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惠王》.ppt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86293913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8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见梁惠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孟子见梁惠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子见梁惠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见梁惠王》.ppt(5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文组长沙县三中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离娄上)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现有孟子七篇传世。孟子其人其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其学说出发点

2、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三岁丧父,孟母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朱熹将朱熹将孟子孟子与与论语论语、大大学学、中庸中庸合在一起称合在一起称“四书四书”,并成为并成为“十三经十三经”之一之一。1.仁政仁政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为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为政以德)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政以德)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心。孟子政治思想:孟子政治思想:2.民本民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3.性善论性善论孟子孟子“仁政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学说的理论基础。文言知识积累:文言知识积累:A.读音读音叟叟(su)庶庶(sh)人)人万万乘乘(shng)弑弑(sh)其君)其君不夺不不夺不餍餍(yn)B.重点字词:重点字词:亦亦将将有以有以利吾国乎利吾国乎弑弑其君其君不夺不不夺不餍餍苟为苟为后后义而义而先先利利王何必曰王何必曰“利利”?亦亦有有“仁义仁义”而已矣。而已矣。上下上下交征交征利利B.重点字词:重点字词:亦亦将将有以有以利吾国乎利吾国乎亦:句首助词,无义。有以:有什么。亦:句首助词,无义。有以:有什么。弑弑其君其君不夺不不夺不餍餍苟为苟为后后义而义而先先利利王何必曰王何必曰“利

4、利”?亦亦有有“仁义仁义”而已矣。而已矣。上下上下交征交征利利B.重点字词:重点字词:亦亦将将有以有以利吾国乎利吾国乎亦:句首助词,无义。有以:有什么。亦:句首助词,无义。有以:有什么。弑弑其君其君不夺不不夺不餍餍苟为苟为后后义而义而先先利利王何必曰王何必曰“利利”?亦亦有有“仁义仁义”而已矣。而已矣。亦:但,只。亦:但,只。上下上下交征交征利利B.重点字词:重点字词:亦亦将将有以有以利吾国乎利吾国乎亦:句首助词,无义。有以:有什么。亦:句首助词,无义。有以:有什么。上下上下交征交征利利交征:互相求取。交征:互相求取。弑弑其君其君不夺不不夺不餍餍苟为苟为后后义而义而先先利利王何必曰王何必曰“利

5、利”?亦亦有有“仁义仁义”而已矣。而已矣。亦:但,只。亦:但,只。B.重点字词:重点字词:亦亦将将有以有以利吾国乎利吾国乎亦:句首助词,无义。有以:有什么。亦:句首助词,无义。有以:有什么。弑弑其君其君子杀父,臣杀君,曰弑。子杀父,臣杀君,曰弑。不夺不不夺不餍餍苟为苟为后后义而义而先先利利王何必曰王何必曰“利利”?亦亦有有“仁义仁义”而已矣。而已矣。亦:但,只。亦:但,只。上下上下交征交征利利交征:互相求取。交征:互相求取。后、先:以后、先:以为后;以为后;以为先;为先;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B.重点字词:重点字词:亦亦将将有以有以利吾国乎利吾国乎亦:句首助词,无义。有以:有什么。亦

6、:句首助词,无义。有以:有什么。弑弑其君其君子杀父,臣杀君,曰弑。子杀父,臣杀君,曰弑。不夺不不夺不餍餍苟为苟为后后义而义而先先利利王何必曰王何必曰“利利”?亦亦有有“仁义仁义”而已矣。而已矣。亦:但,只。亦:但,只。上下上下交征交征利利交征:互相求取。交征:互相求取。后、先:以后、先:以为后;以为后;以为先;为先;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B.重点字词:重点字词:亦亦将将有以有以利吾国乎利吾国乎亦:句首助词,无义。有以:有什么。亦:句首助词,无义。有以:有什么。弑弑其君其君子杀父,臣杀君,曰弑。子杀父,臣杀君,曰弑。不夺不不夺不餍餍苟为苟为后后义而义而先先利利餍:满足。餍:满足。王何必

7、曰王何必曰“利利”?亦亦有有“仁义仁义”而已矣。而已矣。亦:但,只。亦:但,只。上下上下交征交征利利交征:互相求取。交征:互相求取。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翻译:翻译:原文: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翻译:翻译: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将对我国有什么利生,你不远千里而来,将对我国有什么利处吗?处吗?”译文:译文:原文:原文:孟子对曰:孟子对曰:“王!何

8、必曰利?亦有仁义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何以利吾国?大夫曰大夫曰何何以利吾家?以利吾家?士庶人曰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何以利吾身?上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原文:原文:孟子对曰: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何以利吾国?大夫曰大夫曰何何以利吾家?以利吾家?士庶人曰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何以利吾身?上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译文:译文:原文:原文:孟子回答道:孟子回答道:“大王何必说大王何必说利利呢?呢?只有只有仁义仁义而已。大王说:而已。大王说:什么对我的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

9、国家有利?大夫说:大夫说:什么对我的封地有什么对我的封地有利?利?士、庶人说士、庶人说:什么对我自身有利?什么对我自身有利?上下互相求取利益,国家就危险了。上下互相求取利益,国家就危险了。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原文:原文: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拥有一万辆兵车的

10、大国,杀掉它的国君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拥有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从一万里取一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从一万里取一千,从一千里取一百,够多的了。千,从一千里取一百,够多的了。原文:原文:译文:译文:原文:原文: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原文:原文:译文:译文:(可是,)

11、倘若轻视义而重视利,那么(可是,)倘若轻视义而重视利,那么不夺取全部就不满足。没有讲求不夺取全部就不满足。没有讲求“仁仁”却遗却遗弃他的父母的,没有讲求弃他的父母的,没有讲求“义义”却以他的国却以他的国君为后的。大王说君为后的。大王说仁义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就行了,何必说利利?”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高举高举“仁义仁义”大旗,痛快拦回大旗,痛快拦回“利利”的话题;的话题;陈述陈述“利利”的危害:的危害:“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上下交

12、征利,而国危矣”;点出点出“仁义仁义”的效用:不的效用:不“遗其亲遗其亲”,不,不“后后其君其君”;重申讲求重申讲求“仁义仁义”而舍弃而舍弃“利利”文章主旨:文章主旨:文章主旨:文章主旨: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利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拓展延伸孟子的义利观,到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既然梁惠王只知言利,孟子还向他讲诉既然梁惠王只知言利,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自己的“仁政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的个性?既然梁惠王只知言利,孟子还向他讲诉既然梁惠王只知言利,

13、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自己的“仁政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的个性?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知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执著的追求,他决不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执著的追求,他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想。庄暴见孟子,曰: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曰:“好乐好乐何如?何如?”庄暴见孟子庄暴见孟子 孟子曰: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几乎!”他日,见于王曰:他日,见于王曰:

14、“王尝语庄子以好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乐,有诸?”王变乎色,曰: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之乐犹古之乐也。”曰:曰:“可得闻与?可得闻与?”曰: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曰:“不若与人。不若与人。”曰: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曰:“不若与众。不若与众。”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迂远而阔于事情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当是之时,秦用

15、商鞅商鞅,富国强,富国强兵;楚、魏用兵;楚、魏用吴起吴起,战胜弱敌;,战胜弱敌;齐宣王齐宣王、威、威王用王用孙子、田忌之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史记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子荀卿列传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胠箧胠箧qqiqqi”的意思是打开箱子。取的意思是打开箱子。取文章开篇的第一个词语。文章开篇的第一个词语。本篇言辞直接,一方面竭力抨击所谓圣本篇言辞直接,一方面竭力抨击所谓

16、圣人的人的“仁义仁义”,一方面倡导抛弃一切文化和,一方面倡导抛弃一切文化和智慧,使社会回到原始状态中去。宣扬智慧,使社会回到原始状态中去。宣扬“绝绝圣弃知圣弃知”的思想和返归原始的政治主张,就的思想和返归原始的政治主张,就是本篇的中心。是本篇的中心。胠胠 箧箧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盗亦有道乎?”跖曰: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盗者,天下未之有也。”故跖之徒问

17、于跖曰: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盗亦有道乎?”跖曰: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盗者,天下未之有也。”因而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因而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强盗也做强盗也有规矩吗?有规矩吗?”盗跖回答说:盗跖回答说:“到什么地方会到什么地方会没有规矩呢?揣测屋里储藏着什么财物,是没有规矩呢?揣测屋里储藏着什么财物,是圣明;率先进到屋里,是勇敢;最后退出屋圣明;率先进到屋里,是勇敢;最

18、后退出屋子,是义气;知道可否采取行动,是智慧;子,是义气;知道可否采取行动,是智慧;事后分配均匀,是仁爱。这五个方面不具事后分配均匀,是仁爱。这五个方面不具备,却能成为大盗的人,天下是没有的。备,却能成为大盗的人,天下是没有的。”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不少而不善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不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多。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不少而不善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不少而不善人

19、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多。从这一点来看,善人不能通晓圣人之道从这一点来看,善人不能通晓圣人之道便不能立业,盗跖不能通晓圣人之道便不能便不能立业,盗跖不能通晓圣人之道便不能行窃;天下的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那么行窃;天下的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那么圣人给天下带来好处也就少,而给天下带来圣人给天下带来好处也就少,而给天下带来祸患也就多。祸患也就多。故曰:唇竭而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故曰:唇竭而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天下始治矣!所以说:嘴唇缺失了,牙齿就会受寒,

20、所以说:嘴唇缺失了,牙齿就会受寒,鲁侯奉献的酒味道淡薄致使赵国都城邯郸遭鲁侯奉献的酒味道淡薄致使赵国都城邯郸遭到围困,圣人出现了因而大盗也就兴起了。到围困,圣人出现了因而大盗也就兴起了。抨击圣人,释放盗贼,天下才能治理好啊。抨击圣人,释放盗贼,天下才能治理好啊。故曰:唇竭而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故曰:唇竭而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天下始治矣!第一部分:第一部分:从讨论各种防盗的手段最终都会被盗贼从讨论各种防盗的手段最终都会被盗贼所利用入手,指出当时治天下的主张和办所利用入手,指出当时治天下的主张和办法,都是统

21、治者、阴谋家的工具,着力批判法,都是统治者、阴谋家的工具,着力批判了了“仁义仁义”和和“礼法礼法”。本文名句:本文名句:1.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人不死,大盗不止。2.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3.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简介佛教简介:按照比较通行的说法,佛教按照比较通行的说法,佛教是在东汉明帝时开始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明帝时开始传入中国的。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的。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矛盾激化,再加上统治者有社会矛盾激化,再加上统治者有意识地提倡,佛教得到迅

22、速发意识地提倡,佛教得到迅速发展。展。“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台烟雨中”正是这一时期佛教发正是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的真实写照。展的真实写照。佛是什么佛是什么?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隋唐隋唐时期,佛教发展为许多新的宗派。并时期,佛教发展为许多新的宗派。并结合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传统,创造性地确立了结合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传统,创造性地确立了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禅宗。禅宗在禅宗在六祖慧能六祖慧能手中发扬光大,手中发扬光大,坛经坛经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

23、教,教,是禅宗的立教宗经。是禅宗的立教宗经。关于禅宗:关于禅宗:“不立文字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以心传心”。迦叶迦叶达摩达摩慧可慧可僧璨僧璨道信道信弘忍弘忍慧能慧能禅宗流派:禅宗流派:神秀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禅”是梵语的音译,指的是将心专注于某是梵语的音译,指的是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在彻底寂静中呈现的神秘思维状态。这一对象,在彻底寂静中呈现的神秘思维状态。这是一种修行的方式

24、,禅宗的思想主要包括:是一种修行的方式,禅宗的思想主要包括:“禅禅”是梵语的音译,指的是将心专注于某是梵语的音译,指的是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在彻底寂静中呈现的神秘思维状态。这一对象,在彻底寂静中呈现的神秘思维状态。这是一种修行的方式,禅宗的思想主要包括:是一种修行的方式,禅宗的思想主要包括:佛性本有。佛性本有。“禅禅”是梵语的音译,指的是将心专注于某是梵语的音译,指的是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在彻底寂静中呈现的神秘思维状态。这一对象,在彻底寂静中呈现的神秘思维状态。这是一种修行的方式,禅宗的思想主要包括:是一种修行的方式,禅宗的思想主要包括:禅宗认为佛性是众生本来就具有的,凡和圣禅宗认为佛性是众生

25、本来就具有的,凡和圣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悟到了它。所以,佛在心中,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悟到了它。所以,佛在心中,自心即是佛,不须向外求索。这一方面指出佛性自心即是佛,不须向外求索。这一方面指出佛性的无差等性,另一方面指出修行中要依靠人的主的无差等性,另一方面指出修行中要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观能动性,强调“各自观心,自见本性各自观心,自见本性”,“但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用此心,直了成佛”。佛性本有。佛性本有。无住生心。无住生心。要在没有执著的情况下,保持心的圆融无要在没有执著的情况下,保持心的圆融无滞,自然流转。慧能将参禅活动与禅者的日常生滞,自然流转。慧能将参禅活动与禅者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在行住坐

26、卧中,去体会禅的境界。活联系起来,在行住坐卧中,去体会禅的境界。“平常心是佛平常心是佛”。无住生心。无住生心。顿悟法门。顿悟法门。禅宗认为,从众生到佛的转化就在一念之禅宗认为,从众生到佛的转化就在一念之间。为什么一念顿悟就等于觉悟成佛了呢?这是间。为什么一念顿悟就等于觉悟成佛了呢?这是由于人心本来具备佛性,只是被妄念隐覆,一旦由于人心本来具备佛性,只是被妄念隐覆,一旦妄念俱灭,就会顿见自心。妄念俱灭,就会顿见自心。“一念善,智慧即一念善,智慧即生。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生。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就是就是说只要一灯明亮就打破了黑暗的状态,只要一念说只要一灯明亮就打破了黑暗的状态,只要一念觉悟就灭除了迷妄的心情觉悟就灭除了迷妄的心情。顿悟法门。顿悟法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