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医学生理学课件.ppt

上传人:石*** 文档编号:87199233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4.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液医学生理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血液医学生理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血液医学生理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医学生理学课件.ppt(4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血液医学生理学课件第1页,此课件共49页哦第三章第三章 血液血液第一节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液的理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液的理化特性化特性第二节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血细胞生理造血过程的调节;红细胞生理;白细胞生理;血小板造血过程的调节;红细胞生理;白细胞生理;血小板生理生理第三节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血小板的止血功能;血液凝固与抗凝;纤维蛋白溶解血小板的止血功能;血液凝固与抗凝;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与抗纤溶第四节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血型与输血原则血型与红细胞凝集;红细胞血型;输血原则血型与红细胞凝集;红细

2、胞血型;输血原则第2页,此课件共49页哦第三章第三章 血液血液学习要求:学习要求: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血液的组血液的组成及基本功能;血细胞比容的概念成及基本功能;血细胞比容的概念;血;血量的正常值)量的正常值)二、血浆的化学成分(二、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浆蛋白的分血浆蛋白的分类和功能类和功能;三、三、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理化特性(全部)(全部)第3页,此课件共49页哦第一节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由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3、组成由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血细胞比容(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量(血浆和血细胞的总和);占体重血量(血浆和血细胞的总和);占体重78%或或7080ml/kg;60kg 的成人约为的成人约为42004800ml。血量的测定血量的测定二、血浆的化学成分二、血浆的化学成分含含90%以上的水分以上的水分 低分子低分子2%蛋白质蛋白质6585g/L(白蛋白(白蛋白4048g/L,球蛋白,球蛋白1530g/L)第4页,此课件共49页哦第5页,此课件共49页哦第6页,此课件共49页哦血浆蛋白分类法(盐析法;电泳法等)血浆蛋白分类法(盐析法;电泳法等)血浆蛋白主要来自肝脏产生

4、(血浆蛋白主要来自肝脏产生(-球蛋白除外)球蛋白除外)具有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低分子物的载体;具有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低分子物的载体;参与凝血参与凝血-纤溶的生理止血;抵抗病原物的防御;纤溶的生理止血;抵抗病原物的防御;以及营养等功能以及营养等功能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三、血液的理化特性比重比重:(全血(全血1.0501.060,取决于红细胞数量,取决于红细胞数量 血浆血浆1.0251.030,取决于蛋白质含量;红细胞,取决于蛋白质含量;红细胞1.0901.092,取决于血红蛋白含量),取决于血红蛋白含量)粘度粘度viscosity:(产生原因;相对粘度;全血、血:(产生原因;相对粘度;全

5、血、血浆粘度的正常值及影响因素)浆粘度的正常值及影响因素)第7页,此课件共49页哦在层流的条件下,相邻两层血液流速在层流的条件下,相邻两层血液流速之差和液层厚度的比值,称为血流的之差和液层厚度的比值,称为血流的切率切率在第8页,此课件共49页哦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与胶与胶体渗透压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的概念、的概念、数值单位、作用及不同意义数值单位、作用及不同意义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血浆血浆pH:7.357.45;缓冲对;缓冲对 NaHCO3/H2CO3=20;其它缓冲对(红细

6、胞内)其它缓冲对(红细胞内)第9页,此课件共49页哦渗透现象与渗透压渗透现象与渗透压第10页,此课件共49页哦第二节:血细胞生理第二节:血细胞生理学习要求:学习要求:一、造血过程及其调节(了解)一、造血过程及其调节(了解)二、红细胞生理二、红细胞生理(数量、生理特性和功数量、生理特性和功 能、能、生成原料、调节和破坏生成原料、调节和破坏)三、白细胞生理(白细胞生理(数量与分类数量与分类;白细胞白细胞 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白细胞的破坏)白细胞的破坏)四、血小板生理(四、血小板生理(数量和功能数量和功能;血小板;血小板 的破坏)的破坏)第11页,此课件共49页哦第二节第二节 血细胞

7、生理血细胞生理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来自造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来自造血干细胞;胚胎早期在卵黄囊,胚胎血干细胞;胚胎早期在卵黄囊,胚胎2 4个月在肝脾,以后逐渐以骨髓为个月在肝脾,以后逐渐以骨髓为主;出生后依靠骨髓造血,主;出生后依靠骨髓造血,4岁前肝脾岁前肝脾可参与补充骨髓造血;可参与补充骨髓造血;18岁后肝脾不岁后肝脾不应该参与造血应该参与造血。第12页,此课件共49页哦一、造血(一、造血(hemopoiesis)过程的调节)过程的调节概念(概念(各类造血细胞的发育、成熟的过程)各类造血细胞的发育、成熟的过程)基本过程基本过程造血干细胞的重要意义(具有自我复制与多造血干细胞的重要意义

8、(具有自我复制与多向分化的能力,是骨髓移植重建造血与免疫向分化的能力,是骨髓移植重建造血与免疫功能最佳细胞等)功能最佳细胞等)造造血血干干细细胞胞定定向向祖祖细细胞胞前前体体细细胞胞各类各类终末终末血细胞血细胞释放释放进入进入血液血液第13页,此课件共49页哦第二节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血细胞生理 一、造血过程一、造血过程 第14页,此课件共49页哦造血微环境(指造血器官中的基质细造血微环境(指造血器官中的基质细胞及其分泌的调节因子以及进入的神胞及其分泌的调节因子以及进入的神经、血管;调节特点为旁分泌或自分经、血管;调节特点为旁分泌或自分泌;刺激和抑制等因素)泌;刺激和抑制等因素)第15页,此课件

9、共49页哦二、红细胞生理二、红细胞生理(一)数量和形态(一)数量和形态(男平均为(男平均为5.0 1012/L,血红蛋白血红蛋白120160g/L;女平均为;女平均为4.2 1012/L,血红蛋白,血红蛋白110150g/L;新生;新生儿为儿为6.0 1012/L以上,以上,5天内天内200g/L,6个个月明显降低,一岁后回升,青春期达成月明显降低,一岁后回升,青春期达成人范围)(双凹圆碟型,直径人范围)(双凹圆碟型,直径78 m,中央薄为中央薄为1 m,周边厚为,周边厚为2.5 m)图示)图示第16页,此课件共49页哦第17页,此课件共49页哦(二)生理特征与功能(二)生理特征与功能1、红细

10、胞的生理特征、红细胞的生理特征(1)膜的通透性()膜的通透性(O2与与CO2、尿素以、尿素以及及Cl-、HCO3-容易通透;正离子不容易通透;正离子不易通透);易通透);Na+、K+分布及分布及Na+泵活泵活动的意义动的意义。第18页,此课件共49页哦(2)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体积为)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体积为90 m3,表面积为表面积为140 m2,如肿胀时等如肿胀时等体积的表面积仅为体积的表面积仅为100 m2,其可塑,其可塑性变形能力大大降低。性变形能力大大降低。(3)悬浮稳定性()悬浮稳定性(血沉血沉,魏氏法正常,魏氏法正常值男性为值男性为015mm/h;女为女为020mm/h 以及临

11、床意义)以及临床意义)(4)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第19页,此课件共49页哦2、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的功能运输运输O2与与CO2;缓冲酸碱度;缓冲酸碱度(三)红细胞的生成的调节(三)红细胞的生成的调节原料(维生素原料(维生素B12、叶酸、铁、叶酸、铁、蛋白质等)蛋白质等)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为主)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为主)(四)红细胞的破坏(四)红细胞的破坏血管内与血管外血管内与血管外第20页,此课件共49页哦第21页,此课件共49页哦第22页,此课件共49页哦POPO2 2 RBCRBCHbHb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 内皮细胞内皮细胞(主)(主)肝细胞(次)肝细胞(次)雄激素雄激素

12、 T3T3生长素生长素第23页,此课件共49页哦三、白细胞生理三、白细胞生理数量与分类(见表)数量与分类(见表)生理特性和功能生理特性和功能血细胞渗出;趋化性;吞噬作用血细胞渗出;趋化性;吞噬作用粒细胞(血中停留较短)粒细胞(血中停留较短)中性粒细胞(抗细菌感染和清除异物)中性粒细胞(抗细菌感染和清除异物)嗜酸性粒细胞(昼夜波动、弱的吞噬不嗜酸性粒细胞(昼夜波动、弱的吞噬不杀菌、限制嗜碱性在速发型过敏反应和杀菌、限制嗜碱性在速发型过敏反应和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第24页,此课件共49页哦第25页,此课件共49页哦第26页,此课件共49页哦嗜碱性粒细胞(胞浆颗粒含有肝素、嗜

13、碱性粒细胞(胞浆颗粒含有肝素、组胺、趋化因子、过敏慢反应物质组胺、趋化因子、过敏慢反应物质等)等)单核细胞(进入组织成熟为吞噬能单核细胞(进入组织成熟为吞噬能力最强的巨噬细胞)力最强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细胞-细胞免疫;细胞免疫;B细胞细胞-体液免疫)体液免疫)第27页,此课件共49页哦生成和调节(略)生成和调节(略)白细胞的破坏(衰老或白细胞的破坏(衰老或“自我溶解自我溶解”)血小板生理血小板生理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维护血管壁完整性、止血和凝血功(维护血管壁完整性、止血和凝血功能)能)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略)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略)血小板的破坏(衰老的血小板

14、在脾、肝、血小板的破坏(衰老的血小板在脾、肝、肺组织中被吞噬)肺组织中被吞噬)第28页,此课件共49页哦第三节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学习要求:学习要求:一、血小板的止血功能(一、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基本过程基本过程和和 作用)作用)二、血液凝固的二、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步骤三个基本步骤以及主以及主 要的抗凝物质要的抗凝物质三、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三、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第29页,此课件共49页哦第三节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与出血时间生理性止血与出血时间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1)受损小血管收缩、封闭。)受损小血管收缩、封闭。(2)形成松软的止血栓(初步止)形

15、成松软的止血栓(初步止血)血)(3)凝血加固血栓(二期有效)凝血加固血栓(二期有效止血止血 ,永久性止血),永久性止血)第30页,此课件共49页哦(二)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二)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1.1.血小板与血栓:血小板与血栓:粘附粘附+聚集聚集松软血栓;松软血栓;释释放放血血小小板板因因子子等等加固血栓;加固血栓;收缩收缩坚实血栓。坚实血栓。2.2.血小板的促凝活性:血小板的促凝活性:参参与与内内、外外源源性性凝凝血血途途径径因因子子和和凝凝血血酶酶原原的的激激活;活;结结合合多多种种凝凝血血因因子子,从从而加速凝血过程。而加速凝血过程。3.3.血小板与血管收缩:血小板与血

16、管收缩:血血小小板板释释放放的的TXATXA2 2、5-5-HTHT收缩血管。收缩血管。第31页,此课件共49页哦血小板的止血功能血小板的止血功能血小板的生理特性血小板的生理特性粘附粘附聚集聚集ADP血双烷血双烷A2胶原胶原凝血酶凝血酶释放释放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第32页,此课件共49页哦二、血液凝固与抗凝二、血液凝固与抗凝血液凝固(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概念及基本过程概念及基本过程凝血因子(凝血因子(13种命名及生化特征)种命名及生化特征)凝血过程(图示)凝血过程(图示)内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抗凝系统抗

17、凝系统细胞抗凝系统与体液抗凝系统(丝氨酸蛋细胞抗凝系统与体液抗凝系统(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蛋白质白酶抑制物、蛋白质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肝素等)抑制物、肝素等)第33页,此课件共49页哦第34页,此课件共49页哦三、三、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作用作用成分(纤维蛋白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成分(纤维蛋白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与纤溶抑制物等)原激活物与纤溶抑制物等)基本过程(纤溶酶原的激活与纤维蛋白的降解)基本过程(纤溶酶原的激活与纤维蛋白的降解)图示图示纤溶酶原的激活纤溶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纤维蛋白与

18、纤维蛋白原的降解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第35页,此课件共49页哦第36页,此课件共49页哦三、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三、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概念概念:纤维蛋白在水解酶的作用下溶解的过程。纤维蛋白在水解酶的作用下溶解的过程。意义意义:使血液经常保持液态使血液经常保持液态,血流通畅血流通畅,防血栓形成。防血栓形成。过程过程:_ _激激 活活 物物血管激活物血管激活物组织激活物组织激活物依赖因子依赖因子激活物激活物抑抑 制制 物物抗活化素抗活化素抗纤溶酶抗纤溶酶纤纤 溶溶 酶酶纤溶酶原纤溶酶原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维蛋白降解产物_ _+第37页,此课

19、件共49页哦第四节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血型与输血原则学习要求:学习要求: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二、红细胞血型二、红细胞血型三、输血原则三、输血原则第38页,此课件共49页哦第四节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血型与输血原则血型与红细胞凝集血型与红细胞凝集红细胞血型红细胞血型ABO血型系统血型系统ABO血型的发生与分布血型的发生与分布ABO血型的检测血型的检测第39页,此课件共49页哦 一、一、ABOABO血型系统血型系统(一一)分型原则分型原则 以红细胞膜上的凝以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定型集原定型。凝集原凝集原:指红细胞膜上指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物质(糖蛋白或糖的抗原物质(糖蛋白或糖脂上的

20、寡糖链)。脂上的寡糖链)。凝集素凝集素:指能与凝集原指能与凝集原结合的特异抗体(由结合的特异抗体(由-球蛋白构成球蛋白构成IgMIgM)。)。第40页,此课件共49页哦第41页,此课件共49页哦第42页,此课件共49页哦第43页,此课件共49页哦(三)血型的鉴定(三)血型的鉴定第45页,此课件共49页哦Rh 血型系统血型系统Rh血型的发现与分布血型的发现与分布Rh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型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型Rh血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血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输血的原则输血的原则即使即使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亦必须进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亦必须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应急情况下符合条件行交叉配血实验;应急情况下符合条件的输血,有时不宜太快太多的输血,有时不宜太快太多第46页,此课件共49页哦第47页,此课件共49页哦4 4交叉配血:交叉配血:第49页,此课件共49页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