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征文精选五篇.docx

上传人:wj151****6093 文档编号:8755078 上传时间:2022-03-2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6.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征文精选五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22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征文精选五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征文精选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征文精选五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征文精选五篇 大家都知道,全面脱贫攻坚是2022年的“重头戏”,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那些脱贫故事吧!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2022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征文精选五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征文(一) “在这里,我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一心努力学习,充溢自己,将来挣钱补贴家里。”到福建省飞毛腿技师学院的其次年,来自宁夏固原的母得余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希望。 2022年,国务院提出实施技能脱贫专项行动,支持东部地区职业院校招收对口帮扶的西部地区贫困家庭学生,帮助有在东部地区就业意愿的毕业生实现就业。这一年,闽宁协作的技能型人才培育工程福建省飞

2、毛腿技师学院原州分校正式成立,这是两地“造血式扶贫”的又一成果。 “到另一片土地成长” 建档立卡贫苦户、哥哥残疾、一家七口靠两亩地和父亲打零工维持生活在走出大山之前,母得余的生活被打上深深的“贫困”烙印。 两年前初中毕业时,他陷入迷茫,一度不想接着读书。偶然得知飞毛腿技师学院原州分校“在校学习不要钱,还包实习就业”,他在父母和班主任的激励下,坚决报名,成了学校的第一批学生。 原州分校采纳“1+1+1”的培育模式:1年在宁夏原州学习,1年在福州飞毛腿技师学院总校学习,1年在飞毛腿集团实习。 2022年5月,母得余由学校支配乘火车来到福州。那是他第一次独自远行到2000多公里外的城市。“在来福州的

3、火车上,每经过一个城市我都在想,这里是福州吗?三十多个小时,我几乎没怎么睡觉。” 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大桥、轮船在母得余看来,这里符合他对“大城市”的一切想象,就连潮湿的气候,在他眼里都带着诗意的美妙。 来福州第一年,他边上课,边挣钱补贴家用。当年暑假,他在飞毛腿集团当电池操作员,两个月共拿到5100元实习工资。他自己留下1000元,将剩下的钱寄回家,那是他第一次给父母寄钱。 如今,母得余正在打算考取中级电工证,经过两年的专业学习和实践,他对自己的技能颇为自信,春节回家,他已经可以帮父亲修理割草机。 “走进大山,为了让他们走出大山” 飞毛腿技师学院由飞毛腿集团投资建设,是福建省第一所由企业办学

4、的技师学院。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大潮中,这所技校担当了技能扶贫的重要任务。 “要让学生走出大山,须要自己先走进大山”,原州分校校长方德榕深谙此理。去年夏天,他和同事驱车前往大山深处,挨家挨户走访宣扬。 “在寨科乡招生时,山路坎坷,车开不进村里,是学生骑电动车将我领回家里的。”让方德榕颇感意外的是,尽管交通闭塞,但这些孩子对学问充溢渴望,在听闻招生政策后,20多个学生主动报名,今年6月,他们已经和其他学生一起乘包机来到福州,开启了两年的学习生活。 “今年的招生工作已经起先了,目前有320人预报名,这些学生都来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方德榕说,随着技能扶贫的效果初显,学校在当地名声已经越来越响。尽管

5、如此,他仍准备接着走访当地贫困户,招收更多贫困学生。 “我们为原州学生免去了3年学费,同时担当他们学习期间衣食住行的全部费用,学校每年为每名学生开支不少于1万元。”飞毛腿技师学院常务院长唐大强说,为了除去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集团公司尽可能免除学生费用,同时投入资金用于原州分校的翻新改造,两年间投入资金达到400万元。 2022年,原州分校安排再投入800万元,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500名,增设两个专业,并在当地建设相关专业的试验室。 “我们还安排建立产教研相结合的实训基地,规模成熟后会转移到固原工业园区,贡献当地税收。”方德榕说。 “一技在身,不怕贫困压顶” “我想学成之后找一份好工作,能养

6、活自己,为父母养老,照看哥哥,让他们过得好一点。”对今年只有18岁的母得余来说,将来图景正缓缓绽开。 “有句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人终究要凭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他说,“技能扶贫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平台。” 2022年7月毕业后,他准备留在飞毛腿集团就业。到时,他可以拿到每个月不低于4000元的工资。 母得余代表了一批宁夏学员的想法,将来,他们中很多人将留在工厂,实现就业。据介绍,近三年,飞毛腿公司共接收宁夏固原籍人员1081人,其中建档立卡户814人,占总人数的75%。 为了让异乡求学的学子有更好的就业环境,福建省人社部门还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将宁夏建档立卡家庭贫困劳动力纳入福建

7、省就业困难人员对象范围,务工就业时赐予同等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唐大强说,“扶贫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原州老百姓也须要技术、职业方面的帮助。对我们来说,技能扶贫的工作才刚刚起先。”而眼下,学校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让这些孩子驾驭一技之长,实现“一人学技,全家脱贫”。 “我们从事职业教化,传授技能的同时,也想传递一种精神,希望我们能为社会多做贡献,让贫困山区的学生靠技能脱贫,一起走上小康的道路。”在唐大强看来,今后还会有更多来自山区的孩子,借着闽宁对口帮扶的春风,在福建实现自己的求学和就业梦。 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征文(二) 夏日的宁夏中部,云淡风轻,山塬上的柠条随风起舞。“这是高蛋白,养分价值

8、很高,用来养羊事半功倍。”5月25日,盐池县王乐井乡曾记畔村党支部书记朱玉国兴奋地告知记者,村里建设的柠条加工厂起先正式运营了。 曾记畔村是一个僻远山村,没有一寸水浇地,祖祖辈辈靠天吃饭。曾经,这个只有2000多人的村子里,大部分村民穷得叮当响,贫困就像大石,压得村民喘不过气来,不少村民面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现状,背井离乡,异地谋生。 但朱玉国却守在村里,立志变更贫困面貌。2006年10月,曾记畔村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村级互助资金试点村。“这是一次重要机遇。”朱玉国说,在曾记畔村,不少村民的祖上曾经做过生意,许多人骨子里仍保留着勤劳致富的传统。 国家拨付给曾记畔村20万元扶贫互助启

9、动资金,朱玉国多次召集村委会听取各方看法,商议如何用好互助资金。此前,扶贫资金的运用基本以“输血”为主。习惯了“白给”的村民听说用这个钱还要还,一时无法接受。他们说:“过去给了就不往回要了,这个不仅要还,还要入股、收利息。” 扶贫先扶志。朱玉国意识到,脱贫首先要解决的是动力问题,要从根子里,让贫困群众从以前“站墙根、晒太阳,等救济睡着吃”的观念变为“靠双手干着吃”。朱玉国大胆尝试,在村里掀起“头脑风暴”,大力提倡勤劳致富,不断健全村里的各项规章制度,调动老党员、村干部、高校生村官的工作激情,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 经过多轮协商,村委会和全体村民定下规则:从互助基金贷款,要入股互助社,按4:6的比

10、例发放贷款,贷款实行五户联保,党员和贫困户“一帮一”。 金融是血液,产业是躯体。已有数百年养殖历史、因肉质鲜美名扬天下的盐池滩羊起先在杠杆撬动下,从小农经济发展为曾记畔村的支柱产业。一些村民依靠一两千元的互助资金借款起步,滚动发展,通过养殖、种植,有了人生“第一桶金”。 村民王昶、鲁永胜家里太穷,没有人情愿联保。朱玉国就带着他们到信用社担保贷款,帮助他们制定脱贫安排。“信用社主任都替我担忧,说风险太大。”朱玉国说:“不怕没钱使,单怕没信用。”当年年底,他们均按约定时间还清了贷款,其次年,信用社又给贷上了款。 “信用可以当钱使。”在朱玉国的带动下,村民们都把信用当命根子,不少以前的贫困户,现在也

11、给别人供应信用担保贷款。10年多来,全村人的贷款总额已从每年的400多万元上升到5300多万元,农户都能把所借款用于发展项目上,至今没有一人违约。 朱玉国利用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将互助资金和“千村信贷”捆绑,把“双到资金”注入互助社,撬动了数倍的发展资金,并实行支部+产融保+党员“一帮一”的模式,扩大贷款额度。有了更加足够的资金,村民们增收致富的主动性空前高涨。曾记畔村的互助资金发展到800万元,朱玉国也通过互助资金实现了向全村村民描绘的教化、医疗、养老“三个幻想”。 2022年,曾记畔村党支部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村支书朱玉国也摘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2022年,朱玉国当选为党的十

12、九大代表。参与十九大回来之后,朱玉国陆接连续宣讲十九大精神60多场次。他从没遗忘自己作为山村“当家人”的本分,始终想着如何防止返贫、提高脱贫质量。 今年以来,村里滩羊饲养量又增加了3000多只。为了降低养殖成本,盘活漫山遍野的柠条资源,朱玉国又带领大家兴办起了柠条加工厂,就地解决饲料问题。 “不仅要村民富,还要村子美。”朱玉国还带领大家开展乡村环境整治,仅今年就种树1万多株,配备大小垃圾箱100个,村里有了保洁员,还装上了路灯。 亮亮堂堂、干干净净的曾记畔村,吸引着许多离村村民返乡。村民张林20多年前离开村子,去了一百多公里外的一个煤矿。这两年,他时时听到村里的改变。眼见许多村民通过互助资金脱

13、了贫致了富,张林也回到村里,盖起了房,和父亲一起养殖滩羊。 2022年,曾记畔村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前不久,记者在宁夏文化小康助力脱贫富民和乡村振兴战略启动会上见到朱玉国,他说,今年曾记畔村要在提升农夫精神风貌上再发力,不能让富起来的村民再当精神上的贫困户。 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征文(三) 2022年8月,作为省委选调生,我被安排到了安徽省淮安市涟水县高沟镇。时间如梭,岁月如水。不知不觉已经在乡镇工作了三个年头了,我也从刚迈出校门懵懂的少年,成长为如今可以独当一面的基层工作者,也有幸参加了脱贫攻坚这项工作。 我所在的高沟镇,地处淮安、宿迁、连云港三市交界处,是江苏省五大扶贫片区涟沭片区所在

14、地,“十三五”期间,全镇共有9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建档立卡低收入户6473户、20333人,扶贫工作任务较重,脱贫难度较大。 上班没多久,我就领到了扶贫任务,一共五户,在同事的带领下,我起先一户户走访,每到一户,我都细致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收入状况、困难状况,并具体向他们宣扬扶贫相关政策,帮助他们做好申报工作。 午后,太阳吐着火舌,空气中充满着热气,我来到了最终一户扶贫对象户家中。根据电话里联系的地址来到了六塘人家小区,沿着进大门的路始终往前走,右手边第3间车库,果真,门前站着一位四十多岁的阿姨。 “阿姨您好,请问是江怀忠家吗?”我问道。“是的,你们是镇里来的吧?”说着她把我们往她家里引,并搬

15、出凳子给我们坐。说是家,其实就是30几平方的车库,屋里放着一张床、一张吃饭桌,一边放着做饭的锅碗瓢盆,家里的困难状况可想而知。角落里轮椅上坐着一位老人,见我们来了,微笑着冲我们点了点头。 在与阿姨闲聊的过程中了解到,他的丈夫5年前在工地上出了事故,下半身瘫痪,一躺就是好几年,家里就一个儿子在苏南打工,儿媳在家带着两个孙女上学。“家里的日子不好过啊,儿子一个人赚钱6口人用,眼看着两个孙女都大了,用钱的地方越来越多,可怎么办啊?”阿姨说着不由自主地哭了起来。角落里的江大爷也静默地流出了眼泪,眼里满是对老伴和家人的愧疚。我连忙上前握住他的手,“大爷,钱不够可以挣,最重要的是一家人在一起,你看我们不是

16、来帮你们了吗?”“感谢你们,给你们添麻烦了。”江大爷感谢道。 随后,我向他们具体地介绍了国家扶贫相关政策,知道他们已经被纳入农村低保,也享受了残疾人相关补贴。了解到他们家的大孙女已经上小学了,我便提示他们打算好贫困证明等到学校办理义务教化助学金。 回到单位后,我久久不能遗忘江大爷愧疚又无助的眼神,想着自己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我细致探讨涟水县扶贫十项政策,并询问相关部门,发觉江大爷每天都要吃大量的药,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刚好通过农村医疗救助可以帮他们报销一部分的钱。其次天一大早,我就来到了江大爷家中,帮助他们打算相关材料进行申报,没多久钱就批下来了,江大爷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虽

17、然江大爷家2022年底就脱了贫,但是没事我还时会到江大爷家中与他聊闲聊,他的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人也变得健谈了不少,“感谢你们,儿媳现在也找到了工作,日子越来越好了。” 2022年3月份,疫情防控转好后,我又来到了江大爷家中,一进门没看到江大爷,阿姨说:“他走了,就在前几天,夜里走得很安详,临走前还念着要当面感谢你们。”我望着江大爷的照片,仿佛看到了他生前难得的笑容。 三年的帮扶,让我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所联系的5户扶贫户也都如期脱贫,但有的还存在返贫的可能,我将接着做好他们脱贫攻坚奔小康路上的“护航者”,为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贡献自己的力气。 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征文(四) 今年是

18、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当前,我国有20多万“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榜样4专题节目里的隋耀达就是其中一位。 “我必需冲在脱贫攻坚最前线” 2022年7月,省里选派干部驻村扶贫。当时隋耀达刚被查出颈动脉瘤,医生说这相当于颈项上挂了一个小炸弹,不能过度劳累,但他还是主动报名,成为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加茂镇界水村党支部副书记、界水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在界水村工作8个多月后,省里派遣驻村第一书记,隋耀达又转到同在加茂镇的共村任第一书记。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需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打赢脱贫攻坚战更是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作为一名转业的老兵,隋耀达深知打仗必需要有人冲锋

19、陷阵,“我必需冲在脱贫攻坚最前线”他对我们说。 “村民须要我,我还不能走” 如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这是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每天都在思索的问题。村民喜爱散养的黑山羊引起了隋耀达的留意。他提出可以通过圈养羊增加产量和收入。但是一起先村民担忧养不活,怕亏钱,并不感爱好。 隋耀达没有放弃。他跑遍省内10多个市县考察牧草和黑山羊产业,成立黑山羊养殖合作社,用个人工资和房产证作为抵押担保,为共村贫困户和合作社社员贷款。为了把合作社办好,他干脆住到工地,确保黑山羊养殖基地项目顺当完工,之后就始终在羊场生活。因为朝夕跟羊生活在一起,现在的隋耀达已经成了“羊医生”。 任期结束时,组织让他回海口。但羊场刚投产,寄予

20、全村希望的扶贫产业刚起步,他放心不下,思来想去一个晚上,确定留下并向组织申请了续任。有段时间羊场缺人手,隋耀达还动员妻子辞掉在海口的工作,带着两岁半的女儿从海口搬到共村住了大半年,妻子给他和工人们做做饭,帮着干点杂工,女儿在旁边上幼儿园。有段时间,隋耀达的父亲还主动到村里义务帮忙做事。全家人都成了“编外”的村民。 “带着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这辈子值了” “你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把你当家人。”驻村这几年,隋耀达的电话很忙,村民们有个家长里短、大事小情,无论白天黑夜总情愿给他打电话。节目彩排过程中,我们见过好几次这样的状况。他的私车也变成了村里的“公交车”“救援车”和货车,有事招呼一声他就去了。“乡亲

21、们常常开口闭口地夸我这个书记当得好,我常想,从参军算起,党和人民培育了我整整27年,身为一个党员、一名公务员,能够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做点事、尽份心,我这辈子也算值了!”隋耀达说。 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需打赢打好的硬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党对人民的庄重承诺。隋耀达等“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当群众的贴心人、致富领头人,用实际行动担负起新时代共产党员的使命。 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征文(五) 一个贫困户干活有多拼? 这是内蒙古兴和县城关镇二十三号村贫困户郭玉发的一般一天:凌晨4点半就起床喂牛喂驴,吃过早饭,天一亮就出门把牛、驴放到河滩地,自己去收割玉米,午饭后接着收割,天黑后才牵

22、着牛儿驴儿回家,晚饭后还要打算其次天的饲料。 日复一日的终年劳作,让57岁的郭玉发身材精瘦、脸色乌黑。因为家里穷,他42岁才结婚。妻子李三女接连两场大病,欠下了20万元的债务。郭玉发本以为贫困就会这样伴他一生。 “要不是党的政策好,我再苦干,日子也没希望。”精准扶贫彻底变更了郭玉发的人生轨迹:短短几年,他从贫困户一跃成了村里的脱贫致富带头人。 郭玉发是如何实现脱贫致富的?记者打开他家的贫困户资料袋,听他算算帮扶账,讲讲账本背后的脱贫故事。 健康扶贫减负担 住院报销90%,吃药一年补贴4000元,医药费支出减了一多半,日子一下有了奔头 打开郭玉发家的扶贫手册第一页,致贫缘由很清晰因病。 2022

23、年2月,李三女突发脑梗,在兴和县蒙中医院住院治疗了42天,6万多元的花费,把攒了7年打算盖新居的积蓄全部掏空。 祸不单行。同年10月,李三女又因心脏病住进了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总共花费23万多元。郭玉发借遍了全部的亲戚,最终的6万多元,是村里人你五百我一千凑出来的。在医院陪床的日子里,为了省钱,郭玉发每天只吃一顿饭。 接连两场大病,让郭玉发家深陷贫困。“真是病不起啊!我出院回来,家里连买包盐的钱都拿不出来了。”回想当时,李三女的眼角泛起了泪花。 手术后,李三女每年还须要住两次院,治疗脑梗后遗症,平常还要长期吃药,新农合报销后,一年还要支出一万三四千元。 尽管郭玉发每天从早忙到晚,每年的收入,除

24、了给妻子看病吃药,所剩无几,这让他看不到生活的希望:“这个无底洞,啥时能填平啊?” 2022年底,中心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冲锋号,郭玉发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但郭玉发还是消沉在生活的无望里:帮扶干部来动员他改造危房,被他干脆给怼了回去:有地方住就行了,盖房子还得自己掏钱,我拿什么给老婆看病? 健康扶贫政策让郭玉发有了盼头。2022年李三女住院治疗脑梗后遗症,以往一次自己要掏4000多元,这次只掏了800多元。 “敢情这精准扶贫政策管大用啊!”郭玉发一下感到肩头的担子轻了不少,日子有了奔头。 “党和政府的政策真是太好了!看病花销一下子少了许多,有病再也不用拖了。”李三女从资料袋

25、掏出一小沓住院报销结算单,抽出一张给记者看:今年3月,她在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做了胆囊炎手术,总共花费16143元,自己只掏了10%。 吃药负担也轻了不少。“心率正常、血压正常,平常还是要按时吃药,好好休息。”前来随诊的村医郭佃永摘下听诊器嘱咐道。李三女是他负责的二十三号村26名慢性病病人之一,每个月他都会给李三女送药上门:1盒稳心颗粒、5瓶华法林钠片和3盒精芪双参胶囊。 “以往这些药一年得花万把块,现在政府补贴4000元,加上住院报销,一年看病吃药的负担减轻了一多半。”李三女算起了账。 “送药上门省钱还省工夫。华法林钠片这个药县里买不到,以前我每次都得坐1个多小时客车上市里买,耽搁了不少农活。

26、”郭玉发在一旁补充道。 “健康扶贫大大减轻了贫困群众看病吃药的负担,堵住了因病致贫的窟窿。”兴和县医保局副局长刘晓辉介绍,全县因病致贫率超过50%,目前贫困户住院看病能报销90%,家庭医生签约和慢病送医送药都实现了全覆盖。 产业扶贫增收入 “点餐式”帮扶拔穷根,种地养殖不惜力,科学养牛成了土专家 健康扶贫“捂紧”了钱袋子,要过上好日子,还得鼓起钱袋子。 2022年,时任村支书王崇礼找到郭玉发:政府搞“点餐式”产业扶贫,你想干点什么,政府给补贴。郭玉发一合计,“种地养殖我都在行,那就养头驴,多管亲戚要点地种吧!” “点餐式产业扶贫真正做到了精准施策。”兴和县委副书记李献介绍,市里围绕当地的马铃薯

27、、杂粮、牛羊等特色主导产业,制定了支持贫困户发展的产业补贴书目,贫困户自主确定适合自己的产业项目。截至去年底,兴和县累计投入点餐式产业扶贫项目资金8.64亿元,覆盖9864个贫困人口。 买驴得到补贴5500元,种植补贴了1000元,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激发了郭玉发的干劲。为了搞好养殖种好地,郭玉发付出了超常的努力。妻子干不了重活,他一人担当了全部的农活,为了让牛吃得好多长肉,他夜里起来还要喂两次,“别人一般夜里都只喂一次,我寻思多下点辛苦总没错!” 在郭玉发的细心照料下,2022年3月,他卖了一头驴驹、一头牛犊,挣了1万多元。这把两口子兴奋坏了,奔富的心劲更高了。不久,产业扶贫补贴6600元,

28、自筹1400元,郭玉发又买进了一头牛。 养殖是个技术活,产业指导员李澍接连几次叫郭玉发去参与培训,他都找借口不去,“我又不是没养过,奢侈这时间干啥?” 然而,新牛买来一个月,起先出现咳嗽发烧症状,等郭玉发找来兽医,为时已晚。 “一头壮牛说没就没了!”郭玉发茶饭不思,懊悔不已。“看来,养殖不能光凭阅历、靠下笨苦,还得讲科学。”痛定思痛,他主动找到李澍,要求参与培训。 之后,乡里村里举办培训,即使再忙,郭玉发也一场不落。他特别注意学以致用:圈舍常常打扫,保持干燥,定期消毒;把院子前面的空地改造成牛驴活动场所;等牛犊一产下,给母牛熬半个月的小米粥喝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他都会抓紧找兽医吴志国求助。

29、 兴和县农牧科技局扶贫办主任赵华介绍,为帮助贫困户产业脱贫,县里构建了“专家组+产业指导员+贫困户”的扶贫产业技术指导体系。322名产业指导员深化一线,上门宣讲政策,指导贫困户选择产业,开展技术指导。微信群里,专家随时解答贫困户的技术询问。 从吴志国那里,郭玉发专心学到了不少技术。渐渐地,他也成了村里的土专家,谁家的牛要下犊了,谁家的驴有小毛病了,都会找他帮忙。村民郭月旺竖起大拇指夸赞:“二锁(郭玉发小名)可真是一把好手,他接生的牛犊子就没死过!” “政策这么好,干部这么帮我,可得好好干!”郭玉发铆足了劲。前年秋收,收割机割倒了玉米,天气预报其次天有雨,他就在地里连轴干了一天一夜。每到母牛快生

30、产时,他就特殊上心,夜里常常起来两三次。 政策好,人努力,2022年底,一张脱贫告知书送到郭玉发家,装进资料袋里:人均纯收入4153元,“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达到脱贫标准。2022年郭玉发家正式摘帽退出。 教化扶贫扶起“明天” 孩子上好学,各方面都称心,老郭家大有希望 看病吃药支出削减,发展产业收入增加,郭玉发夫妇特别兴奋,更令夫妻俩感到生活充溢希望的,还是女儿郭乐乐。 今年秋季学期,郭乐乐到了市里的集宁七中上初中。“孩子当上了班长,这次月考成果全班前三。真的特别感谢刘副镇长他们帮忙!”郭玉发觉得,多花钱也要让孩子上好学,看来这步走对了。 郭玉发口中的刘副镇长,是结对帮扶他家的城关镇副镇长

31、刘世峰。看着郭乐乐小学期间成果优秀、全面发展,他建议郭玉发让孩子到市里上中学,“有教化扶贫政策,多花不了多少钱。” 这已是郭乐乐其次次选择学校了。2022年,乐乐该上小学了。村小没几个学生了,去县里上学要住宿,该去哪呢? 两口子商议后,郭玉发确定把孩子送到县城试验小学读书。“前几年,俺姐夫外出搞建筑,让俺跟着记账,人家好心想帮咱,但咱文化水平低,就不是那块料,没几天就干不下去回来了。孩子说什么都不能走俺的老路!” “到城里读书更费钱,家里穷,孩子没少受苦!”李三女回忆说,孩子寄宿在学校旁边的“小饭桌”,一个月800元;为了接送她周末回家返校,李三女特意找了个在城里开出租的熟人,每周20元。“对

32、俺们来说,这些钱可不是小数目,车钱都常常赊欠,更别说拿出多余的钱给孩子买早点了。” 每个星期天,李三女都会烙5个发面饼,配上家里腌的咸菜,这就是孩子一星期的早点了。“望见别的同学早餐吃面包喝牛奶,有时我真的特艳羡。” 郭乐乐说。 上到三年级,郭乐乐起先享受教化扶贫政策:一学年有1890元的生活补助、300元的交通补助。 “有了这些补助,供孩子上学松快了点。”每个星期天,李三女都会给女儿买好牛奶、面包、饼干,让她带走当早餐。养分足了,比同龄人瘦小的郭乐乐起先蹿个儿。 “教化扶贫就是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得起学,用学问变更命运,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兴和县教化局督学康茂忠介绍,脱贫攻坚战以来,全县各

33、学段贫困家庭学生共享受到了15475人次6838万元的教化资助,没有一个义务教化阶段孩子因贫失学。 教化扶贫,除了物质上的资助,精神上的帮扶同样重要。 郭乐乐的房间里放了不少课外书,不少是刘世峰送她的。“书能给孩子的成长打开更多的窗。”刘世峰常常激励郭乐乐,“好孩子,多看书,好好学习,以后考个好高校。” 学校的老师也特殊关照郭乐乐。每次上课,班主任吕菊芬老师一发觉乐乐有精神不集中等“异样”,课后就会找她问缘由,并尽力帮她一起解决问题。 郭乐乐爱看书,爱写作。吕菊芬常常把她叫到办公室面批作文:耐性地逐句讲解,看哪句话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郭乐乐悟性很高,进步很快。她写的作文我的爸爸,荣获了第十五

34、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杯”征文竞赛一等奖。 沐浴着教化扶贫好政策,独立自律的郭乐乐健康、阳光地成长。家里的墙上贴着她获得的五六张奖状。看着奖状,郭玉发两口子笑得绚丽,“女儿很称心,俺们这个家大有希望!” 摘帽不摘政策 脱贫后干劲更足,稳定增收有门路,好日子妥妥的 2022年,郭玉发脱贫摘帽。摘帽后如何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刘世峰见郭玉发搞养殖有技术、有干劲,动员他申请了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2022年又买了2头牛。 为了增加收入,李澍指导郭玉发调整了种植结构:给牛、驴种足吃的饲料、辅料,剩下的土地用来种口粮、杂粮和经济作物,“这样不用花钱买饲料,种植收入也能增加。” 种养规模扩大、结构合理,收入大幅

35、提高,2022年的明白卡显示:郭玉发家人均纯收入达到11201元。 就在这一年,郭玉发被评为脱贫致富带头人,10月17日国家扶贫日那天,参与了县里的表彰活动。当他身披大红花,把奖品一辆电动三轮车开回村里时,男女老少都给他竖起了大拇指。 这一年,村里也迎来了一件大喜事全村顺当脱贫摘帽。 “但巩固脱贫成果,任务还不轻。”村支书王小兵有着醒悟的相识:扶贫产业整体上还是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市场渠道比较窄,价格波动比较大。 为促进稳定脱贫,各方纷纷发力。 拓宽增收渠道。“上半年村里种的菠菜,供应北京市场,很受欢迎。我们打算引进业主,优先带动贫困户扩大反季节蔬菜种植规模。”王小兵说,这样村民的土地流转费能

36、翻两番,打工还能有一天150元的收入。 “通过资金奖补,激励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驻村第一书记王玉兴介绍,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又有38户贫困户稳定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发挥保险作用。兴和县扶贫办副主任温龙介绍,县里力推“点餐式”产业扶贫的同时,配套推广种养保险,提高产业抗风险实力;推广防贫险,建立完善防止返贫的监测和帮扶机制,防止脱贫户返贫和边缘户致贫。 延长产业链。兴和县委书记付海青告知记者,为让畜牧养殖等传统产业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县里引进屠宰加工生产线,发挥交通便利、物流业发达的优势,让兴和的簇新牛羊肉当天就能上北京市民的餐桌。在城关镇,一条屠宰生产线、一家牛肉干加工厂将立

37、刻投产。 销售不愁,郭玉发干劲更足了。今年,王玉兴帮他申请了1.2万元的棚圈建设和农机具购置补贴,郭玉发扩建了棚圈,添置了一台饲料粉碎机、一辆农用三轮车,牛驴养殖规模增加到了10头,种植规模达到了50多亩。“4头母牛都有了身孕,我打算趁今年行情好,把新下的牛犊全卖了,收入六七万元不成问题。等牛价下来了,再补栏。”郭玉发这样介绍自己的“致富经”。 谈起下一步的准备,郭玉发满是皱纹的脸上荡开了笑容,“现在政策这么好,更要好好干,多种地多养牛,把女儿供出来,往后啊,好日子妥妥的!这个袋子俺以后指定用不上了,但俺要把它保藏好。”郭玉发边整理资料袋边说。 精准脱贫的有力见证 翻开郭玉发家的贫困户资料袋,

38、2022年健康扶贫住院报销90%,2022年产业扶贫种养补贴6500元,2022年教化扶贫资助2190元每项扶贫政策、每笔帮扶账背后,都有一个个动人的精准扶贫故事。 采访中,郭玉发夫妇每讲解并描述一个故事,都要夸赞扶贫政策给力、帮扶干部辛苦。这是农家对帮扶最为朴实的感谢,也是发自内心的感谢。的确,没有精准扶贫好政策,没有扶贫干部用情专心的帮扶,郭玉发家哪有现在的好日子? 采访中,郭玉发的吃苦耐劳、干劲十足让人印象深刻。他每天都高强度劳作,下功夫,专心学,用超过常人的辛苦,换来了充溢希望的好生活。这样的贫困户令人敬重、值得学习。 每个贫困户都有个这样的资料袋。2900多万个这样的资料袋,记录了2

39、900多万户贫困户摆脱贫困奔小康的历程,也浓缩了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历程。 这是中华民族反贫困的宏大决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心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建立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出台一项项精准扶贫好政策。数百万各级扶贫干部奋战在脱贫一线,通过帮扶,让好政策落地生根,为贫困群众开出“脱贫花”结出“致富果”。数千万贫困群众,借助政策与帮扶,在自己的脱贫“战场”上苦干苦战,用血汗换来笑颜,用辛苦换来华蜜。全国上下咬定目标,攻坚克难,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坚决完成全面小康硬任务。 这是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宏大奇迹。政策好,人努力,我国的贫困人口从2022年底的9899万削减到2022年底的551万,到今年底,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肯定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地画上句号,我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没有其他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宏大传奇! 2022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征文五篇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8页 共28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