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中国诗学研究的向上之路——蒋寅《中国诗学之路》读后.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435203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02.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追寻中国诗学研究的向上之路——蒋寅《中国诗学之路》读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追寻中国诗学研究的向上之路——蒋寅《中国诗学之路》读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追寻中国诗学研究的向上之路——蒋寅《中国诗学之路》读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追寻中国诗学研究的向上之路——蒋寅《中国诗学之路》读后.docx(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追寻中国诗学研究的向上之路蒋寅中国诗学之路读后渊明醉归图明张鹏图片选自中国诗学之路中国诗学之路中国诗学之路At 在历史.文化。 大学之间中国诗学之路蒋寅著商务印书馆【读书者说】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家蒋寅先生新近出版的论著中国诗学之 路一一在历史、文化与美学之间,对于作者自己而言“不免带 有一点总结的意味”(自序),对于古典文学界而言那么不仅 凝聚一代人的学术追求与贡献,而且烛显当下与未来的关键性的 学理问题,值得仔细品读,深入思考。中国诗学之路的基本内容,从表层结构来看,分为四个 局部,即“心态史研究”“唐诗研究”“古典诗学基本概念和命 题研究”“清代诗学史研究”。而从内在理路来看,可分为三个 方

2、面,即“诗歌理论研究” “诗歌创作研究” “诗歌史研究”。 由于蒋寅先生秉承师说将“理论研究”理解为“研究古代的文学 理论”与“研究古代文学的理论”两条进路,所以他的“诗学” 事实上包含一切带有理论思辨色彩的古典诗歌相关研究,无论其 核心研究对象是作家作品还是诗歌理论。另一方面,他又很重视 将“创作”放在“史”的线索中进行探讨,或将“史”的观点放 回“创作”中予以重审,从而引出新说,因此从更深层次的理路 融合来看,他的“诗歌创作研究”和“诗歌史研究”就可以合并 为“诗史”研究。由此可见,中国诗学之路的内在理路事实 上可以概括为“诗学”和“诗史”两大方面:前者拒绝抽象的美 学研究或文艺学研究,而

3、力图将理论问题历史化、过程化;后者 那么拒绝单纯的历史研究和文本研究,而力图将事实问题价值化、 批评化,将语言艺术问题思想化、精神化。过程化的诗学与批评化的诗史,就是笔者阅读中国诗学之 路一书感触最深的两点。1 .过程化的诗学过程化的诗学,意味着强烈的理论敏感与实事求是的历史还 原精神的相得益彰。本书的历史还原,基本不涉及社会学溯因,而是思维层面的 时序性建构。在中国诗学之路中,形式、范式、方式、定势、 概念是高频出现的词汇,表达了蒋寅对作家、批评家之思维模式 的精准把握和理论敏感。比方对“情景交融”的研究,显然不是 一般意义的诗史研究,而是要揭示“意象化”这种中国古典诗歌 表现范式的核心特质

4、与形成过程。蒋寅将“情景交融”阐释为一 种“功能”,而不是像以往学者那样理解为“构成”。这样,就 从一笔糊涂账中清理出一种思维模式:任何以景物为描写对象的 作品,无论接续、点缀还是贯注了鲜明的情感,都不算“意象化”; 只有将景物处理为抒情的媒介,景与情完全不可分,这才诞生了 “意象”。正是从大历诗人开始,这种模式才真正确立,不仅成 为创作范式,也形成理论自觉。实际上,蒋寅在当年撰写博士论文以及历年有关谢灵运、刘 长卿、贾岛等人的论文时,一直暗持一个判定诗歌中情景关系的 严苛标准,以此标准与各类作品不断相切相磨,才最终将一个“诗 史”问题升华为“诗学”问题。“意象化二情景交融二写景功能转 变,这

5、样一个公式的出现,凝聚了他三十年的思考历程,充分彰 显了理论化、思辨化的文学研究与同样重视思辨的哲学研究的根 本不同:后者的成果来自逻辑结构中的推演,前者的成果那么必须 在经验世界中勘验。换句话说,文学研究需要保持对于朴学与形 而上学的双重警惕,既不能满足于描述历史事实,更不能对理论 命题本身沾沾自喜。正是由于始终行走在理论感与历史感之间的 中和之道上,才不仅能抽象出“古代文学的理论”,也能对已然 抽象化的“古代的文学理论”进行釜底抽薪式的重审。比方本书 中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首先明确“清”既是构成性概 念又是审美性概念,站在整个古典诗学体系高度对一个古老概念 进行了重新定位,然后历时性地

6、梳理“清”从思想界到文学界的 概念史,继那么从共时层面总结“清”的审美内涵的诸多“正价部 分”以及某些“负价的一面”,从而最终证成“清”概念的核心 位置、包容性特点以及派生能力。显然,作者重点研究的不是概 念本身,而是概念的历史语境。如果我们将概念视作思维模式的 最高阶段,那么此文研究的就是“模式之模式”。同样道理,中 国古代文论对审美知觉的表达及其语言形式一文,几乎对古代 文论中的所有重要审美概念进行了清理,分成“绝对正价”“有 限正价”“负价” “中性”四大类,分别总结了其表述形式的多 样性。此文充分彰显了概念类型与概念表述之间密不可分的关 系,甚至可以说,“模式之模式”帮助我们理解了 “

7、模式”本身。 此文还展现了作者抽丝剥茧般的模式分析能力,而如此耐心精密 的理论诉求,正是当代古典文学界极为缺乏的一种素质。2 .批评化的诗史批评化的诗史,意味着将卓越的艺术直觉落实在可分析的范 围内。所谓艺术直觉,包含两个方向:一是对语言的敏感,二是对 人性的通脱认识。一般而言,对语言过分敏感的人,适合自己做 诗人,不适合做批评家。文学研究者如果局限在单篇作品的辞藻、 声律、句法、意脉的无休无止的钻研中,那么只适合做一个传统意 义上的选家、评点家,而没有资格成为现代学术意义上的批评家。 蒋寅的艺术直觉更近乎批评家,而不太像诗人或评点家;他对语 言固然有很高的敏感度,但不会形成聚精会神、孤芳自赏

8、的局面, 而是很沉着地将欣赏成果纳入一个更大的价值框架中,即对人性 的认识。在中国诗学之路中,精神、意志、意识同样是高频出现 的词汇,它们彰显了一种将诗人视作完整、独特同时自我意识极 强的精神主体的批评视野。比方过度修辞:李贺诗歌的艺术精 神一文,将李贺诗风的主要特色理解为“出于特定艺术意志制 导的修辞策略”,而不是“感觉方式的自然呈现”。显然,当批 评家的解释止步于“感觉方式”,就只能在默认某种生理上的命 定论的前提下,陈列出一些具体诗例,做出一些零碎的分析。只 有将着眼点从“感觉”移至“修辞”,才会使李贺的人格变得立 体且自主,让他的“奇特”与“自我复制”得到理性化、系统性 的解释。同样道

9、理,刘长卿与唐诗范式的演变一文,对“思 锐而才窄”之评语进行了富有“了解之同情”的检讨,认为刘长 卿“是个自我意识极强、同时属于情绪强烈型的人”,“强烈的 情绪化倾向导致写意性质,写意性质又带来程式化的特征”。他 将刘诗的优劣之处以及文学史位置的分析出发点,锁定在一种强 烈而自觉的人性特征上,由此得出系统性的解释。或许正是因为对人性本身的兴趣有时会超过对艺术作品的 兴趣,所以蒋寅撰写了一系列研究“心态史”或曰“精神史”的 论文,其中对于人性的观照,会更直接也更通脱。他会用宽阔的 心态审视古人的心迹与言行,于是时而极其悲悯,时而又相当苛 刻;他又常抱有一种永恒性的视角,从而接通古今,究极人心。

10、在他看来,“隐逸”可以是高贵与超越也可以是自欺欺人和有限 的责任(陶渊明隐逸的精神史意义),“偷生”可以获得堂 而皇之但需要反复论证的理由(千古艰难唯一死),“诗话” 的写作居然包含诸多社会交际功能(清诗话的写作方式及社会 功能),而“诗”本身又成为生命意义或崇高或平凡的寄托(中 国古代对诗歌之人生意义的理解)。文学的意义,归根结底是帮助我们认识人性的复杂,而文学 研究如能揭示这种认识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那么研究本身也就成 为珍贵的文学。在当今古典文学论文中,缺少优美的文笔反倒是 次要的事情,而缺乏批评家的气度是真正致命的问题;敏锐人性 观察的缺失,会让文学研究丧失价值判断的底气与志气,而脱离

11、人性论的土壤、一味进行语言层面的艺术批评,又会使价值判断 流于狭隘甚至主观。中国诗学之路中一段段议论纵横、性情 充分、博古通今的“诗史”,树立了批评家的典范。蒋寅先生不仅以理论敏感与艺术直觉著称,还以文献考据见 长。在“诗学”与“诗史”背后,是极为雄厚的资料储藏。中 国诗学之路对于清代文学批评资料的自如征引,尤见搜求之勤、 功力之深。比方古诗声调论的历史展开冯班与清代乐府观 念的转向,从资料占有到观点形成,都独辟蹊径。再如在中 国发现批评史提到麓峰居士辑评试帖仙样集裁诗十法是细 读文本的极致之作。程千帆先生“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据 基础上的方法”之学术思路,在此书中得到了恢宏的呈现。( 谢琰,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2022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