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2药效学.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87350508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PPTX 页数:64 大小:663.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理学2药效学.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药理学2药效学.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理学2药效学.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2药效学.pptx(6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的关系药物作用是药物与靶部位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有其特异性;药理效应是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是结果,有其选择性;由于不同部位可有相同受体分布,特异性高者选择性不一定高。选择性强的药物作用范围窄,只影响机体的一种或少数几种功能;选择性差的药物作用广泛,可影响机体多种功能。第1页/共64页治疗作用(therapeutic effect)u-指药物所产生的,符合临床用药目的作用。u根据治疗作用的效果,可将其分为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和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第2页/共64页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

2、on,ADR)l-药物所引起的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病人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l注:药物与毒物之间是没有明显界限的,因此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是其本身固有的两重性作用。由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疾病称为药源性疾病(drug induced diseases)。第3页/共64页不良反应副作用副作用毒性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特异质反应发生于常用剂量发生于常用剂量;由于药物作用特异性不高,致使药理效由于药物作用特异性不高,致使药理效应选择性低应选择性低;一般不严重一般不严重;难以避免。难以避免。副反应(side reaction)非治疗目的的药理效应

3、。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剂量过大或体内蓄积过多时产生的危害性反应。较严重;可预知;应避免。仅靠增加剂量或延长疗程而增加疗效受限。急性毒性反应:循环、呼吸、神经系统易受累。慢性毒性反应:多累及肝、肾、骨髓、内分泌等。尚包括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和生殖毒性。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肾上腺皮质功能恢复缓慢。停药反应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withdrawal reaction)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重。如长期服用可乐定、普萘洛尔后。变态反应(allergi

4、c reaction)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特点:与剂量无关与原有效应无关用药理拮抗药解救无效反应程度差异大,临床表现因人、因药不同而异。6.6.特异质反应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idiosyncrasy)特点:特点:是药理遗传异常所致的是药理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反应与药物原有的药理作用与药物原有的药理作用一致,一致,用药理拮抗药解救用药理拮抗药解救有效有效 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比例。第4页/共64页 浓度-效应关系(concentration-effect relationship)在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和药理效应成比例。量效关系(剂量-效应关系)dose

5、-effect relationship第5页/共64页 药理效应是连续增减的量变,可用具体的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量反应(graded response)第6页/共64页图2-1 药物效应量效关系图A:药量用真数剂量表示;B:药量用对数剂量表示;E:效应强度;C:药物浓度第7页/共64页E(%)E(%)1001005050EmaxEmaxC ClogClogC第8页/共64页阈值Slope最大效应(效能)Maximal EffectED5050%效价强度Potency第9页/共64页最大效应(maximal effect,Emax)当效应增强到最大程度后虽再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继续

6、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或效能(efficacy)。效价强度(potency)用于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之间的等效剂量的比较,达到等效时所需药量较小者效价强度大,所用药量大者效价强度小。第10页/共64页药物的效价强度药物的效价强度 反映药物与受体的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亲和力药物的最大效应(效能)药物的最大效应(效能)反映药物的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内在活性第11页/共64页pD2pD2EmaxEmax 第12页/共64页 药理效应是全和无,阳性和阴性,只能用出现率表示。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quantal response)第13页/共64页频数分布曲线累加量效曲

7、线第14页/共64页 最 小 有 效 量(minimal effective dose)或 最 小 有 效 浓 度(minimal effective concentration)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threshold dose or concentration)。半数有效量(50%effective dose,ED50)或半数致死量(50%lethal dose,LD50)。第15页/共64页表示药物的安全性的两个指标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药物的LD50与ED50的比值。安全范围:用LD5与ED95值或LD1与 ED99之间的距离。安全范围较治疗指数更可靠。第

8、16页/共64页100400TherapeuticIndex4001004第17页/共64页半数致死量的测定【实验动物】小白鼠40只第18页/共64页【实验方法】取体重1822g的小鼠4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各组按表格中的剂量腹腔注射解磷定溶液,组间剂量之比108;给药后观察动物中毒症状,并记录给药后2小时内各组死亡率;第19页/共64页浓度/ml 剂量/给药容量ml/10g 对数剂量 死亡率 20 3000.152.48162400.152.3812.81920.152.2810.241540.152.18第20页/共64页根据实验各组死亡率按下列公式求出解磷定腹腔

9、注射的LD50和可信限P=0.95当最小剂量组的死亡率为0%,最大剂量组的死亡率为100%时,按下列公式计算LD50LD50=Lg-1Xm-Ip-0.5第21页/共64页上式中,Xm为最大剂量组的对数,I为相邻组对数剂量之差值大剂量组减小剂量组,Pm最大剂量组死亡率,Pn最小剂量组亡率,P为各组死亡率,n每组动物数.第22页/共64页概率单位概率单位ED50LD5050A药B药药物剂量%of E%of Emaxmax99治疗指数:A=B安全范围:ABED99ED99A药A药B药B药 LD1LD11第23页/共64页受体 受体研究的由来 抓住现象,提出假说,验证、修订。抓住现象,提出假说,验证、

10、修订。1978年,Langley:阿托品阻滞毛果芸香碱促进猫唾液分泌的作用存在能与药物结合的物质。1905年,烟碱和箭毒分别能兴奋和抑制骨骼肌存在接受物质(receptive substance)1908年,Ehrlich提出受体(receptor)第24页/共64页受体的概念-是对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与之选择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多数受体存是对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与之选择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多数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并镶嵌在双层脂质的膜结构中(胞膜受体),少数受体存在于细胞在于细胞膜上,并镶嵌在双层脂质的膜结构中(胞膜受体),少数受体存在于细胞内(胞浆受体)。内(胞浆受体)。与受

11、体特异性结合的生物活性物质称为配体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生物活性物质称为配体(ligandligand).).第25页/共64页受体的特性特性:特性:1 1、含量极微:约、含量极微:约10fmol/1mg10fmol/1mg组织组织 2 2、特异性、特异性对配体识别能力强对配体识别能力强 3 3、灵敏性、灵敏性对配体亲和力高对配体亲和力高 4 4、饱和性、饱和性数量有限,同类配体竞争数量有限,同类配体竞争 5 5、可逆行、可逆行与配体的复合物可解离与配体的复合物可解离 6 6、多样性、多样性亚型、分布、各种调节亚型、分布、各种调节 7 7、存在受体后信息放大系统、存在受体后信息放大系统第26页/共

12、64页3 3、二态模型学说、二态模型学说(two-(two-model theory)model theory)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一)关于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学说1 1、受体占领学说、受体占领学说(occupation theory)(occupation theory)2 2、速率学说、速率学说(rate theory)(rate theory)第27页/共64页受体占领学说 由Clark于1926年提出:受体必须与药物结合才能被激活并产生效应。效应的强弱与被占领的的受体数量成正比,全部受体被占领时出现最大效应。第28页/共64页 根据受体占领学说,药物和受体的相互作用遵从质量作用定律,

13、用公式表达:AR+ARE(1)(1)KDADRR达到平衡时,解离常数KD为:=(2)(2)K1K2=受体与药物反应动力学受体与药物反应动力学(一)受体药物反应动力学基本公式第29页/共64页设受体总数为设受体总数为R RT T,则,则R RT T=R+AR=R+AR,代入上式,代入上式KD+AKDKD+A ARAARRTA(RT-AR)整理得:整理得:=(3(3)AR=(4(4)AR=E,则则R RT T=E=EmaxRTAEEmax=(5(5)第30页/共64页 AKDKD+A rAARRT若设若设 =r,=r,则:则:=AR=RTA1-r=rr(KD+A)第31页/共64页 KD反映 L与

14、R的亲和力,令pD2=-logKD pD2值:产生50%最大效应时的激动剂的摩尔浓度的负对数(EC50的负对数)。pD2值的大小与亲和力的高低呈正变关系。E EEmaxARRTKD+AA=当A=0 时,E=0;当AKD时,趋近于100%,E=Emax当 =50%时,即EC50时,KD=A。ARRTARRT第32页/共64页1)两药亲和力相等时,最大效能取决于内在活性。E(%)E(%)E(%)E(%)-logC-logC-logC-logC50505050pDpD2 22)两药内在活性相等时,效价强度取决于亲和力。ab bc cx xy yz zpDpD2 2x xpDpD2 2x xpDpD2

15、 2x x第33页/共64页 实际上,占领同样比例的受体,但产生的效应相差甚远。Ariens(1956年)对经典的受体学说提出了修正。药物需具内在活性(intrinsic activity),方具产生效应的能力。受体占领学说修正一EEmax=DRRT0100%第34页/共64页=100%:0 100%:=0:激动药激动药(agonist)或完全激动药完全激动药(full agonist)部分激动药部分激动药(partial agonist)拮抗药(antagonist)(antagonist)第35页/共64页激动药与拮抗药的概念 激动药(agonist)为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

16、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可分为完全激动药(full agonist)和部分激动药(partial agonist)。拮抗药(antagonist)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0)的药物。第36页/共64页竞争性拮抗药(competitive antagonists)当竞争性拮抗药的浓度逐渐增加时,激动药量效曲线逐渐平行右移,但最大效应不变。竞争性拮抗药与受体的亲和力通常用pA2表示,pA2值的大小反映竞争性拮抗药对相应激动药的拮抗程度。在实验系统中加入拮抗药后,若2倍浓度的激动药所产生的效应恰好等于未加入拮抗药时激动药引起的效应,则所加入拮抗药的摩尔浓度(mol/L)的负对数称为p

17、A2值。第37页/共64页ElogC激动药激动药低浓度拮抗药高浓度拮抗药第38页/共64页非竞争性拮抗药(noncompetitive antagonists)非竞争性拮抗药多指拮抗药与受体结合是相对不可逆的,它能引起受体构型的改变,从而干扰激动药与受体的正常结合,而激动药不能竞争性对抗这种干扰。pD2是非竞争拮抗剂的亲和力参数。第39页/共64页激动药激动药低剂量拮抗药低剂量拮抗药高剂量拮抗药高剂量拮抗药E ElogClogC第40页/共64页受体占领学说修正二问题:根据受体占领学说,受体结合的量效曲线应与药理效应的量效曲线相重合。但实际上许多药物只需与一部分(甚至是很少的一部分)受体结合,

18、就能产生最大效应。作用于同一受体的不同药物,产生相同效应时所占领的受体数或比例是不同的。学说修正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引进储备受体(Spare receptor)概念。用储备受体能较好地解释激动药和拮抗药的差异。第41页/共64页二态模型学说二态模型学说 该学说认为受体的构象分活化状态和失活状态,二者处于动态平衡,该学说认为受体的构象分活化状态和失活状态,二者处于动态平衡,可互相转变。可互相转变。激动药:与R*结合的药物部分激动药:与R*结合占优势的药物拮抗药:与R*和R亲和力相近且结合牢固之药反向激动药:与R结合的药物(或超级拮抗)部分反向激动药:与R结合占优势的药物 第42页/共64页R R

19、*R*R R*DR*R DR R R*R R*DR*DR*DR*DR DR DR 静息状态激动药部分激动药拮抗药反向激动药R R*DR*DR 部分拮抗药第43页/共64页跨膜信息传递与细胞内信使 细胞外界的信息分子特异地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刺激细胞产生胞内调节信号,并传递到细胞特定的反应系统而产生应答,这一过程称为细胞跨膜信息传递(transmembrane signaling)第44页/共64页根据跨膜信息传递机制对受体的分类根据跨膜信息传递机制对受体的分类 1、G-蛋白偶联受体 2、门控离子通道受体 3、具有酶活性的受体 4、细胞内受体 5、细胞因子受体 6、其他酶类受体第45页/共6

20、4页细胞内信号转导 第一信使系指多肽类激素、神经递质及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和生长因子两大类)等细胞外信使物质。第二信使有环核苷酸类(cAMP、cGMP)、细胞膜肌醇磷脂代谢产物(IP3、DG)以及Ca2+。第三信使是指负责细胞核内外信息传递的物质,包括生长因子、转化因子等。参与基因调控,细胞增殖和分化以及肿瘤的形成等过程。第46页/共64页细胞内信号转导CAMP:如受体激动药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中兴奋性G蛋白作用,使AC活化,ATP水解而使细胞内CAMP增加,CAMP能激活蛋白激酶A,PKA能在ATP存在的情况下使许多蛋白质特定的丝氨酸残基和(或)苏氨酸残基磷酸化,从而产生生物效应.第47页

21、/共64页受体与细胞内信息传导系统 众多种类的受体与细胞内信使,受体与效应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调节机制。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关于受体的结构本质、受体的克隆、受体与配体结合的机制以及受体基因的表达与机体功能的关系正在受到关注。第48页/共64页七.受体调节受体脱敏受体增敏第49页/共64页G蛋白偶联受体 G蛋自偶联受体有共同的基本结构:都具有七次跨膜区段,这些跨膜肽段均为 螺旋结构并由疏水氨基酸组成;在各跨膜区由细胞膜内侧及外侧的亲水肽环连接,其N末端位于膜外,具有糖基化位点。G蛋白可分为四种主要类型,即Gs,Gi,Gt及Go。第50页/共64页N 端C 端细胞膜外侧内侧G蛋白偶

22、联受体结构示意图O1O2O3i1i2i3第51页/共64页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离子通道按生理功能分类,可分为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及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第52页/共64页图 2-9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模式图 N胆碱受体由5个亚基在细胞膜内排列围成离子通道,当与乙酰胆碱结合时,膜通道开放,膜外的阳离子(以Na+为主)内流,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外外内内膜膜离子通道离子通道AChAChAChACh第53页/共64页酪氨酸激酶受体 胰岛素及一些生长因子的受体本身具有酪氨酸蛋白激酶的活性,称为酪氨酸激酶受体(tyrosine kinase receptor),胞内有可被磷酸化的酪氨酸残基。受体与配体结合后

23、,受体变构,酪氨酸磷酸化,激活酪氨酸蛋白激酶,引起一系列细胞内信息传递。第54页/共64页如类固醇激素等,在细胞核内有相应的受体,称为细胞核激素受体(cell nuclear hormone receptor)。所形成的激素受体复合物,在细胞核中产生作用。细胞核激素受体第55页/共64页细胞因子受体 在生理状态下可与细胞因子形成高亲和力结合,它们在体内的受体称为细胞因子受体(cytokine receptor)。如:白细胞介素、红细胞生成素、催乳素以及生长激素第56页/共64页其它酶类受体-鸟苷酸环化酶(guanylatc cyclase)第57页/共64页第58页/共64页+高浓度部分激动药

24、高浓度部分激动药高浓度部分激动药高浓度部分激动药激动药激动药低浓度部低浓度部分激动药分激动药E ElogClogC第59页/共64页第60页/共64页第61页/共64页部分激动药(partial agonist)【特点】KD值不小,但0100%,具有激动药和拮抗药的双重特性。第62页/共64页思考题1.什么是药物作用、药理效应?药理效应选择性与药物作用特异性的关系?2.药理效应与疗效、副反应之间的关系?3.从药物的量-效曲线可获得哪些重要信息?4.治疗指数和安全范围的内涵?5.用最简明的方法描述药物作用机制的类型。6.反映激动药内在活性和亲和力的参数?第63页/共64页感谢您的观看!第64页/共64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