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学案历史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课后习题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6102051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628.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牌学案历史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课后习题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金牌学案历史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课后习题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牌学案历史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课后习题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牌学案历史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课后习题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pdf(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 2 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新航路开辟后,在西欧市场上出现的商品中最能体现时代特色的是()A.丝绸 B.瓷器 C.玉米 D.葡萄酒 答案 C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与亚非的联系扩大,与美洲建立了新的联系,所以原产于美洲的玉米在西欧市场上的出现最能体现时代特色,故 C 项正确。2.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方面美洲作物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下列物种中属于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是()A.小麦、水稻、牛、马 B.玉米、马铃薯、番茄、南瓜 C.玉米、水稻、牛、马 D.马铃薯、番茄 答案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麦、

2、水稻、牛、马都是由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故 A 项正确;玉米、马铃薯、番茄、南瓜的原产地都是美洲,故 B、C、D 三项均错误。3.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1765 年大豆引入北美;明朝时,玉米、马铃薯传入中国。这主要得益于()A.奴隶贸易 B.世界市场的出现 C.商业革命 D.资本的原始积累 答案 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的大豆在 1765 年引入北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于明朝时传入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物种的交流得益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出现,故选 B 项;奴隶贸易是指欧洲殖民者把非洲的黑人贩卖到美洲充当奴隶,与题干材料中的物种交流无关,排除 A项;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后西

3、欧商业领域产生的重大变革,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C 项;资本原始积累是指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资本主义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形成前的历史阶段,所以称为“原始积累”,排除 D 项。4.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物种的交流。先后传入中国的美洲独有物种除辣椒之外,还有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刺激了当时中国()A.生产工具迅速革新 B.农业商品化的发展 C.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D.朝贡体制的终结 答案 B 解析农业商品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玉米和马铃薯等作物都属于高产作物,它们的引进和大量种

4、植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粮食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农业商品化的发展,故 B 项正确。5.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后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马铃薯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种植,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A.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击和破坏 B.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C.带来的物种交流延缓了旧大陆的发展 D.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 答案 B 解析 A 项表述绝对,欧洲殖民者对殖民地的掠夺和破坏延缓了当地社会的发展,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以来的世界物种交流,

5、这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故 B项正确;物种交流有利于推动旧大陆的发展,故 C 项错误;D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错误。6.下面为某一历史事件影响示意图。最符合此图的主题是()A.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B.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影响 C.亚非拉的近代化 D.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扩大 答案 B 7.下面是部分原产于美洲的物种向中国传播的情况。物种 传入中国的时期 备注 玉米 明朝 明朝时引进,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 甘薯 明朝 自菲律宾传入中国 马铃薯 明朝 清初松溪县志上已有种植马铃薯的记载 据此推断,明清时期美洲物种的引进()A.解决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 B.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C

6、.导致了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 D.扩大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 答案 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明清时期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提高了粮食产量,扩大了人们的食物来源,故选 D 项;引进高产粮食作物只能缓解粮食紧张问题,并不能彻底解决,排除 A 项;B 项与美洲物种的引进没有必然联系,排除;新的经营方式是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带来的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出现的,与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关系不明显,排除 C 项。二、非选择题 8.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范围内物种和商品的交流快速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物种大

7、交流,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流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物种交流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摘编自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 哥伦布大交换 1492 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材料二 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市场业已创立起来。货物、劳务、金钱、资本和民间往来,差不多不再顾及国界。商品买卖的价格是世界一致的。比方说,在小麦买卖中,商人们每天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追踪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价格;然后根据各地的行情将自己的价格加以调整,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从这一点来讲,世界小麦的供应大体上就是根据需求和支

8、付能力来进行分配的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这个世界出现一个统一的经济体制,与此同时,第一次把远方地区带进竞争之中。摘编自美帕尔默等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1)根据材料一,概括“物种大交流”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范围内物种和商品的交流”的积极影响。参考答案(1)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双重性(积极和消极方面);时间具有长期性。(2)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密切了世界经济联系;促进了科技的发展;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17 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

9、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咖啡馆的发展历程反映出()A.世界物种交流范围逐步扩大 B.欧亚地区饮食结构渐趋同化 C.咖啡馆成为主要社交媒介 D.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答案 A 解析咖啡原产于非洲,17 世纪初期,随着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咖啡在欧洲流行开来,A 项正确;“同化”说法错误,排除 B 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咖啡馆成为主要社交媒介,排除 C 项;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是在 18 世纪 60 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D 项。2.明朝时马铃薯传入中国。最初仅有达官显贵方能享用,由专司蔬菜种植的“菜户”筛选、培育。清朝中叶中国人口骤增,马铃薯迎来了第

10、一个种植高峰,开始走向平民百姓。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注重种植经济价值高的作物 B.马铃薯不适合中国人的饮食口味 C.传统的经营模式不利于物种交流 D.封建国家忽视农作物品种的引进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明朝时马铃薯传入中国,到清朝中叶才逐渐走向平民百姓,说明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速度比较慢,这主要与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有关。传统的小农经济具有保守和封闭的特点,不利于物种的交流,故选 C 项;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农民注重经济价值高的作物的种植,排除 A 项;题干材料“马铃薯走向平民百姓”,说明马铃薯能够被百姓所接受,其适合了中国人的饮食口味,排除 B 项;明清时期高产

11、粮食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的引进,说明封建国家重视农作物品种的引进,排除 D 项。3.有学者对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进入世界其他地区后的影响展开研究,据此可知()马铃薯传入中国后,人口增长,导致大量荒山、森林被砍伐殆尽 在英格兰,许多制造商尝试用马铃薯取代面粉制作面包,以降低生产成本,加快工业化进程 A.食物来源决定人口增长规模 B.战争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C.物种交流改变人类历史进程 D.人口迁徙推动文化认同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美洲物种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引起了环境的破坏,加快了工业化进程等,这反映出物种交流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故 C 项正确;“决定”说法绝对,排除A 项;

12、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战争促进区域文化交流,排除 B 项;题干材料没有强调人口迁徙推动文化认同,排除 D 项。4.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接近 30 种。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也包括中国的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入美洲。欧洲人食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原产于非洲)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A.新航路开辟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 B.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 C.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 D.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

13、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 答案 C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全球性联系的建立,物种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但没有实现自由流动,故 A 项错误;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但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欧洲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故 B 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美洲、欧洲和亚洲之间的物种交流,题干材料“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表明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故 C 项正确;亚洲和美洲是通过新航路开辟连接起来的,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

14、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1765 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干草、饲料或绿肥作物。19 世纪 60 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 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 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 280 多个大豆品种或类型。1931 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

15、、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 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大豆的特点和作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参考答案(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的推动。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是重要的备荒物资。(2)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3)积极意义: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