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docx

上传人:教**** 文档编号:86215698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8.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docx(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原始农耕生活第2课一、单项选择1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天下稳”。农业是国之根本,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有()农作物种植的出现家畜饲养的出现聚落的发展磨制工具的发展城市的出现ABCD2右图圆石斧为距今六七千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能佐证他们生活在()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青铜时代D铁器时代3歌谣“骨耜石陶,种植水稻,猪狗水牛,定居不移”反映了哪一原始居民的情况()A山顶洞人B半坡人C河姆渡人D北京人4黄河和长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最早生活

2、在我国黄河流域的农耕居民代表是()A北京人B半坡人C河姆渡人D元谋人5秋收后,半坡人和河姆渡人互访,在餐桌上他们的食物应该包括()大米饭小米粥猪肉鱼页1第ABCD6下图中,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性因素是()A自然条件B生活习惯C生产工具D劳动技术7下列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相同之处描述正确的有()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都能饲养家畜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都生活在长江流域ABCD8小乐所在的学习小组为进行一项探究活动,利用网络收集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资料。以下最符合他们探究内容的活动主题是()A中国的朝代更替B中国的远古人类D中国古代远古传说C中国原始农耕文化二、组合列举9我国

3、原始农耕时代生活丰富多彩。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距今(1)_年左右,_人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_(2)距今约年的还懂得使用天然漆。人已经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年的(3)距今约6000_三、材料解析10,回答问题。阅读材料,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人民众多至于神农材料一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教民农作。制耒耜,分地之利,白虎通教民农作”反映了什么历(1)结合材料一,分析神农氏为什么“教民农作”。“制耒耜,)(4史现象?分页2第材料二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周易(2)材料二说明人类的居住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你举例说明。(4分)

4、材料三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郭沫若(3)材料三是郭沫若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状况的描述?说出你判断的理由。“农耕既普及”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主要是什么农作物?(5分)(4)结合三则材料说一说,在原始农业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因素有哪些。(至少两项,4分)1D2、B3C解析山顶洞人和北京人还未种植粮食,排除A、D;半坡人主要种植粟,河姆渡人主要种植水稻。答案为C。4B解析河姆渡人和元谋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排除C、D;北京人还不会农耕,排除A;半坡人是我国黄河流域的农耕居民代表。答案为B。5D解

5、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和河姆渡人是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典型代表,半坡人种植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而且他们还会饲养家畜,如猪、狗等,半坡人还会用渔叉、渔钩、渔网捕鱼。答案为D。6A解析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住在干栏式的房屋里,干栏式房屋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通风防潮;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里,屋内有灶坑,供炊煮和取暖用。南方炎热潮湿,北方寒冷干燥,故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条件。7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和半坡居民均是新石器时期从事原始农耕的居民,他们使用的是磨制石器;在从事原始农业的同时,他们也开始从事原始畜牧业,学会了饲养家畜、建造房屋,过上了定居生活;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符合题意的是,故答案为D。8C解析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9(1)10000(2)7000河姆渡(3)半坡10(1)因为“人民众多,禽兽不足”。我国的原始农业出现了。(2)人类由居住野外、洞穴到盖房定居。如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和半坡人的半地穴式圆页3第形房屋。(3)半坡原始居民。理由:材料中提到了“彩陶”。粟。(4)人们过上定居生活;磨制工具发展等。页4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