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6070477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97.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甲午中日战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甲午中日战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甲午中日战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甲午中日战争.pdf(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日甲午战争。日方称为日清战争,国际通称第一次中日战争,指的是大清帝国和大日本帝国之间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1894 年(光绪二十年、明治二十七年、朝鲜高宗三十一年)按照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为甲午战争。一.战前的中国 1.国力继续增长:经济方面,中国的经济总量排名世界世界前列;军事方面,国防、军备有了质的飞跃初步实现了近代化。2.政权平稳交接:1875 年 2 月载湉登基改元“光绪”。1889 年 3 月慈禧退居颐和园,宣布归政光绪。3.官僚集团分化:帝党:以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以及珍妃的亲友志锐,文廷式等人为核心,聚集了一批被人称为“后清流”的御史谏臣。后党:满

2、洲亲贵如礼亲王世铎、庆亲王奕劻、步军统领荣禄等人,以及握有实权的地方权臣。4.国内虚骄情绪上升:历经三十年的洋务运动,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这种情况之下,国内官僚的虚骄情绪普遍上升。换句话说就是中国的鹰派势力开始崛起。而让问题更为复杂的是,这些鹰派人物大多又都是属于“帝党”一派,而执掌大权的“后党”一派。这样,战和问题实际上又同权斗纠葛在了一起。综上所述我们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 19 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国的经济虽然在高速发展,中国的政局虽然实现了平稳过渡,但是在这些平静甚至是繁华的外表之下各种暗流在涌动,自以为是的情绪再次蔓延,而权争和内讧又习惯性的消耗着国家的力量,因此这

3、个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东方大国用李鸿章的话来说却只不过是一座纸糊的的破房子。二.战前的日本 1.明治维新 1853 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 4 艘蒸汽船艇,打开日本封闭的国门。1868 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通过明治维新,日本的国力得到增强,成为列强之一,于是将目标指向了它眼中的“弱者”朝鲜和中国。2 大陆政策出台:明治维新后,对外扩张成为日本朝野共识。国内形成了“征台派”、“内治派”和“征韩派”,三个不同派别。日本大本营于 1887 年草拟了一份名为征伐清国策的战争计划。把对华战争的计划定在五年之后,计划在战后要吞并辽东半岛、胶州半岛、澎湖列岛、台湾和长江沿岸十里以内的地区。1890 年 12

4、 月,时任日本首相的山县有朋发表了新一年度的施政方针在这个方针当中他提出了日本要保卫其“利益线”的说法,而这个说法实际上就是暗示要将朝鲜和中国纳入其保护之下,史学界通常把山县有朋的这次演说视为日本大陆政策正式出台的标志。而日本政府确立并推行大陆政策的结果必将导致发动霸占朝鲜进而侵略中国的战争。三.战前的朝鲜 朝鲜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藩属和朝贡国,中朝双方关系极为密切。由于在政治和文化上受中国的影响极为深刻,朝鲜不但模仿中国的各种制度和生活方式,而且把同中国的外交关系说成“事大”,以区别于同其他国家的“交邻”关系。从 1637 年后,朝鲜也开始闭关锁国,除每年同中国的例行交往和偶向日本派遣使臣之外

5、,一概不同外国发生关系,被西方称为“隐士王国”。1.江华条约与“以夷制夷”:江华条约签订后,中国政府察觉到了日本欲吞并朝鲜的野心。于是主张实行以夷制夷之策,试图将西方国家的势力引入朝鲜,制衡日本。1882 年之后朝鲜相继与美、英、法、德等国签订了条约,这个隐士王国终于向世界开放了。2.壬午兵变与济物浦条约 1873 年朝鲜高宗李熙亲政,宠信其王后闵氏,欲借用外戚的力量来制衡此前一直辅政的兴宣大院君其,父李昰应的力量。王后同大院君的矛盾激化。终于在 1882 年 7 月 24 日,大院君利用一些在闵妃的改革中失势的军人,攻打王宫和日本大使馆,结果闵妃乔装出逃免于一死,日本使馆被焚,七名日军军官被

6、杀,日本大使连夜乘船逃回国内。7 月 25 日,高宗召大院君入宫,委其主政,史称壬午兵变。兵变后,日本兴师问罪。为了避免事态扩大,按照马建忠的劝告,朝鲜与日本达成一项协议,也就是后来的济物浦条约(仁川条约)同意支付日本 5 万元赔款抚恤被害军官,另赔偿 50 万元给日本政府,派使团赴东京道歉,并允准日方在使馆内驻军和建筑兵营。这项协议给予日本向朝鲜派兵的权利,标志着日本外交的重大胜利。善后工作结束后,中国政府也加紧部署自己在朝鲜的力量。1882 年底同朝鲜签订了 中朝商务章程将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以条约的形式确定了下来,通过条约中国在朝鲜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和海关监管权,在仁川、元山、釜山等港口城市

7、设立了租界,并且向朝鲜派驻了六营淮军以维持治安,防备日军侵略。3.甲申之乱与天津会议专条 壬午兵变之后,闵妃同袁世凯联手对抗日本。此后朝鲜的“事大党”与“开化党”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1884 年,中法战事紧急,清廷紧急抽掉驻朝三营淮军对法作战。在朝的日人借机策动开化党发动政变,12 月 4 日,在汉城新邮政长官的就职晚宴上,所有外国代表与中、朝高层要人均应邀出席,但日本公使却未露面。在宴会结束之前,朝鲜亲日派放火烧城,并在日军帮助下冲进王宫,控制了国王,杀了一些亲华的官员。史称甲申之乱。政变结束后日本政府立即向中国派出特使伊藤博文同李鸿章商讨善后问题。4 月 18 日签订了天津会议专条此约规定

8、:(1)中、日两国应于四月内各将军队尽数撤出;(2)中、日两国人员均不得训练朝鲜军队;(3)日后任何一国如欲派兵前往朝鲜平乱,应事先行文知照对方,一俟事定,应即撤兵,不得留防。这一协议实际上使朝鲜沦为了中、日两国的共同保护国,取消了中国的唯一宗主国地位,并且确认了日本具有向朝鲜派兵之权。4.东学党起义与战争爆发:1894 年 3 月朝鲜的东学党徒在全罗南道聚众起义,高宗李熙恐慌,向北京告急。4 月,直隶提督叶志超奉令率军千人驰赴朝鲜,清军登陆驻屯于牙山,并按中日天津条约之规定电告日本。日军随即出兵。6 月,日军继续增兵,在朝鲜登陆的日军达 4000 多人。7 月叶志超和聂士成提出定朝三策:上策

9、:迅速调派水陆大军入朝,先行占领各处要隘,这样一旦日军发动战争,也不至于陷入被动;中策:清军撤出朝鲜,后照会各国给日本在道义上造成被动,然后根据条约督促日军撤兵,如被拒初秋再图大举;下策:清军坐守牙山,这样下去不但朝鲜将会受制于日本,而且牙山地方补给不足,清军战斗力必受影响。7 月 17 日,日本大本营举行御前会议,决定对华开战,并制定了作战计划。7 月 20 日李鸿章急调卫汝贵、冯玉昆、左宝贵统兵万余火速由大东沟登陆,进驻平壤。1894 年 7 月 23 日凌晨,日本军突袭汉城王宫,挟持朝鲜国王,杀死闵妃,扶植大院君上台,并成立亲日傀儡政府。日唆使朝鲜断绝与清朝关系,“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

10、,并驱逐在朝华人出境。与此同时,日军从海上和陆路两个战场进攻清军。战争就此爆发。战争过程 1.丰岛海战与成欢陆战(7 月 25 日-7 月 29 日)7 月 25 日济远和广乙两舰往牙山运兵结束返航。在丰岛海面,遭遇日本联合舰队的吉野、浪速及秋津洲三舰。7:45 日军不宣而战,济远开战后逃跑,广乙受损自沉。9:00 运兵船“高升”、“操江”遭遇敌舰,高升被击沉,700 将士殒命,操江被俘。成欢之战:7 月 28 日,日军少将大岛义昌指挥日本陆军向驻守牙山的清军进犯。29 日牙山失守,清军败退平壤。这是中日陆军的首次交锋,清军投入 2000 多人,日军 4000 多人,双方伤亡相差不多,但清军辎

11、重损失较多,且牙山失守。2.平壤之战(8 月 1 日-9 月 16 日)丰岛海战、成欢陆战之后,对于日本的不宣而战清廷大为震怒,8 月 1 日,清廷对日宣战,而日本也马上对中国宣战。9 月 12 日,日军抵达平壤。14 日发起总攻,15 日左宝贵牺牲,叶志超弃城而逃,16日,日军占领平壤。是役日军伤亡 698 人,清军死亡近 2000 余人,被俘 500 余人,战后日军乘胜推进,完全控制了朝鲜半岛,将战火烧向中国境内。3.黄海大战(9 月 17 日)1894 年 9 月 16 日夜间,北洋海军的“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超勇”“扬威”“济远”“平远”“广甲”“广丙”12

12、 艘主力舰,从大连出发前往大东沟执行护航任务。情报被日军截获,17 日,日舰出海觅战。双方实力对比 中国北洋舰队参战的共 12 艘军舰,吨位共约 3 万 1 千吨,总兵力 2 千余人。日本参战军舰 12 艘共 4 万吨,兵力约 3 千 5 百人。平均航速:中国:155 海里 日本:164 海里(主力 194 海里)3 英寸以上大炮:中国:68 日本:108 6 英寸以上重炮:中国:40 日本 34 其中速射炮:中国:2 日本 66 10:20,日军发现北洋舰队;11:30,北洋舰队发现日舰;12:10,北洋舰队起锚应战;12:50,定远先发制人打响了战斗的第一炮;12:55,提督丁汝昌督战受伤

13、,刘步蟾代为指挥;13:30,日舰比睿、赤诚受损严重退出战斗;14:30,超勇被日军击沉,管带黄建勋与舰同沉,扬威受损严重,紧急抢修;15:30,济远、广甲逃出战场,战局急转直下;15:30,济远逃跑慌不择路,撞沉扬威,扬威管带林履中与舰同沉;15:30,弹药用罄的致远,向吉野冲锋,欲与之同归于尽,后被击沉,管带邓世昌溺海殉国;16:00,日军旗舰松岛受损严重退出战斗;17:25,经远被击沉,管带林永升此前中弹殉国;17:25,日舰集中火力猛定远、镇远;18:00,日舰停止战斗,返回仁川,北洋水师余舰返回大东沟,黄海海战结束。此战,日本联合舰队阵亡 121 人、受伤 175 人;北洋舰队共损失

14、“超勇”、“扬威”、“致远”、“经远”等 4 艘军舰,“定远”、“镇远”、“靖远”、“来远”等 4 艘遭到重创,阵亡提督衔记名总兵邓世昌以下官兵 715 人(其中 4 艘沉没的军舰达到 660 人),受伤 122 人。战后日军获得制海权,为下一环节的军事行动打下基础。4.辽东半岛之战(10 月 24 日-11 月 21 日)黄海大战后,日军按计划夺取旅大,为来年决战做准备。清廷为防日军东侵,在鸭绿江一侧布下重兵。10 月 22 日,日军第一军在中朝边境集结掩护第二军登陆。24 日,侵入中国境内,25日克虎山,26 日轻取九连城,3 天不到,清廷苦心经营半月的鸭绿江防线顷刻瓦解。日军仅死 34

15、人,伤 115 人;清军仅留战场的遗尸即达 500 余具。10 月 24 日,日军第二军登陆花园口;11 月 2 日,集结完毕;11 月 5 日攻下金州;7日,占领有东方直布罗陀之称的大连;21 日日军攻下“东亚第一要塞”旅顺,战斗中日军死 40 人,伤 241 人,失踪 7 人,死伤失踪合计 288 人;而清军伤亡约 2500 人,被俘 355人。旅大的陷落标志着日军辽东战役目标的达成,日军在辽东的大规模进攻至此结束,双方进入拉锯状态。5.山东半岛战役(1895 年 1 月 20 日-2 月 19 日)1895 年 1 月 20 日,日本山东作战军 2.5 万人开始在山东半岛荣成湾登陆;1

16、月 25 日,日军开始进攻威海;30 日占领威海南北两岸的炮台;2 月 2 日,日军进入威海卫城中。1 月 30 日,日军开始围攻北洋水师驻地刘公岛,这既是日军在山东地区的最后一战,也是北洋舰队生死存亡之战。刘公岛保卫战,从 1 月 30 日到 2 月 11 日,前后共进行了 13 天。日军前后发动七次进攻。12 日凌晨在绝望之中的丁汝昌服下大量鸦片,自杀殉国,终年 59 岁。2 月 12 日早 8:30,北洋海军挂出了白旗。2 月 17 日上午,日军进占刘公岛。日军进占刘公岛后,俘获北洋海军“镇远”、“济远”、“平远”、“广丙”、“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等十

17、多艘军舰。仅以受伤的训练舰“康济”作为留给中国海军的唯一军舰,离开威海卫,载运丁汝昌、刘步蟾、林泰曾等人的灵柩及一千余军民,离开威海卫基地。至 此,除 了 一 些 零 星 的 战 斗 外 中 日 甲 午 战 争 大 体 宣 告 结 束。日军进入辽东之后,清廷恐慌,准备向日求和。1894 年 11 月初,请美国出面斡旋。11 月底,派海关税务司雇员德璀琳出使日本。1895 年 1 月,派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赴日和谈。3 月 14 日,任命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赴日主持谈判。4 月 17 日双方在日本马关的春帆楼签订了中日讲和条约(后称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如下:(l)清政府承认朝鲜国独立自主,不再向中国朝贡;(2)向日本赔款白银二亿两;(3)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4)开放重庆、苏州、杭州和沙市为商埠;(5)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开设工厂,从事工业和各种制造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