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586945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8.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泸州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四川省泸州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泸州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泸州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0级泸州“一诊”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孟子日:“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 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这 一观点()A.意在表明夷夏有别观念B.开启了华夏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C.有利于文化认同的构建D.加速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提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 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干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 也”,可知这些人物出生距离远,但是都是在中国

2、行事,合乎礼节,这有利于文化认同的构建,c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这些人物出生距离远,但是都是在中国行事,合乎礼节,并非表明夷夏有别,排除A项;材 料只是孟子的观点,并不能说明其开启华夏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排除B项;材料只是孟子的观点,并未提 到别人的实践,排除D项。故选C项。1 .秦都咸阳宫殿建筑区有较为完善的陶水管道、排水池以及散水等遗物遗迹;汉代长安城内的宫殿、官署、 邸第、里居等有众多井台,普遍饮用井水;秦汉时期的厕所有“厕”、“囿”“涵”“清”“轩”“更衣 之室”等众多名称。这反映秦汉时期()A.国家组织能力增强B.城市的生活服务设施丰富C.居民卫生意识提高D.政府重视民众的日常生活【答

3、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秦都咸阳宫殿建筑区有较为完善的陶水管道、排水池以及散水等遗物遗迹;汉代长安城 内的宫殿、官署、邸第、里居等有众多井台,普遍饮用井水;秦汉时期的厕所有.众多名称。”可知,秦都 城咸阳以及汉朝都城长安在城市建设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上比较全面,厕所就有众多的名称,说明秦汉时期 城市的生活服务设施比较丰富,B项正确;国家组织能力增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居民卫生 意识提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政府重视民众的日常生活,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3.宋代土人们在谈及国家的政治取向、制度原则时,秉持“从义而不从君,从道而不从父君有不地要 义,不从也,而况于

4、权臣乎!父有不义,不从也,而况于他人乎”的原则,认为“土之所宜学者,天下国 大战家之用也”。这一原则()据卢文璞热那亚会议与列宁的和平共处政策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和平共处”政策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俄推行“和平共处”政策的意义。【答案】(1)主要内容:苏俄同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外交承认,互不侵犯(或:两种社会制 度国家并存)在平等互惠基础上,苏俄发展同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维护世界和平。(2)意义:为当时苏俄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有力地维护了世界和平,促进了二 十年代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格局的形成;启迪

5、了新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至今对指导国际关系具有很 强的现实意义。【解析】【详解】(1)主要内容:根据材料“在会议上,苏俄代表团声明,到这里来的目的是为了和平“在互惠、平等 和充分、无条件的相互承认的基础上,且与所有国家的政府以及贸易界建立务实的关系,”可推出苏俄同世 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外交承认,互不侵犯(或:两种社会制度国家并存)在平等互惠基础上, 苏俄发展同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维护世界和平。(2)意义:分析“和平共处”政策对国内和国际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为当时苏俄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赢 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对国际来说,有力地维护了世界和平,促进了二十年代相对和

6、平稳定的国际格局的 形成;启迪了新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至今对指导国际关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民族主义是个舶来词,起源于17世纪宗教改革中要求建立独立主权国家、摆脱教权。梁启超是 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进入近代,传统的“夷夏之辨”依然浓厚,甲午战争和之后的瓜 分狂潮刺激了中国人民族主义的酝酿。1902年,梁启超发表文章,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 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适于天演之国家,则天下第一帝国之徽 号,谁能篡之? ”并将矛头指向原先寄予维新希望的满族统治者,积极鼓吹排满。辛亥革命前后梁启超的 两个重

7、要论述,一是“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的“大民族主义”;二是辛亥革命具有“空 前绝后的大意义”,即“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 国人的事”。摘编自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民族主义提出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民族主义提出的意义。【答案】(1)背景外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学东渐,西方民族主义的传入。内部:戊戌变法失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传统夷夏之变观念依然 根深蒂。个人:梁启超的个人爱国情怀。(2)意义:思想:唤起和增强了民众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

8、感;政治:推动了救亡图存(反帝反封)政治 运动的发展;后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解析】【小问1详解】背景外部:根据“甲午战争和之后的瓜分狂潮刺激了中国人民族主义的酝酿”可得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根据 “民族主义是个舶来词,起源于17世纪宗教改革中要求建立独立主权国家、摆脱教权”得出西学东渐,西方 民族主义的传入。内部:根据所学,可从政治、经济角度概括,可得出戊戌变法失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传统夷夏之变观念依然根深蒂。个人:根据所学可得出梁启超的个 人爱国情怀。【小问2详解】意义:思想:根据“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以

9、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 能建设适于天演之国家,则天下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得出唤起和增强了民众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 同感;政治:根据所学可得出推动了救亡图存(反帝反封)政治运动的发展;后世:结合所学可得出为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A.有利于增强国家治理能力C.推动了商品经济不断发展B.规范了中央行政决策机制D.使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宋代的土人在价值取向上坚持所谓的“义、而不盲从君、父,即君主存在问题就不应 该盲从,这体现了国家治理中的理性思想,从而有利于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A项正确;这一原则只是土 人们提出的,并不是在规范中央决策机制,排除B项;

10、这一原则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关系,排除C项; 这一原则的提出并不是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A项。4.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对一千多种动植物进行了统计,然而这部领先西方早二百年的杰作献给朝 廷却遭到冷落;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序言中曾辛辣地指出:“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坚持功 名进取,毫不相关也!”这种现象表明()A.中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重政轻技观念束缚科技发展C.明代科技重视实际经验总结D.古代科技凝聚着人民的智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李时珍的著作受朝廷冷落,宋应星在著作中表达了写书不是为了功名,通过二人并 结合明清时期科技发展概况可知政府轻视技术阻

11、碍了科技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与中国科技地位无关, 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在科技的具体内容,排除C项;材料与凝聚人民智慧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清末顽固派坚决反对修建津通铁路,并将铁路之害概括为三条:资敌、扰民、失业。洋务派针锋相对并 提出修铁路有三大利:陆战、海防、河运。当时两派争论得相持不下,直到张之洞提出了折衷方案,被清 政府采纳,才慢慢平息下来。这表明()A.中国思想层面的变革呼之欲出B.清政府主动接受西方物质文明C洋务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D.传统观念导致政治变革较艰难【答案】C【解析】【详解】顽固派和洋务派围绕修建津通铁路的争论最终以张之洞的折衷方案解决,这说明洋务派通过妥协

12、 减少了变法阻力,C项正确;上述争论围绕的是技术变革,不属于思想层面的变革,排除A项;清政府中 存在大量顽固派,不属于主动接受西方物质文明,排除B项;这一时期的清政府并未进行政治变革,排除 D项。故选C项。6.1899年,思想家宋恕在给友人的信中说,“近日各省志士通人无不奇窘,无论经史、时务,皆不敢谈, 并孔数等极冠冕字样,今亦为极忌讳字样。有言春秋孟子者,大臣目为乱党,官场中有稍言及爱 民者,大臣目为汉奸,竟成大闭塞世界。”由此可推知,当时()A.传统观念得以颠覆B.政府坚守闭关锁国政策C.戊戌变法余音仍存D.公车上书请愿遭到镇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99年戊戌变法已经失败

13、,“志士通人”不敢谈经史、时务,忌讳孔数,言春秋、孟 子的被视为乱党,可知戊戌变法尽管失败,但发挥了较大的思想启蒙作用,可见戊戌变法余音仍存,C 项正确;材料只能看出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不能得出被颠覆,排除A项;闭关锁国政策在鸦片战争后就被 打破了,排除B项;1895年公车上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7 .李大钊在1919年8月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他指出社会主义是时代的旗帜,研究问题必须有主 义作指导。针对当时中国的现实指出,仅仅依靠“一点一滴的改良”是不行的,社会问题“必须有一个根 本解决”。这场争论()A.使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B.使无产阶级革命成为社会共识C.推动了马

14、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D.将思想启蒙与社会运动相结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李大钊主张“社会主义是时代的旗帜”,社会问题必须用主义进行根本解决,这场争论推 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C项正确;五四运动使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 现其他人的态度,“使无产阶级革命成为社会共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社会运动,排 除D项。故选C项。8 .在抗日根据地内,一方面要通过发行货币同敌伪作斗争,坚决禁止敌伪货币的流通;另一方面,允许国 民党的法币流通,但在必要时又要限制或禁止法币的流通。这一做法()A.成为抗日战争最终胜利的根本保障B.助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C

15、.旨在创新抗战时期经济斗争的形式D.表明中共货币政策具有灵活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坚决禁止敌伪货币”、”允许国民党的法币”、必要时又要限制或禁止法币的流 通”,可以看出在抗日根据地内,中共货币政策不是一成不变,是具有灵活性,D项正确;抗日战争最终 胜利的根本保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A项;1937年9月23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同年11 月初太原失守、中旬上海失守后,八路军、新四军建立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助力”一词不符合事实逻辑, 排除B项;题干只讲到抗日根据地内的货币政策,不能代表新抗战时期经济斗争的形式,排除C项。故选 D项。9 .雅典的街头一个卖香肠的

16、人问将军:我怎样才能成为您这样的大人物?将军说:你已经具备一切应有的 条件,“卑贱的出身,蛮横无理。幸运儿!你要担任公职的话,已有一个多么好的开端啊! ”这段对话表 明()A.权力滥用导致政局的动荡B.直接民主存在非理性漏洞C.雅典的公民缺乏个体自由D.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卑贱的出身,蛮横无理。幸运儿!你要担任公职的话,已有一个多么好的开端啊!” 可知,雅典的直接民主制并不能选举出有能力的人管理国家,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说明直接 民主存在非理性漏洞,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权力滥用导致政局的动荡,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直接民 主存在非理性漏洞,排除

17、C项;材料体现的是雅典民主制的弊端,不能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排 除D项。故选B项。10 .在1338年的佛罗伦萨9万人口中,约有800010000名男女学童在“俗语学校”就读。这些儿童在识字 教育后,大部分男孩开始学习商业算术,实用和职业性是其显著特色。这反映了当时() A.城市商业社会的需要B.社会世俗教育的普及C.基督教会权威的丧失D.宗教改革成效的显著【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这些儿童在识字教育后,大部分男孩开始学习商业算术,实用和职业性是其显著特 色。”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俗语”学校重商业算术学习,具有实用性,可见教育适应了城市商业社会 的需要,A项正确;材

18、料未体现社会世俗教育的普及,“普及”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基都教会 权威的丧失,排除C项;宗教改革是16世纪进行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1 .16世纪英国领主圈地的通常方式是契约圈地、法庭圈地以及协议圈地,以合法圈地为主。领主非法暴力 圈地确实存在,不过“暴力圈地所占比例很小”。这反映了英国当时()A.地权变革适应经济发展B.资本原始积累以和平手段为主C.前工业化时代的示范性D.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民主化进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6世纪英国领主圈地的通常方式是契约圈地、法庭圈地以及协议圈地,以合法圈地 为主。领主非法暴力圈地确实存在,不过,暴力圈地所占

19、比例很小,”并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随着英国资 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工场手工业进步,城市兴起,对农产品的需求大增,英国政府制定大量的立法公 开支持圈地,使圈地运动以合法的形式进行,可见地权变革适应经济发展,A项正确;资本原始积累以暴 力手段为主,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前工业化时代的示范性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农业的发展和民 主化进程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12 .社会名流妇女通过举办沙龙,哲学家、科学家和知识分子聚集于此讨论当时的主要观点和学说,并从这 里扩散到社会上去。这幅画描绘了 1775年若弗兰夫人(中间偏右)的巴黎沙龙,她是法国哲学家的最重要的保护者。这可以用来说明法国名流

20、妇女是()若弗兰夫人的沙龙(创作于1814年)A.政治权力的左右者B.社会舆论的主导者C.民主政治的阻碍者D.思想解放的推动者【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社会名流妇女通过举办沙龙,哲学家、科学家和知识分子聚集于此讨论当时的主要观点和学 说,并从这里扩散到社会上去。这幅画描绘了 1775年若弗兰夫人(中间偏右)的巴黎沙龙,她是法国哲学 家的最重要的保护者“可得出上层的妇女,通过兴办沙龙,探讨科学、哲学、思想等方面的内容,促进了思 想解放,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政治,排除A项;她们并不能主导舆论,排除B项;她们的行为有利 于民主政治的推行,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21、要求。材料一 顾炎武认为偏僻地区征赋用银,致使“谷日贱而民日穷,民日穷而赋日讪,通欠则年多一年, 人丁则岁减一岁”。顾炎武把“倚银而富国”比喻为“恃酒而充饥”。王夫之说用银使人“弃本务”,还 说开采银矿造成“贪惰之民皆舍其稿事”。摘编自钟祥财对明清之际黄宗羲等人的货币思想之我见材料二 白银流入的意义除了财政白银化之外,还促进了国内市场的发展,因为农民缴税不能缴实物,而要到市场上把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卖掉,换成银子。在古代中国,市场则被国家作为其组织财政的工具。 以征收货币来强化国家的财政储备,以及灵活开支,是财政市场由以建立的一个方面;以专利制度(引者 按:如盐铁专卖)来弥补税人之不足,则是财政市

22、场由以建立的另一个方面。摘编自程念祺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材料三 古罗马钱币的材料主要是金、银、青铜和纯度不高的紫铜。除了极为个别用手工雕成的母线 以外,硬币的制作无非是浇铸和冲压两种。古罗马钱币的基本单位是阿斯,阿斯本是当地人的计重单位, 相当于12盎司,即1拉丁磅,一定重量的金属具有一定的价值,这和我国古代货币中的半两、五铢相同。 罗马共和国时期的铸币和冲压币正面常是罗马诸神,后面则是舰船、马匹、驰骋的武士等等,没有文字; 罗马帝国的钱币造型大致相同,正面是当代皇帝的头像,周围是一圈文字形式颇像现代硬币,背面图案多 种多样。摘编自王传晋丰富多彩的古罗马钱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

23、识,指出明清思想家反对用银的理由,并简要评价。(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罗马钱币的特点。(3)综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货币发行和流通的主要因素。【答案】(1)理由:用银导致粮价下降,百姓致贫(对百姓)赋税收入减少,国家财政收入下降(对国家) 用银不利于农业发展(对农业)。用银加剧社会弊病,影响社会风气(对社会)(任答三点)评价:有利于 维护小农经济的发展;维护封建统治;体现了明清思想家关注民间疾苦,关注社会现实的责任感。(积极: 对农业,对统治,体现了思想家)但不符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不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消极: 对经济,对社会)。(2)特点:制造材料多样,以金属为主;

24、制造工艺精致(统一、规范化)币值规范,用重量衡定价值;造 型具有时代性(如:受宗教文化影响,与政治联系密切)影响深远。(任答四点)(3)主要因素:国家政策(政治角度)商品经济和市场的发展(经济角度)社会观念、个人消费观念、消 费习惯(思想观念角度)等。【解析】【详解】(1)理由:根据“谷日贱而民日穷,民日穷而赋日训,通欠则年多一年,人丁则岁减一岁”可知顾炎 武认为用银导致粮价下降,百姓致贫;国家赋税收入减少,财政收入下降;根据“弃本务”、“贪惰之民皆舍 其不啬事”可知他们认为用银不利于农业发展。用银加剧社会弊病,影响社会风气。综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清 思想家反对用银,这种思想一方面有利于维护小农

25、经济的发展;维护封建统治;体现了明清思想家关注民 间疾苦,关注社会现实的责任感。但另一方面则是不符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不适应社会发展趋势。(2)特点:根据“古罗马钱币的材料主要是金、银、青铜和纯度不高的紫铜”得出制造材料多样,以金属为 主;根据“罗马帝国的钱币造型大致相同,正面是当代皇帝的头像,周围是一圈文字形式颇像现代硬币,背 面图案多种多样”得出制造工艺统一、规范化;根据“古罗马钱币的基本单位是阿斯,阿斯本是当地人的计重 单位,相当于12盎司,即1拉丁磅,一定重量的金属具有一定的价值”得出币值规范,用重量衡定价值; 造型具有时代性影响深远。(3)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影响货币发行和

26、流通的主要因素包括国家政策、商品经济和市场的发展、 社会观念、个人消费观念、消费习惯等。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图一:1933年选举运动。该画赞扬了苏区的民主选举运动把“贪官”和“官僚”分子扫出苏维埃的 大门,维护苏维埃政府的党风廉洁。图二1939年打仗、学习与生产合一。该画中除了一位端着武器的战士外,还有一位正在聚精会神 读书的战士,旁边还放着耕田的农具,表现出打仗、学习与生产合一的一种状态。图三1946年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该图生动地反映了解放军的战略战术,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 方法,国民党军队占领的解放区越多,等于背上的包袱就越重。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内容,以“政权建设

27、”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题目,表述成文, 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题目:近代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时期,中共的政权建设实践并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 论,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政治上,中共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中 共领导人民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经济上,开展了 “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变封 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积极参军参战,巩固了革 命根据地;军事上,成功击退了国民党的四次围剿斗争。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政权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抗战的进程,中共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8、政治上, 实行“三三制原则”,组建新型抗日民主政府,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体现;经济上, 以“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原则发展生产,开展大生产运动,使抗日根据地军民胜利地度过了 抗战的困难时期,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思想上,开展整风运动,提高了干部的思想觉悟,增强了党内的团结。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政治上,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 重大问题;经济上,颁布了中共土地法大纲,使解放区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军事上,辽沈、 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 综上,

29、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权建设,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为建设新中国做出来有 益的探索。【解析】【详解】三幅图片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政权建设成就。第一幅图片的主题是土地革命时期的 “三三制”民主选举、图二主题是大生产运动、图三是解放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题目:近代中国共产 党的政权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时期,中共的政权建设实践并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探索出了一条符 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根据所学知识,将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所进行的政治、 经济、思想方面的举措了效果进行说明会,以完成短文。具体而言;政治上,中共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 国临时中央政府,是

30、中共领导人民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经济上,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 的土地革命,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积极参 军参战,巩固了革命根据地;军事上,成功击退了国民党的四次围剿斗争。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政权建 设有力地推动了抗战的进程,中共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政治上,实行“三三制原则”,组建新型 抗日民主政府,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体现;经济上,以“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 息”的原则发展生产,开展大生产运动,使抗日根据地军民胜利地度过了抗战的困难时期,为战胜日本帝国 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思想上,开展整风运动,

31、提高了干部的思想觉悟,增强了党内的团结。人民解放战 争时期,政治上,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经济上,颁布了中共土地法大纲,使解放区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军事上,辽沈、淮海和平 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综上,中 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权建设,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为建设新中国做出来有益的探索。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孝文帝(467499年),是北魏王朝的第六任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其祖 母冯太后在执政期间,力推汉化等事项的改革,孝文帝在成

32、长时期深受冯太后的执政理念影响。北魏孝文 帝上台后,对法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涉及礼教、执法、刑罚、治吏等多个方面。孝文帝知道在社会 较为稳定的当时,武力已经不是治国的根本,而礼教更能让民众臣服于自己的统治。但他并没有忽视刑调 的重要性。孝文帝则提出了以“参详旧典、务从宽仁”为主体的法制观念。北魏初期迁都洛阳不久之时, 鲜卑族的一些权贵人士鼓动太子峋北策划谋乱,众人以为太子将会受到孝文帝的庇护,最终太子却被处以 重刑,孝文帝大义灭亲消除了人们的顾虑赢得了民心。孝文帝深知“牧民者与朕共治天下“,吏治好坏乃 兴废之所由,着手修改法律条文中关于治理官员的条例,更加具体地约束官员的行为。于彦梅北魏孝

33、文帝法制改革考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特点。【答案】(1)背景:前代执政者改革奠定了基础;受中原汉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北魏社会较为稳定。(2)特点:涉及面广;礼法并用;传承与借鉴相结合;量刑公平;立法治吏。【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其祖母冯太后在执政期间,力推汉化等事项的改革,孝文帝在成长时期深受 冯太后的执政理念影响。”可推出前代执政者改革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北魏孝文帝上台后,对法制进行了 大刀阔斧的改革,涉及礼教、执法、刑罚、治吏等多个方面。孝文帝知道在社会较为稳定的当时丁武力已 经

34、不是治国的根本,而礼教更能让民众臣服于自己的统治。”可推出受中原汉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北魏 社会较为稳定。(2)特点:根据材料“北魏孝文帝上台后,对法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涉及礼教、执法、刑罚、治吏 等多个方面。”可推出涉及面广;礼法并用;根据材料“其祖母冯太后在执政期间,力推汉化等事项的改革, 孝文帝在成长时期深受冯太后的执政理念影响。”可推出传承与借鉴相结合;根据材料“北魏初期迁都洛阳不 久之时,鲜卑族的一些权贵人士鼓动太子峋北策划谋乱,众人以为太子将会受到孝文帝的庇护,最终太子 却被处以重刑,孝文帝大义灭亲消除了人们的顾虑赢得了民心可推出量刑公平;根据材料“孝文帝深知,牧 民者与朕共

35、治天下,吏治好坏乃兴废之所由,着手修改法律条文中关于治理官员的条例,更加具体地约束 官员的行为”可推出立法治吏。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191921年间,列宁提出了苏维埃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和平共处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条件。 1921年10月,苏俄向英、德、意、日、美五国递交照会。声明原意承认1914年前沙皇政府所借的外债, 但要求以五国给予最惠国待卡遇和外交承认苏俄为条件。1922年4月,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决定召开欧洲经 济会议,邀请包括苏俄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参加。在会议上,苏俄代表团声明“到这里来的目的是为了和 平” “在互惠、平等和充分、无条件的相互承认的基础上,且与所有国家的政府以及贸易界建立务实的关 系”。这次会议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但它是苏俄参加的第一次重要国际会议,而且作为平等一员的身份与 资本主义各国进行谈判。会议后期,苏俄同德国单独签订双边协定,规定: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两国的贸 易、经济和法律关系享有最惠国待遇;两国互相放弃对战费、战争和非战争损失的赔款要求。该条约是第 一个在事实上肯定两种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国际条约,为苏俄讲一步发展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外 交关系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到1925年底,已有22个国家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签 订的各种条约和协定已达40多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