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居建筑.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87421070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PPTX 页数:18 大小:2.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国民居建筑.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浅谈中国民居建筑.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中国民居建筑.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国民居建筑.pptx(1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中国民居建筑的形式与分布 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如图)一起被称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第1页/共18页1、围龙屋 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或斜坡地段建造。在建筑上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错落有序,布局规整(如图)。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这种大型集团住宅建筑的防御性很强,其平面有圆有方,造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民居世界,以福建永定县客家土楼(如图)为代表。永定县客家土楼围龙

2、屋第2页/共18页抬梁式(图)沿进深方向布置石础,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瓜柱,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构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系柱顶,梁头与瓜柱顶做横向的檩,檩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连成一个整体。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梁柱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穿斗式(图)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lin,小梁,俗称檩子。)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的构架,两排柱之间用枋连接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中国古代建筑多用这两种榫卯结构建筑房屋,然,故宫却是这两种形式的结合,获取更大

3、进深。穿斗式抬梁式第3页/共18页2、北京四合院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如图)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如图)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富裕、吉祥的追求。南方小桥流水之乡,住宅较紧凑,多楼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积长方形天井为中心的堂屋。这种住宅外观方正如印,且朴素简洁,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广。第4页/共18页3、窑洞式住宅 中国北方

4、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窑洞作为住房。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如图)。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第5页/共18页4、广西的“杆栏式”民居建筑 广西的“杆栏式”,(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防潮防虫蚁,南方多这种建筑形式,由于广西地处亚热带,高温多雨,地方潮湿。民间多用竹木建居,一般都是一楼一底的木结构楼房。屋面覆盖小青瓦,四周安装木板壁,或者垒砌土坯墙。第6页/共18页5、云南的“一颗印民居建筑 云南的“一颗

5、印”:在昆明、大理、丽江等少数民族的民居建筑多为四方形,即所谓“一颗印”(如图)。建筑是由正房与厢房组成,对称平稳,方方正正,瓦顶土墙。从空中往下看,整个布局如同一枚印章,自成一统,也是一种封闭式民居。第7页/共18页6、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建筑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建筑也多种多样,如西北部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多为平顶房;藏族典型民居“碉房;蒙古族通常居住于可移动的蒙古包内;而西南各少数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结构干栏式楼房,楼下空敞,楼上住人,其中傣族的竹楼(如图),苗族、土家族的吊脚楼(如图)最具特色。吊脚楼竹楼第8页/共18页中国还有保存较完好的古城,这些古城内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

6、平遥古城(如图)、云南丽江古城(如)图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平遥古城是现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县城,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县城的典型代表。迄今为止,这座城市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筑格局与风貌特色大体未动。平遥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艺术等方面历史发展的活标本。还有始建于南宋的丽江古城是融合纳西民族传统建筑及外来建筑特色的惟一城镇。由于政治相对独立,丽江古城未受中原城市建筑礼制的影响,城中道路网不规则,没有森严的城墙。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第9页/共18页二、中国传统建筑的特性和特点 几千年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和等级严格的封建权制,中国古典建筑

7、体系必然成为一个深受农耕意识影响并与宗法社会相和谐的完整系统。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在文化层面上表现在注重审美性与政治伦理性的高度统一(如图,故宫),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品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现,是一种在多样变化中注重综合性的整体空间意象(如图,网师园)。网师园故宫第10页/共18页1、多以群体组合的形式构成丰富的空间序列。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如图)。2、单体建筑造型有一定的规格程式。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如图)。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如图,圆明园田字型建筑)。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

8、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如故宫)。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圆明园复原图新版红楼梦怡红院第11页/共18页3、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所形成的体量巨大的屋顶,与坡顶、正脊和翘起飞檐的柔美曲线(如图),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最突出的形式特色。4、室内空间处理灵活多变,常用板壁、槅扇、帐幔、屏风、博古架隔为大小不一、富有变化的空间,产生迂回、含蓄的空间意象。5、注重建筑构件的色彩和装饰彩绘的表现性,并以此标示等级与功能的差异。6、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建筑

9、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如图)。黄鹤楼退思园第12页/共18页三、我认为中国民居区别于西方建筑最独特的两处1、木制建构叠加组合体:世界上大多数建筑都强调建筑单体的体量、造型与空间追求与世长存的纪念性(如图);而中国建筑追求以单体建筑组合成的复杂院落,以深宅大院、琼楼玉宇的大组群,创造宏大的建筑空间气势,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无论中轴对称的严谨还是自由式组合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2“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建筑长期在儒家与道家主张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下发展,因此

10、不会形成像古罗马斗兽场一样的狂野气息,也不会形成古希腊神庙那种令人崇拜、另人畏惧的宏伟形象,而是在其对基址选择的讲究、其整治环境的目的和起到一定心理补偿的作用下形成了建筑、自然、人组成的三者和谐统一。重视山林风水,即中国建筑中不仅有住、还有观、有游,就算是平原地也要搬进假山造湖植林,并十分讲究色彩、装饰与山水环境的融合(如图)。卢浮宫藕园第13页/共18页四、在现代化背景下中国民居建筑的现状 中国传统建筑是比较适于封建统治社会的,但当一种社会制度发展到坚不可催的程度,就成了进一步进程的很难逾越的障碍,所谓物极必反,他的缺陷便是严格遵循封建法则。中国传统建筑精髓是“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这么完美

11、建筑思想在中国却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如同中文曾经缺乏系统语法一样,还需要时间和专门的人才去诠释我们独特的建筑特性。那有没有发展继承呢,我认为世博会中国馆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图)。再如中式装饰也是一种建筑文化现象(如图)。这样看来,中国的民居建筑还是有一定的发展前景的。第14页/共18页五、中国民居建筑未来的发展趋势 1、民族地域性:未来中国地域性的建筑风格要在适合当地气候地理条件的平立面设计、建筑部件结构与造型以及富于当地地域文化内涵的建筑装饰,紧随时代潮流。着眼于建筑艺术的创作主体及其创作实践活动,在块特定的土地上所开展和进行的求新、求变、不断探索的建筑创作实践活动。2、时代性时代的发展要

12、求我们优胜劣汰,这也是自然法则。现代人的居住需求多种多样,其主体却是现代型的,这种生活方式缺乏人文精神。中国民居的精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缺失,因此这样一个高效快节奏的时代是不会抛弃我们五千年的文化积淀的。继承发展我们民居建筑的精髓,加之现代技术材料,一样能建造适合现代人居住需求的民居的。3、各种建筑形态各异,为满足个人需求打造的个人生活环境更是形态各异,现代建筑也会各式各样。当然,建筑审美属性的最高标准在于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三者统一,与自然相和谐遵,并循建筑的客观适应性原理。第15页/共18页第16页/共18页道法自然学习自然,适应自然,融于自然,顺息自然。我的演讲完毕,谢谢!第17页/共18页感谢您的观看!第18页/共18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