事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长篇传奇故事昂泰拉传奇。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 阿拉伯民间文学昂泰拉传奇是9世纪阿拉伯民间艺人根据古代骑士、著名诗人昂泰拉的民间传说整理加工而成的。此后在阿拉伯地区广为传唱,历代民间艺人不断地用奇闻轶事丰富故事情节,加以渲染和夸张,直到14世纪才最

25、后定型。这部长篇传奇故事中的昂泰拉是蒙昧时期阿拉伯半岛上游牧民的理想形象。他集中体现了阿拉伯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 阿拉伯民间文学故事把昂泰拉的传奇经历与一个接一个的战斗场面结合在一起。由于这些场面过度密集而使人有目不暇接之感。这些场面不同程度地散发出血腥气味,明显地表现了阿拉伯人的尚武精神。部族与部族之间的无休止的互相抢杀掠夺,构成了故事情节的基本因素。主人公昂泰拉的英雄本色,正是具体地体现在这些征战杀伐的战斗之中。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 阿拉伯民间文学使昂泰拉成为大英雄的,是他那战无不胜的刀马功夫,而当时阿拉伯人最崇尚的也正是这一点。尽管昂泰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阿拉

26、伯人,而是位位黑奴,但由于他超群的武功,使他成为部族的象征和保护者。可见在时人眼里,武功比血统更为重要。这种武功至上的价值观,是当时以至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阿拉伯人特有的生活、生存方式的产物。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 阿拉伯民间文学事实上,作为英雄的昂泰拉,一方面是保护部族百姓、击退敌人进犯的英雄,另一方面又是抢劫和进犯其他民族的先锋。他对本部族的人慷慨大度,而对外部族的人则是能抢则抢、当杀便杀。从他身上,可以看出当时阿拉伯人的强烈的部族主义、部落主义倾向。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 阿拉伯民间文学昂泰拉传奇出色地表现了阿拉伯人编故事、讲故事的能力。它把英雄征战故事与爱情故事完美地糅合在一起。昂泰拉屡建奇

27、功的动力来源于对阿卜莱的爱情。基于此,西方的东方学家常把昂泰拉传奇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相比较,把昂泰拉传奇誉为阿拉伯的伊利亚特。当然,它不是史诗,它是夹杂了一些诗歌的散文故事,但它确实具备了质朴、庄严的史诗风格。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 阿拉伯民间文学笑话也是阿拉伯民间文学的一大门类。阿拉伯人生性乐观幽默、性格外向。他们喜欢听笑话,也喜欢讲笑话,传播笑话。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集结在霍加纳斯列丁名下的一系列笑话。霍加纳斯列丁也就是我国人民所熟悉的阿凡提。“霍加”和“阿凡提”都是突厥语中对男人的尊称,相当于汉语的先生、老师等。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 阿拉伯民间文学曾有一些学者认为纳斯列丁是民间笑话中的一

28、个人物形象。但据苏联、土耳其和欧洲的一些学者研究,阿凡提并非虚构,他是土耳其人,生于13世纪。他曾做过农民,当过伊玛目,还在宗教学校教过书,是个有学问的、头脑机灵、能言善辩、幽默风趣的人。纳斯列丁的笑话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纳斯列丁笑话的前身是朱哈的笑话。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 阿拉伯民间文学相传朱哈是10世纪阿拔斯王朝时代的人,出生在库法(今伊剌克境内)。10世纪巴格达目录学者纳迪姆编辑的图书目录中,最早提到了朱哈笑话集,其他学者和诗人也曾提到或援引过朱哈的笑话。朱哈的笑话后来传遍了西亚、北非的整个阿拉伯地区。传到土耳其后,经土耳其人的加工改造,便成了纳斯列丁某些笑话的基础和原型,并与纳斯列丁的

29、许多笑话混合在一起。不过,纳斯列丁的笑话的流传范围和影响可是大大超过了朱哈的笑话。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 阿拉伯民间文学纳斯列丁的成功的有代表性的笑话,主要是用以下几种方法炮制的:1.巧设语言圈套,引人入彀而愚弄之;2.顺水推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3.大智若愚,口说愚言以解嘲;4.背谬常理,口出怪论却令人张口结舌。纳斯列丁的笑话内容十分丰富,也很复杂,不同的笑话表达了不同的思想倾向。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 阿拉伯民间文学有的笑话充满道义感,有的笑话则对诡辩、无赖和耍滑头津津乐道;有的笑话是积极健康的,有的则显得粗鄙无聊,充满乡间市井的俗气。这些也正是民间文学所特有的现象。纳斯列丁的笑话在阿拉伯地

30、区、中亚地区,都有十分广泛的影响。可以这样认为,这些笑话是上述地区的人民在几百年间共同创作。16世纪以后,才被文人学者陆续记录成文,一直流传至今。成为阿拉伯民间文学的瑰宝。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 日本民间文学今昔物语集等“说话”文学“战记物语”及其代表作平家物语平家物语中的佛教无常观平家物语的超政治性和无是非性武士道精神的“忠”、“勇”和“风雅”通俗读物“御伽草子”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 日本民间文学日本民间文学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前文提及的日本物语的开山之作竹取物语就是日本较早的长篇民间传奇故事。奈良时代的弘仁末年(822823)前后,出现了一部民间故事集日本灵异记,共3卷,116个故事。是由僧人景戒

31、(生卒年不详)收集编纂的。编者在上卷自序中称编纂此书的目的是劝人“避恶而入正,莫作诸恶,奉行诸善”。他力图通过当时书中的传说故事宣扬生命的轮回与因果报应。有少数故事是从印度和中国引进的,多数是对日本民间流行的传说故事的整理记录。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 日本民间文学进入12世纪后,平安王朝贵族文化开始衰落,王朝贵族文学也走向僵化和堕落,民间文学则继之兴起并显示出新鲜的活力。贵族文人也深感王朝贵族文学的式微,而把注意力转向民间文学,佛教僧侣也借鉴印度与中国的做法,利用民间文学宣传教义。于是,自12世纪末13世纪初开始,收集、编纂民间“说话”(包括寓言、童话、故事、传说等)的风气十分盛行。第三编第一章第

32、三节 日本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受到重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日本文学的主流。这一时期民教物语的集大成之作是今昔物语集。这部故事集约形成于12世纪中叶,编者和编辑过程均不详。全书共31卷,收有一千多个故事,若译成中文可达近100万字,可以说是日本的一千零一夜了。今昔物语集共分天竺(印度)、震旦(中国)、本朝(日本)三个部分,实际上囊括了当时日本人视野中的全世界范围的传说故事。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 日本民间文学从内容上,又可分为佛教故事和世俗故事两部分,其中佛教故事最多,约占一半以上。但这些来自印度和中国的佛教故事在很大程度上被日本化了。世俗故事的内容也很丰富,所描述的人物从皇族贵人、僧尼、学者、武士、

33、农民、商人直到盗贼乞丐,社会各阶层无所不包,还有各种动物、植物、神灵妖怪的故事。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 日本民间文学今昔物语集中天竺部分的(15卷)所载的印度故事,并不是根据梵文或其他印度文字翻译改写的,主要依据的是汉译佛经文献和中国僧侣编写的类书和著作。如生经、六度集经、百喻经、法苑珠林、大唐西域记等。震旦部分(610卷)的180篇故事都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哲学、文学、佛经等方面的材料翻译改编的。这些材料包括:庄子、列子、韩非子、左传、史记、汉书后汉书、六朝志怪、唐传奇、白居易的叙事诗等。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 日本民间文学今昔物语集对印度中国的故事并不是全盘接收,而是经过一番选择的。对日本本国的故事

34、,则似乎务求其全。因此,本朝部分共20卷是其中心和重点。可以说,它已经尽力收集到了当时流传于日本民间的各种寓言童话、传说故事。许多故事情节清晰完整,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明朗质朴的艺术风格。有些故事不仅有很高的可读性,而且含义丰富、耐人寻味。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 日本民间文学如山芋粥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年老的武士,穷得连最喜欢喝的山芋粥也喝不上,因此十分渴望能饱饱地喝上一顿。有个富翁听说此事,便在家中支起五、六口可以煮五斗米的大锅,煮好山芋粥招待那个老武士。但老武士面对这么多的山芋粥,平素的欲望竟一下子消失,甚至连一小碗也喝不下去。这个故事除了将贫富作了戏剧性的对比描写外,还隐含着更深的含义:人的欲望

35、在追求不到时最为强烈。近代作家芥川龙之介曾根据这个故事写了著名的小说山芋粥。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 日本民间文学今昔物语集在日本文学史和东方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引进,翻译、改编了许多中国和印度的故事,是日本与中国、印度进行文化、文学交流,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结晶和见证。它收集和记录了大量的日本民间故事,从而冲破了前此王朝贵族文学的桎梏,使民间世俗文学登上文坛,显示了它的新鲜与活力。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 日本民间文学今昔物语集创造了被称为“和汉混合体”的崭新风格的日语,取代了王朝文学柔弱纤细的假名文体。这种文体成为近代日本俗语、口语(白话)的源头。现代日本学者和有识之士越来越认识到了今昔

36、物语集的价值。他们认为,今昔物语集与印度的五卷书、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意大利的十日谈相比毫不逊色,许多故事已算得上成熟的短篇小说。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 日本民间文学在今昔物语集之后,日本不断出现民间寓言故事、传说、佛教故事、中国和印度故事的集子。比较重要的有12世纪末形成的古本说话集、宝物集;13世纪初形成的撰集抄、发心集、宇治拾遗物语;13世纪中后期形成的十训抄、古今著闻集、沙石集、唐物集(中国故事集)等。这些故事在篇幅上都小于今昔物语集,有些在选目、编排上也模仿今昔物语集。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 日本民间文学日本人把上述以今昔物语集为代表的民间寓言、传说、故事等文学称之为“说话”。日本民间文学除

37、“说话”外,还有一种重要的形式,叫作“战记物语”。“战记物语”形成于13世纪,均取材于12世纪日本不同武士集团之间的战争。“战记物语”意思是记录、讲述战争的物语,属于民间集体创作的一种篇幅较大的历史演义小说。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 日本民间文学因此,作为“物语”,“战记物语”与上一代的“王朝物语”在内容、风格上都有较大差异,与内容庞杂的短篇“说话”也很不同。在当时,“战记物语”主要不是供人阅读,而是由民间艺人(一般是僧装艺人,即“琵琶法师”)一边弹琵琶,一边说唱的。在这一点上,它类似中国的评书、鼓词或话本。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 日本民间文学13世纪先后出现的“战记物语”有保元物语、平治物语、平家物语

38、、源平盛衰记,14世纪初出现的“战记物语”有太平记、义经物语(又称义经记、牛若物语、判官物语)和曾我物语等。标志着“战记物语”最高成就的代表作是平家物语。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 日本民间文学平家物语描绘的是12世纪下半期贵族政治向武士政治过渡时期的社会面貌。全书以平氏家族为中心,描述了源氏、平氏两大武士集团为争夺中央政权而进行的争斗和征战。对于中国读者来说,重要的不是靠这本书去认识日本的真实历史事件,也不是拿它与历史资料相对照,去印证其史学价值,因为它毕竟是演义小说。重要的是从平家物语中去发现它所反映的产生于那个历史时期的日本人的民族精神。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 日本民间文学首先,平家物语突出反映了日

39、本人的佛教的无常观。这种无常观弥漫于整个作品中。作者把历史的变迁、家族的兴亡、人物的沉浮,统统归因于佛教的无常。全书开篇的一首充满佛教意味的的诗,可以说起到了统御全篇,提纲挈领的作用。诗曰:祇园精舍钟声响,诉说世事本无常;沙罗双树花失色,盛者必衰若沧桑。骄奢主人不长久,好似春夜梦一场;强梁霸道终殄灭,恰如风前尘土扬。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 日本民间文学这种盛者必衰、诸行无常的佛教的宿命观,在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中已有所表现,因平家物语的作者、说唱者是僧侣,所以书中的佛教无常观被大大强化了。如果说源氏物语是由内省所体悟到的无常,那么平家物语则是由外察所看到的无常。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 日本民间文学人们通

40、常说“日本人没有哲学”,其实,佛教的无常感和因果宿命论就是他们的哲学。源氏物语渗透着这种哲学,平家物语又宣扬了这种哲学,直到此后的隐逸文学,再到江户时代的松尾芭蕉,近松门左卫门和井原西鹤的作品,无不在述说人世的无常。可以说,无常感以及由无常感所带来的感伤、悲哀已成为日本民族精神的最内在的特征。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 日本民间文学由于作者持无常观,所以主要不是站在儒家的善恶道德伦理的角度描写和评论人物事件(虽然书中也有一些儒家思想的痕迹),而是从佛教的慈悲、怜悯出发,对弱者、失败者表现出了深深的同情。这种同情心还使得平家物语缺乏明确的政治倾向性,抑或说它具有一种超政治性。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 日本民间

41、文学本来作品题材是政治军事斗争,然而作者却没有自陷其内,而是最大程度地超脱其外。我们在书中很难看出作者倾向于哪派,也找不出作者笔底下的恶人。正如西方学者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所言:“日本人似乎在某种程度上缺乏辨认恶的能力,或者说他们不想解决这个恶的问题。”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 日本民间文学但是,超越具体的政治斗争、超越伦理学上的善恶观念并不意味着可以超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反,平家物语对日本中世纪所特有的时代精神的描写和表现是相当突出和明确的。这种精神集中体现为武士道精神,而武士道精神又是日本民族精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 日本民间文学武士道精神具体表现为忠、勇、风雅三个方面:

42、1.忠,忠于皇室,忠于主子。“知恩报恩”。2.勇,勇敢尚武。3.风雅,风流典雅,善解风情,通晓和歌诗文、琴棋书画。忠勇是武的方面,风雅是文的方面,日本武士道精神就是文武两道,就是菊与刀。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 日本民间文学如果说源氏物语表现的主要是日本人的风雅,即“菊”的一面,那么平家物语除继承源氏物语的风雅精神之外,又表现日本民族尚武的即“刀”的一面。平家物语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世取材于本书的作品,包括各种类型的戏剧、小说,不下数百种。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 日本民间文学14世纪至16世纪中期的室町时代,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御伽草子”在民间广泛流行。“御伽草子”是供人消遣的一种通俗性的故事读

43、物,相当于我国宋代的平话。“御伽”是对对方的尊称,“草子”即书册,“御伽草子”的意思是“使尊敬的读者消遣解闷的书”。有的研究者认为御伽草子是通俗的大众短篇小说(相当于我们的三言二拍)。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 日本民间文学“御伽草子”的数量在500篇以上。它比“说话”、“战记物语”更注重大众性和趣味性,题材也更为广泛。有以平安王朝的历史为主题的王朝故事、有僧侣故事、有武士故事、恋爱故事、动物寓言故事等。但更主要、更重要的是反映当时平民百姓生活和理想的作品。这类作品以农民、商人、手工业者等为主人公,大都讲述身份地位低下的乡下人,依靠个人的才能和运气,一跃进京,过上显赫幸福的生活。如文正草子。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 日本民间文学御伽草子中也有一些作品不像文正草子那样乐观,而表现了民众对生活本质的较深入的思考。如浦岛太郎。此此课件下件下载可自行可自行编辑修改,修改,仅供参考!供参考!感感谢您的支持,我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语文专题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