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影子的绝版艺术.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6072298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627.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皮影影子的绝版艺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皮影影子的绝版艺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皮影影子的绝版艺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皮影影子的绝版艺术.pdf(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皮影:影子的绝版艺术 皮影:影子的绝版艺术 现在的人们,闲了,约上几个朋友去看场电影;累了,就躲在家里看看 VCD、DVD 什么的;要么干脆就闭门谢客,看看自己出游时留下来的录像,忙里偷闲地找乐子这些都要归功于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随着人们娱乐方式与内容的不断丰富,另一种曾经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影像艺术却离人们越来越远了那就是皮影。现在,皮影像古董一样成了收藏品。据说民间已经少有人能表演,而既能制作又能耍皮影的“全活儿”艺人就更寥寥无几了。这些影子精灵的存在已经岌岌可危了。人影相协 “皮影”,顾名思义,就是演出者操纵皮质的道具在灯光照射下为观众进行表演,观众则一边观看影像,一边聆听表演者的演唱或

2、道白。“皮影”是对皮影戏这种表演形式与演出时使用的各种道具的通称。皮影戏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地方戏曲表演形式之一。演出时悬挂一幅白色布幕,幕布一侧坐着表演的艺人,另一侧坐的是观众,艺人们就在灯光的照射下,舞动着皮革制的各种剧中角色,演绎着古往今来的粉墨登场、出将入相。剧中的一应表情动作,唱、念、做、打,全都通过演出者操纵的皮影偶人表现出来。它的演出形式很独特,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这种光与影配合的艺术形式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说到皮影艺术,可谓源远流长。但究竟起源于何时,民间传说不一。“殷商说”应该是最早的。据说还是因为早年山西皮影艺人都供奉黄龙真人的缘故。黄龙是封神榜中的人物

3、,时间应该是在商代末期。如果真有黄龙其人的话,算来距今也已有三千多年历史。黄龙真人还毕竟只是传说。皮影在历史记载中也确实曾为自己写下一笔。西晋专门记述神鬼故事的搜神记中就有“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帐中望之仿佛夫人像也,故今有影戏”的记载。文中所述少翁通过帷幕灯影再现李夫人的场面,当是影戏艺术的雏形。这是皮影源流的“西汉说”。2 到了宋代,皮影已经在民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当时的民间娱乐形式非常多。据记载,当时在被称为“勾栏”的娱乐场所中,就有表演皮影的专用场地。观看皮影表演的人也非常多。皮影发展到这时已经从仅仅一人、一灯、一椅、一帷幕的小型

4、表演,发展到可供上百人同时观看,并拥有专门场地的大型表演。从明末清初直到清末民初,中国皮影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世代相传,能人辈出。无论从影人造型的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巅峰。当时很多官邸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炫耀的话题。逢年过节,王公贵胄们还互相邀请,过府观看皮影表演。这时的皮影戏已经从民间演出发展成为“贵族专场”了。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一直就盛而不衰。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一点都不足为奇。不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还是添丁祝寿,都少不了要搭台唱影。赶上有大事,还要通宵达旦地

5、演连本戏(连续剧)。有时,一个庙会甚至会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的场面,那热闹劲儿可以与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相比了。皮影戏艺术最早发源于我国陕西、山西、河南交汇的黄河流域。最初的皮影戏往往是根据民间故事编成的,影人也是随着故事的产生而制作的,非常贴近生活、贴近现实,所以在民间很容易流传开。至明、清时代,河北滦州的皮影异军突起,进而形成了皮影艺术的东、西两大主体派系。可以说,滦州皮影的崛起将我国皮影文化带到了历史的高峰。皮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并没有因为朝代更迭、天灾人祸、兵荒战乱而受到影响。除了在中华大地上广泛流传,皮影甚至还走出了中国,迈向世界13 世纪,北方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挥师西征,南方偏安的南

6、宋朝廷开发海上“丝绸之路”,随军、随船的艺人们便把小小的皮影也带上了,于是皮影便随着蒙古大军的战马西行、伴着宋朝运送瓷器的船只入海,相继传到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尔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形影不离 皮影戏是一种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的地方戏剧。演皮影戏时除了需要有帷幕、灯光以外,最重要的就是皮影和演皮影的艺人。现在一提起京剧,大家都很熟悉精彩的故事、华美的唱腔和夺目的戏装。3 皮影戏与京剧相似,同样有华美的唱腔和精彩的故事,所不同的是所有表演艺人都“躲”在帷幕后面,摆弄着几个皮子制作的道具人为观众表演。不要失望。你知道嘛,皮影戏中的影人儿也是别具

7、风味的。皮影造型的风格很独特,在艺坛中独占一席,无可攀比。皮影戏的表现形式非常有特点真正的“表演者”是影子,而所有的表演者,包括被艺人们操纵在手中的皮质影人反倒都成了“幕后工作者”。所以,为了适应幕影这种表现形式,皮影艺人在制作影人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学模式。首先,为了适应表演形式、吸引更多观众,经过长期摸索,艺人们在设计皮影造型的思路方面形成了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以及戏曲化。这“四化”从长相、扮相、形相方面概括了皮影人的基本状况。所谓“平面化”,就是人物设计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所以我们见到的皮影人物绝对没有“正面照”,都是侧面或半侧面的“艺术照”。当然,

8、制作皮影人的时候,不但要考虑到光照在皮影和屏幕上,观众是否能看得清皮影的长相,还必须考虑到如何表现皮影的性格。这就必须将皮影艺术化,使其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甚至还要适当表现出夸张幽默、诙谐浪漫。所以,每一件皮影作品几乎都是用线条镂空的方法进行形象刻画。在后背光照下,视觉效果剔透而艳丽。表演皮影就像是孩童玩耍的木偶,用线或铁丝牵动影人身体的各部分,让它随意而动。人们在帷幕上看时就仿佛在看一部木偶卡通片。皮影戏题材取自民间的,经常演绎一些民间故事、才子佳人什么的。所以在皮影戏中也像京剧一样,有行当之分。影人的造型自然也就依据生、旦、净、丑的模式进行设计。皮影除了人物造型以外,还有龙凤禽兽、花树

9、虫鱼、山石门景、亭台殿阁、军帐兵器、陈设用具、车船马轿、城桥塔寺等等,其造型都与皮影人物相协调,无不透着鲜明的特色。一出戏除了有人物,还要有剧情。皮影戏为了表现丰富的戏剧内涵,更好地演绎剧情,对皮影角色的设计也颇下了番功夫。由于我国幅员广大,所以皮影艺术在不同地区,发展成了许多风格各异的不4 同流派。就皮影人物的造型而言,地域性特征也十分鲜明。从大范围上讲,我国西北与东北部两大区域,都各自形成了成熟的独立、完整、系统的美学模式,二者都是中国皮影形象的代表。以陕西为代表的中国西北部地区传统皮影,人物造型的特点是精细秀丽。对生、旦采用阳刻空脸。身条纤瘦,莲指修长。其脸形为高额头、直鼻梁、点红小口,

10、细眉细眼。面容轮廓线不涂色。人物的长须长发常是用真头发贴上去的。男角靴底是前脚平后脚翘,带有动感。而以河北为代表的中国东北部地区的传统皮影,人物造型是淳朴粗犷而不失典雅。人物身条浑厚,手指若伸若握,抽象简洁。生、旦阳刻空脸的脸形为“6”字形通天鼻,红唇尖翘,环眉凤眼。面容轮廓线着黑色,于幕前观看十分清晰透亮。人物头部连接长须长发的细小部位也是皮刻而成,除甩发用黑线制作外,一般不用真发。男角两脚靴底都在同一水平线上,以便在表演时静动分明。其他地域的皮影造型也各不相同,有的古朴,也有的追求写真。皮影戏的传统节目多得不可胜数。戏中帝王官宦、后妃宫娥、兵卒将帅、武侠剑客、书生员外、夫人小姐、差役奴仆、

11、民女村夫、妪翁童子、汉满番夷、仙神僧道、鬼魔精妖以及各种时装人物等等,无所不有。这些人物的造型,都要按生、旦、净、丑的戏剧行当设计,用程式化的脸谱来表现人物的刚柔美丑与善恶忠奸。例如:对于文雅秀丽的生、旦角色,一般都用阳刻空脸脸型,以表现其纯真嫩白。对花脸、丑脸角色,则多采用阴刻实脸脸型,以利于勾勒面部各种形态和色彩。有时也可以采用实空地结合的脸型,这样可以使面部造型在影窗上显出更大的色彩反差,从而得到更为突出的艺术效果。对于丑角,也有设计成七分脸的,这样可露出双眼,加大刻画面孔的余地,扩大脸部的表现范围。例如,设计独眼瞎丑角时,若用五分脸造型,根本就无法表现有一只眼瞎。对于骄悍和老年的角色,

12、也是用阴刻实脸时多。但也可以用阳刻空脸型,不过要在空脸上增加几条能表现出年老或骄悍的面纹才行。对于发型、头饰、巾帽和服装,是按人物的行当身份来设计的,什么人要着什么装。皮影人物的服装身条,除少数特定人物是专用的以外,大多数是可以通用的。只要在身条上换一个相应身份的头楂,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物。目前刻制影人的艺人,多是依样复制,而真有设计才能者甚少。因艺成影 5 制作皮影人的民间传统工艺是非常复杂的。(1)制皮:以新宰的牛皮或驴皮为最佳。先用清水浸泡数日,取出后将皮的两面反复刮制干净,再刮薄至透明。洗净后,于木框上绷紧阴干。(2)描样:将制好的皮料切块,经湿布捂软后,用硬木推扳打磨光平,再用钢针描

13、绘图样。(3)雕镂:将描好图样的皮料垫在木板或蜡板上进行镂刻。镂刻的技法很多,西北部地区艺人善用推皮走刀的刻法,并用多种型刃刀具进行雕凿。而东北部地区一般不用型刃刀具。雕镂完毕后,擦洗干净,压平着色。(4)着色:现今常用透明色料取代过去的传统色料,既方便,透光效果又好。着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五种纯色,一般互不调配,但可分深浅色区分层次,进行平涂,双面着色。(5)熨平:皮影着色后阴干,熨压平整。(6)上油:东北部地区的皮影在压平后,还要上一层桐油或清漆,以增强透明度和耐用性。(7)订缀:在影人的两手、两下臂、两上臂、上身、下身和两腿十个部件的关节点处,用线订缀起来,再用一皮条包围在上

14、身的脖领处作为安装影人头的插口。最后在脖领前订上一根铁丝作为支撑影人的主杆,在两手端处用线各拴一根铁丝为耍杆,插上影人头后,一件完整的皮影人即告完成。影子做戏 演皮影戏的设备非常轻便,所以戏班流动演出的优势很强。不论在剧场里还是在大厅、广场、庭院以至普通室内,架起影窗布幕和灯箱就能开戏。一个戏班六、七个人和一箱影人就能演四、五十出戏。演出完毕,全部行头装箱就走,辗转十分便捷,所以皮影戏自古就是随军的一种娱乐形式,也是广泛流传、普及于民间的原因之一。演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经师父心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而成的。在演出时,艺人们都有操纵影人、乐器伴奏和道白

15、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武打场面是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常。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6 由于皮影戏中的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现,还能配以各种皮影特技操作和声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话剧的奇幻场面之绝,在百戏中非皮影戏莫属。皮影戏的演出,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时装现代戏等等,无所不有。折子戏、单本戏和连本戏的剧目繁多,数不胜数。常见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拾玉镯、西厢记、秦香莲、牛郎织女、杨家将、岳飞

16、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等。从革命战争年代起到解放后,新发展出的时装戏、现代戏和童话寓言剧,常见的剧目有兄妹开荒、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小女婿、林海雪原、红灯记、龟与鹤、两朋友、东郭先生等等。说到戏,必有故事,必有文章,必有唱腔,必有流派。由于皮影戏在我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其音乐唱腔的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在秦、晋、豫一带的各路皮影流派中,有弦板腔、阿宫腔、碗碗腔、老腔、秦腔、南北道情、安康越调、商路道情、吹腔等十多种,曲牌甚多。演唱时,还常用和声接腔、帮腔和鼻哼余韵的唱法,拖腔

17、婉转悠扬,非常动听。河北、北京、东北、山东一带的各路皮影唱腔,虽同源于冀东滦州的乐亭影调,但各自的唱腔分别在京剧、落子、大鼓、梆子和民间歌调的滋润之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流畅的平调、华丽的花调、凄哀的悲调不一而足。尤以华北唐、滦地区的掐嗓唱法十分独特。其他如湖南、湖北、江浙、福建各地,皮影戏音乐及唱腔也都带有本地地方特色。在皮影戏的白幕后面,虽然舞动的是大小不盈尺的偶人影,但其音乐与唱腔却能使人情绪起伏,喜可让人心舒气爽,悲能催人泪下,动人万分。皮影魅力 中国皮影艺术源于生活还于生活。它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由皮影艺术构成的文化氛围,早已波及世界各国。皮影戏是我国走出国门、

18、闯入世界最早的戏剧艺术。它自十三世纪先后传入亚欧各国到现在,都一直受到7 外国人的喜爱。早在 1781 年,德国大文豪哥德就用皮影戏来庆贺他的生日,使得宾客惊喜不已。在土尔其,至今还盛行着演皮影戏的传统文娱活动。我国的皮影剧团每到国外演出,都受到当地艺术评论界的高度赞誉。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的供人观赏的幕影艺术,国外学者公认中国皮影戏是近代发明电影技术的先行。在国内,有猪八戒吃西瓜、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红军桥、济公斗蟋蟀、渔童等诸多美术影片,都是吸取皮影造型与动作技巧来制作的。唐剧、华剧、陇剧、黄龙戏等十余个地方戏,都是在当地皮影戏曲调中直接派生出来的新剧种。皮影戏艺术还为戏剧舞台上创出了风趣

19、幽默的“皮影步”和皮影造型技巧,为舞台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皮影戏音乐,是在不同地区分别融会当地民族器乐、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唱腔丰富,韵律优美,板式灵活多变,在我国民族音乐领域里自成一体。它与其他乐种也起着互相取补、互相促进与提高的作用。皮影戏的影人造型,融有古代壁画、佛像、戏曲脸谱、戏曲服装、民俗装束与剪纸等民间艺术的精髓,制作之生动精美,引来无数国内外人士、博物馆艳羡。在人民大会堂里也有以皮影画为装饰的大型屏风,展示了我国民间皮影的艺术价值。民间提示:学做皮影人 初学刻制皮影人,可先从做素纸影人入门,这样可以省力省皮料。制作纸影人与制作皮影人略有差别。首先,用铅笔在厚纸卡

20、或图画纸上描出影人分解图样,共分头、领条、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两手共 12 件,再剪割成块分别刻制。在刻除一条线段时,应注意线段左右两条刀线要平行,不要宽窄不匀,不要出毛茬。图内部分刻完后,再用剪子或刀除掉图外部分的余纸。然后用针线将身段各部件连缀起来,再用领条围在影人上身的脖领处,用针线订上脖签,给两手订上手签,插上影人头,即告完工。教你耍皮影 一般的皮影人,在脖领处有一根支撑整个影人的操纵杆,叫“脖签”,在皮影人的两只手上还各有一根操纵杆,叫“手签”。耍皮影时,可用一只手握脖签,另一只手掌握两根手签,将影人贴近幕布,或贴近玻璃窗、或贴近墙壁上进行练8 习。首先应学习皮影人行走

21、的操作。一般情况下,影人行走无迈腿的动作。只要用掌握手签的手指,扭动两根手签,使影人的两只手臂前后摆动,并同步将整个影人平稳前移,就是行走的动作。影人停立时,手臂则停止摆动。影人回转身的动作,是要使三根操纵杆同步启动,将影人左右翻转 180 度。对旦角,动作要缓要稳,武角动作则应略快有力。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行走站立,都要保持影人的双脚始终在影幕的地平线上。偏高离地会使人感到不真实,偏低蹭地会使影人双腿拖拉弯曲,忽高忽低也是初学时容易犯的毛病。这一点,可以将影人的双脚贴近在桌面上进行练习。另外还有一种行走的操作方法,就是一只手掌握脖签和一根手签,这根手签在影人行走时基本上不摆动或摆动很小,而用另

22、一只手中的手签操纵影人的一只手臂摆动,也能表现出影人行走的效果。皮影情结 皮影收藏家王今栋先生专访 撰文/本刊记者 郭卉 摄影/孙杰 王大平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艺术形式是将灯光打在白色的幕布上,一个是皮影,一个是电影。灯光犹如生命之水,生命因之而鲜活。今天,当电影风靡世界每一个角落的时候,皮影这种曾经在马灯的微光照射下,经过艺人们巧手彩绘雕镂的古老生命却逐渐在黑暗中遁去皮影成了电影里的故事。皮影戏中的“演员”那些 皮影人也被收藏家们纳入了自己的藏品行列。对于皮影,我只在电影活着和 桃花满天红 里看到过,印象并不清晰。最近无意中听朋友们讲起了北京东郊的皮影收藏家王今栋先生,勾起了我对这种行将消失的

23、文化的兴趣,于是决定亲自去探访一下王先生的“皮影情结”。王先生得知我的来意,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我的原籍在天津静海县,离杨柳青很近。小时候去看过印年画、画扇面的,一站那儿就不爱挪步。每年春节前都有画贩子在胡同里叫卖。那叫卖声特好听,卖的东西也很吸引人,花花绿绿的,特漂亮。从那时候起,我就特别迷这些年画呀、剪纸呀、风筝呀、纸做的影人儿呀、皮影人儿什么的。这大概可以算是我热爱民间美术的开端吧。”王今栋在上小学时就开始爱好收藏。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迷上了皮影。9 那时花市的玉器市场里面,每晚或是表演说书,或是演出皮影。他总是在皮影开演之后溜进去,大屋子里很黑,一时看不清场子里的东西,也摸不着椅子

24、在哪儿,但明亮的幕帐后孙悟空灵动翻腾的身影,还有那嘹亮的唱腔和震人心脾的锣鼓声,都深深地吸引着他。据王先生介绍,皮影戏早在北宋时期便已经形成为一个完整的剧种。那时就有正式的“乔影戏”剧团,可以演出成本的剧目,如三国演义,还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皮影戏艺人,如董十五、赵七和曹保义等。影人、布景、道具、说唱、伴奏、灯光、舞台一应俱全。演出时,观众成百上千。金灭北宋之时,一部分皮影艺人随皇室南逃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为后来南方皮影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还有一部分著名的民间皮影艺人被金人强迫掳走,大多安置在燕京及其后方的安全地区,供金人贵族们享乐。另外一些从事民间“小影戏”的艺人,被金人赶到山西平阳(今山西临

25、汾)一带。从此河南中部的皮影一蹶不振。而陕西关中、山西晋南、河南西部三省交界处的皮影却发展起来。皮影艺人们在这个“三不管”的地方巡回演出,唱腔相互吸收,影人的造型更是取长补短。其角色虽略有差异,但性格特征却较中国其他地区的皮影更鲜明突出,人物身份特征也更加明确。明、清时期的皮影戏在民间各种戏曲艺术中地位最高。但那时的皮影艺人大多被官宦大宅门蓄养,观看皮影戏也成为士大夫阶层在家中相邀娱乐的一种主要形式。不过,这些皮影艺人偶尔也会趁着演出不多的时候,走出来为百姓搭台唱影,让普通老百姓也饱饱眼福。每逢此时,老百姓便当作过年一样高兴,那兴奋劲儿绝不亚于过年时请神送神。演出的剧目多为神戏和全神戏,也有演

26、历史正剧的。每逢庙会,多种戏曲在一起轮流演出时,皮影戏更被作为开场的大戏,它不开锣,任何戏曲都不能先演。听了王先生的介绍,皮影在我心目中的神秘色彩更浓了。出于好奇,我提出要看看王先生的宝贝,这使王先生更加兴奋不已,脸上笑得像绽开了一朵花,脚步也轻快了许多,完全不像一位年届古稀的老人。他像抱着自己的孩子一样,小心翼翼地捧出了自己用多年心血搜罗来的藏品。那些沉睡多年的影人儿们仿佛突然被唤醒,生命陡然复活,脸上还带着被封存许久的睡意,跃跃欲试地要为我讲10 述她们的“故事”。王先生介绍道:“我收藏皮影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的。为了了解皮影的来历和发展,我查阅了很多关于皮影的记载。”王先生一边展示着

27、藏品,一边为我讲解着一些皮影的角色、作用。各种各样的皮影满满地摆了一桌子。王先生收藏的皮影有数千件,大多直接来自于民间,都是从老艺人或其后代的手中收集的,主要是皮影的成熟期清代民间艺人的作品,以河南、山西和陕西三地的为主。河南桐柏皮影造型粗壮敦实,刻制的线条粗犷简练,有一种古朴的乡土气息,与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中的门神有许多相似之处。色彩多用黑、红和皮子发黄的透明本色,色彩比较单纯。特别是河南桐柏地区惟一的最古老最完整的“一担箱”(皮影戏演出的单位俗称“一担箱”,就是把全部皮影造型、乐器、道具都装在两个箱子里,用一根扁担担起来),不但有清代咸丰年间的作品,还有明代的,甚至还有两件出自元代艺人之手

28、的珍品,全部被他收藏。河南信阳皮影大部分用彩绘表现,皮子刮得比较薄而透明,着色后的透光效果好。王先生随手就拿起一个影人儿对着光。这皮影真是薄如蝉翼。透明的影人儿好像要把皮影艺人们和这位“收留”她们的收藏家那率真的心性全部表现出来似的。随后,王今栋先生又用手比着一个河南灵宝皮影。这种皮影“个头”较小,人称“一揸大”(“揸”音同“眨”,量词,表示张开的大拇指和中指两端间的距离)。放在王先生手中一比,说“一揸大”还是夸张呢。这不足巴掌大小的影人儿身上,细到一根头发丝、一弯柳叶眉都雕得清清楚楚,透着艺人们的兢兢业业,通身找不到一处错刻的刀痕,也没有一笔描错的颜色。我实在是难以置信,世上竟真有这样精细的

29、手艺?回头看王先生时,他脸上的得意之情已经流露出来。确实,能够收得如此精美的艺术品,实非易事。陕西皮影造型浑厚饱满,人物多武生、武将,女性人物的也多为武旦。这和陕西演出的剧种和剧目有关。陕西多演打仗的大戏,而山西多演挂画、拾玉镯等小戏。所以山西皮影纤巧秀气,刻工精细漂亮,着色细腻讲究。旦角的脂粉味儿浓。王今栋认为,皮影造型的产生不是孤立的,它是在吸收其他民间艺术基础上11 演变、借鉴、发展而成的。“皮影造型正是吸取用线造型、线刻的表现能力,采用人物正侧面最鲜明、突出的剪影形象,在眉、鼻、嘴和发型的装饰性上,利用线条刻画出生、旦、净、末、丑不同行当人物的性格以及不同人物的服装、纹样、简繁对比的搭

30、配。”他认为如同在中国历史上有科技四大发明一样,艺术也有四大发明,即灯影艺术、编构艺术、凹凸艺术和线条艺术。“皮影在当时是了不起的发明,”王今栋说。“从皮影开始,人们知道利用光和影来表现造型艺术,并且让人物在光影中鲜活起来。”“我们如今收藏的只是皮影的造型,包括影身、头楂、布景和道具等。要是真说到皮影艺术,那可绝不是几百件、几千件藏品可以表现得出来的。”王先生感叹道。“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这种恐怕只有书中才会有了这也是王先生最遗憾的地方。看着王先生兴奋地摆弄着他的皮影,一脸的童稚与天真,真的仿佛回到了他的童年。在阳光中“复活”的影人儿们在他的手指间跃动着,吟唱着一首首高转低回的无言之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