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xx县浍河流域土地整理项目申请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86828572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5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xx县浍河流域土地整理项目申请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山西省xx县浍河流域土地整理项目申请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xx县浍河流域土地整理项目申请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xx县浍河流域土地整理项目申请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doc(3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山西省XX县浍河流域土地整理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报单位:山西省XX县国土资源局编制单位:临汾市土地复垦开发中心编制日期:二八年四月十一日山西省XX县浍河流域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名称:山西省XX县浍河流域土地整理项目项目申报单位:山西省XX县国土资源局项目负责人:电话:通讯地址:山西省XX县西大街邮政编码:编制单位:临汾市土地复垦开发中心二八年四月十一日目录一、总论 1(一)项目背景 1(二)项目概况 4(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6二、项目区概况 9(一)自然条件 9(二)资源条件 12(三)社会经济条件 12(四)土地利用现状 14(五)基础设施状况 15三、项目分析 17

2、(一)项目合法性分析 17(二)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 18(三)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21(四)水土平衡分析 22(五)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27(六)公众参与分析 28四、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 29(一)规划原则 29(二)指导思想 31(三)建设标准 32(四)规划方案比较 32(五)项目规划方案总体布局 33五、投资估算 41(一)投资估算依据 41(二)估算费用构成 41(三)资金筹措 47(四)投资进度计划 47六、项目区内土地权属调整工作方案 52(一)土地权属现状 52(二)土地权属调整的原则 52(三)土地权属调整的依据 53(四)土地权属调整程序 54(五)土地权属调整方案 5

3、5(六)土地权属的内容与方法 57七、实施措施与工程管理 58(一)组织领导机构设置 58(二)项目实施管理 58(三)项目资金管理 60(四)加强土地权属管理 60(五)探索土地整理后土地经营机制 60八、效益评价 61(一)社会效益评价 61(二)生态效益和和环境影响评价 64(三)经济效益评价 65九、结论与建议 69(一)可行性研究结论 69(二)问题与建议 73附:1、图斑汇总表2、土地利用结构统计表3、土地利用结构调查表4、现状图与规划图一、总论土地整理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为主要目标,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土地整理能够有效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

4、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重要手段。积极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可以增加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增加农作物产量,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综合实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土地整理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是强化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耕地动态总量动态平衡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土地集约利用、集约经营和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是缓解城乡建设用地指标短缺的根本出路;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

5、生活环境的得力措施。大力开展土地整理,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符合切实保护耕地和集约节约用地的要求,符合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一)项目背景临汾市XX县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12211137,北纬35333552。地处晋南平原,汾水之滨,位于临汾盆地南部,北依太行山余脉塔儿山、乔山、垆顶山,西傍汾河同襄汾为界;南隔中条山余脉紫金山与绛县为邻;东和翼城县接壤;西同侯马市毗连。县境南北长29.5公里,东西宽15.4公里,总面积437.3平方公里。辖7个乡镇,158个村。XX县基本是东高西低,由东向西逐渐倾斜,南北两山对峙。海拔一般在4001450m间。其间大部分冲积平原和丘陵,平原

6、占国土面积的89.5%,丘陵占10.5%。境内主要河流有汾河、浍河、滏河和天河。气候属典型的半干旱大陆型气候。该项目提出的原由:1、非农业建设用地数量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而不断增加,农业和非农业建设用地矛盾突出。近年来,县城内城镇建设规模和工业建设规模的扩大,城乡居民建设用地的增加,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其中包含大量的耕地。除了耕地占补平衡项目,还必须通过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缓解人地矛盾,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本项目的实施,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大幅度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产品的产量与品质,对稳定农业的基础地位,保障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有力地

7、支持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2、县域内农民在耕作过程中不注重土地的用养结合,致使土地质量逐渐下降,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农民收入水平也较低。3、由于该县财政比较紧张,无力为本项目区内原有水利设施等生产条件的改善提供投入,更不能为本项目区新建水利、道路等基本生产条件提供投入。4、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可供开发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仅有466.67ha,且多数自然条件较差,成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因此,开发和整理土地资源,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对于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要以增加农民

8、收入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中心,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走效益型农业的道路,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中明确提出在规划期内通过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增加耕地面积,全县耕地达到增减平衡,确保有余,解决人口增加与耕地减少的失衡趋势。把保护耕地和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作为重点,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强土地管理,适度开发后备资源,全面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该项目的提出对于XX县“十一五”计划目标的实现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的顺利实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项目区土地集中连片,通过田、水、路

9、、林、旧村等废弃建设用地的综合整治,可建成高标准农田,便于机械化作业,提高排灌保障率,实现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对带动当地农民积极开展农田开发整理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本区域开发利用条件优越,当地群众对土地开发整理的积极性很高。(二)项目概况1、项目类型本项目类型为国家投资重点项目。2、项目性质本项目是在项目区内进行田、水、路、林、旧村等废弃建设用地的综合整治,该项目性质为土地整理项目。3、项目范围该项目位于山西省XX县史村镇和北董乡境内,地处北纬353623354036,东经11130001113730,涉及史村镇望绛村、大杨村、常村、杨家院、盈村、卫村、西吉必村、卫范村、东吉必村、

10、秦岗;北董乡上裴庄村、东堡村、西堡村、北董村、李野村、义门村、东周村、吉庄村、平乐村、北属寺村、南属寺村、北下郇村和一个乡农场。4、项目规模项目区建设规模为50139.9亩,总投资16830.43万元,单位面积投资为3356.7元/亩。5、项目建设工期根据当地耕种周期、施工条件情况以及项目实际工程内容,本项目计划在五年内完成。6、项目建设目的(1)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具体落实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稳定粮食生产,增加粮食产量,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2)通过土地整理,增加水利设施,提高

11、耕地质量,为改善种植结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创造条件。(3)通过土地整理,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实现耕地利用结构优化,提高土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确保国家和整理区农民的经济收益。(4)完善项目区基础设施,合理布置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等,为保证项目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保障,为提高项目区劳动生产率提供条件。(5)进一步改善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进一步提高生态效益打好基础。(6)通过合理规划,使田、水、路、林、村布局更加合理,以提高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其它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7)通过土地整理,为增加项目区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供平台。(8)通过项目实施,为项目

12、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巩固作出贡献。7、项目任务目标(1)制定项目区土地整理的目标、任务和方针,落实土地整理指标;(2)分析项目区基本情况;(3)分析项目区土地整理潜力,包括土地适宜性分析、水资源平衡分析、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新增耕地潜力分析;(4)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和土地利用布局;(5)确定项目区主要工程布局与工程措施;(6)对项目规划方案进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评价;(7)制定规划实施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总之,XX县浍河流域土地整理项目顺利实施后,可使项目区乃至周边地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全面体现,带动周边更多地区全面发展。(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

13、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山西省实施办法;山西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行政规章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8166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58号);国土资源部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64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29号);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

14、额标准。山西省关于土地开发整理方面的相应规定。3、相关规划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XX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年)。4、工程技术标准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199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1621992);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1999)。5、相

15、关基础资料XX县土地利用详查报告;XX县土地后备资源调查报告;XX县史村镇、北董乡土地利用现状图;XX县史村镇、北董乡土地整理项目区地形图;XX县地籍资料;山西省临汾市水资源评价总报告;此外,还有XX县浍河流域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有关的自然、地理、地质、气象、水文、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一些基础资料。二、项目区概况(一)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XX县浍河流域土地整理项目区位于XX县县城东部,地处北纬353623354036,东经11130001113730,南至东堡、西堡、北下郇、李野、南属寺村北,北至望绛、常村、杨村、西吉必、东吉必、秦岗村北,东至史村镇、北董乡的乡界,西至史村镇的乡界。2、地形地

16、貌XX县地处山西高原临汾盆地边缘,浍河在本县东南部通过,北部有塔儿山。本县地貌经受长期和复杂的大地构造运动,以及侵蚀和堆积作用,由大地构造运动形成断块与升降变化,表现为地堑和地垒。项目区位于浍河两岸,从东到西为丘陵向平川过渡;浍河水库南北两岸以丘陵为主,沟、坡、垣相间;水库以西逐渐过渡为平川地带,田面坡度较小。3、气候项目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水相对集中,但常有不同程度的伏旱;秋季多连阴雨;冬季气候寒冷,雨雪稀少。无霜期较长,可一年两作。日照。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74h,日照资源丰富,能够满足项目区所有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在光能利用率上大有潜力可挖。气温。气

17、温因地形差异而不同。历年平均气温为12.6,最高气温在7月,平均气温26.4,最低气温在1月,平均气温3.3,冻土层深度最大为0.56m。历年月平均气温10累积温度为4395。年无霜期平均为213天,平均初霜期出现在十月中旬末,最早在九月下旬,终霜日在翌年三月上旬。降水。年平均降水量为518.2mm。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在一年内分布也极不均匀,全年半数以上的雨量集中在7、8、9三个月。蒸发量。历年平均蒸发量为1765.6mm,大于年平均降水量,不同地区蒸发量不同。风。项目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处东南亚季风区域,冬春两季多风,以东南风为主。多年平均风速为3m/s,最大风力8级,多年平均风力

18、2.6级。4、水文项目区处在浍河的二级阶地。所在区域降雨不足,河川径流主要为地下水补给和降雨补给。项目区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地下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浍河水库蓄水。地下水的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在平川区,水位埋深变化较大,60250m,出水量变化也较大,为5001000m3/d,主要补给为大气降水。5、土壤项目区的土壤类型主要为褐土土类,褐土性土亚类,地形平缓,耕作层质地变化较大,可由轻壤到轻粘土,易耕易种,厚度因地形而异。土体一般疏松多孔,渗透性较强。其特点是:1)水土流失严重,母质特征明显,植被稀疏,无明显的腐殖质层。2)土壤质地中偏轻,质地层次不明显,表土为屑粒结构,心土为块状结构,多

19、有垂直节理。3)土体深厚发育,土质疏松多孔,结持力弱,渗水快,耕性好。平均有机质含量1.14%,耕层容重1.01.2g/cm3。对这类土可以采取以下改良措施:1)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2)平整土地,防止水土流失。3)合理深耕。6、植被项目区植被主要为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棉花、玉米、豆类、苹果、瓜类和蔬菜等。项目区内人工栽植的树种主要是杨树等。7、自然灾害项目区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冰雹、霜冻和干热风。其中,干旱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春旱、夏旱、卡脖旱、秋旱都有出现,对农业生产形成很大威胁。霜冻会造成果花和早春作物冻伤甚至冻死,秋季把晚秋作物冻坏,偶尔还会把未成熟的大秋作物冻伤,造成减产。风灾

20、危害大时会刮断树木,吹落果树的花、果,吹倒成片庄稼,磨掉谷物颗粒。正当小麦灌浆成熟的关键时期,常伴有干热风,迫使小麦“青干旱熟”,造成减产。(二)资源条件1、农业气候资源项目区日照辐射较丰富,昼夜温差大,年积温大,无霜期长,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2、水资源根据临汾市水资源评价总报告,该县河流主要是降水补给,径流受降水影响很大,河流最大径流在每年的七、八两月,占年径流量的40%左右,而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方面是大气降水,径流年平均分配还比较均匀。项目区所在区域的地下水可利用量有41407.5万m3,扣除现有工业用水、人畜吃水等开采量31260.5万m3,地下水开采系数为0.75年开采条件下,地下

21、水开发利用程度采补平衡,地下水基本处于稳定,局部地区有所回升,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三)社会经济条件XX县共辖7乡镇158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22.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5万人,占总人口的76.3%,人口密度为524人/平方公里,全县人均土地面积为0.19hm2,人均耕地面积为0.11hm2。XX县是是山西省主要粮棉产区之一,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2.2亿元,财政收入5.05亿元,种植业是主导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4900元。史村镇和北董乡是XX县典型的农业乡镇,是XX县的粮食主产区之一。该乡镇以小麦、棉花和蔬菜为三大支柱产品。项目区涉及22个村和1个乡农场,总人口24367人,耕地

22、面积49756.5亩,人均耕地面积2.04亩。具体各村情况见表2-1:表21项目区涉及村庄经济情况表 村名人口耕地面积(亩)年人均纯收入(元)杨家院305739.13811望绛16302077.04125大杨7702119.13819常村8322717.03920盈村9421822.13890卫村12841741.94019西吉必10902305.43800东吉必6451579.23915卫范5531014.33678秦岗17364038.14008上裴庄12961526.44133东堡5851117.84728西堡10001476.34356北董11812415.44138李野1007193

23、6.14146义门19154373.94392东周79913524176吉庄5241466.74853平乐17453861.53785北属寺15513416.23788南属寺16493549.54194北下郇13282894.44845乡农场217.1合计2436749756.5(四)土地利用现状山西省XX县浍河流域土地整理项目区土地总面积为50139.9亩。根据XX县国土资源局2007年10月土地利用变更调查,项目区内现有农用地45782.7亩,建设用地510.7亩(其中废弃建设用地118.44亩),未利用地3846.5亩。具体地类及面积见附表。1、土地利用结构分析项目区土地总面积为5013

24、9.9亩,其中耕地33752.6亩,园地3723.4亩,有林地2922.8亩,农村道路1321.1亩,农田水利用地1026.6亩,田坎3036.2亩,建设用地510.7亩(其中废弃建设用地118.44亩),未利用地3846.5亩。2、土地利用类型分析项目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耕地、果园、田坎、农村道路和农田水利用地等。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经济的影响,项目区内的土地旱作区较多,虽然附近有一些水井和部分废弃的渠道,但由于打井粗糙,利用率不高,仅39眼水井可以利用,平乐、渠首电灌站都是六十年代建造,加上现农业经营方式的改变,无法承受使用提水灌溉,渠道大部分也已废驰,无法利用,致使水浇地也向旱作区发展

25、。3、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项目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耕地、园地、农村道路等。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产量较低,大部分耕地的亩产仅为200250kg,均属中低产田,急需进行改造,以提高耕地质量。经过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可以很好的改善中低产田成为高效农田,提高耕地质量;也可以有效地减少项目区的田坎占地,把未利用地开发成为耕地,增加耕地面积。(五)基础设施状况1、水利工程设施状况项目区的水利设施较少,区内虽然有农民自发打的水井39眼,但由于修建粗糙,工艺不精,地下水位下降,现在的出水量很小,基本为20m3/h左右,利用率极其低下。项目区中部有渠首、平乐电灌站的主渠道向北向南通过项目区,由于现农业经营方式的改变

26、,浇灌费用太高,当地百姓无人利用。渠道也由于年久失修,内部杂草丛生,而且有的部分已经被填平,无法利用。项目区中部有浍河水库一座,浍河水库总库容751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5638万立方米,水库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扣去水库损失水量,可供水量以50%计为2367万立方米,75%为1037万立方米,95%为200万立方米。水库大坝于2006年又重新进行了加固,也更充分保证了浍河下游耕地的安全。2、交通状况项目区交通便利,有省、县级公路从中通过,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外部条件。另外,项目区内村村通路已实现,乡村间有乡际公路、村村公路连通,田块内田间路纵横分布在项目区原有耕地内,大部分为5m宽土路,但数

27、量不足,且路面不平,坑坑洼洼,故需投资改建和进行路面平整。现有交通设施基本能满足施工期间运输量和运输强度的要求。3、林网建设状况在项目区内只有一些零星分布的树木,林网建设情况不好,不能满足项目区的防护要求,需重新规划种植防护林带和护路林。4、电力设施状况项目区所涉及的村庄皆通高、低压输电线路,电力设施和供电情况良好,现有电力设施容量完全可以满足施工期间用电需要。三、项目分析(一)项目合法性分析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项目的要求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提出要不断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地的开发整理与复垦,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实现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统筹安排各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

28、度,改善土地质量和土地的生态环境,初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本项目在增加耕地数量同时,使耕地质量和土地利用集约度得到大幅提高,项目的提出符合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的要求。2、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对项目的要求XX县土地整理规划(20012010)明确提出要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保证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规划区内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推进农业、农村建设向现代化迈进。XX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对XX县土地开发整理活动进行了统筹规划,确定了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和方向,

29、划定了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XX县浍河流域土地整理项目已被列为规划重点项目,符合XX县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3、法律、法规对项目的要求项目区土地开发整理符合下列要求: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关于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要求;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关于采取节水措施,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要求;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关于注重水土保持的要求;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关于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

30、取措施,改造中、低产田,整治闲散地和废弃地的要求。该项目不仅要在原有耕地的基础上进行整理,使得耕地集中连片便于机械化耕作,还要开发未利用地为耕地,并配套水利设施、道路、林网等将大大提高耕地数量和质量。因而项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二)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对进行开发整理的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是确定土地最适宜的利用方向和最佳整理模式的要求,是确定土地项目区内土地的合理用途,对土地质量属性和用途进行鉴定的要求。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土地质量属性的差异和土地用途要求的差异。土地质量差异常用土壤肥力、质地、坡度、坡向、灌溉条件和土层厚度等来反映,不同土地用途对土地质量有不

31、同的要求,不同的土地类型对不同用途有不同的适应性,如宜农性、宜林性、宜果性、宜草性等。项目区内现有耕地已证明了其多年耕作所具有宜农条件的土地,不再进行适宜性评价。本次适宜性评价仅对项目区的未利用地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规划土地利用布局,根据确定的土地利用布局规划工程。1、评价系统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采用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3级分类系统。评价单元是以土地利用现状图斑为基础,由土地利用方向、限制性因素一致、整理模式大体相同的地块合并所组成的类群。2、评价因素影响土地适宜性的因素很多,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只对主要的限制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一是选择对特定用途或土地利用方式起主导限制作用的因素

32、作为参评因素。坡度与土壤侵蚀呈正比,而水土流失直接影响着土地的质量;土层厚度影响着植物根系的发育;土壤有机质含量则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因此,选择地貌、坡度、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作为参评因子。二是考虑参评因素的稳定性。三是考虑有关因子的代表性和资料的可靠性。综上所述,根据项目取得实际情况,将项目区的土壤质地、水源便利条件、灌溉条件和地形条件等因子作为基本参评因子,评价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有效参评因子。3、评价评价方法采取指数和法,用公式表示如下:A=aipi式中:A加权数平均指数和;ai各评价单元的单因子指数;pi各因子的权重数;i因子编号。以土地利用现状图斑为基本单元,根据自然条件确定各图

33、斑内部不同因素的土地面积作为评价对象。坡度根据地形图确定,土壤质地、水源便利条件和灌溉条件根据实地考察确定。各参评因子的权重分别选取为:土壤质地0.2、土层厚度0.3、灌溉条件0.2和地形坡度0.3。各因子宜农指数确定按如下方案确定:土壤质地黄土为5,砂土为3,砂砾石为1;土层厚度大于2m为5,0.52m为3,小于0.5m为1;灌溉条件:水源充足3,不充足1;地形坡度小于5度参数为5,610度参数为3,1115度参数为1,大于15度为0。宜农未利用地等级划分标准:一等宜农荒地质量好或较好,指数和范围为2.54.4;二等宜农荒地质量中等,指数和范围为1.92.4;三等宜农荒地质量差,指数和范围为

34、1.41.8,四等宜农荒地质量差,指数和范围为0.71.3。4、评价结果根据以上确定的适宜性评价分析,通过现场调查和分图斑评价,对项目区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扣除园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等,所有土地全部宜耕。根据评价结果规划土地利用布局,然后配套相应的工程,使基础设施能满足现代化农业的要求。(三)新增耕地潜力分析项目实施后,通过综合治理,可新增耕地5484.4亩,新增耕地率为10.94%。新增耕地潜力因素有:1、增加耕地面积方面。项目新增耕地潜力:一是来自田块的归并,适当扩大田块面积,把田块之间的田坎整理为耕地。项目区内梯田田坎宽度较大,坡耕地地块之间的孔隙比较大,多数都没有耕作,通过土地整理,把现

35、有梯田的田坎进一步规整,使未能得到利用的部分田坎成为梯田;二是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对项目区内原有未利用地等进行开发;三是对原有的农村道路整理;四是废弃村庄和农田水利设施复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根据项目田、路、沟等工程规划布置,新增来源如下:未利用地为3846.5亩,合并农村道路为307.9亩,田坎为891.56亩,农田水利为320亩,建设用地118.44亩,可新增耕地5484.4亩。2、提高耕地质量方面。通过实行田、水、路、林和废弃建设用地综合整治,增加和改善水利设施,改良土壤,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建设现代化农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通过土地整理,使耕地粮食产量由亩增

36、加80100kg,投入产出比明显提高,耕地质量明显改善。(四)水土平衡分析1、灌溉水源分析(1)降雨量分析根据XX气象站19562000年45年降雨系列资料,经过频率计算分析,多年平均降雨量=518.2mm,多年降雨变差系数Cv=0.24,结合临汾地区水文计算手册采用Cv=0.26,Cs=2Cv,通过PIII型理论曲线,根据曲线查得不同频率年降雨量,P20%=626.8mm,P50%=506.6mm,P75%=422.2mm,P95%=318.3mm。表3-175%典型年逐月降雨量表单位:mm 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小计2.71.36.532.366.820.1

37、110.7105.034.211.112.319.2422.2(2)地下水可供水量根据临汾市水资源评价总报告,扣除现有工业用水、人畜吃水等,本项目区所在区域地下水可利用量有41407.5万m3,地下水开采量已经达到31260.5万m3,开采系数为0.75,还有开发利用程度为尚有潜力。2、灌溉方式分析根据项目区现有基础设施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考虑当地农民耕作习惯,大田粮食作物采用管灌。(1)种植结构项目区设计灌溉面积39237亩,根据当地情况规划全灌区的农作物和种植比例,见表3-2。表3-2种植比例 作物小麦棉花玉米蔬菜复播指数面积(亩)17657588658869808种植比例(%)451515

38、251.25(2)灌溉用水量灌区净灌溉用水量采用水量平衡计算:M=EP0V式中:M作物净灌溉定额,m3/亩;E作物田间需水量,m3/亩;P0作物生长期有效降雨量,m3/亩;V土壤水可利用量,m3/亩。经过取整处理,保证率为75%时,作物需水量见表33。表33 作物净灌溉用水量成果表 单位:m3/亩 作物名称小麦棉花玉米蔬菜作物田间需水量340360320400灌溉用水量180200160210(3)灌溉制度考虑降水利用因素,需水过程通过以上计算所得,结合当地群众灌水经验和实验资料,确定75.0%的作物灌溉制度如表3-4。表3-4作物灌溉制度 作物名称种植比例a(%)灌水次序灌水灌水定额灌水起止

39、时间灌水天数T性质(m3/亩)始灌终灌(月-日)(月-日)小麦45%1分蕖4010月21日11月9日202越冬3011月21日11月30日103拔节353月16日3月25日104抽穗304月3日4月10日85灌浆454月25日5月6日12棉花15%1播前403月28日4月2日62现蕾405月7日5月16日103开花306月2日6月9日84结铃407月26日8月4日105吐絮508月26日9月4日10玉米15%1播前503月28日4月2日62拔节405月30日6月3日43抽穗306月18日6月21日44灌浆407月26日8月2日8蔬菜25%1304月16日4月20日52305月1日5月5日533

40、05月26日5月30日54306月11日6月15日55306月26日6月30日56307月16日7月20日57308月1日8月5日5复播25%1播前306月2日6月17日162拔节407月12日7月21日103抽穗408月5日8月9日104灌浆408月26日9月4日10根据灌溉制度,灌水率是指项目区内单位面积上所需灌溉的净流量,是计算灌溉设计流量的依据。净灌水率用下式计算:其中:q灌水率,m3/s/万亩;作物种植比例(%);m灌水定额,m3/亩;T灌水持续时间,d。计算的灌水率结果如表3-5。表3-5灌水率计算表 作物名称种植比例a(%)灌水定额灌水天数T灌水率(m3/s/万亩)(m3/亩)小

41、麦45%40200.10430100.15635100.1823080.19545120.195棉花15%4060.11640100.0693080.06540100.06950100.087玉米15%5060.1454040.1743040.1304080.087蔬菜25%30100.0873050.1743050.1743050.1743050.1743050.1743050.174复播25%30160.05440100.11640100.11640100.116根据灌水率的计算结果进行修正,绘制灌水率图如图3-1所示。由图确定设计灌水率取0.20m3/s/万亩。图3-1灌水率图3、需水量

42、计算项目区耕地面积按39237亩计,各种作物在各月的灌溉用水量用下式计算:其中:m作物某月灌溉灌水定额,m3/亩;A该作物的灌溉面积,亩。根据灌溉制度,计算得各种作物的灌溉用水过程如下表:表3-4作物净灌溉用水量计算成果表单位:万m3 月份123456789101112全年小计00114.77161.85105.92123.58115.73137.3168.6670.6350.970951.42项目采用管道输水灌溉,净灌溉用水量为951.42万m3,灌溉水利用系数取0.8,则年毛灌溉用水量为1189.27万m3。4、可供水量计算除现有工业用水、人畜吃水等外,项目区所在区域的地下水每年还有10147万m3没有利用,通过规划,合理布置机井和利用浍河水库进行提灌,完全可以满足项目区现有农业的灌溉用水。5、水土平衡分析项目区内主要种植作物为小麦、棉花和玉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8,设计保证率为75%的典型年灌溉用水总量为951.42万m3,而地下水有10147万m3尚可利用。灌溉用水高峰期可以进行调解,缓解用水的高峰,满足项目区的灌溉用水。所以项目区水资源供给量完全可以满足灌溉需水量要求。(五)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1、土壤因素项目区的土壤类型主要为褐土,土壤有机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