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特与母亲.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438086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罗兰·巴特与母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罗兰·巴特与母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罗兰·巴特与母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罗兰·巴特与母亲.docx(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罗兰巴特与母亲陈蔚文读林贤治先生的一那么随笔,是关于罗兰巴特与他的母亲。1977年10月25日,法国著名作家、思想家罗兰巴特的母亲 在经历了半年疾病折磨之后辞世。母亲的故去,使罗兰巴特陷入极 度的悲哀之中,他甚至想到过自杀。从母亲逝去的翌日,他开始写哀痛日记,历时近两年。“这是一部特别的日记,共330块纸片,短小而沉痛的话语,记 录下了他的哀痛经历、伴随着哀痛而起的对母亲的思念,以及他对于 哀痛这种情感的思考和认识。”在罗兰巴特的笔下,这是一位美丽、质朴、仁慈,有着相当的 文化修养和高贵的自尊心的女性。当母亲活着的时候,罗兰巴特担 心失去她而使自己处于神经症的状态之中。及至母亲去世,他已然无

2、力承受孤独和虚无的重压。他一个劲儿使用灰色调,在纸片上这样涂 写他的自画像一一悲哀、温存、消沉、害怕,总之脆弱得很。我们完全相信,罗兰巴特的母亲一定是一位尽责的好母亲,这 位23岁就因为战争而成了寡妇的女性(丈夫是一位海军军官,在罗 兰巴特未满一岁时阵亡),靠微薄的战争抚恤金把罗兰巴特和比 他小11岁的同母异父的弟弟养大成人。她用一生守护着儿子,“她不但是罗兰巴特生活的缔造者,而 且是罗兰-巴特灵魂的养育者和庇护者”。然而,当看完这篇随笔,我却觉得这位母亲也许不能算是完全称 职。因为对罗兰巴特来说,“失去母亲以后,他有被遗弃感,觉得 失去了活着的理由。他屡次说到死。他想死,然而又想疯狂地活着”

3、。能否说,至少在“别离教育”方面,罗兰巴特的母亲并不成功?而这是亲子关系中重要的一环。“他制造假象,复制过去,他不能接受与母亲别离的事实。”从 某种意义上,罗兰巴特在情感上还是个孩子,对母亲的极度依赖使 他像个尚在哺乳期的婴儿,他无法独立处理好一件原本正常不过的事任何人都要面对的生老病死。在哀痛日记中,他写道:“我可以在没有母亲的情况下活但是,我所剩下的生活直到最后肯定是没有质量的。”在1978年2月21日的日记中,他写道:“支气管炎。自妈妈死去以来的第一种病。”3月25日他写道:“这天早上,继续想到妈妈。令人作呕的悲 伤。无可救药的恶心。”还有次他写道:“昨晚,噩梦:妈妈丢了。我不知所措,处

4、在泪 水的边缘。”如果这是个孩子或少年的日记,或许并不奇怪,因为面对亲人的 死亡确实是需要准备的(心理的准备、时间的准备),但当时的罗 兰巴特已六十多岁。除了日记,他还给母亲写了一本书明室,上半局部谈论摄影 的本质,下半局部谈论母亲。他借用普鲁斯特失去祖母时的话说:“我 不仅情愿忍受这种痛苦,而且要尊重这种痛苦的与众不同。”“没有母亲我可以生活(我们每个人迟早都会过没有母亲的日子),不过,我剩下来的生活,一直到死,都一定是坏得无法用语言 形容(无优秀品格”母亲去世以后,他一直未走出哀痛和对母亲 的追忆。在精神上,他和母亲住了一辈子。罗兰巴特,一方面他是法国作家、思想家、社会学家、社会评 论家和

5、文学评论家,开创了研究社会、历史、文化、文学深层意义的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其丰富的符号学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重要 性。另一方面,他是一个始终未长大的孩子。母亲逝世两年多,罗兰巴特从一场宴会离开返家时,据说由于 精神恍惚,被一辆卡车撞伤,一个月后伤重不治而逝世,享年64岁。 后来人们在车祸发生的地点刷上标语:“请开慢一点,不然您可能会 事L到罗兰巴特。”据说,符号学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回忆罗兰巴特临死前的情 景:“他的眼睛闪动着疲惫和忧郁,脸色无光,他向我做了一个要求 放弃和永别的动作,意思是说:不要挽留我,已经没有什么用了 好像活着已经令他厌倦。”或许,从母亲逝世那刻起,罗兰巴特已觉得生无可

6、恋,死亡对 他反而是一种解脱。林贤治先生在那那么随笔的结尾说:“能做到博爱固然可崇敬,倘 假设不能,爱一个人就够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在爱一个人那里, 罗兰巴特显得那么纯粹。是的,我同意罗兰巴特对母亲的爱非常“纯粹”,不过,有时 “纯粹”也会使一种情感走向偏执。罗兰巴特便是如此,作为一个思想家,他应当清楚生老病死本 是人类的基本课题,没有人能逃脱死亡,人不应当为不能逃脱之宿命 而钻牛角尖。罗兰巴特却耽溺于丧母之痛,数年未能解脱。“他已经陷入人 生的最低潮:隐隐沮丧,感觉受到攻击、威胁、烦扰,情绪失落,时 日艰难,不堪重负,强制性劳动等。他深知,这是哀痛的经典机制。可怕的是,后来连最可靠的记忆

7、也受到了影响,他不能不把所有这些 同母亲去世一事联系起来。”这样一份“纯粹之爱”,我似乎难以去歌颂。正如我不能去歌颂 罗兰巴特受过的心灵折磨与痛苦。如果这份“纯粹之爱”发生在爱情当中,尚可以理解与令人敬佩, 可它发生在亲子关系中,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桩好事。“母子间的感情应该是绵长而饱满的,但母亲对孩子生活的参与 程度必须递减。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 退出。”教育学者尹建莉说。这段话如此清醒地说出了亲子关系应有 的面目。罗兰巴特的母亲是如何与罗兰巴特相处的,我们不得而知, 不过她一定是位倾情付出的母亲,或许正因为太倾情付出,才使罗 兰巴特在她走后,陷入不知所措的悲伤中一

8、一像一个从母亲身边走 丢的幼儿。母亲将她的爱,如一根绳子牢牢系紧了孩子,即使在她死后,这 根隐形的绳子仍没有松开。再来看看尹建莉说的一段话:“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 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别离,促进孩子独立。”母子一 场,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缘分,深情只在这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假设 母亲把顺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贫瘠, 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别离”,确实是需要学习的。母亲对孩子,不是只有深情即可。这份深情更要伴随“放手”, 让孩子学会独立地去面对自我的道路。它不应当如一根紧缚的绳子, 而应当如一根风筝之线,当风筝迎风起飞时,这根线就应松手,让风筝去找自

9、己的天空。大概是自己做了母亲后的自我2我何尝不是一个过分操心的母亲?对儿子关注过多,包括他的衣食、情绪种种,有时说是他 依赖我,不如说是我过分依赖他,依赖他对我的需要。但我也清楚,健康的亲子关系应当是伴随成长带来的逐步别离,直到他有自己的人生与家庭“父母从第一亲密者的角色中退出,让位给孩子的伴侣和他自己的孩子,由当事人变成局外人,最后是父 母走完人生旅程,彻底退出孩子的生活而检验一个母亲是否真正 具有爱的能力,就看她是否愿意别离,并且在别离后继续爱着”。在亲密联结与泛滥母爱之间,如果未能把握好那根绳子,“亲密” 对孩子有可能成为一种破坏力和灾难一一孩子要么恐惧或对抗这种 依恋,要么永远走不出这

10、种对“亲密”的依恋。像罗兰巴特一样, 把母亲的死也视作自我生命意义的终结。而对一个真正深爱孩子的母亲来说,这肯定是她不愿看到的。在经过一番艰难的抉择后,今年夏天,我和丈夫做了一个决定,让孩子去上海读他考上的高中,去开始他自己完全独立的生活。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我不想再把他牢牢系在身边,不想一直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他,也干扰着他。我想让空间的距离真正帮助我完成 一次早晚要到来的必然的别离。让从未离家的他,在一方更开阔的天空开始他青春的翱翔吧。只有在翱翔中,他的羽翼才会日渐饱满,而不是用“呵护”去令他的羽 翼萎缩。如果罗兰巴特的母亲知道在自己死后,儿子会如此痛苦颓废地 度过以后的日子,她一定会在活着时,鼓励孩子去建立自己独立的感 情世界,那里不仅有母亲,还有伴侣与朋友,以及他自己的孩子。她一定会为他走出家门而高兴。她一定希望他是这样一个人一一爱母亲,但他依然会在她离开后, 达观地走下去,完成好自己的生活和意义,并把爱传递给身边的人。也许,这才是“纯粹”而健康的爱。(插图:珈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