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794893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docx(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目标1 .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思路。2 . 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3 .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的语言特点。4 .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与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1、作者是怎样批驳对方的观点然后确立自己的观点的。2、作者又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课前预习:1、预习课文,找出敌对的观点及作者的观点。2、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自信力”、“他信力”、“自欺力”的含义。3、理清本文结构。4、完成练习册一大题。教学过程(四步教学)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不少文章,学

2、过他的小说,看他用无数生动的形象表达他在时代里的“呐喊”与“彷 徨”;学过他的散文,与他一同在失落中“朝花夕拾”,安静地回忆过往。今天,我们将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 看他是如何作为民族斗士,将手中的笔,变成抨击敌人的枪。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学习驳论,理清思路合作探究L初读课文,找出对方的错误观点,并说说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观点的。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开篇以似乎确凿的事实为据,用一句话指出了三个阶段 中“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态度:盲目骄傲,夜郎自大;盲目崇拜,借助外援;今不如昔,祈求鬼神。 即由自夸到崇洋,到自欺欺人、虚无渺茫的态度变化。因此有人“慨叹”:“

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是论敌的 论点。合作探究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明确:因为作者认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 欺了。以对方的论据推出不同答案,有效地驳掉了对方的论点。作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论点“我们有并 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过去和现在的事实都可为证。合作探究3.请结合上述分析简要梳理本文论证结构。明确:提出对方的论据论点:(1)论据:以前信地、信物、信国联,转而现在的信神;(2)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直接反驳:(1)失掉的是“他信力”;(2)发展着“自欺力”。间接反

4、驳:(1)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2)论据: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二最终结论:自信力的有无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教师小结本文文体特点。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 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知识衔接:驳论文批驳的方法:一、驳论点,即反驳对方论点的不真实或错误性;二、驳论据,辩驳论据本身是不成立 的或是不切实际的;三、驳论证,就是通过反驳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来驳论。目标导学二:品味富有战斗力的语言合作探究L第一段中,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明确:不能。“总”让人

5、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扬扬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 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唯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希望着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 稻草时的执着,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 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合作探究2.“他信力”与“自欺力”都是作者自创的词,作者是怎样创出这两个词的?这两个词的使用达 到了怎样的效果?明确:“自信力”本是大公报社评使用的一个字眼,鲁迅抓住不放,就着这个字眼起伏翻腾,在“信” 的对象、类属、影响上大做文章,并运用“仿拟”的手

6、法创出“他信力”和“自欺力”这两个新词。作者剖析出 反动政府本没有“自信力”而只有“他信力”,继而联系新近求神拜佛闹剧进一步挖掘出现在正发展“自欺力”, 由“自信力”而“他信力”而“自欺力”,析理精警,出语奇崛,使人耳目一新。由于运用“仿拟”修辞造出一 字之差的三个词语,层层深入,步步强化逻辑力量,而且睿智闪烁,妙趣横生,也增添了辛辣的讽刺锋芒。合作探究3.文章最后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你对这句 话是怎样理解的?明确:“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他们的作用只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 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他们来自民众,所

7、以称“地底下”。合作探究4.揣摩“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是诬蔑”中“总”“简直”二词的表达效 果。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 激愤之情。目标导学三:深度解读文章,体会作者感情背景资料一: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陷,但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等,却在北京等地多 次举行“法会二祈祷“解救国难”。1934年4月,国民党的反动政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段祺瑞等,又发 起请第九世班禅喇嘛于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求佛菩萨来保佑”。还说 什么“今则人心浸浸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

8、由消此浩劫”。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 报纸大公报也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合作探究L你认为为什么国民党会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明确:当时资产阶级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是为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消极抗战推卸责任。背景资料:在国民党发表“中国人丧失自信力”的言论后,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 当自信自强的呐喊。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已经发烧,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 他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病情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 并没有影响他对

9、世事的热忱和关注。合作探究2:结合前面学习过的课文,请你说说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明确: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文 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 家。(引领学生感受鲁迅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目标导学四:补充论据交流展示:请你举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证明中国人从来就不缺少自信力。示例:20世纪初,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时,曾碰到一个洋人的挑衅。那个洋人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来就 是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义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 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一年之后,徐悲鸿的油画就受到法国艺术家的好评, 此后数次竞赛,他都得了第一,他的个人画展,轰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这样令人惊叹的成就,是那个洋人远远 不能及的。提示:可抽两位同学上台讲述,其余同学细心倾听并作评价:能否证明此观点。 三、达标检测:1、找出文中运用了修辞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2、完成练习册13大题附:板书设计直接失掉的是“他信力”反驳i发展着“自欺力”间接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反驳i论据: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逐层推进,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