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的传播境况.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322284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摄影的传播境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闻摄影的传播境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闻摄影的传播境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摄影的传播境况.docx(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闻摄影的传播境况新闻摄影的传播境况摄影是对客观存在的真实记录和复原,由于图像符号的直观性,使其更符合人们 的传播需求,它其实就是人们早期传播梦想的实现和书写传播的延伸,当它与书写传 播互相配合时,媒体的传播变得更为有效。从1880年?纽约论坛先驱报?第一次使用新 闻照片开始,新闻摄影在媒体中的地位逐渐进步,并摆脱了附属的位置,引领了读图 时代的降临。在摄影图像传播过程中,参与者实际上是以个人身份同媒介和社会发生 关联,人们既是传播环境的营造者,同时又受到传播环境的影响,摄影师的思想观 念、认知才能和审美情趣等受制于他们所处的传播环境。一、摄影图像的呈现形式摄影图像的传播效果,取决于信息载体的

2、特性,使用者应根据载体的特点来选择 摄影图像。摄影图像的主要载体有图书、报纸和网络等形式,不同载体的摄影图像具 有不同的特点:1 .图书。图书以传承和积累知识为主要传播目的,编著和出版周期较长,读者大 多是为求知或愉悦休闲而读书。由于图书出版不过分注重时效性,所以其中刊载的摄 影图片大多经过精心比拟,从而被慎重挑选出来的,比拟注重蕴涵在图像表象下的真 实性、科学性和审美性等因素,画面的拍摄质量比普通的摄影图像更加完美。2 .报纸。受众看报往往以获取信息为目的,报纸上刊发的摄影图像主要服从于媒 体进展新闻报道的目的,记录的内容也往往都是最近发生的新颖事件,比拟注重时效 性。如今由于面临着各种媒体

3、剧烈竞争的场面,群众传播呈现泛娱乐化倾向,报纸上 的摄影图像也逐渐充满了娱乐因素。另外,因为报纸的受众面广泛,其通俗性要远远 高于图书,这就决定了其刊载的摄影图像具有不同方面的取向。3 .网络。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摄影图像的呈现形式大为改观,不像在报纸和图书中 那样受版面所限,因为网络中摄影图像的呈现空间本文由论文联盟.L1.整理几乎 没有限制。受众不但可以作为公众记者上传自己拍摄的图片,也可通过网络新闻事件报道中的图片信息实现对内容的深度理解,且在网络中发布某一新闻事件的摄影图像 时,受众可自由地发表意见,从而强化摄影图像的互动性传播。二、新闻摄影存在的问题虽然新闻摄影对于媒体在当前和将来的开展

4、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传播现状 来看,新闻摄影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1 .个性缺失。在现有媒体运行机制的影响下,新闻媒体根本上是按照整齐划一的 方式向前运行,整个媒体行业普遍呈现出个性缺失的现象,只不过新闻摄影表现得更 为明显,陷入形式化和庸俗自然主义的摄影图片屡见不鲜。例如对人物的专题摄影, 根本上是对工作、饮食、睡眠和个人爱好这四元素进展平白式的生活记录,而不是记 者通过摄影语言去发现人物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优秀的摄影记者本身就会对新闻事 件和新闻人物有着独立的判断和深化的理解,因此在拍摄时会主观地选择构图、技法 和瞬间,而当前新闻照片普遍存在缺失主观意见的现象。近年来,每当一幅成功的摄

5、影作品问世,就会有一批仿制品接踵而至。如2022年第十三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中周 顺斌的反映建筑工人的作品?升?荣获金奖之后,随即在很多媒体上都出现了一些用广 角镜头拍摄的高大建筑加吊车的照片,这种一味简单地模拟,扼杀了摄影艺术的创意 和生命力。2 .过分追求形式美。唯美主义以追求美为终极目的,但它注重的是外表意义上的 形式美,而无视了内容和题材所传递出来的深层次内涵。新闻图片无疑是一种视觉语 言,对于准确、鲜明、形象地表达新闻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新闻报道的行为准那么 要求必须忠实地复原当时的现场状况。但有些新闻图片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唯美主义, 拍摄者以主观臆想展开拍摄过程,他们事先规划好整个的拍

6、摄步骤,通过刻意布置拍 摄场景、成心干预拍摄对象的手法去追求所谓的新闻效果,违犯了新闻摄影的形象审 美价值必须服从于新闻价值的规律。我们会在一些媒体上看到司机在笑容可掬地擦汽 车,清洁工满面春风地笑着清扫马路,这种虚假的微笑照片多年来几乎没断过,难怪 外国的摄影记者说中国报纸照片中的许多笑让人感觉莫名其妙。3 .缺乏人文关心。人文关心是从文化角度对人类进展照顾,主要表达对人的生存 状况及历史境遇的关注、对人格的尊重以及对人的生存价值的肯定。摄影记者应认真 倾听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声音,尤其要关注那些被无视的弱势群体的心灵呼唤,以普通 百姓的平等感和价值观来考虑、记录和反映他们日常平凡的生活,让新闻

7、图片在传递 事件内容的同时,关注这些事件背后的丰富情感,努力摒弃空洞虚妄的理念和说教, 使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到达心态的同步和情感的共鸣,弘扬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如普 京在他的竞选会议上说,那些有关卡扎菲的电视图片非常不适宜,电视画面上展示的 是一个血淋淋的男人,虽然受了伤但还活着,不过最终还是被打死,他的血液溅满了 整个电视屏幕,他谴责那些记者没有坚守最根本的新闻道德底线。这种图片会给受众 带来视觉上的不快和心理上的不适,甚至会助长病态欣赏口味的形成,使他们变得麻 木不仁甚至沦落成悲剧的看客。4 .新闻图片虚假。先进的数码技术对摄影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带来了 冲击,因为数码技术的推广使用

8、使人们可从主观意愿出发,对图像进展最终的处理。 如今无论何人都可在不具备很强的艺术修养和技术才能的前提下,尝试着给维纳斯接 上臂膀,给蒙娜丽莎美化上胡须。现今虚假的PS过的新闻图像在网上比比皆是,甚至 一些传统的新闻媒体有时也识别不清这些图片的真伪。摄影记者须以真实的图像去反 映新闻事实,保卫新闻图像的真实性,因为这始终是新闻图片审美的生命所在。三、新闻摄影的传播属性在现代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中,图片的语义学特征表如今它的直观形象性,新闻摄 影可生动地展现新闻人物、事件的全貌以及详细客观的环境信息,它所包含的要素都 是人们所共同感知的。现代新闻摄影传播是图片信息和文字信息两种形式的组合,因 此,也

9、就同时具有这两种符号的特征。新闻摄影的信息传播具有以下特点:1 .直观形象性。新闻摄影是一种图文相结合的信息传播形式,新闻摄影的传播优 势可以把可视性信息因素作为传播的主要内容,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可真实而 直接地把新闻事件现场情况展现给广阔受众。根据调查,对于一那么新闻报道,人们 对图片信息的关注度一般要比对文字信息的关注度高45倍。新闻摄影信息有利于受 众瞬间捕获新闻信息,形成深化印象,并且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承受,形成良好的传播 效果,这就是图片信息的直观形象性的力量所在。新闻摄影传播正是利用了人们对于 图片易于承受的特点而表现出良好的传播效应。2 .现场可证性。新闻摄影图片信息以静态和

10、瞬间的画面来表现新闻事物,满足了 广阔受众对于新闻现场的视觉刺激渴望,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新闻摄影传播具有强烈 的信息现场可证性。在现实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众多的时间点和空间 点,新闻摄影只能局部地反映新闻事实真相,因此,一个优秀的现代摄影记者擅长通 过纷繁复杂的新闻现象,来捕捉最能反映新闻本质特征的图片信息。3 .浓郁情感性。图片可以传达出浓郁的情感,摄影是表现人们情感的最好媒介, 新闻摄影以瞬间形象来展示新闻事实,以点带面来传达新闻事件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且把新闻感情传递给受众,实现传授双方的交流,并促进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正确解 读。世界新闻摄影佳作?奥马伊拉的痛苦?(美国弗兰克富

11、尼尔摄,1985,是靠情感 说话获得第29届PP突发新闻系列一等奖和年度最正确新闻照片。哥伦比亚鲁伊斯火 山爆发之后,弗兰克富尼尔在现场发现一个叫奥马伊拉的12岁小姑娘被两座房脊卡在 中间不能动弹,她的脊椎已被砸伤,记者不时地同她交谈,希望增强她生存的力量和 信心。照片透过女孩子奥马伊拉被埋在瓦砾中临死前特写的脸部表情,以及一双渴求 生命的目光来紧揪读者的心,使其在读者脑海中久久萦绕。四、新闻摄影对传播的影响美国学者米歇尔在?图像转向?一文中断言:在视觉文化时代,文化脱离了以语言 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 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

12、变和形成,且意味着人们思维范式的一种 转换。1 .促进媒体主流价值观的建构。麦克卢汉在分析免费电视的经济回报时指出,电 视台出售的其实是受众的注意力。其实,群众传媒对受众带来的注意力最终会转变为 媒体自身的影响力,而影响力又可转变为对受众的一定控制才能。在这种控制力的作 用下,群众传媒被赋予了一种社会功能,即任何一种问题或一个人物只要通过群众传 媒的广泛报道,即会成为被关注的焦点问题和风云人物,摄影图像是一种被操作的对 象,通过反复传播图像信息,可以强化该话题在受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这也是媒介 机构建构主流价值观的力量所在。本世纪初美国摄影记者、社会学家L海因认为:照 相机须由社会良心来指挥,

13、他在1908年担任美国童工委员会的调查员和摄影师,用了 三年时间在罐头厂、煤矿和纺织厂等拍摄反映童工工作和生活的系列图片报道,向公 众揭露了使用童工等骇人听闻的劳工生活黑暗面,引起朝野言论震动,最终促使美国 议会通过了?儿童劳工法?。这种富有现实性和批判性的摄影图像,维护和稳固了被普 通群众广为认可和承受的人道主义主流价值观。2 .促进世界即图像传播理念的形成。视觉文化是通过视觉符号系统通过传播媒介 构筑而成的。法国情境主义代表人物居伊德波认为视觉文化不是形象的一般的积累, 而是以形象传播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新闻图像通过结合语言文字的综合表 达方式,向受众展现出新闻的即时演变过程,仿佛

14、将受众置于新闻事件的发生现场, 给他们带来最直观、最形象的强烈视觉冲击力,尤其是新闻图像系列报道所呈现的影 响力更加惊人。随着数字技术在视觉文化传播中的广泛应用,以往世界即文本的观念 正受到世界即图像观念的挑战。摄影图像曾一度被讥讽为只能触及事件的外表,而忽 略了它也可以表现思想、观点或情绪的才能,它更适宜于再现事物的原生状态和复原 事件发生的真实情境,群众传媒对摄影图像的选择往往遵循着通俗、粗浅、易观看等 原那么,选择受众喜闻乐见的生活题材,以及与受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镜头感强的 新闻事件,不会选择那些视觉构成复杂、晦涩难懂的摄影图像。3 .促进视觉教养的形成。国际视觉教育学会将视觉教养定义

15、为:视觉教养是人们 所具有的一种可开展的视觉才能即在看的同时整合其他感觉器官的感觉才能的培养。 1966年,J.L.德贝斯开始使用视觉教养这个词,视觉教养运动开展的支点是美国柯达 公司1967年出版的杂志?视觉是一门语言?。由于受众的视觉活动与思维活动有着亲密 的内在联络,视觉才能也是理解力和领悟力,假设在视觉传达过程中媒体释放出来的 信息似是而非、含混不清,没有准确地将信息传递给受众,那么这种视觉传达就没有 完成最终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无论主动或被动都要承受和处理大量的视 觉信息,这些信息的来源包括了自然存在的客观事物以及对客观事物的拟像。以前受 众在观看群众媒体中的摄影图像时,因为图像在媒体的表达元素中所占的比例不高, 因此要准确地解读那些象征含义比拟丰富或者运用修辞手法较多的图像时有些许迷惑 和困难。视觉教养具有自觉培养性,在如今图像盛行的群众传播时代,因为视觉教养 经常得到熏陶,受众逐渐理解和熟悉了摄影图像的修辞手法和象征含义,并由此渐渐 积累起新的视觉感知和阐释的经历,从而具备生存于现代社会所必需的视觉教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