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理论与凯因斯模型.ppt

上传人:wuy****n92 文档编号:87556781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4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理论与凯因斯模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古典理论与凯因斯模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典理论与凯因斯模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理论与凯因斯模型.ppt(3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十二章古典理論與凱因斯模型 12.1 總體經濟學的發展o12.1.1 賽依法則n賽依法則提出供給創造需求,為古典經濟理論的基礎。n賽依法則的表示方法有三:o1.以物物交換為基礎、2.充分就業的保證以及3.無多餘貨幣的社會。o12.1.2 華勒斯法則n華勒斯法則提供一個可有效簡化分析總體市場均衡的基礎,。n 以貨幣市場與債券市場為例,當前者達到均衡時,後者亦必同樣達到均衡狀態。12.1.1 賽依法則o賽依法則(Says Law)是根據法國經濟學家J.B.Say(1767-1832)的看法而得名。其內涵常以一句話來表示,即供給自創需求(sup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

2、。o其意義為:生產出來的物品,自然可以找到買主,廠商不必擔心生產過多。賽依法則之表示 o賽依法則n以物物交換為基礎,保證有多少供給即有多少需求n保證充分就業n社會中沒有閒置貨幣(idle money)o古典理論的潛在問題n因其以賽依法則為基礎,對於需求面並沒有合理的考量,也沒有適當地討論失業、儲蓄等課題n因此當失業、需求不足等課題真正出現而且持續存在現實生活時,古典理論的基礎開始搖動,而給予凱因斯發揮的空間。12.1.2 華勒斯法則o以法國經濟學家Leon Walras命名o如果整個經濟體系有N個市場,只要其中的(N-1)的市場已經達到均衡,則第N個市場也必定達到均衡的狀態。o透過此一法則,可

3、讓多廠商生產多種商品的複雜經濟社會與單一商品的簡化世界,對於均衡具有相同定義,因此可大幅簡化分析模型的困難度。12.2 古典模型的架構o12.2.1 貨幣功能與二分法n古典理論中,貨幣主要為交易媒介與計價單位,與實質的生產、購買無關,因此只會影響物價水準。n因此名目面與實質面兩者全然無關的概念,即為貨幣貨幣在古典模型中可以全然分離的二分法。n貨幣供給量的增加,並不能增加經濟體系內產品及勞務的生產量,而只會造成價格等比例提高的效果,此即是貨幣的中立性(neutrality),這也是古典學派,將總體經濟區分為名目與實質全然分離的二分法(dichotomy)的基礎。12.2.2 古典學派的生產理論o

4、古典學派的生產理論,係經由勞動市場而建立。o透過生產函數建立,建立勞動市場均衡,再導入貨幣條件,即構成物價水準與工資間的關係。生產理論-勞動市場的均衡o勞動市場中廠商對於勞動雇用需求,係考量勞動的生產能力與實質工資兩個因素。n當勞動增加一單位投入時數所產生的產出價值高於所需給付的實質工資水準時,廠商則以增加勞動的雇用為有利。n因此廠商會以該勞動最後一單位投入所得到的產出水準,亦即是勞動邊際生產力(marginal productivity of labor)是否等於支付的實質工資,以作為是否雇用該名勞動的準則。勞動市場的供需o勞動需求曲線n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假設下,勞動邊際生產力會隨著勞動人數的

5、增加而呈現遞減,因此形成一負斜率的線,如圖12.1之Nd 所示。o勞動供給曲線n勞動供給者所願意提供的數量,則隨工資水準的上升而增加,因此而得一正斜率的曲線,如圖12.1之Ns。o均衡亦即勞動供需相等,而該雇用水準(Nf),即稱為充分就業(full employment)。圖12.1 勞動市場之均衡o在自由競爭與勞動參與充分自由下,實質工資可保證勞動市場的就業量均處於充分就業的狀態。o由充分就業條件,透過具邊際生產力遞減法則特性之生產函數,可對應出充分就業的產出水準,如圖12.2。o若將貨幣代入經濟體系時,即可增加一個貨幣方程式,MVPY,以多解一個未知數,即物價水準。o一旦物價水準可以決定,

6、則透過實質工資,貨幣工資亦可以同時決定。圖12.2 生產函數與充分就業所得貨幣與物價o圖12.3中,(a)圖為勞力市場,(b)圖為生產函數,兩者均是與貨幣供給無關的生產部門。(c)圖是貨幣市場,(d)圖則是名目工資與物價關係圖。o當充分就業量、總產出,貨幣流動速度不變不變,則物價水準之高低,完全受貨幣數量的影響。(a)(b)(c)(d)圖12.3貨幣數量與物價水準 古典模型的建立o透過勞動市場、貨幣數量程式、以及資金市場條件,建立古典模型,分別解決勞動雇用量、工資、生產量、物價水準、儲蓄與投資水準與利率。o此一體系分別透過(12-1)至(12-8)八個方程式來表示。古典模型的建立o第一部分是第

7、(12-1)式至(12-4)式n四個方程式可獨立地解決勞力需要量、供給量、實質工資及生產量。o第二部分是第(12-5)式貨幣方程式n其功用在於決定物價水準,透過貨幣方程式加入後,該體系即可用以解答就業量、實質工資、生產量及物價水準的問題。o最後一部分是第(12-6)式至(12-8)式,即資本市場的三個方程式。n此三個方程式獨自成一個系統。它以儲蓄等於投資為條件,而認為當儲蓄等於投資時可得一個均衡利率。如此,依古典理論的構想,這三個方程式,得以解答儲蓄、投資及利率的三個變數因此,即可建立古典模型。因此,即可建立古典模型。12.3 凱因斯的理論體系o有效需求與就業n就業水準取決於勞動市場中廠商對於

8、產品銷售金額與就業量,所形成的總需求函數 D D(N)與總供給函數Z Z(N)位置(圖12.4)。n總需求函數為廠商所預期的產品銷售金額,與生產此一產品所需雇用勞動數量的關係。n總供給函數為廠商願意雇用特定就業量時的銷售金額,與市場可提供就業量之間的關係。n有效需求即是總供給線與總需求線相交時,所對應的預期交易金額。凱因斯定義的總供需o總需求Dn當就業量為N時,由這N個人所生產的產品產量,所能銷售的預期金額。n因此,總需求函數為:廠商所預期的產品銷售金額與此一特定就業量之間的函數關係。o總供給Zn使廠商願意去僱用N人從事生產,所必須銷售的產品金額。n因此,總供給函數為:會使廠商願意雇用特定就業

9、量的銷售金額與就業量之間的函數關係。市場供需調整o當就業量增加時,因所得會增加,可期待的產品銷售金額當更多,使DD逐漸向右上升。另一方面,若就業量更多,則廠商僱用這些勞力去生產的總成本亦隨著增加,亦使ZZ 向右上升。o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企業可期待的出售金額會超過所預期的總成本。故他們會雇用更多人,以便生產更多產品。如此,就業量會決定在總需求曲線與總供給曲線相交之點。圖12.4 均衡所得及就業量之決定 市場供需調整o總需求曲線與總供給曲線相交點之預期賣出金額,稱為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例如E點。依照凱因斯理論,廠商在有效需求點得最大利潤。o凱因斯認為,總供給曲線決定於生

10、產技術與生產因素價格,具有明顯的調整僵固性,在短期內不會變短期內不會變更更,因此會維持在ZZ。因此,依這理論體系,增加就業量的唯一途徑,即是透過提振需求透過提振需求,提高總需求曲線的位置。透過政策,使有效需求更大,即可增加就業量。有效需求的內涵o總需求的有效水平,主要決定於對消費財(C)與投資財(I)的需求,而政府與國外買主(淨輸出)的購買,則可在考量公共部門以及貿易發生的情形時加入。o消費傾向表示該社會的消費習性,主要分為自發性部分,與受所得變動所影響的誘發性部分。o投資則是受利率與資本邊際效率所決定。o由於凱因斯理論假設資本的數量不變,生產技術、市場條件以及消費內涵為固定,因此該理論常被認

11、定為短期靜態的理論。均衡所得的決定o由總需求曲線與總供給曲線相交的點所表示的所得,稱為均衡所得。o均衡所得水準可以用45度線法與價格數量法決定。45 線分析法o由於均衡所得之決定,須以總需求等於總供給為條件,若在總供需圖上繪出45度線,則均衡所得必落在45度線上面。o圖12.5中,總需求函數D,實際上由四個項目所構成,即消費C,投資I,政府支出G,及淨輸出(X-M)。o假如總需求的意願很高,從而使總需求曲線與45度線相交在超過之處,則這超過以上之所得增加均起因於物價的上漲。o由此可知,過多的總需求(消費、投資、政府支出以及輸出淨額所代表的需求力量提高),可成為物價上漲的原因。圖12.5 均衡所

12、得決定-45 線分析法 物價與數量方法 o將名目變數除以物價即為實質變數,因此,實質所得乘以物價即成為名目總需求,D Py。所以當總需求固定時,實質所得與物價水準二者即成相反關係(圖12.6)o總供給曲線表示總生產(總供給)與物價水平之關係。由於充分就業狀況,最高生產量也會在Yf 處出現,由於產量已達最高生產量,已不能再增加,所以超過Yf之後的任何總需求增加,祇會引起物價單方面的上漲(圖12.8)。圖12.6 總需求曲線 圖12.7 總供給曲線 圖12.8 均衡所得的決定及總需求的增加對物價之影響12.4 簡單凱因斯模型o沒有考慮政府與貿易部門的分析模型,稱為簡單凱因斯模型。o透過圖形分析,當

13、預擬投資等於預擬儲蓄時,總需求與總生產相等,亦可進而產生均衡所得水準。o當預擬投資與預擬儲蓄兩者不相等時,即會透過調整作用,使所得趨於均衡。簡單凱因斯模型(Simple Keynesian Model)構成 o在沒有政府部門與國外貿易情況下總需求E C I(12-9)總所得Y C S(=總生產)(12-10)(12-9)式代表總需求,(12-10)式中,Y 表示總生產或總所得。C為預擬的消費需求,I 為預擬的投資需求,S為預擬的儲蓄。o依定義,均衡所得為總需求等於總生產之特定所得(E=Y),故其條件為(12-9)式等於(12-10)式。即:E=C+I=Y C So當預擬投資等於預擬儲蓄時,總需

14、求即等於總生產,而可生產均衡所得。o因為均衡所得須滿足總需求等於總生產的條件,故必須產生在45度線上面,如此,總需求函數C I與45度線相交之點,便產生了均衡所得。例子o消費函數假設為 C=25+0.75Yo儲蓄函數可得 S -25 0.25Yo假如廠商生產了240億元的總生產,而使國民所得為240億元,n則預擬的消費為205億元(C 25 0.75Y)n預擬儲蓄為35億元(S -25 0.25Y)n預擬投資不受所得影響,仍為20億元n總需求為225億元(消費+投資=205+20=225億)低於240億元的生產n因此,企業家會發現總生產超過了總需求,東西賣不出去,存貨增加過多,則自然導致生產的減少,而使國民所得減少。o 請問,企業家要怎麼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