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苏教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必修ⅲ生物群落构成与演替.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87456376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PPTX 页数:88 大小:455.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苏教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必修ⅲ生物群落构成与演替.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苏教苏教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必修ⅲ生物群落构成与演替.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苏教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必修ⅲ生物群落构成与演替.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苏教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必修ⅲ生物群落构成与演替.pptx(8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3)生态位:一个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2.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1)互利共生:指两个 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相互得益。(2)竞争: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 的现象。(3)捕食:指一种生物 另一种生物的种间关系。(4)寄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的 、组织或 为营养并对宿主造成危害的现象。种群种群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妨碍作用取食体液已消化利用的物质第1页/共88页二、生物群落的演替1.群落演替(1)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 现象。(2)类型原生演替a.概念: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却被彻底消

2、灭了的 中发生的生物演替。b.过程:裸地阶段 苔藓阶段_ 灌木阶段 。c.事例:新形成的火山岛和冰川泥地上开始的演替。演变原生裸地地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森林阶段第2页/共88页次生演替a.概念: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 上开始的演替,称为 。b.过程: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丛乔木林。c.事例:火灾或完全砍伐后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开始的演替。次生裸地次生演替第3页/共88页(3)原因先决条件:(包括种子、果实等)的传播。内部因素:生物 的变化是动力,_和 的动态变化是催化剂。目前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十分巨大,

3、可使_ 发生改变或按不同于自然发展的进程发生演替。2.群落结构(1)水平结构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 状态下的格局或分布。植物繁殖体群落内部环境种内关系种间关系演替的方向和程度水平第4页/共88页影响因素:地形、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特点:多数情况下种群呈现局部范围内的 分布(镶嵌性)。(2)垂直结构概念:指群落的 现象。动植物分层a.生物群落中植物由高到低依次是_ 等。b.动物分层也很普遍,主要与 和微环境有关。光照湿度片状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提供的食物分层第5页/共88页3.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及意义(1)形成原因(2)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进化角度:_生态位角度:_自然选择生

4、态位分化第6页/共88页构建知识网络第7页/共88页 高频考点突破考点一 种间关系的比较类类型型数量数量坐标坐标能量能量关系图关系图特点特点举例举例互互利利共共生生相互依赖,彼此有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加,同时减少,呈现出现出“同生共死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中的藻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类和真菌;大豆与根瘤大豆与根瘤菌;人和大菌;人和大肠杆菌;白肠杆菌;白蚁与鞭毛虫蚁与鞭毛虫等等 第8页/共88页寄寄生生略略对宿主有害,对对宿主有害,对寄生

5、生物有利,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菟丝子与大豆;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的细菌竞竞争争数量上呈现出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你死我活”的同的同步性变化步性变化 同一培养液中大同一培养液中大小两种草履虫;小两种草履虫;牛与羊;水稻和牛与羊;水稻和稗草稗草 捕捕食食一种生物以另一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种生物为食,数量数量上呈现出上呈现出“先增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的不同步性变化 羊和草;狼和羊羊和草;狼和羊 第9页/共88页特别提醒

6、 1.上述各种关系都有利于种群的进化。捕食对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从种群角度都是有利的。2.共生与寄生都是种间关系,且共同生活在一起,但共生是双方互利共生,寄生是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3.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第10页/共88页4.捕食是一种弱肉强食现象,广义捕食主要指大型肉食动物捕食小型动物的食肉行为以及草食动物的食草行为。而寄生是弱者依附于强者的现象,寄生生物(寄生者)主要从宿主(被寄生者)的体表或体内吸取体液营养,寄生生物一般

7、能给宿主造成慢性伤害,但不能立即杀死宿主。第11页/共88页5.种内斗争为种内关系,竞争(不同种生物争夺同种食物或生活空间的现象)为种间关系,种间斗争包含竞争,而生存斗争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之一。很明显,生存斗争内容更丰富,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又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图示如下:A代表生存斗争、B代表种内斗争、C代表种间斗争、D代表竞争。第12页/共88页对应训练1.(2008广东生物,14)菟丝子叶片退化,茎 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龙眼、柑橘等果树的 树冠层。下列有关菟丝子和果树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 吸收果树的水分 和养分 竞争土壤水分和营养

8、共同生 活,互惠互利 A.B.C.D.解析 菟丝子和果树的关系是寄生关系,从果 树中大量吸收养分和水分,影响果树的光合作 用。D第13页/共88页2.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第14页/共88页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解析 三种蝌蚪有共同的食物来源,可构成竞争关系;锄足蟾蝌蚪数量减少较多,表明水

9、螈更喜食它;由于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了不同数量的水螈,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结果;无水螈的池塘中,最初一段时间由于食物和生存空间充足,近似呈J型增长,但由于蝌蚪间的竞争关系,最终仍然呈S型增长。答案 A第15页/共88页考点二 群落的演替1.群落演替的类型比较 类型类型项目项目原生演替原生演替次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起点在一从来没有过植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的地方 时间时间经历时间漫长经历时间

10、漫长经历时间较短经历时间较短影响影响因素因素自然因素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实例裸岩上的演替裸岩上的演替森林砍伐地、弃耕地上森林砍伐地、弃耕地上的演替的演替第16页/共88页2.群落演替特点(1)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 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可预 测的。(2)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 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 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3.群落演替的原因(1)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即内因是群落演替的决定因素。(2)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 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第1

11、7页/共88页提醒 1.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是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很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高。2.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例如治理沙漠、建立人工群落等。4.群落演替的总趋势: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第18页/共88页对应训练3.(2008海南卷,14)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 ()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 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C.物种组

12、成比甘蔗田复杂 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解析 甘蔗田弃耕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失去人工控制,物种会越来越丰富。任何一 个群落,植物与动物都有分层现象。C第19页/共88页4.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第20页/共88页解析 根据发生环境的差异,群落演替可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原生演替是从岩石裸地开始的,地表的植被变化首先是地衣,其次是苔藓,再次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接着是小型灌木,之后是小型乔木,最后才是高大乔木,发展到高大乔木为优势种的时候,说明演替已进入了顶级阶段森林阶段,如沂蒙山区

13、的裸露岩地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可经过次生演替重新成为森林。第21页/共88页黄河三角洲地处温带,水源充足,弃耕地经过次生演替可成为森林。在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森林退缩到相当高度的山地上,适应环境的禾本科、藜科、蓼科、豆科、菊科、百合科和莎草科等植物则开始大量出现,占领了广阔的地盘,形成草原。答案 A第22页/共88页 思维方法探究思维误区警示易错分析 对种间关系相关曲线解读不清 (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变化(同生共死)(2)捕食曲线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不 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

14、)。(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第23页/共88页纠正训练1.如图,纵轴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第24页/共88页解析 从曲线可以看出,甲、乙、丙生活的区域不相同,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它们的生存区域和食物有重叠部分,存在竞争;三种鱼主要食物有所不同,

15、有利于各种群的生存。答案 D第25页/共88页互动探究(1)根据图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分析种间竞争最激烈的应是哪两种鱼类?为什么?(2)假设资源有限,哪一种鱼被淘汰的可能性最大?为什么?提示 (1)乙和丙。因为乙和丙对资源需求的共同点多。(2)乙。因为甲和丙都与之争夺资源。第26页/共88页2.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取食方式为吞食的 三个物种随食物颗粒大小而产生的种群数量分 布。下列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 B.物种甲与物种乙为竞争关系 C.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 D.能量流动方向由甲经乙到丙 解析 分析题目提供的坐标曲线,可知三种生 物的取食范围有重叠

16、的部分,可形成竞争关系。B第27页/共88页综合知识应用重点提示 通过“以群落演替为背景综合生态学知识”的考查,提升“鉴别试题所给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典例分析 阅读提供的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材料1 在许多自然景区,将原有植被清除,然 后从农田运来土壤种植草坪。绿化用草坪不但 需要大量灌溉来保证其生长,还需要不断的进 行施肥、除草、药物防治病虫害等工作,对当 地原有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第28页/共88页材料2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著名旅游景区泰山的动植物种类逐渐减少,现在山上的森林多为上世纪50年代种植的人工林,海拔800米以下

17、几乎都是刺槐,挤占了泰山原有物种的生存空间。(1)材料1中群落的演替与自然演替不同,自然 演替的方向是 。如果对人工草坪不再进行种植管理,让其自然恢 复,这种演替的类型是 。第29页/共88页(2)材料2中刺槐在泰山当地无节制繁殖的原因 可能是 ,这会导致当 地 丧失。自然林往往有病无灾,而人工 林则往往会爆发严重的虫害,原因是 。(3)如果你是自然景观设计师,该如何对城市进 行绿化设计?。第30页/共88页解析 自然演替的方向与材料1中群落演替的方向不同,自然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种类越来越多,营养关系越来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来越强,对能量的利用率越来越高。刺槐能无限制增长,说明当地气候、土壤等

18、条件非常适宜,并且没有天敌。设计城市绿化的时候尽量选用当地物种,因为当地物种已经适应当地的气候等环境,同时要注意物种的多样性,合理设计群落的结构,提高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31页/共88页答案 (1)群落的结构和组成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物质、能量的利用率逐步提高 次生演替(2)刺槐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充足的生存空间,并且没有天敌 生物多样性 植物单一,控制害虫的天敌很少(3)根据群落演替的自然规律,选用当地原有的植物,合理安排草本、灌木、乔木比例,增加物种丰富度,合理安排生物的水平和垂直结构(合理即可)第32页/共88页解题技巧 材料题答题策略(1)明确提供材

19、料的目的考查教材中哪部分内容。如上题中材料考查生态系统中演替的有关知识。(2)明确相关考查内容中的相关考点如原生、次生演替的区别判断,演替的方向、规律及原因等。(3)解读材料中提示性信息如上题中“人类活动”影响改变生态系统,不同于自然演替的过程。第33页/共88页(4)针对问题精确组织答案,尤其是发散性思维题目要结合生物学原理回答,不要发散太远。如上题中第(3)小题。(5)基本原则:材料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第34页/共88页变式训练 西汉时期,我国西部的楼兰曾经森林茂密,草 原广袤,生态优越,人丁兴旺,草原上生活着 兔、蛇、鼠、狐、鹰等动物,后来由于种种原 因(如森林砍伐、植被破坏)致使环境恶

20、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现今该地区已成为一片沙 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第35页/共88页(1)为什么楼兰没有进行次生演替,恢复原来的 群落结构?。(2)我国许多草场沙漠化越来越严重,有人提出 种植速生杨树来绿化沙漠,判断并分析这种建议。(3)应该采用什么办法使沙漠绿化?。第36页/共88页答案(1)发生演替需要适宜的条件,干旱环境限制了演替的进行(2)不可以。乔木的生长需要较多的水分,而草原一般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缺少水分供应。所以应该种植耐旱的草本植物和低矮的灌木(3)建设草原水利工程,合理分配水资源,禁止超采地下水;退耕还草,合理放牧;恢复草地、灌木丛带(开放性问题,合理即可)第37页/共

21、88页 随堂过关检测 题组一:有关种间关系的应用1.(2009全国理综,5)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 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 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 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 加,另一种数量减少第38页/共88页解析 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是一种生物生存下来,而另一种生物逐渐消亡,D项两种绿藻为竞争关系。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蚜虫因此而免遭天敌瓢虫的捕食,这是互利共生关系;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的食物不同,不是竞争关系;细菌和噬菌体是寄生关系。答案

22、 D第39页/共88页2.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 ()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 解析 农作物的生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合理 密植的目的是减少作物为争夺阳光、水分、矿 质元素等而发生的种内斗争;草与农作物属于 不同的物种,除草是为了防止种间斗争(竞 争);虫和作物之间是捕食关系,属于种间关 系。C第40页/共88页题组二: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3.下面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甲)和混合培养(乙)时的个体数量变化曲

23、线。从该图所示的结果可以推断 ()第41页/共88页 A.双小核草履虫比大草履虫个体小 B.双小核草履虫是大草履虫的捕食者 C.双小核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在竞争中获胜 D.大草履虫在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种内斗争中失败第42页/共88页解析 本题考查竞争关系曲线判断。由甲图可看出,单独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个体数大于大草履虫,说明双小核草履虫的繁殖能力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在混合培养时,可借此优势在竞争中获胜。由乙图两曲线变化趋势看,曲线符合竞争关系曲线,因此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注意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不是一种生物。答案 C第43页/共88页4.下列几组图中,能正确表示生存斗争、种间斗争、种内斗

24、争、和竞争关系的是()第44页/共88页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生存斗争、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竞争四概念的理解。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环境的斗争,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三种情况。而种间斗争又包括捕食、竞争和寄生三种情况。种内斗争对于失败的个体是不利的,但对于种群的生存是有利的,使优良个体生存并繁殖,可使后代更优良些。答案 D第45页/共88页题组三:群落演替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5.四川大地震中形成了几十个堰塞湖,今后堰塞湖的演 替属于 ()A.原生演替 B.先是原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 C.次生演替 D.先是次生演替,后为原生演替 解析 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包括原生演

25、替和次生演替。堰塞湖形成后原有的陆生植被虽不存在,但原有的水域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水生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以及水生生物。C第46页/共88页6.达尔文曾发现几种生物的食物链:红花三叶草土蜂野鼠家猫。请回答:(1)猫与鼠和鼠与蜂之间的关系叫做 。这 个食物链表明:猫多对牧业发展 。(2)有一种土蜂的变种能直接在红花三叶草的 花蕾处咬出一个洞来吸取花蜜,同时招引本地 短口器的小蜂前来吮蜜,这种不作传粉的土蜂 与三叶草的关系为 ,与本地小蜂形成的 关系为 。自然界中这种具有嚼洞取蜜行 为的土蜂,其产生从遗传学观点看,可能是由 产生的一种 行为。第47页/共88页(3)当地农民如果不种红花三叶草

26、,而改种一种开白花、蜜腺较浅的三叶草,这种白花三叶草茎柔软,难以支持土蜂飞落,不久本地小蜂成为优势种群,这时小蜂与土蜂间成为 关系。出现土蜂大幅减少的现象说明了,其原因在于。第48页/共88页解析 (1)野鼠与土蜂、野鼠与家猫之间的关系属于单纯的捕食关系。(2)短口器的本地小蜂采不到红花三叶草的蜜,但土蜂中的一种变种不是利用长长的口器通过正常的途径采蜜,而是在花的基部花蕾处咬一洞来采蜜,无意间帮助了本地小蜂,土蜂的变种与本地小蜂之间应该存在着竞争的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很薄弱的,因为这两种生物的生态需求和采蜜行为存在着很大区别,所以它们之间更多地体现一种种间互助的关系。变种土蜂的这种嚼洞取蜜的行为

27、是由变异产生的一种本能行为。第49页/共88页(3)当地农民不种红花三叶草而改种白花、蜜腺浅的三叶草后,本地小蜂不再需要变种土蜂的帮助就能直接从白花三叶草上采蜜,所以环境条件改变后,变种土蜂与本地小蜂之间的种间互助关系已经不存在了,但它们都以白花三叶草的花蜜为食,所以两者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由于白花三叶草的茎比较柔软,不能支持个体较大的土蜂,土蜂的采蜜难度增加,在与本地小蜂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故种群数量逐渐减少。这是因环境条件的改变,由原来的适应而变得不适应,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所以这种现象是适应具有相对性的一个具体实例。第50页/共88页答案 ()捕食有利(2

28、)捕食 种间互助 变异 本能(3)竞争 适应的相对性 环境条件的改变第51页/共88页定时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水稻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水稻长势整齐,因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 分层现象 B.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要研究水稻田的范围和 边界 C.除草等人为活动能影响群落的自然演替 D.水稻田内不规则分布的杂草,属于群落水平 结构上的差异第52页/共88页 解析 群落在垂直方向的分层现象是指不同种 群占据不同空间,水稻只是一个种群,不是群 落,无垂直分层现象。答案 A第53页/共88页2.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

29、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第54页/共88页解析 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演变成森林后趋于稳定。物种丰富度、净光合产量、固定太阳能总量都是不断增多,最后趋于稳定。恢复力稳定性不断降低答案 B第55页/共88页3.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 部山坡发生山崩。在较短一段时间后,该处出 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与自然演替不同 B.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无垂直结构 C.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比较低,抵

30、抗不良环境 的能力不强 D.该群落形成过程为原生演替,先驱多为地衣C第56页/共88页4.生物群落甲、乙、丙含有数字1到8的物种,每个物种的密度不同,下表给出了这些物种的密度(数/m2)。请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群落群落种种1 1种种2 2 种种3 3 种种4 4 种种5 5 种种6 6 种种7 7 种种8 8甲甲92924 40 00 01 11 11 11 1乙乙0 025252020202020205 50 00 0丙丙0 06565202010103 32 20 00 0第57页/共88页A.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 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小的是乙B.当受到大规模

31、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 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甲C.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 共生D.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 捕食第58页/共88页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别、概括和判断能力。生物群落是由若干个种群组成的有机结构,群落的种类越多,个体间数量分布越合理,越有利于能量流动,其稳定性越大,反之,则越小,因此A、B选项正确。分析群落丙种群中物种数目基本呈现数量金字塔形,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关系。答案 C第59页/共88页5.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 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A.曲线不重叠时

32、,M与N不存在竞争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db时,M与N竞争激烈 D.M、N将呈现“J”型增长第60页/共88页解析 A选项中,仅从食物关系来看,曲线不重叠时,M与N无竞争关系,但是二者在其他生存资源上可能会发生重叠而产生竞争关系,所以仅凭曲线是否重叠不能确定二者是否存在竞争。B选项中,b越大说明该生物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适应能力越强。D选项中,M、N两个种群数量受环境因素以及其他生物因素的影响,呈现“S”型曲线。C选项中,db时,两种生物的食物种类重叠部分增多,竞争会加强。答案 C第61页/共88页6.在某自然保护区中,A物种与B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依据图中提供的信

33、息推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第62页/共88页A.A物种与B物种的相互关系是捕食关系,B为捕 食者,A为被捕食者B.A物种种群数量受B物种种群影响,但B物种种 群数量不受A物种种群的影响C.A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因素的影 响,还受迁入和迁出等因素的影响D.A物种和B物种各自种群内均会出现种内斗争第63页/共88页解析 题图中显示A物种与B物种是捕食关系,B为捕食者。A物种种群数量增多,使B物种种群有充足的食物,也随之增多;天敌的增多又会使A物种种群数量减少,二者相互影响。答案 B第64页/共88页7.下图表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统计结果。有关叙述

34、正确的是 ()A.种群为捕食者,种群为被捕食者,数 量的减少,将最终导致数量的增加 B.种群和种群之间不存在信息的传递 C.种群生物个体所含的能量比种群生物个 体所含的能量低 D.种群可能组成该孤岛上的一个特有群落第65页/共88页解析 从种群个体数分析,种群为捕食者,种群为被捕食者,数量的减少,将最终导致数量的增加。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存在信息的传递,捕食者能根据被捕食者的信息捕食,被捕食者能根据捕食者的信息躲避捕食者。种群个体数比种群个体数多,种群所含的能量比种群所含的能量高,但不能说明种群生物个体所含的能量比种群生物个体所含的能量低。孤岛上所有生物构成群落。答案 A第66页/共88页8.群落

35、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 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 多样性降低 C.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产生的植 物种群不同 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第67页/共88页解析 根据发生环境的差异,群落演替可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相比,原生演替经历时间长,速度要缓慢得多。演替若不受外界干扰,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答案 D第68页/共88页9.(2008天津理综,5)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 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如下两组实验。实验一:在培养液中

36、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 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 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 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第69页/共88页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 流入栉毛虫解析 从乙图中可以看出,加入沉渣,栉毛虫的种群数量下降;两种生物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从甲图中可以看出,栉毛虫以大草履虫为食;本生态系统中无生产者,能量来源于培养液中的有机物。C第70页/共88页10.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年

37、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 期内保持不变 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种群 密度 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 作用 D.人类活动一般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 变,但可改变演替速度 第71页/共88页解析 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不是不变,而是保持相对稳定;杂草不是一个种群;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答案 C第72页/共88页11.关于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看作人类 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典型实例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应属次生演 替的实例 C.群落中各种群间

38、不存在地理隔离,因而能 进行基因交流 D.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可为动物创造多种 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为动物 种群分层分布提供了基础C第73页/共88页12.(2008全国理综,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 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如下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 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 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第74页/共88页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 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 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 甲种

39、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 丙种群第75页/共88页解析 甲、乙、丙三者之间可形成一条食物链,由于丙专食乙,所以两者之间为捕食关系,甲、乙和丙还会因生存空间的相同而存在竞争;丙大量的捕食乙,乙会消亡,随之丙也会消亡,最后只剩下甲。答案 C第76页/共88页13.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 cm50 cm30 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 ()招潮蟹招潮蟹类类厚蟹厚蟹类类沙蚕类沙蚕类泥螺类泥螺类蛤类蛤类物物种种数数个个体

40、体总总数数物物种种数数个个体体总总数数物物种种数数个个体体总总数数物物种种数数个个种种总总数数物物种种数数个个体体部部数数第77页/共88页A.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米草 群落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 滩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 究的结论D.改变采样的时间不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 体总数 裸露裸露泥滩泥滩5 518181 114142 212121 110102 21414米草米草群落群落3 312122 29 90 00 01 110100 00 0第78页/共88页解析 据表中数据分析,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米草群落;如

41、果改变采样时间,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可能不同,故A项正确,BD项错误。改换采样器不会影响对此研究的结论,C项错误。答案 A第79页/共88页二、非选择题14.下图分别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1)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A.;B.;C.;D.。(2)造成中出现的现象是由于 。第80页/共88页(3)与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 。(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曲线 是 。(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种间关系有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42、的情况。根据图形分析,一般来说共生是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捕食是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竞争是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寄生可能使宿主数量减少但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第81页/共88页答案(1)(2)食物竞争,使一种(大)草履虫死亡(饿死)(3)寄生关系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4)和(5)兔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食物、空间等制约)第82页/共88页15.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选用了两种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原生动物进行以下实验,各取10个原生动物A和B,以同一种杆菌为饲料,分别放在相同容积的容器中单独培养,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下表(单位

43、:个):天天数数动物动物 2 24 46 68 81010121214141616A15156060808081818080828281818080B12123535505060606161626260606262第83页/共88页请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原生动物A单独培养6天后,种群数量趋于稳 定,生态学上称此数量为 。(2)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单独培养时,A、B 种群增长都属于 型增长。(3)如果将原生动物A和B放在同一个容器中混 合培养,能够生存下来的是 ,判 断的理由是 。但达到稳定 状态时,种群数量比单独培养时要 。第84页/共88页(4)有人提出一种观点:混合培养时,生存下

44、来 的生物产生了杀死另一种生物的物质。请你设计 一个实验,以证明其观点是否正确,你的实验 思路是 。解析(1)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原生动物A单独培养6天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原生动物B单独培养8天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生态学上称此数量为环境容纳量或K值。第85页/共88页(2)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单独培养时,A、B种群数量都是由少到多,最后在K值周围波动,说明其种群数量增长都属于“S”型增长。(3)由于原生动物A比B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需要的时间短,且数量多;一旦将其放在同一个窗口中混合培养,原生动物A的竞争能力较强,繁殖速率比B快(出生率大),因此B能够存活下来;由于共同竞争相同的环境资源,在达到稳定状态时,存活的生物种群数量比单独培养时要少。(4)根据题意,可先单独培养原生动物A,然后用该培养液单独培养原生动物B,观察其数量的变化,即可判断该观点是否正确。第86页/共88页答案 (1)环境容纳量(或K值)(2)“S”(3)A A繁殖速率比B快(出生率大)少(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用单独培养过原 生动物A的培养液单独培养原生动物B,观察其 数量的变化返回第87页/共88页感谢您的观看!第88页/共88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