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时间序列(远古至今).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713678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92.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时间序列(远古至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国历史时间序列(远古至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时间序列(远古至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时间序列(远古至今).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历史时间序列(远古至今)原始人群与氏族制社会从远古到公元前21世纪中国大地上的原始人群在中国大地上,除了个别省区之外,都有分属于考古学上称之旧石器时代的早、中、晚 期的文化遗存出土,共计已有二百余处。已知中国最早的原始人类化石发现于云南元谋,距 今约一百七十万年。中国境内旧石器时代早期最重要的人类化石,是北京人。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 石,是1929年发现的。北京人生活在七十至二十万年往常,处于猿人阶段,能直立行走, 有语言功能,脑量接近现代人。他们群体穴居,使用粗糙的石器,过采集与狩猎生活,明白 用火并能储存火种。旧石器时代中期的重要人类化石,有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等。丁村人发现于

2、山西襄 汾,处于古人阶段,距今约十余万年,其体质已接近现代人,使用的工具远比猿人进步。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出土更多,要紧有柳江人、山顶洞人、河套人等,距今约 数万年至万余年,处于新人阶段,体质形态已基本上消失了原始性。他们能使用骨针缝制衣 服,活动范围比较广泛。这个阶段的人群,已开始步入氏族社会了。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缓慢扩大的原始人群,在新人阶段逐步排除了兄弟姐妹间的婚姻关系,形成妇女居主导 地位的母系氏族社会。到了考古学上所称的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农业,妇女从事农业劳动, 主持分配。中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遗迹遍及全国,有一些是完整的村落遗址。农业、畜牧业、制陶 业发达起来。在黄河流

3、域发现的著名的考古学文化,有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仰韶文化距今 约五至七千年,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发达时期。龙山文化距今约四千余年,在龙山文化时期, 男子在社会上已取得主导地位,父系氏族社会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夏与商的文化,与龙山 文化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北方与南方各地区还有许多其他的新石器文化系统,它们之间与它 们与仰韶、龙山文化之间的关系,都非常复杂。中国许多历史传说,如有巢氏巢居,燧人氏 钻木取火,伏羲氏结网,神农氏尝白.草,都隐约反映中国先民在其进展的特定阶段的生活经 历。黄河流域姜姓炎帝族、姬姓皿族共与九黎蚩尤族斗争的传说,黄河下游太昊氏与少昊 氏的传说,反映了氏族社会时期部落之间的关系。至

4、于尧、舜、国活动与禅让传说,则是由 血缘氏族部落进入地域氏族部落联盟历史的反映(见传说时期)。加礼法内容。道教也汲取了一些佛教教理与戒规,模仿佛寺建立道观,以利自己的进展。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域外交往的扩大隋至元(公元581到1368年)隋出身于武将世家的杨坚,于581年代周建隋,589年统一南北。隋朝基本确立了以尚书、 内史(中书)、门下三省为行政中枢的制度,并改地方行政机构为州县两级;废止九品中正制 与辟举制,由朝廷任命地方长官与属吏;实行以进士、明经两科取士的制度,开唐代科举制 的先河。始创于西魏的府兵,如今一律改列州县户籍,消除了部落兵的痕迹。均田令重新颁 布,受田者负担租(一夫一妇粟三石

5、)、庸(丁男年役二十天)、调(每户绢二丈)。隋朝 农业进展,仓储富实,手工业与商业也很兴盛。隋炀帝杨广时凿通的由涿郡(今北京)南达 余杭(今杭州)的大运河,有巨大的经济、政治效益。陆海两道的丝绸之路畅通。隋炀帝凭借雄厚的国力,大肆兴建与用兵,造成人民极大的痛苦。大业八年至十年(612 614),炀帝对高丽连续三次用兵,隋军死亡极多。兵徭征发最苦之地,最早发生农民暴动。 各地农民逐步形成三支抵抗力量,即中原李密的瓦岗军,河北窦建德的夏军,江淮杜伏威的 吴军。大业十三年留守太原的隋将李渊起兵,攻占长安,次年建唐称帝,并依次削平了并起 的群雄。唐朝的政治与经济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626-649)励精

6、图治,史称贞观之治。他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重视吏治,轻徭薄赋,节俭自持。唐高宗李治在位时,皇后武则天掌握政权,一度废唐称周, 自号皇帝。其时政局尽管纷纭,但社会仍较安定。唐玄宗李隆基(712756年在位)开元 年间国势昌盛,史称开元之治。天宝十五载(755)范阳节度使胡人安禄山及部将史思明等叛 乱,下洛阳,攻长安,玄宗向成都逃亡。叛军内江,与唐相持七年后终于失败,但唐朝也从 此衰落下去。唐初以来,中枢仍行三省制,尚书省分设吏、户、礼、兵、开h工六部,分主庶政(见 三省六部)o唐律是中国完整地存留至今的最早的一部法典,对后世及邻国的法律制度 影响甚大。唐初仍行府兵制,府兵受田而不负担租庸调。节

7、度使制度开始出现。学校教育发 达。学校生徒及乡贡士人均可应科举试,科举最重要的是进士、明经二科。均田制与租庸调 制仍在实行,但均用户受用远不足数。唐初租庸调以外已出现地税与户税,府兵以外已出现 募兵。安史之乱后财政困难,刘晏改革漕运,改进盐政,增加了政府收入。杨炎于德宗建中 元年(780)废止失效的租庸调,改征地税、户税,分夏秋两季征收,称两税法。两税法对后 世税制影响很大。安史乱后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河朔三镇尤著,形成朝廷与藩镇之间长期的冲突。朝廷 中则出现宦官专权与朝臣反宦官的斗争。唐顺宗用王叔文、王佐与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进行 改革,由于宦官集团反扑而失败。唐文宗时甘露之变,宦官诱杀了大批

8、朝臣。朝臣之间也有 以李德裕为首的一方与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一方的所谓牛李党争,纷纭至半世纪之久。唐代经济全面进展,空前繁荣,玄宗时最为突出。水利事业发达,土地垦辟扩大,注籍 人户九百余万,连同大量的逃匿不在籍者,当超过西汉一千二百余万之数。官府手工业规模 巨大,私营手工业也很可观。纺织、陶瓷、金属冶铸制造等业,产量与技术都相当高。安史 乱后,南方进展加快,种稻、种茶、桑蚕与制瓷、造纸、造船等业都很显著,中国经济重心 逐步南移。唐代交通发达,商业兴盛,城市繁荣。大城市出现了“僦柜”代客商存储支付钱物; 还出现了官营与私营的钱币汇兑,叫“飞钱”或者“便换工在经济繁荣的背后,随着土地兼并与政治腐

9、败,农民逐步面临逆境。大中十三年(859) 爆发了裘甫领导的浙东农民起义。咸通九年(868)庞勋率领桂林戍卒回据原籍徐州,起义反 唐。乾符二年(875)董巢领导的农民战争终于在黄河下游地区爆发。黄巢军转战中原数年, 然后南下浙、闽,攻占广州,又北上进据洛阳、长安。广明元年(880)末黄巢在长安称帝。 唐朝用藩镇兵与沙陀族李克用兵以抗黄巢,黄巢东撤,在狼虎谷(今山东莱芜境)战死,起 义失败。其后唐王朝瓦解,节度使朱全忠(黄巢叛将朱温改名)战胜了其他强藩,诛戮当权 的宦官与朝臣,于907年篡唐为梁(后梁),建都开封。这是五代十国之始。周边各民族的进展唐代是周边各族迅速进展的时期。起源于准嘎尔盆地之

10、北的突度逐步东迁,隋开皇时分 裂为东西二部。东突厥扰边,唐军灭之,唐设羁縻府州以统其民,酋长皆拜官。西突厥操纵 西域,唐对西域用兵,于其地建都护府及诸镇戍,拓境至葱岭以西。回纥(回鹘)本臣属于 突厥,后来渐有东突厥之地,助唐平安史之乱,以马匹易唐绢、茶,与唐与亲。唐末回鹘分 裂迁徙,其中的西州回鹘是今维吾尔族之祖,甘州回鹘是今裕固族之祖。吐蕃为今藏族祖先。唐初松赞干布建立国家,都逻些(今拉萨)。唐朝先后以文成公主、 金城公主与吐蕃赞普(王)与亲,带去各类工匠、书籍。吐蕃势力入西域,安史乱后占领河 西走廊,并一度攻入长安。此后唐蕃有战有与,穆宗时树立在逻些的唐蕃会盟碑至今犹 存。吐蕃据河西时,汉

11、人张议潮于大中二年(848)起兵抵抗,占有河西大部,深受汉人拥护。西南地区,出现了建都大理的南诏国,受唐册封,经济文化交流不断,但也时有战争。 东北地区,契丹酋长受唐命世为都督,与唐互市。秣北族在今黑龙江、吉林境,以渤海为号, 仿唐制建立国家,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科学与文化的繁荣唐代科学文化,同经济一样繁荣。李淳风审定并注解中国古代算学名著,合为算经十 书。他在历法方面也有成就。僧一行发现了恒星位置变动现象。他通过实测,得出地球子 午线1。的长度合123.7公里。这些在世界上都属首创。医药学家孙思邈被后世尊为药王。雕 版印刷术最迟出现于玄宗往常,它与早有的造纸术结合,加速了文化传播。隋代李春设

12、计的 赵州桥,是今存世界最早的单孔石拱桥。由于皇权推动,唐初佛、道都盛行,佛教具有更大优势。佛经翻译比较完备,佛教流派 逐步形成。寺院经济膨胀,成为唐武宗灭佛的直接原因(见会昌废佛)O文人中佞佛、排佛 者都有。韩愈倡性三品说,李翱倡复性论,排佛崇儒,又受佛学影响。柳宗元、刘禹锡虽略 具唯物主义思想,但都信佛。中亚与欧洲宗教传入者多,但信徒还少。唐代官修前朝历史,在二十四史中占有八种。刘知几史通是价值很高的史学理论著 作。杜佑通典总结历代典章制度,开“政书”一体之始。文学则诗人辈出,作品丰富,初 唐陈子昂,盛唐李白、杜甫,中唐白居易、元稹,晚唐李商隐、杜牧,是唐诗的杰出代表。 词(长短句)是配乐

13、的诗歌新体裁,中晚唐逐步流行。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以改革骈体文为 目的的古文运动,把散文写作提到一个新阶段。此外,传奇小说与储存于敦煌文献中的称之 变文的俗讲文学,都有丰富内容与文学活力。绘画、雕塑艺术名家迭出。阎立本、吴道子的人物画,李思训父子、王维的山水画,与 曹霸的马,韩滉、戴嵩的牛,边鸾的花鸟,均有独创,其中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见于石窟 与墓室的壁画,甚多珍品。雕塑家杨惠之,被称之塑圣。今存唐代雕塑作品如昭陵六骏、龙 门佛像与敦煌莫高窟与其他石窟中的实物,都闻名世界。书法则楷、行、草法均有高手。音 乐方面,隋有七部乐,唐初扩充为十部乐,西域的及域外的占一大半。玄宗时改编为立部伎 与坐部

14、伎,并设梨园训练乐师。舞蹈、舞曲也都有汉有胡。这一特点最能反映唐代扩展的国 势、密切的民族关系与频繁的域外交往。五代十国唐亡以后,中国政治失去重心,分裂割据出现。中原地区从907年到960年间出现相续 的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称五代;南方则出现九个或者并列或者相续的国家,加上 后周时北方河东地区的北汉国,合称十国。唐、晋、汉的君主与北汉的君主是沙陀人。五代政权改易迅速,中原战乱频仍,社会经济破坏严重。南方动乱较小,吴蜀地区继续 进展,闽、广、湘、鄂地区也加速了开发过程。南方粮、茶、棉、蚕等业进展突出,雕版印 刷业南北均盛。南北贸易与南方海上贸易都具有相当规模。五代的动乱,是黄河流域由藩镇

15、割据走向统一的过渡。后周时期这一地区已趋稳固,后 周孕育出的赵宋政权更继而结束了十国的局面。但是五代时出现的契丹南进问题却未能解 决,成为北宋大患。北宋与辽、夏公元960年赵匡胤代周立宋,建都开封。北宋为加强皇权,以枢密使掌军政,三司使掌 财政,而宰相只管民事。在地方,则削夺节度使权力,以文臣为知州、知县;废止“留州”、 “留使”旧规,钱谷悉送中央;选蕃镇兵补禁县,宿卫京师。为防握兵者的专擅,禁兵分领于 三衙,而发兵权在枢密院。禁兵常更戍各地,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这种重内轻外的兵制足 以防藩镇割据,却不能保障防务需要。契丹人于916年在西拉木伦河流域建国,常向南方进攻。后晋高祖石敬塘向契丹国奉

16、献 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的燕云十六州之地(见幽蓟十六州)o 947年契丹陷开封,正式称辽 国,并掠夺开封财货人口至上都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契丹制度,皇帝有自己的 “斡鲁朵”,其所统领的军队、奴婢、州县,属皇帝私产,皇帝死后由其后人继承。皇族后族 有头下军州,以所掠汉人、渤海人从事农耕。皇帝四时游猎,朝官随行,有固定处所,称四 时捺钵,有的时候会议国事。其官制,北面官与南面官分理契丹事与汉人事;北枢密院与南 枢密院分司契丹军事与汉人军事。辽宋疆域大体以今河北中部为界。宋太宗赵灵两次攻辽, 企图夺回燕云十六州,都未成功。辽军南侵,于景德元年(1004)直趋澧州(今河南濮阳境), 开封震动

17、。宋真宗赵恒被迫与辽签订屈辱的澧渊之盟,辽军始退。西夏是以党项人(羌族的一支)为主体的国家,基本地境包含今宁夏全部与甘肃.、陕西、 青海、内蒙古一部。西夏虽仿宋制设官,但实际是蕃汉分治。经济上有农有牧,有多种手工 业,产盐。党项人建国前,与五代及宋时战时与。1038年元昊称帝,此后连败宋军与辽军, 形成宋、辽、西夏鼎立形势。宋夏战争中宋军缺失惨重。与议成,宋输夏银、绢、茶,开边 境贸易。北宋政局时有反复,宋夏也时战时与,关系不稳固。南宋时蒙古灭西夏。北宋社会、政治与王安石变法北宋立国不久,积弱积贫局面就暴露出来。由于对辽、夏用兵,禁兵达百余万,兵费占 岁入大半,引起严重的财政危机。军队腐败,战

18、斗力极差。官僚机构庞大,缺乏效率。由于 官府勒索严重,北宋初年就出现过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川峡地区农民起义(见王小波、李顺 起义)O以后,农民与士兵暴动时有发生。在危机四伏的情况下,很多土大夫提出过改革倡议。范仲淹等奏请整饬吏治、兴农桑、 减徭役诸端,宋仁宗赵祯下诏施行,称庆历新政。旋以受到反对而被罢废。宋神宗赵顼立志改革,用王安石变法。王安石以富国强兵为目标,陆续制定均输、市易、 免行诸法以调剂市场,保障国用;制定青苗、免役、方田均税、农田水利诸法以调整税役, 进展生产;制定将兵、保甲、保马诸法以整顿军队,加强统治。各项新法程度不等地达到了 预期目的,也产生了弊端。哲宗元祐元年(1086),守

19、旧派司马光为相,废止新法,罢逐新党。 但守旧派内部见解分歧,形成洛党程颐等人、蜀党苏轼等人、朔党刘挚等人的党争(见蜀洛 朔党争)o哲宗亲政,改元祐为绍圣,继续实行新法。如今新法一派分裂,变法意义逐步模 糊。宋徽宗赵佶亲政后,新政完全成为聚敛手段。宰相蔡良定复旧诸人及异己者为“元祐奸 党”,或者罢或者徙。统治者的括剥激起了宋江领导的京东一带农民起义与睦州方腊以摩星 教组织的农民起义,后者规模尤大(见方腊起义)o此后,河北、京东不断有农民起义,北 宋岌岌可危。其时,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兴起,完颜阿骨打于1115年建立金国,向南屡败辽兵。宋 金约定联合攻辽。宣与七年(1125)金灭辽,乘势侵宋,进逼开

20、封。钦宗拒绝李纲等人意见, 对金割地赔款求与。金人再度南侵,攻入开封,靖康二年(即建炎元年,1127)掳徽、钦二 帝及皇室并宝玺舆服等北撤,北宋灭亡。南宋与金南方的社会经济建炎元年五月,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南宋高宗。宋高宗赵构置北 方大批抗金的忠义民兵于不顾,迁都扬州。建炎二年金人南侵,高宗逃亡杭州(临安),再 逃海上。金人蹂蹒至于浙东。此后岳飞力撑危局,在长江中游出击,一度攻占郑州、洛阳等 地,并积极联络各地忠义民兵。但是高宗恐惧金人,以秦桧为相,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 飞,于绍兴十一年(1141)签订屈辱的与议,对金称臣纳贡(见绍兴与议)。孝宗隆兴二年(1164) 改

21、金宋君臣之国为叔侄之国(见隆兴与议)o宁宗时韩倔胄北伐失败,嘉定元年(1208)又改 为伯侄之国。如今蒙古族已兴起于金国后方,金国从中都(今北京)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 以避其锋。蒙古军陷开封,南宋军与之配合,共围金哀宗于蔡州,端平元年(1234)金亡。从 此蒙古军不断南侵,攻占成都、襄阳,陷大理,得吐蕃,终于进逼临安,于1276年灭南宋。 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于海上拥立幼帝,但不久亦告失败。南宋统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暴动不断发生。但是这个时期南方经济进展很快, 人口与垦田面积大增,水田多坪田,山区多梯田。新稻种的育成与传入,麦稻两熟与双季稻 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亩产量。茶树、甘蔗、桑

22、麻、棉花(当时称木绵)与柑桔、荔枝等果木, 种植都比较普遍。丝织、造纸、雕版印刷、造船等手工业都空前发达。商业活跃,铸钱远不 足用。北宋时已出现了称之交子的纸币,南宋时纸币成为要紧货币。由于滥发纸币,使物价 上涨,人民生活困苦,国家也面临财政危机。元蒙古族原居大漠以北。铁木真击败各部落,完成了蒙古的统一,于1206年建蒙古国, 称成吉思汗。蒙古军在灭西夏(1227)、灭金(1234)往常,发动西侵,至于中亚、东欧、波斯; 以后又两次西侵。这个以与林(今蒙古人民共与国哈尔与林)为中心的横跨欧亚的大汗国, 不久就分裂成几个独立的汗国,名义上奉蒙古皇帝为大汗。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以 金中都为

23、大都。1276年元灭南宋,统一南北。此后十余年中,元军屡次入侵邻国,多败少 胜。元朝任用汉地士人兴儒学,定制度,设中书省管理行政,枢密院司军事。中书省辖河北、 山东、山西等“腹里”地区,余地分设行中书省(行省)。全国有驿站联系,沟通信息。元朝的北方承长期战乱之后,破坏严重。元世祖提倡农垦,修治黄河。为蒙古贵族与官 府需要的手工业,都设局管理,用匠户生产。民间棉织业、丝织业相当发达。通惠河的开凿 使大运河能够直达大都,便利漕运。近海航运也较发达。纸币“交钞”行用于全国。西方人旅 居中国的很多,称色目人。许多色目人经营国内外贸易,拥有特权。大都在那时是一个国际 都会。蒙古政权对汉人剥削压迫严重,引

24、起汉人的强烈抵抗。元顺帝妥欢贴睦尔时以宗教与秘 密结社为纽带的农民暴动遍及全国。至正十一年(1351),修治黄河的民工中爆发了以红巾为 标志的大起义,迅速蔓延到河淮广大地区,继续向四方扩展。红巾军徐寿辉、彭莹玉部攻下 杭州,众至百万。刘福通部于至正十五年于亳州奉韩林儿为帝,稍后分兵三路北攻元军。至 正二十三年刘福通败。濠州红巾军朱元璋过江在苏、皖、浙一带压平各支割据势力,罗致士 人,振兴农业,不久就奄有东南半壁。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北伐,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第二年进据大都,建立明朝。宋、元科技与学术文化宋代科学上最要紧的成就,是指南针、印刷术与火药三大发明的开发应用。战国时人发 现

25、了磁石指南原理,北宋时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中,是航运史上的空前进步。北宋出现了 毕昇制造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年。唐末战争中开始出现的火药与火药武器,在宋、 金、元军中多有使用。管形火器出现,在武器进展中具有划时代意义。此外宋苏颂创制了世 界第一台天文钟(见水运仪象台与假天仪),宋李诫写成建筑学著作营造法式,元郭守 敬制订了先进的授时历,王桢写成农书,都是重要的科技成就。宋沈括梦溪笔谈是 一部古典科技名著,被称之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儒家经学汲取了佛、道思想,在宋代形成理学。程朱理学以程颖、程颐与朱熹为代表, 认为理在百物之先,是客观唯心主义。陆九渊主张心即是理,称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

26、浙东学派的思想家陈亮、吐道则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宗教方面,宋代佛教禅宗最为发 达,元代则重喇嘛教。宋、辽、金、元都曾刻印大藏经。道教也颇流行,宋徽宗就是著名的 道教徒。金、元时期刻有道藏。如今中原形成了一些新的道教派系,其中全真道的丘处机受 到成吉思汗的尊崇。唐代传入的基督教(量教,也里可温)、伊斯兰教、摩尼教,宋元以后 颇为流行。摩尼教南宋民间称吃菜事魔,在方腊起义与元末农民战争中都曾起过组织作用。古文运动有大进展,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与唐代的韩愈、柳宗 元,被称古文八大家。宋代诗作丰富,词作更达高峰。晏殊、苏轼、柳永、辛弃疾等均为一 代词宗。宋、金时话本、戏曲盛行。

27、代曲创作非常繁荣,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 厢记,都是文学瑰宝。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面世,标志着中国古 典小说的成熟。宋代史学发达,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最负盛名。地理总志与方志著作 丰富。金石学成为一门新学问。宋画以山水花鸟著称,风俗人物画也很盛。张择端的清明上河画描绘了汴京生活景 况,富有史料价值。元代画家摆脱了宋代画院形式主义影响,造诣很高。唐、宋、元的域外交往唐、宋、元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经济与文化关于四邻都具有很大的吸引 力。这个时期各国使臣、商人、学者与宗教人士频繁往来,工匠东西流淌,军队大规模调遣, 使中国与域外交往空前活跃。中国与朝鲜半岛历有往来,隋与唐

28、初侵朝战争,是交往密切的畸形反映。朝鲜乐舞对隋 唐影响颇大。新罗统一半岛后,与唐交聘频繁,晚唐时新罗学生留唐者达二百余人,其中的 崔致远所作桂苑笔耕集流传至今。沿海许多城市都有新罗商人居住。日本在645年(唐 贞观十九年)“大化改新”后,社会进展加速,汲取中国文化更为迫切。日本派出遣唐使十多 次,每次都有士人、僧侣、工匠数百人偕行。中国鉴真与尚于天宝年间赴日传授戒律,至今 犹为日本人民景仰。日本入唐的官员、僧侣回国介绍唐文化的,颇不乏人,唐朝各类制度与 城市建筑,均为日本取法。日僧圆仁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是珍贵历史文献。日人阿倍 仲麻吕汉名晃衡,仕于唐朝。唐与印度交往,玄装、义净是重要人物。玄

29、奘贞观时西行求法,经中亚、巴基斯坦到达 印度,取经东归后所写大唐西域记,是所至诸国古史的重要资料。义净稍后由海道至印 度求法,也有著作留存。唐代观象授时官吏多印度人。唐还与大食、波斯有密切交往。宋代域外海上交通频繁,南行多由广州、泉州,东行多由登州、明州。港口城市设市舶 亘,主管船舶出入。进出口货物种类甚多。元代域外交往极盛。西方诸蒙古汗国多与元有驿路相通。东西方之间往来的使节、商人,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元与日本、东南亚诸国也多联系。中印之间的海上,多有中国船舶航 行。与阿拉伯半岛交通,除海路外,据说还有经云南的陆路。远输东非的中国瓷器,甚至转 销到摩洛哥。1246年蒙古大汗曾有诏书致欧洲教

30、皇。罗马天主教士东来者多,大都、泉州 都设主教。1275年威尼斯商人之子马可波罗(12541324)随父来中国,侨居十七年,留下 著作行纪,在许多世纪中一直是西方人熟悉中国与亚洲的要紧文献之一。专制统治的连续、衰落与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明清(公元1368至1911年)明朝的建立及其政治、军事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即皇帝位于南京,是为明太祖。明朝建立之初,致力加强封建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蓝玉二案,诛杀大批功臣,锄灭异己,提高皇权 (见胡惟庸案、蓝玉案)o废丞相,分中央权力于吏、户、礼、兵、开I、工六部,设锦衣卫 (明成祖朱棣时又设东厂),由宦官掌管,直接听命于皇帝,侦查与

31、镇压反对势力。全国各 地设十三布政使司,由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理民政、财政、司法、军事(见都、布、 按三司)o军队分驻各地,屯田自给,设立卫所,由兵部与五军都督府管辖。科举取土,考 试八股文,专以四书五经命题。调查各地居民的丁口、产业,载入黄册。丈量全国土地,将 每户土地的数目、四至载入鱼鳞图册,作为赋役的根据。又实行里甲制,里甲内人民互相知 保,以防止犯罪、逃亡、隐匿等情。朱元璋分封诸子于各地,使之屏藩朝廷。他死后,皇孙建文帝即位,被其叔燕王棣起兵 打败,史称“靖难之役”。朱棣即帝位,即明成祖。为了备御退往北方的元朝残余势力,明成 祖多次领兵出塞作战,并迁都北京。此后,蒙古瓦剌部领袖也

32、先率兵入内地,明英宗率兵亲 征,被俘于土木堡(见土木之变)o也先兵临北京城下。兵部尚书于谦等与北京军民尽力防 御,另立英宗之弟祁钮为景帝。也先战不胜,议与退兵,释放英宗。明英宗夺回帝位,杀景 帝及于谦等(见夺门之变)o明朝加强中央集权,但许多皇帝或者昏庸、或者年幼,不亲理朝政,大权旁落于宦官之 手。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公布政令,他们作威作福,贪污勒索,迫害正直的大臣,朝政 日益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见明代宦官、阉党)O明朝中叶发生了许多次农民起义,但都被 镇压下去。嘉靖时,宦官势力一度受裁抑,但内阁又擅权。内阁成员用翰林院官吏,职责是协助皇 帝处理政务,权力渐大。严嵩为内阁首辅,专权甚久,贿赂

33、公行,政治腐败,边疆的事态也 很严重。蒙古勒靶部势力复振,明廷设立九边重镇,修筑长城,屯驻重兵,仍不能挡住蒙古 的进攻。俺答汗多次突入长城,逼近北京。隆庆、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了缓与社会矛盾,挽救明朝统治,实行改革。他大 力加强边防,整顿吏治,振兴农桑,修治河道。他还在全国范围推行一条鞭法。把各类名目 的赋税杂役,合并为一,折银征收,杜绝征收中的许多弊端,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商品经济进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由于蒙古贵族、僧侣与汉族大地主受到打击,明朝初年,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无主荒地。 明太祖收集流亡,减免赋税,自耕农的数量显著增加了。很多奴婢获得了自由,佃户对地主 的依附关系也有所削弱。

34、手工业匠役除规定的劳役外,有更多的时间能够受雇佣。明初在全 国推广植棉,提倡经济作物,烟草、番薯、玉米、花生等农业新品种先后从国外引进中国。 手工业方面,遵化铁冶、佛山铁冶、北京西山的采煤、景德镇的制瓷、苏州的丝织、松江棉 布都进展到了较高的水平。丝织业中,一方面出现了拥有数十张织机的机户,是手工作坊主 或者工场主;另一方面出现了掌握生产技能,专受雇佣的“机工工机户与机工之间是雇佣关 系。这说明,中国的资本主义已有了微弱的萌芽。在发达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基础上,商品经济更加进展。商品种类繁多,交换频繁。在物 产丰富、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商业中心,出现了如北京、南京、苏州、杭州、 广州与

35、汉口、佛山等繁华的城镇。农村中,集市庙会贸易更加兴旺,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流 通贸易的渠道与网点。明朝后期的社会矛盾与明末农民起义明朝后期,社会矛盾继续进展,土地集中十分严重。皇室与藩王勋戚的庄田遍布各地, 福王的赐田达两万顷,其他藩王的赐田也很多。地主豪绅则巧取豪夺。政府赋税迅速增加, 所谓“三饷”每年共征银一千六百余万两,超过了全年的正赋收入。一部分官吏士大夫希望缓与社会矛盾,要求抑制宦官与贵族的特权。他们在无锡东林书 院讲学,议论时政,臧否人物,被称之东林党人。东林党人遭到权贵太监的打击、迫害,增 加了社会的不安定。明末,城市居民与手工业者进行了反对矿监税使的斗争。首先是万历二十七年(15

36、99), 临清的市民、脚夫万余人,反对宦官马堂滥收商税,残剥商民。随后湖北荆襄、武汉等地市 民反对宦官陈奉,苏州市民与织工反对税监孙隆,北京西山煤矿工人反对矿监杨荣。驱逐矿 监税使的斗争在各地城镇此伏彼起。农村中的斗争也在酝酿发动。天启七年(1627)陕西灾荒,官吏催逼赋税,激起民变。农 民王二等攻入澄城,杀死知县。不久,王嘉胤、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各部齐起,成千上 万的饥民参加农民军的行列。崇祯六年(1633)闯王高迎祥联络七十二营,众数十万。崇祯八 年,各路起义军集会于荥阳,商讨战略,联袂东进,攻破凤阳。次年高迎祥战死,余部推李 自成为首,仍称“闯王”,转战不利,暂时隐避于商洛山中。崇祯

37、十二年,复出山,召集部众。 张献忠亦再起于湖北谷城。时值河南灾荒,李自成军入河南,大批饥民从之如归,有些知 识分子也投入起义军队伍,出谋划策,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并整顿队伍,申明纪律,实行 平买平卖政策。起义军队伍迅速进展,所向克捷,攻克洛阳、襄阳、西安等地,建号“大顺”。 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建号“大西”。崇祯十七年初,李自成起义军从西安出发,占领太原、大 同、宣府,明朝官吏将士望风归附。三月十八日,大顺军进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 (见李自成起义、张献忠起义)o满族兴起清朝入关满族的先世是女真,分建州、海西、野人三部。其中建州女真从黑龙江流域逐步向南迁 移,定居于长白山之南。其领袖努尔

38、哈赤,曾受明朝龙虎将军封号,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 起兵,经多年征战,统一了建州各部,又对海西女真作战,灭哈达(1601)、辉发(1607)、乌 拉(1613)、叶赫(1617)。在战争中创立八旗制度,将满族全体军民分别编入八旗。并创制文 字,设官颁律。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接着,在萨尔浒打败了明军, 攻取沈阳,席卷辽西。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继位后,攻灭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统一了漠南,又两次进 军朝鲜,切断明廷与朝鲜的长期联盟。时明朝袁崇焕在山海关外筑城固守,皇太极躲开明军 的设防阵地,从其他关隘逾长城,入内地,攻掠河北、山西、山东。崇祯末,清军进攻松山、 锦州地区。明

39、督师洪承畴被俘降清,明朝在山海关外的要隘尽失。同时,皇太极努力整顿内 部,建立内三院与六部,设立汉军八旗与蒙古八旗,任用汉族的官员将领,大力加强皇权, 削弱满族皇室诸大贝勒的权力。崇德元年(1636)改国号为“大清”。皇太极死后,其子顺治帝(清世祖福临)即位,多尔衮为摄政王。多尔衮在明将吴三桂 的接应下,率兵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的大顺军。李自成弃北京西走,清兵长驱而入,破陕 西、入湖广,连败大顺军,又败张献忠于四川。明朝的残余势力在南方组织抵抗,但内部矛 盾重重,互相倾轧,不能有效地防御。清兵南下,南明督师史可法战死于扬州。清兵先后击 破南京的弘光政权、浙江的鲁王势力、福建的隆武政权、广东的绍

40、武政权。由于清兵的烧杀 抢劫与民族歧视,激起了汉民族的猛烈抵抗,其中有反对剃发令的江南士民;有北方的吕梁 军、榆园军;有西南地区李定国的农民军余部与福建沿海郑成功的队伍。南明最后一个皇帝 永历与农民军合作,得以维持十余年。顺治十八年(1661)清军攻取贵州、云南,李定国战败, 永历帝逃奔缅甸,被清军俘杀。康熙帝(清圣祖玄)继位后,从专权跋扈的鳌型手中夺回了政权,但南方的反对势力 尚未消除。吴三桂在镇压南明的战争中立了功,与耿精忠、尚之信起兵反清,史称“三藩之 乱”。吴三桂等一度占据了长江以南与四川、甘肃的广大地区,但通过八年战争,仍归失败, 清朝终于确立与巩固了对全国的统治。清朝经济的恢复与进

41、展清政府采取各类措施,恢复与进展经济:安抚流民、鼓励垦荒;实行更名田,将明代藩 王与大官僚的土地给耕者永为世业;治理黄河、淮河、永定河,建立各类堤闸塘堰;推广番 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又减轻赋役,蠲免钱粮;发帑赈荒。康熙五十一年(1712)宣布滋生人 丁永不加赋。雍正元年(1723)推行“地丁合一、将应收的丁银分摊入地亩之内,废止了历史 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减轻了贫民的负担(见摊丁入地)。又实行“耗羡归公 将正税以外 各地任意加派的附加税固定税额,由国家统一征收,作为补贴官员的“养廉银”。这些都使农 业生产有所提高,手工业也有进步。江南棉织业很发达,棉布行销甚广,多为家庭作坊所产, 已有包买商人

42、。苏杭南京出现了拥有织机数百张的机户。云南铜矿,工人数十万,技术精良, 分工细密,最高年产量达一千数百万斤。景德镇的瓷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数十万。此外, 采煤、冶铁、制盐、伐木、造纸等手工行业均有一定进展。手工业的生产规模、资金数目、 雇工人数、技术水平、产品质量,都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这意味着资本主义萌芽有了 进一步的进展。但是,先进的经济因素集中在长江与珠江的下游,广大的腹地、山区与边疆, 经济、文化还很落后。整个中国,农业与小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要紧地 位,封建的经济结构远未解体。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加强清承明制,政治上多所沿袭。所不一致的是有内务府管理宫廷,有理藩院管理

43、少数民族。 雍正时,又设军机处,取代内阁的职能,总揽政务。地方设巡抚、总督管辖一省或者数省的 军政。军队则以八旗、绿营为国家经制之兵,战时还组织团练乡勇。清朝平定三藩以后,把战略重点移到北方,与强大的准喝尔蒙古长期作战。康熙时,准 喝尔领袖喝尔丹据有伊犁,占领天山以南,征服青海、影响西藏,又与喀尔喀蒙古冲突,打 败喀尔喀三汗,三汗南奔。康熙二十九年,清军败喝尔丹军于乌兰布通。以后,康熙屡次亲 征,深入大漠,喝尔丹势穷自杀。以后,策妄、策零相继为准喝尔汗,屡与清廷抗衡。策零 死后,诸子互相残杀,达瓦齐夺取汗位。乾隆二十年(1755),清政府先后擒俘达瓦齐,打败 阿睦尔撒纳,平定准喝尔。乾隆二十三

44、年,清军入南疆,平定大小与卓之乱,统一天山南北。清朝入关往常,己与西藏发生联系。顺冶时,达赖五世曾到北京觐见清帝。康熙末,清 廷设驻藏大臣,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乾隆后期,廓尔喀入侵西藏,大掠日喀则,清军 入藏驱逐廓尔喀军,制定西藏章程,进行政治、军事、财政改革。并定“金奔巴”(金瓶)制, 达赖、班禅死后,其继承人用金瓶掣签决定,以防止贵族操纵擅权。清朝还在西南地区实行 改土归流政策,废止土司制度,设置行政官员。清朝努力经营边疆,使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获得较大进展,国家统一更加巩固。清朝中叶,国力中衰,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土地兼并严重,人口激增,天灾频仍,官府 贪污腐败之风日盛,人民纷起抵抗,

45、包含秘密组织白莲教、天理教的反清斗争,规模不小, 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明清的思想文化明清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特别推崇朱熹。他们编纂了许多解释儒家经典的书籍, 作为儒生的教材。他们也留意古代典籍的搜集编篡。明成祖编纂永乐大典。共两万三千 卷;清乾隆编纂四库全书,共七万九千余卷。明朝王守仁提倡“致良知”,主张“良知”就在人心之中,他的学说风靡明代后期的学术界。 明末,李贽猛烈反对理学,并怀疑孔孟学说的价值,给沉闷的学术界吹拂了一阵清新之风。 明清之际,随着社会的大变动,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卓著的思想家,他 们趋向经世致用,反对专制政治,提倡唯物主义,思想界呈现活泼的生机。清朝统

46、治逐步稳 固后,对思想文化加强操纵,大兴文字狱,学术研究转向脱离现实。对古代儒家经典的诠释、 考证,在文字、音韵、辨伪、校勘方面取得很大成就,这就是乾嘉时期的汉学(见乾嘉学派)O 其中,戴震坚持唯物主义思想,主张“人欲”的正当性,指责理学家以“理”杀人。明清的戏曲、小说成就最为辉煌。明中叶以后,同时出现了以汤显祖牡丹亭为代表 的一批优秀剧作,清初又有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长生殿。小说则有明后期吴承 恩的西游记,写唐僧取经;金瓶梅写市井的世态风俗。还有冯梦龙编的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以神鬼故事揭露社会病态;吴 敬梓的儒林外史刻画了科举制度下的知识界;曹雪芹的红楼梦

47、以一个大家族的盛衰 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矛盾(见明清小说)O在科学技术方面,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 物、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与清代编篡的数理精蕴、行水金鉴、绘制的皇舆 全图,都是中国科技史宝库中的瑰宝。明清(1840年前)的对外关系明初,中国的航海业位于世界先进行列。三保太监郑与七次“下西洋”,到达东南亚、印 度、阿拉伯与东非各地,船队多达数十艘,大船可容千人(见郑与下西洋)O明中叶,日本的一部分武士、浪人与中国沿海的富豪勾结,长期侵扰中国东南各省,被 称之倭寇。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等领导军民,战斗多年,方得平息。明万历中,日本丰臣秀 吉进攻朝鲜,朝鲜国王向明廷求援

48、,明廷发兵败日军于平壤,日军退出朝鲜。16世纪初,葡萄牙人首先来到中国,以租借为名,占据澳门。此后,西班牙、荷兰、 英国、法国接踵而来。明末,荷兰侵占台湾,17世纪中叶,郑成功率兵渡海,驱逐荷兰侵 略者,夺回台湾。沙俄向东扩张,于明末清初跨越外兴安岭,达到黑龙江流域,清军与当地各族人民并肩国家的形成,统一的君主专制国家的逐步出现夏至秦的统一(公元前21世纪至前221年)夏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约公元前21世纪由河南西部与山西南部的夏部落建立。 禹以后,夏朝父子兄弟传袭,历十七王,四百余年。在夏部落最早活动地区,近数十年来陆续发现多处介于晚期龙山与早商之间的文化遗 存,与文献所记夏朝年代、地

49、域符合,夏史逐步得到考古的印证。只是,确凿的夏文字迄今 未发现。夏代经济以农业为主,使用石蚌骨木工具,偶见铜器。统治者治水以保障农业生产,制 历法以定农时。渔猎还有重要经济地位。阶级、国家的出现,王位世袭的确定,刑法与贡赋 制的建立,都引起守旧势力的抵抗,但新制度毕竟取得胜利。夏末国王履癸(桀)昏暴,人 民反对,被征服部落叛乱,夏朝被商朝取代。商商朝是活动于黄河中下游的商部落建立的。始祖契,相传曾随夏禹治水。商部落居处屡 次迁徙,至盘庚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因此商又称殷。商朝共传十七世,三十一王,历 时约五百年,其中迁殷后至灭亡共历二百七十三年。商朝历史由于得到殷墟出土甲骨文(占 卜刻辞)与青铜器铭文的证实,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