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董氏奇穴.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87221027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PPTX 页数:30 大小:19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药卫生董氏奇穴.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医药卫生董氏奇穴.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药卫生董氏奇穴.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药卫生董氏奇穴.pptx(3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历史渊源 董氏奇穴针灸学是盛行于台湾和海外的一种特殊的针刺方法,它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传统针刺治疗方法有较大的不同。董氏奇穴非一方一法,一穴一术,乃是自成体系的针灸流派.它以 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发展而来。形成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历来以口授心传的方式继承,不著文字,不传外姓。第1页/共30页 十代传人,幼承庭训,绍衍祖学,并打破成规,开门授徒。19731973年年辑辑成成董董氏氏针针灸灸正正经经奇奇穴穴学学在在台台湾湾出出版版。至至此此,董董氏氏祖祖传传数数十十代代之之绝绝学学秘秘技技流流传于世。传于世。经数十年临证,潜心研究,继承发展,将将董董氏氏奇奇穴穴针针灸灸发发扬扬光光大大,形形成蔚为大

2、观之董杨大成针灸体系。成蔚为大观之董杨大成针灸体系。董氏奇穴的理论日臻完善。逐渐引起业界同道的广泛注意。师师 徒徒历史渊源第2页/共30页理论基础传统针灸黄帝内经经络学说为基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为原则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董氏奇穴人体整体观和整体与局部对应的观点辨证取穴的 第3页/共30页理 董氏奇穴针灸学对藏象理论、经络理论、脾胃学说、五行学说均有独到的发挥。在继承这些传统中医理论的同时,还引入了以下几个理论学说。脏腑别通论 病象理论 整体局部全息观 现代神经学说 理论基础1211第4页/共30页 董氏奇穴针灸在继承传统中医脏象、经络理论的同时,也引入了一个传统中医极少运用脏腑别通的理论

3、。该理论源于明代李梃之医学入门脏腑相通篇:“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董氏在此基础上补充了心包与胃相通。脏腑别通,由六经开、阖、枢理论推行而来,实乃脏腑之气化相通。此原理在董氏奇穴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例如:“三通穴”(既:通天、通关、通山三穴),位于胆经之上而为治疗心脏疾患的特效之穴;“中白穴”位于三焦经之上而用于治疗肾虚腰痛效果显著;“木穴”位于大肠经之上,在治疗肝火旺盛方面有特效。“火火包包穴穴”在在胃胃经经上上,透透过过胃胃与与心心包包通,治心绞痛特效。通,治心绞痛特效。脏腑别通第5页/共30页 所谓“病象”,即身体内部病变表现于外的现象,如瘀

4、斑、瘀点、斑块样色素沉着、局部疼痛、压痛等。董氏奇穴针灸学提倡诊病首看掌诊,次看面诊,再看局部的三步诊法。望、闻、问、切四诊结合使用,以查病象,定其治疗穴位。即于体表异常颜色、异常感觉、异常形态、异常疼痛或压痛处进针。病象理论在传统针灸学里也有所应用。如脉诊法、舌诊法、“阿是”穴即是最好的例子。由此可见,二者理相同而法有别。病象理论第6页/共30页3腧穴特点31董氏奇穴分布特点32董氏奇穴与全息论相关 33“九九部位”奇穴与传统耳针的比较 34董氏奇穴针刺危险性低第7页/共30页31董氏奇穴分布特点 董氏奇穴约740余穴,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区分为十二各部位。主要部位见附表 第

5、8页/共30页序号 部位 名称 1 手指部 一一部位 2 手掌部 二二部位 3 小臂部 三三部位 4 大臂部 四四部位 5 足趾部 五五部位 6 足掌部 六六部位 7 小腿部 七七部位 8 大腿部 八八部位 9 耳朵部 九九部位 10 头面部 十十部位第9页/共30页31董氏奇穴分布特点 董氏奇穴从表面看来十分繁杂,无规可循,且于“十四正经”毫无关系。但当深入研究之后就回发现 有很大一部分董氏奇穴与“十四正经穴”位置相同,如“三三部位”的“火串穴”即三焦经之支沟穴;“七七部位”的“天皇穴”、“地皇穴”、“人皇穴”即脾经之阴陵泉、漏谷、三阴交穴。还有一部分腧穴位置虽不与“十四正经穴”位置重合,但

6、其位置处在经脉、络脉或筋经、经别之上,即所谓“离穴不离经”。如“还巢穴”、“指肾穴”、“指三重穴”皆在三焦经上;“三通穴”位于胆经之上;“灵骨穴”在大肠经之上。另外还有一部分董氏奇穴的位置接近“十四正经穴”。如“火膝穴”在少泽穴后一分处;“中白穴”在三焦经中渚穴后五分处;“腕顺穴”在后溪穴后五分处。由此可见董氏奇穴之分布与经络有密切关系,即奇正相通。所以董氏称其奇穴为正经奇穴,其功效则在传统功效基础上又有所 1 12 23 3第10页/共30页31董氏奇穴分布特点 董氏奇穴多接近骨缘分布,针刺时讲究紧贴骨缘。这与传统腧穴多分布于筋、肉间隙,多位于神经、血管附近有所不同。董氏奇穴针感以局部酸胀为

7、主,很少有循经感传,而传统腧穴针刺时多见传导。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神经传导有关,与骨膜传导也有很密切关系。骨膜上神经末梢分布较为丰富,刺之较易获得理想针感,由此引起显著的神经反射及相应的机体反应,因而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第11页/共30页32董氏奇穴与全息论相关 董氏奇穴强调任一局部皆能治疗全身疾病。人体全身虽区分为十二个治疗部位,但每一个部位均可独立治疗病人全身的疾病。大多穴位有特定的治疗部位。既人体任一肢节都是整体的缩影都有与整体想对应的穴位。这些都符合生物全息论的理论思想。董氏奇穴在阐述穴位作用部位时常以三焦区分,如“灵骨穴”、“大白穴”并用为不补气温阳之要穴,治病之多,几乎全身无所

8、不包,疗效之高,亦非其他穴位可比。若以全息而论,“大白穴”主上焦,“灵骨穴”主下焦。董氏奇穴在命名时作用部位相同的穴位多命同一系列名,如“指五金”、“手五金”、“足五金”皆能治疗肠腹喉病。这种全息的思想正是中医天人合一学说的体现。同时也深化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第12页/共30页33“九九部位”奇穴与传统耳针的比较 耳针是在传统针灸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及全息理论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针灸方法。董氏奇穴“九九部位”腧穴也是在耳部进行针刺治疗的。耳针以现代现代生物全息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董氏奇穴“九九部位”腧穴运用时以五行学说为主要理论基础,二者比较,董氏奇穴“九九部位”腧穴有以下几个特点:第13页

9、/共30页“九九部位”腧穴特点(1)穴位简单,便于记忆,方便操作 (2)配穴以五行学说为基础(3)使用安全 第14页/共30页穴位简单,便于记忆,方便操作 耳穴的数目至目前的不完全统计,已有200多个,其中大部分在耳廓的前面,约有180多个耳廓的背面约有50多个。董氏奇穴“九九部位”共八个腧穴,十个穴位。但这十个穴位通过辨证选穴可治疗全身各系统疾病。它的实用范围等同于耳穴,相比较而言,奇穴具有穴位简单,便于记忆,方便操作的优点。第15页/共30页 配穴以五行学说为基础董氏奇穴“九九部位”的八个腧穴中有五个以五行命名,即木耳穴、火耳穴、土耳穴、金耳穴、水耳穴等。治疗上,木耳穴主治肝胆疾病;火耳穴

10、主治心与膝疾病;土耳穴主治脾胃病、神经衰弱、糖尿病等;金耳穴主治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疾病,如感冒、咳嗽、坐骨神经痛等;水耳穴主治肾病、腰痛等。以上五穴对五脏之五行体系各病疗效。临床使用时可根据五行生克、补泻关系选穴.第16页/共30页使用安全 董氏奇穴“九九部位”腧穴中五行五穴皆用细毫针竖刺一至二分。穴位下无软骨的耳环穴(在耳垂表面之中央)用细毫针由外向里斜刺一分到一分半。耳背穴、耳三穴均以三棱针点刺。降低了耳针刺法长因消毒不严、刺伤软骨后感染感染引起软骨膜炎而造成不良后果的机会。在效果上又明显优于王不留行籽压丸法。第17页/共30页34董氏奇穴针刺危险性低 董氏奇穴多数分布于四肢、头面

11、及耳朵等部位,胸腹及腰背部腧穴仅以三棱针浅刺放血即可。前后项部、小腹部、腹股沟区眼部等部位的传统穴位因靠近大的神经血管或重要脏器,针刺时易发生危险,而这些部位均无董氏奇穴分布。因而大大降低了针刺的危险性。第18页/共30页4刺法特点 董氏奇穴施针手法简单,持针、进针与传统针灸没有差别。手法上分正刺、斜刺、浅刺、深刺、皮下刺、留针等。不采用循、弹、刮、摇、飞、震等行气手法,亦不采用苍龙摆尾、龙虎交战等复杂手法,刺激量小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也减少了晕针等意外的发生 第19页/共30页4刺法特点“动气针法”董氏奇穴有一套特殊针法“动气针法”,临床疗效显著。具体操作如下:(一)选取针刺穴位。(二)进针的

12、气后,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稍微活动患部,病痛往往可立刻减轻,表示针穴与患部之气相引,达到疏导和平衡作用,效果立竿见影。(三)停止捻针,视情况留针或出针。如病程较长,可留针稍久,中间再捻针数次以行气,可令患者再活动患部以引气。或不动亦可。若病在胸腹部,不便活动引气,可用按摩或深呼吸,使针处与患处之气相引,以疏导并邪。这与大陆某些学者提出的“互动式针法”、“动守神针法”有相似之处。第20页/共30页4刺法特点“牵引针法”董氏奇穴的外姓传人 杨维杰先生所创的“牵引针法”、也是董氏奇穴特色针发之一。所谓“牵引针法”,即先以 侧远端取穴,为治疗针,在于患处远端取牵引针,然后两处同时捻针,交互感应,相引,这

13、样患处必在两穴之间,再配以动气针法,两 之,往往立见奇效。如治疗坐骨神经痛,先取 侧手上的“灵骨穴”、“大白穴”二穴为主治穴,在于患侧远端去取膀胱经之束骨穴作为牵引针。此针法真正起到了“引一发而动全身”的 第21页/共30页4刺法特点“刺络疗法”“刺络疗法”是董氏奇穴针灸的另一特色。该疗法从内经发源而来,为灵枢小针解篇中所述的“宛陈则除之”之法。以三棱针为针刺工具,具有取穴少而简单,疗效快、效果好的特点,董氏奇穴刺络疗法在选穴上更具特点,这与传统刺络疗法有较大差别。前胸部如喉哦九穴、十二猴穴、金五穴、胃毛十穴等,后背部位如分枝上/下穴、七星穴、五岭穴、双凤穴等都是刺络的重点腧穴。多年大病、久病

14、、难治之病往往通过刺络放血,豁然而愈。传统针灸刺络放血部位多在肘窝、掴窝、四肢之端,后背部,而董氏奇穴刺络疗法全身上下无处不放。且远离患处放血,这与临床上常用的阿是血刺络放血相比较,则是更前进了一步。在放血部位的选择上,多遵循素问缪刺论理论,上下左右对称选取。多选取异常状态的血管,即“青筋”部位。常不拘于穴位。这于素问缪刺论中所述的“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的说法完全一致。第22页/共30页配方选穴上的特点 穴精效专 组合穴与倒马针法 同气相求取穴 第23页/共30页穴精效专穴精效专 提倡用穴精要,反对一病多针董氏奇穴配方选穴的特点之一,董氏奇穴针灸法强调临床针刺不宜超过六针,以二三针以内为佳

15、。这种配穴理念使功效更加专一,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在这一点上,与传统针灸理论并无差别,却与现代针灸临床有较大差别。第24页/共30页组合穴与倒马针法组合穴与倒马针法 董氏奇穴中,有些穴位组合使用可增强数倍效果,即所谓“1+12”的现象。如通关、通山、通天三穴组合使用,称为三通穴,临床治疗心脏疾患以及心血管系统某些疾病时疗效远大于用单穴的疗效。董氏奇穴命名时往往把临床常用的组合穴命组合名,如驷马穴、上三黄、下三黄等。倒马针是特殊的组合取穴方法系利用两针或三针并列的方式加强治疗效果的一种特殊针法,亦为董氏奇穴所特有。选穴时首先选取某穴定为主穴,然后就近选取有协同作用的一穴或多穴作

16、为配穴以加强作用。如在治疗心脏疾患时选取内关配以间使形成倒马针。临床疗效远胜与单用内关。此针法在临床应用时常于动气针法、牵引针法结合使用以提高疗效。第25页/共30页同气相求取穴同气相求取穴 董氏奇穴在选穴时具有以骨治骨、以肉治肉、以筋治筋、以脉治脉的特点。“正筋穴”和“正宗穴”位于脚后跟之大筋之上,故用于治疗颈项筋痛、项背强急;列缺透太渊治疗血管性头痛可以识为以脉治脉,以为太渊是脉之大会;“肩中穴”位于臂上肌肉最丰隆之处。故刺之治小儿麻痹症之肌肉萎缩,取其以肉治肉。董氏奇穴在针刺时治骨病沿骨缘进针;治肌肉病时,针刺在肌肉丰厚处;治筋病时,针刺在筋上。如治疗各种骨如治疗各种骨刺,常用削骨针(四花副穴及其下刺,常用削骨针(四花副穴及其下2.52.5寸之倒马针),必须贴骨扎针方有寸之倒马针),必须贴骨扎针方有特效;又如某股骨头坏死患者,行置换术后,自觉大腿外侧体表有异常冷特效;又如某股骨头坏死患者,行置换术后,自觉大腿外侧体表有异常冷感感2 2年,局部针刺年,局部针刺2 2个月未愈,因其病位在皮部,证属血瘀,故在其同侧小个月未愈,因其病位在皮部,证属血瘀,故在其同侧小腿心肺区,取其皮部之瘀络刺血,一次而愈。腿心肺区,取其皮部之瘀络刺血,一次而愈。第26页/共30页常用穴位第27页/共30页针刺图第28页/共30页第29页/共30页谢谢您的观看!第30页/共30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