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之《出塞》教案设计.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6023859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22.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之《出塞》教案设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之《出塞》教案设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之《出塞》教案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之《出塞》教案设计.pdf(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21、古诗三首之出塞教案设计 文本分析:出塞是一首怀古伤今的感时之作,它通过描写月照边关时戍边士卒思慕良将的强烈感情和报国建功的愿望,抨击了唐玄宗开元年间边将无能,致使边衅四起的现实,表现了诗人王昌龄诚挚的爱国热情。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做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将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因此对于古诗学习的一般技巧,如朗读、想象、背诵等,都需要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此外,课内生字的读写和认识,诗歌内容、情感的体会与赏析,也是课堂上的重

2、点。同时,教师也可补充活动教学,如诵诗会或赛诗会等,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塞、秦、征、将”4 个生字,会写“塞、秦、征”3 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结合注释、工具书和写作背景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增加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之情,体会边塞诗的风格。1.反复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2.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情感态度。课时安排:1 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引导学生形成单元整体印象,从单元整体学习目标过渡到课文学习。导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想必你们中不少人都听过,它的意

3、思是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来概括它的核心内容,那就是“爱国”。说到爱国,你们会想到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引导学生说出爱国的诗歌)没错,爱国的表现有很多,这个单元我们就将去诵读一批爱国诗歌,去认识一群爱国诗人,去感受一片爱国的热土。现在,就让我们步入诗歌的世 2 界,去品一品古人的爱国之情。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三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3.出示出塞课件。齐读诗歌,校准字音,理解诗题。过渡:“塞”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si”,指军事要地,即边关、边塞。“出塞”的意思是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疆,它是汉朝乐府诗旧题,内容多与征战有关

4、。由此可见,出塞这首诗很可能写的是什么?(写边关的战争见闻、感想)知识补充:“乐府”在两汉时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它主要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后来变成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指名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历史背景。王昌龄(698757)字少伯,一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天宝年间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尤擅七绝,其诗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他也因此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历史背景 盛唐开元、天宝(713756)数十年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当时因西北边疆的征伐、守卫而

5、产生的战争层出不穷,征戍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许多诗人从不同角度接触并描写了这一题材。出塞这首诗就是诗人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教师提出阅读交流的要求。(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3.检查交流情况,重点识记、书写生字。(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识记生字。会写的字:出 塞si 秦qn时 长征zhn 会认的字:飞将jin(2)播放生字书写视频,提醒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笔画及笔顺。书写指导:塞上中下结构,上部横画和竖画间距相当,中间撇、捺舒展,盖住“土”。秦上下结构,上部三横间距均匀,下部宜收缩。征左

6、右结构,左窄右宽,“正”横平竖直,写稳当。塞秦征(3)教师示范写生字,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指导。(4)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尝试划分节奏,吟诵诗歌。3 出 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配图,引导探究。过渡:同学们朗读得非常流利,也非常有节奏,读出了诗歌特有的韵味。但是对于情感的把握,我觉得还不够精准。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通过了解诗歌大意来感受诗人的情感。2.分小组查阅相关资料,通过交流了解诗中涉及的历史知识。明确:(1)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朝代,它们距唐朝有七八百年的时光。(2)“龙城

7、飞将”指李广。李广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将领,一生都在边关御敌,以骁勇善射、智谋超群著称。汉武帝在位时,派他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来了,都畏惧得争相逃避,多年不敢侵入境内。(可补充诗歌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3.看图想象,引导学生说一说诗歌描绘的画面。示例: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在夜色中隐约可见,一轮皎洁的明月照着边关的漠漠黄沙。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静静地思索着,思念着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教师教学“秦时明月汉时关”。(1)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诗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勾

8、勒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包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预设:诗人从描写景物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和“汉”加以修饰,使意境更加高远,把读者带到了遥远的古代,同时也引人深思:秦汉以来,边防战争接连不断,一直持续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这里“秦、汉、月、关”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属于“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方法拓展:“互文”即古代诗文中的相邻的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如木兰辞中的“将军百战 4 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前句省略了“壮士百战死”,后句省略了“将军十年归”,这两句表达的

9、意思是“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2)想象画面,串讲诗意。过渡:这一句设定了本诗的大背景,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让我们走入那个寂静的月夜,走近那些守卫在荒凉的关山的战士,去体会他们内心的情感波动。2.教师引导学“万里长征人未还”。(1)引导学生理解“万里长征人未还”中蕴含的情感。这里的“人”指的是谁?他们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一句“人未还”让你想到了什么?预设:“人”是“征人”,他们在“万里”之外的边关戍守,为维护国家和平而默默奉献。“万里”虽是虚指,却突出了空间的辽阔,点明了边塞的遥远。“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透露出作者对守卫边疆

10、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无比哀叹和同情。(2)出示战争过后的画面和相关诗句,学生自由发表感想。预设:战争在你眼里是怎样的?(悲惨、恐怖、可怕)假如你是征人,面对战争,你心中会做何感想?(恨、渴望、愁、盼、苦、思念家人)你会生出怎样的愿望?(回家)假如你是征人的亲人,你会想些什么?(期盼征人平安归来)3.小组交流,学习“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1)这两句讲了什么?你从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写诗人的希望,透露出诗人期望战争早日平息、向往美好安宁的生活的情感。)(2)诗人借李广这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此处以古讽今,正是由于现今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长燃、征人不还

11、的局面。诗人提李广,是希望唐王朝能任用像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来抵御侵扰,保障边关的和平与安宁。)4.把握情感,朗读回顾。小结:这首诗跨越时空的界限,将秦汉以来直至唐代千百年修筑边关所进行的战争都概括起来,反映出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哀叹之情,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使国家得以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下面,让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诗,品味诗人那诚挚的爱国情。五、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个性朗读。过渡:诗是没有谱曲的歌,通过反复诵读,我们能感知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出塞这首诗从秦汉时的月色和关塞写起,营造出时光流逝、物是人非、战争依旧的 5 痛苦画面,再采用以古

12、讽今的手法,含蓄、深沉地抒发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关注。现在,假如你就是诗人王昌龄,你会用怎样的朗读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呢?试着比比吧!2.学生配乐朗读比赛。(学生朗读展示、评价,最后全班齐读收尾)3.想象画面,结合板书,学生试背诗歌。4.课堂回顾,总结方法。小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出塞这首古诗,认识了一位诗人。大家用构词法理解了诗题,在优美的旋律中朗读了诗文,通过查找相关资料、结合注释理解了诗歌大意,并在相互交流中体会了诗歌意境,感悟了诗人的情感。下一节课上,我们将用类似的方法,一起学习凉州词 夏日绝句这两首诗。5.延伸拓展,作业设计。(出示课件:学生自选作业)(1)画:画一幅边关月夜戍守图,表

13、现征人的思乡之情。(2)写:默写古诗出塞,完成一幅书法作品。(3)找:另找一些描写战争的古诗,试着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4)学:搜集王昌龄的故事和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体会诗人传达出的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一向是教学中的难点。作为占据中国古代文化中相当篇幅的一种文学体裁,如何跨越长长的时间鸿沟,让学生欣然接受并体会古诗独有的魅力,这是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当然,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紧扣课文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巧妙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做好引导工作。本次教学过程主要是抓住以下几点进行的:一、注重诵读。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在节奏,读诗

14、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为了使诵读不至于单调,我安排了学生自读、对读、群读、赛读等方法,调动学生读诗的热情。二、丰富背景。本课的三首古诗,或是写作背景具有极强的历史性,或是诗句中引用了历史人物故事,或二者兼备。这些具有趣味性的背景能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把他们带到诗歌创作的情境之中,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帮助他们体会诗人的写作目的和情感抒发。三、适度放手。古诗教学虽然以教师引导为主,但适度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诗歌内容、诗歌情感,体会诗歌,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在摸索的过程中掌握学习诗歌的诀窍,感受诗歌学习的乐趣。6 部编版四年

15、级语文上册 21 古诗三首课课练 第一课时 一、用“”给下面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人未还(hi hun)飞将(jing jing)在 生当(dng dng)作人杰 死亦为(wi wi)鬼雄 不教(jio jio)胡马度(d du)阴山 二、看拼音,写词语。ch si h zi ji ch gu xing cu rn lu xi()()()()()qn cu xing zhng zu()朝 ()促 ()羽 长()喝()三、先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的意思。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但使:教: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沙场:21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答案 一、hun jing dng wi jio d 二、出塞 胡子 杰出 鬼雄 催人泪下 秦 催 项 征 醉 三、1.只要 令;使。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2.战场 在沙场上醉倒了请你不要笑话我,古往今来,奔赴沙场的人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