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阳光指标调研卷语文试题含解析.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6079807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阳光指标调研卷语文试题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阳光指标调研卷语文试题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阳光指标调研卷语文试题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阳光指标调研卷语文试题含解析.pdf(2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苏州市 20172018 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阳光指标 调研卷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生活的艰难困苦没有动摇他考研的决心,他在逆境中 苦学,终于在 40 岁时考上了中文系的研究生。中国历来多陋儒、腐儒,然而也有例外,虽是,却闪耀着不灭的光辉。新来的教官怕我们这群毛头小伙儿不服他管教,一上来就给了我们一个 。A.勉励 凤毛麟角 马后炮 B.勉励 沧海一粟 下马威 C.勉力 凤毛麟角 下马威 D.勉力 沧海一粟 马后炮【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词语意思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勉励”,劝人努力

2、,鼓励;“勉力”,努力,尽力。第一句中是说他在逆境中努力苦学,故应使用“勉力”。“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第二句中,相对于前面的“陋儒、腐儒”,此处应是说可贵的人,应使用“凤毛麟角”。“下马威”,原指官吏初到任时对下属显示的威风,后泛指一开头就向对方显示的威力;“马后炮”,象棋术语,借指不及时的举动。第三句中,该句是说教官一来就向我们显示自己的威力,应使用“下马威”。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

3、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本题中,考生可以先借助“勉励”和“勉力”的区别排除 AB 两项,因为“勉励”的对象应是别人,而“勉力”是自己;再借助“凤毛麟角”和“沧海一粟”的不同点排除 D 项,“凤毛麟角”指珍贵而稀少,侧重“珍贵”,而“沧海一粟”侧重渺小。2.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B.我抛下了/新月黄

4、金的锚 C.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D.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这是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和借喻。“比喻”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即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作为比喻,可以没有本体和比喻词,但一定要有喻体,且喻体与本体本质上不同类。C 项,“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沉默”赋予“夏虫”以人的特点,这比拟的修辞,另外还使用顶真的修辞。A 项,“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这是把橡树的枝干比作“刀”“剑”“戟”,这是比喻;B 项,“我抛下了/新月黄金的锚”,

5、此处把“新月”比作“黄金的锚”,是比喻;D 项,“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将“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这是比喻。3.下列对联中,对应的历史人物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缅想忠贞,补阙拾遗犹昨事;何来环佩,清辉香雾替诗魂 王安石 B.王业不偏安,两表于今悬日月;臣言当尽瘁,六军长此驻风云 诸葛亮 C.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下,挂弓扶桑 李白 D.报国精忠,三字狱冤千古白;仰天长啸,一曲词唱满江红 岳飞【答案】A.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我国文学史上,南北朝是继诗经、汉乐府之后,民间诗歌收集、保

6、存、流传最多的一个时期。南北朝的乐府民歌虽然产生于同一时代,但由于南北方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至风俗习尚的不同,民歌产生的具体条件也不同,。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里,诗中描写的妇女形象是多么的不同寻常、光彩照人啊!北朝民歌则内容较为丰富,形式也较为多样。西洲曲可以作为它的代表。南朝民歌多写儿女情怀,风格柔媚。因而南朝与北朝的民歌,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它的杰出代表,就是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木兰诗。A.B.C.D.【答案】D 5.下列诗句中,不是表现作者隐逸情怀的一项是 A.因声谢同列,吾慕颍阳真。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C.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D.松风吹解带,

7、山月照弹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诗句中,不是表现作者隐逸情怀的一项”,考生要明确题干的要求,“不是”“表现隐逸情怀”。C 项,“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句话是说“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这不是隐逸情怀。A 项,“因声谢同列,吾慕颍阳真”,“颍阳”,陶渊明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 中说“愿言海诸子,从我颖水滨”,一个“慕”字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B 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意思是“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返自然”,指归

8、耕园田,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喜爱。D 项,“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这三项都流露出隐逸情怀。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洛中豪士 康軿 乾符中,洛中有豪贵子弟,承藉勋荫,物用优足,恣陈锦衣玉食,不以充诎为戒。饮馔华鲜,极口腹之欲。有李使君出牧罢归,居止亦在东洛。深感其家恩旧,欲召诸子从容。有寺僧圣刚者,常所来往,李因以具宴为说。僧曰:“每见其饮食,穷极水陆滋味,常馔必以炭炊,往往不惬其意。此乃骄逸成性,使君召之,可乎?”李曰:“若朱象髓、白猩唇,恐不可致,止于精洁修办小筵,未为难事。”于是广求珍异,俾

9、妻孥亲为调鼎,备陈绮席雕盘,选日邀致。弟兄列坐,矜持俨若冰玉。肴羞每至,曾不下箸。主人揖之再三,唯沾果实而已。及至水餐,俱致一匙于口,然相眄良久,咸若餐茶食蘖。李莫究其由,但以失饪为谢。明日,复睹圣刚,备述诸子情貌。僧曰:“某前者所说,岂谬哉!”因造其门,以问之曰:“李使君特备一筵,肴馔可为丰洁,何不略领其意?”诸子曰:“燔、炙、煎、和,未得其法。”僧曰:“他物纵不可食,炭炊之饭,又嫌何事?”曰:“上人未知。凡以炭炊馔,先烧令熟,谓之炼火,方可入爨。不然,犹有烟气。李使君宅炭不经炼,是以难于餐啖。”僧抚掌大笑曰:“此则非贫道所知也。”及大寇陷洛,财产剽掠俱尽。昆仲数人与圣刚同时窜避,潜伏山谷,

10、不食者三日。贼锋稍远,徒步将往河桥。道中小店始开,以脱粟为餐而卖。僧囊中有钱数文,买于土 杯同食。腹枵既甚,粱肉之美不如。僧笑而谓曰:“此非炼炭所炊,不知可与诸郎君吃否?”但低首惭靦,无复词对。古人云:“膏粱之性难正。”其此之谓乎?是以圣人量腹而食,贤者戒于奢逸。(选自剧谈录,有删节)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李因以具宴为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及大寇陷洛/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徒步将往河桥/日与其徒上高山 D.是以圣人量腹而食/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勋荫:凭自己立功得到官爵。古代官吏选拔有世袭、纳赀、荐举、勋荫等方式。

11、B.昆仲:称人兄弟的敬词。昆为兄,仲为弟。另古代常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C.粱肉:以粱为饭,以肉为肴,指精美的膳食。如“食必粱肉,衣必文绣”。D.失饪:烹调生熟失宜。论语乡党有“失饪不食,不时不食”的记载。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明日,复睹圣刚,备述诸子情貌。(2)古人云:“膏粱之性难正。”其此之谓乎?9.简要概括李使君之宴中,豪贵子弟“难于餐啖”的原因。【答案】6.D 7.A 8.(1)第二天,(李使君)又见到僧人圣刚,详细地告诉了他这几个兄弟昨天宴席上的情形(表现)。(2)古人说:“纨绔子弟的品性(性行)是难以匡正的。”大概说的就是这个吧?9.李使君家肴馔烧烤调味都不得

12、方法;他家炭没有经过炼烧,饭难以下咽;富贵子弟从小生活奢靡,极尽享乐,体会不到艰难。【解析】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D 项,两个“量”意思都是“估量”。A 项,“李因以具宴为说”,“具”与“宴”搭配,“具宴”即“设宴”“备办宴席”,“具”应解释为“备办”,是动词;“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修饰“言”,应解释为“详尽”。B 项,“及大寇陷洛”,“及”,意思是“等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及”,动词,“比得上”。C 项,“徒步将往河桥”,“徒

13、”,步行;“日与其徒上高山”,“徒”,名词,随从。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如本题中的两个“具”,前者放在名词的前面,应为动词;后者放在动词前,应是修饰动词

14、,此处是状语。7.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 项,“勋荫:凭自己立功得到官爵”错误,“勋荫”应指子孙凭借先辈功业而得到官爵。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明日”,古今异义,第二天;“复睹”前面省略主语“李使君”,“复”,又,“睹”,看到,见到;“备”,详细;“情貌”,情形,表现。第二句中,“膏粱”,指纨绔子弟;“正”,匡正;

15、“其”,语气词,表猜测语气,大概;“此之谓”,宾语前置,应为“谓此乎”,译为“说的就是这个吧”。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审题,把握题干的要求,“简要概括李使君之宴中,豪贵子弟难于餐啖的原因”。首先找到设题的区域,文章第一段写李使君设宴,但这些豪贵子弟难于餐啖,第二段李使君把这一情况告诉僧人圣刚,圣刚向诸子询问原因,诸子说“燔、炙、煎、和,未得其法”,意思是烧烤调味都不得方法;“上人未知。凡以炭炊馔,先烧令熟,谓之炼火,方可入爨。不然,犹有烟气。李使君宅炭不经炼,是以难于餐啖”,意思是“上人你不知道,凡是用炭烧饭,必须先将炭烧熟,这叫炼火,这样才能用来烧饭。不

16、这样的话,烧出来的饭会有炭烟气的。李使君家的炭没有经过炼烧,因此难以下食”。由诸子的言语可以看出这些富贵子弟从小生活奢靡,极尽享乐,体会不到艰难,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参考译文:唐僖宗乾符年间,洛阳有大官僚的子弟,凭借先世的功业做官,生活物品精良充足,放纵地享用华丽的服装、精美的食物,不把物盛则衰的道理作为警戒。(他们的)酒食精致鲜美,想尽办法满足口腹的欲望。有位李使君从州府任上免官回来,他家也在东都洛阳。(李使君)非常感激这大官僚家旧日的恩情,想设宴将他家的几位儿子请来畅叙一番。有个僧人叫圣刚,经常出入李使君家。李使君把准备宴席这事对他说。圣刚说:“每次看见他们进餐,总是罗列尽了水里的、

17、陆上的各种珍美食物,而且平常饭菜都必用炭烧,这样还往往不满意。这是骄奢淫逸成性了,你邀请他们来,行吗?”李使君回答说:“如果要吃朱象髓、白猩唇,我恐怕弄不到。至于置办精致洁净的小宴席,也不算难事。”于是,李使君四处搜罗珍奇食物,让妻子儿女亲自动手烹调,布置齐全华丽的席位、雕刻精美的器皿,选定好日期请他们来。几兄弟依次入座,态度骄慢矜持,面若冰霜。每道菜上来后,竟不动一筷。主人请让再三,只是吃一点干鲜水果而已。待到饭来,都只用匙舀一下放入口中,然后互相对视了许久,样子都像吃了苦茶、黄檗。李使君不知道什么原因,只得用烹调不好的话道歉。第二天,(李使君)又见到僧人圣刚,详细地告诉了他这几个兄弟昨天宴

18、席上的情形(表现)。圣刚问:“我从前说的话不错吧。”于是圣刚来到大官僚家中,问几位兄弟:“李使君特意准备了一桌筵席,菜肴可谓丰盛洁净,你们为什么不稍稍领受一下他的情意呢?”几位兄弟回答说:“烧烤调味都不得方法。”圣刚说:“即使其它的菜都不好吃,用炭烧的饭,又嫌什么呢?”几位兄弟说:“上人你不知道,凡是用炭烧饭,必须先将炭烧熟,这叫炼火,这样才能用来烧饭。不这样的话,烧出来的饭会有炭烟气的。李使君家的炭没有经过炼烧,因此难以下食。”圣刚僧人拍掌大笑道:“这些都是贫僧不知道的啊!”到黄巢率领军队攻占了洛阳。(大官僚的)家财被抢掠一空。兄弟几位和圣刚一同逃出洛阳避难,潜藏在深山中,有三天没吃到一点东

19、西。等到黄巢的部队渐渐远去,他们就打算步行去河桥。途中遇到一家小饭店刚刚开业,用只脱去皮壳的糙米做成饭卖给顾客。圣刚兜里还有几文钱,买了些糙米饭盛在一只土钵中,跟这几位兄弟一块儿吃。他们肚子饿得特别厉害,吃着这样的糙米饭,觉得过去吃过的美味佳肴都没有它好吃。圣刚笑着问几位兄弟:“这糙米饭不是用炼炭烧的,不知道能不能给几位郎君吃呀?”(他们)只是羞愧地低下了头,再也没话回答。古人说:“纨绔子弟的品性是难以匡正的。”大概说的就是这个吧?因此圣人估量自己肚子的容量而吃饭,贤士会戒除掉奢侈逸乐。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小题。除夜寄微之 白居易 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共惜盛时

20、辞阙下,同嗟除夜在江南。家山泉石寻常忆,世路风波子细谙。老校于君合先退,明年半百又加三。【注释】因朝中倾轧,白居易外任杭州刺史。时年 52 岁。毵毵(sn sn):细长散乱的样子。10.微之是唐朝的_(填写诗人姓名),他与白居易并称“元白”。11.简要赏析颔联的表达效果。12.诗歌后两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答案】10.元稹 11.颔联运用了今昔对比(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回忆年轻时与元稹共事之“盛”,嗟叹如今两人同时任职江南,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和对命运的嗟叹。12.回忆“家山泉石”,表达思乡之情;“世路风波”,表现出仕途坎坷的辛酸;“子细谙”表达了对朋友的理解与劝慰;“合先退”表

21、达了退隐之心;“半百又加三”表达了年华老去的伤感。【解析】10.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微之是唐朝”哪位诗人写的,同时题干给出提示“他与白居易并称元白”,由此可以知道该诗人姓“元”,而能与白居易并称“元白”的只有“元稹”。这是考查文学常识,比较简单。元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1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赏析颔联的表达效果”,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首先要回顾鉴赏的角度,然后理解诗歌的意思,再分析具体的手法和效果。“共惜盛时辞阙下,同嗟除夜在江南”,这句话意思是说“一起珍惜昌盛的时候辞去官职,一同嗟叹我们在江南过除夕”

22、,前一句写“盛时”,这是年轻时与元稹共事之“盛”,“除夜”“江南”,这是现在两人同时任职江南,前者是昔日,是虚,后者是今时,是实,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从今昔对比的角度来赏析,也可以从虚实结合的角度来分析,颔联在对比之中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和对命运的嗟叹。1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歌后两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这是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题干问的是“后两联”“哪些情感”,考生不能仅仅立足于后两联,应结合全诗来解读。诗歌标题“除夜寄微之”,“除夜”点明时间,“寄”点明这是寄给友人的诗作,“微之”是对象;首联“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意思是“我的鬓毛不知不觉中已经变得白而细

23、长,想起我至今一事无成,真觉不堪”,流露出年华老去的功业无成的伤感;颔联“共惜盛时辞阙下,同嗟除夜在江南”,借助今昔对比表达对友情的珍惜和对命运的嗟叹;颈联“家山泉石寻常忆,世路风波子细谙”,意思是“我经常回忆起家乡的山水,你细细了解生活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一个“忆”字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世路风波”写仕途的坎坷,“子细谙”,流露出辛酸之意,也有对朋友的理解与劝慰;尾联“老校于君合先退,明年半百又加三”,意思是“年老的军官适合辞官了,到了明天的新年我就就 53 岁了”,“合先退”表达了退隐之心,“半百又加三”表达了年华老去的伤感。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

24、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只要抓住“家山泉石”“寻常忆”“世路风波”“子细谙”“合先退”“半百又加三”这

25、些内容即可感知作者的情感。四、名篇名句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_,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2)吾师道也,_?(韩愈师说)(3)纵一苇之所如,_。(苏轼赤壁赋)(4)_,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6)复道行空,_?(杜牧阿房宫赋)(7)家园之思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中国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如李白的“_,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杜甫的“露从今夜白,_”(月夜忆舍弟)。【答案】(1).君子生非异也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凌万顷之茫然 (4).羽扇纶巾 (

26、5).赢得仓皇北顾 (6).不霁何虹 (7).举头望明月 (8).月是故乡明【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考生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生”“庸”“凌”“万顷”“纶巾”“赢”“仓皇”“霁”等。五、名著阅读题 1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宝玉在太虚幻境听到的红楼梦十二支曲,暗寓了书中各人的身世结局。如世难容曲中“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句,说的就是妙玉后来的遭遇。B.宝玉通灵宝玉上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和宝钗金锁上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是“金玉良缘”的谶言,暗示两人终

27、成眷属、长相厮守的美好结局。C.边城中的老船工质朴厚道,顺顺豪爽慷慨,天保豁达大度。沈从文通过描写边城人民正直、淳朴、善良的品格,启发读者思考什么是真善美的人性。D.狂人日记采用的是日记体的行文格式,药是从事件的中途来起笔叙事,这些写法,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依次展开情节的常用格式。E.孔乙己深受科举考试制度毒害,满脑子都是“学而优则仕”的念头,以一生未捞到“半个秀才”为耻,掘藏寻宝,利欲熏心,满怀获得功名富贵的狂想。【答案】BE【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学生对名著有关知识的识记情况。B 项,“暗示两人终成眷属、长相厮守的美好结局”

28、错误,其中“长相厮守”有误,从红楼梦的结局来看,二人并没有长相厮守,贾宝玉出家,薛宝钗自己守寡孤老。E 项,“孔乙己掘藏寻宝,利欲熏心,满怀获得功名富贵的狂想”错误,“掘藏寻宝、利欲熏心,满怀获得功名富贵的狂想”的是陈士成。15.下列诗句都是为大观园中的建筑所题,请依次写出后来各处入住者的姓名。(1)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2)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3)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4)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答案】(1)林黛玉(“有凤来仪”诗句,即后来潇湘馆的所在)(2)李纨(“杏帘在望”诗句,即后来的稻香村所在)(3)薛宝钗(“蘅芷清芬”诗句,即后来的蘅芜苑所在)(4)贾宝玉(“怡红快

29、绿”诗句,即后来的怡红院所在)【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大观园中建筑上的诗句来判断各处入住者的姓名。考生要结合诗句中的景物来辨析,要借助这些景物与各个住处名字的关联来把握。“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这两句描写竹子,应与“潇湘馆”相关,“有千百竽翠竹遮映”,故应是林黛玉的住处。“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春韭绿”“稻花香”,这是形容庄稼和蔬菜长势正好,应是“稻香村”的环境,这是李纨的住所,“稻香老农”是李纨在诗舍里的别号。“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蘅芜”指“蘅芜苑”,以各种香草仙藤而著称,是薛宝钗的住所,“蘅芜君”是薛宝钗在诗舍中的别号。“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春天里芭蕉

30、叶还卷而未展,海棠在夜里并未睡着,这是“怡红院”,是贾宝玉的住所,贾宝玉在诗舍的别号是“怡红公子”。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 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祥林嫂?”

31、那短工简捷的说。“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老了。”“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什么时候死的?”“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怎么死的?”“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 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

32、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选自祝福,有删节)16.对于祥林嫂的死,她周围的人各有怎样的表现?请简要概括。17.祥林嫂与 明天 里的单四嫂子有哪些相似的命运遭遇?请探究鲁迅塑造这一类人物形象的用意。【答案】16.鲁四老爷咒骂她死在祝福时,是“谬种”

33、;家里的短工很淡然地说她是“穷死”的;“我”开始有些“惊惶”,渐渐就“轻松”了;“活得有趣”的众人,顾自忙碌,漠然视之。17.都失去丈夫,抚孤,失子,孤立无援(旁观众人或火上浇油或乘机揩油);写出了愚弱者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而不自知;表现了民众的麻木冷漠;表达了作者对最底层劳动妇女的同情与怜悯;揭露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解析】16.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对于祥林嫂的死,她周围的人各有怎样的表现?请简要概括”,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先到文中圈出这些人物的表现,然后进行概括。文中主要写到鲁四老爷、家里的短工、我、“活得有趣”的众人的表现。鲁四老爷是“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

34、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鲁四老爷因祥林嫂死在节日里而咒骂她;家里的短工“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淡然”“穷死”体现短工的漠视冷淡不关心;“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我”先是“惊惶”,后来“渐渐轻松”;“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这些活得有趣的人漠然视之。17.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祥林嫂与明天里的单四嫂子有哪些相似的命

35、运遭遇?请探究鲁迅塑造这一类人物形象的用意”,这是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对作者写作意图的分析能力。先看祥林嫂,她先后失去两个丈夫,后来又失去儿子,孤立无援,被婆婆卖,被大伯赶,被鲁镇的人取笑,被鲁四老爷鄙视,再看单四嫂子,她先是失夫,后痛失独子,在宝儿垂死之际,单四嫂子心乱如麻的时候,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之流在唱小调,打她的歪主意,何小仙慢条斯理,不紧不慢,而同是妇女,似乎有同情心的王九妈,也终于被证实并非出于真情。由这些内容可以概括出二者的共同点。祥林嫂、单四嫂子以及周围的人都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却不自知,同为下层劳动人民,他们对别人的悲惨遭遇不是同情,这表现出民众的麻木冷漠;对于这些生活在

36、最底层的劳动妇女,对于她们的悲惨的命运,作者给以深切的同情和怜悯,而对于造成这种悲剧的黑暗社会、封建思想、封建礼教,作者揭露了它们吃人的本质。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花脸雀 李娟(1)我实在看不出那种鸟的脸花在哪里。甚至连它们的脸长得什么样子都看不清楚它们在沼泽上左跳右跃,上突下闪,急匆匆地来,慌忙忙地去。(2)外婆一看到这种鸟就像小孩子一样又惊又喜:“花脸雀!花脸雀我们放生铺的花脸雀怎么飞到这里来了?”(3)放生铺她的故乡,她九十年的时光里生活了近三十年的地方。(4)我去过放生铺几次。也知道那个四季长青、松柏满坡的地方的确有很多鸟,但实在想不起其中还有一种鸟叫什么“花脸

37、雀”(5)在那个地方,每天早上鸟叫跟吵架似的热闹非凡。(6)沙依横布拉克的鸟也多,但啾叫声却寥寥的。没办法,山野太广阔了,发生其间的任何声响都会被拉得一声与一声远离,显得惊惊乍乍而稀稀落落。(7)外婆整天“花脸雀,花脸雀”地念叨,真搞不清楚她在说哪一种,是体态稍显修长清秀,翅膀上有白斑的那种黑鸟,还是灰不溜秋,腹部白色,带抹轻红的那种?(8)她每天洗了碗就把洗碗水倒在固定的地方,水渗进大地,饭粒残渣留了下来。那些鸟每天去那里努力啄啊啄啊。双方都养成了习惯。(9)“花脸雀又来了。”(10)或者“今天怎么只有灰山雀雀来?”(11)“灰山雀雀”又是什么?(12)我妈干活时也爱往那边瞅。她观察得更详细

38、,详细得让人无法相信。她说上 午来的那批鸟和下午来的那批不一样,午后和黄昏的也各有讲究,毫不乱来。她还说有一公一母两只鸟实在想不通她是怎么辨别公母的每天下午四点都要来那么一阵子。公的叼到食了,就赶紧去喂母的,等母的吃饱了,他自己才吃一点。吃完了互相叫唤一阵便双双飞去。她每天都在等那两只鸟。(13)我整天啥活不干瞪大了眼睛也没本事发现这种事情。鸟儿们真的都长得差不多啊。(14)又想起一件事。在内地上学时,有一次我和妈妈在校园里散步,走进花园里覆盖着葡萄藤的读书廊时,她在绿荫碧盖间停住,惊异地叫出声:(15)“看!那么多鸟!”(16)“哪儿?哪儿?”我东张西望。(17)“那!那就是那儿”(18)顺

39、着她指的方向看去,鸟影子也没有一只。干脆拉上她要走:“鸟有什么好看的!”(19)“不是,那鸟很奇特”她沉默了,站那儿不走,看出了神。我只好跟着徒劳无功地努力往那边瞅:“怎么样奇特啊?”(20)“特小顶多只有手指头肚儿那么大点儿到处都是五只,六只十一,十二天啦,居然有那么多!不留神还看不出来”(21)“哪儿呢?哪儿呢?”(22)“你看,到处都是,恐怕上百只不止静静地,全都不吭声看飞起一只”(23)我还是什么也看不到,瞎着急。她指向的地方是一排低矮的红砖花墙,隔着花墙有一大蓬乱糟糟的冬青,没有修剪,旁边是一个喷泉。(24)“真是鸟的天堂”(25)我放弃。静静地听她的描述,好像真的看到了一样我渴望它

40、们一下子全 飞起来,闹翻天,让我能一下子看见。可是,那里真的始终只是一蓬冬青。最后我只好装作看到了的样子,拉着妈妈离开了。后来她经常一个人去看那些鸟,有时还带别人去看。我只好相信那个世界的门只能被我妈妈的眼睛打开。(26)那么“花脸雀”呢?开始我妈也不知道何为“花脸雀”。后来我外婆指了一回给她看,她就知道了。可我外婆给我指了一百回我都搞不清。这只看着像,那只看着也像,过一会儿又全不像。再过一会便懒得理它们了,跑去干别的事情。真是的,认下一只鸟儿对我有什么用呢?它会从此属于我吗?(27)外婆有三十年的时光在稠密浓黏的鸟叫声中度过,是不是鸟已经用翅膀载走了她的生命中的一部分?她整天坐在沼泽边的一根

41、倒木上,笑眯眯地看着啄食的鸟儿们,好像在看她养的一群小鸡。(28)外婆多么寂寞。我们之间遥远陌生的七十年人生距离让这种寂寞更为孤独,令旁人也不可忍受。她生命中的鸟永远不会飞进我的生命,哪怕只有一只。毕竟有七十年的时间我们没有在一起。(29)还有我妈,她是否真的就知道外婆所说的“花脸雀”?如果她认错了,这个误会将永远存在于剩下的时间里吧,并且再没有任何机会与必要来进行澄清。尤其是她们永远不会意识这个。(30)那么我和我妈之间呢?我们之间的那些鸟儿,到底有没有?(31)我们祖孙三人共同生活在沙依横布拉克那片沼泽上的一个小帐篷里。却只因一只鸟儿,彼此分离得那么远。(选自我的阿勒泰,有删改)18.文章

42、开头先写自己看不出花脸雀,有什么作用?19.简要赏析文章第(6)段文字的表达效果。20.文中画线句表现出了母亲怎样的心理?21.根据全文,探究结尾段的意蕴。【答案】18.写出花脸雀跳跃突闪的特点;以自己“看不出”,引起读者兴趣;和下文外婆十分熟悉花脸雀形成对比;初步写出了作者的尴尬无奈。19.运用叠词,使文句富有音韵美,强调了此处鸟叫声的突兀(稀少);以声衬静(从听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野的广阔(寂寥)。20.表现了母亲对这两只鸟的期待(牵挂);对打破单调生活的渴望;也体现了母亲内心的孤独(对夫妻真情的向往)。21.我们用亲情(血缘)和时而的妥协(以假装懂得来安慰对方)维系着共同的生活

43、;因为一只鸟而发现彼此并不理解(空间距离很近,但心灵距离甚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世界,即使是亲人也难以真正走进(每个人在本质上是孤独的/亲人之间也有无法消除的隔膜);作者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同时也感到无奈与悲哀。【解析】18.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开头先写自己看不出花脸雀,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思考作答。文章第一段写到“我实在看不出那种鸟的脸花在哪里。甚至连它们的脸长得什么样子都看不清楚它们在沼泽上左跳右跃,上突下闪,急匆匆地来,慌忙忙地去”,由破折号可以知道,“我看不出花脸雀”是因为“左跳右跃,上突下闪,急匆匆地来,慌忙忙地去”借“我看不出”凸显花

44、脸雀跳跃突闪的特点,而下文却写外婆非常熟悉花脸雀,“我”的看不出与外婆的熟悉形成鲜明的对比,“实在看不出”“甚至”等词语流露出作者此时的尴尬和无奈,“看不出”却又接着写“花脸雀”,这就引起读者的阅读的兴趣。点睛:对于句段的作用题,考生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思考,一是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二是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三是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四是掌握常见答题模式。答题方向如下: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感情,进一步写出了(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作为开头与标题的关系点题(照应标题),与下文的关系为下文写埋下

45、伏笔(张本、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比如本题,题干的提问非常明确,一是“开头”,这是考查开头段的作用,二是“自己看不出”,这是设题的内容,考生要考虑“我看不出”在内容和结构方面的作用,明确了这些提示,答题就不难了。19.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赏析文章第(6)段文字的表达效果”,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语句的能力。先找到设题的句子,“沙依横布拉克的鸟也多,但啾叫声却寥寥的。没办法,山野太广阔了,发生其间的任何声响都会被拉得一声与一声远离,显得惊惊乍乍而稀稀落落”,这是描写性的文字,描写的对象有“沙依横布拉克的鸟”“山野”,写“鸟”主要写其声音,“啾叫声却寥寥”

46、“惊惊乍乍而稀稀落落”,使用叠词,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鸟的声音,体现鸟声音的稀少突兀;写“山野”的时候,“太空阔”“发生其间的任何声响都会被拉得一声与一声远离”,写出山野的广阔和寂寥,而写鸟的声音主要是为了以声衬静、以动衬静。点睛: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修辞手法(优先);表现手法(次之);表达方式(其次);文章章法;语言表达(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

47、合。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比如本题,设题的句子是写景性的句子,所写对象有二,一是鸟,二是山野,写鸟的时候借助叠词来体现鸟声的稀疏,而写鸟声的稀疏主要是为了突出山野的空阔,这使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20.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中画线句表现出了母亲怎样的心理”,这是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首先找到画线句,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分析母亲的心理。“她每天都在等那两只鸟”,“等”字表现母亲对那一公一母两只鸟儿的期待和牵挂;前面对这两只鸟进行了介绍,“公的叼到食了,就赶紧去喂母的,等母的吃饱了,他自己才吃

48、一点。吃完了互相叫唤一阵便双双飞去”,由这两只鸟儿的表现可以知道母亲内心应是向往夫妻的真情的,而从下文“我”对外婆和母亲对鸟儿期待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母亲对鸟儿的期待表现出她内心的孤独,以及打破这种单调生活的渴望。2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全文,探究结尾段的意蕴”,这是针对结尾段设题。理解结尾段的内涵应结合上文,结合主旨。“我们祖孙三人共同生活在沙依横布拉克那片沼泽上的一个小帐篷里。却只因一只鸟儿,彼此分离得那么远”,祖孙三人共同生活在那个小帐篷里,这是空间的距离,“共同生活”写出空间距离之近,却“分离得那么远”,这是心灵的距离,虽然住在一起,但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世界,都有自己对世界的

49、感知,故相互之间又是遥远的,而且即使是亲人,也难以真正走进对方的世界,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人和人之间有无法消除的隔膜;再结合上文,即使“我”看不到那些鸟儿,“我”依然装出能看到的样子,这就好似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假装懂得来安慰对方,因血缘和亲情而维系着共同的生活,“我”因为一只鸟的存在发现了亲人之间的隔膜,对于这种隔膜,作者是无奈而悲哀的。八、作文 2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世间万物皆有温度。大地山川,鸟兽虫鱼,一种手势、一个眼神,甚至文字也是有温度的。温度让人感知冷暖,体验百态,领悟人生的况味。【答案】触摸文字的温度 文如其人,

50、字如其人。通过一个人写的文字就能透视出他的为人处事风格,既有内在深邃的思想,又有外在达观的行为。接触文字、触摸文字、感触文字,时至今日,也有二十多年的时光,却有种恍如昨日的感觉。文字的温度是悲凉的,诚如这秋天的落叶。中专毕业后,我参加工作便被分配到离县城较远的一处烟站工作。那时候,烟站的工作很忙很累,但每个人的精气神竟然如此高涨。还记得,保管老李头不服输与青年人比谁扛烟包扛得多,记帐员小谢满嘴里哪里来的那么多诙谐的话语,统计员小王得理不饶人的咄咄逼人,可如今,他们为什么却不在了呢?望着身边的同事不幸地离开人世,我心中是悲凉的。因为,在我与他们的接触中,当时他们在每一个人的眼中,都是幸福的,乐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