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500048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催生国内能源新业态、抢 占国际战略新高地的重要领域。十三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 行业整体处于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的过渡阶段,在技术装备 研发、示范项目建设、商业模式探索、政策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 了实质性进展,市场应用规模稳步扩大,对能源转型的支撑作用 初步显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 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为推动新型 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现制定以下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

2、)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 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贯彻 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 略,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内生动力、以市 场机制为根本依托、以政策环境为有力保障,积极开创技术、市 场、政策多轮驱动良好局面,以稳中求进的思路推动新型储能高 质量、规模化发展,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增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充分发 挥大规模新型储能作用,通过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多能互补模 式,促进大规模新能源跨省区外送消纳,提升通道利用率和可再 生能源电量占比。促进沙漠

3、戈壁荒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开发消纳。配合沙漠、 戈壁、荒漠等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开发,研究新型储能的配置 技术、合理规模和运行方式,探索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支撑大 规模新能源外送。促进大规模海上风电开发消纳。结合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区大规模海上风电基地开发,开展海上风电配置新 型储能研究,降低海上风电汇集输电通道的容量需求,提升海上 风电消纳利用水平和容量支撑能力。提升常规电源调节能力。推动煤电合理配置新型储能,开展 抽汽蓄能示范,提升运行特性和整体效益。探索开展新型储能配 合核电调峰调频及多场景应用。探索利用退役火电机组既有厂址 和输变电设施建设新型储能或风光储设施。(二)因地制宜

4、发展电网侧新型储能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在负荷密集接入、大规模新能 源汇集、大容量直流馈入、调峰调频困难和电压支撑能力不足的 关键电网节点合理布局新型储能,充分发挥其调峰、调频、调 压、事故备用、爬坡、黑启动等多种功能,作为提升系统抵御突 发事件和故障后恢复能力的重要措施。增强电网薄弱区域供电保障能力。在供电能力不足的偏远地区,如新疆、内蒙古、西藏等地区的电网末端,合理布局电网侧 新型储能或风光储电站,提高供电保障能力。在电网未覆盖地 区,通过新型储能支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满 足当地用能需求。延缓和替代输变电设施投资。在输电走廊资源和变电站站址资源紧张地区,如负荷中心地区、

5、临时性负荷增加地区、阶段性 供电可靠性需求提高地区等,支持电网侧新型储能建设,延缓或 替代输变电设施升级改造,降低电网基础设施综合建设成本。提升系统应急保障能力。围绕政府、医院、数据中心等重要电力用户,在安全可靠前提下,建设一批移动式或电力用户,在安全可靠前提下,建设一批移动式或定式新型储能作为应急备用电源,研究极端情况下对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储 能设施集中调用机制,提升系统应急供电保障能力。(三)灵活多样发展用户侧新型储能支撑分布式供能系统建设。围绕大数据中心、5G基站、工业 园区、公路服务区等终端用户,以及具备条件的农村用户,依托 分布式新能源、微电网、增量配网等配置新型储能,探索电动汽 车

6、在分布式供能系统中应用,提高用能质量,降低用能成本。提供定制化用能服务。针对工业、通信、金融、互联网等用 电量大且对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要求高的电力用户,根据优化 商业模式和系统运行模式需要配置新型储能,支撑高品质用电, 提高综合用能效率效益。提升用户灵活调节能力。积极推动不间断电源、充换电设施 等用户侧分散式储能设施建设,探索推广电动汽车、智慧用电设 施等双向互动智能充放电技术应用,提升用户灵活调节能力和智 能高效用电水平。(四)开展新型储能多元化应用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发展。通过优化整合本地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资源,合理配置各类储能,探索不同技术路径和 发展模式,鼓励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

7、开展内部联合调度。加快跨领域融合发展。结合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新型储能与智慧城市、乡村振兴、智慧交通等领域的跨界融 合,不断拓展新型储能应用模式。拓展多种储能形式应用。结合各地区资源条件,以及对不同 形式能源需求,推动长时间电储能、氢储能、热(冷)储能等新 型储能项目建设,促进多种形式储能发展,支撑综合智慧能源系 统建设。五、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新型储能市场化步伐加快推进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明确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 位,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研究建立新型储能价格机制,研究合理 的成本分摊和疏导机制。创新新型储能商业模式,探索共享储能、 云储能、储能聚合等商业模式应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8、推动新型储能参与各类电力市场。加快推进电力中长期交易 市场、电力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等建设进度,推动储能作为 独立主体参与各类电力市场。研究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准入 条件、交易机制和技术标准,明确相关交易、调度、结算细则。完善适合新型储能的辅助服务市场机制。推动新型储能以独 立电站、储能聚合商、虚拟电厂等多种形式参与辅助服务,因地 制宜完善按效果付费的电力辅助服务补偿机制,丰富辅助服 务交易品种,研究开展备用、爬坡等辅助服务交易。(二)合理疏导新型储能成本加大新能源+储能支持力度。在新能源装机占比高、系统 调峰运行压力大的地区,积极引导新能源电站以市场化方式配置 新型储能。对于配套建设新型

9、储能或以共享模式落实新型储能的 新能源发电项目,结合储能技术水平和系统效益,可在竞争性配 置、项目核准、并网时序、保障利用小时数、电力服务补偿考核 等方面优先考虑。完善电网侧储能价格疏导机制。以支撑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 行为原则,合理确定电网侧储能的发展规模。建立电网侧独立储 能电站容量电价机制,逐步推动储能电站参与电力市场。科学评 估新型储能输变电设施投资替代效益,探索将电网替代性储能设 施成本收益纳入输配电价回收。完善鼓励用户侧储能发展的价格机制。加快落实分时电价政 策,建立尖峰电价机制,拉大峰谷价差,引导电力市场价格向用 户侧传导,建立与电力现货市场相衔接的需求侧响应补偿机制, 增加用户侧

10、储能的收益渠道。鼓励用户采用储能技术减少接入电 力系统的增容投资,发挥储能在减少配电网基础设施投资上的积 极作用。(三)拓展新型储能商业模式探索推广共享储能模式。鼓励新能源电站以自建、租用或购 买等形式配置储能,发挥储能一站多用的共享作用。积极支 持各类主体开展共享储能、云储能等创新商业模式的应用示范, 试点建设共享储能交易平台和运营监控系统。研究开展储能聚合应用。鼓励不间断电源、电动汽车、充换 电设施等用户侧分散式储能设施的聚合利用,通过大规模分散小 微主体聚合,发挥负荷削峰填谷作用,参与需求侧响应,创新源 荷双向互动模式。创新投资运营模式。鼓励发电企业、独立储能运营商联合投 资新型储能项目

11、,通过市场化方式合理分配收益。建立源网荷储 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项目协调运营、利益共享机制。积极引导社会 资本投资新型储能项目,建立健全社会资本建设新型储能公平保 障机制。六、做好政策保障,健全新型储能管理体系鼓励各地结合现有政策机制,加大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项目 建设支持力度。强化标准的规范引领和安全保障作用,积极建立 健全新型储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加快制定新型储能安全相关标 准,开展不同应用场景储能标准制修订。加快建立新型储能项目管理机制,规范行业管理,强化安全风险防范。(一)健全标准体系完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按照国家能源局、应急管理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储能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 要

12、求,充分发挥储能标准化平台作用,建立涵盖新型储能基础通 用、规划设计、设备试验、施工验收、并网运行、检测监测、运 行维护、安全应急等专业领域,各环节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标 准体系。加强储能标准体系与现行能源电力系统相关标准的有效 衔接。深度参与新型储能国际标准制定,提高行业影响力。加快制定安全相关标准。针对不同技术路线的新型储能设 施,研究制定覆盖电气安全、组件安全、电磁兼容、功能安全、 网络安全、能量管理、运输安全、安装安全、运行安全、退役管 理等全方位安全标准。加快制定电化学储能模组/系统安全设计和 评测、电站安全管理和消防灭火等相关标准。细化储能电站接入 电网和应用场景类型,完善接入电网

13、系统的安全设计、测试验 收、应急管理等标准。创新多元化应用技术标准。结合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应用场 景拓展,及时开展各类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统筹技术进步和标准 应用的兼容度,兼顾标准创新性和实用性。聚焦新能源配套储 能,加快开展储能系统技术要求及并网性能要求等标准制修订, 规范新增风电、光伏配置储能要求。研究制定规模化储能集群智 慧调控和分布式储能聚合调控的相关标准,提高储能运行效率和 系统价值。专栏5 “十四五”新型储能标准体系重点方向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基础通用、规划设计、设备试验、施工验收、并网运行、检测 监测、运行维护、安全应急等领域标准。安全相关重点标准:储能电站安全设计、安全监测及管理、

14、消防处理、安全应急、 系统并网、设备试验检测、电化学储能循环寿命评价、退役电池梯次利用等。多元化应用技术标准:电化学、压缩空气、超导、飞轮等不同储能技术标准,火电 与核电机组抽汽蓄能等依托常规电源的新型储能技术标准,氢(氨)储能、热(冷)储能等 创新储能技术标准,多场景智慧调控等技术标准。(二)完善支持政策结合首台(套)技术装备示范应用、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支持 政策,积极推动各地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各地根据实际需要对新 型储能项目投资建设、并网调度、运行考核等方面给予政策支 持。有效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积极支持新型储能关键技术装备产 业化及应用项目。支持将新型储能纳入绿色金融体系,推动设立 储能发展

15、基金建全社会资本融资手段。(三)建立项目管理机制强化安全风险防范。推动健全新型储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 标准规范,完善管理体系,明确产业上下游各环节安全责任主 体,强化安全责任落实。针对新型储能项目,尤其是大规模电化 学储能电站,加强项目准入、生产与质量控制、设计咨询、施工 验收、并网调度、运行维护、退役管理、应急管理与事故处置等 环节安全管控和监督,筑牢安全底线。规范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落实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明确新型储能项目备案管理职能,优化备案流程和 管理细则。完善新型储能项目建设单位资质资格、设备检测认证 机制,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推动建立新型储能用地、环保、安 全、消防等方面管

16、理机制。督促电网企业明确接网程序,优化调 度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储能系统效益。研究与新能源、微电网、 综合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项目配套建设的新型储能项目管理机 制。七、推进国际合作,提升新型储能竞争优势深入推进新型储能领域国际能源合作,完善合作机制,搭建 合作平台,拓展合作领域,实现新型储能技术和产业的高质量引 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完善国际合作机制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间多、双边 能源合作机制作用,强化与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合作,搭建 新型储能国际合作平台,推进与重点国家新型储能领域合作。(二)推动技术和产业国际合作在新型储能前沿领域开展科技研发国际合作,加强国际技术

17、 交流和信息共享,探索先进技术引进、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共赢 机制,研究国内外企业合作新模式,推动国内先进储能技术、标 准、装备走出去。八、保障措施建立健全新型储能多部门协调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 能源局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做好与国家能源及各专项规划的统 筹衔接,推动建设国家级新型储能大数据平台,提升实施监测和 行业管理信息化水平。制定新型储能落实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 各省级能源主管部门编制本地区新型储能发展方案,明确进度安 排和考核机制,科学有序推进各项任务,并将进展情况抄送国家 能源局及派出机构。加强实施情况监督评估,国家能源局派出机 构要密切跟踪落实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滚

18、动修 订的意见建议。国家能源局根据监督评估情况对实施方案进行适 时调整和优化。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2022 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 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是落实“十四五”规划和 碳达峰目标的关键一年,做好全年能源发展改革工作至关重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推动能源高质 量发展,制定本意见。一、总体要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 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 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 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 观念

19、,深入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统筹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转 型,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深入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以 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着力提升能源供给弹性和韧 性,着力壮大清洁能源产业,着力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加快建设能源强国,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二)基本原则保障供应,增强储备。统筹国内外能源资源,适应能源市 场变化,充分考虑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极端天气,适度超前布局 能源基础设施,加大储备力度,保持合理裕度,化解影响能源 安全的各种风险挑战。绿色发展,平稳降碳。坚持以立为先,通盘谋划,加快发 展非化石能源,夯实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基础,加强化石能源 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炭和

20、新能源优化组合,稳步推进能源绿 色低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强化顶层设计,突出科学引领作用, 加强与能源相关规划衔接,统筹新型储能产业上下游发展。针对 各类应用场景,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优化新型储能建设布局。创新引领,示范先行。以揭榜挂帅等方式加强关键技术 装备研发,分类开展示范应用。加快推动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创 新,在重点地区先行先试。推动技术革新、产业升级、成本下 降,有效支撑新型储能产业市场化可持续发展。市场主导,有序发展。明确新型储能独立市场地位,充分发 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市 场化交易机制,丰富新型储能参与的交易品种,

21、健全配套市场规 则和监督规范,推动新型储能有序发展。立足安全,规范管理。加强新型储能安全风险防范,明确新 型储能产业链各环节安全责任主体,建立健全新型储能技术标 准、管理、监测、评估体系,保障新型储能项目建设运行的全过 程安全。(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 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 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 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其中,电化学储能 4 创新引领,改革赋能。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狠抓绿色 低碳技术攻关,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深化能源 体制机制改革,

22、加快能源市场建设,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积极 培育新增长点、新动能。服务民生,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能源民生 保障工程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提升能源服务水平, 推动能源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人民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坚强能源保障。强化预警,压实责任。加强各地区能源供需监测预测和风 险预判,做好应对预案,压实能源保供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和企 业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大型企业在能源保供中的支撑托底作用, 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做好保供稳价。(三)主要目标增强供应保障能力。全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4.1亿吨标 准煤左右,原油产量2亿吨左右,天然气产量2140亿立方米 左右。保障电力

23、充足供应,电力装机达到26亿千瓦左右,发 电量达到9.07万亿千瓦时左右,新增顶峰发电能力8000万千 瓦以上,“西电东送”输电能力达到2.9亿千瓦左右。稳步推进结构转型。煤炭消费比重稳步下降,非化石能源 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7.3%左右,新增电能替代电量 1800亿千瓦时左右,风电、光伏发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 的比重达到12.2%左右。着力提高质量效率。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 统筹考虑,并留有适当弹性。跨区输电通道平均利用小时数处 于合理区间,风电、光伏发电利用率持续保持合理水平。二、夯实能源供应保障基础以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为首要任务,着力增强国内能源 生产保障能力,切实把能

24、源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加强煤炭煤电兜底保障能力。统筹资源接续和矿区可持续 发展,有序核准一批优质先进产能煤矿。加快推进在建煤矿建 设投产,推动符合条件的应急保供产能转化为常态化产能。以 示范煤矿为引领,加快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与升级改造。深化 煤矿安全改造。科学规划建设先进煤电机组,按需安排一定规 模保障电力供应安全的支撑性电源和促进新能源消纳的调节性 电源,保持装机合理余量,新建项目要严格执行煤耗等最新技 术标准。推动落实煤电企业电价、税收、贷款等支持政策,鼓 励煤电企业向“发电+”综合能源服务型企业和多能互补企业转 型。持续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落实“十四五”规划及油气勘 探开发实施方案

25、,压实年度勘探开发投资、工作量,加快油气 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巩固增储上产良好势头,坚决完成 2022年原油产量重回2亿吨、天然气产量持续稳步上产的既 定目标。积极做好四川盆地页岩气田稳产增产,推动页岩油尽 快实现规模化效益开发。以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产业基地为重点,加快煤层气资源探明和产能建设,推动煤 系地层多气综合勘探开发。稳妥推进煤制油气战略基地建设。积极推进输电通道规划建设。结合以沙漠、戈壁、荒漠等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开发及电力供需发展形势, 积极推进规划已明确的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前期工作,条件具备 后,抓紧履行核准手续。加快建设南阳荆门长沙、驻马店 武汉、荆门

26、武汉、白鹤滩江苏、白鹤滩浙江等特高压通道。 推进重点输电通道配套的电网、电源工程建设,着力提升输电 通道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三、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坚持以立为先,深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深入 落实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非化石能 源,着力培育能源新产业新模式,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基地为 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 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优化 近海风电布局,开展深远海风电建设示范,稳妥推动海上风电 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水风光互补基地建设。继续实施整县屋顶 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

27、,加强实施情况监管。因地制宜组织开展 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和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充分利用油 气矿区、工矿场区、工业园区的土地、屋顶资源开发分布式风 电、光伏。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发布 2022 年 各省消纳责任权重,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绿色电力证书制度。有序推进水电核电重大工程建设。推动雅鲁藏布江下游水 电开发前期工作,建成投产白鹤滩、两河口水电站全部机组, 加快推动雅碧江孟底沟、黄河羊曲水电站建设,推进旭龙水电 站核准,水电装机达到4.1亿千瓦。建成投运福清6号、红沿 河6号、防城港3号和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等核电机组,在确 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推动新的沿海核电项目核准建设。积极发展能

28、源新产业新模式。加快“互联网+”充电设施建设,优化充电网络布局。组织实施核能集中供热及综合利用 试点方案,推进核能综合利用。因地制宜开展可再生能源制 氢示范,探索氢能技术发展路线和商业化应用路径。开展地热 能发电示范,支持中高温地热能发电和干热岩发电,积极探索 作为支撑、调节性电源的光热发电示范。加快推进纤维素等非 粮生物燃料乙醇产业示范。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开发利用。 大力发展综合能源服务,推动节能提效、降本降碳。四、增强能源供应链弹性和韧性坚持底线思维和问题导向,加强能源储运、调节和需求 侧响应能力,有力有效保障能源稳定供应。加强能源储运能力。推进中俄东线南段、西三线中段、 西四线、川气

29、东送二线、龙口 LNG-文23储气库等重大管 网工程建设,加快管输瓶颈互联互通补短板和省际联通通道建设,加强油气管道保护,巩固跨境油气进口通道安全稳定运营水平。加快沿海LNG接收站及储气设施,华北、西北 等百亿方级地下储气库扩容达容等项目建设。加强煤炭产能 储备,在煤炭消费集散地、铁路运输枢纽和重点港口布局建设一批煤炭储备基地。加快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加快龙头水库建设,提升 流域调蓄能力,缓解部分地区枯水期缺电量、汛期缺调峰容 量的问题。推动制定各省抽水蓄能中长期规划实施方案和 “十四五”项目核准工作计划,加快推动一批抽水蓄能电站建 设。在保障电力稳定供应、满足电力需求的前提下,积极推 进煤

30、电机组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三改联 动工落实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跟踪评估首 批科技创新(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围绕不同技术、应用场 景和重点区域实施试点示范,研究建立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配 套储能建设运行机制。扎实推进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的 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中,建设光热发电项目。提升能源需求侧响应能力。健全分时电价、峰谷电价,支 持用户侧储能多元化发展,充分挖掘需求侧潜力,引导电力用 户参与虚拟电厂、移峰填谷、需求响应。进一步优化有序用电 及天然气“压非保民”的管理措施,加强可中断负荷管理,梳理 业务流程及标准,精准实施用能管理。优化完善电网主网架, 在关键节点布局电网侧储能

31、,提升省间电力互补互济水平,鼓 励用户投资建设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智能微电网。统筹兼顾和综合利用源网荷储各类主体的调节能力,规划建设一批源网荷 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项目。五、提升能源产业现代化水平加大能源技术装备和核心部件攻关力度,积极推进能源系 统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强能源科技攻关。加快实施“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 新规划。继续抓好核电科技重大专项和核电技术提升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小型堆技术研发示范。以揭榜挂帅方式 利用的技术装备优势,加快突破一批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 持续推动能源短板技术装备攻关,重点推动燃气轮机、油气、 特高压输电、控制系统及芯片等重点领域技术攻关。

32、推进深远 海海上风电技术创新和示范工程建设,探索集中送出和集中运 维模式。加快新型储能、氢能等低碳零碳负碳重大关键技术研 究。实施一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巩可再生能源、煤炭清洁高效加快能源系统数字化升级。积极开展煤矿、油气田、管网、 电网、电厂等领域设备设施、工艺流程的智能化升级。推动分 布式能源、微电网、多能互补等智慧能源与智慧城市、园区协 同发展。加强北斗系统、5G、国密算法等新技术和“互联网+ 安全监管”智能技术在能源领域的推广应用。适应数字化、自 动化、网络化能源基础设施发展,建设智能调度体系,实现源 网荷互动、多能协同互补及用能需求智能调控。实施区块链+能源创新应用试点。推动完善能源创

33、新支撑体系。开展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 和标准提升行动计划,加快构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 体系。围绕新型电力系统、新型储能、氢能和燃料电池、碳捕 集利用与封存、能源系统数字化智能化、能源系统安全等6大 重点领域,增设若干创新平台。开展创新平台优化整改工作, 积极承担国家能源科技创新任务。开展2022年度能源领域首 台套技术装备评定并推广示范应用。完善依托工程推动能源技术装备创新和示范应用的政策措施。 六、提高能源服务水平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统筹安排好煤电油气运保障供应,加大民生用能保障力度,不断提升全社会用能水平。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能源领域许可告知承诺制, 促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

34、。全面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 大力推广居民用户和160kW及以下小微企业用户报装“三零” 服务和高压用户报装“三省”服务。出台电力可靠性管理办法(暂行),促进可靠性工作向规划建设、设备制造、运行维 护等环节深度延伸。优化涉企服务,打通堵点,为分布式发电 就近交易、微电网、综合能源服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着力改善用能条件。继续实施农村电网巩提升工程,提高农网供电保障水平。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供暖作用,持续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做好清洁取暖专项监管。出台推进电能 替代的指导意见,扩大电能替代的深度和广度。深入推进成品 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确保2023年1月1日全国全面供 应

35、国六B标准车用汽油。提升城镇电网智能化水平,满足分 布式电源就地消纳与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新型储能等多元化负 荷的灵活接入。七、增强能源治理能力强化立法、规划、改革和监管的作用,加强能源形势监测 预测,不断完善能源治理制度,增强能源治理效能。加强能源形势分析和需求预测。推进能源供需分析体系建 设,强化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研判,健全能源数据信息报 送机制。组织分省区滚动开展月度、季度能源需求预测,可能 出现时段性、区域性供需紧张的地区,要从资源落实、基础设 施布局、新建产能等方面提前谋划应对措施,保障能源稳定供 应,防止市场供应和价格大起大落。加大能源监管力度。深化电网、油气管网等自然垄断环节

36、监管,加大公平开放、调度交易、价格成本、合同履约、电网 代购电等方面的监管力度,加强电煤库存、非计划停机、机组 出力受阻、有序用电的监管。强化能源行政执法工作,健全完 善监管执法体系,严肃查处用户受电工程三指定、向虚拟 货币挖矿项目违法供电等行为。充分发挥12398能源监管 热线作用,畅通互联网等投诉举报新途径,及时研究解决人民 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强化电力安全管控。贯彻四个安全治理理念,构建科 学量化的监督管理指标体系,试点开展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 设,推动安全新技术研究应用,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构建安全 审计工作机制和培训体系。深化“季会周报”电力安全风险分级 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挂牌督办通报

37、机制,推进能源重大基础设 施安全风险评估,强化直流系统、重要输电通道安全风险管控, 开展在建重点工程施工安全和新能源发电项目安全监管,加强 水电大坝隐患排查治理。推进电力应急指挥中心、态势感知平 监督检查,推进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演练。细化完善重大活动 电力保供方案,确保党的二十大等重大活动用电安全。加快能源立法和规划实施。推动能源法制定,推进电力法、 可再生能源法、煤炭法、石油储备条例制修订。抓好十四 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以及各分领域规划的实施,落实推 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做好碳达峰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完 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的任务 举措。加强规划政策衔接协同,强化能源规划

38、、政策和重大项 目实施情况监管,推进政策落地见效。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加 强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政策储备研究。深化重点领域市场化改革。推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 设,做好南方、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电力市场建设。健全中长期交易、现货交易和辅助服务交易有机衔接的市场体系,推 动具备条件的电力现货试点转入长周期运行。积极推进分布式 发电与用户就近直接交易。完善电力调度交易机制,推动电网 和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支持引导省级管网以市场化方式融 入国家管网,积极推进油气干线管道建设和互联互通,推动省 级管网运营企业运销分离,鼓励用户自主选择供气路径和供气 主体。八、深入推进高质量能源国际合作以高标准、可持

39、续、惠民生为目标,巩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巩能源合作基础,拓展能源合作空间,扎实风险防控网络,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 平、更高投入收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扎实推进能源务实合作。在有效防范对外投资风险的前提下加强同有关国家的能源资源合作。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 绿色低碳发展。巩固深化传统能源领域合作和贸易,务实推动 核电领域海外合作,建设运行好海外能源合作项目,深化周边 电力互联互通。加强与各国在绿色能源、智慧能源等方面的交 流合作。建成一批绿色能源合作示范项目,让绿色切实成为共 建一带一路的底色。深化国际交流和合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弘扬开放、 绿色、廉洁理念,打造绿色、包

40、容的“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 关系。加强与能源国际组织交流与合作。积极为国际规则和标 准制定贡献力量,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能源治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火电与核电机组 抽汽蓄能等依托常规电源的新型储能技术、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 能技术实现工程化应用;兆瓦级飞轮储能等机械储能技术逐步成 熟;氢储能、热(冷)储能等长时间尺度储能技术取得突破。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 备自主可控,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市场机制、商 业模式、标准体系成熟健全,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 基本满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求,全面支撑能源领域碳达峰目标

41、 如期实现。二、强化技术攻关,构建新型储能创新体系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能动双重作用,加强储能技术创新战略性布局和系统性谋划,积极开展新型储能关键技术研发,采用揭榜挂帅机制开展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攻关,加速 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推动产学研用各环节有机融合,加快创新 成果转化,提升新型储能领域创新能力。(-)加大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力度推动多元化技术开发。开展钠离子电池、新型锂离子电池、铅炭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氢(氨)储能、热(冷)储能 等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和集成优化设计研究,集中攻关超导、超级电容等储能技术,研发储备液态金属电池、级电容等储能技术,研发储备液态金属电池、态锂离子电池、金属空

42、气电池等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突破全过程安全技术。突破电池本质安全控制、电化学储能 理体系。加强境外项目风险管控。落实风险防控制度,压紧压实企 业主体责任和主管部门管理责任。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能源国 际合作,全力保障境外相关资产和人员安全。规范各类企业境 外经营行为,杜绝恶性竞争,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各省(区、市)能源主管部门、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和有 关能源企业,要依据本指导意见,结合本地区和企业的实际情 况,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全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保障能源安 全稳定供应,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稳定可靠的能源保障。系统安全预警、系统多级防护结构及关

43、键材料、高效灭火及防复 燃、储能电站整体安全性设计等关键技术,支撑大规模储能电站 安全运行。突破储能电池循环寿命快速检测和老化状态评价技 术,研发退役电池健康评估、分选、修复等梯次利用相关技术, 研究多元新型储能接入电网系统的控制保护与安全防御技术。专栏1 “十四五”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攻关重点方向多元化技术: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关键技术,百兆瓦级高安全性、低成本、长寿 命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百兆瓦级液流电池技术,钠离子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技术,高性 能铅炭电池技术,兆瓦级超级电容器,液态金属电池、金属空气电池,氢(氨)储能、热 (冷)储能等。全过程安全技术:储能电池智能传感技术,储能电池热失

44、控阻隔技术,电池本质安 全控制技术,基于大数据的故障诊断和预警技术,清洁高效灭火技术;储能电池循环寿命预 测技术,可修复再生的新型电池技术,电池剩余价值评估技术。智慧调控技术:规模化储能与常规电源联合优化运行技术,规模化储能电网主动支 撑控制技术;分布式储能设施聚合互动调控技术,分布式储能与分布式电源协同控制技术, 区域能源调配管理技术。创新智慧调控技术。集中攻关规模化储能系统集群智能协同 控制关键技术,开展分布式储能系统协同聚合研究,着力破解高 比例新能源接入带来的电网控制难题。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 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开展储能多功能复用、需求侧响应、虚 拟电厂、云储能、市场化交易等领域

45、关键技术研究。(二)积极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支持产学研用体系和平台建设。支持以揭榜挂帅等方式 调动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各方面力量,推进国家级储能重点 实验室以及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促进教育链、 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和深度融合。鼓励地方政府、企业、 金融机构、技术机构等联合组建新型储能发展基金和创新联盟, 优化创新资源分配,推动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落实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 动计划(2020-2024 )要求,完善新型储能技术人才培养专业学 科体系,深化新型储能专业人才和复合人才培养。支持依托新型 储能研发创新平台,申报国家或省部级科技项目,培养优秀新

46、型 储能科研人才。(三)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绿 色储能技术创新体系,强化新型储能研发创新平台的跟踪和管 理。支持相关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持续开展新型储能技 术创新、应用布局、商业模式、政策机制、标准体系等方面的研 究工作,加强对新型储能行业发展的科学决策支撑。三、积极试点示范,稳妥推进新型储能产业化进程聚焦各类应用场景,关注多元化技术路线,以稳步推进、分 批实施的原则开展新型储能试点示范,加强示范项目跟踪评估。 加快重点区域试点示范,鼓励各地先行先试。通过示范应用带动 新型储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完善产业链,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快多元化技

47、术示范应用加快重大技术创新示范。积极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示范、科技创新(储能)试点示范。加强试点示范项目的跟踪监测与分析评估,为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实际应用效果提供科学数据支撑,为国家制定产业政策和技术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国家级新型储能实证基地建设,为各类新型储能设备研发、标 准制定、运行管理、效益分析等提供验证平台。专栏2 “十四五”新型储能技术试点示范技术示范: 百兆瓦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应用 钠离子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技术示范 锂离子电池高安全规模化发展 钏液流电池、铁铭液流电池、锌溟液流电池等产业化应用 飞轮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 火电抽汽蓄能、核电抽汽蓄能示范应用 可再生能

48、源制储氢(氨)、氢电耦合等氢储能示范应用 复合型储能技术示范应用开展不同技术路线分类试点示范。重点建设更大容量的液流电池、飞轮、压缩空气等储能技术试点示范项目,推动火电机组 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试点示范。拓展氢(氨)储能、热 (冷)储能等应用领域,开展依托可再生能源制氢(氨)的氢 (氨)储能、利用废弃矿坑储能等试点示范。结合系统需求推动 多种储能技术联合应用,开展复合型储能试点示范。抽汽蓄能等试点示范,研究开展钠离子电池、态锂离子电池等推动多时间尺度新型储能技术试点示范。针对负荷跟踪、系统调频、惯量支撑、爬坡、无功支持及机械能回收等秒级和分钟 级应用需求,推动短时高频储能技术示范。针对新能源消纳和系 统调峰问题,推动大容量、中长时间尺度储能技术示范。重点试 点示范压缩空气、液流电池、高效储热等日到周、周到季时间尺 度储能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制氢、制氨等更长周期储能技术, 满足多时间尺度应用需求。专栏3首批科技创新(储能)试点示范项目跟踪评估河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