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学习.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87509825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PPTX 页数:26 大小:579.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菌性痢疾学习.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细菌性痢疾学习.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细菌性痢疾学习.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菌性痢疾学习.pptx(2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故亦称为志贺菌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严重者可以出现感染性休克或者中毒性脑病。第1页/共26页 病原学:志贺菌属细菌亦称痢疾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多有菌毛,无鞭毛及荚膜,不形成芽胞,有菌毛。依据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不同,分为A、B、C、D四群,即志贺氏菌、福氏菌、鲍氏菌、及宋内氏菌,以及43个血清型(不含亚型)。第2页/共26页流行病学 传染源 包括患者和带菌者传播途径 消化道传播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短暂且不稳定。不同菌群及血清型无交叉免疫,故易重复感染。

2、流行特性 全年散发,以夏秋两季多见。以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中青年。第3页/共26页发病机制痢疾杆菌进入胃,易被胃酸杀灭,未被杀灭的细菌到达肠道,正常人肠道菌群对外来菌有拮作用;肠粘膜表面可分泌特异性IgA,阻止细菌吸附侵袭。当机抵抗力下降,或病原菌数量多时,痢菌借助于菌毛贴附并侵入结肠粘膜上皮细胞,在细胞内繁殖,随之侵入邻近上皮细胞,然后通过基底膜进入固有层内继续增殖、裂解、释放内毒素、外毒素,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和全身毒血症。第4页/共26页病理特征1急性期菌痢 急性病变可累及整个结肠,尤其以乙状结肠与直肠为显著,呈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充血、水肿、出血点。外露或粘膜下斑片状出血,肠腔充满

3、粘脓血性渗出液,粘膜坏死脱落形成表浅溃疡,重症病例可见溃疡修复过程中呈干涸的烂泥坑样改变。第5页/共26页2慢性期菌痢 可有轻充充血和水肿,粘膜苍白增厚感或呈颗粒状,血管纹理不清,溃疡修复过程中呈凹陷性疤痕,周围粘膜呈息肉状,但肠壁因瘢痕组织收缩呈肠腔狭窄者属少见。第6页/共26页临床表现1.普通型(典型)起病急,畏寒、发热,多为3839以上,伴头昏、头痛、恶心等全身中毒症状及腹痛、腹泻,粪便开始呈稀泥糊状或稀水样,最多,继则呈粘液或粘液脓血便,量不多,每日排便十次至数十次不等,伴里急后重。左下腹压痛明显,可触及痉挛的肠索。2.轻型(非典型)一般不发热或有低热,腹痛轻,腹泻次数少,每日35次,

4、粘液多,一般无肉眼脓血便,无里急后重。病程一般为45日。急性细菌性痢疾第7页/共26页3.中毒型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脑型(呼吸衰竭型)混合型(最凶险)第8页/共26页3)混合型 以上两型同时或先后存在,是最为严重的一种临床类型,病死率极高(90%以上)。该型实质上包括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多脏器功能损害与衰竭(MOF)。第9页/共26页(2)脑型(呼吸衰竭型)为严重的一种严重临床类型。早期可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典型呈喷射状呕吐;面色苍白、口唇发灰;血压可略升高,呼吸与脉搏可略减慢;伴嗜睡或烦躁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为颅内压增高、脑水肿早期临床表现。晚期表现为反复惊厥、血压下降、

5、脉细速、呼吸节律不齐、深浅不匀等中枢性呼吸衰竭;瞳孔不等大可不等圆,或忽大忽小,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可出现病理反射;意识障碍明显加深,直至昏迷。进入昏迷后一切反射消失。第10页/共26页(1)休克期(周围循环衰竭型):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面色苍白,口唇或批甲紫绀,;上肢湿冷,皮肤呈花纹状,皮肤指压阳性(压迫皮肤后再充盈时间2秒)。血压下降,通常10.7kpa(80mmHg),脉压差变小,2.7kpa(20mmHg)。脉搏细数,心率快(100次/min),小儿多达150160次/min,心音弱。尿少(30ml/h)或无尿。出现意识障碍。以上五种项亦

6、为判断病情是否好转的指标。重症病例休克不易逆转,并发DIC、肺水肿等,可致外周笥呼吸衰竭或MSOF,而危及生命。肺水肿时X线胸片提示,肺门附近点片状密度增高阴影,伴支气管纹理增加。个别病例起病呈现急性典型,可于2448小时内转化为中毒型菌痢,应予以重视。成为中毒型菌痢临床特征,为全身性中毒症状及痢疾症状均严重,腹泻频繁,多为血水便,甚至大便失禁。由于失水和酸中毒,常于短期内发生休克。第11页/共26页1.急性发作型 此型约占5%,有慢性细菌性痢疾史,因进食生冷食物、劳累或受凉等诱因引起发作,腹痛腹泻脓血便,但发热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2.慢性迁延型 发生率约10%,长期反复腹痛腹泻,大便有粘液血

7、便,伴乏力营养不良等症状3.慢性隐慝型 此型发生率约23%一年内有菌痢史,临床症状消失2个月以上,但粪培养可检出痢菌,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病变慢性细菌性痢疾第12页/共26页辅助检查1.血常规 急性期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慢性期可有贫血。2.病原学检查 确诊有赖于培养出痢疾杆菌3.免疫学检查 快速诊断,但易出现假阳性反应4.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第13页/共26页治疗要点急性细菌性痢疾1.一般治疗 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轻度脱水且不呕吐者可用口服补液盐,严重腹泻呕吐者,需静脉输液。2.病源治疗(1)喹诺酮类 是目前治疗细菌性痢疾较理想的药,如诺氟沙星等。(2)其他 磺胺甲基异恶唑、庆大

8、霉素、阿奇霉素等。3.对症治疗 高热用退热药及物理降温,腹痛剧烈者用解痉药(阿托品、颠茄)。第14页/共26页慢性细菌性痢疾1.全身治疗 生活规律,适当锻炼,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进食营养易消化少渣无刺激的食物,积极治疗并存的慢性疾病。2.病原学治疗 (1)联合两种不同类型的抗生素,13个疗程。(2)药物保留灌肠法3.对症治疗(1)胃肠功能紊乱者:可用镇静、解痉药。(2)慢性腹泻已出现肠道菌群失调者:可用微生态制剂,如乳酸杆菌或双歧杆菌制剂。第15页/共26页中毒型细菌痢疾1抗感染 选择敏感抗菌药物,联合用药,静脉给药,待病属于情好转后改口服。具体抗菌药物同上。2控制高热与惊厥(1)退热可用物理

9、降温,加1%温盐水1000ml流动灌肠,或酌加退热剂。(2)躁动不安或反复惊厥者,采用冬眠疗法,氯丙嗪和异丙嗪12mg/kg,肌注,24小时可重复一次,共23次。必要时加苯巴比妥钠盐,5mg/kg肌注,或水合氯醛,4060mg/kg次,灌肠,或安定0.3mg/kg/次,肌注或缓慢静推。3循环衰竭的治疗:基本同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主要有:扩充有效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强心治疗;解除血管痉挛;维持酸碱平衡;应用糖皮质激素。4防治脑水肿与呼吸衰竭第16页/共26页预防(一)管理好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和带菌者,早期隔离,直至粪便培养隔日一次,连续23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早治疗,彻底治疗。对于托幼、饮食行业、

10、供水等单位人员,定期进行查体、作粪便培养等,以便及时发现带菌者。对于慢性菌痢带菌者,应调离工作岗位,彻底治愈后方可恢复原工作。第17页/共26页预防(二)切断传播途径对于菌痢等消化道传染病来说,切断传播途径是最重要的环节。认真贯彻执行“三管一灭”(即管好水源、食物和粪便、消灭苍蝇),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严格贯彻、执行各种卫生制度。第18页/共26页预防(三)保护易感人群痢疾菌苗疗效一般不够肯定。近年来主要采用口服活菌苗。有人创用志贺菌依链株减毒活菌苗口服,可产生IgA,以防止痢菌菌毛贴附于肠上皮细胞,从而防止其侵袭和肠毒素的致泻作用。保护作用仅有6个月。国内有的采用X

11、线照射及氯霉素或亚硝胍诱变等不同方式获得减毒变异株,用于主动免疫,已获初步效果。第19页/共26页护理诊断1 体温过高 与痢疾杆菌感染有关。2 组织灌注量改变 与痢疾杆菌释放内毒 素导致微循环障碍有关。3 腹泻 与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病变有关第20页/共26页护理措施1 隔离 消化道隔离2 休息 急性期卧床休息,中毒型细菌性痢疾应该严格卧床休息,专人监护,安置患者平卧位或休克位,注意保暖。3 予以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生冷、多渣、油腻及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多饮淡盐水。严重腹泻伴呕吐者暂禁食,静脉补充所需营养,待病情缓和后调整饮食。第21页/共26页护理措施4 病情观察

12、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注意神志、面色,抽搐先兆及其发作特点,瞳孔大小、形状、两侧是否对称、有无对光反射、记录24小时出入量。5 对症护理 (1)高热(2)腹泻(3)循环衰竭第22页/共26页护理措施(3)循环衰竭体位:取平卧位或休克位;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抗休克治疗的护理,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扩容、纠酸等抗休克治疗。扩容时根据血压尿量随时调整液体滴速,并注意观察脉率、呼吸次数、肺底罗音等,防治肺水肿发生。在扩容及纠酸的基础之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并注意药物浓度、滴速及不良反应。第23页/共26页护理措施(4)呼吸衰竭: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吸氧。若有呼吸停止者,应配合气管切开、气管插管、予以机械通气。第24页/共26页 谢谢!第25页/共26页感谢您的观看!第26页/共26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