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医学》.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621533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藏族医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藏族医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藏族医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藏族医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藏族医学traditional Tibetan medicine中国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创造发展起来的传 统医学。简称藏医学或藏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流 行于藏族聚居的地区,包括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内蒙古等 省区;在国外,尤其是南亚地区如印度、尼泊尔等国,也较为流行。自 20世纪以来,对西方国家也有一定的影响。形成与发展藏医学产生于青藏高原,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社会和自然环境的 特点。青藏高原为高寒地区,与外界交通极不方便,因而藏医学长期保 持着它所独有的特点。在青藏高原,动植物种类较为稀少,药物多取自 高山氧气稀薄环境中生长的耐寒动植物。早期藏医还

2、吸收其邻近地区及 古国的先进医药经验,使藏医学具有多种成分及来源。在西藏,因为佛 教思想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强大精神力量,因此 藏医学自奠基时期起就熏染了浓厚的藏传佛教的色彩。藏医的历史大致 可分成5个阶段。小、喜唱歌与嬉笑、喜争论、嗜甜酸苦辣味,具有老鹰、乌鸦、狐狸般 的性格。赤巴型人体型高、多汗、身有臭味、易渴不耐饥、头发及肤色 偏黄,聪明而骄傲;嗜甜苦涩凉味,具有猴子、老虎般的性格。培根型 的人较肥胖、肌肉丰满、肤色偏白、体型端直、耐饥渴和烦恼、嗜睡眠、 嗜酸涩辣等,其性情善良,具有狮子般的性格。有些人属混合型,有两 种类型的混合性格。如隆、赤巴混合型者身体较小,培根、

3、隆混合型者 身体中等,培根、赤巴混合型者身体高大,其性格、行为、嗜好等则兼 有两者之特点。判定人的类型,与用药治病的关系极为密切。人体解剖及生理 由于民族习惯及民俗关系,藏医对于人体解剖及 生理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内脏构造方面,认为人有五脏:肝、心、脾、 肺、肾;六腑:胆、小肠、大肠、膀胱、胃和三木休(类似中医的三焦”)。而且对骨骼关节、脑髓神经等,都有一定的认识。对于胚 胎学的认识,在世界医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例如藏医典籍中已认识到, 人胚是由父精与母血所结合,逐渐发育而成的。胎儿从母体吸收营养, 犹如水库通过水渠(脐带)向庄稼(胎儿)灌溉一样。藏医还认为人体是由7种物质构成的:即精微(来自

4、食物)、血液、 肌肉、脂肪、骨骼、骨髓和精液。这7种物质在体内有各自的功能,如 精微是人体的营养物,血液维持生命,肌肉保护内脏,骨骼是支持全身 的框架,骨髓则可变为精液,精液是生殖繁衍不可缺少的物质。除这7种物质外,人体还有汗、尿、粪三种排泄物。藏医认为,人体内的三大 因素、七种物质、三种排泄物等,在正常情况下都有一定的量,互相之 间保持协调,一旦这种协调关系受到破坏,发生偏盛或偏衰,都会导致 疾病。病因学说 藏医认为产生疾病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种。在内因 方面,涉及人的体质类型、年龄、情绪变化等因素。各种过激的情绪, 不论喜怒忧思,均可致病。在外因方面,包括气候变化、起居环境、饮 食不节等

5、因素,并特别强调起居环境和饮食。凡居住环境过于潮湿寒冷 或过热,过食与体质类型不相匹配或相悖的食物,以及偏食嗜味、暴饮 暴食、误食毒物、酗酒等均可致病。另外如强忍二便、强忍射精、久卧 久坐、房事过度、失血过多,以及外伤、虫笏蚕伤等,都是造成疾病的 原因。疾病分类藏医对疾病的分科和病种的分类有自己的特点。古人说 人体有404种病,这与佛教的教义有关,其中有不少是用魔鬼邪祟的名 称凑出来的病名。在实际临证中,藏医把病证分成八科,又称为八支, 鬼邪所致病证只是其中的一科。这八科分别是全身病科、小儿病科、妇 女病科、创伤科、中毒病科、魔鬼病科、返老还童科(或称老年科)及 壮阳补养科。其中魔鬼病科包括了

6、一些精神方面的疾病,如健忘、精神 错乱以及癫狂类病证等。其他各科内容较简明,如妇女病科就包括产科、 月经、白带以及其他杂病共40种;小儿病科则包括五脏六腑病以及幼 儿发育等方面病证。八科中以全身病科包罗最广,凡其他各科未能包括 者,均列入此科。大致又可分为风病(隆病)、胆病(赤巴病)、痰病 (培根病)、痞瘤、不消化、水肿、痼疾、部位病(头部、眼、耳、鼻、 口腔、咽喉等)、脏腑病(心、肝、肺、脾、肾、胃、大肠、小肠、膀 胱、三木休)、发热病等。医疗实践诊断方法 包括望诊、问诊和触诊(脉诊)。望诊 内容较广,如观察病人的神情、气色、动作、喘息等,但其 重点主要是舌诊和尿诊。舌诊观察舌质的老嫩肥瘦和

7、色泽,舌苔的有无、 厚薄和质地等。尿诊则是具有藏医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观察内容包括 尿量、尿色、尿的沉淀物、气味、泡沫的有无与性质、尿中的漂浮物、 蒸气逸出情况。通过尿诊,即能提出疾病的诊断,并判断其预后。问诊 与一般医学体系的问诊基本一致,包括的内容也较多,如问 现在病证的起因经过、发病缓急、病程变化、环境及气候因素、饮食起 居、用药及治疗情况、家庭病史等。脉诊藏医的脉诊与汉族医学的脉诊相似。切脉的部位在腕部挠动 脉,用三个指头按住寸、甘、恰三个部位,分别诊候心脏和小肠、脾和 胃、肾和三木休(左手),肺和大肠、肝和胆、肾和膀胱(右手) 等脏器的状态。藏医认为心脉与舌相联系,肺脉与鼻相联系,肝

8、脉与两 目相联系泪卑脉与口唇相联系,肾脉与两耳相联系。当某一脏腑有病时, 其相应的五官也会有病态出现:如心脉有病,则舌缩语艰;肺脉有病, 则鼻翼下陷;肝脉有病,则两目上吊;脾脉有病,则口唇下垂;肾脉有 病则两耳失聪或耳轮枯槁。藏医能区别20多种脉象,但其中较常见的 12种脉象对于鉴别病证的寒热关系重大,而藏医一般辨证也总是着重 辨别病证的寒热。例如,热证脉多数、洪、大、弦、滑、硬,寒证脉多 沉、迟、弱、细、浮、虚。藏医对诊脉的要求也较严格,认为清晨刚睡一吸之间脉跳5次为正常;而每次诊脉至少应达100次,才能判断节 律的均匀、快慢。诊脉还应区别四季的不同,因为脉象在不同季节有相 应的变化。此外,

9、藏医还运用五行生克学说来解释脉象。治疗藏医治疗疾病以饮食疗法和药物疗法最为常用。饮食疗法 对患者应吃哪些食物、忌食哪些食物,都有严格规定。四季饮食也有所不同,例如,患赤巴病,可食野牛肉、鱼、羊肉、蜂蜜;春季宜食苦辛涩三种味的食物,如陈青裸、干燥地区的畜肉、蜂蜜、开 水、姜汤等食物。药物疗法 分内服、外用两种。藏医认为,药物有六味、八性、十 七效的区别。六味即甘、酸、苦、辛、咸、涩;八性为轻、重、寒、热、 锐、钝、润、燥;十七效为寒、热、温、凉、稳、动、轻、重、润、干、 燥、稀、钝、锐、细、腻、软。治病时,须针对疾病的特性采用药效相 对的药物,如隆病的特性为粗、轻、硬、动,治疗宜用细、重、软、稳

10、 等药效的药物。除了饮食疗法、药物疗法外,藏医还有许多其他疗法,包括用器械 外治、放血疗法、艾灸疗法、拔罐疗法等多种外治疗法。此外,藏医还 十分重视起居生活与各种疗法互相配合。药物方剂根据药物的自然来源,藏医把药物分成珍宝类、矿物类、 植物类、动物类等。每一类又分若干小类,如植物类分树类、湿生草类、 旱生草类等,其中树类又分果实、花、树叶、树干、树枝、树皮、树脂 等类。动物类更细分成角、眼、舌、齿、喉头、心、肺、肝、胆、脾、 肾、胃、肠、生殖器、骨、骨髓、脑、脂、血、肉、皮、毛、翎毛、爪 蹄、胃糜、粪、小便、奶、头、蛋等。藏医所用药物中,矿物药和动物 药占相当大的比例,这是与藏族的生活习俗和自

11、然环境相适应的。五行 五行与药味关系密切。藏药的五行是土水火风空,其中土为 生长药物之本源,水是供应药物生长汁液的,火提供药物生长的热能, 风或气为药物运行之动力,空提供药物生长的空间。五行必须协调,药 物的性质才能正常,如果土水偏盛,则药物味甘;火土偏盛,则药物味 酸;水土偏盛,则药物味辛;土风偏盛,则药物味涩。剂型 包括汤剂、丸剂、膏剂、散剂等,就其作用和给药途径而言, 分为清热、解毒、吐剂、泻剂、灌肠、外涂、外敷等。由于自然条件所 限,藏医较少用汤剂,多用丸剂。丸剂的种类除水丸、蜜丸外,还有特 殊的酥油丸。藏药中还有不少常用的药物组合,在临证实践中经常同时合用,如 三果(诃子、毛诃子、余

12、甘子)、三凉(石膏、红花、丁香)、三热(肉 豆蔻、益智仁、草果)、四贤味(草果、肉桂、益智仁、木棉花丝)等。 从这些组合中,也可以看出藏医的组方用药原则,如所谓三凉药中,有 一味属热性,而所谓三热药中,有一味属凉性。医德 西藏是政教合一的社会,藏传佛教的教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 每一个角落。藏医从其奠基时期开始,就与佛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佛教 的宗旨是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从某些意义上说,这个宗旨与藏医的目 标是共同的。比如,佛教的教规有五戒、六戒等教戒,要求医生持戒, 即不杀生、不饮酒、不邪淫、不妄语;要求对病人不分贵贱,把六方世 俗的众生一律视为自己的父母,甚至要医者以德报怨,对病人 不计较个人恩

13、仇,要有高尚的思想。对于医疗技术,则要精益求精,既 精通医学理论,又精通各科知识和技术,包括手术、外治、诊断、食疗、 调理、针灸、药理,等等。还要有不怕污秽的精神,特别指出对病人的 脓血、粪便等排泄物不嫌脏怕污。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医德高尚、技术 超群的好医生。藏医的医德规范,早在四部医典中就专辟一章“治者医生加 以论述。这完全可以与世界几个著名的早期医德规范,即古希腊医生希 波克拉底的誓言(公元前5世纪)、汉族医学孙思邈的大医精诚 (7世纪)、阿拉伯医学麦蒙尼德斯的祷文(13世纪)相媲美。藏医作为一种科学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发挥它不可估量 的作用。它不仅为青藏高原的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

14、健康长寿服务,同 样也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健康服务。藏医作为一种自然疗法,具有很大的 优点,为现代医学提供了不少新思路、新思想和新方法。蒙昧时期 在原始社会,藏族的先民在生活和生产的过程中,积累 了一些极为原始的医疗卫生经验。其后,西藏进入了古代吐蕃时期。这 段历史大约有1 000年左右,至6世纪中叶的郎日松赞时,才进入有史 时期,即藏医药学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对疾病已有所认识,也知道要 用服药的方法来治病,尽管这还是通过巫师的占卜来进行的,但毕竟已 经脱离了那种仅仅乞求于命运和完全愚昧无知的状态,开始积极地寻找 对付疾病的各种办法和手段。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对付疾病的手 段也逐渐增多。德西桑

15、吉嘉措在藏医史中记载:4世纪左右人们已 经会用酥油汁涂抹伤口、结扎脉口以治疗出血,而在学会用青裸酿酒以 后,就利用酒糟治疗外伤,还知道饮食的益处和害处。在松赞干布统一 西藏地区之前,他的父亲朗日松赞就已经开始吸收中原地区和邻近国家 的先进文化,包括医药知识,促使藏医学产生了飞跃,但还没有系统的 理论知识。奠基时期公元581年,藏王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诸部落,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并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西藏开始进入了有文字记 载历史的奴隶制社会。641年松赞干布向唐王朝请婚获准,文成公主入 藏。西藏王统记提到:文成公主入藏时,随带治四百零四种病的 医方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

16、这是吐蕃 王朝首次大量接受外来医学的记录。这些医著由汉族医僧大天、藏族译 师达玛郭夏译成藏文医学大典,这是已知藏医学中第一部医学专著, 惜已散佚。其后,松赞干布邀请内地及邻近国家派医生到吐蕃王朝。邀 请的医生除来自内地外,还来自印度和大食(阿拉伯帝国)0藏医史 记载,入藏的三名医生分别叫巴拉达札、加列诺和亨文海德,这都不是 他们的真实姓名,而是象征性的名字。三人把各自的著作献给藏王,这 些医书都被译成藏文。后来,三人又合著了一部综合性的医书,书名为无畏的武器,内容包括了三种不同来源的医学,这是继医学大典 之后第二部藏医著作。此书虽也失传,但它无疑对藏医学早期的发展产 生过重要的影响。8世纪初,

17、藏王赤德祖赞也向唐王朝求婚。710年唐王朝以金城公 主下嫁藏王。金城公主入藏时,再次带去大量医学著作。这些医著都被 译成藏文。后来,汉族医僧摩诃衍和藏族译师毗卢遮那又综合译稿,结 合藏族地区医疗实践,编成月王药诊一书,它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藏 医古代文献。8世纪末,藏族杰出医家宇陀宁玛元丹贡布在多次到内地 以及印度、尼泊尔游学,广泛吸收医学大典、月王药诊等前代 著作精华的基础上,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著成四部医典(见图) 一书,为藏医学史上最有影响的经典著作。此后,藏医学即在四部医 典基础上发展起来。图1四部医典(8世纪,西藏博物馆藏)争鸣和发展时期9世纪上半叶,宗教和政治斗争日趋剧烈,在随 后的三

18、四百年间,王朝更迭频繁。经历了阿里王朝、萨迦王朝(9世纪 中叶至13世纪中叶)等,每一阶段在医学上都有一些成就。如印度寿 命吠陀医学中的经典著作八支心要集即于此时传入西藏,并译成藏 文,其注译本月光也同时译成藏文,这些著作对藏医产生了明显的 影响。此时期的另一重大发展是发掘出四部医典原稿。该书著成后, 由于赤松德赞听从天竺高僧莲花生”为了使佛法永存的主张,将书秘 密埋藏(一说是达磨灭佛时埋藏的)。大约在1012年,红教的德敦查 巴旺嘎在桑耶寺乌兹经堂的瓶形殿柱内发现埋藏的四部医典,使这 部沉睡200多年的典籍重见天日。从此历代医家对该书不断进行研究、 注疏、增订,并吸收藏医以外的知识,使其内容

19、大大丰富。1349年建立的帕摩竹王朝,对西藏地区的各方面都有重大的影响。 藏医学在这一阶段出现了不同的学派,其中以北派和南派为主要代表。 北派由藏医强巴南杰扎桑创立。他知识广博,除对四部医典进行诠 释的所需所得以外,还有一些其他著作。藏医北派由于地域等自然 条件的关系,善于应用温热药物,所用方剂药味较多,治疗风湿证有丰 富经验,擅长放血及艾灸技术。北派的伦汀都孜吉美是一位绘制藏式挂 图的医生,他的关于药物等方面的挂图为后世绘制成套的四部医典 系列挂图打下了基础。藏医南派的出现较北派略晚一些,其代表人物是 舒卡.年姆尼多吉。南派擅长应用清热解毒药,对温热性病证具有丰富的 治疗经验,所用方剂的药味

20、较少。较有名的著作是千万舍利和草 药性味。南派最著名的人物是舒卡洛珠给布,他的重要著作是对四 部医典主要内容进行诠释的祖先口述,此书至今仍为医家研习四 部医典的重要参考书。南、北两学派还有一个重要的分歧,就是对四部医典性质的争 论。以舒卡为主的南派认为,四部医典是西藏医学家的著作,以强 巴为主的北派则认为这是一部佛祖授予的教诲。这个问题牵涉到西藏医 学的起源,尤其是四部医典的来源,也是后世医史学家争论的焦点 之一。藏医不同学派的争鸣,对于促进学术发展、提高学术水平起了积 极的推动作用。图2四部医典总结图谱唐卡(清末,西藏博物馆藏)繁荣时期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叶,西藏地区由于宗教派别的 矛盾

21、出现一段不稳定局面,但因为五世达赖和他的摄政王德西桑吉嘉措 在执政时期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发展医学的政策和措施,使藏医学得到较 大的发展。五世达赖先后设立培养藏医接班人的机构数处,招收优秀青 年喇嘛学习四部医典,培养出一大批藏医人才,其中有不少成为知 名的藏医学者。德西桑吉嘉措的另一项重大成就是对四部医典的研究和注释, 于1686年完成巨著四部医典蓝琉璃,篇幅比原著增加一倍以上, 内容通俗易懂,为后世学习四部医典的重要入门参考书,也是一种 标准的注释本,流传至今。此外,桑吉嘉措还主持绘制了一整套说明四 部医典内容的彩色挂图,用形象的图画把该书的内容通俗地表达出来, 便于教学、推广。他还根据月王药诊

22、中尿诊、火灸等内容以及药物 的新鲜标本,补充绘制挂图19幅。这个时期的另一重要著作是蒂玛丹增彭措编著的晶珠本草,约 著成于18世纪,19世纪才得以刻版问世。它是集藏药学大成的著作, 在藏医药发展史上有深远的影响。十三世达赖时期,藏医学也有一定的发展。大约在1916年,著名 医学大师钦饶诺布建立一个医学和天文历算机构“门孜康,意为医 学历算部,专门培养藏医学和天文历算的人才。学校十分重视学以致 用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能辨认200种以上的藏草药,能说出其产地、性味和医疗作用。课堂学习以四部医典为主,有严格的考试制度, 学习过程达6年之久,学生最多时达150名。新生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通过

23、开办各种不同层次的 藏医教育,培养了大批藏医药的从业人员;设立了各种的藏医院、藏西 医结合医院,使广大藏民能获得藏医药的医疗;建立藏药药厂,生产大 量藏药。止匕外,在研究整理出版藏医学古籍和编著新书,以及藏医药的 科研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而彻底改变了过去藏医药主要为上 层统治阶级服务的状况。近一个世纪以来,藏医已经成为国际藏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被西 方称为藏学研究创始者的匈牙利人乔玛,最早向西方介绍四部医典。 从此,西方逐渐兴起藏学研究,藏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研究 藏医,通过设立研究机构、召开国际会议、出版学术刊物,以及从事临 床和实验研究,不论在研究藏医古代文献还是在理论和医

24、疗方面,都发 展很快。基本理论藏医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有效地指导着临床的医疗实践。藏医 的基本理论包括三因学说、人体类型学说、人体解剖及生理、病因学说、 疾病分类等内容。三因学说 三因指隆、赤巴、培根(音译)。藏医认为这三者是构 成人体的基本要素,各有其生理机能。在正常情况下,三者各司其职, 保持着协调和相对的平衡状态,维持着人体的健康;当其中某一成分因 故偏盛或偏衰时,人体则陷于病态。隆 意为风,主呼吸。分成5种:维命隆。位于头顶部,运行于 胸、咽、喉部,司饮食吞咽、呼吸、分泌唾液,使记忆力增强,五官清 明。上行隆。位于胸部,运行于鼻、舌、喉等处,其作用是润泽肤色, 使发音清晰、精神振奋。

25、遍行隆。位于心脏,遍行全身各个部位,使 四肢能举动,行走屈伸自如,口鼻开合灵活,并司理语言和思维。等 火隆。位于胃院部,运行于内脏器官,作用是消化食物,把食物分解为 精华和糟粕,使血液生成。下泄隆。位于肛门,运行于大肠、膀胱、 阴部及大腿内侧,它管理男性精液、女性月经及大小便的排泄、产妇的 分娩等。赤巴 意为火,主身体之热能。分成5种:能消赤巴。存在于胃 肠,能把食物分解成精华和糟粕,增加身体的热力,并协助其他4种赤 巴保持正常的机能。变色赤巴。存在于肝脏,其功能主要是使血液、 胆汁、肌肉和骨骼等保持自己的颜色。能作赤巴。存在于心脏,它支 配意识,使人有胆识谋略,使人骄傲并产生欲望。能视赤巴。

26、位于眼 部,使人眼能视物,主司人的视觉,并使人能辨别客观世界的各种颜色。 明色赤巴。存在于皮肤,使人的皮肤色泽鲜明而润泽。培根 意为水和土,主体液。分成5种:能依培根。存在于胸中, 是最重要的一种,能使其他4种培根保持正常,调节全身水分,使其保 持适量。能化培根。存在胃之上部、食物未经消化的部位,主司食物 磨碎和腐熟。能味培根。存在于舌部,主司人的味觉。能足培根。 存在于头部,主司眼睛等器官的发育,也使人的欲望满足和知足。能 合培根。存在于所有关节处,主司骨与骨之间相互连接,使之能屈伸自 如。隆、赤巴、培根三者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协调,以 维持人体的正常机能,使其成为整体。例如,对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 分清糟粕和精华,需要有能化培根、能消赤巴和等火隆三者共同完成, 如果三者不协调,消化吸收就会受阻,以致引发疾病。人体类型学说藏医把人体按隆、赤巴、培根分成三种类型。隆型人体型干瘦、背曲、面色偏青灰、多话、不耐寒、睡眠不踏实、体格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