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探究_于浩.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8734 上传时间:2017-10-21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738.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探究_于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中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探究_于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探究_于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探究_于浩.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学 校 代 码 : 研 究 生 学 号 : 分类号: H31 密 级:无 硕士学位论文 中学英语课鹰师生互动探究 An Inquiry into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Junior English Classroom 作者:于浩 指导教师:王启 燕副教授 学科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研究方向:文学 学位类型 .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 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 2006年 6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2、 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 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 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_ 电话 : 通讯地址

3、: _: _ 邮编 : 摘 要 师生互动是一个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外语教学等多学科的理论 课题。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切相互作用和影响。无论这种影响发生在教育教 学情境下,还是发生在教育教学情境之外的社会背景中,都会导致双方心理与行 为发生同向或反向的变化。而课堂师生互动则是专指课堂教学情境下的师生之间 的互相交流,对话,及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本文主要针对中学英语 课堂的师生互动进行探究。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大力倡导在教学过程中, 建立积极,适宜 , 和谐的师生互动,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主要学科 一 英语, 也责无旁贷地应该施行有效的师生互动的课堂

4、教学。英语课堂上有效的师生互 动,不仅有利于教师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增加英语教学的吸引力,也有利于学 生更好地吸收英语知识,培养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增长本领。当然,当前中学 英语教学中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作为一名外语专业的师范生,笔者认为有 必要对当前中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现状进行实地观察分析,剖析现存的问题, 并探讨解决的办法。 就此,笔者采用实地观察,调查问卷和师生访谈等方 法,对笔者所在城市的 一所普通中学初二年组的英语课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实地听课观察。因为课堂上的 师生互动主要体现为言语行为的互动和非言语行为的互动两个方面,笔者将侧重 对这两个方面进行观察。首先运用自行设计的学生座位

5、观察表,并配合随堂录音, 对课堂上师生的言语行为进行观察,收集了一系列相关数据,并对此进行比较分 析。接着结合调查问卷和师生访谈的方法,对课堂师生互动的非言语行为进行了 深入的调查。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笔者发现,现存的中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存在 如下问题:其一是教师在课堂师生互动过程中,因互 动对象的不同而表现出了很 大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对课堂师生互动是很有害的,也有失公正,公平的教学 原则。其二是课堂上虽然存在不少互动,但总的互动时间依然不足,互动流于表 征性,无法达到真正的互动效果。其三是课堂上的非言语行为还没有引起 广大师生的足够重视,而且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的运用也不理想

6、。就以 上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促进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若干建议:如倡导民主平等的 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实质性互动,提高对非言语行为的正确认识和增强教师培 训等。期望能为当今中学外语课堂教学作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全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前言,阐述了选题缘由和意义,简要介绍了研 究方法和论文结构安排。第二部分,文献综述,界定了互动及师生互动的概念, 并对课堂师生互动进行了分类,接着对国内外师生互动的研究做了归纳,先对国 外师生互动研究的发展过程进行简单总结,又对国内师生互动分领域进行归纳。 并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综评。第三部分,中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实地观察, 通过实地听课,调查问卷和师生访谈等方

7、法,描述并分析中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 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两个方面。第四部分,剖析中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过程 中现存的问题 。第五部分,关于促进中学英语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策略的探讨。第 六部分,总结,提炼并概括本论文的重要研究成果,并对后续研究做简单部署。 关键词:师生互动;非言语行为;有效互动;Abstract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s the subject which involves society, psychology, pedagogy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etc. And it refers to all

8、 kinds of interaction and interactive influenc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ether taking place under the educational teaching situation or not, this kind of influence will lead to the toward or reverse change of both sides psychology and behavio r.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classroom means

9、 the dynamic progress of the interactive exchange, talk, action and influenc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lassroom. The article will inquire into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junior English classroom. At present, course and teaching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advocates to set up positive, sui

10、table, harmonious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teaching, in order to promot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grow up together. As one of main subjects in basic education, English, should carry on effectiv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not only hel

11、ps teachers to finish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high effectively and increases the appeal of English teaching, but also helps students to absorb English knowledge and cultivates the ability to use English actually. Certainly,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junior English teaching.

12、As a normal student of major English teaching, I think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observ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junior English classroom, and then, discover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r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t this point, I adopt the methods of observing on the sp

13、ot,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to discover the current problems. I have listened to the English classes of Grade Two of a normal middle school for two weeks. Becaus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classroom mainly reflects the two respects, verbal and non-verbal behavioral interaction, I will pay p

14、articular emphasis on observing these two respects. IllIV At first, I will use the self-designed students seat observable form to analyze the verbal behavior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which cooperating with the classroom recording. I have collected a series of relevant data, in order to compar

15、e and analyze. According to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I will go on the deep investigation about non-verbal behavior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junior English classroom. Through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investigation, I discover that the current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junior

16、English classroom has the following problems. First, teachers will deal with different students in different ways during the process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This kind of difference is very harmful to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nd is unjust and unfair. Second,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inter

17、action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lassroom, most of them are not useful or effective. Total interactive time is insufficient. This interaction is the signifying interaction, and is unable to reach the real suit interactive result. Third, most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ve not paid enough attent

18、ion to non-verbal behavior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non-verbal behavior is unsatisfactory. On the above questions, I will provide several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junior English classroom, such as advocating democracy and equal

19、ity between teachers and sV tudents, carrying on the effectiv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strengthen the realization of non-verbal behavior, and strengthen teachers training , etc. I expect to be able to do some contribution for junior English teaching. The full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20、part one, preface, has explained the cause and meaning of the selected title, and introduced briefly analyze methods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article. Part two, documents survey, has defined interaction and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s concepts, and classified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What?s mor

21、e, I have summed up to foreign and Chinese research on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t first, the historical progress of the foreign research on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s concluded. Next, Chinese research on it is introduced from different fields. And then, comprehensively comment the foreign a

22、nd Chinese research. PartV Three, observation on the spot to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junior English classroom; Through listening to the classes on the spot,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I have descried and analyzed the two respects of it, verbal and non-verbal behavioral interaction. Part fou

23、r, dissecting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Part five, discussing the tactics of promoting the effective interaction in junior English classroom. Part six, refining and summarizing the important research results, and making simple arrangement for follow-up study. Key words: Te

24、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Non-verbal Behavior; Effective Interaction;VI 目 录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I 弓丨 S . 1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3 一互动及师生互动的概念 . 3 二课堂师生互动的分类 . 4 三师生互动的理论研究 . 5 (一) 国外师生互动的理论研究 . 5 1 符号互动理论 . 5 2教学法比较研究 . 5 3课堂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研究 . 6 4二语习得理论 . 6 (二) 国内师生互动的理论研究 . 7 1 社会学领域的研究 . 7 2 心理学领域的研究 . 8 3教育学领域的研

25、究 . 8 4外语教学领域的研究 . 8 第二章、中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实地观察 . 10 一师生互动的言语行为研究 . 10 (一) 假设 1:外语教师在课堂师生互动过程中,因对象不同而表现出明 显的差异性,从而对课堂教学产生消极效果 . 12 (二) 假设 2:外语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言语互动时间偏少,而且有限 &互云力效果也不理想 . 15 二师生互动的非言语行为研究 . 17 (一) 学生对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解读与期望 . 18 (二) 学生对自身非言语行为的认识 . 20 (三) 教师对学生非言语行为的解读与期望 . 20 (四) 教师对自身非言语行为的认识 . 21 第三章、中学英语

26、课堂师生互动过程中现存的问题分析 . 23 一课堂教师互动的对象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 23 二课堂中存在一些表征性的师生互动 . 24 三中学英语课堂中,师生对师生互动过程中的非言语行为认识不足,其中 还存在一些不妥之处 . 24 四教师的素质不容乐观 . 25 第四章、提出的建议 . 26 一在中学英语课堂上提倡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 . 26 二在中学英语课堂上建议开展实质性的师生互动 . 27 三恰当运用非言语行为,辅助中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进行 27 四加强中学师资培训,侧重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以促进师生 1云力 . 30 结语 . 32 参考文献 . 33 P付 M . 3

27、5 g i射 . 45 vn1 引言 师生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指在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 影响。师生之间的互动,主要是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要研究师生互动, 就要对课堂教学情境下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因此 本文针对中学英语课堂,对其中的师生互动进行观察分析,力争发现问题,并尝 试解决问题。 师生互动是一个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外语教学等多学科的研究 课题。国外很多学者都对师生互动进行过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在国内,对 师生互动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并积极探讨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推进师生互 动。而作为承担着学生一生中重要发展阶段的基础教育阶

28、段,非常有必要改变以 往的课堂应试教学模式,推进师生互动的教学,实现师生健康发展。就此,教育 部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关于教学过程特别提出 :“ 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 系。 ” 因此我们应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大力推行良好的师生互动,这样不仅有利 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有利于教师良好人格魅力 的形成和教师专业的成长。 作为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主要课堂教学任务的英语教学,更有必要去积极 实施互动交流英语教学模式 ( 徐玉娟, 2001)。在中学英语课堂上推进有效的师 生互动,不仅有利于增加教师对学生

29、的有效输入,提 供给学生更多的输出机会, 促进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参与行为 的连贯发展,提供给学习者更多的互动次数,带动学习者参与度的提高与课堂互 动程度的提高。最终有效的促进学习者外语能力的发展,达到理想的外语教学效 果。 但当前中学外语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如对于大多数的教师来讲,师生互动并没有成为积极的具有人性意味的双 边活动,也没有成为具有重要价值的教师教学策略。教学中,教师缺乏感染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 N.中国教育报 .2001-07-27. 2 趣味性和师生互动的美感与情调陶冶等。现有的课堂教学仍以教

30、师为中心的满堂 灌教学模式为主,读课文、背单词、讲解单词、做习题 成为外语课堂教学最 常见的模式。课堂上,师生之间的问答也缺乏有效性,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控制下 做机械的应答,师生之间的互动地位是不平等的。 而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已经习惯了长期存在于外语教学中的单向交流、反复 强化的教学形式,对课堂师生互动的某些耗费精力的改良,学生们并不认可和赞 同。他们认为还是背诵单词、复习语法来得实惠。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兴趣和需 要长期被忽视,学生的思想 与其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禁锢,才使教学走入困境。 尤其是在师生互动的自我认同上,学生自认为就是一个被动的接受体形象,作为 学生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无限制的接受。 针

31、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现今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 状做一翻实地调查。观察现今中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现状如何?其中又存在哪 些待解决的问题?又如何才能在实际的外语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这一 系列的问题仅凭以往的经验是不能解决的,只有深入实地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从实践的层面为促进中学英语课堂师生有效互动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 策略 。 本文在文献综述中对师生互动的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回顾 了国外师生互动理论的发展进程并整理出国内四个学科领域在师生互动方面的 研究状况。但目前国内外语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研究主要是引进国外的某些理论, 已有的研究多从理论层面加以阐述

32、,基于英语课堂上师生互动实证研究较少。本 文也将对此进行力所能及的补充。 文章的结构大体安排如下:首先从宏观上对互动及师生互动的概念进行较详 细地介绍,并对课堂师生互动进行了分类。其次归纳和分析了师生互动研究的理 论背景。接着通过实际观察,调查问卷和师生访谈等方式,对 中学英语课堂师生 互动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再次,总结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最后,基于对中学英 语课堂师生互动的实证研究,探求中学英语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策略。 3 第一章文献综述 互动及师生互动的概念界定 互动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 (G.H. Mead, 1913)提出。互动是一种基于 符号和语言的相互作用过程。人类的社会互动就

33、是以有意义的象征符号为基础的 行动过程。 H.D.Brown(1994)指出互动是两个或更多的人,相互交流思想情感传递信 息,并对对方都产生影响的过程 。 SI Allright (1984)对师生互动进行了定义,师生互动是语言课堂的基本事实, 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都是生动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 2 我国学者佐斌 (2002)更进一步对师生互动进行了定义,他把师生互动分成广 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师生互动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切相互作用和相互影 响,不论这种影响是发生在师生群体之间还是师生个体之间,是发生在教育教学 情境下还是发生在教育教学情境之外的社会背景中,都会导致双方心理与行为发 生同向或

34、反向的变化。狭义的师生互动是指在教育教学情境下,教师个体与学生 个体或群体之间在活动中的相 互作用和影响。 3本论文采用狭义的师生互动概念 进行研究。 3 所谓课堂师生互动是指在课堂情境中,发生于教师与学生间的互相交流、对 话及与其相关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它包含两方面的意思 :一是在 课堂教学中,互动的主体即教师和学生,均不是独立地出现在活动中,而是共同 参与在互动活动中。二是课堂师生互动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交往而且是为了促进师 生双方特别是学生的学习、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 郑杭牛 .社会学概论新编 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87.154. 吴康屮 _+:编。课堂教学社会学

35、 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195-196.二课堂师生互动的分类 4 艾雪黎运用社会学理论,把师生课堂互动行为分为三种类型 :教师中心式、 学生中心式和知识中心式。 现在的师生互动强调的是弱化教师的中心地位,而 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反对以教师和知识传递为中心,要实现以教师和学生为双 主体的教学方式。 比利时学者德郎舍尔根据课堂行为把师生互动分为言语行为的互动和非言 语行为的互动。课堂言语行为主要是指教学过程中的讲解,讨论,提问,回答等 言语互动。课堂是一种弥散着言语的环境,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主要是通过师生间 言语的互动来体现。非言语行为主要指课堂教学情景下,教师和学生表现出来的 无声的静姿

36、、无声的动姿和有声的辅助言语与类言语。无声的静姿主要指面部表 情和眼神等;无声的动姿指手势语,体态语等;而辅助言语指言语的非语词方面, 即声调、音质、音量、语速、节奏等,用来辅助词语的表达以便准确表达意义和 情感。类言语 ,指的是无固定意义的发声,如哭、笑、叹息、咳嗽、吹口哨等。 课堂上师生可以通过非言语行为彼此传递信息,进行互动交流。 1 我国学者吴康宁根据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对象不同把师生互动划分为三种类 型:师个互动:即教师行为指向学生个体的师生互动。师班互动:即教师行为指 向全班学生群体的师生互动。师组互动:即教师行为指向学生小组的互动。而其 中又以师个互动和师班互动为主要的互动形式。 5

37、 本文认为,师生互动还可以按照互动的程度不同来划分为表征性互动和实质 性互动。所谓表征性互动就是指课堂上师生互动只具有交往的外在形式,而不具 有互动的实质性内容,因而缺乏教育性和有效性,是一种低效或无效的师生互动。 而实质性互动就是指有效互动,师生双方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在平等对话的 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资源共享,经验互换,行为共勉,共同发展,不 断提局。 亢晓梅 .师牛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理论比较研究 J .比较教育研究 .2001(4). 三课堂师生互动的理论研究 5 (一 ) 国外相关研究 1. 符号互动理论 20世纪初期,美国社会学家 G.H. Mead最早提出符号互动理论,他认

38、为人类的 社会互 动就是以有意义的象征符号为基础的行动过程。在此基础上,美国社会学 者布鲁纳( Bruner, 1973)在人与社会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符号互动理论。符 号互动理论的根本出发点在于,从社会上时时刻刻互动着的个体的角度来阐述人 与社会的关系,解释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生成与变迁。基本观点: 互动是 人类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符号是人际互动的媒介, 个体是自身行为的建构者。 个体的心灵与自我是互动的产物。 社会的形 成与变化是互动的产物。 2. 教学法比较研究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进行对教学法优劣的 比较,来判断不同的教学法对课堂师生互动

39、的影响。规模较大的有 1964年 Scherer 和 Whrtheimer对语法翻译法和听说法所做的比较研究。语法翻译法提倡用母语教 授外语,在教学中以翻译和机械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学习语法为入门途径,强调 语法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而在二战期间发展演变来的听说法,强调听说领先, 听说法教学使用大量句型练习,通过直观情景教学达到学生开口训练的目的。但 对这两种教学法的比较采用的都是基于结果的研究方法。 Clark指出 :这样的研究 缺乏对课堂活动的实际观察和控制,不能很好判断对师生互动的影响。教学法比 较研究仍在继续,但迄今尚无明确结论。 6 钱扑 .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 M.广西 教育出版社

40、2001-05. 187.6 3. 课堂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研究 到了 70年代人们开始对课堂行为进行关注,课堂行为的研究主要是对课堂 师生互动中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进行研究。 比利时学者德朗舍尔 (G. de Landshere)关于教师语言的研究在国际上享有 盛誉。1969年,出版了与拜尔伍 ( Bayer)合著的教师怎样教 :对课堂中口头语 言互动的分析。1979年,出版与德尔尚布尔合著的教师的非口头语言:教 师怎样教。他们的整个研究被认为体现了 “ 高度的科学严谨 国外很多学者对师生互动的言语行为进行了研究,主要是设计了很多量表来 观察课堂师生的言语行为,其中以 Flanders的量表

41、最为有名。 Flanders将在教 学情境中的师生言语行为分作十大类,并对每一个类目作了规定性说明。 对于非言语行为的研究,一批美国人类学家,象博厄斯 (Boas, F.)、 萨皮 尔 ( Sapir, E.)等第一次明确提出 :人的体态运动实际上是一些能够加以揭示的密 码,拉开了研究非言语交流的 “ 序幕 ” 。其后伯德惠斯特尔在 1963年出版的情绪 研究的身势学水平中提出,两人互动时,有 65%的 “ 社会意义 ” 是用非言语符号 传递的。由此可见非言语在互动中的作用。对于非言语行为中的辅助言语和类 言语的研究也发现: 1,教学中教师语言的清晰度影响教学效果, J, H, Hiller

42、(1971)研究指出教师讲解的清晰性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正好呈正相关。 2,教学 语言的动听度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语言的动听程度,决定了教师语言感染力的大 小和学生的语言接受程度。纽纳和莱蒙 ( 1973)指出新颖的刺激往往更能唤起人 们的注意 。 n 这些成果为研究课堂师生互动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作用。 4. 二语习得理论 80年代以 来,课堂研究以二语习得理论为基础,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 主要涉及的二语习得理论有: Krashen (1981)输入假说,只要接受到足够的语言输入,而且这些输入又 是可以理解的,人们就可以习得语言。在外语教学中,强的动机,及自信心和低 的忧虑状态对学习语言是十分有利的 。 Adams (1982)的研究发现课堂教学通过情 7 境向学习者提供有关信息时,学习者对新材料的理解程度可提高六倍。 Terrell (1980)发现学习者在教师没有进行语法知识讲解的情况下成功地掌握 了疑问句,因为教师的言语中包含了形式丰富 的疑问句,为学习者提供了充分可 懂的语言输入。 Long (1986)互动假说, Long比较了课堂环境下教师言语和自然状态下, 同非母语者谈话时的非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期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