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保护.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87306729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PPTX 页数:59 大小:306.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保护.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保护.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保护.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保护.pptx(5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现代化与变迁密切相关是随着愈来愈复杂以及相关连的人类生活在整个文化背景、工艺、经济和生态方面的综合变迁他是一种适应的过程,适应经常多变的环境”。这种表述强调现代化是各个领域的变迁过程,人们要适应这种多变换环境。日本:“现代化是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变化过程,通过这种变化,一种发达社会转变为更为发达社会特点的社会。表述的特点是强调社会的发达程度,提出要有多种模式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种社会变化过程,依靠这种变化使欠发达社会具有更加发达社会所共有的特点。这种表述的特点是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分析现代化,第1页/共59页同时强调了经济增长的作用。总的说来,现代化是经济、政治、社会诸多方面的综合变化过程。那么这

2、个过程的特征是什么呢?学术界较为普遍的看法是:从使用人力、畜力转变为使用非生物动力,从使用手工工具到使用机器作为进行生产活动的基础,这意味着财富增长、技术多样化、分化与专业化,从而导致一种新型的劳动分工,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有些学者既把现代化看作是一个过程,又看作是一种产物。有的认为,现代化就是传统社会像西方先进国家那样向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的社会的总体过渡。从我国看:从我国看:在我国对现代化内涵的理解虽然第2页/共59页学术界也持有“过程论”的观点,但从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看,大都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发展战略来看待。评价:评价:看作是一个变化过程,既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也就是“过程论”更

3、适合。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改革前:改革前:50年代和60年代,我国曾将农化概括为“四化”,即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70年代“七化”,即土地园林化、操作机械化、农田水利化、品种优良化、栽培科学化、饲养标准化和农村工业化。第3页/共59页改革后:改革后:定义的主要观点:技术论:农业现代化说到底是最新的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普遍应用。从根本上讲是技术的发展问题。生产力论。农业现代化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作为一个目标,它是四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过程,是农业生产力按照一定规律 不断发展的过程,无论从哪方面看,农化都属于生产力范畴。全面论。农业现代化不仅是生产力现代

4、化的问题,而且也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现代化问题。从内容上考察,农化是用现代工业设备和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第4页/共59页使农业既能满足人类不断发展的需求,又能维护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的永续利用,由传统农业转化为开放式现代农业的历史过程。本课程认为,农化应有以下内涵:要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农化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农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农化的实质应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旨在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转化效率以及农产品产品率、农业环境质量,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第5页/共59页 综上所述,农业

5、现代化可概括为:运用现代生产手段和技术及现代科学管理方式,实现集约经营,有效的配置、利用、保护农业资源,改善环境,实现农业高效持续发展,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源转化率以及商品率,将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农业的历史过程。第6页/共59页二、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亦有不同观点,主要有三:亦有不同观点,主要有三:观点一: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的现代化。观点二:农业现代化归纳起来可概括为 三方面: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或高级化、农业生产环节的一体化。观点三: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物质装备现代化、技术现代化、经济管理现代化、农民素质现代化、资源环境优良化

6、。第7页/共59页 本课程认为: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即用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即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武装农业,在农业生产上广泛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化学技术、耕作与栽培技术、饲养技术等。经营管理现代化。即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农业。农民素质现代化。即培养一代新型农民,使之有较高的文化科技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资源环境优良化。即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农业。第8页/共59页三、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一)广泛采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手段和具有较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二)广泛采用现代生物、化学技术和具有较高的土地生产率;(三)广泛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和具有较

7、高的农产品商品率;第9页/共59页(四)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使之成为具有经营管理才能的现代商品生产者;(五)通过农业产业化,形成较高的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六)有良好的资源生态环境,并有较高的资源转化率。第10页/共59页四、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之一蒋建平主编的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理论、道路与模式(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年6月)一书中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主体指标7项,群体指标22个。农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农民收入与消费水平 农民人均纯收入 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 农民人均食物消费支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农村人均社会总产值第11页/共59页 农村人均农业总产值 农

8、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重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农业生产发展水平 农业净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农业商品率 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 人均肉类产量 林牧渔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投入 百公顷农机总动力 有效灌溉面积比重第12页/共59页 化肥有效成分施用量 农业生产技术与文化教育农业生产技术与文化教育 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劳动力比重 初中以上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重农村组织建设与经营管理农村组织建设与经营管理 乡镇一级科技服务三站普及率 乡(镇)村二级农业服务人员数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 农业资源与环境条件农业资源与环境条件第13页/共59页 森林覆盖率 自然灾害成实率 21

9、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 22 耕地污染面积比重耕地污染面积比重本课程认为比较好的指标体系:第14页/共59页序号指标名称计算单位现代化数值权重备注01人均GDP元400000.201995年上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NP4260美元02非农业产业在GDP中的比重900.101995年上中等收入国家为91 03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全部劳动力比重300.1004农业劳动生产率元/人.年200000.0505农机化综合作业率800.1006科技对农业增长贡献率600.1007农业社会服务人数占全部农业劳动力比重200.1008农村城镇人口比重500.101995年上中等收入国家

10、为73,下中等收入国家为56 09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00.0510农村人口人均年收入元/人.年100000.10第15页/共59页五、国际现代农业发展理论有机农业理论 何谓有机农业?1980年美国农业部一个考察组把它描述为“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牲畜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制度。有机农业的主要内容是采用豆科作物、绿肥、作物桔秆、牲畜粪肥、有机废物和作物轮作来保持土地肥力,并对病虫害应用生物防治方法。我们认为,有机农业强调保护环境、有益健康的观点是可取的,对收入较高阶层来说有机农产品也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针对中国农业生产力第16页/共59页水平较低而农产品总需求不

11、断增大的矛盾,有机农业不可能成为今后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因此不可能替代现代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理论 生态农业于1971年首先由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t提出,目的在于通过增加腐殖质、少施化肥、禁施农药,来改变土壤条件和避免环境污染。生态农业的主要内涵是建立生态上能自我维持的、低投入的、第17页/共59页经济上有生命的小型农业系统(M.K.Worthington),具体地说,就是尽量减少能量投入,通过发展畜牧业,使用农家肥,实行作物轮作等途径,实现农业内部的自我循环。自然农业理论 自然农法最早在日本出现,其创始人为世界救世教教祖冈田茂吉。自然农法是在日本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迅速发展的背景

12、下产生的。他针对农药和化肥污染环境、造成食物中毒以及牲畜粪便等公害问题,提倡采用轮作、绿肥、间套作、堆肥、地表覆盖、物种共生、天敌治虫、天然饲料、低密度养畜等措施,主张不耕地、不施肥、不用农药、不除草。第18页/共59页 我们认为自然农法强调保护土壤、防治食物污染,具有积极意义,但自然农法绝对顺应自然,要求“四不”是行不通的,自然农法的内涵实质上属于有机农业体系,但相比之下显得更加绝对化,因而不可能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持续农业理论 关于持续农业的内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88年联合国粮食组织提出的一种表述:持续农业是“持续满足目前和世世代代的需要”,能够保护好资源,“不造成环境退化,技术上适

13、当,经济上有活力,而且社会上能接受”的农业。第19页/共59页我们可以简单地说,持续农业是经济、社会、技术同环境协调发展的农业。它于80年代末在我国开始发展,并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重视。总的看来,我们认为,持续农业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科技、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并于农村发展相结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深远影响与广阔发展前景。第20页/共59页六、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理论现代农业基础产业论我们认为,十分有必要将原来的“农业基础论”转变为“现代农业基础产业论”,用来指导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农业基础产业论”的主要内涵是:第一,突破农业仅提供初级原料的局限性,按产供销一体化的

14、要求,把中国农业建设为强大的现代基础产业。第二,突破工农、城乡的分离,按价值规律和比较利益原则,实现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公平交换与分配,促进二者协同发展,把农业建设成为高度商品化的现代基础产业。第21页/共59页第三,突破封闭的、低效的传统农业局限性,按高产值、高效率、高效益的发展方向,把农业建设成为科学化的现代基础产业。第四,突破部门分割的局限性,按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农业建设成为国家宏观调控市场、市场调节产业与资源配置的现代基础产业。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论 现代农业之所以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绝不是孤立地发展起来的,而是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的结果。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协同发展,是推动农业现

15、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和必由之路。农业与非农产业发展协同论的主要内涵是:第22页/共59页 第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与工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首要一点是理顺工农业发展关系,调整好发展速度,同时把农机、化肥、农药、塑料薄膜、饲料、食品、能源、建材等作为重点工业,加以扶持和发展,从而不断加强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和综合生产能力,分类、分区、分步骤地完成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建立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第二,在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加快农民与土地以外的生产要素结合,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实行以工补农、以工建农,走农村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路子。第23页/共

16、59页 第三,在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协同发展中,要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工业化的一个主导产业,走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的路子。第四,依托非农产业的发展来拓宽乡镇企业的发展领域,进而推动城镇建设,加速城市化、现代化的步伐,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农民主体论 农民是现代农业基础产业的建设者,是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奉献者,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组织创新者,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农民主体论的主要内涵是:第一,从战略高度出发,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第24页/共59页和经济地位,维护农民的权益,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人翁作用并以此作为国家政策的立足点和目标,规范各级政府行为,为农民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创造

17、一个有利的宏观环境。第二,走以农民为主体,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拓宽农民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第三,从发挥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作用出发,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公司、企业、协会等不同形式的联合,引导农民自愿地组织起来,把分散的小农经营纳入产供销一体化的轨道,朝着经营企业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实现传统的小农经营向现代企业规模经营的转变。第25页/共59页 第四,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农业科学技术体系,采取各种不同形式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文化与科学素质。农业现代化建设势位差与梯度推进论 总的看来,东部地区经济基础雄厚,研究与开发能力强,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快,因而处于农业

18、现代化建设的高势位。中部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较单一,农业比较效益低于东部。而西部地区长期处于“边缘地区”区位,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商品经济发展滞后,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均较缓慢。因而农化应由东向西梯度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势位差与梯度推进论的主要内涵是:第26页/共59页 第一,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一系统或区域内生产要素由低势向高势移动,再由高势向低势传递,从而推动低势能区向上发展,最终带动整个系统由局部集聚的高势能向高级有序的梯度扩散,取得系统经济整体功能放大的宏观效益。据此,我们要分析势位差,利用势位差,来改进宏观管理和资源配置,促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组合,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扩散与梯度推

19、进。第二,创造有利的宏观建设环境,推动势差极点、势差极线和势差极网络的开发,促进东、中、西部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第27页/共59页第三,培育新兴产业、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实行纵向、横向联合,从而以产业结构变革促进农村经济变革,以农业产业化促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扩散。第28页/共59页(一)国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1.农业现代化是世界性范畴,其内容和标志具有共同性。农化的主要内容都是以现代工业装备农业,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以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农业。农化的标志是: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土地生产率;较高的农产品商品率;较高的畜牧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农民

20、收入水平。2.农业现代化技术路线的选择,基本上都要适应本国资源条件的要求。从农化起步方式看,农化的技术结构大致分为三类:七、国外农业现代化建设第29页/共59页(1)机械为主的结构型。(2)生物技术为主的结构型。(3)生物和机械技术交错、并重的结构型。3.农化发展过程都显示出工业优先于农业发展,通过工业支持农业的规律。4.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呈现出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是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主要是解决国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粮食问题。第二阶段,基本实现农化阶段,以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第三阶段,全面实现农化阶段,以持续农业为发展目标。5.现代化农业是一体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农业。第30页/

21、共59页6.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大多是在稳定、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的。第31页/共59页(二)国外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几种类型1.美国型 总的说来,他们走的是一条“节约劳动,农业机械进步为主导”的道路。代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1)特点:A.首先实现农业机械化。B.大力推进技术现代化。C.加速实现农业管理现代化。第32页/共59页(2)背景分析A.美国土地广阔,人均占有耕地多,农业劳动力缺乏。B.美国工业化水平高。2.日本型 代表:日本、荷兰、比利时。(1)特点:A.日本农业现代化的起步方式,是多投劳动和肥料,提高土地生产率。B.日本的农业现代化突出了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的现代化。C.日本的

22、农业现代化是建立在小规模经营基础之第33页/共59页上的,并且伴随着兼业农户的不断增加。(2)背景分析 耕地少、自然资源缺乏、农业人口多、劳力资源充足。在起步阶段,工业基础薄弱,不能向农业大量投入物化劳动,吸收农业劳动力的能力很小。在工业腾飞后,才转至机械化。3.西欧型。代表:法国、意大利、德国等。(1)特点:把机械技术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密切结合,同时发展,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生产率同时提高。第34页/共59页(2)背景分析 这类国家既缺乏劳动力,耕地也不够,工业相对相对比较发达。第35页/共59页(三)国外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教训(1)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2)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23、,以市场为导向。(3)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现代化的根基。(4)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5)走专业化、一体化和社会化的农业发展道路。第36页/共59页(四)国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总的情况是生产手段越来越先进,技术越来越进步,管理越来越科学,生态环境越来越注重。第37页/共59页(一)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回顾1.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两个阶段及其特点(1 1)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现代化建设阶段)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现代化建设阶段A.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方式是行政命令。B.工农偏斜运行的宏观经济环境C.农业现代化建设资金全部来源于国家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2)(2)市场取向改革中农业现代化建

24、设阶段市场取向改革中农业现代化建设阶段A.农民成为农化建设的主体B.工农业偏斜运行和宏观经济环境逐步打破,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成为农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八、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第38页/共59页C.农业现代化建设资金趋于多元化2.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1)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科技进步的作用越来越大。(2)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使用量迅速增加,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3)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4)改革与完善了农业生产方式。3.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1)科技总水平低(2)农业集约化水平低第39页/共59页(3)农业基础设施薄

25、弱(4)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低4.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经验教训(1)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是我国农业、农村乃至整个国家全面进步、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自然结果;(2)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一种适宜的宏观政策环境,需要有工农业之间合理的交换关系以及城乡之间通畅的资源流转关系;(3)必须正确处理好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三者的关系;第40页/共59页(4)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既有分工又有协作,适应了农业的产业特点,在这一基本制度前提下的组织与制度创新,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5)在农业现代化技术方向的选择上,

26、必须与人多地少的资源条件相适应。第41页/共59页(二)我国二)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制约因素1.农村劳动力供给严重过剩,人地矛盾十分突出。2.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巨额资金难以筹措,农业投入不足。(1)农民增加对农业投资的难度加大。一是农民增加对农业投资的积极性有所降低;二是农民增收难度加大。(2)国家对农业的投资不会太多。(3)至于农村集体与社会对农业的投资也不会有太大作为。因为大都是空壳村,无经济实力。3.工业不发达,难为农业提供大量优质廉价的农业生产资料第42页/共59页4.农民素质不高,严重制约农化的发展 一是思想相对保守;二是文化素质低;三是科技水平低。5.科学研

27、究特别是科技推广力度不够,科技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科研上,一是投入不够,二是体制不顺,造成基础研究不够,重大突破少,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之间条块分割,分工不顺,各自为战,未形成合力。科研队伍不稳定,特别是科技推广的力度不够,科研成果转化率低。6.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土流失、污染、自然灾害、沙漠化等。第43页/共59页(三)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总的说来,我们要走中国式的农化道路。1.转变思想,更新观念(1)要跳出农业抓农业。(2)要把农业当作现代基础产业、战略产业来抓。2.深化农村改革,尽快建立起完善的农村社会主义市场体制(1)改革与完善农村土地制度。(2)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农产

28、品市场体系。(3)加快涉农法制建设。第44页/共59页3.尽快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走科教兴农之路(1)改革农业教育、科研与推广体系,尽快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第一,要借鉴国外经验,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的龙头带动作用,高校走教育、科技与推广一体化的发展道路。第二,各科研单位应正确定位,科学分工,推广部门密切配合。建立与稳定一支精干高效的科技攻关队伍。(2)搞好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3)切实做好农业教育与培训工作。一是大力普及农村文化教育。二是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工作。三是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第45页/共59页4.保护和管理好农业自然资源,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1)消除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

29、障碍(2)正确选择可持续农业技术(3)加强农业水利基本建设。一是加强对大江、大河、湖泊的治理,解决水害问题;二是防治污染;三是搞好南水北调工程,发展节水农业、解决缺水问题。(4)开发与保护好林业资源。一是开展植树造林运动。二是保护好森林资源,严禁乱砍滥伐。三是退耕换林、还草、还湖。5.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走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第46页/共59页(1 1)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A.调整乡镇企业的产业、产品结构B.真正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C.加快科技改造步伐D.大力发展个体

30、私营企业(2)(2)大力抓好城镇建设,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大力抓好城镇建设,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一要搞好城市规划,本着适当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原则,搞好城市布局。二要特别注意加快小城镇建设。三要降低农民入城的门槛。第47页/共59页6.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7.建立健全政府对农业的宏观支持保护体系,加大支持保护力度(1)建立健全财政支农制度。(2)实行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3)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4)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预测、发布制度,及时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第48页/共

31、59页第2节 新世纪农业政策的转变1.1.农业政策的含义农业政策的含义(1)广义的农业政策:政府对所有与农业相关的事务采取的行动,包括农业、农民和农村政策,即“三农”政策;(2)狭义的农养政策:将农业作为一个产业看待时的政府行动。2.2.农业政策的特征农业政策的特征(1)全面性特征 (2)多重目标性特征(3)阶段性特征 (4)约束性特征一、农业政策的内涵和特征第49页/共59页二、我国农业政策的演变(一)一)1978-19841978-1984年为改革启动和大力加强农业阶段年为改革启动和大力加强农业阶段1.农村率先进行以建立家庭承包经营制为核心内容的改革2.纠正了国民收入分配中长期以来重工轻农

32、的政策(二)(二)1985-19881985-1988年为市场化改革的探索和结构调整年为市场化改革的探索和结构调整阶段阶段1.支持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工业化发展2.对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进行改革3.实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第50页/共59页(三)三)1989-20031989-2003年为调整和深化改革阶段年为调整和深化改革阶段1.逐步放开粮食市场,实行粮食最低保护价和建立粮食专项储备制度2.对粮食企业及粮食流通进行改革3.实行了若干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四)(四)20042004年至今为全面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年至今为全面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1.减免农业税2.实行农业补贴政策3.实行水稻最低收购价4.

33、发布了新的粮食流通条例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6.建设现代农业第51页/共59页第3节 农业保护体系建设1.狭义的农业保护:政府通过国内价格干预措施和边境控制手段,来控制和调节市场机制,达到刺激国内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向农业人口转移收入、避免外国农产品的不利冲击等目标。2.广义的农业保护: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通过一系列的保护与支持农业的措施,创造良好的农业宏观调控环境,建立完善的农村市场体系,达到增强农业综合实力,确保农业基础地位和保护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目标。一、农业保护的概念第52页/共59页二、农业保护政策的内容(一)国内支持政策内容(一)国内支持政策内容1.“

34、黄箱”政策:会产生贸易扭曲调控作用的国内支持政策,包括价格支持、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的贷款计划等。2.“绿箱”政策:对市场没有扭曲调控作用的政策,包括一般性服务补贴、粮食储存补贴、援助补贴等;3.“S&D”(特殊与区别)政策:即特殊与区别对待政策,包括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者普遍得到的投资补贴,低收入和资源贫乏阶层普遍得到的投入补贴等。4.“蓝箱”政策:即生产限制计划中,对生产者进行的直接付款。这种支付基于:(1)固定面积和产量;(2)基期生产水平的85%或者85%以下;(3)牲畜的固定头数(AMS来计量)。第53页/共59页(二)边境保护政策内容(二)边境保护政策内容1.关税措施:关税是一个国家对

35、于通过其国境的货物所课税的税收。2.非关税措施:除关税以外的对于国际商品和服务往来的其他所有限制措施。第54页/共59页三、农业保护的必要性1.农业的战略性和基础性2.农业的弱质性3.土地要素的不可流动性4.农业的外部性第55页/共59页四、农业保护体系(一)我国农业保护体系的现状(一)我国农业保护体系的现状1.边境保护措施方面:我国通过采用较高的进口关税、复杂的非关税措施和国有贸易公司专营等保护措施,来限制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以免我国农业受国外优势农业的冲击。2.农业的国内支持方面:20世纪80年代的定价政策、农业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农产品购销、流通体制改革进程缓慢;2004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效果显著。第56页/共59页(二)构建我国农业保护体系(二)构建我国农业保护体系1.构建完善的农业宏观调控体系2.扶持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建设3.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4.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5.农业保险体系6.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保护体系第57页/共59页实训练习实训练习案例分析黑龙江农垦宝泉岭分局现代农业进程。讨论:分析案例,讨论现代农业的视线途径。58第58页/共59页感谢观看!感谢观看!第59页/共59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