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及其管理.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87458190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PPTX 页数:41 大小:236.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谣言及其管理.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网络谣言及其管理.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谣言及其管理.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谣言及其管理.pptx(4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网络谣言及其管理谣言,指的是没有相应事实基础,对人、对事、对社会事件的一种不确切信息的传播。谣言的功能总是消极的。它可以伤害个人,伤害群体,伤害社会,伤害国家;谣言可以破坏人们之间的团结,削弱彼此之间的信任,造成内耗。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传播变得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第1页/共41页u本章概要本章概要谣言的演变谣言的演变新媒体条件下谣言的传播与消解模型新媒体条件下谣言的传播与消解模型第2页/共41页第一节 谣言的演变 “谣”在我国开始是指徒歌,所谓“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毛诗故训传),即配上乐曲的韵语是“歌”,而不配乐曲的韵语是“谣”。随后由名词“谣”衍生出动词“造谣”

2、、“传谣”等说法。总体来说此时的“谣”是中性的。经过两千年的演变,谣言几乎等同于“恶意”制造与传播的“谎言”。换言之,现在谣言并没有继承徒歌的意思,只是保留了“造谣、诽谤”之意。第3页/共41页1、谣言的概念 1.1 1.1 从史学角度从史学角度 德国学者诺伊鲍尔认为,谣言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绝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也不完全是邪恶的化身,而是历史的一部分,并对人类文明的进程施加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谣言首先是人们所描述的那种随历史发展而变化的习俗,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各种现象。另外,谣言还是在某一群体中以听传或类似的交际方式传播的信息。第4页/共41页1、谣言的概念 1.2 1.2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从社

3、会心理学角度 社会心理学词典中把“谣言”解释为“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故意捏造的、口耳相传的消息。有一部分谣言属于诽谤性质的消息,有一部分属于夸大其词的传闻”。第5页/共41页1、谣言的概念 1.3 1.3 从社会舆论的角度从社会舆论的角度 国内学者刘建明认为,谣言作为社会舆论出现,是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描述,并带有诽谤的意见指向,因此谣言不是中性的传闻,而是攻击性的负向舆论。第6页/共41页2、谣言传播形式流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改变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方式,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出现了新的形式。原来建立在人际传播基础上的谣言,其传播形式也随之多变。与之前的网络谣言相比,微博谣言成为时代的“新宠

4、”。总之,搭乘互联网的先进技术和便携式终端的不断更新的快车,谣言与人类进行着“赛跑”。第7页/共41页2、谣言传播形式流变 2.1 2.1 传统谣言与网络谣言的关系传统谣言与网络谣言的关系 传统谣言与网络谣言是一对相对概念,传统传统谣言建立在人际传播的基础上,以口耳相传为其谣言建立在人际传播的基础上,以口耳相传为其基本路径,在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在熟人社会中进基本路径,在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在熟人社会中进行传播。行传播。有一定的滞后性。第8页/共41页2、谣言传播形式流变 2.1 2.1 传统谣言与网络谣言的关系传统谣言与网络谣言的关系 网络谣言网络谣言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构建的网络传播,从一个ID

5、用户向另一个或者多个ID用户传递,它摆脱了熟人社会的范围,可以在虚拟社会中跨时空地自由传播。它几乎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在一定时间发生的谣言,全世界都会很快知晓。所以网络谣言又呈现出传播的及时性特征。第9页/共41页2、谣言传播形式流变 2.2 2.2 微博谣言与网络谣言的异同微博谣言与网络谣言的异同 微博兼具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双重属性。微博是Web2.0的产物,Web2.0时代秉持“去中心化”的理念,强调用户建设、用户参与和用户主导,它从Web1.0时代的被动接受信息转为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的模式。它的标志性应用是博客、维基和论坛。微博是在博客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微博上的谣言也和网络社区上的谣

6、言一样,同属于网络谣言。第10页/共41页2、谣言传播形式流变 2.3 2.3 手机微博谣言与网络微博谣言手机微博谣言与网络微博谣言 手机微博谣言与网络微博谣言的相同之处:140字的字数限制不能完整提供可验证的情节。手机上的微博谣言与网络中的微博谣言的不同之处:1)基于手机的可移动性,手机上的微博谣言传播更加迅速,扩散速度更快;2)手机微博可以被关注(订阅)和转发,通过手机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传播。第11页/共41页第二节 新媒体条件下谣言的传播与消解模型奥尔波特模型奥尔波特模型网络谣言传播、扩散及消解模型网络谣言传播、扩散及消解模型第12页/共41页1、奥尔波特模型 194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

7、波特提出谣言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故事的主题必须对传谣者和听谣言有某种重要性;第二,真实的事实必须被某种模糊性掩盖起来。奥尔波特谣言心理学第13页/共41页依据谣言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奥尔波特提出了谣言的基本法则(这里“法则”指的是规律):事实的重要性和模糊性与谣言传播有关,其公式为R=ia。其中,R=谣言(rumor),i=重要性(important),a=模糊性(ambiguity)。奥尔波特模型(一)第14页/共41页R表示谣言流行的强度和广度;i表示事件对于某一群体人员的重要性;a表示该事件或证据的模糊性。当i与a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谣言方可产生。这说明:事件对于某群体越重要,

8、事件的模糊程度越高,则事件对于某群体越重要,事件的模糊程度越高,则谣言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其传播的强度就越高,传播的范围就越广。谣言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其传播的强度就越高,传播的范围就越广。奥尔波特模型(二)第15页/共41页在原有公式的基础上,1953年克罗斯试图通过在公式中加入传播者即人的因素来进一步完善:R=ial/c,这里的c(critical ability)表示的是“人的判断能力”。这个公式表明:谣言的传播同谣言的传播同“人的判断能力人的判断能力”成反比,人的成熟能够成功抵挡谣言对个人的影响,甚至阻挡谣言的进一步扩散。成反比,人的成熟能够成功抵挡谣言对个人的影响,甚至阻挡谣言的进一

9、步扩散。奥尔波特模型的发展(一)第16页/共41页虽然克罗斯注意到了人对谣言传播的重要影响,但也无形中为这一公式的成立增加了难度:如何评价人的如何评价人的判断能力判断能力?依靠哪些标准进行确定依靠哪些标准进行确定?众所周知,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影响人判断能力的因素很多,比如人的认识水平、社会背景、社会地位以及受他人影响的程度等,所以人的判断能力的衡量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奥尔波特模型的发展(二)第17页/共41页谣言法则可以通过增加信息的不对称性一项加以完善,谣言公式可以补充为:R=iaia。其中,ia指信息的不对称性(information asymmetry),即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

10、件的模糊性信息的不对称性。信息不对称性越大,谣言传播越快;反过来,信息不对称性越小,谣言传播越慢,甚至不再传播。奥尔波特模型的发展(三)第18页/共41页u案例:“7.23”甬温线铁路交通事故事件经过:事件经过:当地时间2011年7月23日晚上8时30分05秒,由北京南站开往福州站的D301次列车由后方与杭州站开往福州南站的D3115次列车发生同向动车组列车追尾事故,造成40人死亡、172人受伤。事故发生后,搜救行动是否过早结束、恢复通车是否过急、坠地的后车车头被迅速掩埋、政府控制媒体和司法系统以及越早签订赔偿协议得到越多赔偿等问题使中国铁道部遭到了中国社会各界的质疑。第19页/共41页u案例

11、:“7.23”甬温线铁路交通事故事件分析:事件分析:首先,从事件的重要性来讲,尽管我国高铁事业对经济建设、未来国家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但当高铁出现重大事故时,这种对高铁安全性的质疑以及对车上人员性命安危的担忧自然得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因为它不仅仅关乎着个体生命的存在与安全,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关乎着一个国家对全体公民生命的尊重和保障。第20页/共41页u案例:“7.23”甬温线铁路交通事故事件分析:事件分析:其次,从事件的模糊性来讲,7月23日所发生的甬温线特大交通事故是完全真实的事实,不是人为虚构的、编造出来的事情。但是事件发生之后,铁道部没有及时对如何救援、采取何种措施以及为什么采

12、取这种措施等相关的信息进行公布,致使事件的模糊性增强,公众猜测不断,于是微博上的谣言开始出现并乘势肆虐。第21页/共41页u案例:“7.23”甬温线铁路交通事故事件分析:事件分析:在事故发生26小时之内,官方更多相关事故信息的公布一直处于空白区,而微博上发布的“神秘手”图片引发了网上“掩埋活人”的谣言,这一谣言瞬间引起了网友们乃至全国极大的反响,怀疑声、质疑声、谴责声一浪高过一浪。而随后铁道部召开的记者招待会,又因时任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的回答“至于你信不信(由你),我反正信了”,再次丧失了平息谣言传播的机会。第22页/共41页u案例:“7.23”甬温线铁路交通事故事件分析:事件分析:最后,为什

13、么这次事故会连续不断引发八大谣言,我们认为是信息的不对称性造成的谣言的此起彼伏。信息不对称的主体是政府机构与公众。政府机构作为社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公众相比,所掌握的信息要多得多,而且往往掌握着第一手资料。就这次事故而言,官方所掌握的事故情况、相关救援及处理信息与大众所获知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它所公开的信息无法满足公众对了解事件真相的渴求。第23页/共41页1)决定谣言的事件的重要性(i)是无法减弱的,因为事件特别是重大事件的发生,往往关乎人类的生存问题,关乎社会的稳定问题,所以重要性在事件发生后是不会人为降低的,在一定时间里它几乎是恒定的。2)关于事件的模糊性(a)。事件发生后,由于人们对事

14、发原因及相关背景一时之间无法做出准确判断,所以事件存在模糊性。从理论上讲,只有当人们对事件进行调查并深入其本质获得真实信息时,事件的模糊性才能降低。简单来讲,就是要依靠信息的不断注入来降低模糊性。案例小结第24页/共41页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当人们所获得的信息引起更多的怀疑时,那么事件的模糊性会不降反升,所以事件由模糊走向清晰是个比较复杂的过程。3)信息的不对称性,是指政府机构和公众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均衡,而这种信息掌握上的不对称,容易造成公众对事件的曲解和对政府机构的不信任感,也容易滋生出更多的谣言。相反,如果政府机构和公众双方能够在信息掌握上实现对称,那么谣言将失去存在的可能。案例小结第2

15、5页/共41页2、网络谣言传播、扩散及消解模型 根据“7.23”案例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在事件重要性无法改变和事件模糊性难以确定的条件下,信息的不对称性(ia)是消解谣言的关键因素。因微博所出现的谣言仍归属于网络谣言,据此,我们建立了以消除信息不对称性为主要因素的网络谣言传播、扩散及消解模型。第26页/共41页第27页/共41页如何理解该模型?首先,网络谣言传播、扩散及消解模型说明了网首先,网络谣言传播、扩散及消解模型说明了网络谣言的生成条件和传播、扩散路径。络谣言的生成条件和传播、扩散路径。谣言的产生是和人类追求自身安全紧密相关的。任何有关人类生命、生活等安全的事情都有可能导致人类产生疑问

16、和困惑,例如地震、核辐射、交通事故等,好事者则将这种心理上的不安全感、猜测诉诸天下,共鸣者则奉为“良言”四处传播,于是谣言始成。第28页/共41页如何理解该模型?其次,该模型提出了依托网络消解谣言传播的三其次,该模型提出了依托网络消解谣言传播的三方力量,即政府机构、媒体和公众。方力量,即政府机构、媒体和公众。如前所述,尽管信息不对称的主体是政府机构和公众,但由于新闻媒体是政府机构和公众之间实现信息对称的桥梁,故而这三方力量能否在谣言传播过程中消除信息不对称是消解谣言的关键。如果三方合力能够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性,那么公众就不会相信谣言。第29页/共41页u案例:2011年年3月的月的“谣盐谣盐”恐

17、慌就是一起典型的由恐慌就是一起典型的由于信息不对称加快谣言传播的案例。于信息不对称加快谣言传播的案例。2011年3月,日本核电站爆炸引发的“核泄漏”恐慌在全国蔓延,绍兴、宁波、福州等江浙沿海城市开始出现抢盐风潮。出现抢盐潮的原因有二:一是传言吃碘盐可防辐射,二是谣传核泄漏污染了海盐。其实,食盐里碘的含量是很低的,市民就算吃很多盐,也起不到多大的防辐射作用。而且日本核电站泄露的放射性物质极少,再加上稀释作用,对中国沿海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第30页/共41页如何理解该模型?最后,该模型依托网络,以传播学中对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研究为根本,构建网络谣言的传播、扩散和消解模型。与传统模型不同之处在于

18、,该模型该模型在充分尊重网络世界自由、平等精神的基础上,强在充分尊重网络世界自由、平等精神的基础上,强调和注重消解谣言的疏导,并没有设立如何预防虚调和注重消解谣言的疏导,并没有设立如何预防虚假信息传播的渠道或者变量。假信息传播的渠道或者变量。在网络中信息的自由流动是其他力量难以阻碍的,阻碍只能带来更多问题,产生更可怕的效应。网民在横行的谣言面前都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即便一时受其误导,但在信息几乎实时传播的情况下,真相也会通过各种渠道瞬时被揭开。第31页/共41页3、网络谣言消解之策 3.1 3.1 政府机构应增强公信力,实事求是地公开信政府机构应增强公信力,实事求是地公开信息,奠定消解谣言的基础

19、息,奠定消解谣言的基础 政府机构提高公信力的有效途径是应该在不危及国家安全的情况下,发挥自身的掌控信息优势,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公开、透明、及时地利用微博等媒体发布信息,争取在第一时间向百姓解释问题、说明问题,消解谣言产生的危机。第32页/共41页3、网络谣言消解之策 3.1 3.1 政府机构应增强公信力,实事求是地公开信政府机构应增强公信力,实事求是地公开信息,奠定消解谣言的基础息,奠定消解谣言的基础 实事求是地公开信息,不只是要求政府机构简单地发布某地发生了某重大事情,而是需要披露更多触及事情真相的信息,即不单单告知公众结果,而且还应该告知公众事件处理过程中的真实信息。也就是说,事件调查过

20、程的真实与结果的真实同样重要,政府机构有义务将这两方面的信息公布于众。第33页/共41页3、网络谣言消解之策 3.2 3.2 注意注意“塔西佗陷阱塔西佗陷阱”带来的影响带来的影响 “塔西佗陷阱塔西佗陷阱”可以理解为: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第34页/共41页3、网络谣言消解之策 3.2 3.2 注意注意“塔西佗陷阱塔西佗陷阱”带来的影响带来的影响 就“7.23”事件来说,本来所有的技术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成熟或不成熟,我国高铁技术亦然,事故的发生原本就是一个概率事件。但是,中国铁路线路因其具有的“自然垄断”性质,铁道部不注重与民

21、众、与媒体打交道。在一些民众之中,铁道部是“不受欢迎的部门”,所以难免陷入“塔西佗陷阱”。此外,时任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的王勇平的低级错误也使得铁道部更深地陷入该“陷阱”。第35页/共41页3、网络谣言消解之策 3.3 3.3 新媒体是成功消解谣言的重要平台新媒体是成功消解谣言的重要平台 从信息的不对称性来讲,不对称的双方是政府机构与公众,但媒体作为政府机构与公众的沟通渠道,在实现双方信息对称的过程中肩负着重要作用,它既是谣言产生、扩散的土壤,也可以成为辟谣的重要平台。第36页/共41页3、网络谣言消解之策 3.4 3.4 公众对真相不懈追求的特点决定了公众是成公众对真相不懈追求的特点决定了公众是

22、成功消解谣言的最终推动者功消解谣言的最终推动者 公众由于对生命的珍视,使得自己易受谣言的影响,在这种信息不对称性的前提下,他们可能是谣言的传播者。但从谣言传播、扩散到消解的整个过程来看,由于公众对科学的崇尚和对真理的追求产生了质疑谣言的诉求,当政府机构及媒体不断提供公众所缺失的信息后,公众会由谣言的传播者转变为拥护正确信息、消解谣言的最终的推动者。第37页/共41页u本章小结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阐释了网络谣言的特征、负效应,重点介绍了奥尔波特的谣言模型及“塔西佗陷阱”,提出了在新媒体条件下谣言的传播与消解模型及对策。第38页/共41页u本章小结本章小结 1)影响谣言产生、传播的因素,除了事件的重要性和事件的模糊性之外,信息的不对称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用公式表示即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信息的不对称性。第39页/共41页u本章小结本章小结 2)在事件的重要性无法改变和事件的模糊性难以确定的条件下,信息的不对称性是消解谣言的关键性因素,我们以此建立了网络谣言的传播、扩散和消解模型。不管是微博中的谣言还是未来其他媒体产生的谣言,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性、降低模糊性、增加透明度、提高政府机构的公信力,是政府机构、公众及媒体成功消解谣言的必然选择。第40页/共41页感谢您的观看!第41页/共41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