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代山东海防的特点与得失.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6018019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明代山东海防的特点与得失.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明代山东海防的特点与得失.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明代山东海防的特点与得失.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明代山东海防的特点与得失.pdf(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明代山东海防的特点与得失 赵红【摘 要】海防问题是明代统治者关注的重大课题,作为国家海防全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海防具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海防对象的多样性和阶段性,二是海防部署形成了体系和规模,三是以登、莱二府为海防重点,四是海防地位的非重心性。明代统治者在筹海问题上有得有失,受国家海防政策的影响,山东海防在维护海疆安全、促进海疆开发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失误,这些失误积重难返,从根本上制约了山东海防的持久、健康发展。%The coastal defense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in the Ming Dynasty.As one

2、of th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whole coastal defense chain of china,Shandong s coastal defense had its own clear traits.The first is the diversity and gradualness of the coastal defense object.The second is that the coastal defense deployment became systematic and had a certain scale.The third was th

3、at Deng Zhou and Lai Zhou was the key points of coastal defense.The forth was that the coastal defense status was not the center in the whole coast defense chain of china.The Ming Dynasty had gains and losses in its coastal defense.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country s policy,Shandong s coastal

4、defense had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functions.The negative function restricted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Shandong s coastal defense.【期刊名称】东方论坛【年(卷),期】2011(000)005【总页数】5 页(P117-121)【关键词】明代;山东海防;特点;得失【作 者】赵红【作者单位】烟台大学文学院,山东烟台 264005【正文语种】中 文【中图分类】E291 明代以前,中国海疆并无大的忧患,自明朝建国之初,海患

5、日益凸显,海防问题成为统治者关注的重大课题。为了靖海氛,固政权,明朝统治者在沿海地方逐步构筑了海防。作为沿海大省,山东的海防是国家海防全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国防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梳理明代山东海防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出山东海防具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且有得有失。分析这些特点,总结这些得失,有助于廓清明代国家海防政策中的亮点与盲点,并可为今天的海防建设提供有益借鉴。明代的山东海防具有几个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呈现,与山东海疆形势的变化、海疆地理要素的异同,以及国家经济格局的变化密不可分。明代海疆形势多变,各种海上敌对势力纷至沓来,山东海疆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严重威胁,海防对象呈现出明显的多样

6、性和阶段性。倭寇是山东海防的主要对象。明朝立国伊始,倭寇就频频侵扰山东海疆,至万历中期才基本平息。在这段历史中,山东倭患最为严重的时段是洪武至永乐望海埚大捷时。望海埚大捷后,直至“嘉靖倭乱”爆发前,山东海疆较为平静,倭寇事件鲜有发生。“嘉靖倭乱”中,山东海疆再次成为倭寇袭扰的目标之一,但与浙、闽诸省相比,山东倭患并未形成规模。隆庆至万历中期,倭寇对山东海疆的侵扰基本停止,但万历年间日本对朝鲜的侵略严重威胁了山东海疆安全,故此时期山东海防对象的重点依然是倭寇。万历中期后,直至明朝灭亡,山东海防对象发生了变化,由防御倭寇转为防御后金政权。这一时期,倭寇对山东海疆的侵扰停止,后金政权成为明朝政府的心

7、腹之患。山东半岛因与辽东隔海相望,成为阻止后金势力南下的海防前哨。海盗亦是山东海防的对象之一。有明一代,海盗对山东海疆安全造成的威胁并不明显,只是偶有发生。如明初的张士诚、方国珍的残余势力,他们“往往纠岛人入寇山东滨海州县”。1(第 27 册,p8341)又据民国威海卫志载:“嘉靖间,海贼王宪五据刘公岛,造房五十三座。御史蓝玉率汛兵逐之,兼火其庐。”2(p58)光绪日照县志载:“明崇祯五年夏,有海寇来犯境。百户房建新、诸生万愿等率众御之,奔追及信阳场,复败之,寇遂戢。”3(卷11,p18)海防作为军事范畴的内容,同样具有对内镇压和对外防御的双重职能。故明代山东海防还肩负着镇压沿海地区人民起义和

8、叛乱的重任。永乐十八年(1420 年),蒲台县唐赛儿率众起义,“攻陷数县”,登州备倭总督卫青率骑兵千名予以镇压。永乐帝嘉奖之曰:“尔能奋忠贾勇,殄灭妖贼,虽古名将复何加焉?”4(卷36,p1)正德五年(1510 年)十月,河北霸州人刘六、刘七兄弟率数百人在霸州起义,随后义军转战山东各地,并在沿海地区展开大规模的战事。史载:“正德五年,流贼刘六、刘七、彦名等寇登莱。众十余万,焚掠甚惨。六年三月,攻栖霞。”4(卷 13,p9)“正德六年,流贼刘六等寇胶州,陷灵山卫。”5(p164)“正德六年,刘六、刘七余党入境(黄县)搜劫”。6(卷 9,p14)山东海防驻军奉命镇压,但多次失利。正德六年(1511

9、 年)六月,“盗复入山东,由沾化趋即墨,指挥陈旺与战,败绩。”7(卷 76,p9)“(正德六年)十月,陷莱阳。登州官军蹑至方山,交战败绩。”4(卷13,p9)明朝政府被迫调用宣府、大同、延绥等边军进入山东,才将起义平定。明代以前,山东沿海就已设防,至宋元时期,山东海防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这些海防部署是零星而松散的,没有形成规模和体系。明朝建立后,随着倭寇对中国沿海侵扰的不断加剧,山东相对完整而周密的海防体系才逐步建成。明代前期,明朝政府在山东沿海建立了水陆结合的海防卫所体系。沿海陆地防守有11 卫,每卫额设军兵 5600 人,兵力比较可观。卫下设 14 千户所,每千户所有兵1120 人,分防

10、沿海要隘。比卫、所更小的军事单位是寨和巡检司。各卫、所、寨、巡检司之间还设立星罗棋布的墩堡、烽堠,以及时传递军事信息和紧急情报,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军事系统,发挥着保卫海疆安全的重要作用。明人陈仁锡曾说:“沿海制置卫所水寨,星布棋列,而又联以烟墩,翼以兵侦,以通其梗塞,狼息鲸晏,而沿海安堵。”8(p271)海上巡防重任由卫所水军担任。水军每年按期出海巡哨,构筑了海上的第一道防线。明代后期,海防卫所体系破坏。为了适应海防斗争形势需要,万历中期,明朝政府在山东海疆营建了以营兵制为中心、水陆相维的新的海防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海防军队主力是募兵,其兵力可以根据战争需要随时增减,机动性较大;海疆防区

11、得到了重新划定,照顾到了山东南部海疆以及滨州河海区域的布防,同时形成了海疆一线和陆地二线相结合的纵深防御体系;在海防管理方面,文官的参与成为制度化,更有助于海防的统筹规划。这是明代以前以及明代前期布防中所没有的。总之,明代的山东海防部署较有规划性,无论是兵力规模还是布防范围,都远远超过了明代以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山东海防体系的真正形成应该始于明朝。有明一代,山东海防始终以登、莱二府为防御重点,而登州又是重中之重。明初洪武时期,为了加强登、莱二府的海防,明太祖朱元璋特意调整了行政区划。洪武九年(1376 年)五月,明太祖下令改登州为府,置蓬莱县。明太祖认为:“登、莱二州皆濒大海,为高丽、日本往

12、来要道,非建府治,增兵卫,不足以镇之。”于是“割莱州府文登、招远、莱阳三县,益登州为府,置所属蓬莱县。复以青州府之昌邑、即墨、高密三县补莱州府。”9(卷 106,p3)山东沿海卫所主要集中在登、莱二府,兼及青州府,而不及滨州河海区域,山东海防布局重点由此可见。正如顾祖禹所言:“山东海防,惟在登、莱二郡”。10(p1454)登州府的海防地位又独占鳌头。仅在登州一府就设卫 6、千户所 9,占山东沿海卫所的 60%。海防领导机构(登州备倭都司、海防兵备道、登莱巡抚),海防军事基地(蓬莱水城)以及海防支柱军队(登州营、水师)等都设在了登州,登州成为山东海防武力群集之地。万历援朝抗倭战争期间,明朝政府从

13、战略全局出发,一度加强了滨洲河海区域和青州府的海防,但登、莱二府的海防主导地位一直未被动摇。这种海防布局的产生,既有传统因素的影响,又有现实政治的需要,同时与山东的海防地理形势密不可分。明代以前,历代统治者都把登、莱地区尤其是登州地区作为海防重点加以布置。这一历史传统,必然深刻地影响着明代的海防思维。明代定鼎北京(洪武时期定都南京),山东登、莱二府因与京师有着特殊的地缘关系,成为拱卫京师的重要门户。以登、莱二府为山东海防重点,正是明代统治者出于保卫中央政权的考虑。明人王士性曾说:“登州备倭(府)之设,祖宗盖为京师,非为山东也。海上艨艟大舰乘风而来,仅可抵登郡东面而止,过此而入则海套之元,大舰无

14、顺风直达,欲泊而待风,则岸浅多礁石,难系缆。故论京师,则登州乃大门而天津二门也,安得不于登备之。”11(p59-60)再者,山东海疆地理要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山东各海区中,登州府和莱州府是海疆主体部分。山东海岸线绵长,海岛星罗棋布,海口众多,但这些海岛和海口大多分布在登州府和莱州府。登、莱二府的战略地位由此凸显,故而倍受关注,成为海防重点。从全国范围来看,明代奉行了“重南轻北”的海防部署方针。因此,在国家整体海防战略中,山东海防并非重心。明代,山东与南方沿海省份的海防武力是有强弱差别的。以卫所为例,明朝政府在山东沿海设卫 11,千户所 14;广东沿海设卫 9,千户所 29;浙江沿海设卫 1

15、1,千户所 31。12(p166-171)从战船的配置情况来看,据明会要载,洪武定制,沿海每卫配备战船 50 只。由此推测,山东沿海应至少拥有战船 550 只。除此之外,未见有明廷下诏山东再造战船的命令。而且自永乐年间海运罢止后,山东海防战船数量日趋减少。而广东、福建、浙江三省,除按此规定建造了战船外,还额外建造了数量较为可观的战船。洪武五年(1372 年)八月,诏令浙江、福建滨海 9 卫建造战船 660 艘,以逐捕倭寇;洪武二十年(1387 年)闰六月,“敕福建造海舟百,广东倍之,以九月会浙江,出海捕倭”。13(第 1 册,p673)在南方海防区中,福建和浙江又是布防重点。正如明史所言:“日

16、本地与闽相值,而浙之招宝关其贡道在焉,故浙、闽为最冲。”1(第 8 册,p2247)明朝政府奉行“重南轻北”的海防发展路线,首先是由沿海地区的海疆局势决定的。总体看来,明代海患的高发区在浙、闽、粤等东南沿海地区,嘉靖年间的大倭乱就是最好的明证。再者,南宋以后,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也是重要因素。元朝建立以后,中国形成以北方为政治中心、南方为经济中心的基本格局。明朝继承了这一传统格局。在这种模式的推动下,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也逐步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而且浙、闽、粤等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全国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高度发达和繁荣的区域,超过了以山东为代表的北方沿海省份。14(p5)明代统治者为此不安起来。他们

17、担心,沿海人民出海贸易会与海上敌对势力勾结,扰乱官方的海防秩序。为了避免这种事件的发生,明代统治者一方面禁止私人海外贸易,一方面增强沿海地区的海防力量。这样,浙、闽、粤等自然成为明朝海防建设的重点。明代构筑的山东海防,从政策的制定到具体的实施,取得了一些成效,在维护海疆安全、促进海疆开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纵观明政府经营山东海防的历程,不难发现,其中某些策略和动作是有积极意义的。第一,山东海防体系并不是单纯的陆地防守,而是一种陆海结合的防御体系。这说明,明朝统治者在经营海防时,考虑到了海上防御力量的建设,尽管这种力量远不及海岸陆地力量。因此,客观地说,明朝统治者已经具有了朦胧的海权意识。明代山

18、东卫所水军的建立,以及水师巡哨制度的制定和实行,都是这种朦胧意识的产物。第二,山东海防陆地防守比较周密。明代在山东沿海建立卫所、设置巡检司、建筑墩台和烽堠,构筑了相对紧凑坚固的海疆壁垒。实践证明,这些海防措施都是可取的,在抗击海上敌对势力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第三,海防行政官员的设置,便于海防事宜的集中管理。行政管理是有效展开海防工作的重要条件。明朝政府在建设山东海防时已经意识并实施了这一点,如山东海防道、登莱巡抚在协调山东海防事务、稳定海防秩序诸方面就颇有贡献。由于具备了以上积极因素,明代山东海防在抵御海上入侵、维护海疆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明初洪武、永乐时期,明朝政府励精图治,在山东海疆营

19、建了相对严密紧凑的海防体系,最终有效地遏制了倭寇的侵扰,使倭寇没有形成大患,而且自洪熙以后直至嘉靖三十年代,山东海疆基本没有海警事件发生。“嘉靖倭乱”时期,山东海疆在经过了百余年的平静后,再度遭受了倭寇的袭扰。根据史料的记载统计,这时期倭寇对山东沿海的侵扰为 8 次,且主要发生在以即墨和日照为中心的南部海疆。但同时期闽、浙两省遭受的倭害分别为 156 次和 189 次,12(p87-119)其倭患程度要远远重于山东。山东沿海之所以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倭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山东海防的相对坚固。万历中期的援朝抗倭战争中,山东登、莱二州因与朝鲜和辽东距离较近,成为海运支援战争的物资输送基地。在山东

20、海防的保驾护航之下,这些物资得以顺利转运,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援。明朝末年,山东海防官登莱巡抚较为认真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在明末辽东战局和维护山东海疆安全中作出了突出贡献。15(p71-73)明代,海防政策始终是影响山东海疆开发的重要因素。不可否认,明代海禁、空岛等政策的实行,严重制约了山东向海洋空间发展的步伐。但是,海防政策中的某些积极因素也促进了海疆开发。卫所是明代山东海防体系的中心建制,是海防军队借以驻扎、保护海疆的最主要的军事据点。卫所的建置,卫所的特殊性质,对山东海疆的开发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具体而言,卫所建置促进了海滨城镇的兴起和发展,改善了沿海农业垦殖的落后局面,影响了海疆

21、地域文化的构建和传承。再者,明初洪武、永乐年间,为了保证辽东驻军和北京的正常补给,明朝政府行南北海运。海运中,山东海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承递作用。从总体上来看,山东海运取得了卓越成效,这与海防军队的保驾护航是密不可分的。16(p83-85)所有这些,都足以说明海防在山东海疆开发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明代山东海防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失误。这些失误积重难返,从根本上制约了山东海防的持久性、健康性发展。海防,不仅防之于陆,更应防之于海。诚如明人郑若曾所说:“防海之制,谓之海防,则必宜防之于海。”17(p344)明代国家海防战略缺乏争雄海上的气魄,奉行以守为战、陆主海从的方针。这种“线式”的

22、海防战略,极其消极保守,放弃了海洋控制权。这是导致明代中国海洋实力逐步萎缩的重要因素。明初洪武时期,太祖朱元璋在山东沿海建立海防卫所体系。卫所是偏重于陆岸防守的。水军起初能够坚持舟师巡海制,但自洪武八年(1375 年)后,巡海渐成虚制。当时,登州水师是最有实力的,拥有战船100 只。但自永乐以后,这支水军日趋萎缩。弘治十六年(1503 年),登州卫百艘战船仅剩 7 只。嘉靖五年(1526年),明廷下令停止在登州制造远洋战船。登州卫水军就这样衰弱了。明朝政府重视海岸防御,忽视海上防卫力量的消极做法,郑若曾批评说:“山东诸郡,民性强悍,乐于战斗。倭之短兵,不足以当其长枪劲弩;倭之步战,不足以当其方

23、轨列骑。万一至此,是自丧其元也。所虞者,登莱突出海中,三面受敌,难于隄备。国朝专设备倭都指挥一员,巡海副使一员,分驻二郡,卫所森严,墩堡周备,承平日久,不无废弛,申明振厉,庶几其无患乎?虽然倭船至岸而后御之,亦末矣,孰若立水寨、置巡船,制寇于海洋山沙,策之上也。”18(p498)更有甚者,明朝政府实行迁徙政策,放弃海岛据守,拱手将制海权让给了海上敌对势力。如明正统十四年(1449 年)十月,明廷将即墨县阴岛社居民迁徙至陈马庄居住,原因是“比见倭寇往来海中,虑其登岸抢掠”。19(卷 184,p21)海岛是海防前哨,一旦失去,就缩小了海防的纵深程度,限制了海上力量的成长。海防是国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

24、分,必须作为一项长期工程加以建设。明朝政府则不然,明廷经营山东海防时,只是对海洋威胁的被动反应,始终呈现出一种海患紧则海防兴、海患缓则海防弛的被动消极和短视的状态。明代山东海防乃因倭患等海洋危机而起,海患平息,海防也随即渐弛。明初洪武时期,山东海患较为严重,明太祖朱元璋励精图治,在山东沿海建立了相对完备的海防体系,奠定了明代山东海防事业的基础。永乐、宣德时期,国力强盛,永、宣二帝进一步加强了海防建设,使山东海防体系得到了完善和充实。但自正统至嘉靖前期,由于山东沿海承平日久,海防逐渐走向了废弛。“嘉靖倭乱”爆发后,山东沿海几次遭到倭寇的大规模侵扰,海防压力骤增。明政府遂任命戚继光为登州备倭都司,

25、全权负责山东沿海的防倭重任。戚继光到任后,积极筹海,一度废弛的山东海防大有起色。但自嘉靖大倭患平息后,至万历援朝抗倭战争爆发前,由于明政府忽视海防建设,山东海防又复归废弛,不堪一用。万历二十年(1592 年),日本侵略朝鲜,山东海疆的安全再度受到严重威胁。明朝政府才又不得不积极筹划,使山东海防得到了重建,从而为朝鲜战事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援。但战争一结束,明朝政府就忙于裁减海防武力,致使山东海防又渐趋衰弱。直到后金政权与明朝政府展开争夺全国统治权的斗争后,明朝政府才又关注山东海防。但由于明末危机四伏,国力甚衰,加以明政府对山东海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山东海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建设。山东海防建设

26、如此,其他沿海地区的海防建设亦未跳出这种怪圈。海防建设的被动性,使国家海防实效缺乏持久性,使海防事业难以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最终走向了衰颓。海防虽然从狭义上来说属于军事范畴,但其辐射面绝不仅限于军事,而是包含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因此,海防的任务不能仅局限于确保国家海洋国土的安全,更应该着眼于促进国家海洋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谋求沿海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但是,明代国家设立海防,仅以谋求政权稳定为最终目的,不但没有把海防与国家海洋经济利益结合起来,而且一度压抑了沿海社会海洋经济的发展,其突出表现即是海禁政策的实行。为了防止沿海不法居民与海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明朝开国即实行海禁

27、,并将其作为皇明祖训加以强化实行。在海禁政策下,以海为田的沿海居民生计无着,被迫逃往内陆谋生。明永乐九年(1411 年),抚山东给事中王铎言:“青、登、莱三府,地临山海,土瘠民贫,一遇水旱,衣食不给,多逃移于东昌、兖州等府,受雇苟活。”20(卷 116,p1)明代实行海禁政策,忽视甚至打击沿海人民的海防力量,完全出于巩固政权的考虑,但客观上却阻断了山东沿海居民向海洋发展的空间路线,限制了山东海上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减缓了山东海洋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进程。这充分显示了明朝统治者经济视野的狭隘性和思想意识的普遍保守性。明代是中国古代海疆开始发生巨变的时期,中国海疆的安全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海疆

28、局势的变动,使海防问题从真正意义上纳入到国家防务体系之中。通过对明代山东海防的特点与得失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明朝政府对海防的经营取得了不少成绩,在抵御海患,维护海疆安全诸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海洋战略的缺失及以农业为主的大陆发展政策,使得明朝政府海防政策同样蕴藏着很多消极因素。海防政策的消极性,延缓了中国对海疆的开拓,致使中国一步步从海洋上退缩。明代中国海防建置的迟滞落后,对清朝海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为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预埋了隐患。【相关文献】1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毕懋第,郭文大.威海卫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3陈懋,张庭诗.日照县志M.

29、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 4方汝翼.增修登州府志M.光绪七年(1881)刻本 5赵文运,匡超.胶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6袁中立,毛贽.黄县志M.乾隆二十一年(1756)刻本 7明武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8陈仁锡.陈太史无梦园初集漫集(卷 2)M.续修四库全书,第 1382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9明太祖实录M.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0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1王士性.广志绎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2陈懋恒.明代倭寇考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3谈迁.国榷M.北京:中华书局,1958 14杨国桢.明清中国沿海社会与海外移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5赵红.明代登莱巡抚考论J.济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6).16赵红.论明代山东海防与山东沿海社会的发展J.泰山学院学报,2009,(5).17郑若曾.筹海图编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584 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8郑若曾.郑开阳杂著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584 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9明英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20明太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