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44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6113303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77.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44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44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44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44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pdf(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word 1/7 第 44 讲 文艺复兴和某某改革 一、选择题 1(2019东城期末)15 世纪的佛罗伦萨有许多学校,包括一所大学,其识字人口比例是欧洲其他国家难以匹敌的,10 万人里有至少 8000 名儿童进入教会学校、市立学校以及私立学校接受教育。对其影响理解正确的是(A)A学校教育发展利于古典文化的复兴 B人文主义思想在学校盛行 C市民摆脱了基督教文化传统的影响 D基督教抑制西欧教育发展 解析 材料中说佛罗伦萨有许多学校,识字人口比例高,显然有利于古典文化的复兴,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人文主义思想在学校盛行,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学校包括教会学校,故 C 项理解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基督

2、教抑制西欧教育发展,故 D 项错误。2(2018某某某某)下表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代表性艺术家作品的特点。作者 赋予恋人的角色 但丁 将贝特丽丝描绘成集真善美于一身,引导他进入天堂的女神 彼特拉克 将劳拉描绘成不肯揭开面纱的“恶心的美人”、圣母 薄伽丘 直接描写玛丽娅的外貌:她那鹅蛋脸儿才真像百合花般洁白 据表可知当时(C)A文学日益远离教会 B社会的道德水准变化 C人文思想逐渐发展 D思想不再受某某影响 解析 表格提及作者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和文学家,他们提倡人文主义,故 C 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作品依然体现某某特点,故 A 项错误;道德水准不是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主 X,故 B 项错误;当

3、时思想仍然受到某某支配,故 D 项错误。3(2018某某某某、某某、某某质检)彼特拉克在散文秘密中热烈地为爱情和荣誉辩护:认为爱情同热爱上帝,追求人间的幸福同追求永恒的幸福是一致的。由此反映了彼特拉克(A)A关注凡人的世俗生活 B追求人的某某信仰自由 word 2/7 C抨击贵族的等级观念 D主 X 基督教的禁欲主义 解析 彼特拉克是人文主义之父,他关注的是凡人的世俗生活,选项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彼特拉克和某某信仰自由无关,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抨击贵族的等级观念是启蒙思想家,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反对而非主 X 基督教的禁欲主义,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 项

4、。4(2019山师附中二模)下边三幅图从左至右依次为:古希腊雕塑家米隆的 掷铁饼者、古希腊某某石雕像米洛斯的维纳斯、达芬奇的肖像画蒙娜丽莎。三幅画共同体现了(A)A人性的光辉人性之美 B凝固的永恒运动之美 C神秘的微笑艺术之美 D缺憾的静美爱情之美 解析 掷铁饼者是古希腊雕塑的代表作品,表现了运动员优美的姿态和健美的肌体,只 B 项符合。掷铁饼者、米洛斯的维纳斯是古希腊雕塑的代表作品,表现了女神的美丽、高雅与庄重,D 项符合。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肖像画蒙娜丽莎,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以“神秘的微笑”显示艺术之美,C 项符合。以上三幅作品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人性的光辉,

5、共同表达了人性之美,故选 A 项。5(2018某某、某某名校联考)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本琼生称誉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由此可知,莎士比亚(C)A理性主义灵魂改变人类的命运 B代表英国文学艺术最高成就 C倡导的人文精神影响整个世界 D显示工业时代人定胜天豪情 解析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家,其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故 A 项错误;本琼生称莎士比亚为“时代的灵魂”并非因为莎士比亚在英国文学艺术史上的地位,而是word 3/7 他的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故 B 项错误;根据“属于千秋万代”可知本琼生强调的是莎士比亚人文精神的世界影响,故 C 项正确;

6、莎士比亚时期尚未开始工业革命,故 D 项错误。6(2018某某中原名校考评)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 中指出:“所有节日都应当废除,唯有礼拜日应该保留。假若有意要保留圣母和较大圣徒的节日,就应当把它们并入礼拜日,或在节日仅举行一个早晨弥撒,把那日的其余时间仍用为工作的时间。”这说明(A)A教会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生产 B教会颁布的某某戒律业已成为市民们精神上的沉重负担 C教会干扰了人们正常生活 D教会不应干涉世俗社会的事务 解析 材料中马丁路德主 X 简化某某仪式,把其余时间作为工作的时间,从反面反映出繁琐的教会仪式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生产,故 A 项正确;材料只涉及繁琐的教会仪式,与其某

7、某戒律无关,故 B 项错误;C 项只是表面现象,更主要的是繁琐的教会仪式占用大量工作时间,不利于经济发展,故 C 项错误;材料简化某某仪式的主 X,实际上是强调教会不要过多干涉人们的精神生活,故 D 项错误。7(2018某某金卷联考)路德对于当时没有任何神学根据、夸 X 地宣传赎罪券功效的行径很是气愤。于是当时神学问题辩论的正常惯例,在 1517 年 10 月 31 日夜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提纲贴在了威登堡教堂大门上,提纲中的言辞比较温和。这说明当时路德(A)A运用学术辩论手段揭露教会的腐败 B信奉“教随国定”原则 C号召基督徒为民族国家建立而斗争 D与罗马教廷彻底决裂 解析 根据材料中“关

8、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提纲贴在了威登堡教堂大门上,提纲中的言辞比较温和”得出当时路德运用学术辩论手段揭露当时教会的腐败,故 A 项正确;“教随国定”原则是路德发动某某改革的成果,材料中未涉及,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路德号召基督徒为民族国家建立而斗争,故 C 项错误;材料中路德仅仅是揭露教会,并未与罗马教廷彻底决裂,故 D 项错误。8(2019东城期末)诗人海涅说:“路德的语言在不到几年便普及到全德意志,并被提升为共同的书面语言,并赋予这个政治上某某上四分五裂的国家以一种语言上的统一。”这表明(C)A“因信称义”瓦解了天主教会的信仰基础 word 4/7 B马丁路德改革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C用

9、德语翻译圣经推动了德意志的统一 D某某信仰的统一是语言统一的前提 解析“路德的语言普及到全德意志并赋予这个政治上某某上四分五裂的国家以一种语言上的统一。”说明用德语翻译的圣经推动了德意志的统一,故 C 项正确。“因信称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 项错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 项错误。某某信仰统一是语言统一的前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 项错误。9(2019某某湘东六校联考)朱孝远教授曾指出:“德国某某改革运动纠正了教会凌驾于国家之上的错误,使政府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全面地担负起行政职责,从而捍卫了国家主权和国家核心利益。”材料表明德国某某改革(B)A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国家职能

10、B有利于其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文化专制 D利于其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 B 正确,因为材料主要体现了“教权低于王权”这一转变,从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其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形成。A、D 错,政府只是从教会手里拿回原本应该属于自己行政权力,不存在国家职能的完善与中央集权的强化;C 错在,材料并未涉及思想问题。10(2019某某某某质检)“文艺复兴和某某改革共同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然而两者要实现的目标却有所差别。文艺复兴的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某某改革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这反映了(A)A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 B文艺复兴为

11、某某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C文艺复兴与某某改革作用领域的局限 D两场运动在不同领域产生的特殊影响 解析 分析材料可知文艺复兴的目的是“走向现代文明”,某某改革的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两者是继承发展的关系,故正确答案为 A 项;B、C、D 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11(2019某某某某期末)马丁路德宣扬因信称义,主 X 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而不是依靠圣礼、善功和神职人员。这一主 X 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主要是因为(B)A否定了赎罪券的功效 B强调了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word 5/7 C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D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主 X 的“

12、信仰得救”,强调了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因此马丁路德的思想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故 B 项正确;A 项是九十五条论纲的内容,排除;C、D 项是因信称义的影响,排除。12(2019某某红色七校联考)教会宣称购买赎罪券可以拯救自己的灵魂,但马丁路德认为一个人得救要靠信仰,而不是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因信称义”。从本质上看“因信称义”(A)A赋予了德国民众自由精神 B削弱了罗马教廷的神圣权威 C揭露了赎罪券对民众的欺骗 D促进了资产阶级新教派的产生 解析 马丁路德一个人要得救,不是靠外在的事物,而是要通过内心的信仰才能起到作用,强调与上帝直接沟通,个人掌握了某某信仰的主动权,因此本质上是赋予了德国民众自

13、由精神,A 项正确;B、C、D 项都不是本质的反映,故排除 B、C、D 项。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但丁提出,神学家们以太阳和月亮比拟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认为月亮本身没有光,而只是太阳光的反射。同样,世俗权力本身没有权威,而只是仰赖教会权力的权威,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但丁反驳说,第一,上帝先创造日月,然后才创造人类。政权是为医治人类的罪孽恶疾而设,是上帝在创造人类之后设立的。上帝并没有在创造日月的时候便创造政权,把政权与教权比拟为日月是不恰当的。第二,即使这一比喻暂时可以成立,但月亮必须吸收太阳的光辉是一回事,月亮本身的存在和功能是另一回事,月亮本身的存在不依赖太阳,它

14、的功能及其功能的行使也不依赖太阳。第三,从逻辑上说,月亮从太阳吸取光辉不能等同于世俗权力必须从教会权力吸取权威,光辉不等于权威。但丁强调:教皇并非上帝在人世的全权代表,由上帝执掌天国和尘世的大权是不能授予教皇和教会的,体现世俗权力和神圣权力的“两把刀”并不掌握在教会手中。政权先于教权而存在,罗马政权先前并不受教会的约束,故教会不是帝国力量的起源。教会不可能被上帝授予向尘世国家授权的权力。而世俗帝王,如康斯坦丁大帝,把王权赠与教会,实属无效行为。摘编自 X 小平评但丁论世界帝国中的法律思想 word 6/7 材料二 李贽对当时程朱理学所极力推崇的孔孟之学大加鞭挞,他认为孔子并非圣人,“虽孔夫子亦

15、庸众人类也”,“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人人都是圣人。李贽否认儒家的正统地位,否定孔孟学说是“道冠古今”的“万世至论”,认为不能将其当做教条而随便套用。六经、论语、孟子“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李贽对孔子及孔孟之道的批判确已达到了“非圣无法”的地步,当时很多卫道士对他是恨之入骨了。摘编自陈欣雨李贽经学批判及反理学思想研究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但丁关于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的观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但丁和李贽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的相似之处及其各自的历史价值。答案(1)观点:反对教权至上;世俗权力不是仰赖教会权力的权威而

16、存在;政权先于教权而存在;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要相互分离(政教分离)。(2)相似:专制政权(或教权);文化压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价值:但丁思想:打击了教会势力,推动近代人文思想的发展;对后来的某某改革有深远影响;提出政教分离原则,有利于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李贽思想: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具有时代特色和解放思想的进步意义。解析(1)从材料一“但丁提出同样,世俗权力本身没有权威,而只是仰赖教会权力的权威,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可知但丁关于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的观点是反对教权至上;从“第三,从逻辑上说,月亮从太阳吸取光辉不能等同于世俗权力必须从教会权力吸取权威,光辉不等

17、于权威”,可知但丁观点是世俗权力不是仰赖教会权力的权威而存在;从“但丁强调:教皇并非上帝在人世的全权代表,体现世俗权力和神圣权力的两把刀并不掌握在教会手中。政权先于教权而存在,罗马政权先前并不受教会的约束,故教会不是帝国力量的起源。教会不可能被上帝授予向尘世国家授权的权力”,可知但丁观点是政权先于教权而存在;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要相互分离(政教分离)。(2)第一小问,结合但丁所处的中世纪后期和李贽所处的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总结二者背景上的相似之处;第二小问,结合但丁、李贽思想主 X 的进步意义归纳二者的历史价值。14(2019某某省通海二中月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8、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word 7/7 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材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材料三 加尔文主 X“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

19、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请回答:(1)据上述材料看,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 X 的共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 X 有何不同?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2)结合所学知识及上述材料信息,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某某改革主 X 有何异同?答案(1)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 X 信仰得救。罗马天主教会主 X 因行得救。动摇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和权威,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2)相同点:都主 X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 X 简化某某仪式;个人通过圣经可直接与。解析 本题考查欧洲的某某改革,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

20、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 X 与罗马天主教会主 X 的不同,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和“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加尔文主 X信仰得救”分析得出。联系所学有关内容可知,他们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是为了动摇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和权威,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教会。(2)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分析得出,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某某改革主 X 的相同点包括,都主X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 X 简化某某仪式;个人通过圣经可直接与上帝沟通。联系所学可知,加尔文进一步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是真正的某某精神;以及根据材料中的“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可以看出加尔文主 X“先定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