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减灾规划.docx

上传人:爷*** 文档编号:87478482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绵阳市减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绵阳市减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绵阳市减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绵阳市减灾规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绵阳市减灾规划2023-2023 年一、市情概况绵阳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辖涪城、游仙、江 油、三台、安县、梓潼、盐亭、北川、平武 6 县 2 区 1 市,幅员面积 2.02 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424.70 万亩。总人口 529.07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407.81 万人。区域内地势高差明显,地貌类型简单,地域差异较大,西北部以低中山和中山为主,东北部主要是低山和深丘,东南部丘陵和平坝为主。气候属中国东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亚热带潮湿季风类 型,四季清楚、夏热冬暖、冬干春旱、秋冬多云,立体型气候明 显。自然灾难呈多样性和地域差异性,春季以倒春寒为主,低温 冻害相当突出;夏季是旱

2、涝交替的多灾季节,夏旱发生频率高、 影响范围广,暴雨洪灾和山地灾难多发,大风、冰雹以及病虫害 等自然灾难时有发生;秋季常常阴雨连绵,“秋淋”年景偏多; 冬季少晴,以雪灾、低温冻害为主,冬干也较突出。二、自然灾难分析一主要自然灾难根本状况1、干旱。干旱是影响全市农业生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 1 -展的最主要的气象灾难,其特点是发生频率高、影响地域广、危 害面积大。据统计,全市 90以上年份均有 2 种以上区域性旱灾消灭,主要有冬干、春旱、夏旱和伏旱。冬干主要是每年 12 月至次年 2 月,气温低,多云雾,农作物生长缓慢,降水量仅占全国的 1-3;春旱发生频繁,消灭频率在 42-75之间,其中平

3、武、北川、江油、三台在 70以上, 属四川盆地春旱严峻地区之一。区域性春旱十有八年,区域性严 重春旱十有五年;夏旱发生频率为 68-91之间,其中梓潼、江油、涪城、游仙较高。全市区域性夏旱十有九年,严峻区域性夏 旱十有四年,是对农业生产破坏性最大的灾难性天气;伏旱消灭 频率为 15-52,其中东南部的三台、盐亭频率最高,全市范围内十有六年消灭区域性伏旱。2、洪涝。绵阳市范围洪涝灾难年年有,但为害程度、范围 大小不同。据统计,全市洪涝灾难发生率为:平武、北川 98, 安县 84、江油 64、涪城和游仙 58、梓潼、盐亭、三台 47%。主要集中在 7 月份,8-9 月次之。3、低温冻害。分为低温冻

4、害与霜冻。低温灾难发生频率较高,危害较大,一是对小春作物幼穗分化生成影响,二是对大春 作物育苗不利;霜冻主要集中在 2 月末到 3 月上、中旬,小春作物先后从养分生长期进入到生殖生长期,抗寒性大大下降,这时 发生霜冻对作物生长格外不利。4、秋绵雨。秋绵雨消灭机率为 32-61,其中盐亭最高。对大春收获和小春作物播种均有影响。5、风雹灾难。绵阳市每年 3 月份开头进入冰雹季节。常见的大风为寒潮大风和强对流大风。6、地震。境内西北部地区的平武、北川及安县、江油西北山地属于四川省多震区之一。依据四川省防震减灾规划和绵 阳市“十一五”防震减灾规划均将我市列为省级地震重点监视 防范的重点地区。依据龙门山

5、地历史上地震发生的一般规律及资 料分析:我市“十一五”期间发生 6.0 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极大。7、山地灾难。市境内地质构造简单,山地灾难时有发生, 隐患处分布较多而广。据统计,全市山地灾难隐患处共 64 处,市内各县市、区均有,被列入省级重点治理的 2 处,列入省级重点监测的 2 处,列入市级重点治理的 36 处,其中已实施搬迁治理的 15 处。8、水土流失。市境内丘陵区岩层、土壤抗风蚀性差,山区山高谷深、坡度大,加之长期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严峻,据 统计,全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 9395 平方公里,需要分步进展有效治理。9、病虫灾难。绵阳市农作物病虫鼠草害年年都有发生,危害面积大,损

6、失严峻。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逐年扩大,种类越来越多。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有稻瘟病、蟆虫、小麦条锈病、赤霉病、 白粉病、蚜虫等,生殖期集中在农作物春播和秋播期间。森林病虫害主要有蜀柏蛾、大柏毛虫、桤木叶甲、舞素蛾、双条天牛、杜仲食叶害虫、华山松包锈病、大小囊、松落针病等。10、森林火灾。森林火灾隐患主要集中在平武、北川、江油、安县的西北部山区,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冬季。二自然灾难发生缘由1、地形地质。绵阳市西北部山地大地构造位臵正处在我国古亚洲构造域、滨太平洋构造域、特堤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接 合部位,地壳的不稳定性必定形成震区,境内页岩等易风化的岩 层广布,坡陡谷深,往往导致水土流失,洪水泛滥。2、季风

7、气候。绵阳市地处亚热带、紧邻世界最大的青藏高 原西风带和热带环流的此消彼长、交替影响,导致天气简单多变, 气象灾难频繁。水、旱、风、雹、低温冻害、绵雨寡照、干热风等常见,高温、雷击、浓雾、雪害等气象灾难也时有发生,并常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病虫害等灾难。3、环境特别。绵阳市自然灾难的消灭,与全球环境变异有关联。如气象灾难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环境灾难、地质灾难、 生物灾难的发生,又由气象灾难诱发。4、人类行为。自然灾难的发生和加重,与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的不协调有着亲热的关系。人类活动的加剧、污染日趋严重,生态平衡失调,都会导致原有灾难加重,的灾难抬头,毁 林开荒、滥采乱挖、乱排三废、城市进展只

8、重建设不重治理,都 将加剧环境灾难。三自然灾难特点l、区域性。由于我市地势高差明显,地貌类型简单,立体型气候特征和地域差异性强。气温东南高、西北低、偏东低、偏西高;降水量是南北少、中间多、偏东少、偏西多,因此,旱灾、洪涝灾难发生频率与强度高,地震、风雹灾难以及生物灾难都有明显的区域性。2、连锁性。“久旱必有久雨”,洪涝灾难往往先后迭出;冰雹灾难常常伴随大风暴雨;洪涝灾难常常带来泥石流、滑坡及疫 病流行;干旱易导致林火和虫害;地震诱发山地灾难等等。3、成组性。我市历史上常有连续几年的干旱年组和洪涝年组,干旱在一年四季中均可消灭,一般年份有两种以上的自然灾 害发生。4、周期性。据历史资料分析,干旱

9、和洪涝的发生都有肯定的周期性,地震灾难也有周期性消灭的可能。四自然灾难进展趋势据分析,绵阳市旱灾和洪涝灾难近年来有渐渐加重的趋势。 近年来明显消灭汛期延长、洪灾发生期推迟的趋势。农作物病虫 害也呈多样性、多发性发生。森林虫害发生较为频繁。据地震测报部门观测,我市处于地震活泼期。三、减灾方针强化减灾意识,增加减灾工作的紧迫感,坚持救灾工作与经 济建设同步抓的指导思想和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牢 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观念,把握全局,突出重点,调动一切乐观 因素,充分运用有用科学技术,科学组装各类防灾减灾措施,最 大限度地减轻灾难损失。一减灾目标通过五年努力,使同等条件下的自然灾难所造成的损失减

10、轻30以上,“十一五”期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700 平方公里,占需治理面积的 7.5;进展节水浇灌面积 35 万亩;治理旱山村 50 个,解决人饮困难 40 万人;改造中低产田土 45 万亩;造林 144万亩;建成县、乡标美路 500 公里,建乡村机耕道 500 公里,乡村机耕道硬化 900 公里;增提灌设备 2350 台套、52700 千瓦。二减灾重点连续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结合农村建设实 际,组装配套防灾减灾综合措施,努力实现变被动抗灾为主动防 灾减灾,最大限度减轻自然灾难损失。四、减灾对策一工程建设措施1、以兴修水利为中心,实行蓄、引、提结合,治理与开发结合,建与挖潜并举,大

11、、中、小、微型水利设施配套。建 并完成武引二期工程、燕儿河水库、三台县张家沟水库、安县开 茂水库、平武华能一里水电站、北川巴蜀电力公司通口水电站等 一批大中型水利电力根底设施,完善配套人民渠、武引两大灌区 渠系,较好地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大力推广节水浇灌技术。建成 涪城、安县、游仙、梓潼、三台 5 个初级水利化县、4 个中级电气化县,增加工程防灾减灾力量。2、水土保持。坚持以大流域为依托,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统一规划,以改造坡耕地和营造水保林为重点,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每年防治水土流失面积 140 平方公里,5 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700 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到达宜治面积

12、的 30,并通过加强执法监视力度防止人为产生的水土流失。3、加强 64 处山地灾难隐患点的监测。“十一五”期间重点治理山地灾难 36 处,主要实行人员搬迁、工程加固、重点监测等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4、改田改土。依据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要求, 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到达良田、良种、良壤、良制、良法配套, “十一五”期间建设高标准农田 45 万亩,使全市高产稳产根本农田增至 400 万亩。5、环境保持。实施环境质量自动化监测体系建设;严格控制水污染,完成治污工程 28 个,治理城市固废物,实施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制度。二农耕农艺措施1、优化农耕技术。加大种植构造调整力度。改粮经二元

13、构造为“粮经饲”三元构造。进展节粮型草食性畜牧业。优化农作 物品种布局,扩大旱地“宽厢带植、三熟四作”种植模式,实 现多熟、高产、高效;挖掘土地气候资源潜力,开发晚秋生产, 确保多种多收。大力推广标准化、标准化栽培,以及地膜掩盖、 秸秆掩盖、配方施肥和双免耕栽培技术。2、推广优良品种。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面对市场需 求,突出比较优势,对种植业和农业实施战略性调整,努力引进、 选育和推广抗病、抗旱、抗涝的农作物品种和各种禽畜优良品种。3、生态农业建设。科学处理农业与生态的关系,推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耕作制度,保护害虫天敌,削减农药用量,推广 生物农药,大力推动优质农产品生产根底设施建设。三生

14、物生态措施1、林业生态建设。“十一五”期间连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水土保持工程”、“长防林工程”、完成人工造林 144 万亩, 退耕还林还草 80 万亩。全面实施“自然林保护工程”,每年调减商品材产量 10 万立方米以上。到 2023 年,全市森林面积由现在的 1258 万亩增加到 1408 万亩,增森林面积 150 万亩。2、掌握有害生物。乐观开发利用病、虫、鼠的自然天敌, 掌握和减轻灾难,进一步拓宽生物防治领域,建立相关产业,扩 大应用范围。运用营林技术,掌握森林病虫。营造混交林、改造 单纯林为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林。加强动植物检疫工作,防止危 害性病虫的传播集中。掌握病虫爆发流行,使综

15、合防治掩盖率达85以上。3、应用生物技术。承受生物技术处理废物,推广甲烷发酵 法、泥封堆肥法、秸杆氨化法等,变废为宝。坚持推广沼气生产, 改善农村能源构造。四气象科技减灾1、监测预报措施。加强气象推测预报根底业务和气象防灾减灾效劳体系建设,健全完善气象灾难监测系统、气象灾难预警预报系统、气象灾难信息共享系统、气象灾难防灾减灾工程系统, 提高对灾情实时动态监测预警力量。加快大气监测自动化建设, 逐步建立农业气象旱灾评估业务系统;进一步加强通信网络建设,逐步实现气象信息网络的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2、应用高技术。乐观加强推广应用气象灾难监测中各项 高技术如“9210”气象通讯系统、极轨卫

16、星气象遥感接收系统、 县级气象卫星播送接收站和“711”数字代雷达等。提高其在减灾领域应用的深度和精度以及对灾难的监测、预报、预警力量。3、人工影响天气。建立健全人工增雨防雹工程系统,充分运用“711”数字化雷达对全市云天状况的实时监测信息,以及防灾减灾预警预报信息,分析和捕获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时机,适时 开展人工增雨、消雹、防霜冻等作业,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和 效劳体系建设,探究人工影响天气的减灾途径。五社会组织减灾1、建设减灾信息技术平台。建立现代化减灾体系,实现信 息资源共享。建立健全减灾信息网络,加强与各部门、各县市、 区的联系,通过综合处理,为社会化减灾奠定根底。2、强化政府职能。市、

17、县市、区政府救灾办是在同级政府领导下负责减灾综合协调的机构,要与有关部门一道充分发 挥其职能作用,不断完善“五长会商”制度。制订颁发自然灾 害救灾应急预案,严格实行灾难分级治理,分类指导,并认真做好减灾试点工作。3、增加资金投入。将减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增加。建立专项减灾基金,建立健全减灾资金的补偿机制和多元 投入机制,加强减灾资金的治理和监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4、实施法制治理。认真执行已公布的有关减灾法律、法规、保证减灾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5、开展减灾保险。乐观探究和开展社会性的减灾保险。投保工作重点放在乡村企业、种养殖大户、易发生自然灾难地区的农户的人身及财产投保,并加强投保人的财产安全检查,帮助整 改安全隐患,减轻受灾群众的损失。6、建立效劳体系。利用现代通信工具和网络系统,高质量地开展减灾社会化效劳,通过网络组织抢险,实施救灾行动。7、推动改革创。通过机制创、体制创、科技创和工作创,推动救灾工作迈上台阶。绵阳市政府救灾办2022年八月三十一日- 1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