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和比较诗学教学.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87286174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PPTX 页数:33 大小:20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学和比较诗学教学.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诗学和比较诗学教学.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学和比较诗学教学.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学和比较诗学教学.pptx(3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n“诗诗学学”可可以以定定义义为为关关于于文文学学的的概概念念、原理或系统。原理或系统。n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尼尔迈纳第1页/共33页n诗经之学n在先秦时期诗经就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诗、书、礼、易、春秋、乐,因乐早已亡佚,后世又称为“五经”)诗经在汉代又被定为官学,因此后世的文人常常把诗经之学称为“诗学”。唐代开始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在比较文学学科进入中国文化语境之后,才开始用诗学来指称广义的文艺理论。第2页/共33页2、比较诗学n比较诗学就是通过对各种文学现象的理论体系的研究,去发现全人类对文学规律的共同认识。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一个

2、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指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之间的比较研究。相对于传统的各民族文艺理论研究而言,比较诗学更关注于一种跨民族、跨文化的文学本质规律的探求,并在这种跨越中阐述不同文学理论各自所具有的特征。n 第3页/共33页n无无论论中中西西诗诗学学在在基基本本概概念念和和表表述述方方法法等等方方面面有有多多大大的的差差异异,但但它它们们都都是是对对于于文文学学艺艺术术审审美美本本质质的的共共同同探探求求,换换句句话话说说,中中西西方方文文论论虽虽然然从从不不同同的的路路径径走走过过来来,但但它它们们的的目目标标是是一一致致的的,其其目目的的都都是是为为了了把把握握文文学学艺艺术

3、术的的审审美美本本质质,探探寻寻文文艺艺的的真真正正奥奥秘秘。这这就就是是世世界界各各民民族族文文论论可可以以进进行行对对话话和和沟沟通通的的最最坚坚实实的的基基础础,是是中中外外文文论论可可比比性性的的根根源源,因因为为任任何何文文学学研研究究(包包括括比比较较文文学学研研究究)的的根根本本目目的的,就就是是为为了了把把握握住住人类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规律。人类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规律。n 曹顺庆第4页/共33页n第第一一个个也也是是终终极极的的目目的的在在于于通通过过描描述述各各式式各各样样从从源源远远流流长长、而而基基本本上上是是独独自自发发展展的的中中国国传传统统的的文文学学思思想想中中派

4、派生生的的文文学学理理论论,并并进进一一步步使使它它们们与与源源于于其其他他传传统统理理论论的的比比较较成成为为可可能能,从从而而对对一一个个最最后后可可能能的的普普遍遍的的世世界界性性的的文文学学理理论论的的形形成成有所贡献。有所贡献。n 刘若愚 第5页/共33页n二、比较诗学的兴起和发展 n比较文学三个阶段:n法国学派阶段;n比比较诗学在学在20世世纪上半叶基本上半叶基本处于尚未展开的状况于尚未展开的状况n基基亚“比比较文文学学不不是是文文学学比比较”,是是“国国际文文学学关关系系史史”n法法国国学学派派的的“造造反反者者”艾艾田田伯伯比比较不不是是理理由由批批判判了了法法国国学学派派的的

5、保保守守观点点,提提出出“从从比比较文文学学到到比比较诗学学”。n美国学派阶段;(比较诗学产生)跨民族、跨语言。韦勒克、艾田伯、日尔蒙斯基n60年年代代以以来来,文文学学理理论大大规模模地地涌涌入入比比较文文学学研研究究领域,成域,成为20世世纪后半叶世界比后半叶世界比较文学研究的一大特征。文学研究的一大特征。n 跨文化阶段(中西比较诗学)第6页/共33页n历历史史的的探探寻寻和和批批评评的的或或美美学学的的沉沉思思,这这两两种种方方式式自自视视为为恰恰好好相相反反,而而事事实实上上却却应应彼彼此此补补充充如如此此,比比较较文文学学便便会会不可违拗地被导向比较诗学。不可违拗地被导向比较诗学。n

6、法国学者 艾田伯n 第7页/共33页当比较诗学进入到中国文化语境以后,中国学术界尤其是比较文学界也开始将西方的“诗学”概念与中国的“文艺理论”的概念合在一起来使用。第8页/共33页n海外及台港:n1975年,刘若愚 n中国的文学理论(海外第一部中西比较诗学的代表作)n(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n“形而上学的理论”、“决定的理论”、“表现的理论”、“技巧的理论”、“审美的理论”、“实用的理论”第9页/共33页1983年,叶维廉 比较诗学东西比较文学模子的应用“文化模子”理论的提出叶维廉指出:用西方文学理论来套中国文论,用西方的文艺理论来解释中国的文学作品,来

7、印证中国文论,必然导致割裂和扭曲中国文化传统。n周英雄结构主义与中国文学、王建元雄浑观念:东西美学立场的比较、古添洪记号诗学、郑树森现象学与文学批评、张汉良读者反映理论第10页/共33页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借鉴艾布拉姆斯的理论,以“作家”取代“艺术家”,以读者取代“欣赏者”,而“宇宙”、“作品”两项则维持不变,并将这四要素重新排列成两个反向圆环,图示如下:艾布拉姆斯的理论第11页/共33页大陆早期的中西比较诗学n王国维 n1904年红楼梦评论 n1908年人间词话。n“写实的”与“理想的”、“优美”与“宏壮”等西方诗学概念与范畴第12页/共33页n鲁迅 n1908年 n摩罗诗力说n“摩罗诗派”

8、其实就是浪漫派,十九世纪初期盛行于西欧和东欧,是以拜伦和雪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积极或革命的浪漫主义流派。第13页/共33页意者欲扬宗邦之真大,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自觉。论诗题记:“篇章既富,评骘遂生。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第14页/共33页n朱光潜 n1942年诗论 第15页/共33页钱钟书谈艺录谈论中国诗歌时引证许多西方诗学例子。“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1949-1977年,比较文学及比较诗学一度销声匿迹1979年管锥篇出版,复苏。第16页/共33页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宗白华美学散步季羡

9、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金克木比较文学论文集、杨周翰攻玉集、范存忠英国文学论集第17页/共33页80年代初,比较诗学再呈新貌。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大陆第一本系统的中西比较诗学专著是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一、注重中西比较诗学的文化探源;二、注重中西诗学范畴比较研究;三、将中西诗学归为五大类,即艺术本质、艺术起源、艺术思维、艺术风格、艺术鉴赏等基本问题。80-90年代,繁荣兴旺。黄药眠、童庆炳中西比较诗学体系第18页/共33页三、三、比较诗学的理论形态 比较诗学研究的机理性主要是指比较研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在进行不同诗学研究中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及其产生的一些独有的特征。一、可比性原则 跨文化的比

10、较诗学是可以研究的,它的可比性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规定。(一)本体论原则 研究者必须分别深入到不同的诗学本体中去,从整个的诗学构架、运思方式,到概念、范畴的规定性内质,都必须进行跨文化的思索和了解,一种身份的转换和文化的认同是这种本体论研究的前提。n 第19页/共33页言志与模仿诗言志发乎情,止乎礼义史诗、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亚里士多德情感的宣泄第20页/共33页一、可比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 1、相对文学而言,诗学理论对系统的依赖性更强,这种思考的连续和意义的逻辑连接是一个完整意义得以表达的前提。2、一种诗学体系还必须与整个大的文化系统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11、和理解,比如说中国诗学是由儒家诗学、道家诗学和佛教诗学所构成,这样,中国诗学实际上与整个中华文化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多种文化因素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第21页/共33页二、阐发性原则所谓阐发研究,即将不同民族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中的一些具有内在可比性的基本问题加以相互印证,相互发现,相互阐释,并相互运用,以求把握文学的普遍规律。即在互相参照中找到共同问题,证实共同性,以达到进一步的沟通和理解。第22页/共33页二、阐发性原则进行比较诗学研究,首先必须透视其可比性,建立起可比性关系。然后,比较诗学开始进入到理论的相互阐发阶段。它在三个层面上展开。(一)语言转换原则 语言是信息

12、与文化的承载者,当两种语言发生碰撞的时候,实际上给了不同传统文化、思想观念、民族意识一种相互接触、猜测、选择、接受的机会。因此,语言的转换实际上是文化与观念的转换。(二)理论的相互渗透(三)诗学范畴的对比研究第23页/共33页理论的相互渗透(一)“诗可以怨”与痛苦的解脱中西文论都一致肯定痛苦对文学创作的积极作用。痛苦在一定意义上是创作的动力,表现痛苦的诗篇较之欢娱的作品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第24页/共33页理论的相互渗透叔本华:解脱说福楼拜:与珍珠是牡蛎生病所结成的一样,文学创作是作家更深层的痛苦的流露。尼采弗洛伊德第25页/共33页理论的相互渗透中国诗人的苦闷往往具有强烈的社会政治内涵,痛

13、苦的原因是由于抱负和用世之心不得实现。西方文人的痛苦之源,多是“欲望”,尤其是人的本能欲望。第26页/共33页理论的相互渗透司马迁:发愤著书刘勰:蚌病成珠钟嵘: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韩愈: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组织声要妙;欢娱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第27页/共33页二、阐发性原则(四)文学批评中的诗学借用 这是比较诗学中不同诗学的实践性阐发。如借用西方诗学理论来分析中国文学,或者用中国文论来分析西方文学,使在某一个文化中生成的独特诗学话语在另一个文化系统中接受检验,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诗学被实践阐释的过程。第28页/共33页应该注意不同诗学中之类似概念的非对应性。我国文学理论界由于长

14、期通过翻译的西方诗学体系来阐发文学现象,同时又采用与之类似的中国古代文论概念来佐证、说明西方的体系,以至于很多类似概念被未加辨析地、等同地使用。这种使用实则蕴含了对于不同诗学内涵的严重混淆。应对于所使用的不同诗学概念予以正本清源式的辨析第29页/共33页学界中有种用西方名词术语给中国文学现象标签的现象。袁鹤翔曾严厉批评有人把李贺称为“巴洛克”诗人。有些研究者没有注意中西文化根源的探寻,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肤浅的,表面的形似或貌同的比较研究。谢天振:这种X+Y的牵强比附,可以称之为阿猫阿狗式研究。第30页/共33页三、综合性原则比较诗学的综合性原则是指这种研究一般在四个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层面上展开:一为文化层面,二为诗学的本体论层面,三为诗学范畴层面,四为概念术语层面。第31页/共33页第32页/共33页感谢您的观看!第33页/共33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