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的人生智慧.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684080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7.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经》的人生智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心经》的人生智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经》的人生智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经》的人生智慧.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著心经者何人生的大智慧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解脱痛苦的原理有空不二诸法真实相不住世间超越生死烦恼即菩提解脱自在的人生成佛的唯一途径无上法门劝勉【心经者何】心经,具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炼,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 部典藉。它与金刚经一样,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极大。心经在佛教中属于般若系经典。按天台宗对般若经的判摄,称之通教。所谓通者: 具有通前与通后的意义。通前是说它与阿含教的关系,阿含经典对存在现象的透视:指出了 在的,如原子说,极微说;哲学家的智慧,大概又高一畴,他们已能透视到现象的虚假性, 但他们却又执著隐藏在现象的背后,有个永恒不变的本体,如泰勒土的,

2、水巴门尼德的,存 在二柏拉图的旺里念 从原始幼稚人到现代文明人,乃至科学、哲学家,他们对存在的认识 虽有程度上的不一致,但所产生的实在执却是一样的。人类的对有所产生的实在感,是咱性见的表现。须知自性一词,或者译自体,含有自己 有,自已成,自己规定自己,本来如此,实在,恒常的意义。从自性见出发。我们对,有,的 一切,必定会有实在感。然而,以般若中观的智慧来看。有是缘起有,世间一切有的现象, 莫不是众缘所生。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有为现象的存在,都是由众多条件与合,由条件决定 它的存在性。缘起与自性是势不两立的。世人无知,不熟悉有的缘起性,才会出现自性见,实在感,假 如认识至父有,的缘起性,必定明白无

3、自性。由于自性:是以有的一切现象,为自己有,自 已成,自己规定自己;而缘起:是以,有,的一切,为条件有,条件成,条件规定。因此,缘 起的有不是本来如此,更非恒常的,实在的。由此可知,对,有,的实在感,是错误的。大智度论卷十二说到有,从程度上分三种不一致:一日相待有,二日假名有,三日法有。相待有:是相待而有,离开相待的物件就无法说明。比如说我们认为这个花瓶很大,那是相 对小的花瓶说的;说这个人胖,那是相对瘦人。高是相对低说的,长是相对短说的,美是相 对丑说的,善是相对恶说的,离开大,小是什么?离开胖,瘦是什么?离开高,低是什么? 由于大小、胖瘦、高低、长短、美丑、善恶都相待假立,是为相待有。假名

4、有:事物的存在只是是一种假名安立,随著不一致的因缘安立不一致的名称。正如我们 眼前的台子,人们称它日桌子。桌子只只是是一大堆木料的组合,离开木料,请问桌子是什 么?这一大堆木料古人将它叫桌子,它便是桌子;古人将它叫椅子,它便是椅子了。可见桌 子或者椅子只是是一个假名。同样的我们说人,也是一个假名。假如古人把我们这个有情生 命叫做猪,把猪叫做人,那么现在要是不称你为猪,阁下听了,估计会生气,你居然瞧不起 我,不把我当猪看待,真是岂有此理。可见人、猪乃至世间一切都是假名安立,假名而有。法有:是指世间万物万事名称尽管假立,但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由于事物除了名称之外,尚 有形成现象的种种因缘。这些因缘虽

5、无自性,但假相宛然,这因缘法的有,便是法有。金刚经对有的实质也作了深刻的说明,认为有,只只是是假有。经中说: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为是具有生灭、造作的一切现象。如梦:梦境 虚假,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梦中人却执以为实,觉醒了才觉得可笑。诸法如梦,虚妄不实, 但世间有情无明妄想故,执以为实,智者从无明梦中觉醒,乃知诸法无实。如幻:幻,是由 幻师用幻术,幻现种种事物,如马、车、房舍、人物等,客观上尽管没有实物,但却宛然存 在我们眼前,有色可见,有声可闻,有的存在也是这样,虽空无自性,而假相宛然。如泡: 泡是水因汽体出现了,华而不实,瞬间即逝,诸法如泡,刹那生灭。如影:影是

6、阳光投射下 显现的,太阳落山影也随之消失,诸法如影但随缘现,缘散即无。如露、电:喻诸法存在的 短暂性。应作如是观,是要这样的去看待,有,的一切。与金刚经同一思想体系的维摩诘经维摩大士假示疾为大众说无常、空的道理:,是 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炎,从渴爱生;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 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如业缘现;是身如响,属诸因缘; 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这是从色身,说明有为法的无常、空,显 示存在的虚假性。明白了有,再来说明空。通常我们以为:有是存在,有就不是空,空是不存在,空就不是有, 因此有在空外,空有对立。但是以般若中观

7、智慧来看,空有不但不对立,而且是一体的。所 谓空,不必在有之外,也不必事物毁灭了始谈空;由于有是缘起有,有的当下就是自性空。 因此佛法是依有明空,有空一体。大智度论卷十二提出三种认识空的方法:一日分破空,二曰观空,三曰自性空。分破空:又称析空观,是通过对有的分析,由粗而细,由细而微。佛教中的有部学者,就是 使用这种方法对五蕴色身进行分析,发现了五蕴色身中我了不可得,提出我空;但在分析色 心现象时,一直分析到物质或者精神不能再分析的部分时,便提出了极微说,认为此极微法 实有,因而出现了我空法有的思想。事实上,分破空的意义是在破除人我执;至于物质现象 倘若加以分析,极微也是不能成立的。唯识二十颂就

8、曾对极微说进行了破斥,你说有不 可分的极微,请问极微是否具有体积?假如有体积,就存在东西南北上下的六方,那还是能 够分析,可见极微说是不能成立的。观空:是从观想的意义上认识空。如那些修瑜伽止观的人进入止观状态时,能随著他的观想 显现种种境相。修火观,观想成就,见到处都是火;修水观,观想成就,见到处处都是水。 在现实生活中有李广射虎及杯弓蛇影的典故:李广认石头为虎,结果能将箭射入石头中; 某先生误认弓为蛇,导致肚皮大痛三天。止观的水火及典故中的虎蛇,事实上都没有,然观 想中的人却认为宛然存在。从随人观想而境像显现,唯识者悟到了外境无实,随心所现,因 而提出万法唯识。观空者破除了外境实有的执著,却

9、难免落入心有境空。那么,这种空还是 不毕竟的。自性空:自性,是自己有,自己成,本来如此的意思。世间外道不熟悉诸法的缘起性,他们 在接触事物中,难免出现自性见;小乘有部尽管明白缘起,但同时也觉得诸法有自性。然以 般中观学者看,自性与缘起是不能并容的。中论观有无品说:众缘中有法,是事则不然, 性从众缘出,即名为作法。性若是作者,云何在此义,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缘起是 作法,由众缘所作而成,自性乃无作,自己有,自己成,不待众缘。中观学者以为:缘起必 定无自性,这就是自性空。心经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从自性空的立场来说明的, 色,不是世间人所执的自性色,是因缘所生的色;空,也

10、非世人所说一无所有的顽空;或者 者认为人死如灯灭,一个生命完全消失了,那是断见。空,乃是自性空。中论观四谛品 说:未尝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十二门论观因缘门说:因缘 所生法,是即无自性色是缘起的,色必定是无自性、空。因此说:色不异空,色即是空。有人说:,色即是空还好懂得,空即是色这大概就说不通了,造成这种看法的原因,还是 由于把空懂得为顽空,中观说空乃是自性空,自性空并不否定缘起的假相。中论观四谛品 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说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说缘起法是无自性、是空,并 不坏缘起的假相,所谓缘起有而自性空,自性空而宛然有。因此,色不异空,自然空也不异 色;色即是空

11、,空自然即是色。原本在世人心目中一向对立的有空二法,在般若中观智慧的 观照下,得到了统一。空有不二的思想,是为遣除世间的有见、空见,世人由于不熟悉有,对,有,的一切生起错误 的认识与执著,导致了人生种种烦恼、痛苦。经日:色即是空是要我们看破有的实质, 是虚幻、是无常、是无自性、是空。一个人倘若真正的认识到有的实质,他还会由于有的 问题而生烦恼吗?还会为物所累吗?世间还有一部分人,他们的智力更高一些,已能看破有 的虚幻实质,但由于不熟悉缘起因果,认为世界一切既然都是虚幻的,人生的事业最终都要 归于毁灭,那么生存还有什么价值意义可言呢?因此他们不顾社会道德,放纵自己的身心为 所欲为,导致虚无主义。

12、经日:空即是色,便是对治这种邪见,说明万物虽空,但缘起 因果还在不断连续中,人生的善恶行为都是有果报的。【诸法真实相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诸法空相、诸法是指一切法。空相不是指空,更不是有,乃是空所显的真实相。空相也 能够称之有相,有所显的实相叫有相。实相能够通过空来显,或者依有来显。但实相的本身 却是非空非有的。,不生不灭、是从事物的有无来说的。不生不灭相对生灭,要明白不生不灭的含义,先得说 明生灭。生灭是有为法的特征,在三法印中有诸行无常正L是说有为法都是无常变化的。 经论中有四相说:生住异灭。从无到有曰生,生而相续曰住,新陈代谢日异,离散衰亡曰灭。 有三相

13、说:生异灭三相,是将四相中的住异二相,合为异相。的确,世间万物住的阶段也是 异的过程,住相当然能够归为异相了。四相或者三相说,都能够简括为生灭二相。关于生灭的内容,经论中说有三类:一日一期生灭,二曰刹那生灭,三曰大期生灭。一期生灭:比较容易懂得,它指有情一期生命从出离娘胎到死亡这一过程。一期生灭即有情 的生死,任何人都难免生死。因此,一期生灭关于我们大家来说,是很现实的。刹那生灭:就比较微妙了。刹那是印度人衡量时间的极短单位,也就是最短的时间。刹那生 灭是指事物在最短的时间内所产生的生灭变化。关于我们通常人而言,刹那生灭是感受不出 来的,但事物的确在刹那中生灭。比如眼前的桌子,从崭新到败坏是在

14、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你们谁敢说这桌子有片刻不在败坏之中呢?由于倘若一秒钟不被败坏,那么二秒钟、三秒钟 乃至永远都不可能被败坏。因此孔夫子说:交臂非故。两个手臂一碰,在那么短的时间内, 这个手已经不是过去的那个手了。西哲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大期生灭:是从我们生命的生生不已来说的。生命像一道洪流,从无穷的过去一直连续到无 尽的未来。人的一生在生命洪流连续的过程中,只只是是生命洪流扬起的一片浪花。浪花尽 管时起时灭,但生命洪流却在连续著,这生生不已的生命洪流,便是大期生灭。生灭,通常在人们的眼中总是实在的。说到生,有人以为是自生,即自己派生自己,自己规 定自己;有人以为世间一切都

15、是无因生,即偶然出现的。比如说世界为什么会出现人类,是 偶然的;日本神户为什么会地震,是偶然的;我为什么会成为我妈妈的儿子,也是偶然的。 自生或者无因生都把生命看成是独立的、实在的,生就是生了,有实物可生,不是不生。这 样,生与不生就形成了对立,生就不是不生,不生就不是生,这也还是由于自性见的结果。以佛法来看,世间上不存在任何自生或者无因生的事物。佛法以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 灭所谓生是缘聚而生,比如桌子,是由于具备了木头、油漆、铁钉、木工等众多条件, 始有桌子的出现。同样的我们举办这个冬令营,是由于有明月居士林发心主办,有众多同学 前来听课,有应邀来讲课的各位法师,有活动场所,这些条件都具

16、足了才有冬令营。那么, 冬令营的生便是缘聚而生,由于它是取决于众多因缘的,自然不可能是自生,也不可能是无 因生。生是这样,灭又是如何呢?灭也是随缘的。前面说到的桌子,一旦油漆退了,铁钉松了,木 头旧了,构成桌子的因缘败坏了,桌子也会随之消失。然而桌子不能说自生自灭,它取决于 众多因缘,那么桌子的灭就是缘灭。冬令营也是如此,七天之后活动结束,同学们各奔前程, 法师回去,冬令营也就不存在了。然而冬令营的灭,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缘散,因此佛法 以缘散谈灭。认识到缘聚缘散的道理,你会发现所谓生灭,事实上就是不生不灭。由于从缘聚来看生,离 开了缘无法可生;从缘散来看灭,离开了缘无法可灭。就如桌子倘若离开

17、铁钉、木头、油漆、 木工,请问桌子是什么?事实上离众缘并无桌子。因此,桌子的生事实上就是不生;桌子的 灭,也只是缘散,并非完全消灭,一无所有,而离开了桌子的条件,就无法谈灭。可见桌子 的灭就是不灭。桌子如此,冬令营、房子乃至世间一切有为法,也都是这样。与生灭有关的有无也需要附带说明一下。通常总以为有是实在的有、无是实在的无,或者有 者不可无,无者不可有,因此落入有见、无见中。佛法是以生灭谈有无,以为一切法之因此 有,因此无,只是是因缘与合与离散的推移;存在与不存在,不外乎诸法缘生缘灭的现象。 从生灭看有无,使我们认识到生的拥有与灭的消失,都只是是一种假相。有,没有绝对的有、 永恒的有;无,也不

18、是实在的无。因而我们不必为有而高兴,不必为无而难过。不垢不净是从事物性?上说的。不垢不净是相对垢净,垢净是随人好恶而建立起来的一对 概念。通常我们会把自己喜欢的称之净,把自己讨厌的称之垢。基于垢净这样一个前提,因 此在每个人的世界中,就出现分别好的、坏的、美的、丑的、有价值的、无价值的、有意思 的、没意思的并认为这些东西都是客观上存在的,事实如此,固定不变的。事实上,垢净并非在客观上真实存在。它是人为给予的,是因人而异的。就日常生活中的吃、 穿、住而论,有人喜欢吃葱蒜,视其为好东西;有人不喜欢吃,葱蒜就是不好了。服装颜色 有人以黑色、灰色为美;有人以黑色、灰色为丑。居住环境或者以城市为好地方,

19、或者以乡 下为好地方。在大智度论中说到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个女子,冤仇看了生嗔,情人看了 起爱,儿子看了起敬,鸟兽望而逃走。同是一女子,为什么大家对她的看法会如此悬殊呢? 这就说明了垢净是没有一定的。至于事物的价值,也是人给予的。比如我们眼前见到的这只碗,它能够是一文不值,也能够 值五角钱,或者五块钱,乃至五百万元。由于这只碗假如是乞丐用过的,我们就会认为它一 文不值而把它扔掉;若是一只摆在货柜上普通的碗,就会价值五角钱或者五元;假如这只碗 是二千五百年前孔夫子用过的,我们把它视为珍贵文物,那它价值五百万都不止了。从碗的 自身来看,并没有什么不一致,只是由于人们对它的好恶不一致,才有了价值上的差

20、异。又如馒头与金子,哪种更有价值?关于温饱不成问题的人们来说,当然是金子有价值。但在 特殊环境中,也可能情况就不一致了。有个故事说:有艘船遇难了,船上有贫民,也有富翁, 当他们往海里跳的时候,贫民带了馒头,而富翁带了金子。他们在水上漂流了很久,肚子都 饿了,这时候,富翁想用金子与贫民交换馒头,但贫民却不承诺。因此富翁只有抱著他的金 子饿死,而贫民吃了馒头渡过了生死难关。请问如今馒头有价值还是金子有价值呢?世间上的垢与净总是随人而异的,由于人们的观念认识不一致,此以为垢,彼以为净。美与 丑、好与坏、有价值与无价值也都是如此。客观世界中并无绝对的垢,也无绝对的净。因此, 垢即不垢,净即不净,垢净的

21、实质是不垢也不净。不增不减是从事物数量说的。不增不减相对增减,由少到多日增,由多到少日减。通常我 们以为增便是实实在在的增,减也是实实在在的减。比如有人经商发财了,他在银行的存款 猛增,因此他高兴得心花怒放,过几天生意亏损,存款减少,他为此伤心之极。然而,增减 本来就没有固定性。你瞧大海,我们在不一致的地区,每天都能看到潮涨潮落。当潮涨时,我们觉得海水多了; 潮落后,我们就觉得海水少了。从局部地区看海水的确有增有减,但从整个大海而言海水又 何曾有增减呢?又如明月居士林举办冬令营,大家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此,林里人员增加了, 过几日冬令营结束,诸位各奔东西,明月居士林人数又减少了。从明月居士林看,人

22、有增有 减,但从整个世界来看,依然是那些人,并无增减。在佛学讲座中,有人经常喜欢提到这样一个问题:说佛教讲轮回,过去地球上人口不足几亿, 而现在增加到几十亿,这些多出来的人毕竟从哪里来的?提出这种问题的人也是由于孤立地 去看增减的关系。佛教讲轮回,并不局限于人类或者地球,乃是从十方世界,一切有情生命 说的。今天地球上之因此人口增加,那是由于现在人类生存的环境比较优越。在地球人类增 多的同时,其他世界其他类型的生命却在减少,你没听说许多野生动物越来越少吗?你没看 见人类社会的道德水平每况愈下吗?因此从地球上看人类有增有减,而从十方一切世界看生 命还是无增无减的。从以上众多例子来看,佛法讲增减,也

23、是不离因缘的。增是缘增而增,减是缘减而减,离开 缘是无法谈增减。既然是随缘而成,则客观上没有孤立不变的增减,那么,增减只是一种假 相。从实?上说,增减事实上就是不增不减。另外,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假如从真谛上看,则又不一致。前面所说的不生不 灭,是生灭宛然;不垢不净,是垢净宛然;不增不减,是增减宛然。这是从世俗中道而论。 在真谛上,生灭、垢净、增减等差别都了不可得,是为非生非灭、非垢非净、非增非减,乃 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住世间一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色受想行识,是五蕴,己如上说。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合

24、称十二处。 六根、六尘再加上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为十八界。蕴处界在佛教 中称日三科,是对宇宙人生一切现象所作的三种不一致形式的归纳。就是说能够从五蕴看世 间,也能够从十二处、十八界看世间。五蕴已如前释。十二处中的处字是生门义,眼耳鼻舌 身意的六根,缘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是精神活动产生的门道。所谓由眼根缘色尘生眼识, 耳根缘声尘起耳识,鼻根缘香尘生鼻识,舌根缘味尘起舌识,身根缘触尘起身识,意根缘法 尘生意识。这是六根缘六尘生六识。又根尘识三与合,三各生触,由触引生受想思等心所。 人类精神主体及心理活动都是在根尘为缘中产生的。十八界中的界,是种族义。十八界是将 世间万物归为十

25、八种类。六根是从生理世界说的,六识是从心理世界说的,六尘是指物理世 界说的。三科诸法要紧揭示了世间的现象差别,作为修学佛法的人,应该如何观照世间呢?经日: ,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意识界,是说对世间 现象我们都要认识到它是无的、是空的。切莫误会以为这里说的无,是一无所有。假如这样 懂得的话,经文岂不与现实相矛盾乎?对经中所说的无,我们还应该运用前面的公式。比如 无眼耳鼻舌身意,如将它演译便是:眼不异空,空不异眼,眼即是空,空即是眼。耳鼻舌身 意,色声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即一一法都能够作这样的说明。那么,经文说三科诸法为无为空,意义又何在呢?三科诸法包含了有情

26、世间及器世间。有情 世间者:如五蕴、十二处的六根、十八界的六根、六识。世人对此不能够正确认识,于中生 起我相,恒审思考念念执我,并起我痴、我见、我爱、我慢,因此形成以强烈自我为中心的 有情特有的生命形式。以自我为中心,执五蕴为我,给有情带来人生的种种烦恼。何为烦恼呢?烦恼是扰乱内心宁 静的因素,有了烦恼人生就不得安宁,不得自在。众生的烦恼多半由于执我的关系。就如执 身为我来:说有的小姐由于相貌平平而烦恼,有的女士由于身宽体胖而烦恼,有的小伙子由 于身体矮小而烦恼,有的老先生由于体弱多病而烦恼。日常生活中,人们要为身体的吃而烦恼:穷人不明白下一餐食物在哪里,富人什么都吃腻了, 下餐却不知该吃什么

27、才可口;为穿而烦恼,服装款式层出不穷,穿什么才时髦呢?当然也还 有人为冬天的到来,没有寒衣而苦恼;为住而烦恼:地皮的价格不断在上涨,买一套房子要 几十万,租房也很关于工薪阶层而言,住房是很令人操心的。有了房子又由于太窄,或者周 围环境差不理想,住得不舒服。有人想住宽敞的楼房或者别墅而又没钱。为了,我的幸福, 吃、穿、住就够烦恼一辈子了。与基本生存相应的是财富。为了保护,我,能够更好地生存, 就得拚命的去工作,去创业。假如没有特别的技能,就需要卖苦力;有人尽管有自己的事业, 但这事业就像一副繁重的担子,终日要为此操尽心思。工作原为享受,而为了工作务必放弃 享受。创业难,守业也难。人在没有财富时,

28、为了我的生存会处在不断追求财富的奋斗中。 一旦富足,人生无所追求,生活就会出现厌倦,那就更可怕了。为了使我更为风光,这又产生名誉的问题。在五欲中,名誉也被列为人的重要欲望之一。 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生存,不仅要吃穿住,还要有社会地位,而地位又来自名声,倘若名声不 好,在社会上没有地位,我,就会觉得很窝囊;而名声好,社会地位高,处处受人尊敬,我, 就觉得风光。因此人们为了,我的更好生存,格外重视名誉。在民间社会,有为人格受辱而 打架;在名流阶层,有为名誉的损害而上法庭。作为我的存在还有思想与见解,由于执我的关系,因此就特别重视,我,的思想,我,的见解, 通常人都有表现自己思想见的习惯,希望别人懂得我

29、,同情我,假如得不到别人的懂得就会 觉得难过。在一个政府中,同事间由于见解差异而出现不一致的党派;哲学家由于见解不一 致而辩论,西方宗教由于见解不一致而出现战争,我见使得世界出现是非纠纷,我见使得人 们局限在原有的认识上不能进步,我见障碍了人与人之间的与谐,我见影响了人对真理的认 识,我见还是一切烦恼生起的根本。当然,众生执著我相,带来的烦恼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详述了。总之,人类一切烦恼都是 以执我为根源。正如菩提道次弟略论卷四说:由我贪增上,以我爱执持,从无始生死 直至于今,生起种种不可欲乐,虽欲作一自利圆满,执自利为要紧,以行非方便故,虽经无 数劫,自他义利皆悉无成,非但不成而已,且纯为苦

30、所逼迫,。众生执我,原为我的幸福, 然由于执我故,带来了人生的种种烦恼。心经中的)无,是对有情的透视。有情不外是五蕴的与合,从十二处看,不外是生理(六 根)及心理(六识)的构成。平常人执五蕴为我,但以佛法智慧来看,五蕴中求我都了不可 得,由于我们不能够执即蕴为我,五蕴的色身是无常的,倘蕴即是我,那么我也是无常;当 然我们也不能够执离五蕴有我,我在五蕴之外,我与五蕴如何建立关系呢?金刚经是以谈空为核心的典籍,但它的重点在于谈无我。打开金刚经我们就会发现, 金刚经处处都在说无我。如经曰: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 萨,。又曰: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31、无寿者相,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又曰:以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曰:若复有人, 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这些都说明了无我在修习菩萨道中 的重要性。无我能使我们超越自我。世间上有许多人由于对自我不满意,他们想方设法的要超越自我, 但不管如何也超越不了,因此乎很痛苦,很烦恼。原因是什么呢?是由于执我。我们现有的 人格是以自我为中心形成的,我执假如没有动摇,要想改变我们的人格,那是很难的。因此, 要想超越自我,首先务必放弃我执,由通达无我始能超越自我。与有情世间相对应的是器世间,有情的

32、器世间是取决于有情认识能力,即有眼识所见的色像 世间,耳识所闻的音声世间,鼻识所嗅的香气世间,舌识所尝的味道世间,身识所感的触觉 世间,意识所缘的法尘世间。一个人六根六识具足,他始有六处世间,倘若他没有眼根,他 就失去色像世间;缺乏耳根,他就失去音声世间。器世间的内容要紧是六处,六处又称六尘,尘是灰尘、尘埃具有染污义,是说六处境地具有 染污六识的作用。比如说当我们六识没有接触六处境地时,我们的心是清静的、平静的,换 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眼不见,心不烦。但是我们一旦接触境地了,即眼睛看到仇人或者情 人时,内心必定会产生强烈的波动,是仇人则怒火中烧,是情人则依恋不已,如今内心还平 静吗?还清净吗?

33、世人不熟悉六尘,住著六尘境地,遂为八风所动。八风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利是利益,如经商赚钱,买奖券中奖。衰,如买股票下跌,生意亏本。毁,是被人毁谤。誉, 是得到某种荣誉。称,是听到别人的称赞。讥,是受到他人的挖苦。苦,是生活在逆境中。 乐,生活在顺境中。八风是八种不一致的顺逆境地它渗透于生活各各领域中,世人心随境转, 因而终日为八风所吹,心境总处在动荡不安之中,时而苦乐,时而忧喜。住著六尘,使我们在意世间的称讥毁誉。世间名言概念原是约定俗成的,每一种概念都是在 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人们所给予它的。比如有人说你,了不起、关于一个确有成就的人听了之 后,非常高兴,觉得你在称赞他;作为并无

34、特长的人,听了,了不起:会觉得你在挖苦他。 同是了不起这一概念,它能够是称赞的褒词,也能够是挖苦的贬词。它的实际含义毕竟是 什么?再说了不起也只是是一个符号,它与事实是两码事的,今天有人说你,了不起你也可能是 ,了不起二也可能不怎么样,由于假如你真有本领,别人不说你,你依然是了不起;而你假 如没有本领,并不可能由于他人的称赞,你就变得,了不起,了。然而,世间人由于执著声尘 的关系,非常重视别人的评论与看法,一旦听到他人的恭维赞叹就心花怒放;听到他人毁谤, 就垂头丧气。心境不能自己把握,总是随著舆论左右。住著六尘,也使我们重视得失。世人总是生活在得失中,如经商不是赚钱就是亏本;买奖券 不是中奖就

35、是不中;高考不是考中便是落榜;谈恋爱不是走进教堂就是各奔东西;家庭不是 琴瑟与谐就是亲人反目。人总是爱得而恨失,然而得失就像一对学生姐妹,有得的地方总有 苦、无常、无我;当然也讲到空,但不是很深刻,唯有到了般若经教,在阿含的基础上才把 空的教义推向极致。通后是指般若与华严、涅槃、维摩等经的关系,般若经教 所揭示的缘起性空,是大乘一切经教建立的理论基石。如实的把握般若中观正见,关于学习 经教,指导修行,都具有重要意义。心经与其他经典不一致,通常经典都具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的三部分;而心经 唯有正宗分,因此人们便怀疑心经的独立性。当代佛学界学术权威印顺法师在般若经 讲记中就作了说明:印老以为奘公

36、所译心经,是从六百卷大般若经中单独录出的。 在大般若经中有学观品,此品中有与心经完全相同的文句,是佛陀直接向舍利 弗说的。心经是大般若经中最精要部分的内容,古德为易于受持,特摘出流通。心经在中国有众多译本。方广昌先生编的般若心经译注集成中就收集了十八种,现 在教界流传的是玄奘译本。至于本经注疏自古以来有百来家,可见此经传诵之盛。【人生的大智慧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这是本经经题的全称。在佛教的典籍中,一部经典的题目,有的时 候往往正是这部经典画龙点睛的内容所在。因此,在学习经典时,首先一定要注意到这部经 典题目的内涵。先释般若,般若是梵语的音译。佛教经论的翻译有音译与义译的两种方式

37、,音译在特殊情况 下才使用的。就如般若一词,在汉语中没有相应内容的概念,因此使用音译。这就是玄奘三 藏在译通过程,制定有,五不翻,的规则,其中说到般若以尊重故不翻。般若是梵语的音译,我们显然无法从字面上依文解义。那般若是什么呢?古德为了人们懂得 的方便,有的时候也译般若为智慧,但它又不一致于世间的智慧,世间的智慧是有限的,是 夹杂著烦恼的,是有缺陷的,它不足以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般若智慧则不然,它是无限 的,是清净的,是圆满的,它能通达宇宙人生真相,完全的解脱人生烦恼。般若关于我们生命的改善有著至关的重要性,没有般若,人就会产生两种困扰: 失。有的时候是顾此失彼,即得失是同时的,比如有人开办

38、一家公司,事业钱财是有了,闲 情却无了;有人谈上一个美女,专注于恋爱,男女的感情生活得到满足,而通常朋友却疏远 了。有的时候先得后失,如先发财后破产。有的时候先失后得,如越王的卧薪尝胆,后来吞并吴 国。有的时候失就是得,如塞翁失马,得失相依,在得失的面前应该不值得忧喜,然而世人 由于情有所偏执,当我们经商时候,把财富看做人生的一切;恋爱的时候,把爱情看得无比 神圣,以为人生快乐尽在其中;读书的时候,觉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因 而我们只重视人生的某一方面,把人生的一切幸福都建立在这上面,忽略了人生其他方面。 因此当我们既使在一个领域得到了快乐,不知你是否明白,如今你已经失去了其他领

39、域存在 的快乐。在搞佛学讲座中,我经常喜欢说到这样一个问题,既现代人只懂得赚钱的重耍,以为有钱就 能过的快乐幸福了。事实上构成人生幸福不仅是财富,还有比财富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 心灵与身体。有财富没有健康的身体,不能享受;有财富有健康的身体,但没有健康心灵, 也不能活得快乐。一个人烦恼时,能够躲避环境,但无法躲避他的心灵,就像你心情不好时, 不论跑到哪里你都感到烦闷一样。从人生幸福的意义上说:应该是心灵健康第一重要,身体健康第二重要,财富的拥有为第三。 然而现代人舍本逐末,他们看不到心灵健康对人生幸福的重要意义,为了追求财富用尽心思, 有了财富又尽情的放纵自己,使得整个心灵处在高度的破碎状态

40、中。在这个社会中有钱人多 得很,但有钱的人自己感受幸福的没有几个,由于他们缺少健全的心态,他们没有心情享受 快乐。这里我想起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昨日有深圳老总来访,她谈到曾经参加过一个老总的 生日晚会,在深圳一个大酒家举行,来参加祝贺的有市委副书记、各界名流、电视台记者, 场面无比盛大,也可谓极一时之风光,会后我这个朋友问那老总感受如何,他说记得十五年 前过生日,他母亲给他煮了五个鸡蛋,今天的心情却远没有那时好。可见世间幸福是唯物乎? 唯心乎?住著六尘,给我们带来了人生种种烦恼。要想解脱烦恼,就得以般若观照六尘,照见六尘皆 空,时时能把般若的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比如当你由于财富带来烦恼

41、时,如今你是否 能想起心经的公式:财富不异空,空不异财富,财富即是空空即是财富。此公式的智慧是: 财富是缘起的,随缘聚散,财富没有固定性,无常无我。财物是一种假相的存在,它不是实 在的,如梦幻泡影。试想我们倘能对财物作如是观,我们还能为财物所累吗?与心经内容类似,还有金刚经的公式。经中曰:,所谓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 界所谓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我们同样能够把这个公式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你由于丈夫而烦恼时,你是否能作如是观:所谓丈夫,即非丈无,是名丈夫。这公式的含 义,你的丈夫只是由于某种因缘的关系,使得你们成为夫妻,夫妻关系并不是具有固定性、 不变性,它要受到不一致因缘的考验,同时也

42、要受到无常规律的支配。他是你的丈夫,随时 也能够变成不是你的丈夫。夫妻的关系只只是是一种假相。一个人倘有这种智慧,就不可能 由于丈夫或者妻子的问题而痛苦了。人世间的一切,我想都能够作这样观:如儿女,儿女不异空,空不异儿女,儿女即是空,空 即是儿女。所谓儿女,即非儿女,是名儿女。如友谊,友谊不异空,空不异友谊,友谊即是 空,空即是友谊。所谓友谊,即非友谊,是名友谊。如爱情,爱情不异空,空不异爱情,爱 情即是空,空即是爱情。所谓爱情,即非爱情,是名爱情。如地位,地位不异空,空不异地 位,地位即是空,空即是地位,所谓地位,即非地位,是名地位。世人想超脱,希望潇洒走一回。很多人以为有钱,一掷千金,是潇

43、洒;有人以为穿名牌,是 潇洒;有人以为一餐饭吃上几万元,就潇洒。事实上这是风光,不是潇洒,潇洒是建立在超 脱基础上的。我们倘能处处以般若智慧去观照人生,不住于相,随缘自在,不为物役,那才 是真正的潇洒。【超越生死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人生的问题很多,但假如给以高度概括,那便不外,生死,二字了。通常人们关心生活,然而, 生活只是生的一部分。哲学、宗教重视探讨生的来源及死的归宿。佛教作为生命的科学,人 生的智慧,关于有情生死问题,不但有深刻的研究,还有解决的方法。经中从无明至老死,这是揭示了有情生命连续的十二个过程。其具体内容:是无明缘行, 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

44、,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 生缘老死。下面一一解释其含义,并说明关系。无明:明是光明,佛教以光明代表智慧,由于有人生倘有智慧,前途才是光明的;而愚痴的 人,前景必定暗淡。无明就是没有智慧,由于我们缺乏人生的大智慧,因而人生充满著困惑, 前文,人生的大智慧,那一部分中,我们列举了人生种种认识上的困惑,那都是由于无明的关 系。无明,是人类烦恼痛苦产生的根源。行:是行为,我们的行为要紧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思想上的行为,如举心动念想干好事或者 坏事;一是语言的行为,指日常生活中各类语言,有善的:如爱语、真实语、利他语;不善 的:如两舌、恶口、妄语。一是身体的行为,有杀、盗、淫的恶行,或者

45、礼佛、忏悔、布施 的善行。人类由于我见的关系,对自己的行为,总是很自信,以为我想的、我行的都是很合理,可你 何曾明白我们的行为是在什么状态下产生的吗?经曰:无明缘行,是说无明是我们行为 产生的心理基础。那么,我们的行为有多少准确性,也就可想而知了。作为人的行为,通常我们以为一件善行或者恶行,随著行动的结束也就完,这又不然,一种 行为尽管发生过了,并不意味著影响就此消失。比如我们干一件好事,捐款二十万给希望工 程,在客观上来说,有社会效益;从自身而言,心灵上得到一种快慰,同时会牢记在心上。 为什么会这样呢?由于我们在行善或者行恶时这种善行或者恶行它会变成一种潜能,蓄藏到 我们生命主体中,成为我们

46、未来生命连续的一种推动力量。识:经上说:有情生命的存在,要依靠三种力量:即寿、暖、识。寿,一期生死的期限; 暖,是健康身体具有的暖命连续的主体。生命的连续三者不可缺一,一个人寿命期限到了, 识会离开,身体马上变冷;识离开身体,寿命就会结束,色身立即败坏。那么识是有情生命 存在的重要构成部分。通常人们认为,人死如灯灭,这是由于只看到肉体,而看不到识的存在的关系。色身作为生 命存在形式,是有形的;而识是生命的主体,是无形的。平常我们只看到有形的色身,然而 色身只是暂时存在,而识才是永久的连续因此,所谓人死,仅仅是一期生命形式的结束,识 还在继续,它将以另外一种生命形式出现。行缘识,是说识在下一期生

47、命的接生相续时,需赖4亍这里,行是指过去善恶行遗留下的 种子,或者称业力,由此业力推动著识去投生,就像火箭推动卫星上天一样。瑜伽师地论 卷一对这个过程做过深刻的描述。论日:彼于尔时,见其父母,共行邪行,所出精血, 而起颠倒。起颠倒者,见父母行邪行时,不谓父母行此邪行,乃起倒觉,见已自行,见自行 己,便起贪爱;若当欲为女,彼即于父便起贪爱,当欲为男,彼即于母起贪亦尔,乃往逼趣, 若女于母,欲其速,去若男于父,心亦复尔,生此欲已,或者唯见男,或者唯见女,如如渐 近,近彼之处所,如是如是,慢慢不见父母余分,唯见男女根门,即于此处,便被拘碍 人类投生,尽管是业力推力下,但却由淫欲心的促使,足见淫欲在有

48、情生命中的地位。弗洛依德在精神分析中,有恋母、恋父情结的说法,从瑜伽论来看,弗氏的说法是有道 理的,由于有情者投生,就是基于求爱的心去受胎,男子于母亲起贪爱,女子于父亲起贪爱。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种倾向,就是女孩子对爸爸特别有感情,而男孩子对妈妈特别有感情, 看来所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乃是人类本性使然也。那么,有情在受生时,当时看到什么样的情景呢?大家想必都已不记得,瑜伽师地论对 此也有说明。论卷一日:若薄福者,当生下贱家,彼于死时,及入胎时,便闻种种纷乱 之声,及自妄见入于丛林、竹苇、芦荻等中;若多福者,当生尊贵家,彼于尔时,便自闻有 寂静、美妙、可意音声,及自妄见升宫殿等可意相现。投胎者的福报不一致,在受胎时妄 见的境象也不一样。生命的构成,唯物者以为物质派生意识,意识是在物质的基础上产生的。瑜伽师地论认 为意识也有它的精神根源。论卷一日:尔时父母贪爱俱极,最后决定各出一滴浓厚精血, 二滴与合,住母胎中,合为一段,犹如熟乳凝聚之时,当于此处,一切种子异熟所摄,执受 所依阿赖耶识,与合依托,云何与合依托,谓此所出浓厚精血合成一段,与颠倒缘中有俱灭。, 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父母的精卵,精神基础则是阿赖耶识。此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