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内在动机》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755687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内在动机》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幼儿园:《内在动机》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园:《内在动机》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内在动机》读书笔记.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内在动机读书笔记你是否常常在父母的期望、社会的压力和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之间 犹豫挣扎?你是否常常被巨大的焦虑感和压力包围,开始怀疑工作的意义? 为什么孩子天生对世界感到好奇,却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对于以上问题,自我决定论创始人、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L.德 西基于40余年的科学研究,一步步阐明了人类动机这一深刻而本质的 问题,并告诉我们,相对于追求外在的金钱、名声和社会强加的评价标 准,只有满足内心对自主、胜任和联结的基本心理需要,人们才能产生 内在动机,保持对学习和工作的兴趣,过上真正自主和幸福的生活。如果你希望拥有真正自主的生活,本书将引导你反思如下问题: 如何辨别真实自我与建立在外界强

2、加的价值标准上的虚假自我? 如何接纳自己,跳出自我控制和苛责的陷阱?如何通过探索内在动机改变行为,形成健康的习惯?如果你希望用支持自主的方式激励员工、孩子和学生,本书也将提 供有益而实用的建议:如何通过提供选择支持他人的自主。如何设定自主的界限。如何以不破坏内在动机的方式给予奖励。如何激励他人完成重要但无趣的任务。今天读的这本书是本心理学著作一一内在动机:自主掌控人生的 力量。这本书通过对心理学动机理论的探讨,揭示了自主和责任之间 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管理自己,管理团队。这本书由两位作者合著而成,一位是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心理学与社 会科学教授爱德华 L德西,他被誉为当代最杰出的200位心理

3、学家当一个人接受挑战,并且在他自己看来,遇到了 “最理想的挑战”, 就会产生对胜任的需求,会努力让自己去“胜任”。只是过于简单,或 者过于困难的事,都无法产生胜任感。也就是说,这个最理想的挑战, 需要难易程度适中,不是过于简单,让人不屑一顾,也不是高不可攀, 让人望而却步。知道了胜任的积极性,许多成年人出于好意会给孩子设置挑战,逼 迫他们克服这些困难。只是当挑战有了控制成分,就会使孩子的压力骤 然增大,无法获得激励。因此挑战必须伴随着对自主的支持,而不是控 制,这样才能产生最好的效果。德西教授告诉我们,在好奇心和兴趣的推动下,对胜任和自主的共 同追求是一种互补的成长力量,它会促使人们终身学习,

4、不断取得成就。 真正的幸福正是来自于对胜任与自主的共同追求。(三)建立联结,感受爱与被爱在鹅卵石小学的例子里,我们提到,孩子除了渴望提升能力,也渴 望获得师长的关心,这种渴望关心也是一种激励内在动机的心理需求, 心理学上称之为联结的需要。简单说,就是需要爱与被爱的,关心与被 关心。这很好理解,人们都很享受爱与被爱的情感,也会因为爱他人和被 人爱激发内在动机,不断提升自我。不过,我们开始说自主可以激励内在动机,这里又说要依靠他人, 通过联结激励,这是不是矛盾了呢?其实这并不矛盾。对于联结人们往往会认为它和自主对立。觉得要放弃自主,才能和他人建立联系。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理解,是把自主和独立的概念混

5、淆 To独立指的是为自己做事,不因为养活自己或情感需要而依赖他人; 而自主说的是自由行动,有自由意志和选择。人们有可能既是独立的, 又是自主的,就是说能够自由地不依赖他人;也有可能既是独立的,又 是受控的,意思是感到被迫不去依赖他人。怎么理解呢?在书中,作者讲了他的一个朋友,他经常会在天气好 的时候,自己驾小船在海上航行十几个小时,这种独自与海浪和鱼儿的 相处,让他感到很舒服很满足。但是,这并不是说他很孤僻,也不影响 他和妻儿的感情,他仍然很爱他们。他的行为很自由,可以自己选择独 处,也会跟他人融洽相处。这就是一种自主又独立的方式。生活中,还有很多人因为受到内在的或者外在的影响而独立。比如 有

6、个年轻人,他的父母自己很不靠谱,还逼着自己的孩子独立、坚强, 经常对他说,不要相信任何人。父母的这种行为态度,让他变得很独立, 虽然有几个朋友,却并无法交心。年轻人感觉自己不愿与他人相处,只 愿意独处,或者说他已经不具备和他人共处的能力。这就是一种受控的 独立。独立的反义词是依赖,也就是依靠他人的人际支持。人天生会与他 人建立情感联系,依靠他人,并为他人提供依靠。可以说,依赖的动机 就是为了获得联结。与独立类似,依赖也可以与自主或控制共存。如果父母包办孩子所 有的事,导致孩子无法正常生活,变成寄生虫、妈宝男,只能依赖家人, 这就是一种控制的依赖。一个人与家人关系融洽、与朋友相互欣赏,就 会产生

7、自主的依赖,会让人很舒服。这种自主的依赖才是自然的、有益 的、健康的,才会激发内在动机。当然,无论是自主、胜任还是联结,都需要我们自己感知到,这样 才能让我们感受到最幸福的人生体验,更容易进入心流。总结:在这节内容中,我们介绍了激发内在动机的三个心理需求,它们分别是自主、胜任和联结。首先,我们针对控制会削弱内在动机,提出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通过给参与者提供选择,支持参与者自主。只是给予自主,不是一味迎 合,而是在一定的界限和范围内,让人有权力进行有意义的选择,对结 果负责,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自主。接着,我们了解了内在动力的第二个激励需求“胜任当一个人 接受挑战,并且在他自己看来,遇到了

8、“最理想的挑战”,就会产生对 胜任的需求,会努力让自己去“胜任”。在好奇心和兴趣的推动下,对 胜任和自主的共同追求是一种互补的成长力量,它会促使人们终身学习, 不断取得成就。随后我们还提到,激发内在动机的第三个心理需求是联结,简单说 就是需要与他人联系,感受到爱与被爱,关心与被关心。而且只有自主 的联结,也就是不受控制的联结,才是健康的,让我们顺利进入心流体 验。三、整合社会价值观,不感兴趣的事也能坚持做上节我们讲了激发人们内在动机的三个心理需求:自主、胜任和联 结,满足这些心理需求,可以激励人们去做一些出于兴趣愿意做的事。 不过,还有很多事可能并不有趣,却仍然需要去做。比如,我们每个人 都要

9、承担一些家务等。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可能扮演着老师、家长、公司管理人员之 类的角色,我们需要鼓励他人去做很多他们可能觉得无趣、但能使他们 成为社会有用成员的事情。而且我们的职责比这更具有挑战性,不仅需 要促使他们愿意主动去参加活动,还要让他们在不被督促时,也能继续 主动参加活动。那我们该如何激励他人从事那些重要的、没有趣味的活动呢?作者告诉我们,通过社会价值观的内化,可以使人们愿意承担一些 重要但无趣的事。所谓“内化”,就是把外界的信息纳入自己的世界观。 比如家长让一个孩子每天出门时扔垃圾,刚开始孩子还需要家长提醒, 到后来他就记住了,每天出门都留意有没有垃圾要扔,不再需要家长督 促。这就是

10、孩子将这条规则内化于心了。内化一般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内摄,一种是整合。首先,我 们来讲讲什么是内摄。(一)内摄形成虚假的自我内摄,简单说就是把一条规则不加“消化”的全盘吞下去。这些规 则一般都是“应该”做、“应当”做、“不得不”做的事。北大“最土女生”李雪琴,就是从小受到内摄信念控制的女孩。在 李雪琴上初中时,父母离异了,她的母亲情绪很不稳定,李雪琴成为她 唯一的情绪发泄口。李雪琴为了安抚妈妈,早早就逼自己长大,懂事地 去做“应该”做的事。“应该考第一” “应该逗妈妈开心” “应该考名校” “应该不让妈妈操心”她确实做到了,顺利考上了北大新闻系,成 为了 “别人家的孩子”。可是她并没有意

11、识到,一直以来“应该做”给她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让她很焦虑,甚至在大四的时候割腕自杀。虽然最终没有造成悲剧,却 查出她得了抑郁症,开始大把大把的吃药治疗。毕业后,她又跟周围朋 友做了应该做的事一一申请去国外念大学。身为学霸的她获得了去纽约 大学读硕士研究生的机会,却因为抑郁加重,不得不在第一学期上完就 休学回国。正如李雪琴自己说,她曾经是自卑的,总是在压抑自己,讨好别人。 后来她编段子说“她妈是她带大的,观众被逗笑了,可是笑着笑着品 出了她的伤感。我们很多人可能都跟李雪琴的经历类似,一直在按照社会要求的程 序运行着,或多或少经历着内摄信念的影响。内摄以强大的动力,推动 我们以特定的方式思考、感

12、受或行事,带给我们很多副作用。因为内摄,我们做事时可能患得患失,无法全心投入,产生焦虑; 因为内摄,我们可能充满矛盾,甚至还会产生抵触,演变为反抗。内摄 还可能造成虚假的自我,使我们失去与真实自我的联系,自我卷入一种 外定的社会价值中。比如说,有的人自我卷入财富,他的价值感就依赖于财富,在他看 来赚钱多了自己就是成功的,赚钱太少就很失败,会感到自卑。为了积 累财富他甚至会用一些非法的手段,卖假货、偷税漏税等等。他虽然知 道自己做的不对,可是他已经迷失了自我。在他眼里自我就是财富。再比如,社会上掀起一股瘦身潮,很多女人就会自我卷入身材,她 要是瘦了就感觉很成功,稍微胖点就会沮丧到抬不起头。为了瘦

13、身,很 多女性切胃、催吐,为了瘦不惜牺牲身体,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在她 们眼里自我就是身材。还有的人会自我卷入声望、名誉、地位、职称等等。当自我卷入时, 人们只会关注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只关心自己表现的是不是足够好, 却忽略了自己内心、身体的需求。自然也会削弱内在动机,损害学习能 力和创造力。当内摄和自我卷入通过有条件的自我价值,来激发我们的动机时, 就会让我们形成有条件的自尊。这种自尊与真正的自尊相比,是不稳定 的。因为这种自尊完全依赖于外部表征存在,比如说,自我卷入地位的 人,声名显赫时意气飞扬,一旦官场失意就一蹶不振。要想改变这种负面的情绪影响,获得真正的自尊,我们需要在接受社会价值观

14、时,借助内化的另一种形式:整合。(二)整合获得真正的自尊整合与内摄不同,它有个“消化”过程,也是内化的最佳形式。我们举个例子说明下。曾经有个生物学专业的毕业生,他拿着简历 去一家计算机公司求职,面试官问他专业不对口怎么还来应聘。他回答 说,他当时选了一个不喜欢的专业。面试官听了觉得他不太合适,并不 想要他。然而,他接着说,他虽然不喜欢生物学这个专业,但还是很认 真地去学习,而且拿到了全A的优秀成绩。听完他的故事,面试官觉得 这个年轻人很有担当,富有责任感、学习能力,于是当场录用了他。这个例子中的年轻人,因为对责任感进行了内化,所以即使遇到了 不是很感兴趣的生物学,仍然自主地下决心要做好。这就是

15、做了整合。 人们对自主的需求为规则的整合提供了能量。再比如说李雪琴,当她走上脱口秀舞台,可以随意拿父母离婚又再 婚、被劈腿、抑郁症、恨嫁自嘲时,她已经不再是那个自卑的小女孩了。 她做回了真实的自己,别人都觉得北上广遍地黄金,而她非要回到宇宙 的尽头铁岭;别人觉得她一个北大学霸跑去当网红,浪费国家栽培,她 公开回应,北大就不能养废物吗?那她到底是不是废物呢?并不是。她登上脱口秀舞台,凭借那些现 写的段子、接地气的梗显示了她的高情商、高智商。她说人生没有一帆 风顺的,她写的段子也许没啥内涵,就是希望观众能在那几分钟乐呵一 下就好。在她“丧丧”的外表背后,却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能量。以前的李雪琴在胜任

16、和联结需求的驱动下,成为了 “别人家的孩子”, 可她激发的是内摄信念,自己并不快乐。而她加入自主的需求后,就整 合了价值观,成为了真正的自我,获得了真正的自尊。这种自尊不需要 别人肯定,而是坚信我有自己的价值。苏东坡的一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享受过天子近臣、高官厚禄的优 越生活,却又一而再,再而三被贬到不毛之地。只是,他并没有被那些 外界的纷争打扰,还依然悠闲地写诗、做菜。即使被贬,他还在兢兢业 业为百姓谋福利施粥赠药、修堤筑坝。在他看来,他的社会价值不是官 位,不是名望,而是卓越的才情、坦荡的胸怀。无论面临什么困苦,他 都能苦中作乐,自由自在地享受人生。自主整合的价值观让他拥有了真 正的自尊。

17、真正的自尊是与自由和责任相伴的。(三)支持自主促进社会价值观的整合知道了内化两种方式的差异,当我们想要激励他人完成那些无趣而 又重要的事时,就需要支持他自主地进行社会价值观的整合。一个人对 价值观的内化与整合越充分,取得的成就就越大,也能做出更好的调整。 这里的他人可能是我们的孩子、学生和员工等等。德西教授指出,要支持他们自主,我们需要将他人视为值得支持的、 有动能的人,而不是把他们当成满足我们自己需要而被操纵的对象。所 以,我们在和他们进行交流时,就要从他们的角度看问题,从他们的视 角看世界。同时,我们希望激励他们对事物负责,我们首先自己要承担起作为 他们的社会化代理人的责任。也就是说,作为

18、家长要对孩子负责,作为 老师要对学生负责,作为管理人员要对员工负责。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有这么三点需要注意。第一点,我们要为这种无趣的行为提供一个合理的原因。比如,我 们让孩子捡起地板上的玩具时,可以给他解释,只有把玩具捡起来收好, 才能让它们不会踩坏或丢失。第二点,我们需要告诉他人,这些不想做的事可能是十分重要的。 比如,美术老师希望孩子在集体画室中尽量保持清洁,可以对孩子说: “我知道,有时候你只是随意地涂一下颜色,这确实很有趣,但这里的 材料和房间需要保持整洁,以便其他孩子使用。”在这里,老师首先承 认孩子的感受,让他意识到自己是个能动的主体,从而更愿意肩负责任。第三点,我们在激励他人

19、完成无趣的活动时,说话和做事的时候尽 量不要给对方施压,表现的像是请求而不是要求,强调选择而不是控制。 比如,我们可以请孩子帮助自己做一些家务,并让孩子自己选择愿意分 担的家务,这样孩子会更容易接受。总结:这节中,我们主要了解了如何通过内化,激励他人完成一些让人不 易产生兴趣的却很重要的事情。内化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内摄,指的是人们不加消化,被动接受 某种社会价值观。内摄会以强大的动力,推动我们以特定的方式思考、 感受或行事,带给我们很多副作用。因为内摄,我们可能患得患失,做 事时无法全心投入,产生焦虑;因为内摄,我们可能充满矛盾,甚至还 会产生抵触,演变为反抗。内摄还可能造成虚假的自我,使我

20、们失去与 真实自我的联系,自我卷入一种外定的社会价值中,失去内在动机,产 生有条件的自尊。要想解决这些负面影响,我们需要借助内化的另一种方式整合。整 合与内摄不同,它有个“消化”过程,也是内化的最佳形式。通过整合 价值观,会促使人们成为真正的自我,获得真正的自尊。而这种自尊是 与自由和责任相伴的。知道了内化两种方式的差异,启发我们在激励他人从事重要但无趣 的事时,可以通过提出理由、承认感受、尽量不施加压力等行为,让人 感到自由,产生对任务的喜爱,从而带着真正的意愿去做。反之,如果 通过控制的力量实现社会化,可能会有一些内化,不过也只是内摄。这 些内摄的人也许会被旁人认为做事积极主动、认真负责,

21、而他自己却会 感到不自由、不喜欢,还会觉得这些对自己无关紧要,甚至会付出沉痛 的代价。在前面的讲述中,我们讲的都是如何激发他人从事感兴趣的事和不 感兴趣却重要的事,那我们该如何激励自己呢?下节我们就讲讲如何激 励自己获得内在动机。四、抓住内部动机,实现自主发展前面我们讲激励他人做感兴趣的事需要满足三个心理需求自主、胜 任、联结,激励他人做不感兴趣却重要的事最好的方法是自主地整合价 值观。它们都提到了自主,可见自主在激励内在动机中起着极其重要的 作用。自主简单说就是自我主张,自我做主。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 家叶圣陶先生有句著名的教育名言“教是为了不教”,其中的精髓就 在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这

22、种自主不是随心所欲、不是任意妄为,而是 与法理相融,与个人有益的。它并非是与生俱来、自然而然的,也不是 人人都一样的,它需要靠后天的培养和雕琢获得。只有拥有了自主性,并内化成一种积极的、正确的自我学习能力, 才有可能促使自我不断提升,实现终身成长。既然自主如此重要,这节 我们就讲讲到底该如何实现自主。(一)支持自主不等于纵容,设定界限不等于苛责要促进他人自主,最重要的就是要支持他人的自主行为。只是支持 自主并不是纵容,这一点很多人都容易忽略。在书中,作者讲了他的一个经历。有次他去朋友家做客,朋友3岁 的女儿拿着皮球从后院走进来,朋友看到就让女儿把球放在门外,然而 他说了 3遍,女儿继续往里走,

23、好像一个字都没听见。于是,朋友转过 头继续与客人聊天。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其实就是一种纵容。这个父亲在管教时 前后态度不一致,提出要求却无视女儿没有执行。他这样做,不但没有 得到他想要的结果把球放在院子里,还干扰了女儿的内化,女儿不 会吸收球应该在院子里的规则。生活中类似这种的例子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去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 认为只是小孩子的玩闹,一笑了之;学校里,学生之间相互恶意推操, 老师觉得只是游戏不加干涉;工作中职员把自己的工作让新人代做,管 理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许作为家长、老师、管理者认为这只是孩子或者同事之间的交流, 他们想要支持自主,于是就放任自流。而事实上,这种做法就是一种纵

24、 容。此外,当家长、老师、管理者在工作很累或者压力很大时,可能会 烦躁不安,如果有人干扰了他们的正常安排,就会出现苛求、挑剔、辱 骂,甚至大打出手,而他们却觉得自己只是在定规矩,设定界限。作为优势群体,我们必须意识到:支持自主不等于放纵,设定界限 也不等于苛责。纵容很容易,但支持自主却很难。因为支持自主需要清 晰的思路、前后一致的行为,并且用理解和共情的方式设定界限。(二)探索内在动机,促进他人自主那支持自主要有什么样的思路,具体又该如何做呢?下面我们就详 细讲讲实操方法。首先,我们要给他人提供选择。支持自主的核心特征就是提供选择。 我们常常好心替他人做决定,尤其是家长认为替孩子做决定是义不容

25、辞 的事。但是,孩子虽小,可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喜好,他们更清楚自己 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武打明星成龙6岁的时候,父母把他送到学校读书,希望他成为一 个有学问的人。但他生性顽皮,经常带着一帮小伙伴逃学、上树、爬墙, 结果第一个学期考试就有两门功课不及格,面临着被留级的危险。他的 父亲非常生气,刚好朋友开了个武术培训班,那的孩子训练非常苦,他 就想带成龙去受受教育,让他看到不学习有多辛苦。父子俩到那,正好 看到一个练倒立的孩子一头栽到地上,教练手里的小鞭子“趴”的一声落 之一。要判定专业人士的影响力大小,最直观的指标就是他的理论被引 用的次数。德西教授的动机学理论在谷歌动机学领域被引用次数排名第

26、2,而作为心理学专家,他本人被引用次数排名第6,这足矣说明他在心 理学尤其动机学领域的举足轻重。这本书另一位作者是纽约时报科学和健康版的前编辑理查德 弗拉斯特,他曾带领团队获得了全球新闻最高奖项普利策奖。他们二人共同创建了当代颇具影响力的动机理论之一,“自我决定 论:这个理论构建了研究人类动机和人格的宏观框架,并指出激发内 在动机的元素及所需的环境条件。运用这个理论不仅能有效增强人们的 主动创造力,还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绩效水平。现在这个理论已经被 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育儿、体育等诸多领域。一、为什么奖励会伤人?德西将4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在内在动机这本书中进行了详 细的说明。其中,最颠覆我

27、们认知的重要理论就是,奖励会伤人。(一)奖励会伤人听到这里可能大家就奇怪了,为什么会说奖励伤人呢?如今,我们 举办活动会有奖品,完成工作任务会有奖金,有了奖品、奖金我们不是 更乐意参加活动,干活更起劲吗?其实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从动机学角度说这些奖品、奖金已经在 影响我们的主动性了,只是我们并未察觉。我讲一个非常典型的故事, 大家就明白了。有一位老人住在一个小乡村休养,而附近的孩子们却总在他们家门 口追逐打闹,吵得老人无法好好休息,虽然他多次禁止,可是孩子们并 没有听他说。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叫到跟前,告诉他们谁 叫的声音越大,得到的奖励越多。他每天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他 们一些

28、钱作为奖励,孩子们很高兴,闹得更起劲了。在孩子的胳膊上,那个孩子不敢吱声赶紧又用头支在地上,恢复了倒立 姿势。父亲本以为成龙会吓得认真读书,没想到成龙抱着父亲的腿恳求让他也 剃光头、练武。父亲一听哭笑不得,精心安排落空,只好回了家。成龙 回家后较了真,就要练武,坚决不去学校。无奈之下,父母只好答应让 他先去练一段时间试试,不行了再回来继续念书。没想到,成龙抓住练 武机会,练就一身好武艺,最终成为了功夫巨星。对于孩子的喜好,家长其实并不用过度干预,可以让他自己去体会 下,给他提供选择空间,促使他们自主选择要走的路。其次,我们要学会帮助他人设定支持自主的界限。促进自主的核心 是让人们理解权利范围,

29、我们支持自主,并不是允许人们从事危险或者 有害的行为。因此我们需要设定界限,告诉他们生活中充满了选择,每 个选择都有它的后果,我们做出选择就要承担可能带来的后果。比如我们告诉孩子出门不要在大街上乱跑,有了这种界限,可能会 影响孩子快乐的心情,这时我们可以给他解释“到处跑很开心,但是如果 乱跑可能出现交通事故,或者撞到他人,这都很危险”,当他明白了不乱 跑的重要性,自然也就会接受这个界限。接着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到了公 园的草坪上可以随便奔跑,孩子很快就又能进入快乐的玩耍状态。在这里我特别要强调一点,尽量不要施加压力保持沟通顺畅,这样 界限设定才最可能成功。再次,我们支持自主行为,还要帮他人确立目标

30、,评估绩效,并给 予奖励和认可。心理学家指出,人类行为是有目的性的,也就是说有动 机的行为是指向结果的。当人们预期自己能达到目标,就会表现出积极 行为。在评估绩效时需要注意,我们要抓住绩效反映出的问题,设法解 决,而不要刻意打击,影响行动的积极性。对于表现突出的人或者团体, 奖励和认可很重要,不过在运用时要特别小心,很容易适得其反,毕竟 我们在第一讲就说至奖励会伤人”。同时,支持自主还要事先识别障碍。这要求我们预先想到可能出现 的问题,提前做好处理。比如,每个公司都会定任务计划,当主管觉得 自己部门的压力增大时,下意识地就会加大控制力度,而很难做到支持 自主。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这一点,就可以有针

31、对性地去解决,避免控制 的发生。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需要帮助他人探索动机,实现自我激励。 很多人都有过想要减肥、想要戒烟、想要戒酒的经历,可是当自己实施 起来就发现太难了。想减肥听到美食就失去了抵抗力,想戒烟坚持了几 个月又失败了,想戒酒发现坐一桌自己不喝酒太不合群,最后都以失败 告终。所以,当我的一个吸烟十几年的朋友告诉我,他因为看了一本叫这 书能让你戒烟的书顺利戒烟时,我很吃惊。我只听大家都说戒烟难, 却没听过因为一本书就能戒烟。后来我特意翻了这本书,发现这本书的 作者卡尔对传统的“意志力戒烟法”和“减量戒烟法”嗤之以鼻。因为这些 方法给人们造成一种心理暗示,戒烟很难,需要强大的意志力。

32、以至于 很多人坚持了三周摆脱了尼古丁的毒瘾,却又会因为各种原因重新抽烟。 有人因为跟朋友聚会不好意思拒绝,有人因为想要验证自己是不是成功 戒烟,有人觉得压力大需要放松等等。卡尔说戒烟其实根本没有多么复杂,只需要你确认一件事,“我要戒 烟,吸烟对我没有好处听着这句话好像没什么分量,可事实上,只要 你发自内心地产生这个动机,就能顺利戒烟。因为这个内在动机,已经 有数千万人在不借助任何外力的情况下,成功戒了烟。这也印证了,只 要从根源上找到内在动机,就能够实现自主,发生改变。(三)接纳自我,在控制中做到自主前面我们探索了很多帮助他人自主的方法,接下来我们继续讨论自 己如何实现自主。作为社会中的一员,

33、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受到一些控制,有家庭环 境的影响,人生阅历的摩擦。有的人因为被控制闷闷不乐,有的人却不 被控制干扰,成就了一番事业。亚伯拉罕林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从他 的人生轨迹中,我们就能找到促进自主的途径。林肯出生于肯塔基州哈定县的一个伐木工人家,9岁时生母去世了, 后来有了继母,继母慈祥勤劳,对孩子们视如己出,这让林肯的生活虽 然贫困,却很温暖。为了维持生计,他先后干过店员、摆渡工、种植园 工人、石匠等。在艰苦劳作之余,他还热爱读书,经常看书看到很晚, 渐渐积累了包括诗歌、法律、历史、传记在内的大量知识。此外,他还 自学了几何。成年后,精通测量和计算的他,成为当地的土地测绘员, 由于刚

34、正不阿常被请去解决地界纠纷。在他25岁时,林肯在一场政治集会上发表了一次演说,抨击黑奴 制,获得群众的支持,不久就当选为伊利诺斯州议员,开始了他的政治 生涯。后来在友人的帮助下,他钻研法律知识,自学成为一名律师,随 后又一步一步成长为州议员,国会议员,I860年他以200万票当选为美 国第16任总统。上任后,他颁布了解放黑奴宣言,废除了奴隶制, 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落实,推进了美国历史的发展,成为美国历史上最 伟大的总统之一。为什么出身平凡的林肯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最重要的就是他出 色地培养了自主和自信的品质,战胜了贫穷,在没有得到正规教育的情 况下自学成才。而他之所以能形成自主,归结起来有这么

35、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林肯有出众的心理特征,即使他出身贫寒,却自强独立。第二个原因,林肯在成长中遇到了很多关爱他的人,比如除了慈爱 的父母,善良的继母对他也格外关爱,让他有机会好好读书,虽然上学 不多,却识字很多,理解能力很强。后来他遇到了一些朋友,帮助他学 习法律知识,让他成为了一位颇具盛名的律师。第三个原因,林肯的自主导向很强,让他积极应对社会中的很多问 题。由于动机的个体差异,每个人对于外界环境的感知是不同的,自主 导向性越强的人,自尊心越强,自我实现的能力也越强,人格整合度越 高。林肯成为律师后,立志只帮助正义的一方,哪怕很多穷人没有钱付 给他劳务费,他都会免费辩护。反之,如果客户不

36、是正义的一方,给再 多的钱他都不会接。第三个原因,林肯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从一个没怎么上过学的穷 小子到知名律师,这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故事,而林肯却通过自己的 努力,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实现了阶级的跃迁。第四个原因,林肯善于管理自身,在调节情绪、管理行为上都很有 一套。对每个人来说,形成有效情绪管理的结构体系和调节过程,是发 展中的一项重大挑战,而林肯不仅接住了这个挑战,还成为了典范。有一次有个妇人理直气壮地要林肯给他儿子一个上校职位,原因是 她的祖父、叔父、父亲、丈夫都上过战场,有的甚至还为国捐躯。面对 这样不合理的要求,林肯风趣地回答说:“夫人,你们一家三代都为国服 务,对国家的贡献实在够

37、多了,我深表敬意。现在你能不能给别人一个 为国效命的机会? “妇人听后无话可说,只好悄悄走了。第五个原因,林肯勇于接纳自己。在他未婚妻过世后,很长一段时 间让他极度悲哀,几个月卧床不起,后来还得了神经衰弱症。3年后, 他觉得身体状况好些,就参加了州议员竞选,可惜一连遭遇了几次失败。 不过他并没有气馁,而是接纳了自己的不完美,不断挑战改善,终于在 十年后的竞选中成为国会议员。人类所有的改变都源于接纳自己,我们也许会经历很多不如意,个 人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我们接纳自己不完美的人生,不断提升自我, 终能获得期待的改变。当我们实现了自主就能达到一种真正的自由。这种自由可以自主行 事,而不受内摄、僵

38、化的内部体系、使人麻痹的自我批评,以及否认限 制力量的约束。同时,我们也会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而不屈服于 混乱和控制的力量。总结:在这节我们主要讲了如何让他人自主,如何让自己自主。首先,我们指出要促进他人自主,最重要的就是要支持他人的自主 行为。对此,我们详细讲解了两个重要理论,支持自主不等于纵容,设 定界限不等于苛责。接着,我们讲解了促使他人自主时的实操方法。第一,我们要给他人提供选择。支持自主的核心特征就是提供选择。 我们要给他人提供选择机会,避免强制帮助选择,打击求知探索的积极 性。第二,要学会帮助他人设定支持自主的界限。促进自主的核心是让 人们理解权利范围,我们支持自主,不过,并不

39、允许人们从事危险或者 有害的行为。因此我们需要设定支持自主的界限,告诉人们生活中充满 了选择,每个选择都有它的后果,我们做出选择就要承担可能带来的后 果。第三,我们支持自主行为,还要帮他人确立目标,评估绩效,并给 予奖励和认可。心理学家指出,人类行为是有目的性的,也就是说有动 机的行为是指向结果的。当人们预期自己能达到目标,就会表现出积极 行为。在评估绩效时,我们主要抓住绩效反应出的问题,设法解决,而 不要刻意打击,影响行动的积极性。奖励和认可很重要,不过在运用时 要特别小心,避免适得其反。第四,支持自主还要事先识别障碍。这要求我们预先想到可能出现 的问题,提前做好处理。比如,每个公司都会定任

40、务计划,当主管觉得 自己部门的压力增大时,下意识地就会加大控制力度,而很难做到支持 自主。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这一点,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避免控制 的发生。第五,我们还需要帮助他人探索动机,实现自我激励。只要从根源 上找到内在动机,就能够发生一些改变。随后,我们又讲了我们自己如何自主。我们要树立良好的心理特征, 建立自主导向,积极应对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并且不断促进自身发展, 学会管理自身,调节情绪,勇于接纳自我。最后,我们提到了追求自主的意义。当我们实现了自主就能达到一种真正的自由。这种自由可以自主行 事,而不受内摄、僵化的内部体系、使人麻痹的自我批评,以及否认限 制力量的约束。同时,我们也会

41、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而不屈服于 混乱和控制的力量。可是慢慢地老人说他没有那么多钱,只能减少孩子的奖励,孩子们 虽然不情愿,可是总归有点奖励,也还继续吵闹,不过明显没有那么高 的劲头。到后来老人说他没有钱能奖励了,这时孩子们已经适应了有奖 励的吵闹,就认为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产生了 “不给钱谁还给你叫” 的心理,于是再也不去老人家门口闹了。老人终于可以安静地休养了。在这个故事中,老人应用的正是心理学的动机理论。在心理学中, 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孩子们的吵闹本来是一件自发的快乐的 事,出于内部动机。可是当老人用奖励去介入时,就把孩子的内部动机 “快乐的玩”,变成了一种外部动机“为奖励玩

42、”,而老人操控着外部因 素,所以也就间接地操控了孩子们的行为。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德西效应二它不仅推翻了传统的行为主义学 说,还掀起了一场心理学术的大争辩。(二)索玛拼图实验和“德西效应”传统的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没有内在动机,人们需要有人去激励才 能学习、上班、做家务。可德西教授在研究动机理论时发现,两三岁的 孩子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都会不断地摆弄他们遇到的物品。他们 不是为了得到奖赏去学习,只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索世界、提升技能, 也就是说他们天生就有学习的动机。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学校后, 很多孩子就变成了被动地去学习,缺乏学习的兴趣和激情。这个现象引发了德西教授的思考,到底是什么影

43、响了人们的内在动 机,削弱了内在动机的激励呢?1971年,德西教授设计了一个实验。他随机抽了两组学生玩一种叫 索玛拼图的益智游戏。这种游戏在当时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方块游戏”, 人们可以用特定的小方块拼成各种小动物的形状,学生们非常喜欢。德西教授的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在实验的第一阶段,两组学生在做 拼图时都没有奖励,到第二个阶段,他给其中一组学生每人奖励了 1美 元,这在当时算是比较丰厚的奖励,可以买三份加热即食的快餐;第三 阶段,在实验中间休息时,研究人员离场后暗中观察学生的行为,结果 发现得过奖励的学生,休息时不会再碰游戏,没得过奖励的学生还在玩 游戏。这个实验证明,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

44、动时,给他提供奖励反 而会减少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后来,德西教授做过几个类似的实验, 得出结论: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 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人们把这种规律称为“德西效应:只是,这个理论自从提出后, 就引发了很多争议。尤其在1994年,心理学界内部发生强烈的纷争。青年心理学家卡 梅隆查阅了 100多项实验研究成果,得出结论:大多数的奖励是无害的, 奖励促进创造性。这场学术争论卷入了多位著名心理学家,持续了 6年 之久。后来,德西教授对过去30年的128项实验进行了研究,经过分 析调查,他撰写了一份非常完善的、堪称经典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获 得了

45、业界人士的一致认可,确认了 “外部奖励确实会削弱内在动机”, 终结了这场争论,也树立了德西教授在动机学领域的权威地位。3德西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这场争论结束了,不过它给我们提了个醒,我们要正确使用奖励方 法,避免造成“德西效应”。比如,作为家长或者老师,当孩子没有形成自发学习的内在动机时, 需要从外界给予激励,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如 果学习活动本身已经使孩子感到很有兴趣,再给予奖励,就会多此一举, 甚至还会适得其反。那我们该怎么制定奖励措施,避免奖励带来的负面影响呢?首先,我们要促使孩子从内心接受事物。作为家长或老师,我们要 明确奖励是为了让孩子愿意去完成事物,所以我们要引导

46、孩子去接受它。 比如,我们想让孩子好好刷牙,可以给孩子讲讲牙齿的故事,告诉孩子 牙齿是我们的好朋友,如果不好好保护,就会被虫子吃掉。让孩子真心 觉得保护牙齿很重要,主动去刷牙。其次,我们要让孩子参与奖励规则制定的过程。我们可以提前跟孩 子确定规则和奖品,比如让孩子自己制定学习时间规划表,完成了就可 以出去玩,或者看多久电视。当孩子主动参与了,会更愿意去完成计划。然后,我们还要给计划设定完成时间。对于一些长远目标,我们可 以设定一个阶段奖励一次,而不是孩子每做好一次都奖励。奖励的过于 频繁,会让孩子失去新鲜感,也就起不到促进作用了。最后,当我们达到预期效果后,需要妥善地退出奖励机制。比如, 孩子

47、已经能自己安排学习时间、按时完成学习任务,那就可以设置一个 完结小仪式,让孩子记住制定学习计划的意义,感受到这个过程的美好。总结:在这节,我们首先了解了这本书中最颠覆认知的重要理念”奖赏会 伤人二接着,我们了解了这个理念是如何得出的。德西教授通过索玛拼图 实验证明,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会减少活动 对他内在的吸引力,后来人们将这个规律称为“德西效应,然后,我们了解了德西效应给我们的启发。根据德西效应,我们在 使用奖励方法时,需要注意方法得当。比如,作为家长或者老师,当孩 子在没有形成自发学习的内在动机时,需要从外界给予激励,这样可以 有效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如果学习活动

48、本身已经使孩子感到很有 兴趣,再给予奖励,就会多此一举,甚至还会适得其反。最后,我们总结了一些制定奖励的方法。我们采用奖励制度的初衷 是让孩子养成一些好习惯,因此我们要让孩子从内心认可这个规则,鼓 励孩子积极参与制定规则和奖励,并且设定阶段性奖励的目标,在最终 完成目标后,妥善退出奖励机制,让孩子感受到这个过程的美好。二、把握三个心理需要,激发内在动机上一部分我们讲了书中一个关键的理论“奖励会伤人”,德西教授 特意设计了索玛拼图实验,得出结论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 给他提供金钱奖励会减少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也就是说,外部奖励 会削弱内在动机。后来,心理学家不断进行探究,发现凡是限制人们自主的事情,也 就是让人们觉得自己被控制的事情,都会削弱内在动机,也很有可能产 生一系列的负面后果。我们最常见的控制就是威胁。当人们觉得受到威胁时,心理就会有 一些抵触情绪,自然会影响内在动机。比如说,家长给孩子说,如果你 再不好好读书,我就不让你看电视。也许为了看电视,孩子会读书,可 是,心理上却并不乐意,很有可能浪费了时间,也没好好读一页书。除了威胁,控制还有一种特殊的形态就是竞争。竞争在很多人看来 都是积极向上的,比如每年都会有大大小小的体育比赛,公司也会有销 售业绩大比拼,学校会分快慢班,这都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