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中国的生态农业教案.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87390902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PPTX 页数:47 大小:2.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生态学中国的生态农业教案.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农业生态学中国的生态农业教案.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生态学中国的生态农业教案.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生态学中国的生态农业教案.pptx(4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会计学1农业生态学中国的生态农业农业生态学中国的生态农业第1页/共47页第一节第一节 中国农业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挑战中国农业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挑战 n n 第2页/共47页一、农业发展目标有三个阶段的演变一、农业发展目标有三个阶段的演变第一阶段:满足温饱需求为核心。n n第二阶段:满足相对富裕纳入农业发展目标。n n第三阶段:满足高质量生活的生态环境、食品质量与未来繁荣列入农业发展目标。n n中国农业现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第3页/共47页二、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二、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1.满足巨额农产品数量增长,品质改善的挑战。n n满足人口衣食需求的挑战满足人

2、口衣食需求的挑战满足人口衣食需求的挑战满足人口衣食需求的挑战n n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的挑战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的挑战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的挑战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的挑战2.农业资源短缺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土地退化严重,农业灾害频繁土地退化严重,农业灾害频繁土地退化严重,农业灾害频繁土地退化严重,农业灾害频繁n n污染严重污染严重污染严重污染严重 第4页/共47页第5页/共47页第6页/共47页第7页/共47页第8页/共47页第9页/共47页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生态农业的产生与发展中国生态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中国生态农业的特点一、中国生态农业的特点一、中国生态农业

3、的特点一、中国生态农业的特点 n n1.1.以追求高产、优质、高效为目的以追求高产、优质、高效为目的 n n2.2.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n n3.3.强调物质的适当投入强调物质的适当投入 n n4.4.劳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劳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 n n5.5.个别农场发展与区域发展相结合个别农场发展与区域发展相结合第10页/共47页广义上的生态农业内涵与外延广义上的生态农业内涵与外延第11页/共47页二、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三大目标二、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三大目标 n n1.1.增加粮食生产,妥善解决粮食问题。增

4、加粮食生产,妥善解决粮食问题。n n2.2.促进农村综合发展,消除农村贫困状况。促进农村综合发展,消除农村贫困状况。n n3.3.合理利用,保护与改善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保护与改善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第12页/共47页三、中国生态农业的内涵三、中国生态农业的内涵 n n中国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整体、协调、循环、再生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第1

5、3页/共47页1.中国生态农业的内涵:中国生态农业的内涵:n n(1)生态农业首先是农业发展观念转变;n n(2)生态农业是以系统观念为指导组织现代农业生产的一种方式。n n(3)作为一套经济而高效的农村实用技术,走资源节约型农业道路。第14页/共47页2.中国生态农业的主要特征:中国生态农业的主要特征:(1)强调以提高第一性生产力作为活化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前提,为此不但不排斥,而且积极应用新技术(包括常规增产技术)和合理投入。n n(2)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n n(3)部分实现稀缺资源的替代和弥补,一方面充分挖掘系统内部资源潜力,另一方面高效利用商品性农业投入;第15页/共47页

6、n n(4)通过改善系统内部结构和投入产出,在不增加其它投入的情况下提高农业综合效益;n n(5)通过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效益,降低成本;n n(6)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林草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和污染,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等。第16页/共47页几个错误的认识几个错误的认识第17页/共47页四、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四、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 n n1.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理n n2.资源经济学的“稀缺资源可替代性原理”,用智力替代物质投入n n3.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原理:n n(1)资源合理配置n n(2)劳力资源充分利用n

7、n(3)经济结构优化 第18页/共47页第三节第三节 中国生态农业的模式中国生态农业的模式 n n一、生态农业建设的核心 n n是选择能协调农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农业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合理组配各项生产,协调各项技术,促进农业向高效和持续方向发展。n n二、生态农业模式 n n是在生态农业实践中形成的、结构相对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第19页/共47页三、我国生态农业模式的主要类型三、我国生态农业模式的主要类型 n n(一)部门结合型。(一)部门结合型。n n(二)布局配置型。(二)布局配置型。n n (三)农林结合型。(三)农林结合型。n n (四)立体利用型。(四)立体利用型。n n

8、(五)互利互济型。(五)互利互济型。n n(六)同居共生型。(六)同居共生型。n n(七)边际利用型。(七)边际利用型。n n(八)食物链型。(八)食物链型。n n(九)多能互补型。(九)多能互补型。第20页/共47页四、影响生态农业模式的环境梯度四、影响生态农业模式的环境梯度1.气候土壤梯度2.流域地形梯度,3.人口密度梯度4.城乡经济梯度。第21页/共47页五、生态农业模式的环境适应性变化五、生态农业模式的环境适应性变化-以基塘模式以基塘模式为例。为例。第22页/共47页n n(一)基塘模式是珠江三角洲农民在六百多年前就开始使用的一(一)基塘模式是珠江三角洲农民在六百多年前就开始使用的一种

9、传统的低洼地利用模式。通过挖塘抬田形成基塘后,农民在基种传统的低洼地利用模式。通过挖塘抬田形成基塘后,农民在基上种桑养蚕,把蚕沙投放到鱼塘养鱼,塘泥回田肥桑,使得上种桑养蚕,把蚕沙投放到鱼塘养鱼,塘泥回田肥桑,使得“桑桑茂蚕壮鱼肥茂蚕壮鱼肥”。这就是传统的桑基鱼塘。这就是传统的桑基鱼塘。n n(二)基塘模式适应劳力转向工业的环境变化,从劳动密集型转(二)基塘模式适应劳力转向工业的环境变化,从劳动密集型转向低劳动密度生产类型。向低劳动密度生产类型。n n(三)适应价格环境的变化,从低值产品转向高值产品。(三)适应价格环境的变化,从低值产品转向高值产品。第23页/共47页n n(四)适应交通条件的

10、改善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从耐运耐贮产品转向鲜活产品。n n(五)适应农民投资能力加强的条件,逐步增加商业投入,同时增加商品输出。n n(六)适应市场对产品要求,基面与塘面比例的变化。n n(七)但基塘模式始终保持着充分利用热带亚热带季风区充沛的水资源、种养结合、减少水土流失、塘泥回田等基本特点。第24页/共47页 六、稻田养殖模式及配套技术六、稻田养殖模式及配套技术n n利用稻鱼共生的原理,开展养殖的模式。利用稻鱼共生的原理,开展养殖的模式。目前稻田渔业主要有稻田养鱼、养蟹、养目前稻田渔业主要有稻田养鱼、养蟹、养贝等几种模式。贝等几种模式。n n稻田养殖根据所养殖的种类不同、所处的稻田养殖根据

11、所养殖的种类不同、所处的地域不同,构建的养殖工程也不同。一般地域不同,构建的养殖工程也不同。一般分分“平田式平田式”、“鱼凼式鱼凼式”、“沟池式沟池式”、“垄稻沟鱼式垄稻沟鱼式”。第25页/共47页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模式: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模式:n n将出壳将出壳将出壳将出壳10d10d左右的雏鸭全天候放入稻田,鸭子左右的雏鸭全天候放入稻田,鸭子左右的雏鸭全天候放入稻田,鸭子左右的雏鸭全天候放入稻田,鸭子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n n利用鸭子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产生

12、中利用鸭子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利用鸭子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利用鸭子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增氧的效果,促进养分物质循环,增强耕浑水增氧的效果,促进养分物质循环,增强耕浑水增氧的效果,促进养分物质循环,增强耕浑水增氧的效果,促进养分物质循环,增强植株的抗性;植株的抗性;植株的抗性;植株的抗性;n n鸭粪便作为肥料,水稻移栽后不追施无机肥和鸭粪便作为肥料,水稻移栽后不追施无机肥和鸭粪便作为肥料,水稻移栽后不追施无机肥和鸭粪便作为肥料,水稻移栽后不追施无机肥和农药;农药;农药;农药;n n鸭子可为水稻除草、控虫、松土、供肥和提供鸭子可为水稻除草、控虫、松土、供肥

13、和提供鸭子可为水稻除草、控虫、松土、供肥和提供鸭子可为水稻除草、控虫、松土、供肥和提供刺激源,稻田为鸭提供充足的水、适量的食物刺激源,稻田为鸭提供充足的水、适量的食物刺激源,稻田为鸭提供充足的水、适量的食物刺激源,稻田为鸭提供充足的水、适量的食物以及劳作、栖息的场所;以及劳作、栖息的场所;以及劳作、栖息的场所;以及劳作、栖息的场所;n n在稻田有限的生态空间里生产出无公害、安全、在稻田有限的生态空间里生产出无公害、安全、在稻田有限的生态空间里生产出无公害、安全、在稻田有限的生态空间里生产出无公害、安全、优质的大米和鸭肉。双赢优质的大米和鸭肉。双赢优质的大米和鸭肉。双赢优质的大米和鸭肉。双赢第2

14、6页/共47页稻鸭共作技术的评价稻鸭共作技术的评价n n所以稻鸭共作是一项所以稻鸭共作是一项种养相结合、降本增种养相结合、降本增效的生态农业技术效的生态农业技术。n n它与我国传统稻田养鸭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与我国传统稻田养鸭的最大区别在于,改鸭子散养为围养,改白天放鸭为昼夜放改鸭子散养为围养,改白天放鸭为昼夜放鸭,鸭,将雏鸭放入稻田后,直到水稻抽穗为将雏鸭放入稻田后,直到水稻抽穗为止止,鸭子一直生活在稻田里,这样稻和鸭,鸭子一直生活在稻田里,这样稻和鸭构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生长构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生长的复合体系。的复合体系。第27页/共47页2.4 生态农业模式案例分析第

15、28页/共47页第29页/共47页七、北方七、北方“四位一体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n n沼气、沼气、n n大棚蔬菜、大棚蔬菜、n n猪舍、猪舍、n n厕所厕所n n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结合。温室内的喜温果菜正常生长、鸡)结合。温室内的喜温果菜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第30页/共47页第31页/共47页第四节第四节 中国生态农业的技术中国生态农业的技术n n一、常用技术 n n1.多维用地技术n n(1)

16、集约种植。(2)立体种养。第32页/共47页2、物质能量多级利用及有机废弃物转化再生技术、物质能量多级利用及有机废弃物转化再生技术 n n利用食物链原理,采用食物链加环的办法组建新 的食物链,使物质能量通过食物链中的不同生物以多 级多次转化利用,形成无废弃物的生产体系。第33页/共47页3、物质良性循环技术、物质良性循环技术 包括:包括:n n (1 1)生物养地技术。)生物养地技术。n n(2 2)农牧结合,共同发展。)农牧结合,共同发展。n n(3 3)水土保持技术。)水土保持技术。n n(4 4)建立多能互补的农村能)建立多能互补的农村能源结构。源结构。n n(5 5)科学合理使用化肥。

17、)科学合理使用化肥。果园养鸡 第34页/共47页4、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包括:、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包括:n n(1 1)生态措施。)生态措施。n n(2 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右图:赤眼蜂及其放养稻(右图:赤眼蜂及其放养稻田)田)n n(3 3)耕作栽培措施。)耕作栽培措施。n n(4 4)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第35页/共47页第36页/共47页5.生物能及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生物能及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 生物再生能源包括:植物生物再生能源包括:植物有机质、太阳能、风有机质、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能、水能、地热能等。(1 1)沼气池能源的开发)沼气池能源的

18、开发利用技术。(右图)利用技术。(右图)(2 2)因地制宜开发薪)因地制宜开发薪碳林。碳林。(3 3)太阳能、风能、)太阳能、风能、水利能等再生资源的水利能等再生资源的利用利用第37页/共47页6.生产自净技术生产自净技术n n(1 1)沼气池发酵)沼气池发酵技术处理粪肥污染技术处理粪肥污染n n(2 2)农业生态系)农业生态系统对污水的净化作统对污水的净化作用。用。n n(3 3)污水灌溉。)污水灌溉。第38页/共47页二、农业技术的生态化改造二、农业技术的生态化改造 n n1.1.肥料、农药、薄膜肥料、农药、薄膜的生态化改造的生态化改造 n n(1 1)控效肥料)控效肥料 (2 2)生物肥

19、料)生物肥料 (3 3)新型农药)新型农药(4 4)降解膜)降解膜 第39页/共47页2.基因工程与生物安全基因工程与生物安全n n转基因作物潜在的问题转基因作物潜在的问题(1 1)基因流引起的超级杂草)基因流引起的超级杂草 (2 2)基因流转移到野生植物)基因流转移到野生植物 (3 3)杀虫剂对非靶生物的影响)杀虫剂对非靶生物的影响 (4 4)害虫对转基因的抗性)害虫对转基因的抗性 (5 5)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第40页/共47页3.精确农业技术体系:精确农业技术体系:n n(1)信息技术:GIS、RS、GPS 等(2)生物技术:(3)工程装备

20、技术:播种、施肥、灌溉、喷药、收获等。第41页/共47页第五节中国生态农业建设的组织管理第五节中国生态农业建设的组织管理一、生态农业建设的组织管理体制 n n1.我国现有的生态农业建设管理机构有三个显著特点:n n(1)广泛性,涉及多学科、多部门;(2)协作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3)非独立性,领导小组为联合组成的松散组织,具体办事机构即领导小组办公室或生态农业办公室往往挂靠农口部门,未独立分设。第42页/共47页2.生态农业管理的任务和职责生态农业管理的任务和职责生态农业管理的任务生态农业管理的任务是:n n组织、协调和指导生态农业建设工作;宏观决策,研究制定有关生态农业建设的方针政策;拟

21、定发展规划、计划、管理办法和工作指南;组织业务交流、工作考核等;组织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科技人才和先进技术。第43页/共47页3.生态农业管理的重要职责生态农业管理的重要职责n n(1)决策和规划(2)组织协调(3)宏观调控(4)教育和宣传(5)监督检查第44页/共47页二二、生态农业的政策法规、生态农业的政策法规 n n1.1.保证监督性政策法规通过政策和立法形式保证和监督生态农业建保证监督性政策法规通过政策和立法形式保证和监督生态农业建设。设。n n2.2.管理引导性政策法规主要是运用政府系统的行政性强制管理手段管理引导性政策法规主要是运用政府系统的行政性强制管理手段和利益调节性引导措施,约束和鼓励不同利益主体在生态农业建和利益调节性引导措施,约束和鼓励不同利益主体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经济行为。设中的经济行为。n n3.3.组织协调性政策法规用以组织协调各部门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组织协调性政策法规用以组织协调各部门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从现有情况看,生态农业的有关政策法规尚不够发展生态农业。从现有情况看,生态农业的有关政策法规尚不够健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健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第45页/共47页本章结束本章结束!第46页/共4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