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易错成语解释及例句】形容学问的成语解释例句有哪些?常用描写学问的成语50个.docx

上传人:0****3 文档编号:86530406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易错成语解释及例句】形容学问的成语解释例句有哪些?常用描写学问的成语50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易错成语解释及例句】形容学问的成语解释例句有哪些?常用描写学问的成语50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易错成语解释及例句】形容学问的成语解释例句有哪些?常用描写学问的成语50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易错成语解释及例句】形容学问的成语解释例句有哪些?常用描写学问的成语50个.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易错成语解释及例句】形容学问的成语解释例句有哪些?常用描写学问的成语50个成语解释:洽:广博;闻:见闻。学问丰富,见闻广博。 成语出处:后汉书杜林传:“林从竦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成语解释:闻:见闻。形容学问丰富,记忆力强。 成语出处: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例句:粲博闻强记,人皆不及。(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回) 成语解释:闻:见闻。形容学问丰富,记忆力强。 成语出处: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

2、,谓之君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例句:这本书的肯定是位博闻强识的学者。 成语解释:圆:圆满,周全;方:端正,不苟且。学问要广博周备,行事要方正不苟。 成语出处:淮南子主术训:“凡人之论,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员而行欲方,能欲多而而事欲鲜。” 成语解释:比方不懂事,缺乏学问。 成语出处:清赵翼陔余丛考成语:“曹操既擒吕布,欲缓其缚。刘备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太师乎?” 成语解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现代和古代的事情知道得许多。形容学问渊博。 成语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例句:兼且通今博古,出口成文,因此号为文美。(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

3、九回) 成语解释: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穿。把握了某一事物的学问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学问或规律。 成语出处: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例句:我真兴奋,得着两个新奇的意思,让我对于生活的方法,能触类旁通的思索一回。(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成语解释:村野:荒村山野。匹夫:平民百姓。旧指没有学问、没有地位的人。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马超曰:吾家屡世公侯,岂识村野匹夫。” 成语解释: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学问。 成语出处: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

4、行立。” 例句:世间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郭沫若银杏) 成语解释:没有多少学问。旧喻民风淳朴。 成语出处:列子仲尼:“尧乃微服游于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例句:然尝闻尧舜之世,十日一风,五日一雨,百姓耕田而食,凿井而饮,所谓“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是也。(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 成语解释:本指老师受到敬重,他所传授的道理、学问、技能才能得到敬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重。 成语出处: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犯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成语解释:称对某项工作学问不足、技术不高的人。 例句:我只会搭棚这点手艺,我的拳脚不过是二把刀。(老舍四

5、世同堂二十九) 成语解释:指在某一方面略有学问就逞能的人。成语解释:贪:求多;务:务必。原指学习上务求尽多地获得学问。后泛指对其他事物贪多并务求取得。 成语出处:唐韩愈进学解:“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例句:而泛观古人之文,则又博而寡要,且惧夫贪多务得,而遂溺于文。(清方宗诚古文简要序) 成语解释: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学问。 成语出处:礼记高校:“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例句: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严复原强) 成语解释: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与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学问。 成

6、语出处: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例句:我们新时代的青年绝不能做五谷不分的书呆子。 成语解释:旧时认为有学问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成语解释: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问贫乏。 成语出处: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成语解释:在不断克服困难中求得学问,有了学问就勉力实行。 成语出处: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牵强而行之,及其胜利一也。” 成语解释:蒙昧:学问未开。没有学问,不明事理。指糊涂不懂事理。 例句:那些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当宗教教条看

7、待的人,就是这种蒙昧无知的人。(.整顿.的作风) 成语解释:家境贫困,却以获得学问、懂得道理为乐事。 成语出处: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成语解释:挈瓶:汲水用的瓶,它装不了多少水。比方学问浅薄,不能深明事理。 成语出处:左传昭公七年:“虽有挈瓶之知(智),守不假器,礼也。”战国策赵策一:“人有言,挈瓶之知(智),不失守器。” 成语解释:融会:融合领悟;贯穿:贯穿前后。把各方面的学问和道理溶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成语出处:朱子全书学三:“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穿,以至于此。” 例句:要

8、没有活泼的想象力,就只能做出点滴的饾饤的工作,决不能融会贯穿的。(朱自清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成语解释:生下来就懂得学问和道理。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成语出处: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例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唐韩愈师说) 成语解释:以多学学问、技能为富有。 成语出处:礼记儒行:“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孔子家语儒行:“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而仁义以为土地,不求多积而多文以为富。” 成语解释:识字。指有一点文化学问。成语解释:吃了没有消化。比方对所学学问理解得不深不透,没有汲取成为自己的东西。 例句:死啃书本,不结合实际,就会食而不化,解决不

9、了实际问题。 成语解释:指对所学的古代学问理解得不深不透,不擅长按现在的状况来运用,跟吃不东西不消化一样。 成语出处:清陈撰玉几山房画外录卷下载恽向题自作画册:“可见定欲为古人而食古不化,画虎不成、刻舟求剑之类也。” 例句:假如不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讨论古代文化遗产,就会食古不化。 成语解释: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与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学问。 成语出处: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例句:我们新时代的青年绝不能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 成语解释:不知道有汉朝,三国魏及晋朝就更不知道了。形容因长期脱离现

10、实,对.状况特殊是新奇事物一无所知。也形容学问贫乏,学问浅薄。 成语出处: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何论魏晋。” 成语解释:比方读书甚多,学问渊博。 成语出处: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成语解释:徒:只。父书:父亲之言论。白读父亲的兵书。比方人只知死读书,不懂得运用学问,加以变通。 成语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括徒能读其父书,不知合变也。” 例句:括徒读父书,不知变通,非将才,愿王勿遣。(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八回) 成语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学问,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

11、地熟悉现在。 成语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例句:温故知新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成语解释:没有什么不知道的。形容学问丰富。 成语出处:云笈七签卷四九引五符经:“知一者,无一之不知也。不知一者,无一能知也。一者,至贵无偶之号也。” 成语解释:以钟发声,以磬收韵,奏乐从始至终。比方音韵洪亮、和谐。也比方人的学问渊博,才学精到。 成语出处:孟子万章下:“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例句:金声玉振,寥亮于区寓。(南朝齐王俭褚渊碑文) 成语解释:指主见“

12、为艺术而艺术”的资产阶级文艺家脱离.现实的个人幻想的艺术境界。也比方脱离现实生活的.的小天地。 例句:但这些我都不管,由于我幸而还没有爬上“象牙之塔”去。(鲁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 成语解释:儒:旧指读书人。元代统治者把人分为十等,读书人列为九等,居于末等的乞丐之上。后指.受到卑视和苛待。 成语出处:宋郑恩肖心史:“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成语解释:有关天道人事方面的学问都通晓。形容学问渊博。 成语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例句:方今皇帝资生知之上才,体沈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学究天人。(梁书钟嵘传) 成语解

13、释:广博的见闻是赠给学问贫乏者的珍贵的精神食粮。 成语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 成语解释:平常的见识。表示不要跟学问低、修养差的人争辩,说“不要跟他一般见识。”成语解释:什么也没有。指钱财,也指成果、学问。 成语出处: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如水中之月,空里之风,万法皆无,一无全部。” 例句:如今凤姐儿一无全部,贾琏外头债务满身。(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六回) 成语解释:对某一事物有所不知。比方学问尚有欠缺。 成语出处:汉扬雄法言君子:“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 例句:论起“一物不知,儒者之耻”的

14、道理,这是正值方法。(清曾朴孽海花其次回) 成语解释:莛:草茎。原意是钟的音量大,用草茎去敲,就不能使它发出应有的响声。后比方学识浅薄的人向学问渊博的人请教。 成语出处:汉东方朔答客难:“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 例句:今欲上质高贤,又恐语涉浅陋,未免“以莛叩钟”,自觉唐突,何敢冒昧请教!(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六回) 成语解释:形容又愚笨又没有学问。 例句:想到这些,不禁令人憬然于天下本无神奇的事物,神奇只是哄骗或者愚昧无知的代名词而已。(秦牧天坛幻想录) 成语解释:殚:尽,完全;洽:广博。该见的都见过了,该听的都听过了。形容见多识广,学问渊博。 成语

15、出处:汉班固西都赋:“元元本本,殚见洽闻。” 例句:殚见洽闻,非后儒所能及矣。(清陈澧东塾读书记礼记) 成语解释:天下万物无所不知。形容学问渊博。 成语出处:周易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成语解释:道:指老师指引的应当遵循的道理,也指老师传授的学问。敬重师长,重视老师的教育。 成语出处: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成语解释:指昏庸浅陋的.。 成语出处: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八:“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 例句:三家村的冬烘先生,一年到头,一早到夜教村童。(鲁迅华盖集并非闲谈(三) 成语解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许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学问丰富。 成语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例句:你向有才女之名,最是博古通今。(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