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文学概说.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87306945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PPTX 页数:35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汉文学概说.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秦汉文学概说.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秦汉文学概说.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汉文学概说.pptx(3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秦汉朝代情况秦汉朝代情况时时时时代代代代时间时间时间时间建国者建国者建国者建国者都城都城都城都城亡国时间亡国时间亡国时间亡国时间世代世代世代世代秦秦秦秦 前前前前221221年年年年 前前前前206206年年年年始皇帝始皇帝始皇帝始皇帝嬴政嬴政嬴政嬴政咸阳咸阳咸阳咸阳(陕西陕西陕西陕西咸阳东北咸阳东北咸阳东北咸阳东北)前前前前206206年被刘邦领年被刘邦领年被刘邦领年被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所灭导的起义军所灭导的起义军所灭导的起义军所灭共历共历共历共历2 2世、世、世、世、1515年年年年西西西西汉汉汉汉前前前前202202年年年年 公元公元公元公元8 8年年年年高祖高祖高祖高祖刘邦刘邦刘邦刘邦长

2、安长安长安长安(陕西陕西陕西陕西西安西北西安西北西安西北西安西北)公元公元公元公元8 8年被王莽取年被王莽取年被王莽取年被王莽取代代代代共历共历共历共历1212帝、帝、帝、帝、210210年年年年新新新新 公元公元公元公元8 8年年年年2323年年年年王莽王莽王莽王莽长安长安长安长安(陕西陕西陕西陕西西安西北西安西北西安西北西安西北)2323年被绿林军所灭年被绿林军所灭年被绿林军所灭年被绿林军所灭东东东东汉汉汉汉2525年年年年 220220年年年年光武帝光武帝光武帝光武帝刘秀刘秀刘秀刘秀洛阳洛阳洛阳洛阳(河南河南河南河南洛阳洛阳洛阳洛阳)220220年被曹丕取代年被曹丕取代年被曹丕取代年被曹

3、丕取代共历共历共历共历1212帝、帝、帝、帝、196196年年年年第1页/共35页 秦汉文学主要成就秦汉文学主要成就秦汉散文汉大赋汉乐府民歌秦代秦代历二世而亡,二十余年。碑铭。汉前汉前期期高祖至景帝间,约七十年。骚体赋,政论散文。汉中汉中期期武帝至安、顺间,约二百六十年。史传,大赋,诗歌。汉后汉后期期顺帝至献帝间,近百年。小赋,散文等。第2页/共35页千千古古一一帝帝 为了巩固统治,秦王朝采取了一为了巩固统治,秦王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如废除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如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筑长城,修驰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筑长城,修驰道,颁令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道,颁令车同

4、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这些措施对推动社会历史的发衡等,这些措施对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进步作用。展具有积极的进步作用。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秦却结束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秦却结束了先秦百家争鸣的局面,扼杀了士阶层先秦百家争鸣的局面,扼杀了士阶层的文化创造精神。的文化创造精神。“秦世不文秦世不文”秦统一以后的文学秦统一以后的文学第3页/共35页秦秦长长城城第4页/共35页秦疆域秦疆域第5页/共35页文化专制,文学冷落文化专制,文学冷落陕陕西西秦秦“坑坑儒儒”遗遗址址挟书律禁诸子书,史书。未禁医、卜、算。诽谤律禁诽谤詈诅。好神仙之言。第6页/共35页 严刑峻法,焚书坑儒使秦的学术与文学几乎一片

5、荒芜。秦能留给后人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刻石文和诏令奏议一类的应用文字,大多出自丞相李斯之手。第7页/共35页秦刻石铭文秦刻石铭文文心雕龙铭箴说:“始皇勒岳,政暴而文泽,亦有疏通之美焉”,说的是秦代刻石文的特点。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多次巡游各地并刻石表功。现存刻石共有篇,这些刻石大都出自李斯之手,以四字为句的韵文写成。其中除琅邪台刻石为两句一韵外,其余峄山刻石、泰山刻石、之罘(f)刻石、之罘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等篇皆三句一韵,文辞整饬简洁,读来朗朗上口,是秦文学的独创。从总体上看,秦刻石文都写得气魄雄伟,文字典雅,以浑朴为体,然而,各篇铭文又各具特色。第8页/共35页泰泰山山刻刻石石泰山

6、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其词庄严,其体精深宏大。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廿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黎,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革。皇帝躬听,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琅邪台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则铺张扬厉,囊括并吞之气,震荡于文字中间: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曰:维廿六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

7、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事已大毕,乃临于海。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应时动事,是维皇帝。匡饬异俗,陵水经地。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皇帝之明,临察四方。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务贞良。细大尽力,莫敢怠荒。第9页/共35页峄山刻石峄山刻石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庙,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溥惠,亲巡远方。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

8、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陁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此为东巡第一篇刻石文,首述秦王嬴政继承王位,继言以始皇为号,最后歌颂他统一天下的功绩,表达出群臣在抚今追昔中对他产生的敬仰。第10页/共35页l刻石文的体制上承西周雅、颂及秦统一前的石鼓文,但又有所变化和创造。李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颂赞体作品雍容华贵的风格,而贯以法家辞气。l秦刻石文堪称碑铭之祖,汉魏及以后碑铭,莫不被其遗则。第11页/共35页诏令奏议之文诏令奏议之文l 秦统一中

9、国之后,不再有战国时代思想自由、词气纵横的文章出现。秦代君臣的诏令奏议之文,是现今所能见到的唯一应用性文字。l 此类文章,很能代表秦文的风格,既有战国之文的逞雄作风,又有法家的峭刻峻直,更有开国君主的不可一世,即古帝王文章亦不复多见。亦能见出战国文风向西汉文风转变的过程。l 秦代已知的唯一可以称为文学家的是李斯。l 李斯是秦代散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说理透辟,论事周详,富有文采。除代表作谏逐客书之外,还有议存韩、上韩王书及一些奏议。l 此外,泰山刻石文、琅琊台刻石文等多种碑文,内容都是对秦朝功德的歌颂,对后代的碑志铭文颇有影响。李斯谏逐客书第12页/共35页 公元前209年,陈涉起义,

10、秦所梦想的“万世之业”亡于二世。经历长达八年的战乱,刘邦重新统一中国。刘汉政权立国以后,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减轻剥削,缓和阶级矛盾,经过“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代,达到了全盛时期,创造了一个强大的汉帝国,疆域广大,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在我国历史上,汉、唐帝国先后媲美,以致中国人被称为汉人或唐人。武帝以后,汉帝国开始走下坡路,经过东汉“光武中兴”,又延续二百年左右,至汉末黄巾大起义而趋于衰亡。两汉前后共历四百余年。汉代文学汉代文学第13页/共35页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又称前汉,与东汉(后汉)合称汉朝。是中国古代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称皇

11、帝,国号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太祖高皇帝。罗马帝国(Roman Empire)(公元前27年395年分裂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第14页/共35页(1)汉初,废除秦“挟书律”,大规模收罗典籍,允许各家学说流行;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之说。汉代文学的文化背景(社会状况)汉代文学的文化背景(社会状况)刘邦刘邦(2)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完整的社会政治思想。汉儒:官方统治思想。吸收孔孟思想的有用成分,又糅合阴阳、法家思想,形成一种以维护皇权绝对性为目的,融政治、宗教、伦理、刑法为一体的实用之学。董仲舒董仲舒第15页/共35页 (3)(3)把读经与士

12、人的求官谋禄结合起来,一方面使宗经成为社会风气;另一方面使读书人成为儒生,有效结束百家争鸣局面。(4)东汉时,太学生与“士”阶层壮大:为思想解放,学术活跃提供基础。皇族、外戚、宦官、豪门:社会矛盾加剧今文经学派董仲舒,班固微言大义通经致用古文经学派刘向,郑玄训诂经义以古通今指导思想文字辞藻写作内容作品风格经经学学第16页/共35页(1 1)汉代采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提供机遇。(2 2)汉初各诸侯王、外戚招养文士。如吴王刘濞b门下有枚乘、邹阳、严忌等;梁孝王刘武司马相如、韩安国、公孙诡等;淮南王刘安等。(3)汉代武、宣、成等帝王喜爱文学。(4)汉代文化机构的设立,为

13、稳定已经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积极作用。如乐府、洛阳东观、鸿都门学等。(5)汉代的游学游宦风气为作家的生成注入活力。武帝时武帝时朱买臣司马相如枚皋宣成时宣成时王褒扬雄刘向和帝时和帝时班固傅毅张衡乐府乐府太学太学东观东观金马门等金马门等西汉前期战国游士之风的延续东汉中后期入仕无门之下的出路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第17页/共35页汉代的文学精神汉代的文学精神(1)包举宇宙、总揽人物、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汉大一统帝国的强大与繁荣,使那个时代的作家充满胜利的喜悦和豪迈的情怀,对作品追求广大的容量、恢弘的气势,欣赏使人产生崇高感的巨丽之美。汉大赋史记司马相如:苞括宇宙。司马相如:苞括宇宙。司马

14、迁: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成一家之言。东方朔:不用则为鼠。东方朔:不用则为鼠。“盛世之音”(2)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汉帝国的辉煌,使汉代文人普遍具有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汉代文人贵名行,为实现理想,忍辱负重,自强不息,积极入世,好高尚义。第18页/共35页(3)圣主贤臣的理想与士之不遇的悲怀。王褒圣主得贤臣赋司马迁史记、悲士之不遇赋董仲舒士之不遇赋古诗十九首(4)批判赞颂批判的文学更迭 独立依附独立的文人地位 A A、汉初,文人游食诸侯,来去自由,批评秦暴政,为新政权借鉴。B B、汉武帝开始,思想一统,朝廷对文人以倡优蓄之,侍从顿起,歌功颂德,润色鸿业。C C、西汉末到东汉,文人开始

15、任性使气,耿介孤傲,批判社会黑暗。贾谊贾谊汉兴,欲为帝王师。东方朔东方朔盛世:被压抑的苦恼。祢衡:祢衡:乱世:无路的愤懑。第19页/共35页(5)浓郁的浪漫情怀。人间生活因和神灵世界的沟通而显得富有生气。道教与佛教的注入。道教:东汉时形成宗教,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东汉永平十年 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6 6)民间创作与文人创作相互促进。乐府歌谣与文人五言诗;民间传说与史传文学的传奇色彩。第20页/共35页 汉代文学是继先秦之后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其文学表现形

16、态主要有汉赋、散文、诗歌三大基本板块。第21页/共35页A、汉赋 赋是汉代独有的文学样式。有汉一代之文学是辞赋,东汉后期出现文人诗歌开始兴起的苗头,但尚不足以动摇辞赋的主导地位。赋是在诗经、楚辞、战国纵横家散文等的综合影响下而形成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兼具诗歌、散文两方面的某些特点。自荀子首先以赋名篇,至两汉遂由六义之附庸发展而为大国。第22页/共35页 西汉前期的赋作,主要是追随西汉前期的赋作,主要是追随屈、宋屈、宋传统,以抒情为主的传统,以抒情为主的骚骚骚骚体赋体赋体赋体赋。代表作家、作品有贾谊的。代表作家、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吊屈原赋、鵩鵩f鸟赋鸟赋,董,董仲舒的仲舒的士不遇赋士不遇赋,

17、司马迁的,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悲士不遇赋等。等。最能代表汉赋特点的,是最能代表汉赋特点的,是散体大赋散体大赋散体大赋散体大赋。散体大赋以。散体大赋以叙事状物叙事状物为主要为主要内容,以内容,以铺张扬厉铺张扬厉为主要风格。枚乘的为主要风格。枚乘的七发七发可看作西汉散体大可看作西汉散体大赋正式形成的一个标志。汉代散体大赋成熟的标志是赋正式形成的一个标志。汉代散体大赋成熟的标志是司马相如的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子虚赋、上林赋上林赋。u汉赋的发展,从汉初的汉赋的发展,从汉初的骚体赋骚体赋,到汉代初期的,到汉代初期的大赋大赋,最后,最后被被抒情小赋抒情小赋取而代之取而代之。n 东汉中叶以后,由于社会政治形势的变

18、化以及文学发展内在因素的东汉中叶以后,由于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文学发展内在因素的影响,汉赋在思想内容、体制风格上都开始转变。散体大赋逐渐衰微,影响,汉赋在思想内容、体制风格上都开始转变。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小赋抒情小赋抒情小赋抒情小赋逐渐兴盛。这一转变开始的标志便是逐渐兴盛。这一转变开始的标志便是张衡的张衡的归田赋归田赋。第23页/共35页 西汉时期,解读楚辞是一种专门学问。自武帝起,创作辞赋成为西汉朝廷一大雅事。汉赋和楚辞有很深的渊源关系,这种新文体确立之后,也和楚辞一样成为士人贵族的诵读物。n 汉赋是“润色鸿业”的产物。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就歌颂了大一统中央皇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

19、。武帝时代辞赋兴盛,汉书艺文志著录西汉有赋700余篇,其中武帝时就有400余篇。第24页/共35页 汉赋(又泛称辞赋)是一种主要以汉赋(又泛称辞赋)是一种主要以文学感染力文学感染力本本身为目标的文学样式,这种文学样式的本质,就是通身为目标的文学样式,这种文学样式的本质,就是通过精心安排过精心安排美丽的文字,整齐的句式,严谨的结构,美丽的文字,整齐的句式,严谨的结构,表现社会和自然的种种奇特事物和绚丽景象,刺激读表现社会和自然的种种奇特事物和绚丽景象,刺激读者的感受力与想象力,获得审美快感。者的感受力与想象力,获得审美快感。语言在这里不语言在这里不仅是传达思想的工具,而且是同音乐中的声音、旋律仅

20、是传达思想的工具,而且是同音乐中的声音、旋律一样,本身是艺术的直接表现。这种样式,最容易使一样,本身是艺术的直接表现。这种样式,最容易使文学的审美意识得到确立。文学的审美意识得到确立。n 刘勰刘勰诠赋诠赋:赋者铺也。铺采:赋者铺也。铺采摛摛ch(舒展、散布)舒展、散布)文,体物写志也。文,体物写志也。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丽词雅义,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丽词雅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文虽新而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质,

21、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第25页/共35页B B、散文、散文 两汉两汉叙事散文叙事散文在文体上有较大发展。司马迁在文体上有较大发展。司马迁的的史记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创立了纪传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也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纪元。体史书的新样式,也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纪元。史记史记的语言生动、简练、气势流畅的语言,不的语言生动、简练、气势流畅的语言,不仅是后世散文作品的典范,而且它在描写人物、组仅是后世散文作品的典范,而且它在描写人物、组织情节诸方面的技巧也为后世的小说家、戏曲家借织情节诸方面的技巧也为后世的小说家、戏曲家借鉴。鉴。第26页/共35页 班固的汉

22、书继承 史记的体例,并且使之更加完善。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制科学严整,内容博大精深,开启了封建王朝隔代官修正史的先河。全面反映了西汉的整体社会面貌。赵晔的吴越春秋则进一步强化史传作品的文学性,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第27页/共35页C C、诗歌:、诗歌:汉乐府的含义 乐府原指乐府原指音乐机关音乐机关。汉武帝刘彻时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汉武帝刘彻时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其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辞予以配乐,以及将文人歌功颂德之诗其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辞予以配乐,以及将文人歌功颂德之诗制谱,以供统治者祭祀和朝会宴饮时演奏使用。后代将乐府所唱制谱,以供统治者祭祀和朝会宴饮时演奏使用。后代将乐府所唱的

23、诗歌,直接称作的诗歌,直接称作“乐府乐府”,于是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于是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变为变为带有带有音乐性的音乐性的诗体名称诗体名称。n “汉乐府”即是汉代的乐府诗。根据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的分类,汉乐府大抵保存于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之中。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北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一百卷,分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典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十二个门类,辑录宋代之前音乐文学作品凡五千余首。第28页/共35页汉乐府的内容与形式 (1)汉乐府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其优秀作品真实、广

24、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叙事性是其基本艺术特色。成功之作往往能够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塑造出个性鲜明的形象,语言朴素而富有感情。(2)汉乐府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采用杂言和五言,长短随意,整散不拘,是一种具有口语化特色的新体诗。特别是其中的五言诗,为汉代民间首创,后来经过文人加工,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汉乐府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第29页/共35页(3)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中国诗歌一开始,抒情诗就占有压倒的优势。诗经中仅有少数几篇不成熟的叙事作品,楚辞也以抒情为主。到了汉乐府民歌出现,虽不足以改变抒情诗占主流的局面,但却能够宣

25、告叙事诗的正式成立。n 中国古代的叙事诗,可以说完全是在汉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代的叙事诗,在分类上一般都归属于乐府体。许多名篇,直接以“歌”、“行”为名,如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这是表示对乐府民歌传统的继承,因为“歌”、“行”原来是乐府诗专用的名称。在写作手法上,无论短篇和长篇,也都受到汉乐府民歌的影响。第30页/共35页 东汉的五言诗已经成熟,叙事诗有孔雀东南飞这样的长篇巨制,古诗十九首则是五言抒情诗的典范,乐府诗也有许多五言名篇。文人五言抒情诗文人五言抒情诗n 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古诗是流传在汉末魏初无作者且无诗题的诗歌总称。一般认为,古诗

26、十九首的作者,是东汉末年中下层文人,内容以写夫妇、恋人的离别和思念,士人的失意与愿望,人生命运的无常与短暂为主,语言质朴直率,意境深婉。n 中国古代诗歌,在先秦两汉是以民歌为主,到魏晋以后则以诗人的个中国古代诗歌,在先秦两汉是以民歌为主,到魏晋以后则以诗人的个人创作为主,人创作为主,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恰好是两者之间的过渡。恰好是两者之间的过渡。n 文人诗歌创作以班固文人诗歌创作以班固咏史诗咏史诗倡其端,张衡倡其端,张衡同声歌同声歌承其锐,承其锐,秦秦嘉嘉赠妇诗赠妇诗则标志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则标志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历来极受推崇,被称

27、为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历来极受推崇,被称为“五言之冠冕五言之冠冕”。第31页/共35页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n钟嵘诗品古诗 其体源出于国风。陆机所拟十二(“二”一作“四”)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其外去者日以疏四十五首,虽多哀怨,颇为总杂。旧疑是建安中曹、王所制。客从远方来橘柚垂华实,亦为惊绝矣!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悲夫!第32页/共35页 西汉时期,七言句子大量出现在镜铭、识字课本等载体中,有的已是标准的七言诗句。汉代辞赋中往往参杂七言诗句或七言

28、段落,有些已可视为首尾完整的七言诗。附属于汉赋的七言诗通常是句句用韵,反映了早期七言诗的特点,后来曹丕的燕歌行采用的就是这种诗体。n 曹丕两首燕歌行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七言诗的成熟,它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先秦荀子的成相篇,其句式主要是七言。楚辞中也有不少七言的句子。相传汉武帝与群臣在柏梁台联句,每个句子也是七言。西汉还有一些谣谚也是用七言写成的。东汉张衡四愁诗是较完整的七言诗。但是,荀子的成相篇是通俗的唱词,接近于散文;而从楚辞到四愁诗,基本上都带有“兮”字等语气词。因此,完整的七言诗就得首推曹丕的燕歌行了。第33页/共35页 真正标志汉代文学最高成就的并不是汉赋,而是散文中的史记和诗歌中的汉乐府民间歌辞。第34页/共35页感谢您的观看!第35页/共35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